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折患者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骨和軟骨失去完整性和連續性稱為骨折, 隨著社會的進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交通運輸迅速發展, 交通事故、外傷性損傷日益增多, 嚴重威脅人民的生活質量, 為了減少傷殘, 促進骨折患者早日康復, 及時有效的健康教育是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現總結如下。
1 環境介紹
主動介紹病房的環境,各項規章制度, 主治醫生, 責任護士, 使患者較快適應住院環境。
2 心理指導
2. 1 急躁焦慮 骨折一般是突然外傷所致, 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 住院手術治療骨折而活動障礙, 生活不能自理, 擔心醫藥費和手術費, 以及對各種檢查、治療、麻醉、手術過程不了解等, 尤其是對一些老年人和外出打工者, 心理失衡, 表現為恐懼焦慮。為了解除患者的思想負擔, 最重要的是給患者心理安慰。根據患者的生活習慣、性格愛好不同, 采取不同的交談方式, 及時給予心理疏導, 細心解釋, 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 2 恐懼 骨折患者首先面臨著創傷、疼痛、石膏固定、牽引、手術等諸多問題、這些都影響著患者的情緒變化, 護士不僅要關心體貼患者, 還要進行有關疾病的宣教及護理, 如何保持骨折固定, 介紹牽引的、效果、注意事項, 護理人員的言行要親切、穩重, 指導患者深呼吸, 緩解恐懼心理。
3 飲食指導
合理飲食是骨折患者順利康復的重要因素, 囑患者多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的食物, 如新鮮蔬菜、水果、牛奶、豆腐等。飲食要多樣化, 少食多餐, 煙酒要節制。
4 預防并發癥
保持床鋪整潔、干燥, 定時翻身, 按摩骨突處, 以防褥瘡發生, 鼓勵患者有效咳嗽、咳痰, 以防肺感染, 囑患者多飲水, 保持二便清潔, 以防泌尿系感染。
5 小結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 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 樹立健康觀念, 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1]。骨折患者長期臥床, 恢復緩慢, 易出現并發癥, 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緩解心理壓力, 了解骨折的康復知識, 掌握正確的功能鍛煉方法,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促進患者康復, 提高患者滿意度。
篇2
關鍵詞:骨折;糖尿病;健康教育
由于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改變,使糖尿病患病率逐漸上升,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意外事故、交通事故頻繁發生,因此糖尿病合并骨折的發病率不斷增加[1]。由于骨折造成的創傷會使血糖劇烈波動,加重糖尿病病情,同時,高血糖和營養攝入不足又嚴重影響了骨折愈合。本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對186例糖尿病骨折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取得明顯效果,現將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86例,其中男112例,女74例,年齡37~78歲,平均(54±6.5)歲。骨折原因:行走摔倒28例,擠壓傷41例,交通事故傷69例,墜落傷48例。骨折部位:股骨干股折48例,肱骨骨折66例,腓骨骨折43例,胸椎骨折24例,其他部位骨折5例;糖尿病史:3~15年。入院時空腹血糖值:8.9~17.4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 21.3 mmol/L。
1.2方法 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飲食控制、血糖檢測、觀察生命體征、術后觀察、并發癥護理及康復訓練等措施。
2健康教育方法
2.1入院宣教 通過向住院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舉辦護理講座及與護患溝通等方法,向患者宣傳講授糖尿病發生機理及并發癥知識,幫助患者了解糖尿病骨折的治療過程、護理對策和注意事項以及早期功能鍛煉的意義,使患者對自身疾病和治療均有正確認識。講解患者飲食控制的重要性,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2.2飲食控制 糖尿病骨折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并補充足夠營養,從而促進術后恢復,安全渡過圍手術期。因此,患者三餐應定時定量,少食 餐,以防止血糖劇烈波動;飲食搭配應合理,以保證攝入足夠營養物質;骨折初期(1~2w)以清淡飲食為主,補充蛋白質,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防止發生便秘。骨折中期(3~4w)、后期(5w)以上飲食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2]。囑患者禁食油炸食品,以防脂肪及攝入過多。
2.3 血糖檢測 糖尿病患者發生創傷或各種外傷刺激,均可導致血糖升高。 血糖控制是老年骨折后合并糖尿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保證手術順利實施的關鍵,要根據醫生制定的血糖控制方案,每日定時監測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3]。血糖過高者應進行有效控制后方可進行手術治療。
2.4觀察生命體征 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病變,易引起術中、術后出血,加上手術創傷疼痛,很容易誘發或加重血壓異常和心律失常[4]。手術患者,護士應詳細了解術中麻醉情況,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必要時可給予鼻導管吸氧。
2.5術后觀察 術后嚴密觀察骨折部位有無滲出、傷口負壓引流是否流暢等,護理操作時應防止擠壓、扭曲引流管,以免滲出液逆流感染。輸液患者應防止發生低血糖或突然血糖升高,使患者發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昏迷。
2.6并發癥護理 骨折患肢長期臥床容易發生壓瘡,應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每2h按摩骨突出部位一次,皮膚有紅腫熱痛狀況時,可應用1%紅花酒精按摩,或涂擦滑石粉。加強髖骨、踝部、骶尾部等骨突出部位皮膚護理,以防發生壓瘡;嚴密觀察患肢有否無腫脹疼痛現象,觀察排便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2.7康復訓練 指導患者早期進行床上康復鍛煉,從趾指、踝部逐漸向上練習,進行股四頭肌功能訓練,并協助患者練習起坐訓練,指導患者自己活動,逐漸增加機體抵抗力,促進骨折康復。
3結果
本組186例患者,骨折切口延期愈合3例,肺部感染1例,應激性潰瘍1例,經對癥治療后均好轉。患者空腹血糖值:7.8~9.4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 11.6 mmol/L。治療總有效率97.31%。
4討論
糖尿病患者易出現心腦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各種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糖尿病治療關鍵是合理進行飲食控制。但糖尿病合并骨折必須加強營養,否則易導致骨折延遲愈合,給患者生活工作帶來不便。營養治療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通過膳食調控,減輕胰島β細胞負荷,糾正已發生的代謝紊亂,使體重及營養達到理想狀況,并把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才能使患者的骨折容易愈合[5]。因此,加強糖尿病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嚴格按照治療原則合理安排飲食,即保證營養均衡吸收,又能有效控制血糖,有效促進患者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包金娥,賈艷領,孫哲. 健康教育對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21):302-302.
[2]蔣煜.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護理[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6):71-72.
[3]鄭秀君,竇玲云.老年股骨頸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河北醫藥,2012,34(8):1267-1268.
篇3
【關鍵詞】 健康教育培訓; 骨折; 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8-0082-02
Talking about the I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Nurses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s/LIU Qing-mei,QIU Li-wei,WAN Yao-fe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8):82-8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raining on health education of nurses fracture patient rehabilitation. Method:45 cases of fracture patients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1 in author’s hospital inpatient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 85 cases of fracture patients from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2 in author’s hospital inpatient treatment for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received routine care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healt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ased on observed treatment effects were compared in patients with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patient satisfaction, adherence and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Result: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elf-healing capabilities, was expected to heal and function of X-ray of recover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racture; Rehabili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uidong County,Huidong 516300,China
骨折為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骨折多是由于外傷導致,具有活動受限,恢復時間延長,并發癥明顯增加的特點,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骨折患者的康復是治療的重要環節,部分患者由于未能及時進行康復,出現后遺癥。健康教育是臨床護理的重要手段,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預見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提高患者的知識知曉及治療效果[2]。本文通過對2011年1月-2012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30例骨折患者進行分組比較,討論護士健康教育培訓對骨折患者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5例骨折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19~65歲,平均(42.17±3.02)歲;按照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例,中學學歷21例,大專及以上學歷21例;其中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25例。選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5例骨折患者為試驗組,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齡20~67歲,平均(41.57±2.86)歲;按照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例,中學學歷31例,大專及以上學歷45例;其中上肢骨折44例,下肢骨折41例。所有患者均意識清醒,具有語言表達能力。經檢查無肝腎功能衰竭,腹腔臟器受損,嚴重心臟病,神經系統受壓及其他重大疾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培訓,主要包括,(1)知識宣教:向患者及家屬骨折的知識,對于理解能力稍差的患者應耐心講解,保證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療方案,適應癥,注意事項等方面。(2)心理干預:患者由于骨折會產生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患者入院后應安排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積極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幫助患者盡快的熟悉環境,防止患者出現陌生感,護理人員需要觀察患者的身體及心理變化,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治療的安全性和必要性,為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3)飲食干預:患者機體為高代謝狀態,因此應積極給予營養補充,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飲食指導,增加蛋白質和熱量的攝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纖維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證患者每天的飲水量。(4)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型肌肉收縮、舒張運動,根據患者的需要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指導患者在能力范圍內自理活動[3-5]。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知識知曉情況、患者滿意度、依從性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試驗組患者自我康復能力、X線預期愈合及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知識知曉情況
試驗組患者疾病知識、自我護理、恢復訓練、出院指導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滿意度和依從性
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及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并發癥發生情況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骨折患者由于疾病出現疼痛、并發癥等不適情況,影響患者的恢復和生活質量,患者由于恢復時間較長,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6]。部分患者認為出院后治療結束,過早的進行體力勞動,出現固定部位松動甚至不愈合的情況,部分患者過于謹慎為及時參與康復訓練,導致出現肌肉萎縮等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7]。傳統的訓練,患者缺乏對康復訓練的重視,缺乏相關監督,使康復時間及并發癥增加,嚴重甚至導致患者殘疾[8]。
健康教育對骨折患者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了解骨折的性質、治療及康復的具體過程、影響愈合的因素及相關注意事項[9]。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積極性、自我保護能力和依從性,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防護意識,從被動治療到積極配合,從而提高治療效果[10]。
本研究顯示,試驗組患者自我康復能力、X線預期愈合及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疾病知識、自我護理、恢復訓練、出院指導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試驗組滿意度及依從性高于對照組;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針對骨折患者給予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知識知曉率及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大敏,周彩萍,鄭曉麗,等.健康教育對骨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4):952-954.
[2]柳曉芳,王志堅.健康教育對老年股骨頸骨骨折患者康復的影響[J].全科護理,2009,7(8):2009-2010.
[3]周秀珍,曲雅麗,柴素英,等.個性化康復指導卡對股骨干骨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2):530-532.
[4]華銀娣.論健康教育在促進患者康復中的價值及應用[J].價值工程,2012,14(27):277-278.
[5]曹虹,趙岳.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康復干預模式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7):1929-1932.
[6]楊萍,路潛,王曉丹,等.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患者抑郁及康復狀況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3):175-177.
[7]許莉萍.中醫醫院護士健康教育培訓需求調查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10):931-934.
[8]莊永秀,陳子江,劉曉芳,等.社會心理因素和應對方式對四肢骨折患者近期療效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7):1765-1767.
[9]黃曉蘭.對骨折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體會[J].哈爾濱醫藥,2013,33(3):183.
篇4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4-0409-01
疼痛是骨科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也是許多骨科疾病的首發癥狀,嚴重疼痛可引起骨髓反應,甚至影響患者早期功能鍛煉并易發生合并癥,如: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系感染、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及骨質疏松等,因此,疼痛作為第五大生命體征已成為臨床醫護人員必須觀察的常規項目,如何有效處理并減輕骨科患者的疼痛是醫護人員面臨的難題。本科自2010年3月――2012年6月共收治骨科患者546例,針對不同疼痛原因及特點,采取有效健康指導,獲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46例,男320例,女226例,年齡12歲――85歲,平均48歲。其中股骨頸180例,脛腓骨骨折140例,上肢骨折合并肋骨骨折76例,腰椎骨折20例,單純性上肢骨折并全身軟組織損傷88例,髖骨骨折20例,上肢骨折合并下肢骨折12例,髖骨骨折10例,所有患者經過精心治療及護理,疼痛效果明顯。
2 疼痛教育措施 加強疼痛教育是改善疼痛護理質量的重要措施。
2.1 傾聽與交談
多數骨折患者對疼痛感到恐懼,因此多喝患者討論疼痛問題,如疼痛產生的原因、特點、規律,患者自己對疼痛的態度及他人對疼痛的經驗等,可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認識,通過交談可使患者壓抑情感得到釋放,減輕心理負擔。患者可以從平等雙向問題中獲得尊重、理解和關懷的滿足感,這是戰勝疼痛的強大精神力量。
2.2 告知
術前給患者介紹手術方式和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使患者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可增加患者對疼痛的耐受能力。手術后,傷口引流管保持通暢,尿管定時開放,保持會清潔,多觀察,做好心理護理,講解各種引流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3 觀察
術后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和疼痛程度,及時解除患者擔憂心理,使患者保持樂觀情緒,通過神經調節提高痛閾,從而減輕疼痛。繃帶、石膏患者主訴疼痛時,要注意觀察腫脹程度血運情況以及石膏內有無壓瘡,針對不同情況進行處理,并向醫生報告。
2.4 轉移注意力
記載患者已訴疼痛或在疼痛評估后通過閱讀、聊天、聽音樂、看電視、聽故事、數數、按摩、深呼吸訓練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引導患者放松,使其逐漸擺脫疼痛的困擾。
2.5
經常檢查患者的姿勢和,對不當引起的疼痛,可以幫助患者更換如解除壓迫止痛,并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排痰,緩解咳嗽震動帶來的傷口疼痛,妥善固定各類引流管,防止牽拉、扯動傷口帶來的疼痛。
2.6 保持環境安靜,溫、濕度適宜,床鋪舒適,盡可能減少一切噪聲,護士在為患者進行操作時動作嫻熟、輕柔,解釋耐心,態度和藹,增加安全感,解除疼痛。
2.7 針對骨折疼痛不同原因及特點,及時采取對因治療和護理。
2.7.1 早期復位固定
骨折初期局部疼痛非常明顯,且活動時加重。合理制動能有效減輕疼痛,還能減少骨折局部軟組織損傷。護理時應妥善保護骨折部位,避免不必要的搬動,在不影響骨折固定的前提下,盡量給予舒適,按摩肢體,按摩可放松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可達到止痛、減痛的效果。如果在有效固定情況下疼痛不減輕甚至加重,應考慮有合并癥的可能。
2.7.2 合理采用冷熱療
骨折早期患者給予冰袋冷敷可使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水腫和出血,同時抑制細胞活動使神經末梢敏感神經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炎性水腫,解除神經末梢的壓力,使肌肉韌帶松弛,從而緩解疼痛。
2.7.3 防范疼痛并發癥
疼痛常導致患者不愿下床活動,而使肌肉、骨骼、關節、肌腱組織發生萎縮、僵硬,失去彈性,使病情趨復雜、嚴重甚至造成身體殘障。因此,要必須加強康復護理,其中功能鍛煉是關鍵,如何鍛煉,護理健康指導是必要的,應耐心解釋功能鍛煉的必要性。
2.7.4 創傷大截肢:對手術前疼痛較劇烈的患者,一般給予較強止痛藥物,對于截肢患者采取的肢痛,應耐心解釋這種疼痛能逐漸消失,經常注意肢體殘疾,強化肢體已不存在這個事實,有助于清除疼痛。
小結:骨折患者疼痛是不能避免的,但護士正確的護理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疼痛。護理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疼痛是患者的主觀感受,患者主訴疼痛,護理人員必須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進行全民宣傳教育,加強疼痛教育,是改善疼痛護理質量的重要舉措,從而更好為骨折后疼痛患者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宋文閣,傅志儉,疼痛診斷治療手冊 鄭州:鄭州出版社 2003.53.
篇5
【關鍵詞】健康教育處方; 骨折; 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R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003-01
健康教育是一種“以病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隨著護理學科的不斷發展,健康教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也是評價護理效果標準之一。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使護理健康教育不能保質保量完成。如健康教育方法單一,護士簡單的照本宣科,患者能記住的內容很少,效果也比較差,健康教育不規范,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計劃性等。而骨折又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康復的疾病,強調手術而不重視健康教育,一直是存在于我國很多醫院的一個誤區[2]。針對這些問題,我科在科主任和護士長的指導下,設計了14種骨科常見病種的健康教育處方也就是把健康教育內容以處方的形式反映出來。骨科健康教育處方內容:(1)骨科患者的飲食指導;(2)骨科病人功能鍛煉時間和方法;(3)骨科各類手術病人術前、術中、術后,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4)骨科病的出院指導;(5)骨科小常識:如石膏、牽引、小夾板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的注意事項、某些骨科病的誘因及預防知識等。半年來,我科采用發放健康教育處方輔以口頭教育及示范教育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健康教育,對促進骨折患者術后的功能恢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9月在我科診斷為骨折實行骨科內固定術的患者200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00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年齡14-75歲,平均43.6歲;對照組10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4例,年齡15-77歲,平均43.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單純的口頭宣教。實驗組發放了14種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處方,內容分為飲食、功能鍛煉等,重點是功能鍛煉,同時輔以口頭宣教。通過收集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掌握程度、主動程度及功能恢復效果的資料,將兩組患者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及X2檢驗。
1.3 評價標準
術后功能鍛煉知識掌握情況、主動程度、功能恢復效果均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10個問題,讓患者能復述功能鍛煉的知識與技能以及對功能鍛煉的主動性,每個問題均有3個答案: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分別得分10、9、8分。在出院前給予兩組問卷評價測試: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一般,69分及以下為差。
2 結果
2.1 觀察兩組患者功能鍛煉掌握程度
由表1可見,實驗組的功能鍛煉知識掌握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有96例,占96%掌握程度優良,對照組有72例,占72%掌握程度優良,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功能鍛煉知識掌握情況(例)
3 實施方法
功能鍛煉是骨傷患者最重要的治療措施,直接影響手術成功率及預后,合理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增加手術成功率、減少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1健康教育處方的制定與發放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單純的口頭宣教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骨傷患者雖然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了解了一些簡單的功能鍛煉知識,但還不能達到理想的康復轉歸、縮短病程、降低致殘率,并且許多功能康復鍛煉是在出院后完成的,失去了醫護人員的監控,無法維持功能康復鍛煉動態的平衡。針對患者的諸多情況,我科根據臨床常見骨折種類制定了14種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處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功能康復鍛煉。對在職護理人員進行功能康復鍛煉知識的專門培訓。培訓采取舉辦培訓班、各種講座、外送參加短期學習等方式。目的在于通過培訓,使護理人員能夠熟練掌握骨傷功能康復鍛煉的理論和技能,有效實施功能康復鍛煉的宣教。實驗組患者入院待醫囑作初步處理后,發放相應的健康教育處方給患者或其家屬,急診患者待其術后發放。
3.2功能康復鍛煉的實施
根據疾病的不同時期進行功能康復鍛煉宣教,分早期功能鍛煉、恢復期功能鍛煉和出院康復的指導。方法根據健康教育處方上的宣教內容,最主要的是醫護人員針對不同的患者個體進行,讓患者親身體會,反復練習,使患者能主動進行功能鍛煉。對于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患者,除了耐心反復地講解外,護理人員還要定時檢查和督促。對年齡小疼痛敏感的患者,多鼓勵表揚,以利于功能康復的順利實施。此外,病房內還可根據患者骨傷相似情況分為若干組,利用治療結束時間組織患者在組內或組間進行交流討論。患者出院前的出院指導中必須再次講明功能康復宣教的各項內容,讓患者真正了解和掌握。患者復診時還要進行檢查和評估,有條件者進行電話隨訪。而對對照組患者,醫護人員則按常規的口頭宣教為主進行護理。
3.3 完善健康教育質量標準
根據健康教育組織體系中各層次工作人員的不同職責,分為護理部、護士長、教育組長、分管護士4級評價,評價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1)病人與家屬是否能夠準確地復述與所患疾病相關的功能康復鍛煉知識;(2)病人與家屬對護士傳授知識與技能是否認同;(3)是否能準確地演示功能鍛煉方法;(4)病人在預定時間內是否達到功能恢復的預期目標;(5)病人是否因知識缺乏或鍛煉不當引起并發癥。
結論
健康教育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3],其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院護理部通過對我科骨折術后患者和家屬進行功能康復鍛煉知識覆蓋率的調查,結果患者和家屬對功能康復鍛煉知識覆蓋率達100%,功能康復鍛煉知識掌握率由72%的優良率上升為96%,患者對功能康復鍛煉的主動程度由70%上升為95%,患者功能康復鍛煉后功能恢復效果由68%上升為93%。總之,健康教育處方對促進骨折患者術后的功能恢復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志紅.淺析護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9):52-53
篇6
【關鍵詞】健康教育;股骨粗隆間骨折;褥瘡;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598-02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髖部常見的骨折之一,根據受傷時受力的大小可發生在任何成人年齡段,而老年人因為骨質疏松及身體協調性降低等因素而尤為常見[1]。患者長期臥床,患肢牽引制動,年老體弱,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因此,在臨床工作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防止并發癥的發生,這對患者的康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院對45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系統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1月~12月期間,在我院行股骨粗隆間骨折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治療的88例老年患者,按治療的先后順序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4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齡56~84歲,平均(67.3±5.1)歲。觀察組45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58~83歲,平均年齡(67.0±8.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文化程度及治療等方面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納入標準:⑴無精神病史、意識障礙或言語障礙者;⑵主觀配合檢查;⑶小學以上學歷。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按照常規程序進行護理及指導,包括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及指導與術后功能鍛煉期的護理及指導,飲食、及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系統健康教育,強化褥瘡相關知識,貫徹以人為本的整體觀念,具體措施如下:
1.2.1 對患者每人發放一本股骨粗隆間骨折和有關治療護理方面相關知識簡介;每天給患者講解相關知識,采用專題講座,同病房小組討論,示范法,個別會談利用視聽教材的應用等方法強化健康知識。注重效果反饋和患者知識需求,針對薄弱環節加強教育。
1.2.2 從入院起,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和所處疾病不同階段,主動向患者介紹功能鍛煉的方法,預防褥瘡的措施,并給予現場指導。
1.2.3 每天了解患者功能鍛煉情況,了解全身皮膚完整性;讓患者認識到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預防褥瘡的可行性。
1.2.4 將健康教育貫穿于患者入院時、入院中及出院時,包括:⑴心理教育:從患者入院始,主動向患者介紹此病的特殊性即牽引制動、功能恢復的過程及時間,主動介紹主管護士、醫生及同病室的病友,介紹醫院環境及相關制度等,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陌生感,增強醫患見的信任感。⑵減輕局部受褥的重要性及方法:保持床整清潔、無屑,床上搽浴每天2次,使用便盆時,動作要輕柔,避免硬拉硬塞,必要時在便盆沿上墊以軟紙和布墊,以防搽傷皮膚[2]。勤翻身,1次/2h,由護士協助,避免拖、拉、拽等動作,預防骨折移位。按摩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對于正常健康的皮膚,給予適度的按摩能起到預防褥瘡的作用,但對于骨隆突處已發紅的皮膚或者脆弱型的皮膚,局部的按摩則易引起表皮的損傷,屬于禁忌的。⑶講解功能鍛煉的要領:①術后平臥,患肢處于髖關節外展15°,膝關節保持屈曲15~30°,踝關節保持90°位置,患肢行骨牽引,兩腿之間放軟枕,防止髖關節屈曲、內收或內旋[3]。②術后3~5天做CPM儀治療(關節功能鍛煉器)被動運動,一般從20~30°開始,2次/d,1~2h/次,以后每天增加5~10°,術后2~3周達到屈髖90°,但最多不能>90°。③患肢肌力練習:術后根據患者傷口疼痛情況進行下肢股四頭肌鍛煉,其方法是:背屈踝關節,小腿下壓床面使股四頭肌收縮,維持5~10s,放松2s,重復進行。④術后1~2周后,在醫生的指導下扶雙拐、患側下肢不負重下地,恢復人體直立模式,練習行走。⑤術后3月,骨折基本愈合,進行髖關節被動鍛煉:患者仰臥位,家屬一手握患者膝關節,一手握足跟,患者足底自然放于術者前臂,使患肢屈膝屈髖。緩慢勻速使髖關節屈曲、伸直、內旋及外展等,每個動作不少于10s,休息5s后重復動作,時間不少于30min。⑷出院指導:告知患者術后6個月避免坐矮凳、交叉雙腿、盤腿、單髖負重、患髖下蹲、防身體過度前傾,如廁時使用坐廁,防關節受壓。3個月內髖關節屈曲不超過45°,以后逐漸增加但不超過90°[4]。3個月內避免患側臥位,穿褲子時先患側后健側,穿襪子時伸髖屈膝進行。應穿防滑鞋,以免跌倒。術后定期來院復診。
1.3 評價方法 在健康教育前、后,采用自制調查表,對兩組患者有關股骨粗隆間骨折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對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見并發癥、功能鍛煉知識及褥瘡的預防知識等,并將兩組患者褥瘡的發生情況進行統計比較。問卷經過信度調查,信度值為0.92。
1.4 統計學處理 資料經整理核對后,采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行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比較見表1。
3 討論
統計結果顯示:系統健康教育可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對其疾病的相關知識的掌握,也能夠降低患者褥瘡的發生率,這與李珊[5]等的研究報道相一致。
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褥瘡的發生與患者對疾病的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有關,而患者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及了解程度與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的健康教育及教育方法有關。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大多起病突然,缺乏心理準備,加之疼痛等原因,患者大多有焦慮、恐懼、悲觀及不能正視疾病等心理反應。醫護人員應該積極熱情地接待患者,主動介紹主管醫生、同病室的病友、周圍環境、作息制度及探視制度等,使患者對治療環境有初步了解;同時給患者準備舒適的床單位,安置舒適的,緩解疼痛;給患者講解有關該病的臨床表現、常見并發癥等,并告訴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是疾病恢復的重要條件,使患者有親切感、安全感,初步形成良好的接受治療和護理的心理狀態。總之,對患者及早的心理評估,實施健康教育,消除患者來自多方面的心理壓力和誤區,使患者形成正性心理,才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6]。從患者一住院,醫護人員就要主動介紹褥瘡預防的相關知識(如褥瘡的易發部位、臨床表現及預防措施等),使患者掌握褥瘡的預防方法和措施等,并督促患者及家屬實施。
人接受信息到行為改變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所以在制定健康教育目標和計劃時,一定要重視對患者評估,也就是患者的接受能力與需要進行有效宣教:對于文化層次低、適應能力差的患者,應多次講解,不厭其煩地耐心說教,語言力求簡潔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患者理解、掌握和接受;對于文化層次高、接受能力強的患者,可根據需要介紹疾病的病因、現狀、自我心理調節等,讓他們對自己的病情和應對方法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做到積極配合,同時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注意患者反饋,將患者的言行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避免健康教育走過程,將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尤其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存在恐懼、悲觀等情緒,要針對患者的心理講解有關疾病相關的常識、飲食及功能鍛煉知識、治療進展、疾病預后等知識,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以減少褥瘡的發生。因此,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實施系統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預防褥瘡依從性及重視程度,從而降低其褥瘡發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靈紅.DHS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2):261-262.
[2] 郝小紅.高齡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護理,2005,11(24):2128-2129。
[3] 鄭曉玲,葛春花,蒲輝戰.DHS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 2012,6(9):138.
[4] 秦玉榮,秦玉坤,牛杰.手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醫藥,2010,5(16):216-217。
篇7
關鍵詞:四肢骨折;圍手術期;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408-01
骨折是指由于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的一種疾病,而四肢骨折是常見的類型之一,多因外界損傷引起,特別是如今交通業和建筑業的高速發展,導致四肢骨折的發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由于四肢骨折病情危重,治療時間長,康復速度快,而且常需臥床,因此患者情緒波動大,不利于康復。健康教育是一項有評價、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的教育活動,能夠有針對性的解決患者心理問題,提高其依從性[1]。基于此,我院在四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加強了對其的健康教育,效果良好,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本組40例患者均為我院近5年來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6-62歲;股骨干骨折16例,肱骨骨折12例,橈尺骨骨折12例,脛腓骨骨折1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及中專15例,大專及以上5例。
1.2 健康教育途徑
語言教育:主要是在于患者溝通、檢查、治療時進行,根據患者理解能力、教育背景、職業等采用不同的語言方式。
書面教育:將疾病的相關知識印制成小冊子發放給患者及家屬進行學習,并對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及時解答。
媒體教育:在患者病房或醫院放映室播放與疾病相關的影像資料,通過圖文聲并茂的形式,讓患者獲知疾病知識。
示范教育:通過示范動作,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以防并發癥的發生。
案例教育:邀請康復較快、配合較好、心理素質優良的患者于其交流,通過身邊同類人的力量感染患者。
1.3 教育方法。入院指導:患者入院后,對于清醒的患者,要主動、熱情接待,了解其受傷原因,評估其受傷程度,為醫生診斷做好第一手資料。引導其家屬辦理住院相關手續,對于危重的患者給予開通綠色通道,為其爭取更多有效時間。安排好后,向其介紹住院規章制度、作息時間、醫院環境等,讓病人盡快適應醫院的環境。同時深入了解、評估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從而為制定護理對策做鋪墊。對于意識模糊的患者,向患者家屬了解受傷情況,并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術前教育:對于突如其來的傷痛,患者往往未有充分的準備思想,加之四肢骨折常常導致無法行走和自由活動,讓患者很不適應,容易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從而導致配合性差。因此,護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耐心的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發展過程、預后、手術的效果及必要性、術前注意事項、保持良好心情的重要性等,并站在患者的位置對其的感受給予理解,給予患者鼓勵和力量,讓其樹立信心。還可以采用分散其注意力的方式,與其交流感興趣的話題,比如事業有成的人可以談起創業史、奮斗史;對于學生,可以談其理想以及計劃;對于老年人,可以談其以往的輝煌史等。必要時同種疾病康復的患者與之認識、交談,以增強患者的信心,消除患者疑慮及不健康意識,使患者身心保持最佳狀態來配合治療與護理。
術后教育:手術完成后,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注意事項,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術后康復的各項內容。合理的飲食是骨科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之,護士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提供適當的飲食指導。初期應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及富含鐵質和鈣質的食物,以補充足夠的營養,促進傷口愈合及機體恢復。對于活動限制的患者,宜增加富含粗纖維的食物,以幫助維持正常的腸道排泄,預防便秘的發生;飲水以預防泌尿系統感染和結石[2]。對于四肢骨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需長期臥床、制動、臥硬板床等,極易發生褥瘡、下肢靜脈栓塞、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護士應教會家屬及患者增強預防為主的意識,不要怕疼痛、麻煩,要定時給予翻身、拍背,促進排痰,預防褥瘡和肺部感染;多飲水并注意外陰清潔,減少細菌入侵,避免泌尿系感染。正確的臥床及必要的功能鍛煉能使手術達到預期的效果,護士要向患者及家屬解釋保持正確的及必要功能鍛煉在康復過程中的重要性,并教會患者具體的方法、鍛煉的開始時間、運動量及注意事項,并鼓勵患者要堅持不懈。
2 結果
所有的患者通過健康教育后,均能積極配合治療,術后初期僅有1例發生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后3日內改善,未發生褥瘡、深靜脈血栓和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且患者的心理有明顯的改善,均能較好的面對疾病,克服治療中的疼痛。
3 體會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再被動的接受治療、護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關知識及自我護理保健,因此健康教育在護理工作中越來越重要。首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認知度。護士通過向患者傳授疾病的有關知識和技能,調動病人積極參與護理活動,獲取有關疾病及健康保健知識,提高自我護理保健能力,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其次,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護患關系也從過去被動服從轉變成共同參與的合作關系,而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通過患者與護士的學與教的互動過程來實現的。護士、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到健康教育中,使護患關系更符合人際關系的社會性,增強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護患關系得到良性發展[3]。再次,提高護士綜合素質。健康教育學是一門涉及多個領域的綜合應用學科,護士不僅要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和護理技能,還要具備豐富的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掌握其溝通技巧,同時更要注重培養自身的素質和優良的品質,才能用自己的知識更好的開展護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袁潔斌.護理理論.護士進修雜志,2004,19(6):483-485
篇8
【關鍵詞】健康教育骨科患者護理滿意度
目前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護理工作服務模式,尤其在開展“三好一滿意”和“優質護理服務”活動,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宣教成為臨床醫療護理服務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們骨科全體醫務人員針對骨科住院患者的特點,將健康教育貫穿患者住院的全過程,采取入院教育、術前教育、術后教育、出院教育等不同階段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并發放不同的健康教育宣教單,幫助患者戰勝疾病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和預防骨科并發癥的發生,使創傷得到盡快康復,提高護理滿意度,現在介紹我們的具體做法:
1.入院教育:骨科患者多由意外事故急診入院,突發事件瞬間發生改變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態,病痛的折磨,肢體活動障礙,自理能力下降,對疾病預后的悲觀猜測,以及陌生的人群和住院環境,都會造成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角色缺失,角色沖突因此患者心理上承受著較大壓力,從而產生緊張焦慮煩躁不安恐懼脆弱等一系列情緒波動。如何保證護理人員與患者交談時溝通有效,建立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激發患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積極配合醫療活動,使患者身心獲得最大利益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我們責任護士主動熱情地與患者及家屬接觸溝通,介紹病區環境、介紹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介紹住院須知等相關事項,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及時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心理障礙,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以確保患者以最佳狀態接受醫療活動和康復活動,此階段我們可以發放入院宣教單和用藥及飲食宣教單。
2.術前教育:向患者介紹術前各項
檢查的意義目的和方法,有關手術及麻醉知識,相關注意事項等,邀請和舉例成功的手術患者現身說法,使患者充分明白手術前準備重要性和配合方法,患者能以盡量平和的精神狀態地接受手術治療此階段我們可以發放手術前準備的注意事項和手術禁食禁飲的溫馨提示牌、麻醉須知等健康教育單。
3術后教育:
3.1飲食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明全麻及硬膜外麻醉術后去枕平臥禁食禁水的時間和目的,術后一般小時后即可進食一些清淡的流質或軟食,逐步過渡到普食。病情穩定的骨科患者宜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膠原鐵鈣及纖維素,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瘦肉豬皮肝蛋奶豆制品胡蘿卜新鮮蔬菜和水果等,以促進骨折的愈合及肌體的恢復
3.2排泄方面的宣教:教會患者術后自行排尿的方法和排尿障礙的處理,有導尿管者,要防止扭曲及折疊,保持引流通暢;嚴防牽扯尿管,定時開放導尿管,保持會和尿管清潔,鼓勵患者多喝水。
3.3預防呼吸道并發癥的宣教:,教會患者保護切口和進行有效咳嗽、咳痰用雙手按住患者季肋部或切口兩側,限制胸部和腹部活動的幅度以保護切口,在深吸氣后用力咳痰,并作間斷深呼吸。
3.4疼痛護理與宣教:教會患者及其家屬使用鎮痛泵的方法,加強對術后患者的巡視,進行耐心細致的溝通交流,引導患者說出自身感受,互動地進行圍手術期的疼痛護理。
3.5宣教:根據骨折部位,指導患者保持功能,保持抬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以利血液回流,告訴若患肢遠端出現青紫、腫脹、冰涼、麻木或固定處疼痛突然劇烈等狀況時及時呼喚工作人員,讓家屬和患者積極參與到自己的治療活動中來。
3.6引流管的護理:解釋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及折疊,保持引流通暢;嚴防牽扯引流管。
3.7功能鍛煉宣教:骨折在復位及固定后,即可講解骨科疾病的常識及復位前后與疾病相關知識注意事項以及功能鍛煉方法,使創傷得到盡快康復,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手指(足趾)活動和踝泵運動和股四頭肌舒縮等功能鍛煉以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和靜脈淋巴回流。
手術后根據不同的情況和階段分別發放疼痛護理須知、手術后的注意事項等健康教育宣教單。
篇9
【關鍵詞】骨科患者;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護理體會
骨科患者健康和心理教育是護理工作不可忽視的問題。骨科患者由于發病突然,從一個正常人突然成為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現實,所以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消除其急噪、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時取得家庭及親友的支持,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因此,骨科患者健康和心理教育尤其重要。
1 心理護理
1.1 認真傾聽患者傾訴,評估患者心理問題,對患者表現的負性情緒給予理解,交流溝通時要表現出高度的同情心和耐心,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向患者解釋疾病發生的原因、治療方法和可能的康復過程。介紹經治醫生的技能及合理的營養飲食方法,同時教授患者減輕痛苦和不適的技巧,進行放松訓練,降低心理應激程度,利用同病室的病友現身說法,增加患者和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發揮社會支持作用幫助家屬在患者術后照顧上做出安排。
1.2 骨科患者經過長期的治療,對于功能鍛煉患者負擔過重,害怕過早活動會影響骨折愈合或正愈合的骨折再次折斷。面對患者疑慮的必要性和不鍛煉的危害性,在功能鍛煉中,有些人因耐受程度差,害怕疼痛,鍛煉強度不夠。護理人員應正確引導,同時還應協助患者一起鍛煉,讓他們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總之,心理護理置身骨科患者整個過程,針對患者不同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的心理指導,使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2 健康教育方式
2.1 集體教育采取集中講援的方法,向患者及家庭講解骨科疾病的特點及康復護理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庭進行示范操作。如:翻身拍背功能鍛煉等,使患者獲得感性認識。
2.2 制作宣傳欄,并定期更換宣傳內容,向患者及其家庭發放自制宣傳材料等,宣傳骨科疾病的防治要點。介紹骨科疾病的康復知識。
2.3 個體教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因人介棄:因病介棄進行個體化教育,對不識字、無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護士將教育內容用通俗的語言,反復、細致的講解給患者及家屬。
3 護理體會
3.1 骨科護士要樹立健康教育觀念: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說明護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又由于在醫院與患者接觸最早、最多的是護士,護士是健康教育的先鋒,所以護士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加強健康教育理論的學習,加強自我修養,充分利用護士與患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積極進行健康宣教。
3.2 制定健康教育內容:護士業務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健康教育的質量,在較充分地了解患者對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和專科醫生的指導,共同學習并制定健康教育的內容:a.骨科患者鍛煉時間和方法;b.骨科各類手術患者術前、術中、術后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c.骨科病的出院指導;d.骨科小常識:如小夾板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的注意事項;e.某些骨科病的誘因及預防知識等。
3.3 預防并發癥的健康教育:骨科患者大多需長期臥床,所以針對老年患者,應積極進行預防并發癥的健康教育,告知預防并發癥的重要性,指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此外,骨科患者的飲食調養、藥物指導等,在每個康復過程中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3.4 出院時的健康教育:由于骨科傷病人在醫院治療僅是病程中的部分時間。大多數時間在家養病,所以必須將醫院內的各項治療和護理延伸到家里,讓患者認識到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使其在家里也能主動地配合,告訴家人室內定時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還要注意生活規律,戒煙酒,保持樂觀情緒,注意飲食調理,適當參加體育活動,回家發生意外時要及時與醫院聯系。因此出院時的健康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另外還建立電話回訪制度,定期回訪出院患者,為患者解決康復出院的問題。
4 小結
成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能夠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和致殘率,縮短住院日及減少住院費。健康和心理教育的實施得到了患者和家庭的好評,使患者及家庭了解到骨科疾病的特點,掌握了功能鍛煉的正確方法及衛生保健知識,加強了護患關系,使護理人員在健康教育中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骨科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率和醫院的社會聲譽。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201
臨床資料
2005年10月~2008年5月收治35例股骨頸骨折患者,年齡62~87歲,平均69歲;男6例,女29例。根據患者的骨折情況及經濟承受能力,其中有16例行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健康教育的方式
入院健康教育:老年人住院治療后會因環境的改變感到陌生、孤獨、甚至煩躁不安。此時,護士應主動熱情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盡快使患者盡快消除陌生、孤獨感。
術前健康指導:①心理指導:因股骨頸骨折多為老年人、病程長,多數患者行動不便、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掌握知識能力有限,我們常用的方法是主動與患者交談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介紹當前的醫療及護理水平介紹同病種患者康復的病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②飲食指導:由于老年人多牙齒松動咀嚼困難,胃腸道功能減退,加上長時間臥床和心情抑郁,消化能力減弱,食欲更差。所以飲食要少食多餐,品種多樣,色香味俱全,以適應腸道功能,促進食欲;鼓勵多進高蛋白、高維生素并含果膠成分高的食物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營養豐富,預防便秘。另外由于老年人常伴有骨質疏松癥,應多食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蓮子、魚類等。③行牽引時的護理指導。牽引術可達到復位與固定的雙重目的[1],通過制動也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可穿丁字鞋或使用特制的外展墊,以防內收致脫位加重。皮牽引者應注意膠布或踝套有無松散或脫落,如有要及時處理。要保持牽引錘懸空,滑車靈活,牽引繩與患肢長軸平行,牽引繩上不得放置枕頭、被子等物,以免影響牽引效果。告訴患者及家屬不能擅自改變,不可隨意增減牽引的重量,否則造成牽引失敗而影響治療。密切觀察血液循環,說明觀察血液循環的意義,并酌情向患者介紹發生血液循環障礙時的臨床癥狀,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合作。④腸道、尿道準備:術前12小時禁食,4~6小時禁飲,以防止術中嘔吐、誤吸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并指導訓練患者在床上大小便,老年人體質弱抵抗能力差因此大小便后最好都要清洗和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給患者置尿管,說明目的取得合作。協助患者做好相關的輔助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胸腹部透視等。對精神過度緊張難以入眠的患者應適當應用鎮靜藥物以保證睡眠。
術后健康指導:病情觀察的指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高度重視心血管功能變化,嚴格掌握輸液的量和速度,防止出現急性心衰或水腫,對腎功能不全者,注意尿量的變化。同時讓患者了解心血管功能出現變化時的自我感覺癥狀,如感到心慌氣短、心前區不適、胸悶、頭暈頭痛等癥狀,及時通知醫生。為防止假體脫位術后應該采取正確的,可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或穿丁字鞋,兩腿之間放軟枕,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患者安置在有床上拉手的病床,為減輕長時間以同一姿勢臥床的不適,可將硬板床上的褥子墊厚些,患者上身可適當抬高,但不能影響骨折局部的固定[1]。向患者說明保持正確的重要性,并取得合作。保持正確舒適的,必要時抬高患肢15°~30°,以利靜脈回流,減輕肢體腫脹。注意患肢保暖,丁字鞋和襪子要柔軟,寬大保暖。每天用接近體溫的水清洗足部,輕輕擦干,注意防止燙傷,擦傷。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高,老年人血管彈性差,血液黏稠度多偏高,加之臥床活動減少,更易發生此癥,可幫助其被動活動,如腿部肌肉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每小時可1~2次。術后常規應用低分子肝素類抗凝藥物。本組病例未發生靜脈栓塞現象。
防止并發癥:由于患者臥床時間長、年齡大,因此要加強并發癥的預防,保持床鋪柔軟、清潔、干燥,定時更換,按摩受壓部位,經常用溫水擦身,以防褥瘡發生。鼓勵患者闊胸、深呼吸、咳嗽以鍛煉肺功能,必要時每天做霧化吸入,同時保持口腔衛生,室內空氣清潔、溫度適宜,防止發生墜積性肺炎。督促患者多飲水,保持會清潔以防止泌尿系感染。飲食平衡,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防止便秘。協助活動肢體,按摩肌肉,以防肌肉萎縮。
指導功能鍛煉:首先向患者說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主動進行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鍛煉時機和方法。一般術后1~2天進行膝部按摩,加強髕骨的活動和擠壓,踝關節主動曲伸活動;3~7天行患肢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及關節活動訓練,每日2次,每次20~30分。1周后可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鼓勵患者拄雙拐站立、行走。加強患肢重要鍛煉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髕骨被動活動和踝關節屈伸及足部活動,可避免長期固定造成骨四頭肌萎縮、粘連,髕骨粘連,膝周軟組織粘連、孿縮和踝關節、足部其他關節強直等。在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時,可推動髕骨,如固定不動,說明方法正確。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多因體質差而懶于活動,因此每天要督促患者鍛煉機體功能,并給予指導和必要的協助。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勞為宜。
出院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屬交代具體病狀,告訴患者術后半年內不做內收、內旋、外旋及曲髖>90°的動作,如不宜坐低矮的板凳,不宜做下蹲撿拾物品的動作,也不宜做盤腿的動作,并明確出院后的治療護理內容及重點,交代來院復查時間,如果出現患側局部疼痛、肢體爆裂聲、感覺關節脫臼或局部切口紅腫熱痛應及時就診。讓患者和家屬進一步了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意義、方法方式以及運動量,使之科學合理。加強適應生活的訓練,比如穿衣、穿襪、及上下樓梯的訓練,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小結
通過以上做法,護士與患者接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