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會治理概念范文
時間:2023-08-06 11:26: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市域社會治理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迅速啟動,結合工作實際,增強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活動的針對性
省政法委就如何在全省政法系統開展關于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活動于4月21日上午召開了電視電話會議。我院黨組于當日下午召開了黨組會議。會上,黨組成員認真學習領會省政法委書記楊煥寧同志關于開展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的講話精神,檢察長趙卓域同志結合寧安檢察院目前工作情況提出了開展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活動要做到“三個要求”、“六個結合”“八個理念”、“四個重點”。“三個要求”,即:一是要求全體黨組成員在學習領會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工作實踐中不斷開拓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力爭在短時間內取得新成效;二是要求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尤其是將績效動態考評機制與各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用績效動態考評工作促進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三是要求根據會議精神,制定關于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工作方案,在制定方案中,要確定出開展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具體要求及具體安排。“六個結合”,即:與當前開展的學習“十杰”法官金桂蘭活動結合起來;與上級院開展的深化“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專項活動結合起來;與當前開展的“榮辱觀”教育活動結合起來;與上級院開展的深入學習“”活動結合起來;與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活動結合起來;與當前的檢察工作有效結合起來。樹立“八個理念”,即: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牢固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牢固樹立人權本位的理念;牢固樹立司法高效的理念;牢固樹立公開透明的理念;牢固樹立程序正義理念;牢固樹立司法文明的理念。抓住“四個重點”,即:通過開展教育活動端正執法思想;通過理清關系增強執法意識;通過完善機制提高執法素質;通過嚴格制度落實執法責任。會議決定成立開展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活動領導小組,組長由檢察長趙卓域擔任,副組長由副檢察長孔憲柱擔任,日常工作由紀檢監察部門和政工科負責。版權所有
二、深刻反思,結合“2、23”事件整改,增強開展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活動的實效性
2006年2月23日,寧安檢察院發生了被調查人人身安全事故。事故發生后,我院干警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吸取教訓,迅速采取一系列堅實措施。
面對慘痛的事故,院里的每名干警、各層領導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班子成員帶領全院干警首先從自身入手,深刻剖析,通過剖析,認為事故的發生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隊伍綜合素質不強,執法水平不高,辦案經驗不足;二是日常安全教育不夠,缺乏辦案安全意識,麻痹大意;三是辦案安全制度雖比較健全,但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四是執法規范化意識不強。
我們感到,事故的發生,根本問題在于麻痹大意,安全意識不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突破案件上,忽視了辦案安全這一細節。為此,我們牢牢抓住思想意識這一根本,加強辦案安全教育。3月份北京汪中求細節管理公司來牡講課,主題是《細節決定成敗》,院里拿出近萬元為十幾名中層領導買票聽課,使大家明白了辦案細節在辦案工作中的重要性。在開展經常性安全教育活動的同時,又在短時間內迅速采取了一系列鋼性措施。一是自偵部門辦案無論是在初查階段還是偵查階段都必須在辦案工作區進行詢問或訊問。二是堅決執行“三級領導辦案安全負責制”,科員與科長、科長與主管檢察長、主管檢察長與檢察長分別簽定《辦案安全責任狀》,按照《責任狀》的內容要求,一級抓一級,一級管一級,全面加強辦案安全監督,誰出了問題誰負責,主管領導負連帶負責,真正落實辦案安全責任追究制。三是對已有的辦案安全制度進行了認真分析和梳理,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作了更正,對有漏洞的地方作了完善,用切實可行的規定增加了辦案安全制度的可操作性。四是把辦案安全工作納入全院績效動態考評管理制度,在原有的績效動態考核項目內容中,又硬化了辦案安全的獎懲措施,使辦案安全與干警的切身利益密切掛鉤,確保辦案安全工作每天都能通過網上績效管理的形式顯現出來,用動態管理的方式保證了辦案安全制度的實效性。五是按照省院《檢務督察工作規定》,強化紀檢部門對自偵案件辦案安全的檢務督察,要求自偵部門辦理每一起自偵案件在初查階段就必須提出安全預案,并按要求時限及時提交紀檢部門,紀檢部門在審查通過后,才能開始辦案工作,紀檢部門對辦案安全監督關口的前移為辦案安全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三、規范行為,樹立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增強開展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活動的規范性
任何事物都是由無數個“細節”組成的,成大事必須從細節入手,抓住細節是明智之舉,住重細節是一種完善執法的態度。常務副檢察長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和實用主義的角度,編著了15萬字的《檢察機關直接授理案件立案、偵查工作細節》行為規范,對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關鍵環節立案和偵查環節的細節進行了探討,以圖保證執法規范化。
細節規范主要有三個部分:
一是準備工作細節。從辦案主體、法律規定、辦案條件三個方面,規范了主體資格、綜合素質、法律條文和精神等(53種)自偵案件的法條、概念、構成要件、立案標準、量刑標準、注意事項和相近罪名的區別與聯系、立案的軟硬件條件等細節。
篇2
[論文摘要]實踐的需要和理論的推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區域行政逐漸向區域公共管理轉變,這種嬗變,開啟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視角。區域公共管理是社會需要和時代呼喚的產物,是公共行政領域不斷擴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
著名行政學者理查德·J·斯蒂爾曼二世說:研究公共行政必須研究它的生態問題。按照韋伯斯特詞典的解釋,生態學是各種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J·W·別斯指出生態學這個詞源于希臘語oikos,意為房子或家,經濟和經濟學也有相同的詞根,經濟學和生態學有許多共同點,但生態學的含義更廣泛。它涉及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的全部相互關系。”〔1〕美國著名學者利格斯(FredW·Riggs)1961年就提出了“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行政模式,開創行政學研究的一個新途徑。我國現階段的行政環境是制約和影響行政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時又是行政管理的改造對象,并為行政管理的實施提供條件。故此,我們應努力使行政管理和行政環境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生態環境的變遷,傳統行政學歷經了向現代公共管理學范式的重大轉變。邁入21世紀,區域行政面對的是一種全新的行政生態環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域公共管理這種嶄新的制度安排應運而生。這種轉變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中國公共管理面對的最大挑戰莫過于區域公共管理的挑戰,處理好和解決好了系列區域公共性問題,和諧社會的發展愿景就不再遙遠。”〔2〕區域公共管理是社會需要和時代呼喚的產物。作為一個新的理論和實踐課題,陳瑞蓮認為,在我國有關區域公共管理(行政)研究的著述尚較為零散,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學者社群尚未成形。但是,在當前一個不爭的事實: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并研究區域公共管理的相關內容。無疑,加強區域公共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有學者說,“研究任何一種理論,都必須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術語。對于了解一種新的學術理論,弄清楚它所使用的新名詞的正確含義,就尤為重要了”。〔3〕區域公共管理是個復合概念,其中“區域”和“公共管理”是其兩個核心概念。
一、“區域”概念眾說紛紜及其公共管理視角的界分
區域(region)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且相對性極強的概念。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觀察、分析和理解各種不同的區域。研究視角和內容不同,對于區域的界定就有所不同。在社會科學叢林中,最早研究區域的學科是地理學,地理學把區域定義為地球表面的地域單元,這種地域單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內部組成物質的連續性特征與均質性特征來劃分。《牛津地理學詞典》中,“區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個單元,它以自然或人文特征而有別于周圍的地區”。〔4〕經濟學將區域視為由人的經濟活動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經濟社會綜合體。埃德加·M.胡佛說,“所有的定義都把區域概括為一個整體的地理范疇,因而可以從整體上對其進行分析”,“把區域作為一個集合體,……這一集合體對于管理、計劃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是必須的。最實用的區域劃分應當符合行政區劃的疆界。”〔5〕政治學把區域看成是國家管理的行政單元,與國界或一國內的省界、縣界重合;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研究者對區域的解讀,往往側重從一種更為宏觀視角來討論區域的內涵和外延。米特爾曼提出三個不同層面“新區域主義”分類法:宏觀區域主義、次區域主義和微觀區域主義。在“區域”的多種釋義中,可以看出:區域有多種分類,系統性或整體性是區域的共同特征;區域的概念是相對的,可以依據不同視角有多種劃分;區域是變化的,應以動態的眼光來觀察它。實際上區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很難給出一個公認的定義。本文是從公共管理學科角度來進行研究,基于此視角,區域應如何界定?有學者認為:區域是“一個基于行政區劃又超越于國家和行政區劃的綜合性概念”。〔6〕另外,從四個緯度對區域公共管理要研究的“區域”做類型學上的分析:公共管理意義上的經濟區域、行政區域、自然地理區域和公共管理中的“問題區域”和“邊緣區域”。〔7〕筆者以為,不論對“區域”進行怎樣的界分,從公共管理學科角度看,區域實際上是按照公共物品為標準劃分的有限空間范圍,是擁有相同一領域或多領域公共物品的域場。在這里區域不是一個地理范疇而是一個以公共物品(或者公共事務、公共問題、公共利益)為標準形成的同質性域場,并不絕對與行政區劃相一致。
二、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視角:區域行政向區域公共管理范式的轉變
要討論區域行政向區域公共管理的轉變,首先要了解區域行政的發展背景、內涵等基礎知識。區域行政問題與行政區劃密切關聯。學者劉君德在他主持的《中國行政區劃的理論與實踐》等論著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行政區經濟”概念,并分析我國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在我國的行政學界,宋月紅在國內首次使用“區域行政”的概念,作者從行政區劃、行政區域與區域行政的關系角度進行研究,但這是一種狹義的或傳統意義上的區域行政范疇。〔8〕陳瑞蓮、張緊根在《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視角:區域行政》一文中,正式提出廣義的“區域行政”概念。〔9〕隨著實踐的推動和理論的發展,區域行政向區域公共管理轉變。在學界,最早使用過“區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華大學的劉鋒和中山大學的陳瑞蓮,二人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公共管理進行論述。劉鋒運用新公共管理、區域創新系統、區域核心競爭力、支持系統等理論對區域管理進行創新,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一研究與本文所關注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別,它并不是真正從公共行政學角度對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從區域地理學的角度將創新理論引入到區域發展中去。〔10〕陳瑞蓮教授是我國研究區域行政和區域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她在此領域的論述,在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三、區域公共管理的內涵、理論支撐
區域公共管理是個復合概念,前文已經界分了公共管理視閾中的“區域”。對于公共管理的概念,無論是對其內涵把握還是基本體系的構成,都還在探討中。王樂夫教授認為,“所謂公共管理,即公共部門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的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
〔11〕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還包括其它的組織和第三部門組織等。公共管理主體著眼于社會發展長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來開展其基本活動;同時,它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復合型的集體行動,以共同的目標基礎,通過協商的方式達成。無庸諱言,現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是公共行政領域不斷擴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綜上所述,區域公共管理是區域行政隨著實踐的需要,在治理范式上不斷成熟的產物。筆者認為,所謂區域公共管理,即是指以區域政府組織和區域非政府組織為主的多元主體(區域公共管理部門)為了解決特定區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或其它方面的公共問題,實現區域公共利益,運用協商和調解的手段和方式對區域、區域內橫向部分和縱向層級之間交叉重疊關系進行的管理。區域公共管理之所以“應運而生”,從根本上說,區域公共管理發展的動力來自于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或者說,除了實踐的需要外,理論的發展和推動也是非常重要的。區域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除了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外,還有公民社會理論、現代治理、網絡治理理論和善治等理論。公民社會,也被稱為市民社會或民間社會。關于公民社會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形成了種種不同的公民社會定義。這些定義歸納起來可分為兩類:國家與社會二元結構和國家、經濟與公民社會的三元結構。關于公民社會的結構要素,不同學者對其強調的重點不同。就中外學者取得的共識來看,公民社會的結構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個:一是私人領域;二是志愿性社團;三是公共領域。除了公民社會的結構性要素外,公民社會還具有自己的基本價值原則,大體說來,這些基本的價值原則包括:個人主義、多元主義、公開性、開放性、法治原則。
市民社會理論的發展,引發治理和善治理論的產生。從1989年世界銀行首次提出“治理”以來,“治理”概念被廣泛使用。在治理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治理有失敗的可能,為完善該理論,隨后善治進入學者的視野。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最佳關系。善治有如下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回應和有效。區域善治是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中一個戰略管理問題。
[參考文獻]
〔1〕理查德·J·斯蒂爾曼二世.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26.
〔2〕劉亞平.當代中國地方政府間競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序言)1.
〔3〕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
〔4〕梅休.牛津地理學詞典〔K〕.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1:354.
〔5〕胡佛,杰萊塔尼.區域經濟學導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2:220.
〔6〕陳瑞蓮,張緊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視角:區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7〕陳瑞蓮.區域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8.
〔8〕宋月紅.行政區劃與當代中國行政區域、區域行政類型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1999,(4).
〔9〕陳瑞蓮,張緊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視角:區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篇3
國有股減持反映出這樣的一個會計悖論:政府希望會計信息真實但安排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一般工商業上市公司要求執行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非上市國有企業執行該錯度要報經批準。如果新制度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為什么真實性要經過批準?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大型國有企業潛虧很大。會計改革所付出“真實的代價”是如何處理潛虧;不改革所付出“謊言的代價”是經濟泡沫擴大。更深的層次看會計改革涉及一定程度的財政風險與國家經濟安全,如金融企業的壞賬問題。同時還應對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與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數據支持,并對經濟事件把關。兩難選擇中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取向決定了會計信息真實性程度,因而判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也應與特定的前提條件相對應。
二、會計域的反應:現狀及方向
分析某種制度安排不可能從一種免于任何制度影響、純粹由技術決定的外生性博弈規則開始。任何范圍的博弈規則多少已經含有某種已設計的機制(規則)。會計本質上是一個財務信息處理、加工和呈報的信息系統,其運作依賴于一定的會計規則。會計規則是一種人為制造的秩序,是多因隸影響下制度變遷的結果,更直接體現為利益相關者利益沖突與協調下均衡或非均衡狀態。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經濟真實。
影響信息真實性的因素很多,這里我們借用“域”的概念展開分析,域是指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并能用抽象化、典型化對主要特征作綜合表述與反應的基本單位,其中參與人集合與行動決策集合是其構造性要素。域可以從多個角度界定,如一個國家經濟,這里將其界定為政治域、交易域、組織域和會計域。域特征連同為參與人每個行動決策分配結果的規則(后果函數)一起構成博弈(即機制)的“外生”規則。站在域角度可把會計規則(制度)定義為關于會計域各種博弈均衡之一的概要表征。依此而言,會計規則應具有公共合約性,是現實社會經濟中利益相關各方在具體環境中通過比較“制度費用”,通過資源配置的博弈過程,通過各種公共決策的投票程序,最終形成可行的會計規則,其特點是通常不會令任何人或機構覺得達到了“最優”。恰恰因此它才成為社會博弈的結果而不是任何個人選擇的結果。
在常規制度安排上,政治域、組織域、交易域與會計域之間關系基本體現為:價值標準、觀念政治域組織域和交易域會計域。前一域概念是后一域概念的條件,逆向相關關系同時存在,第四層次對第三及潛移默化對第二、第一層次產生影響。新古典經濟學家制度理論認為向一種高效體制環境運作是一種自然趨勢,有著自身制度變遷路徑。而當前我國一系列會計規則變化正好體現這種趨勢。如2001年有關會計審計方面的規章可以說是最多的,內容涉及到上市公司的經營、重組、關聯交易等各方面出現的造假、隱瞞行為進行約束。下面我們從政治域、組織域、交易域與會計域的關系來探討會計規則的性質。
2.用會計域規則來規范交易域行為,能維護會計反映經濟真實的基本職能。比如,中國證監會會計部在一份《會計準則國際化簡報》通過案例指出,按國內目前的會計制度編報的財務報告,不足以真實地反映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在報表附注方面也存在重大差異,尤其是缺少對表外資產、利率風險的量化分析等內容。證監會率先向“會計準則的制定”發起了總攻,據悉正在擬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關會計準則,理由是我國新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同國際通行標準很難在短時間內接軌。
3.會計域規則與組織域規則必須相互協調。現階段我國會計制度具有較強的統一性,但用統一尺度去規范千差萬別的經濟事項,不能都做到恰當公允。過分強化統一性必然弱化有用性,反之也成立。因而必須確定統一性的強度,即會計規范是靠法規形式強制推行還是依靠權威性支持,是以具體規則還是基本原則為基礎。要在盡量杜絕“創新”會計制度根源基礎上注重企業管理創新與企業會計制度靈活性的協調發展。靈活性使會計能夠跟上業務創新的步伐,但這種靈活性不應被“過度開發”,否則利潤操縱之類的濫用靈活性就會隨之而來。一定程度的軟化會計規則,允許創新,財務會計才能進步。
作為政治域均衡狀態的國家形態構成任何整體性制度安排的一部分,政治域通常在結構上以中央政府為聚焦點。制度安排的性質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國家的特征。在這方面,政治域對會計域制度變遷必然有較大影響。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強調的是統一性和嚴肅性,而且我國會計制度沒有經歷西方國家的自然孕育過程,制度一開始就具有高度權威性與法規特征,并逐步體現國家政策的特性。現在會計研究的政治導向與政府行為還表現得比較嚴重,這是我國會計制度變遷約束條件之一。
組織域是會計域活動的空間,組織域的創新必然要求會計域規則的協調。當前我國企業組織正在從較小范圍的經濟合作秩序擴展到更大范圍的全球化,會計域必然隨管理創新" 不斷演變,這也構成了會計域制度變遷的約束條件之一。交易域是會計域的最主要對象,交易域的成功需要會計域規則的技術支持。全球變動的技術環境使新交易層出不窮,會計域的技術性規范必然要確保新交易的完成,實現價值創造。不難看出,組織域、交易域與會計域三者之間存在強烈的互補性,但它們發展的極限很大程度取決于政治域中政府的規制框架。
三、轉軌期會計域真實性前提:透明度制度安排
現實中通過會計域逆向改造整個治理機制是不現實的,即使是公司治理機制都不可能。因為就會計域規則自身改革中起決策中作用的也是大量的“集團利益”與個人利益,還會有許多不同的“觀念”或“價值標準”在起作用。因此,根本的解決思路是改變政治經濟中的“利益格局”。阿爾欽認為“產權是由社會強制執行的對資源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權利”,很明顯這句話表達了選擇即權利含義,這樣,相關利益者選擇權的實現程度及方式對會計規則形成有著決定性影響。
經濟學將政府定位于人更具有解釋力。在委托—分析框架下,政府兼有國有企業股東和政權機關的雙重職能,在所有利益相關者中最具影響力,而且存在利潤與非利潤多重目標支配,既有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意圖,同時也包含著其他方面的目的(如政治目標、社會目標及其他臨時性目標等),并且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相互矛盾和沖突。而國際上通行的會計準則,其目的是唯一的,就是通過財務資料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為投資者和資本市場服務。由于人的特征是制造機會為自己或某些利益集團牟利,因而現階段政府主導的游戲規則的公證而透明必然受到一定影響。
多重目標導致的結果就是出現博弈行為,且參與博弈者越多,漏掉信息量越大或就是虛假信息。因為企業利益相關者中任何一方就會把自己掌握但不愿披露的信息看作博弈策略的一部分。在博弈均衡的格局里,各利益相關者都只能部分地觀測到自己所需信息,被漏掉的那部分信息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構成整個信息系統“制度費用”的一部分。
因此,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是把提高信息透明度當作現階段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整體制度安排的首要標準,這也是實現信息真實的前提條件。
現存透明度理論觀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第一類,透明度是一種技術范式,用來規范信息披露方式方法的標準。第二類,透明度表明的是所披露信息應具備的質量特征,是針對信息質量本身內在品質而言的。第三類,透明度屬于制度范式,是整個社會各行為主體應遵循的行為準則。第四類,透明度是資本市場的核心要素,反映了股東價值最大化觀念或利益相關者觀念下的公司治理改革取向。第五類,透明度是對社會文化傳統價值標準的挑戰,是一種自由化取向。我們認為,透明度是從經濟學角度予以界定的中性概念,是與信息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其精確的定義應是:透明度是社會整體實現完全信息與完美信息的制度安排,是對封閉社會的超越。其中完全信息含義是人們必須對參與博弈的各方的每一個行為決策的結果、利益或損失有比較明確的了解或者有明確的預期;完美信息含義是博弈雙方在博弈過程中都能觀察對方的行為決策。
由于資本市場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作用日益重要,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被信息需求者迫切要求,公司治理結構又是上市公司的核心,而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又是會計標準,因而,站在逆向相關角度,借助企業行為及會計透明度實現的制度分析與制度安排來折射出透明度實現的基本原理,是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四、會計透明度:制度安排及啟示
透明度實現的前提條件是最大限度消除信息約束的制度根源,信息約束指在信息獲取過程中存在的自然障礙。會計使用一系列核算工具并通過嚴密的規則與科學的程序把它們組成一個經濟信息系統,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各種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各種管制行為,都離不開會計信息的支持。但另一方面,各種體現經濟政策的法律制度與政府管制也可能造成會計信息約束。我國現階段會計信息約束存在于:
1.會計制度制定權合約安排的不完備性,政府大股東導向明顯,制度安排很大程度體現出政治策略特征。就新制度經濟學而言,會計制度(準則)的性質是關于會計規則的公共合約,表現為不同利益主體在改革選擇集中利益互動的三元博弈行為或策略選擇行為。由于其特殊性在于不是直接約束相關利益主體的經濟行為,而是通過提供技術規范約束會計主體的會計行為,確保會計制度提供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財務信息間接地實現調解人與人之間經濟利益關系的功能。不難看出,我國會計規則尚不具備這種性質。
2.存在會計制度制定權部門之爭,其實質是爭奪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即使是現在,中國部門立法還比較盛行,目的是為本部門爭取最大的自由量裁權。會計規則制訂權歸屬、國有股減持的執行主體等都體現了多重管制目標對統一規則的人為割裂。
3.國內現有會計實務與國際慣例之間差距已不很顯著,但整個會計體系與當前經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是政府管制不透明的惡果:①企業增加會計信息透明度(如利潤透明)的好處可能被與透明度增加相聯系的政治成本超過。②企業增加會計信息透明受到政府規則自身缺陷的限制,如企業業務創新與企業會計制度靈活性同步是最有效的避險方式,但法制化會計制度的缺點是不容易進步不允許創新,容易造成自我封閉的會計法制。
4.在委托—分析框架下,作為人的政府面對如下窘境:給企業經營者以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可帶來企業效率提高,但同時可能導致“內部人失控”,使股東利益受損;國家作為大股東對企業進行監督和控制,又會由于國家及其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這種監督和控制難免帶有行政色彩,導致對企業過多的干預。反映到我國上市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就是:內部人控制問題被“一股獨大”的現實合法化。
上述會計信息約束因素的客觀存在,阻礙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然而,盡管新興市場中政治域、組織域、交易域與會計域之間的互動關系還都存在相當明顯本土化特征,但資本因素在很大程度已是全球流通,各國和地區的資本市場也已相互連通,因此,資本持有人的選擇和偏好必然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像中國這樣對資本需求強烈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制度演進產生影響。因而資本又推動制度向全球化方向發展,“資本路徑”成為推動透明度制度安排的一種力量,必然要求規則一定要透明。所以,透明度制度安排必須堅持程序理性,確保高質量會計制度的透明度。
技術上滿足會計信息披露與制度上解決會計信息約束兩者的結合才能確保會計高透明度的實現。若把上述思想引入透明度一般性制度安排,可以折射出高透明度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1.政府決不能因實施管制而導致信息約束,以科學的程序事先安排各種數據、法規及相關信息公布時間表,并且使各行政行為主體在政策運作上協調一致,重點是理順財政部與證監會的關系,并改革我國以預算會計為特征的政府會計制度,轉變重心,注重面向公眾的信息披露," 進而提高政府行政行為的透明度。
2.任何行政決定的做出都要以行政決定部門和主管人員責任(行政責任和法律責任)與權力保持相互對稱,要加強司法介入的力度則必須保持法律制度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但要避免司法制度與社會經濟現實出現二元對立與分化。
3.各類市場參與主體應按照一定的透明度標準充分披露信息,以滿足信息真實性的質量要求。由于有關透明度的標準歸納起來有50多項,因此必須對關鍵性的標準及相關指標予以明確,其中對企業行為和文件透明度標準的研究是當務之急,公司治理評分(包括概念、標準、方法三方面)又是重中之重。
4.在一個高透明與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中,自律往往比強制監管更有效。一定程度的放松管制對于提高透明度非常重要。理論上講,一個企業只要做到了充分透明度,無論經營好壞,都可以上市。因為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和信息披露行為,從監管角度來看,比其業績更重要,業績只是其自身問題。當前政府應盡快使企業上市成為高透明度的自由選擇。
5.透明度與信用、責任、創新和信息等諸價值概念密切相關,是一個全面、綜合性概念。比如,決定透明度制度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相關執行主體的道德意識,即“誠信”程度,制度經濟學的術語就是“第一方監督”。又如,持續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主體為公司董事會,若出現違規違法,董事會全體成員及監事會都應承擔相應責任。
篇4
關鍵詞:區域公共危機;府際合作治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012-03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府際合作治理
從府際合作治理的研究成果來看,理論界對府際合作治理的界定大多以府際關系為焦點。何精華認為府際合作治理是構建中央與地方、地方政府間以及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營利部門、第三部門或公民個人)戰略伙伴關系,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或增進公共利益[1]。汪偽全基于謝慶奎教授提出的“四重關系”[2]的府際關系理論,認為府際合作治理的本質是包括政治、經濟、甚至生態環境等多重利益訴求,它也是府際合作治理的基礎[3]。王蕾指出地方利益在不同領域具有差異性,但它們都可以劃分為一致性利益和差異性利益兩種,而府際合作治理是對政府間的一致性利益構建合作雙贏機制的治理方式,而對地方差異性利益則應構建良性競爭機制[4]。一些學者認為府際合作治理是府際關系和現代治理兩個理念交融發展的產物,因此,他們從府際關系和治理這兩個概念解讀來界定府際合作治理。還有學者從博弈論視角界定府際合作治理,認為府際合作治理是一種從“零和博弈”轉向“非零和博弈”的治理。例如劉祖云提出了政府間關系的“十字型博弈”框架,她認為政府間關系不僅僅是縱向的上下級政府間關系,也不僅僅是橫向的同級政府間關系,而是一個十字型的關系模式,府際合作治理是在這種政府間博弈關系中實現從“零和博弈”轉向“非零和博弈”的治理[5]。何精華、張明軍等對府際合作治理的特點進行概括,何精華認為府際合作治理具有不可分割的公共性、跨越區域的外部效益、政治性特點,府際合作治理的屬性可以概括為府際合作治理的權力主體趨于多元化、府際合作治理是作為工具的治理、府際合作治理是一種制度設計、府際合作治理是一種網絡治理、府際合作治理是一種多中心治理、合作與協調是府際治理的主要管理方式[1]。有西方學者將府際合作治理的基本目標概括為:促進政策的傳送、發展政策能力、建構社會資本、創制備選的政策工具[6]。
(二)區域公共危機
對于公共危機特征的研究,其不確定性、突發性、公共性、威脅性、無序性、緊迫性、變異性、破壞性、隱蔽性等是研究者們的共識。楊龍、鄭春勇對區域性公共危機進行了界定,他們認為區域性公共危機是公共危機的一種,是在中觀層面從地理范圍意義上對公共危機的一種界定。他將區域公共危機的形成分為四種情況并將區域性公共危機的特點概括為具有跨行政區分布、管轄權難以確定、超出應急預案、存在溢出效應和漣漪效應等特點[7]。隨著理論界對公共危機認識的深入,更多學者們開始注意公共危機的跨域特征。楊安華將公共危機跨邊界傳播作為公共危機的本質特征,這是對公共危機認識的一次重大轉變[8]。有些學者也將公共危機的這種特性稱為“漣漪反應”或“連鎖反應”,并指出如無法進行準確的“外科手術般的針對性”消解就必然形成“負外部性”式的危機蔓延[9],在這一點上美國災害社會科學的集大成者、災害研究中心(drc)的創始人恩里克·克蘭特利(enrico l. quarantelli)等用“跨系統社會斷裂”(trans-system social ruptures) 來描述這類擴散速度極快、破壞力巨大的危機,旨在強調這類危機跨越不同的社會邊界、瓦解不同社會系統結構的特征[10]。荷蘭知名危機管理學者阿金·伯恩(arjen boin) 將跨邊界危機特征描述為形式復雜多樣,生命維持系統、功能或基礎設施受到嚴峻威脅以及失效原因或補救方案尚未清晰[11],從近年來國際上發生的重大突發事件或公共危機,我們可以發現公共危機的跨邊界傳播成為其很重要的一項特征。阿金·伯恩將其特征歸納為五個方面:第一,極易跨越地理邊界、功能邊界和政治邊界,傳播速度快,破壞潛力巨大;第二,對關鍵基礎設施具有潛在的影響;第三,難以界定明顯的起點和終點,沒有明確的(至少不是一個)歸零點(ground zero) ;第四,現有的政治社會結構決定了人們難以對
進行有效的預防和充足的準備;第五,傳統危機的應急結構在應對此類危機時具有結構性障礙[12]。
二、區域公共危機治理研究
對于公共危機治理國內外從不同方面已經做了比較詳盡的研究,相比之下針對跨域公共危機治理的專門性研究還比較少。有的學者基于治理理論,認為要實現對跨域公共危機的有效治理必須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與合作,構建網絡治理模式。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有張成福、夏志強、周曉麗等。向良云基于共生理論對區域公共危機治理進行研究,他認為應對區域危機需要納入區域內眾多基本共生單元構建全主體、全風險要素和全過程應對的合作網絡和制度平臺,同時為之建立和完善基本的共生條件[13] 。近年來我國相繼發生了多起區域性公共危機,有的學者對區域性公共危機治理的政府間合作現狀進行了研究,楊龍、鄭春勇認為環境保護與生態治理、事故災害救助、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的防治這四個領域應當是進行地方合作的主要領域,并列表介紹了這四個領域區域性公共危機處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狀況[7]。沈承誠、姚尚建、李繼光、彭婷婷、吳敏等對區域公共危機治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沈承誠特別指出“切割式”的現行行政區行政模式與“脫域”公共危機的邏輯錯配使“脫域”公共危機治理處于“低效”或者“失靈”狀態。并認為以“網絡式”的區域公共管理體制作為平臺既整合縱橫向政府系統內資源又積聚政府系統外的市場和社會資源,能夠實現對“脫域”公共危機的有效治理[14]。姚尚建認為現有的組織結構與功能設置遠不能滿足區域公共危機治理的價值與工具需求,因此,在現階段,關鍵是要建立必要的政府與政府、國家和社會聯合反應機制,逐步實現權力下移、統一指揮、分別響應、相互合作、逐步推開[15]。李繼光、彭婷婷、吳敏等將區域公共危機地方政府間合作的問題總結為地方政府作為“經濟人”的自利性、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不夠科學、地方合作機制制度的缺失、現有行政區域劃分的障礙。對于公共危機績效評估研究有少量學者進行了研究,但是對于區域公共危機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績效評估則非常少。在查閱的文獻中,彭婷婷認為將區域內總體發展和合作績效納入績效考核指標體系[16],楊龍、鄭春勇指出區域性公共危機治理過程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可以從力度、廣度兩個方面來進行評估。他認為合作力度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合作主體參與合作的層級、合作文本的約束力大小、合作機制的作用程度。合作廣度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參與合作的范圍和合作持續的時間及合作發生的頻率[7]。 三、區域公共危機府際合作治理個案研究
我國今年來發生了不少區域性公共危機,但是對這些區域性公共危機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比較少。對于自然災害引發區域性公共危機的府際合作治理,馬奔以汶川大地震為個案,分析了我國危機管理中跨域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今后的改革措施。他認為,我國危機管理要形成跨域治理機制和模式,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危機管理中樹立跨域治理觀念。第二,成立綜合一協調的危機管理部門。第三,加強危機管理中政府組織部門之間的溝通與聯動。第四,建立跨區域性危機管理合作協調機制。第五,探索整合私營部門與民間力量參與危機管理的方式[17]。對于事故災難的府際合作治理,我國學者主要對松花江水污染和太湖流域藍藻事件的府際合作治理進行個案研究。西寶在以松花江水污染作為案例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基礎設施整合和專業化分工網絡的形成,是跨區域治理的基礎[18]。戚建剛、楊小敏對“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凸顯我國環境應急機制弊端進行研究,他認為此次事件中我國的環境應急機制主要弊端是整體缺乏法律依據、部分組成要素的運作缺乏科學性,如預警監測不準確,應急信息通報不及時、不充分甚至存在隱瞞的情況,應急儲備不充足,應急評估的失靈以及民間組織的參與不足等。但是他并沒有對此次公共危機事件的跨域傳播進行研究,忽視了本次危機的一個重要特征,從而提出來的對策也不具有針對性[19]。閏海認為水污染事件背后是分處松花江上下游的吉林和黑龍江兩省之間基于“相互性”而長期存在的利益沖突,構建流域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是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他指出流域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框架包括補償主體與受償主體、補償資金的籌集、流域生態補償管理機構以及補償資金的支付等內容,這對區域性公共危機治理研究具
有一定借鑒[20]。對太湖藍藻事件的研究很少,楊新春以太湖藍藻事件為例提出實現跨界環境污染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分析了地方政府合作困境的原因并指出推進跨界合作的對策,但是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21]。公共衛生事件府際合作治理以及社會安全事件的府際合作治理的系統性研究幾乎沒有。
四、區域公共危機府際合作機制研究
理論界針對區域公共危機府際合作治理機制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比較多的涉及區域應急聯動機制的構建。劉雅靜指出跨區域公共危機應急聯動機制的實現要求樹立區域共同體意識,建立跨區域中樞指揮組織系統,建立跨區域應急聯動的法律制度、跨區域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跨區域信息溝通共享機制、跨區域應急救援預案體系以及必要的技術支持和充足的人力、資金、物資等應急資源保障[22]。滕五曉、王清等對國內外區域應急聯動模式、我國區域應急聯動的管理體制以及我國區域的應急聯動的運行機制進行研究,他認為我國應依托現有區域合作資源、構建“溝通、協調、支援”的多層次、網絡狀區域應急聯動模式和“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相互救援”的運行機制[23]。凌學武、楊超等提出了應急管理協調聯動機制模型架構[24]。總而言之,我國在區域公共危機府際合作治理機制上的理論研究還處于尚不成熟階段。國外關于應急管理協調聯動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第一,危機信息和溝通視角的研究。加拿大學者guy michael corriveau從應急管理中的信息流出發,對應急管理協調聯動的決策和信息進行了研究[25]。學者tavida kamolvej以泰國為例分析了信息和溝通在應急管理協調聯動中的作用[26]。第二,危機決策視角的研究。美國j f.annelll教授從聯邦、州以及其他地方政府的應急指揮決策系統的角度設計了應急管理的協調聯動模型[27]。david mendonca則建立了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系統模型來支持應急管理協調聯動中的群體決策[28]。第三,基于各國實踐的個案研究。chaya r.jain對美國卡特里娜咫風應急處置中各級政府的防調聯動狀況開展了調查研究[29]。janet hutchinson對加拿大1997年post-red river basin洪災中聯邦、省和市級政府的協調聯動進行了較詳盡的分析[30]。
五、簡要述評
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之間的聯系程度越來越密切,公共危機跨域傳播的風險性也越來越大,許多學者和政府部門都已經意識到了進行府際合作治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對不同類型的區域性公共危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跨域府際合作。總體上學者們對府際合作治理的研究較多,但是針對區域公共危機的府際合作治理的研究很少,而且還沒有對現行府際合作治理進行評價的研究,所以本人認為府際合作治理以及公共危機府際合作治理的評價應當成為今后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何精華.府際合作治理:生成邏輯、理論含義與政策工具[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1,(6).
[2]謝慶奎.中國政府的府際關系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7(1).
[3]汪偉全.論地方政府間合作的最新進展[j].探索與爭鳴,2010,(10).
[4]王蕾.地方政府利益博弈樣態分析——基于府際合作與競爭的視角[j].企業研究,2012,(12).
[5]劉祖云. 政府間關系:合作博弈與府際治理[j].學海,2007,(1).
[6]leachr,percy,一smith j.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m].asingstoke:palgrave,2001.
[7]楊龍、鄭春勇.地方合作在區域性公共危機處理中的作用[j].武漢大學學報2011,(1).
[8]楊安華.跨邊界傳播:現代危機的本質特征[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9]蔡志強.警惕危機擴散的“漣漪效應”[j].人民論壇,2008,(10).
[10]e.l.quarantelli,p.lagadec & a.boin,"a heuristic approac h to future disasters and crises,"in h.rodriguez,e.l.quar
antelli&r.r.dynes(eds.),handbook of disaster reseach,new york:springer,2007.
[11]a.boin&m.ekengren,“preparing for the world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security paradigm for the european union.”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vol.17,no.4,2009.
[12]a.boin&m.ekengren,“preparing for the world risk socie
ty:towards a new security paradigm for the european union,”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vol.17,no.4,2009.
[13]向良云.基于共生理論的區域公共危機治理[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9,(4).
[14]沈承誠、金太軍.“脫域”公共危機治理與區域公共管理體制創新[j].江海學刊,2011,(1).
[15]姚尚建.區域公共危機治理:邏輯與機制[j].廣西社會科學,2009,(7).
[16]彭婷婷.跨區域公共危機治理下地方政府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管理觀察,2009,(5).
[17]馬奔.危機管理中跨域治理的檢視與改革之道:以漢川大地震為例[c].第三屆“21世紀的公共管理:機遇與挑戰”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8,(10).
[18]西寶、martin de jong.基礎設施網絡整合與跨區域治理--“哈大齊”工業走廊與松花江水污染案例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07,(4).
[19]戚建剛、楊小敏.“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凸顯我國環境應急機制的六大弊端[j].法學,2006,(1).
[20]閏海.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與流域生態補償的制度構建[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21]楊新春、程靜.跨界環境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分析—以太湖藍藻危機為例[j].改革與開放,2007,(9).
[22]劉雅靜. 跨區域公共危機應急聯動機制研究[j].福州黨校學報,2010,(6).
[23]滕五曉,王清,夏劍■.危機應對的區域應急聯動模式研究[j].社會科學,2010,(7).
[24]凌學武,廖敏.政府應急管理中的協調聯動機制建設研究[j].理論界,2007,(9).
[25]guy michael corriveau a cross-jurisd ictional and multi-agency information model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d].manitoba:university of manitoba,2000.
[26]tavida kamolvej the integration of integovernm ental coordin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response to immediate crisis thailand emergency management[d].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6.
[27]jfanell the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amulti-agency approach to emergency respons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rev.scitec.off.int epiz.2006,25(1):223~231.
[28]david mendonca improvisation in emergency response orgaizations a cognitive approach[d].rensselaer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2001.
[29]chaya r.jain.the post-9/11 federal homeland security para
篇5
【關鍵詞】湖北省;省域治理;一主兩副;均衡發展
一、行政區劃概況
1983年湖北省共省轄6地區,1個自治州,6地級市,64個縣,1個林區,12個市轄區。截至2014年11月2日,共有13個地級行政單位(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103個縣級行政單位(39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其中十堰市在2011年就有關于勛縣縣改區的提案,直到今年9月9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復撤銷勛縣,并改為十堰市勛陽區,成為十堰市的一個市轄區。
近幾年的行政區劃變更還有:2011年1月,武漢市江夏區撤銷安山鎮,成立安山街道;6月撤銷豹收潁成立豹式值;2010年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襄樊市的襄陽區改為襄州區;同年3月,麻城市龜山鄉撤鄉設鎮;7月竹溪縣的龍壩鄉撤鄉設鎮;2009年湖北省隨州設立隨縣,秭歸的周平鄉和神農架林區的新華鄉都撤鄉設鎮,并撤銷黃陂區的蔡家榨鎮和姚家集鎮;2008年黃陂區撤銷李家集鎮設立李家集街道辦事處;2003-2007年湖北省沒有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2001年撤銷宜昌縣,設宜昌市夷陵區,撤銷襄陽縣,設襄樊市襄陽區。2000年,撤銷省直轄縣級隨州市,設立地級隨州市。湖北省的行政區劃總體來說撤鄉設鎮較多,縣在減少,而市轄區在增多,至今共有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
目前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共4個: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神農架林區(松柏鎮)。
二、相關概念
(一)省域副中心城市
由湖北省社科院學者秦尊文于2001年提出,后被其他地區借鑒。所謂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指在一省范圍內,綜合實力較周邊城市強大,經濟輻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轄的行政區范圍,擁有獨特的優勢資源,且與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離,可以被賦予帶動周邊區域發展重任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
2003年8月,國務院批復《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將武漢定位為“省域中心城市”,將襄樊(今襄陽)、宜昌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并圍繞“一主兩副”建設三個都市連綿區或大都市區。2003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城鎮建設工作的決定》要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發展”。此后,這一發展概念和模式也被浙江省溫州市、河南省洛陽市、四川省綿陽市、廣東省湛江市以及陜西省晉中市等多個省市借鑒實踐。
(二)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副省級城市)正式施行于1994年2月,前身是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受省級行政區管轄,仍是地級市,但副省級市的市長與副省長的行政級別相同。湖北省武漢市是其中之一。
(三)國家區域中心城市
區域中心城市是指中國地理大區的區域中心。201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體系規劃課題組所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草案)》提升了對區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并將原先的概念范圍擴大,并確定中國的區域中心城市為沈陽(東北)、南京(華東)、武漢(華中)、深圳(華南)、成都(西南)、西安(西北)。
三、湖北省“一主兩副”模式
(一)“一主兩副”模式的相關背景
“一主兩副”是指湖北省委與省政府在2003年的構建以武漢為中心,以襄陽、宜昌為副中心的跨越式發展格局的發展框架。“一主”即武漢為主中心,“兩副”即以襄陽和宜昌兩個城市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從2001年10月首次將襄陽、宜昌并列提升為“全省副中心城市”,到2003年9月17日,標志著“一主兩副”成為湖北省委、省政府統籌全省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的《關于加強城鎮建設工作的決定》,“一主兩副”從提出到實行經歷了兩年的時間。十年后,2012年8月22日的《人民日報》,曾刊發了“創新引領建設‘一主兩副’中心城市”一文,對湖北省的“一主兩副”模式做出了“開發建設尤為引人關注”的評價。時至今日,“一主兩副”模式已經經歷了十余載的實踐和檢驗。
“一主兩副”模式主要的特點有:領導高配(宜昌市委書記和襄陽市委書記都同時被高配為副省級干部,為三個城市爭取了更多的資源調配權),部門支持(省政府對三個城市的各個部門都給予了密切關懷和支持保障),地方推動(三個城市根據自身的特色,著力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如武漢力爭成為國家創新中心、襄陽圍繞“四個襄陽”展開設計、宜昌以宜居宜業宜旅為核心打造魅力城市),民間參與(2011年11月,湖北省“一主兩副”青年創業者聯盟在宜昌城區宣告成立,力圖打破區域限制,引導三地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這幾大特點顯示了在現代城市群為特點的治理問題中,以主帶副,以副扶弱,能夠從更多的層面汲取更廣泛的力量來支持城市建設和省域治理。當行政權力和市場推力相碰撞,政府不如找到二者的契合點使之互相融合。
(二)“一主兩副”模式的相關實踐
以宜昌為例,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后,宜昌迎來了自身發展的寶貴機遇。到2008年,宜昌GDP過了千億大關,可以說與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前相比,有了顯著的增加。但和武漢相比,宜昌還相距甚遠。2010年宜昌的GDP僅相當于武漢的四分之一,在全省占到9.8%。由此可見,“一主兩副”模式對于主副城市的發展都是很有利的,但其中的主副城市的關系卻非常不平衡。
在概念滲透上,“一主兩副”不僅擴散到了全國其他省市,湖北的各個縣市也都開始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了相關的規劃和構架。如隨州開展了“一主(曾都區)兩翼(隨縣、廣水)”的城鎮化進程,恩施自治州提出了“一主(恩施市)兩副(利川市、來鳳縣)”的格局;如鄂州市形成了“一主(中心城區)兩翼(葛華科技新城、花湖工貿新城)”的品字形發展框架,黃石市則打造了“一主(主城區)兩翼(東部工貿新城、西部科技新城)”的發展格局;小至部門,也有了一主兩副的發展思路。如武漢市鐵路局提出了“一主兩輔”(武漢站、武昌站和漢口站)的發展思路。
在學界,“一主兩副”模式也被廣泛探討。秦尊文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理論進行了反思,他認為省域主中心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之間應當存在較大的空間距離,并且不能簡單地以GDP規模進行認定;韓民春、曹雨平、白小平則從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和成長三角的角度對省域副中心城市展開思考,并提出了“將‘一主兩副’作為‘兩圈一帶’戰略支點去推進,參照武漢‘1+8城市圈’的做法給予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多的支持,擴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區劃空間”等政策建議,主要針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發展困境給出了政策解答;葉青則認為“一主兩副”中的主副城市對于自身城市的發展都有幫扶的任務――武漢對武漢城市圈中的其他八個城市(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有幫扶的任務,宜昌對荊州、恩施州、神農架有幫扶的任務,襄樊(今襄陽)則對隨州、十堰、荊門有幫扶的任務。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對“一主兩副”的實踐進行了解析和規劃。
(三)“一主兩副”模式的走向
“一主兩副”模式由湖北首次實踐,之后其他省市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廣泛借鑒。這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改進的過程。然而在政府治理問題上,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注意的弊病。
首先,武漢的“主”與襄陽、宜昌的“副”,二者是否對對方的發展存在某些負面影響?武漢市在湖北省的整體發展中,處于龍頭地位。它集經濟、政策、人才、歷史和地理優勢于一體,作為湖北省省域治理和經濟發展的主中心是理所應當。然而,在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之間的關系上,武漢與宜昌、襄陽之間似乎差距過大,且帶動作用不明顯。三者在地理位置上處于穩定關系的三角帶上,但三者的發展差距甚至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
其次,宜昌和襄陽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作用應該是在主中心的影響下發展自己,并且再以自身為中心,帶動發展周圍的縣市。然而,宜昌和襄陽帶動的效果似乎并不樂觀。以宜昌為例,在地理區位上,宜昌與荊州、荊門共處于一個三角地帶,在地理意義上有很充分的條件能夠形成以宜昌為中心的經濟發展黃金三角區;正如身為江蘇省域副中心的蘇州市,帶動了蘇錫常三城的發展,形成了富有活力的蘇錫常都市圈。然而有數據表明,宜昌對附近城市的帶動作用和蘇州對附近城市的帶動作用相比,差距明顯,且呈加大趨勢。而且在省域副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關系上,宜昌和襄陽在省域副中心城市這一規劃作用下,自身的綜合實力有所增強,但周圍城市卻沒有得到長足發展(宜荊荊城市圈中,荊門、荊州二者與宜昌的發展相距甚遠);而蘇錫常都市圈中,三者的發展則呈現出非常均衡的態勢。這不僅與省域副中心城市自身的發展狀態有關,也與省域副中心城市與周圍城市之間的政策協調、基礎設施建設等息息相關。
因此,湖北“一主兩副”模式雖然走過了十余載的歷程,但仍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
四、結語
湖北省之所以呈現出與其他省市不同的省域治理模式,與它自身的縣市構成緊密相關。湖北省既有武漢市這一發展龍頭,也有很多需要帶動的弱發縣市,且龍頭與其他縣市的發展非常不平衡;既有能夠依靠自然資源發展的縣市(如大冶),也有需要特別關懷的民族自治州(恩施州);既有傳統政府間關系,也有因改革帶來的省市、省縣、縣市、行政與市場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因此,湖北省域治理就顯得較為復雜,需要在發展構架上大膽且心細。
參考文獻
[1]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草案)[Z].2010.
[2] 秦尊文.關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理論思考[N].湖北日報,2011-10-16(第3版).
[3] 宜昌市2010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
[4] 韓民春.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篇6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河道水生態環境;和諧
水生態環境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環境。共同維系人水和諧的水生態環境是支撐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1、河道水生態環境及其現狀問題
1、1涵義
水生態環境主要是指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以(陸地)水為核心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有機統一體,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毗鄰的土地、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古跡、人文遺跡、城鄉聚落、人工設施等。這個概念至少有兩層含義:(1)水生態環境以水為核心,包含多種自然和人工的因素;(2)水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自然和人為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影響人類社會的生存與長遠發展。在這兩層含義的基礎上,還可以引申出第三層含義:水的生態、資源和經濟功能的正常發揮,有賴于一個整體和諧、穩定的水生態環境。
1、2問題
我國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之一,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浪費嚴重;經濟發展與水資源協調不夠,用水矛盾尖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機制不完善。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水生態環境對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水污染形勢嚴峻、水生態環境安全面臨嚴重威脅三大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河道是排洪、引水、灌溉、航運等的綜合設施,是水利工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安全,一直在進行著大小河流的整治。目前人們較為關注的是城市河道的治理建設,然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以及不合理的農田排水,使農村河道成為農田面源污染物的結集地,加上河岸帶的退化和不合理開發利用,降低了面源污染物的吸收和消減能力,造成了河道水環境的不斷惡化。
2、區域經濟發展與水生態環境和諧的目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中實現人水和諧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水是維系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因素,也是戰略性經濟資源和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努力實現人與水的和諧相處,是實施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目標。
如何處理好人水關系,也即處理好人類發展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在充分考慮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實行嚴格的排污控制,維護水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水資源保障,實現人水和諧相處,是正確處理人水關系的必然出路,也是水生態環境保護追求的目標。
3、構建區域經濟發展與水生態環境和諧關系的對策
3、1建立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科學觀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為系統全面理解生態水利的理念和方法,正確把握和確立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需要以相應理念的滲透為前提和基礎,需要明確這個基本原則。
河道的基本功能是行洪排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效工作時間的縮短和交通手段的改進,使人們的活動空間大大擴展,人與環境的關系更加密切,通過改善環境來提高生活質量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河道治理已經成為人類與自然短兵相接的前線。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科學觀是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根本所在,是人們認識上的回歸。直至現在,人們真正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協調互動關系,主動與自然相適應,以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環境的惡化趨勢求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3、2發展區域經濟要尊重自然和水環境的規律
尊重自然的原則是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對河道進 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盡量維持河流的自然形態,注意結合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自凈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3發展區域經濟要在水生態中合理配置植物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是指在河流生態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 物、 濕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建立起多樣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 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另外,要保證水流多樣化,生態型河道要求在滿足行洪需求的基礎上,宜寬則寬、宜彎 則彎、深淺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樣性。水流的多樣性能夠滿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階段對水流的需要,同時也更具景觀價值。
3、4發展區域經濟要協調統一,營造生態景觀
發揮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在景觀中的作用,將美學融到城市河道生態治理之中。 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形成城市景觀中的一道亮點。可以采用可滲透型護岸、護底河道的護岸和護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漿砌石結構,可利用卵石、塊石堆體等具有滲透性的材料,不阻斷河道內外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護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實邊坡, 或采用根系發達的喬 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護坡處理。
3、5發展區域經濟要注重發揮河流的社會功能
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 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 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娛樂、景觀等社會功能。城市河流生態 系統應該能夠為人們提供可親水的休閑娛樂的空間。
總之,水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對水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就越高。解決我國水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保障正是在于不懈推動可持續水利的發展。今后要深入總結水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經驗教訓,做好水利風景區建設、水資源優化配置和調度、區域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等工作,加強理論研究,積極探索完善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政策、體制、機制。要堅定不移地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水的關系,推動自律式發展,不斷把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共同維系人水和諧的水生態環境。
篇7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環境;和諧;革新;生態城市
科學的城市規劃,對于城市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對于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有什么樣的城市規劃,就有什么樣的城市面貌。城市能否歷經若干年的發展而達到功能完備、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裕,城市規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城市規劃的定義
城市規劃是政府統籌協調城市發展各個領域的重要手段。而城市規劃的“和諧”就是資源匹配、生態平衡、產業協調、布局合理、空間豐富、交通順暢、環境宜人、居住舒適。城市規劃確定了城市在產業發展、功能分區、資源配置、交通安排、環境設計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思路,制定規劃應以和諧為本。和諧規劃是建設和諧城市的基本保障,如何規劃建設和諧的城市。總體來講,為適應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城市需要,城市規劃必須轉變觀念,要從政策的高度認識城市規劃工作的重要性。城市規劃必須要有整體觀念、統籌城市資源、協調各方利益、化解城市矛盾。制訂規劃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方針,做到科學有序、綜合平衡、適應并能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即建設一個和諧的現代城市。
2 城市規劃編制的方向
城市規劃中實現環境保護的對策結合我國實際,按照“五個統籌”以及環境保護所采用的“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總方針和總戰略,通過在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研究,城市規劃領域中應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對策:
1)城市規劃編制的前期準備應將環境、人口、城市性質、城市規模、城市布局協同考慮這些準備工作是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資料,如地理位置、生態環境、氣象、水文等;城市的社會與經濟狀況,如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等;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如大氣、水體、噪聲的監測資料,固體廢物的來源與歷年累計量,對污染的治理狀況等;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分析與功能區劃等。
2)城市規劃應同時編制大氣、水、固體廢物污染綜合整治規劃。大氣污染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城市大氣質量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功能區劃,并按擬定的環境目標計算各功能區最大允許排放量和削減量,從而制訂污染治理方案。大氣污染的治理應根據城市的能源結構與交通狀況確定首要污染物即濃度高、范圍廣、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時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環境目標落實各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與處理、處置指標體系并制訂最終治理對策。
3)城市規劃編制應將整體環境“區域化”。區域化就是將城市的環境放到整體的區域中進行思考,用體系和城市群的概念來分析城市環境。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整體的城市,用辯證的思維來思考城市環境。
4)城市規劃編制中環境問題思考的途徑在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的結合上,根據我國實際,并以現時的技術手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將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結合得更深入一步:
a.在城市總體規劃或次區域規劃層次上,確立環境限制是城市或區域發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觀念,并通過對主要的環境限制因素及潛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規模,選擇適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運輸方案;b.在改造和城區重整規劃中,盡一切可能改善環境質量,包括完成基礎設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積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間和綠地,消除用地布局不當如工業與居住相鄰引起的環境干擾;c.在郊區發展中,通過對非建設性用地的功能區劃,確定生態保護區和敏感區、景觀敏感區,保護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響;d.在市政詳規層次上,將污水管網的設計、污水廠與環境影響評估結合起來。
3 城市規劃的主要目標
1)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城市規劃是對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利用的調控手段。國家發展中出現了人均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是相當長期的矛盾。這就要求在城市規劃指導思想上真正牢固樹立起資源節約的意識,在具體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有關的制度。在未來,我國空間資源的節約是一個大戰略。因此,需要研究城市發展的空間戰略思想。過去的粗放發展應當變成今后的精明發展、集約發展、合理緊湊發展,對各類城市都應當如此。
總體上,還是合理密度為好。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提高密度,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在農村和小城鎮,建設用地的潛力不小,可以通過農村合理規劃建設,節約土地以支持城市發展用地。需要強調的是,有關用地指標的工作,需要非常慎重。同時必須明確,城市發展用地指標的工作,屬于城市規劃的法定任務,屬于城市規劃的基本業務范圍。水的節約和水源的保護、能源的節約,都是在城市規劃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2)規劃建設生態良好的城市。這本來是城市規劃的基本出發點和基本任務。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制還不夠完善,且國家重視工業的大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執法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當前我國城市生態環境形勢很不樂觀。城市的環境保護已經上升到城市安全的層面,而且呈現區域污染的特點。城市總體規劃和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任務現在更加突出起來。這就要求在城市規劃時,大力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此外,大城市的汽車尾氣污染問題也提上了日程。
3)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地區不斷增長,城市發展的區域問題突出起來。區域性規劃:a.要解決好城市之間的產業發展問題;b.統籌安排好大型基礎設施建設;c.安排好區域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d.安排好城鄉的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后,從區域層面統籌安排鄉村規劃建設的任務就提出來了。做好村莊集鎮規劃也成為需要。農村建設和城市發展是分不開的。
4 城市規劃的革新方向
4.1在城市規劃中融入社會經濟因素
“經濟”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活躍因素,當其與規劃相結合時,也才能真正體現“規劃”是為人服務的。二戰后的西方城市主要面臨的就是一系列經濟問題,所以才成為制訂規劃進行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經濟改革中出現大量的社會經濟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城市規劃。
20世紀20年代期間規劃是以解決城市人口疏散為出發點,而今研究的問題就寬廣得多,諸如城市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城市規劃相結合,帶來了新的因素,同時,也提出了新的問題。雖然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完善、成熟了新的生命力,包括從城市如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如何確定城市在區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經濟發展如何解決人口就業、發展新區、保護舊城中心繁榮等問題結合起來。
4.2從更深層次和角度認識城市結構
1)社會經濟作用的結果,對城市職能的多樣化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復雜性有了重新認識,即城市的空間結構必須適應城市社會結構發展變化的需要;2)從空間結構上,對“功能主義”觀點提出挑戰,引導人們重新研究舊城市;3)重視保護原有的社區結構,允許適當的高密度,保護城市的歷史文脈,保護有價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4)重視傳統的建筑形式和舊建筑的有機結合,改變過去對舊城市全盤推倒,大拆大建,徹底求“新”的做法。
4.3城市發展連續化
人們逐步對城市規劃的性質以及相應方法有了新的認識,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規劃當作是城市“終極狀態”理想藍圖的概念,而是逐步把城市的發展視作一種連續不斷的過程。現有關條例規定“5年小調,10年大調”的方針,其實也就是促使規劃在實施過程中能得以及時調整和完善。
5 構建生態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在城市規劃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生態城市”這一概念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因此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生態城市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是一種目標,又是一種過程;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現實;是人的一種情懷,也是自然的一種表露。生態城市應具有:①節能、循環型城市系統。②水環境與水循環。生態城市的水系統應是在滿足生產和居民生活要求的同時,在城市內形成適度的循環系統,減少從外界的取水及污水排放,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并向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②城市綠化。城市綠化被認為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城市綠化具有防洪、防風、防火、防止噪聲、防止大氣污染等效果,為城市內的動物提供棲息地,并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城市生態是包括自然生態要素和人工生態要素在內的主客體之間關系的總和。而生態城市則是指各種主客體要素處于高效、有機協同狀態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具有和諧、高效、安全、健康等特征。城市生態化的實質就是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進而達到一種穩定和有序狀態的演替過程。
21世紀是人類創造空前文明,同時也是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源遭到破壞的極致。城市、建筑、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舞臺。人類必須同大自然協調一致,運用知識建設一個更和諧的人類舞臺。
6 結語
總之,城市規劃需要吸收其他學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應建立在更扎實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我們在城市規劃管理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科學的態度規劃城市,以務實的作風建設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設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態、和諧、美好城市。
參考文獻
[1]汪光燾.以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城鄉規劃工作[J].城市規劃,2004(3).
[2]譚錦湖.如何能更好的完善城市規劃工作[J].建材發展導向,2010(7).
[3]潘京蘭.當前我國城市規劃問題研究[J].城市公用事業,2010(3).
篇8
關鍵詞:生態修復;詞語;辨析
水土保持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高度綜合性學科,與水文學、植物學、地質學、土壤學、氣象學、環境學、農學、林學、信息學、社會學等各種專業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水土保持是生態建設的主體,由于社會環境對水保工作要求的嚴肅性、復雜性、緊迫性,傳統的水保治理摸式正受到沖擊,新時期水保工作的重點逐步轉移到以人工治理與生態自我修復相結合的現代水土保持模式上來。水土保持生態自我修復,其根本目的是要達到人與自能和詣共處,實現傳統水土保持向現代水土保持觀念的轉變。生態修復作為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其內容十分廣泛,有許多關于生態修復方面的新名詞、術語、觀念、思想、理論正在生態建設領域得到普及和應用,使生態建設科學體系日趨完善,了解一些生態修復方面的名詞、術語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對于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意義重大。
1生態修復、生態恢復、生態重建
生態修復是根據人與自然以及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辯證關系的原理,采用人工治理與大自然自我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對生態環境進行改造,恢復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態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的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生態修復涉及內容廣泛,它需要生態水文學、植物地理學、資源生態學、森林園藝學、地質學、環保學、材料工程學、生物遺傳學等相關學科共同參與、相互滲透。生態修復不僅是水土流失地區的重點工程,也是廣大城市、農村河流、沙漠、森林、礦山、海洋等區域開展生態治理的重點,由于人們居住環境的空間性,其外延已擴展到對空氣大氣層污染的修復[1]。
生態恢復是指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和植物群落演替規律,以及生物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對某一生態區域采取簡單的封禁措施,讓該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的進程,一般僅指恢復其天然植被和自然生態,其外延較小[2]。因此,應將生態修復與生態恢復區別開。
生態重建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指對遭受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破壞的地區進行修復治理,使其恢復原貌和改善生態的生態活動。如對因戰爭、地震、洪澇、臺風、滑坡、泥石流、海嘯等天災人禍而造成破壞的地區進行建設治理、環境改造和生態恢復。從某種程度而言,對一個地區進行生態移民和文化遺址的修復,也屬于生態重建的范疇。
2生態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
生態環境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統一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組成,并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才能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生活環境指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總體,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物質環境構成。生態環境按是否經過人工改造來劃分,可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生態修復必須做到保護自然環境,創建良好的人工環境,又不能以損壞原有生態為代價[3]。
自然環境是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由自然界中各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組成。自然環境并不等同于生態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非生物因素構成的整體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因此,生態環境反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3生態移民、生存移民
生態移民是從保護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出發,既考慮移民能脫貧奔小康,又考慮保護遷入地近期和中長期生態環境,同時還要保護遷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損害,屬多目標移民。生存移民則著考慮增加移民經濟收入、解決溫飽,不太關注對遷入地生態環境短期和長期的損害,屬于單目標移民。生存移民遷入地多居于未開墾的處女地或荒漠地區。
從改善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來看,應實行生態移民。對于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的地區,可以根據需要實行單一的生存移民,以開辟新的“生態家園”。無論何種移民方式,都應保護好當地動、植物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4生物入侵、植物侵蝕
生物入侵指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引進外來生物品種和生物品種自然入類,對新生態系統物種及人在健康上帶來威脅的生物侵害行為。它危脅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引起物種的消失和滅絕,破壞生態系統功能,造成生物污染,能壓制和排擠本地種群,導致生物多樣性消失。生物入侵已成為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必須嚴加預防和控制。
植物侵蝕指引種不良植物和品種或不良物種自然傳播,而造成某一地區土壤結構層次和肥力受到破壞,植被受到影響,生態環境受到侵害的過程。相對于生物入侵,它的影響較小,但也不能忽視。
我國有1/2以上的外來入侵有害物種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要防治生物入侵,必須加強執法監督,認真貫徹實施《植物檢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做到防治結合,利用自然界植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充分利用生物修復技術制止生物入侵,如充分種植皇竹草就能大大減輕紫莖澤蘭的入侵。
5生物圈、生物多樣性、生態多樣性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與其生存環境的整體,地球表面上到平流層、下到數十千米的地殼,形成一個有生物存在的包容層。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其整體性,即任何一個地方的生命體都不是孤立的,都與自然界的其他部分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生物圈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即一個區域內生命形態的豐富程度,它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3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生命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跟多種環境因素相作用的結果,是生態系統進化的體現,同時意味著生物種群在個體數量上的均衡分布。生態修復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增加生態多樣性以達到生物多樣性。
6水華、赤潮、富營養化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暴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是水域荒漠化的體現。攜帶營養物質的泥沙進入水域或有機物附著在泥土中吸入水中,是形成赤潮的原因之一。赤潮是水域富營養化的特征之一。
富營養化是指由于大量含氮、磷生物營養物質的污水不斷排入湖泊、河道、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水體中藻類及浮游生物和綠色植物迅速繁殖,使水體透明度下降,溶解氧減少,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水體發生富營養化現象時,隨著藻類及浮游生物數量的不同,水體出現不同種類的顏色,如紅色、藍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富營養化現象發生在江河湖泊叫做“水華”,發生在海洋則叫“赤潮”。
7綠色住區、綠色生態建筑
綠色住區是一個發展的、動態的多樣化建筑結合體,是一個被賦予可持續發展設計思想和充滿想念空間的生態概念,它是按照住宅周圍的自然、人文環境,綜合運用生態學、建筑學的基本原理以及現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組織建筑內外空間與系統內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綠色住區不是單純的“住宅小區+周邊綠化”模式,關鍵是住區內綜合素質的提高。
綠色生態建筑也稱可持續性建筑,是根據人與自然和諧的原理,在合理布局、科學論證、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在某一區域開發、建設的具有生態示范園區保護特生的生態范圍或設施。生態建筑講求材料的嚴格篩選、資源的精確配置和環境的合理布局。并不是一切新疑的、天然的和綠色的建筑就是生態建筑,蘇州園林式的建筑,可以稱得上典型的生態建筑。
8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利用
循環經濟是一個從德國引進的新的生態文化概念,是指由“資源—產品—廢物”為特征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向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特征的新發展模式轉變的過程,它包含了人類發展觀念的變革。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內地各省市身體力行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新發展觀念的載體。利用循環經濟理念,可以進行生態工程示范區試點,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循環再生利用。利用循環經濟模式,可以治理水域的荒漠化問題,改善和利用水體富營養化狀況,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成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進行資源再生利用的各地“種植—養殖—沼氣—種植”等工程及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等,即是循環經濟模式的應用。
9生物堤、城市森林、水下森林
按照生態修復的原則,在河岸營造喬灌木混交林帶,形成生物堤壩。生物堤可以約束河道擺動,緩洪落淤,避免洪水沖淘,省工效宏。對于新型河道兩岸的混凝土堤壩,可以按照“技術本土化”的要求,建造“綠化混凝土”即多孔混凝土,使樹木通過這些孔隙進入土壤層,達到枝繁葉茂、連成一片,形成特殊的混凝土生物堤。
城市森林是一個由美國、加拿大生態學家提出的新的生態術語,它不同于山區、高海拔區域的天然林、原始林,是直接服務于城市、服務于人群,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基礎設施,是一個城市的建設理念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產物。城市森林建成后,可以維持大氣圈的碳氧平衡,緩解城市尤其是象南京、武漢、重慶這類“火爐”城市的熱島效應。城市森林與郊區森林結合可形成完整的生態體系。
“水下森林”是一種新的生態修復手段,即在水面以下種樹,以解決河道里黑臭問題。在水面下種植菹草等沉水植物能將河水變清50 cm,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除了沉水植物外,也可以栽培一些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適當放養一些魚、蚌、螺螄類水生動物,達到動植物和諧共生、凈化水質,從根本上消除黑臭的目的。
10效益監測、預防監督
生態修復效益監測是全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4]。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試點區,通過科學監測,以“3S”技術和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生態自我修復的規律和效果,為建立生態自我修復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奠定基礎。
在開展水土保持開發建設項目監督執法的同時,各部門在機構、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須把生態修復納入水保監督執法的日常工作,要有專門隊伍和人員負責生態修復區的監督管護工作,充分發揮鄉村管護人員的作用,加強對試點工程區的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效益監測和預防監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1結語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新興學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飛躍發展,增強了人類知識更新、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隨著生態修復工作在各地的迅速開展,將會有更多更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觀念在實踐中涌現。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學會掌握和接受更豐富、更實用的新名詞、術語,以指導生態修復領域各項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
12參考文獻
[1] 吳文衛,楊逢樂,趙祥華.污染水體生態修復的理論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8(9):138-140.
[2] 何發鈞,徐潔,楊永輝,等.寧夏彭陽縣土石質山區生態修復技術與效益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S2):217-219,251.
篇9
關鍵詞:旅游產業集群;治理模式;利益相關者;平江路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266-05
旅游產業集群是旅游產業發展到較高階段的產物,目前旅游產業集群現象在全球逐漸凸顯。中國許多地區也已經出現了旅游產業集聚的現象,如桂林依托桂林山水在其周邊發展了樂滿地、愚自樂等一大批主題公園。然而,中國旅游產業集群總體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是現在中國旅游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供需錯位、結構偏斜、功利導向和旅游超前,這些現狀都阻礙了中國旅游產業集群的自由發展。
基于利益相關者的旅游產業集群治理在社會公共事務處理的具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是一種新型的治理途徑,有望能夠協調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多方群體的利益需求,避免旅游產業發展中的功利性等非均衡現象;避免傳統政府管理形態的政府失靈,同時也避免市場不能控制的外部性市場失靈,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所帶來的問題的缺陷。
一、旅游產業集群治理
(一)旅游產業集群
旅游產業集群廣義概念:旅游企業在一定地理區域內聚集生存。旅游產業集群的廣義概念,主要強調的是區位聯系,即在地理位置上的聯系。
旅游產業集群狹義概念:旅游產業集群就是在一定的地理區域上,集合游客、旅游企業、支持企業、相關部門和從業人員、相關支撐機構等旅游產業或相關產業,以共同的目標圍繞著旅游吸引物在空間產生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旅游集群是以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為基礎的,不同類型企業、不同規模企業群落生存、共同進化的生態系統。
本文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由區域當中某一旅游目的地或同性質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核心產業,帶動旅游相關產業及其配套設施與服務等,按照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共同組成具有地方根植性的互動聯系的復雜系統。
(二)旅游產業集群治理
產業集群治理是集群內成員旨在促進和改善創新進程的目的明確的聯合行動,是進行產業集群更新升級的所有集群成員都參與的集體活動,其本質是促進集群增長,即讓集群具有共同的使命感和發展目標規劃,最終目的是要建立和保持集群的持續競爭優勢[1]。
本文認為,產業集群治理是指集群層面上對集群參與者交互活動存在約束和激勵作用的各種內生性協調機制總體,是同時包含著地方經濟和行政權威、社會規范和協會機制等多種微觀治理機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旅游產業集群治理就是治理主體者通過改善投資經營環境,自上而下的推進旅游產業的集群,使整個區域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并對其他地區產生輻射的區域旅游發展戰略。決策部門或決策企業有意識地營造和擴大價值鏈網,促進以經濟價值鏈網為基礎的集群環境的發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系統的自發形成。旅游產業集群治理實際上是一種旅游區域發展戰略,區域內旅游企業之間相互競爭,同時他們又相互依賴,追求共同的利益,形成區域內的旅游產業共生。旅游產業集群治理有兩個重點:第一,地方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推進,而不是創造,地方政府通過對投資經營環境的控制,推進集群雛形向高層次的、有競爭力的集群前進;第二,旅游產業集群治理是一種區域旅游發展戰略,不是一種自下而上形成的集群現象,它強調的是對集群的宏觀管理的主動性、規劃性。
二、現有旅游產業集群的治理模式
結合國內外現有研究結果,現實中大致存在自組織型、中心領導型和多元協作型三種典型的集群治理模式。
(一)自組織型治理模式
當一個產業集群內的眾多企業在受利潤驅使開展平等的交易和競爭等市場行為的同時,也受到地方互惠性社會規范的影響,集群內的企業和機構間易于在地方化信任關系的基礎上自發地形成不同領域內不同程度的合作,此時集群會在特定階段內體現出較強的內部協同效應,因而可以被稱為自組織型的治理模式。經典的馬歇爾產業區模型是符合自組織治理特征的,具體例如原生的意大利產業區、南美巴西、智利等國的制造業集群和中國浙江的中小企業集群等等[2]。
這類產業集群的內部參與者以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為主,企業間呈相對松散的競合關系。在雙邊關系治理方面:(1)集群內部存在許多較短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依據價格、質量和交貨時間等市場原則進行雙向選擇,同時由于道德、聲譽等地方規范的存在,鏈上企業在環境波動較小時通常能維持比較穩定的關系;(2)水平企業間以競爭關系為主要特征,例如集群內供應商在地方中間產品市場上以競標原則爭取客戶,終端企業依據價格信號進行生產決策、選擇市場和開展競爭;(3)除了外部的供應商和客戶之外,集群企業很少有其他群外合作關系。
在自組織型治理模式下,每個集群企業都是治理主體,它們以權衡盈利原則和互惠原則來管理和協調自身的內外部關系。集群中很少存在層級治理的元素,地方政府、公共機構和行業協會等特殊主體對集群企業經濟活動較少實質性干預;技術和市場類中介服務機構應地方需求而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總體實力較弱,主要提供簡單的程式化服務,難以擔當創新知識源的角色。此外,自組織型治理模式下的集群內部關系結構具有不穩定性,會有創意抄襲、人才侵占等過度競爭行為。
(二)中心領導型治理模式
當一個集群內存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型龍頭企業,其他許多的中小企業主要作為它(們)的分級配套企業開展生產和創新活動時,集群整體的治理就具有了明顯的層級特征,而且這類集群中地方政府直接行政干預和傳統社會規范的作用一般較弱。由于這些龍頭企業實際擔任著集群治理的權威中心和領導者角色,我們將這種治理模式稱為中心領導型的。典型的案例有美國西雅圖的航空產業集群、日本的豐田汽車城等,中國浙江東陽的磁性材料集群和樂清低壓電器集群等也表現出這樣的特征。
中心領導型治理模式下,集群內少數幾個大型的龍頭企業控制了產品價值鏈的核心環節,而將其他次要和輔助的環節通過層層外包分配給集群內各級配套企業,從而將整個集群整合為一個內部關系較為緊密穩固的生產系統。在雙邊關系治理方面:(1)各級配套企業圍繞著龍頭企業形成集群內分層次的供應鏈網絡,龍頭企業制訂生產標準和供應規則,上下游企業間權力不對等,下游企業的議價權較弱,同時配套商和龍頭企業間通常存在穩定的長期契約或承諾;(2)水平(同級)配套商之間由龍頭企業調配形成較為明晰的分工,相互間并不存在太強的競爭,但也因此削弱了“共擔風險、穩定市場和共享創新”[3]等方面的合作動機;(3)龍頭企業幾乎承擔了全部與群外供應商和客戶的實質性聯系,并以集群“守門人”的身份與其他各類群外主體開展不同方式的合作。中心領導型治理模式在多邊關系治理上的突出特征是龍頭企業充當了集群內集體行動的主要發起者和者。此外,這類集群中存在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金融、技術和商業服務資源,但一般為龍頭企業所主導或控制。
集群內部的龍頭企業是中心領導型治理模式下集群治理的中心主體,其權力基礎是在不對稱資產專用性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濟權威。中心領導型治理模式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具有快速、高效、直接等優點,有利于有序協調集群內部企業間關系,可以有效地控制過度競爭等集群常見的問題。但這種治理模式的缺點在于欠缺靈活性,中小企業創新激勵不足,并且集群長期發展主要依賴于產業前景和龍頭企業自身戰略,因而也存在較大的戰略風險。
(三)多元協作型治理模式
多元協作型治理模式較為符合奧斯特羅姆“多中心治理”的思想,在理想狀態下,市場、規范和層級機制能在這種模式中比較均衡地各自發揮作用。與前兩種治理模式相比,它包含了更豐富的治理主體和更具有彈性的治理結構,其中,地方政府或相關機構對集群經濟的調節是集群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包括英國劍橋工業園、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和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意大利產業區等。
多元協作型治理模式下的產業集群組織結構是具有較大彈性的,集群內部可能包含的主體涉及到各種規模的企業、地方政府機構、公共服務機構、行業協會或商會、大學及其他知識型機構、公共—私人聯合管理實體等等。在多邊關系治理方面,多元協作型治理模式的最典型特征是存在具有法定效力的集群機構,這種機構在國內外具有豐富的實踐形式,它可以是公私聯合的管理實體,例如意大利的產業區委員會(industrial district committee),由地方政府成員和各私人部門成員共同參與組建,主要職責包括制定集群發展計劃并支持其實施、監督地方政府投資項目的實施和進展、就地方政策和地方利益與政府協商等。
多元協作型治理模式是包含了不同類型治理主體、整合其各自治理功能的多元化、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實踐中這種模式同樣存在弱點,例如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宏觀制度背景對于地方制度創新的客觀障礙,包括非官方組織如行業協會的法定效力與賦權問題等等。此外,動態地看,多元協作型治理模式具有不穩定性,尤其是地方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程度難以把握,存在從“政府調節”滑向“政府主導”的可能性。
自組織型的集群治理模式中起到最顯著作用的治理機制是市場自治和社區規范,層級機制的作用較弱;中心領導型模式則以龍頭企業的層級控制為最顯著的治理機制,集群內通常存在具有經濟權威的少數幾個大型企業;而多元協作型模式中市場、層級和規范較為均衡地發生作用,其中官方和半官方機構作為重要參與者對集群整體發揮著主動的戰略性調節的作用,但是多元協作型具有理想化和不穩定性的特點。
三、基于利益相關者的治理模式
(一)利益相關者主體理論的概念
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一詞源于管理學概念,1963 年由斯坦福研究院的學者首次提出。由最初的企業為研究主體延伸到政府、社會組織、社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等眾多方面。Freeman(1984)的《戰略管理:一種利益相關者的方法》一書的出版,被學術界認為是利益相關者理論正式形成的標志。在這本書中,Freeman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4]。
“利益相關者”理論引入旅游研究領域,并運用于旅游規劃、開發、經營與管理問題的研究,著重強調社區(居民和組織) 參與旅游規劃、開發、經營與管理決策,并公平分享旅游利益與公平分擔旅游負面影響的必要性[5]。
旅游產業集群利益相關者可以界定為:旅游產業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與旅游業有著一些合法和重大聯系(比如:交易關系、行為影響和道德責任等)、并且利益相關者與旅游景區之間相互發生作用、并使景區的運營成為可能的個體或群體。利益相關者的活動不僅能夠影響旅游產業集群中群體和個人的行動、決策、政策或實踐,同時也受其他群體或個人的行動、決策、政策或工商業活動的影響。就利益相關者而言,存在一種雙向的影響互動或影響交換的關系。具體來說,旅游產業集群的利益相關者有旅游產業經營者階層、相關產業職工、旅游者、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社區、行業協會、主要債權人供應商、股東、董事會等 [6]。
結合Clarkson(1995)在管理學中對利益相關者分類理論,可以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治理的關鍵社會性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旅游資源開發者、旅游者、當地社區居民、企業經營者、街區管理者、投資者和其他非政府組織等。
保繼剛和鐘新民(2002)所著的《桂林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1—2020)[7]首先確認區域旅游發展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即游客、政府、商業部門、本地居民、景點開發商等,然后分析了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表現、決策過程與行為、主要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關系,進而結合系統的反饋分析尋找和認識主要利益群體在旅游業中的促進和限制作用,剖析了旅游業發展的內部結構和制約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旅游業發展戰略[8]。
張偉和吳必虎(2002)認識到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合作是區域和城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并嘗試將利益主體理論應用到四川省樂山市旅游發展戰略規劃過程中,而且對不同利益主體的旅游意識和利益表達進行了分析,調查和分析各利益主體對樂山市旅游發展的感知水平和利益表達[9]。
黃昆(2003)討論了景區利益相關者的含義,以及政府部門、當地居民、景區投資者、旅游者和景區員工等各利益相關者對景區環境管理的影響,提出構建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景區環境管理模式,并對實施該模式應注意的問題作了初步的探討[10]。馮淑華(2003)從流域利益主體關系的角度來探討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問題,試圖從理論與實踐的層面探討流域內資源共享的各方在權利、義務等方面的關系,提出主體之間的協調措施,為旅游資源開發及可持續利用提供借鑒[11]。
但是在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時,現有研究多采用規范分析的方法展開研究,利用規范分析的方法來梳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脈絡,歸納總結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并應用于旅游產業集群中。而進行實地調查并運用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來處理數據的實證研究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總體來說,實證分析不足。
(二)平江路歷史街區的發展模式
蘇州平江路旅游產業集群具有獨特的水上流動市場的配送體系和特色的旅游購物帶。在平江歷史街區的主要游覽街道邊,有蘇幫茶館、特色工藝品店等,出售平江特色紀念品。平江歷史街區內的全晉會館是蘇州戲曲博物館,旁邊還有評彈博物館;在平江路西側,觀前街到平江歷史街區的過渡地帶,有蘇州小吃、蘇州風味特產總匯等。沿蘇州平江路旅游產業集群的主要游覽水巷,有很多的特色客棧。民居與客棧融為一體,對于游客而言,他們與古街居民同吃同住同樂,可以真正地體會枕河人家的生活;對于街區內的商戶而言,也能從中得到相應的經濟收入。這樣既有利于保存平江歷史街區現有的生活方式,又有利于滿足旅游者的需求,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12]。
1.治理主體
旅游產業集群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的治理主體是旅游產業集群所在地區的地方政府。旅游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大部分旅游資源的開發權經由政府批準,這就決定了在中國政府會在旅游產業集群治理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該模式下將旅游產業集群的治理權限和責任權統歸到政府部門為主導的專門的旅游資源規劃者手中,作為旅游產業集群的治理主體對產業集群進行統一治理。政府作為治理主體的最大好處是能夠對旅游資源(尤其是重要建筑和歷史街區)
進行保護,同時能夠保證治理的效果達到既定的目標。這種完全保護,不僅是建筑的結構、風格,以及各種裝飾物質形態,還包括周邊的歷史環境、城市肌理等社會形態。由投資者參與能夠保證旅游產業集群治理不同時期的資金問題。此外建設、規劃、文物、土地、旅游等有關管理部門、經營企業等營利性團體和社區居民,也按各自職責,負責產業集群中的相關管理工作。這樣的機構既可以作為一個保護機構,保證綜合治理方案有利于對旅游資源的整體環境的保護和發展。并且,通過它適當的治理和經營,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與治理也可帶來可觀的收益,并將這種收益擴大的旅游產業集群的每一個利益相關者身上。
當地政府要樹立先進的政績評價理念,確保集群治理方式的長期執行,提高街區普通管理人員的素質,應該采用嚴格的錄用考核制度對其工作人員進行錄用前的篩選;定期對街區的管理人員進行在崗培訓,對其工作績效進行考核。通過上述一系列的考核、培訓提高街區普通管理人員的素質。同時激勵共同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政府應該激勵各利益相關者參與產業集群治理的積極性,樹立其共同參與產業集群治理的觀念。同時促進各利益相關者在旅游產業集群治理中的共同合作、共同發展,確保各利益相關者平等參與、和諧發展。樹立社會公眾科學發展意識,強化社會公眾和諧發展的觀念,為各利益相關者參與到旅游產業集群的治理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
2.協助機制
政府需要一個專家“班子”對每一處旅游資源、對每一處產業規劃進行深化設計,而不是統一模式化“生產”。政府尊重專家的意見,是保證旅游產業集群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由原有掌握旅游資源管理權的建設、環保、文化、宗教、地質、林業、水利等以及與旅游產業相關的社會團體和產業規劃方面的專家代表組成旅游產業集群治理專家協會,對旅游產業集群的治理和經營管理提供相關專業協助而不直接參與旅游產業集群的治理。
3.監督機制
各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旅游產業集群治理是模式的核心內涵,該模式下旅游產業集群各利益相關者以不同形式參與旅游產業集群的治理。各種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利益相關者組織為旅游產業集群的直接監督機構,負責對旅游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的監督。成立與公司治理中監事會功能相似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對旅游產業集群的治理機構及股份制經營企業的一切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利益相關者組織主要由股東代表、經營企業代表以及包括社區居民、旅游消費者在內的利益相關者代表組成。
(二)互動模式治理效果
在分析了旅游產業集群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及實現方式之后,還必須對蘇州市平江路旅游產業集群主要利益相關者利益訴求的實現程度進行剖析,這樣才能搭建起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旅游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1.有利于保障各利益相關者權益
一般而言,利益相關者尤其是外部利益相關者在旅游產業集群治理中處于“外部人”地位,他們的利益往往會收到政府、旅游經營者等的損害。旅游產業集群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下的各利益相關者以不同方式參與治理的過程,雖不是控股股東,但仍對產業集群的治理和發展有一定的制衡作用。而由利益相關者大會作為各利益相關者的代表對旅游產業集群的治理以及政府和旅游規劃開發管理活動進行監督,也為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提供了保障。
2.有利于旅游產業集群社會責任的實現
雖然短期內的旅游產業社會責任與旅游產業、旅游景區經濟效益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旅游業承擔社會責任可能造成經濟利益的減少,但良好的生態、社會、社區環境擇對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旅游產業集群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下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旅游產業集群中各利益相關產業的社會責任,而在以保障利益相關者權益為目標而建立的旅游產業集群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下,使得旅游產業更注重其社會責任的實現。
3.有利于規避旅游資源保護的風險
中國現有的旅游產業集群治理模式中由于其監督機制方面的不完善使其在旅游資源保護上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旅游產業集群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中建立了與公司治理中監事會功能相似的利益相關者大會對旅游產業集群經營管理機構的活動進行了有效的監督。同時利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制衡來監督及控制旅游經營者及旅游資源規劃者為是實現其經濟利益而對資源環境造成破壞,有效規避資源保護風險。而由各相關部門專家所組成的治理專家協會則對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提供專業協助。
參考文獻:
[1] VISSER E-J,LANGEN PD.The importance and quality of governance in the Chilean wine industry [J].Geo Journal,2006,(65):177-197.
[2] 周泯非,魏江.產業集群治理模式及其演化過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1):95-103.
[3] MARKUSE A.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J].Economic Geography,1996,72(3):293-313.
[4] FREEMAN 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 holder Approach[M],1984,Boston:Pitman.
[5] 陶文杰.中國旅游企業集群化發展路徑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4:4-5.
[6] MITCHELL,A.& WOOD (1997).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am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Really Count.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2(4):853-886.
[7] 保繼剛.旅游規劃案例[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3:1.
[8] 保繼剛.旅游景區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3-145.
[9] 張偉,吳必虎.利益主體理論在區域旅游規劃中的運用——以四川省樂山市為例[J].旅游學刊,2002,(4):63-68.
[10] 黃昆.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景區環境管理模式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3,(10):81-82.
篇10
[關鍵詞]荒漠化;治理;生態經濟;西北地區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02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2-0-02
西北地區大致指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廣闊區域。主要包括內蒙、新疆、甘肅、寧夏的大部分地區。整個區域的地形主要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由于距海遙遠,再加上地形對濕潤氣流的阻擋,降水稀少,水源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大多為內流河,補給來源單一。在氣候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態系統脆弱,荒漠化程度高,西北地區分布有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在本身的惡劣自然氣候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雙重影響下,西北地區荒漠化趨勢愈演愈烈。
1 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危害
1.1 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即土地退化,是指由于氣候異常和人類不合理的活動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和半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的過程,包括鹽漬化、狹義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土壤沙化、草場退化以及水土流失、歷史時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環境因素為標志的具體的自然環境退化。
1.2 荒漠化產生的因素
土地荒漠化產生的因素有自然和人為兩大因素。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再加之青藏高原的阻隔,水汽無法到達,降水稀少,氣候干燥,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加之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戈壁和沙漠蔓延。氣候異常使西北地區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不堪一擊,造成生態環境失衡,加劇荒漠化進程。人為因素主要是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以及人類的不合理活動致使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現在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3個方面。
1.3 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加劇發展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威脅生態安全。同時,也容易引發貧困問題,使東部和西部、邊疆和內地、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影響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因荒漠化問題,每年損失大面積的農田,使土壤更加貧瘠、糧食減產。全國有近1/4人口深受其害,最常見的是春季沙塵暴頻發。因此,春季是呼吸道疾病大爆發的季節;一些地區,沙進人退,流沙掩埋莊稼、農田、房屋交通干線的報道屢見不鮮;沙質土造成生物多樣性變少,物種、群落遭到破壞,土地生產潛力下降,物種生存能力下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或消亡;河流泥沙淤積,致使中下游地區河床抬高,成為地上懸河,尤其以黃河為例,懸河的形成嚴重威脅著中下游地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2 西北地區荒漠化治理的生態經濟模式
2.1 生態經濟模式
所謂的生態經濟模式就是遵照生態經濟系統原理,通過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增進生產就業、節制公共財產的使用、調控人口增長等一系列措施減弱地區貧困,通過實施環境建設工程、進行產業技術變革、發掘可更新的能源、增進城鄉和諧發展、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等措施實現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在貧困化程度降低、經濟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目標,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鑒于此,通過政策管控和機制創新,努力發展教育以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大力發展經濟,拓寬就業渠道,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進一步協調投入產出比例,改善人的消費活動,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良勝循環。
建立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經濟,發展適宜本地區發展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類型和地域特色同時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進行生態經濟類型的劃分,充分發揮區域的資源優勢。除此之外,要充分分析論證國內外市場前景,增強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力度,對農副產品進行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擴大國內外市場。
生態經濟模式的發展思路為:實現農業產業化,促進商品流通,帶動龍頭企業發展,實行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建成生態化小城鎮(城鎮的垃圾產業,綠色無公害特色蔬菜的生產,鄉鎮工業的清潔環保生產,城鎮的環保設施,周圍生態環境建設,高效清潔生態能源的開發與推廣,自然、人文、觀光農業等旅游資源的開發)。
2.2 荒漠化治理的生態經濟模式
在荒漠化治理的生態經濟模式下,最關鍵的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傳播來進行荒漠化治理,發展產業經濟。因此,這三條主線自始至終貫穿其中,而這三條主線間又互相聯系。
2.2.1 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傳播來提高荒漠化地區的資源利用效率
我國大部分的荒漠化土地都分布在西北地區,而這些地區日照時間相對較長,太陽能輻射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對于農業生產是非常有利的。然而風砂土的保水、保肥性能差。如果這種狀況不加改善,將會限制荒漠化地區農業的發展。科學技術使荒漠化治理的可能性大大加強,也大大提高了人工調節水肥因子技術的可操作性。
在土地荒漠化地區使用新技使大范圍推廣防沙、治沙技術由可能變成現實。農業生產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熱、光的配比組合,如果改變荒漠化地區農業的水、肥、氣、熱等要素的配比,將會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減輕荒漠化地區的人口負擔。發展沙區高效型農業,應當采用新技術和新方法,選擇適宜沙區生長的作物,提高產量。通常采用的技術措施有:①通過在沙地建立溫室、塑料棚等現代工程技術措施,提高植物生長的溫度,營造適宜農作生長發育的外部環境,通過這種方法實現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②節水保墑增效的農業栽培技術,也就是通過在農作物上增加覆蓋物來改變作物的外部環境,如通過覆蓋地膜、秸稈等措施來增加地表溫度,防止水肥滲透和散失,從而提高產量;③通過不同作物間進行套種,使用立體栽培技術,根據不同作物的高矮,分層利用光能,提高土壤的水肥利用率,進而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④進行選種育種,培育新品種,選擇適宜沙地種植、抗旱抗貧瘠、低耗水高產值的經濟優良品種。
2.2.2 進行荒漠化治理,恢復沙漠生態
荒漠化治理的技術主要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兩種。生物措施主要以栽培植物為手段,恢復沙化土地土壤肥力和植被,改造利用沙化土地,包括營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帶,阻截外側流沙,以減少對綠洲、交通沿線、城鎮居民點以及其他公共設施的侵害;營造防護林網,減少耕地風蝕和牧場退化;保護天然植被,以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質草原的荒漠化危害。工程措施有設置各種人工沙障或噴灑化學固沙制劑等來阻截流沙。工程措施一般是輔的,旨在固定流沙,工程措施通常包括設置機械沙障、噴灑化學試劑固沙、引水拉沙等多種非生物措施。它的優點在于見效快、固沙效果好,尤其是在一些地區生物治理措施效果不佳,會更多采用工程措施。兩種措施各有利弊,因此,要因地制宜地使用兩種措施,達到防沙治沙的最佳效果。
2.2.3 精深加工農牧產品,發展產業經濟
由于荒漠化地區人口壓力過重,農業生態系統較為簡單,因此,在嚴重荒漠化地區基本沒有成規模的工業。鑒于此,在荒漠化地區農業發展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發展農業工業化迫在眉睫。進一步加快農牧提升深加工水平,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探索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與沙產業相結合。大力發展干旱區沙地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生態經濟產業,積極探索如何整治沙化土地、恢復植被、調整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實現集團化、產業化經營,而這將從根本上扭轉荒漠化地區人口壓力過大的局面;積極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走效益型、生態型、特色型產業發展之路,以特色產業的培育和壯大來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荒漠化治理的上述3個方面構成了荒漠化治理的生態經濟理論模式,3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缺一不可。這一理論模式旨在以滿足人們需要為中心,形成生態、產業和技術相互關聯的生態經濟系統。這個系統實現了經濟發展和荒漠化治理的有機結合,既要保護生態環境,也要發展經濟,因而區別于傳統的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對立起來的治理模式。
3 西北地區防治荒漠化的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構建生態農業產業鏈,努力培育荒漠化地區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產業,使荒漠化治理更具有可持續性。構建荒漠化地區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高效種植業、生態畜牧業,推進荒漠化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旅游,合理利用荒漠化地區動植物資源,建立沙地森林公園、觀光果園、沙地度假村等,提高荒漠化治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讓農民在荒漠化治理過程中逐步脫貧致富。只有這樣,才能減輕荒漠化地區人口壓力大的問題,從根源上消除土地荒漠化,達到持續防沙、治沙的目的。
二是形成多元治理主體,更加重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防治荒漠化是一項系統的治理工程,結合產業開發建設以期達到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政府作為治理主體,必須大力增加投入。同時,放寬市場準入,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多方面籌集防沙治沙資金,讓企業、社會也積極投入到防沙治沙的工作中來,實現防沙治沙產業化,帶動全社會的力量,積極開創全社會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
三是堅持以草定畜原則,建設人工、半人工草地。發展現代畜牧業,必須加大力度建設人工草場,因為建設人工草場不僅能保證牲畜的數量,保證牧民收入,而且可以減輕天然草場的負荷,實現草場的持久利用,同時也可以彌補冬春季節飼草料匱乏的局面。針對當前草原生態退化的問題,實施此戰略可以遏制牧民不合理的放牧,有效保護天然草場。在態脆弱的農牧區必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封山禁牧政策,對超載、過牧十分嚴重的荒漠草原區必須休養生息,禁止放牧。
四是注重科學治理,積極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一批防沙、治沙人才,構建科學合理的荒漠化防治科技體系。科研機構應當加強對防沙治沙基礎科學和攻堅技術的研究,總結和推廣國內外先進實用的防治技術和模式;堅持以預防和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提高荒漠化地區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可以大大減小荒漠化治理的難度;堅持劃區域治理,配套各項治理措施;堅持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兩手都要抓的原則,從源頭上扭轉荒漠化愈演愈烈的趨勢。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民俠.防治西北地區荒漠化 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J].河北農業科學,2009 (1).
[2]安富博,丁峰.甘肅省民勤縣土地荒漠化的發展趨勢及其防治[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