老齡化問題研究范文

時間:2023-06-21 09:4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齡化問題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齡化問題研究

篇1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老齡產業;機構養老;中國模式

中圖分類號:C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7-0105-01

1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概況

我國在世紀之交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3億,占總人口的10.3%,2009年我國老年人口已達1.67億,占總人口的12.5%。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中國的老齡化較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未富先老”,再加之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顯著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社會養老負擔將極其沉重,形勢異常嚴峻。

中國目前的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拔覈用竦泥l土觀念、家庭觀念比較牢固,老年人一般都樂意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今后的養老模式還應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但同時也要注意到,我國自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流動加速,“人們的工作地點和職業身份頻繁更換,同時也導致了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的地區分隔”,且大量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出現,中國人的養老觀念和生活方式正逐漸轉變,部分老人開始安于居住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是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即老人既住在家,又可以享受社區的服務設施提供的相關服務,兼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之長,是今后中國比較理想的養老方式,但就目前的發展來說,還受到各種條件的約束和限制,在短時間內不能大范圍付諸實踐。我國欲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體系,機構養老雖然只是一種補充,但當今社會已經表現出對養老機構巨大的需求。

2 機構養老模式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機構養老是養老方式的一種,即“老人在養老院、老年公寓,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務和照顧,保健和娛樂也好”。而養老機構指的是一種實體,包括老年公寓、養老院、老年護理院、老年康復中心、敬老院、社會福利院、臨終關懷院等養老服務設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養老機構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城鄉有社會福利機構39546個,總床位149.7萬張。但與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橫向比較,則表現出極大的差距:我國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僅不到9張,而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為50-70張。然而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設施的愿望卻相對較高,調查顯示,城市和農村分別有20.5%和15.4%的老年人愿意入住養老院,因此,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和現實之間形成了非常大的缺口。供需之間嚴重的不平衡如果得不到緩解將會引發老年人產生強烈的社會排斥心理,顯然,這對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將造成巨大的阻礙。

機構養老模式在我國的發展依然不成熟、不完善,存在諸多問題:

(1)養老服務設施總量不足,供不應求現象突出,養老服務設施的提供遠遠小于老年人旺盛的需求;

(2)養老服務設施的提供主體不明確,具體到哪方提供者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資金來源怎樣分配,各自責任方面有何區別等有待定論;

(3)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對于養老服務設施的提供問題認識不足,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養老機構的支持力度和各種優惠政策的落實程度低;

(4)養老服務行業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有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且針對性不強,對“社會福利機構”的定義過于籠統,具體的細節規定缺乏,多為意見性的指導,真正上升為法律法規的標準很少,糾紛案件的處理無法可依;(5)從業人員素質低,缺乏專業知識,人員亟待培訓。養老機構中的管理人員和護理人員缺少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管理滯后,效率低下,此外,從業人員待遇低,工作的價值認同感不強,對于其職稱和榮譽的評定也缺乏相關標準;

(6)志愿服務方面,全民參與意識不強,沒有形成全社會互助互愛的聯動效應,服務方式單一,機制不健全。

3 機構養老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目標”。機構養老作為養老服務體系中的重要補充,尤其應該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對于機構養老屬于老齡事業還是老齡產業的定性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養老機構本身的屬性有區別地分析,除對少部分完全由政府出資建設、接收對象為社會困難老人,如城市“三無老人”和農村“五保戶”的養老機構,較大成分上走老齡事業發展道路外,其他凡是帶有微營利、營利性質的養老機構,應更大程度上走老齡產業發展之路,既要做好社會養老服務工作,又要在帶動就業,促進經濟發展方面顯示獨特的優勢,達到一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平衡的和諧狀態,探索中國模式的養老思路。因此,面對在中國市場經濟環境下存在的一些弊端和問題,我們要理清思路、理順關系、逐漸完善。筆者試從經濟學的宏觀角度對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的職責進行分工,探討各自的努力方向。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養老不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責任,而成為一種社會公共需要。當前中國的養老機構可歸納為四類:政府辦、社會力量辦、政府與社會力量合辦、民辦。筆者認為,由于養老服務機構多為非營利性、微營利性,可以從經濟學角度,將養老服務機構看做是一種公共物品,其中,完全由政府創辦且為非營利性質、面向生活困難老人免費提供的養老機構為純公共物品,滿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限制。而由政府和社會力量合辦、社會力量辦、民辦的養老機構可以看做是準公共物品,因為此類機構并不是完全免費為老年人提供的,它們的存在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但多為微營利性質,提供低于“市場價格”的養老服務設施,同時兼具社會福利功能。準公共物品性質的養老機構是今后養老機構發展的中堅力量。

因此,政府在養老服務機構的提供方面應扮演引導者和調控者的角色,而非具體事務的操作者和實施者,政府要確保純公共物品的提供,倡導、監督、規范準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于準公共物品性質的養老服務機構應為養老服務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我們要鼓勵扶持第三部門的成長,“要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養老服務業準入制度,積極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鼓勵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等形式興辦老年服務業”,興辦不同檔次的養老服務機構,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求;而市場完全可以參與到養老服務行業,但要接受老齡產業風險大、回收期長、營利空間小等現實情況,為老齡產業擴寬融資渠道,逐漸建立長效機制,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2010年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政府有關部門將對“十一五”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根據執行情況及國情制定“十二五”規劃。2010年11月1日將開始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繼續發展,新的統計數據將引發應對老齡化危機新的思考,但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發展的自然結果,只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有條不紊地進行養老服務業的各項工作,我們完全有能力去應對日益強勁的“白潮”,用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解決有中國特色的銀發危機。

參考文獻

[1]沈立人著.中國弱勢群體[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5,(1):73-225.

[2]劉君德,靳潤成,張俊芳編中國社區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263.

[3]張來武主編,臺恩普,陶立群等著.促進老齡產業發展的機制和政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50-152.

篇2

從上圖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11年,我國老齡化態勢發展迅速。例如,在1982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及比例分別為4991萬人、4.9%,在2002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及比例分別為9377萬人、7.3%,然而,在2011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及比例分別為12288萬人、9.1%。在30年間,增長率約為146.20%,平均增長率約為4.873%,很明顯,我國老齡總人口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

一、農村與城市老齡化人口現狀對比

首先,從老齡人口數量上看,在各個年齡段中,農村老齡人口比城市老齡人口多。例如,在60-64歲、65-69歲、70-74歲、75-79歲、80-84歲、85-89歲、90-94歲和95-99歲時,農村和城市的老齡人口分別為3309758人和1491823人、2365669人和1017491人、1851058人和868098人、1355747人和621766人、771285人和333147人、326641人和133128人、87601和36178人、18110人和7950人,農村老齡人口約為城市的2.2倍、2.36倍、2.13倍、2.18倍、2.32倍、2.45倍、2.42倍和2、28倍。從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上看,在各個年齡段中,總體來說,農村老齡人口的比例要高于城市老齡人口比例。例如,70-74歲,農村和城市的老齡人口比例分別為18.35%和17.92%;85-89歲間,農村和城市的老齡人口比例分別為3.24%和2.95%。

二、農村與城市居民不同來源的收入對比

說明:勞動收入為居民勞動所得,養老金為離退休養老金,保險金為失業保險金,保障金為最低生活保障金,財產收入為財產性收入,家庭供養為家庭其他成員給予的資助。)

從圖3可以得出:1.農村和城市老齡人口的勞動收入分別為4154038元、298361元,農村約為城市的14倍;2.農村與城市老齡人口的離退休養老金分別為463789元、2990182元,城市為農村的6.5倍;3.農村與城市老齡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別為452284元、105310元,農村約為城市的4.3倍;4.農村與城市老齡人口的財產性收入分別為18879元、30788元,農村約為城市的0.613倍;5.農村與城市老齡人口從其他家庭成員獲得的收入分別為4816425元、1011831元,農村約為城市的4.76倍。雖然農村老齡人口的總收入現狀比城市的好,但是,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區農村社保體系建設的差異性以及經濟全球化沖擊等條件,我國農村老齡人口的收入潛力下降,所以,為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探索人口老齡化條件下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特別是我國西北地區。

三、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的措施

篇3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1.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

人口老齡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加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國際上通用將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的比例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1]。

2000年,我國農村與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分別為10.9%和 9.7%,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個百分點。到200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全國1%人口抽查數據表明,我國城鄉人口老齡化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2]從總體上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差異也很大,農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數量還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據統計,200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3%。按城鄉分,2008年我國城市、鎮和鄉村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 9.66%、8.77%和9.79%。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77648705人,占總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個百分點[3]。

2.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差異

曾毅(1991)認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則不僅有利于城市化的進展,更對城市年輕人口的補充有一定作用。陳桓(2002)指出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不僅僅是年輕男性,許多年輕男性都是帶著妻子和孩子離開家鄉,進入城市生活。杜鵬、王武林(2010)認為人口老齡化受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影響,即生育、死亡和遷移。但是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遷移,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城市與農村的老齡化差異加大。杜鵬(2011)指出,農村青年人口向城市遷移使得農村老齡問題要高于城市。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農村地區的老齡問題要比城市地區的老齡問題更加嚴峻。李本公(2011)農村老齡問題逐漸得到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齡化已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而農村人口的過快老齡化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典型特征,國際社會并沒有應對超過1億人口的農村老年人老齡化問題的經驗和理論模型。

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問題

1.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緩慢,制度出現“碎片化”

張翠翠(2010)認為我國城鄉之間、城市內部均存在兩元分化。養老制度出現碎片化。黨俊武(2011)指出,老齡人口比重增加、適齡勞動人口減少,農村人口年齡結構提前進入重度老齡化的平臺期。我國農村出現未富先老的狀況,不能承受快速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雖然農村已經開展新農保和新醫療,但是和城鎮相比,農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設不完全,存在很大問題。徐曉(2012)我國目前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缺乏公平與統一性,不同地區、不同單位、不同戶籍的人口的養老保險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的養老制度,難以實現公平與統一。

2.社會養老資源總量不足,出現結構性困難[4]

李輝等(2012)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超過了養老資源的儲備,我國社會養老資源的總量嚴重不足。馮月菊(2011)在甘肅省的一項調查中指出,甘肅省嚴重缺乏機構養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難等問題重重。閻青春(2011)指出應深入研究和掌握農村老年人養老面臨的現實問題和迫切需要,根據調查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

3.養老金增值保值爭議不斷

鄭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結果:我國養老金缺口大約為1.3萬億人民幣。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以及隨著物價提升,養老金的提高會進一步加大養老金缺口。徐曉(2012)在我國當前情況下,社?;鸬耐顿Y運營和管理存在著諸如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投資環境不良、投資渠道狹窄等問題,養老保險基金由于監管不嚴、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機構非法挪用,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困難,不利于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壓力。

4.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困難重重

李輝等(2011)指出二元結構下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差異很大,城市的養老保險制度已經趨于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則剛剛起步,這為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帶來很大困難。何平(2009)認為,養老保險制度城鄉統籌的難點在于“利益難以平衡”,城鄉統籌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現實利益的調整問題,涉及地方財政的責任擔當問題和一個省之內各個統籌地區之間的利益調整問題。

三、學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

鄭功成(2004)倡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老齡化下的養老保障體系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項重要舉措,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同時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確保制度的高效率,穩運作,欠公平的社會保障只能適得其反。張翠翠(2010)認為應該加快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才能養老保險制度真正解決老齡化問題。鄔滄萍等(2011)指出應與時俱進的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城鄉養老保障體系,這樣才能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2.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必要時延遲退休年齡

徐曉(2012)認為應該根據現實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推遲法定退休年齡,嚴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對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基金的增收減支有重要意義。嚴志欽(2011)提倡延遲退休他認為,此舉有利于養老基金的平衡,延長退休年齡可以增加養老金積累年限,并減少養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養老服務,強化社會化養老服務

王順東(2007)認為政府應當加強其主導作用,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的財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馮月菊(2011)“鼓勵居家養老方式,開展老齡研究與監測居家養老還將是我國農村今后養老的主要形式”。趙寶華(2011)認為養老應從兩點出發:一是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僅僅關注老年人的物質層面,更應該讓老年人有一個安樂晚年。二是健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居家養老模式,增強老年人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

四、文獻述評

筆者對老齡化背景下出現的養老問題及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策略進行梳理后發現,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雖然我國關于人口老齡化的研究也運用了數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論深度,而使得對人口老齡化下城鄉養老困境應對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與現象解釋的層面上。我國對人口老齡化的研究,應該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論深度。

2.多宏觀層面的規劃,缺少應對老齡化的微觀層面的計劃

在對各類文獻進行分析后發現,學者們多從宏觀層面規劃人口老齡化的應對策略,很少深入社區去研究老年人的確切需要。延遲退休年齡、推行居家養老等措施不能適用全國所有地區。應該因地制宜,根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過深入調研來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

篇4

    一、中國城市老年女性的脆弱性

    1.缺乏穩定的經濟保障

    老年男性人口月平均收入低于貧困線標準(261.65元)的占9.7%,而女性老年人口月平均收入低于貧困標準的為男性老年人口的4.2倍,即41.1%。當前中國女性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依然是家庭成員的養老金,這種現象在城市尤為突出。但是現行的養老金制度缺少性別公平性,現行的我國養老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對女性是不公平的。

    另外,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有男性優先的繼承分配的傳統習俗,男性在家庭財產占有方面的優勢普遍存在。家庭的儲蓄賬戶、房產證等一般都登記在男性名下,老年婦女的家庭財產繼承權得不到有效保障。雖然許多城市老年婦女有退休金,具有獨立的經濟收入。但由于總體上老年婦女的經濟地位低于老年男性,而且在經濟上依靠丈夫和兒子,受這種傳統觀念影響,在空巢家庭中老年婦女既要照顧丈夫生活,又要從事家務勞動、管理家庭事務。在和子女同住的家庭中,家務勞動也主要由她們承擔。據北京市相關部門統計,男性老人中有配偶照料的占49.5%,而女性老人僅為12.2%。

    2.缺乏健康和醫療保障

    看病就醫是老年婦女普遍關心的問題。在離休老年婦女中, 38 %的人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其中無職業者達到43.1%。感到“無錢看病”者,在城市老年婦女中占21.1%。老年婦女大都有健康和醫療保障問題,老年婦女的發病率較高,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結果只能是延誤病情,降低生活質量。城市老年婦女醫療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首先,健康水平低于老年人總平均水平;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婦女患有慢性病比例較高。比如,骨質疏松在老年女性和男性中都存在,但絕經后,女性失去骨骼量的速度比男性要快,所以老年婦女患有骨質疏松比例更大;最后,由于城市環境的惡化,部分城市老年婦女群體是老年病的易感群體。

    雖然近幾年我國老年健康醫療服務設施在數量、規模和資金投入等方面都有較大發展,但由于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老年人口數量龐大,現有的老年服務設施仍然存在著數量不足、供小于需、更新滯后等問題。

    3.城市老年婦女家庭勞動重,缺少精神慰藉

    據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老年婦女中,從事家務勞動很多的占21 %,較多的占43 %,合計達到64 %。但是由于年齡、身體等原因,有些老年婦女從事家務勞動感到力不從心。據九大城市調查顯示,城市老年婦女中,6 %的人表示不太愿意或很不愿意承擔家務勞動。老年婦女從事大量的家務勞動,得不到家人及社會的承認,過重的家務勞動還占去了老年婦女參加閑暇活動的時間。

    老年女性在需要照料時更依賴子女,這與老年女性的喪偶率高有關。由于家庭關愛的缺失,中國男性老人中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有宗教信仰,而女性老人中有宗教信仰的占五分之一,比例為20.9%。城市女性老人這一比例達到了22.7%,女性老人在宗教上尋求精神寄托的比較多。

    二、解決城市女性養老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1.提高城市老年婦女的經濟地位

    (1)政策制定應逐步縮小男女退休年齡的差距。由于男女預期壽命已大大延長,逐漸合理地提高男女退休年齡,并同時縮短男女退休年齡差距。

    (2)考慮建立彈性退休制度。由于先天生理原因,男女勞動能力存在差異,因此應通過建立彈性退休制度,允許女性勞動者根據自身狀況自行選擇提前退休或推遲退休。

    (3)引入遺囑保險。我國現行的遺屬救濟存在覆蓋面窄、制度不全面、穩定性較差等缺陷,很難保障具有高齡、高喪偶率的城市老年婦女的晚年生活。因此,建立健全遺囑保險制度有利于保障城市婦女的老年生活。

    2.做好老年婦女的醫療、衛生等工作

    做好老年婦女的醫療、保健衛生服務工作以及婦科疾病的防治工作,開展公共衛生保健知識教育,向老年婦女提供有關健康的信息和方法等各種服務。

    3.增加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文化水平

    (1)保障教育政策公平,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政府及社會要創造條件,激發社會公益組織及集體個人關愛女性的積極性和實踐性。財政部門加大轉移支付,加強基礎教育建設,改善女性知識教育狀況,從根本上維護教育機會的公平性。

    (2)發展全面教育,增強女性基礎、高等、技術教育的實效性。在擴大女性接受教育比例的基礎上,教育部門要關注院校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實踐的形式與方法,使女性在社會競爭中更有優勢,積極參與,獲得更多進步和成長空間。鼓勵女性終身學習,提高各類培訓學習的實效性,組織婦女學習新知識,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獨立自信的新時代女性。

    (3)開發老年知識女性人力資源優勢,體現女性價值,鼓勵發揮自身價值。部分知識女性的提前退休和家庭主婦化傾向,將造成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人力資源浪費。同時使得女性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下降。因此,鼓勵有志于在退休、離崗后繼續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的知識女性重新加入工作中來實現個人價值。

    4.發揮婦聯作用,關愛老年婦女

    近年來,由于獨生子女比例以及城市中年輕人出國留學、異地就業趨勢的擴大,城市“空巢”老人獨居在家非常寂寞。但大多數人仍希望住在家里,因此在今后一個相當的時期內,家庭養老仍然是城市主要養老方式。以家庭為單位開始,積極營造以家庭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社會風尚和傳統美德。地方各級婦聯組織作為連接政府和群眾的社會組織,要加強宣傳教育“尊老愛幼、孝敬老人”傳統美德,督促兒女細心周到地照顧老人,樹立模范典型。對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社會輿論要予以譴責。

    5.發揮城市老年人之間的互助作用

篇5

關鍵詞:老齡化率 預測 計量模型

一、前言

車(2004),通過對統計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研究了近年來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并預測得出日本老齡化率在2015年將超過25%,到2050年達到32.3%[1]。張曉青等(2005),從時空角度,構造回歸分析模型,通過兩種分布比較方法定量研究了山東省的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的制約因素,從而揭示了老齡化程度區域差異擴大的動力機制[2]。袁俊等(2007)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討了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區域分異的影響因素,得到影響人口老齡化區域差異的主要因素為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文化教育程度差異,指出解決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問題不僅局限于政策調整,更應從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等角度出發[3]。何朗等(2008)通過引入人口預測指標,建立了預測人口所需的各項參數(出生率、死亡率、遷移率等)的預測模型,采用曲線擬合得到相關預測函數的參數,再對參數進行灰色預測的方法。通過建立人口發展方程的模型,實現對于人口總量和相關人口指標的預測。預測結果表明,到2041年,我國人口的峰值為14. 9億左右,同時我國的老齡化率和城鎮化率將不斷上升[4],同時指出人口預測常用方法有一元線性回歸法、多元線性回歸法、灰色預測法、時間序列法和神經網絡法等[5-7]。

二、遼寧省老齡化率預測模型的構建與檢驗

1.老齡化率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當年老齡化率的主要因素可以歸納為上年老齡化率、平均預期壽命以及農民人均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其中,平均預期壽命是常用的預期壽命指標之一,該指標既是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衛生醫療水平的綜合反映,又是對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的預期。通常,預期壽命對老齡化有一定影響。城鄉人均收入差異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直觀與分層次反映,通常經濟發達的地區,老齡人口數量也較大。老齡化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因此,上年的老齡化率對下年的情況有一定影響。

2.遼寧省老齡化率預測模型的構建

通過相關數據,建立的遼寧省老齡化率計量學模型如下:

其中,為當年老齡化率;為平均預期壽命;為上年老齡化率;為農民人均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3.遼寧省老齡化率預測模型的檢驗

由表1可以得到以下分析結果。的系數為正值,這說明與呈正相關關系,即遼寧省當年老齡化率的變化趨勢與平均預期壽命和上年老齡化率呈正相關關系。模型結果表明上年老齡化率對當年老齡化率有較大影響,上年老齡化率高,當年的老齡化率也隨之增高。此外,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高,老齡化水平也相對較高,二者呈現同步增長態勢。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老齡化水平存在“路徑依賴”和“存量積累”效應。即,老齡化水平的高低是先前老齡化發展水平和老年人口數量與普遍年齡大小常年積累的結果。模型結果基本符合現實經濟學意義,即遼寧省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每增加1歲,當年老齡化率上升2.02個百分點,上年老齡化率每升高1個百分點,當年老齡化率相應上升0.15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影響遼寧省老齡化率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上年老齡化率的存量效應,二是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二者都對老齡化率有正向影響。

三、2011年至2050年遼寧省老齡化率預測

通過上述模型與分析,2011年到2050年遼寧省人口老齡化趨勢預測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2011年到2050年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率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將從2011年的13 %,上升到22%,遼寧省社會的老齡化程度加深。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預測結果可知,遼寧省65歲及以上的老齡化率在2050年將達22%以上。

老齡化問題的出現將導致勞動力人口負擔加重等經濟社會問題。這就亟待建立組合養老模式與發展現代老年產業。一方面,人口的老齡化需要發展新的養老模式,遼寧省應通過不斷探索居家養老模式,嘗試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養老中介組織為紐帶、國有養老機構為示范、興辦民辦養老機構為導向、農村區域性中心敬老院為延伸“六位一體、城鄉統籌”的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多也為老年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應該把老年產業作為福利性產業,對發展老年產業的企業給予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采取政府主導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層次的產業模式,對社會參與老年產業投資進行科學引導,引入市場機制,促進老年產業與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車.日本的老齡社會:現狀、影響、對策[J].日本問題研究.2004,4:1-4.

[2] 張曉青,李玉江. 山東省人口老齡化空間分異及其形成機制研究[J].西北人口.2005,6:30-33.

[3] 袁俊,吳殿廷,吳錚爭. 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7,1(3):41-47.

[4] 何朗,趙韞,管坤等. 人口發展的參數預測模型[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8,6(3):494-497.

[5] 祁建廣.人口經濟學預測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 2006.

[6] 門可佩,官琳琳,尹遜震.中國人口發展預測研究[J].統計與決策, 2007(22): 6-9.

[7] 王瑞娜,唐德善.基于改進的灰色GM(1, 1)模型的人口預測[J].統計與決策, 2007(20): 93-95.

作者簡介: 姜照華(1964-),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創新與經濟增長;

叢婉(1987-),女,遼寧大連人,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創新與經濟增長。

朱建美(1989-),女,河南信陽人,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創新與經濟增長;

篇6

>>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影響研究 南通市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和對策 論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挑戰 承德市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保障思考 論城市化進程中人口管理的創新 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本投資 淺析我國人口老齡化立法及社會保障 中國人口老齡化及社會保障問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及其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分析 浙江省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路徑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權利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 新疆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 城市化進程中的新農村社會保障對策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3-02-2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1年中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EB/OL].http:///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2012-04-27.

[4]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 鄔滄萍.中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過程、前景和對策[J].人口研究,2004,(1).

[6] 章光日,顧朝林.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被動城市化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6,(5).

[7] 文軍.“被市民化”及其問題——對城郊農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篇7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背景 中國城鎮 養老金支付能力 社會和諧發展

社會的經濟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升雖然有效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伴隨而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峻性也不容忽視。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的日益加劇,在降低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的同時,加大了政府的養老保險資金支付壓力,如果這一問題處理不當,就會引起嚴重的政府財務虧損現象。開展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提升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問題的處理方式的完善性和科學性。可以在有效確保我國公民的基本權益和基本利益的同時,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奠定穩定的基礎和提供強大的市場推動力。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發展現狀

開展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探究,首先應當明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發展現狀。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可以將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發展現狀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我國老齡人口數目十分巨大,并且隨著實踐的推移其增長速度也越來越快

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口正逐步的呈現出“快速老齡化”趨勢。根據我國人口調查局的第五次人口調查數據報告顯示,我國六十歲以上的人口的數目在大幅度的增長,并且其增長速度也在逐年遞增。根據我國現階段的老齡人口增長趨勢進行預測,截止到2051年,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將呈現出最為嚴重的形式――每平均十個人就會有三個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1]。

(二)我國的老齡人口呈現出城鄉二次元化的特點

我國城市和鄉鎮的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差距相對較大。我國的經濟發展較為快速的城市地區,相比較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城鄉地區,其所存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嚴峻[2]。

(三)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高于城鎮建設現代化的速度,出現了“未富先老”問題

很多發達國家也存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水平相對較高,工業發展水平也十分的完善,因而能夠良好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生產力降低的問題。由于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因此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高于城鎮建設現代化的速度,因此“未富先老”問題也就分外具有嚴峻性。

開展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發展現狀探究,主要可以將當下我國所存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總結為以下幾點:我國老齡人口數目十分巨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增長速度也越來越快;我國的老齡人口呈現出城鄉二次元化的特點;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高于城鎮建設現代化的速度,出現了“未富先老”問題。通過探究可知,我國當下所呈現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十分嚴峻,其問題的解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3]。

二、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探究

在明確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發展現狀后,開展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探究,主要可以將當下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總結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的加劇,使得社會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迎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的加劇,使得我國的政府財政支出中的養老保險金額在逐年的遞增,為政府財政部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經濟壓力的同時,也使得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的難度也在逐步的加劇[4]。

(二)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的提升,使得我國的養老資金缺口問題也逐步的顯現出來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加劇,我國的養老資金缺口也開始呈現出猛烈的擴張趨勢,如果不能夠及時的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社會統籌養老金赤字”問題將嚴重的阻礙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

開展當下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探究可知,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的加劇,使得社會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迎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的提升,使得我國的養老資金缺口問題也逐步的顯現出來?;谌丝诶淆g化背景下的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在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逐步的凸顯,為我國的經濟的高速的、持久性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是我國開展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工作所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5]。

三、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

針對于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開展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主要可以將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完善公共財政治理模式,加強對于公共財政投入工作的開展的重視程度。提升對于“民生狀況”的關注程度,開展公共財政建設工作,可以有效的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發展問題。

第二,創建全面的、多元化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逐步的建立和完善,也可以有效的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第三,提升養老保險金所具備的保值性和增值性。降低養老保險金所存在的風險性,有效的實現公民利益的穩定性的保障。

第四,逐步提高退休年齡,嚴把提前退休關。

第五,提升《養老保險法》這一法律規章的建設工作的開展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娥B老保險法》的頒布和有效實施,可以為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加明確的方向。

實施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主要的方式實施環節可分為:加強對于公共財政投入工作的開展的重視程度;創建全面的、多元化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升養老保險金所具備的保值性和增值性和逐步提高退休年齡,嚴把提前退休關以及提升《養老保險法》這一法律規章的建設工作的開展的時效性和實效性五點。通過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的有效實施,可以真正的實現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的全面的、有效的解決,促使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優良的發展前景。

開展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探究,首先應當明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發展現狀,進而開展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探究。最后針對于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開展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開展基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完善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機制,提升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養老金支付問題的處理方式的完善性和科學性,是我國進行長期的、可持續性的、高效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宋鳳軒,趙艷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淺析[J].山東紡織經濟,2010,10:29-30+78.

[2]胡宏偉,肖伊雪,郭牧琦.中國養老財政支出與負擔研究述評[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4:7-14.

[3]蔡曉珊,陳和.基于人口老齡化視角的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及應對措施[J].探求,2016,04:74-83.

篇8

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帶來巨大壓力

發達國家大多經過40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社會。此時,這些國家已基本實現現代化,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目前,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未實現現代化,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相對落后,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同時,我國當前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組織、物質、制度等各方面的準備還不充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較薄弱。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必將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壓力。因此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沖擊,要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僅時間緊迫,而且壓力巨大。

人口老齡化還會使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年齡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經濟增長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國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養老金、醫療費用和福利費用等消費基金不斷增長,影響積累基金,特別是生產性基金的增長,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在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方面,老年消費群體的日益擴大,直接引起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進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

在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的狀況下,如何解決老人們的養老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化的難題。

面臨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嚴峻形勢,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老齡意識和建設“老人強國”理念,增強緊迫感,切實負起責任,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應對,認真化解,推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發展

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發展,通過發展解決問題,反過來,通過不斷解決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并將長期處于老齡社會,這是二十一世紀我國的一個重要國情。要切實從老齡社會這一基本國情出發,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完善法律法規,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做好應對老齡社會的各項準備。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為適應人口老齡化高峰期的到來奠定物質基礎。

2.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勞動者素質,減輕人口老齡化在勞動力方面的不利影響。要把發展老齡產業擺在重要位置,制定老齡產業發展規劃和優惠扶持政策,引導和促進老齡產業發展。重視開拓老年消費市場,以滿足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需求。

3.加大統籌力度,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推進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村對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承受能力。

三、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加快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建立強有力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家庭和個人廣泛參與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格局。

1.建立健全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研究實行將大額的慢性病門診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范圍的辦法。建立和完善社會醫療救助制度。大力發展老年社會福利、老年社會救濟事業。鼓勵發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

2.大力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政府要在增加對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建設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民間資金投資興辦不同檔次的養老服務機構,實行民辦公助、公民合作、民建民營政府給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保證養老服務機構正常運行,發揮作用。鼓勵社會力量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緊急救援、心理咨詢等服務項目,形成為老服務網絡體系,為居家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

3.鞏固和增強家庭養老功能。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傳統的家庭養老仍是我國的主要養老方式。要在全社會加強以感恩教育、責任教育為重點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揚尊老、養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加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貫徹實施力度,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措施上鼓勵兒女養老。積極創新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機制,推行協議養老制度,明確子女對老人的贍養責任;建立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政府補貼制度等,努力解決空巢老人養老問題。

四、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有強力的組織保證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齡工作顯得日益重要,老齡工作機構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篇9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經濟發展 社會養老制度

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0年的73.5歲,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不斷提高。自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影響,我國進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我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表明,我國2009年第一季度為9.1%,2010年的GDP為10.4%,2011年GDP為9.2%,2012年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長7.7%,經濟“保八”的目標成為泡影,我國的宏觀經濟正咀嚼著增速放緩的苦果。我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一、人口現狀、特點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為8.87%,已經超出了國際慣例規定的7%的比率,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同時與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相比,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老年人口基數大。二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來勢猛。三是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即“未富先老”。

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發展也表現出了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經濟發展方式不可持續。二是我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與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長。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

從國民收入恒等式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的支持。人口——這一經濟發展中無可替代的角色,正從各個方面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首先,改革開放30年我國憑借低廉豐富的勞動力,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但是,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問題:勞動力匱乏和老化。其次,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對養老金、退休金、醫療保障的需求自然會擴大,導致老年退休金、養老金、醫療衛生支出、老年福利設施和老年服務等政府支出上升。并且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會更加突出,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農村養老的資金投入。再次,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直接改變了國民收入中消費和儲蓄分配比,通過資金在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的流動來影響作為宏觀經濟發展晴雨表的資本市場的發展,進而影響到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最后,老齡化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在引起勞動供給日漸匱乏的同時,也使社會對老年消費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一方面會使未來的消費結構和消費偏好發生重大變化。另一方面老年產品需求的增加對現有的產業結構發出了挑戰和沖擊。

三、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過去的幾十年,我國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人口老齡化與人均收入之間的缺口,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未富先老”的特殊性,這也正于無形之中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基本模型

(二)數據選用與處理

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對《中國統計年鑒2012》的數據進行了一定的整理,采用1995-2011的國內生產總值、勞動人數、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額、我國勞動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回歸分析的數據資料。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采用學制加權平均計算: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識字或識字很少人數所占比重×1+小學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重×5+初中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重×8+高中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重×1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重×14。

從上面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到,回歸系數通過了t檢驗,方程整體也通過了F檢驗,而且方程的擬合優度很好(AdjustR2=0.997),方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能力很強。這說明勞動人數的投入和產出之間存在顯著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關系。

(三)模型結果分析

從前面模擬的結果來看,勞動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分別為1.557、0.631、0.430,其中勞動力的產出彈性最高,勞動投入每增加1.000%,就可以使農業產出增加1.557%。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日漸匱乏的勞動力將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資本投入產出彈性為0.631,僅次于勞動力投入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表明目前處于老齡化的早期,增加資本的投入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現存的資本必須加以有效的利用,合理分配資本投入的結構,提高資本投入的效率,以更好地發揮資本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人力資本的彈性為0.430,隨著老齡化的加速,未來勞動力不斷減少,附帶著使勞動參與者整體的知識水平、創新能力受到限制,表現為人力資本下降一個百分點時,產出就會相應地減少0.430個百分點。勞動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之和為2.618,說明目前經濟增長仍屬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增加要素投入可以使產出更大比例的增加。當然在增加要素投入時要注意各種要素之間的合理配置,針對勞動參與率不斷下降、資本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限制的情況,作者認為以后研究的重點要放在人力資本的投資上。

四、人口老齡化對策

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但是還處于老齡化的早期階段,勞動力的匱乏尚不明顯,一旦我國真正進入真正的老齡化時代,我國的經濟必然會飽受勞動力供給不足的苦果。因此我們必須在老齡化真正到來之前采取積極的措施最小化其潛在負面影響。

首先,將經濟總量這塊蛋糕做大,使經濟增長水平在人口老齡化到來或嚴重之前得到盡量的提高。其次,制定科學的人口政策,調整人口的出生率,保持一定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基數,控制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來緩解老齡化到來時勞動力匱乏問題。第三,開發老年人力資源,適當延長退休時間。第四,構建新型養老模式,找尋其他可以替代的保障資源,調整老年保障體系的結構,建立多層次的、融資來源多渠道的制度。第五,大力發展老齡產業,在稅收、金融等政策上給予傾斜,優先發展的同時要保證老齡產業的經費投入,積極引導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投入老年產業,發揮其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五、總結與研究展望

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口老齡化,從而避免或減緩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最大化其優勢。老齡化浪潮將成為21世紀我國主要的人口問題之一。如何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達成雙贏的局面,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作者認為我們以后應該以推出個人延遲繳稅型養老保險產品2和充分發揮新“三大紅利3”為研究重點,即通過鼓勵退休人員再就業緩解政府支出壓力同時引導我國經濟走創新型發展路線。

注釋

1.是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

2.于接近老齡化人群,實施部分優惠,鼓勵個人進行養老儲蓄,減輕個人退休后國家可能面臨的經濟負擔,并通過專業的保險公司進行投資管理,避免盲目投資,使之成為資本市場上主要的投資者,并以之來穩定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進而保證經濟的快速發展。

3.即人才紅利、改革紅利、城鎮化紅利。

參考文獻

[1]錢凱.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的觀點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0(70).

[2]帥珍珍.人口老齡化對于地區經濟結構影響淺析[J].經濟論壇,2011(9).

[3]劉窮志,何奇.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與財政政策[J].經濟學,2012,10(1).

[4]潘靜靜,程承坪.中國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3,3(3).

[5]莫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經濟壓力及其調整[J].人口研究, 2011,11.

[6]洪潔琴,高鼎.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J].財經與管理,2012(13).

[7]劉文,唐邵欣.中國人口老齡化對于國民收入的影響[J].經濟研究參考,2001(51).

[8]袁蓓.人口老齡化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D].武漢大學,2010年5月.

[9]陳昱陽.中國農村老齡人口經濟供養與福利制度研究[D]. 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5月.

[10]蘇春紅.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效應與中國保險制度選擇[D].山東大學,2010年3月20日.

[11]程超.人口老齡化對于我國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分析[D].首都經貿大學,2010年3月.

[12]徐升艷.中國人口老齡化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5月.

[13]謝靜.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8年4月.

[14]Huiyao Wang.China’s New Talent Strategy: Impact o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Its Global Exchanges.Harvard Kennedy School,2011 (in Chinese).

[15]Nicholas Eberstadt.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Outlook: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EI),2011 (in Chinese).

[16]Miguel Székely,Jere Behrman and Suzanne Duryea.We are All Getting Older:A World Perspective on Aging and Economics.affiliation not provided to SSR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2011(in Chinese).

[17]Jere Behrman, Suzanne Duryea and Miguel Székely.Aging and Economic Opportunities:Major World Regions Around the Turn of the Centur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Department of Economics,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 and affiliation not provided to SSRN,2011(in Chinese).

[18]Rajesh Kumar Gautam.Challenges of Aging and Development: Global Perspectives.Dr.H.S.Gout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2012(in Chinese).

[19]Dr.Ramakrishnan.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Aging Society.Agni School of Business 2011(in Chinese).

篇10

李立國指出,2010年是老齡事業“十一五”規劃收官之年,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8個基本判斷,被回良玉副總理評價為“重大社會問題的重要研究成果”,一些省份分別開展了本地的戰略研究,養老保障、養老服務、老齡工作“三個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全國老齡委組織進行了老齡事業“十一五”規劃實施情況檢查評估。結果表明,“十一五”時期,我國老齡事業呈現出協調發展、穩步提高、整體推進的良好態勢,是老齡事業發展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養老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健全,特別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開始試點并逐步擴大范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在城市逐步開展并向農村延伸,養老機構建設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文化、體育事業較快發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社會老齡意識明顯提高,敬老愛老助老氛圍日益濃厚,老年人權益得到較好保障;老齡領域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和合作也取得新進展。

李立國表示,“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期,人口老齡化形勢會更加嚴峻,將呈現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的新特征。預計到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的16.7%,年均凈增老年人口800多萬,超過新增人口數量;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約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凈增高齡老人100萬,增速超過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65歲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將超過5100萬,約占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問題更加突出??傮w上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相伴隨,與城鄉差異、區域差異、收入差異擴大相重疊,與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文化轉型相交織,給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增加了新難度,也提供了新條件。

李立國表示,搞好老齡問題戰略研究, 一是摸清底數,要摸清老年人口的現狀,包括老年人口的規模、年齡結構、區域分布、基本需求、健康情況、生活狀況、面臨的困難等基礎性數據,預測老齡化發展的趨勢、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影響,并研究我國老齡工作和老齡事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梳理現有政策,為國家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戰略打好基礎。二是探索規律,要研究和探索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系統分析人口老齡化與人口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關系,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關系,研究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保障、就業、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關系,準確把握其內在聯系、演變規律,為國家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三是理清思路,要綜合分析人口老齡化各個階段、不同領域的主要問題,找準矛盾癥結,明確發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為國家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戰略提供基本遵循。

要依據國家“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并組織實施好《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及地方規劃,大力推進老齡戰略對策體系、老年經濟供養體系、老年健康支持體系、老年宜居環境體系、老齡服務體系和老齡工作體系建設;按照“廣覆蓋、?;尽⒍鄬哟?、可持續”的原則,堅持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相結合,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老年社會救助制度和老年社會福利制度建設;要按照十七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事業,逐步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要依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充分采用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的成果,適時啟動編制《中國老齡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對我國今后二三十年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進行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