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術和航空技術范文
時間:2023-09-19 17:4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航天技術和航空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和平使命2014”上合組織反恐軍演于8月24日在內蒙古“朱日和”戰術基地拉開帷幕。中國航天科工二院航天長峰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計算機網絡為平臺、基地完備的基礎設施為依托,建設了“多維偵查平臺”、“場區視頻監控網”和“聯合態勢顯示”等系統。
基地導演大廳中,巨大的電子屏顯示紅藍兩軍正在戰場上進行激烈角逐。與平時常見的單兵作戰不同,此次軍演需要對大范圍戰場的展示,“多維偵查平臺”就是為大規模演習的大戰場量身打造的。外部接收器實時收集戰場態勢、人員定位、坦克炮兵火力等數據,在多維偵查平臺進行展示。平臺還集成了朱日和三維仿真地形圖和基地中所有建筑物場景,在三維地形中實時模擬現場收集和發回的數據。為了使演示效果更逼真,平臺還可以顯示大型武器的三維模型和火力特效,穩坐導演部就可以清楚了解戰場上的所有情況。
收集這些作戰情況的“千里眼”是航天長峰設計建設的“場區視頻監控網”。將基地現有的機動和分散的監控設備(包括固定攝像機、攝像車、無人機、單兵手持等設備)編入視頻監控網,另外為了得到基地的全景圖像,在場區建立了多處大型固定高清攝像機,這種攝像機的監控范圍大、圖像質量高,擁有高清和紅外技術,可以進行24小時全程監控,全天提供高質量的視頻信息。
“聯合態勢顯示”系統是智能型的顯示平臺,是對“多為偵查平臺”的升級。現階段國內的顯示平臺對態勢模擬中個體的聚合和解聚的演示比較困難:在很小的區域中如果聚集數量眾多的單兵,圖像中就會顯示出很多重疊的標識,如果加上單兵武器和中大型機械武器,識別工作將更加困難。“聯合態勢顯示”主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兵力數量和單兵攜帶的武器按照一定的級別進行詳細編排,用不同的符號進行表示。根據戰場上的戰況,雙方兵力和大型武器的數量增減通過符號的變化進行顯示,這樣可以很直觀的了解演習現場的態勢。這個系統是航天長峰自主研發,這項功能的順利運行,使長峰在態勢模擬技術領域實現了較大突破。
篇2
在2月13號公布的2013年度預算上,美國宇航局共計獲得177億美元,其中6.99億美元用于發展空間技術,比今年的預算增加了22%,只有部分增加的預算用于更新或者拆除實驗室和航天發射場。美國宇航局首席技術工程師梅森?派克(Mason Peck)在周一舉行的電話會議上對記者描述了未來發展的理念:我們正在構想、建造、測試航天飛行技術,而且非常高興能得到國會和政府的同意推動這些有價值的航天科技發展,為美國宇航局和國家投入研發經費。
商業航空聯合會執行懂事亞歷克斯薩爾特曼(Alex Saltman)認為可將對空間技術發展的繼續投入喻為“決定性環節”,如果沒有這些技術,美國宇航局將徘徊在20世紀的航天技術水平,而要進一步實行宇宙深刻探索計劃就需要這幾個關鍵航天技術。在國會的批準下,美國宇航局用于技術發展的聯邦資金大部分都投入在處于較早階段發展的技術,通過改進以滿足未來空間任務的需要。
派克與美國宇航局空間技術計劃主管邁克爾加扎里克(Michael Gazarik)認為激光傳輸數據技術將作為商業航空聯合會與空間技術辦公室之間的合作交流項目,實現在太空通過激光術傳輸壓縮數據,信息傳輸將是目前的十倍且更有效。包括美國宇航局在內的多個聯邦機構對這套傳輸系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可以將其應用于日常工作以及家庭生活。
在2013年,美國宇航局將計劃在地球軌道上測試空間激光系統,除了這些空間技術外,預算中還預留了指定的經費在載人航天計劃中投入,包括從近地軌道實現載人登月、在地月拉格朗日點建造空間站以及登陸近地小行星和火星等。這些關鍵點上,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的報告符合未來發展要求,并建議美國宇航局空間技術發展的焦點集中在新領域的載人探索。
篇3
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在世界航空航天史上的新一頁將被書寫,這無疑是振奮人心的,我應該為之驕傲,為之自豪。特別是緊接在我們輝煌的奧運表現之后,會進一步提升民族向心力。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神七”的成功發射以及太空員的艙外行走都將大大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同時在西方國家的眼中,中國在太空的潛在軍事威懾力也會進一步提高,必然會掀起新一輪的中國。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載人航天技術要向前邁一步,背后的花費注定是巨大的,而今年我們國家經歷了汶川大地震,舉辦2008奧運會,經濟的負擔明顯不輕,再加上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范圍內的經濟不景氣,對我國的經濟影響必然不小。而載人航天技術在目前階段能有所回報的可能是零。這令我感到研制及發射“神七”不是當務之急。
篇4
這次外語節的活動真是豐富,上午我們觀看了開幕式中優美的舞蹈和多姿多彩的節目,其中有盤古開天辟地,青花瓷等,我們還請了豆豆姐姐做嘉賓。中午的雞毛信電影體現了以前的人們是怎么傳遞信息對付鬼子的。下午的航天活動更是精彩。
這次講座是以“中國夢,航天夢”命名的。這次講座,主要分為五個內容,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世界航天的發展,第三部分是: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第四部分是:中國未來的航空技術。第五部分是:后續。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三,第四部分,里面講到,中國的火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無人火箭,第二部分是載人火箭。專家說:“中國的火箭前四艘,也就是‘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這些火箭是無人火箭,因為中國要測試這些火箭是否可以載人。當中國確保這些火箭可以載人,后面的火箭才能變成載人火箭。”中國還發射過許多的人造衛星。如:天氣衛星,通信衛星等。專家還說:“中國目前的航空技術只能繞著月球表面飛行,我們以后會研制出更精確的著陸器,像美國一樣登上月球。”我們的心里也非常興奮。
這真是一場有意義的活動,期待下一屆的外語節來臨!
四年級:20100102
篇5
2005年10月27日,伊朗在俄羅斯遠東普列謝茨克基地發射了一顆由俄羅斯制造的小型衛星“西奈1號”,成為世界上第43個擁有衛星的國家。
“邁斯巴”衛星是伊朗政府與意大利一家公司于2004年年初開始合作設計并建造的。據伊朗科學工業研究中心負責人?法特希介紹,該衛星自重約60公斤,外型為正六面體,每個邊長為50厘米,衛星設計運行軌道距離地球900公里。
盡管伊朗政府官員一再否認研制和發射“邁斯巴”衛星具有軍事目的,但根據伊朗官方的伊斯蘭共和國新聞社(IRNA)2004年9月披露,“邁斯巴”衛星將被用于識別自然資源、控制電力和能源網絡,稍后還將用于通信和危機管理。
但法新社和俄羅斯《生意人》報等國際媒體都認為,"邁斯巴"衛星將使伊朗政府擁有一定的監視中東地區國家動向的能力。《生意人》報還特別指出,“邁斯巴”衛星的真實功能是“遠程分析地面狀況”,這意味著“這顆衛星很可能用于情報搜集工作”。
據美聯社報道,伊朗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擁有自己的運載火箭。報道中稱,伊朗“流星-3”導彈的射程已經達到1240英里,伊朗政府曾計劃利用改進后的“流星-3”導彈發射一顆實驗衛星。而據伊朗軍方人員透露,伊朗軍方正在開發的“流星-4”型號導彈射程更遠,將達到2000英里,完全可以利用這種導彈將衛星送入運行軌道。
伊朗政府方面也對研發運載火箭表示了堅定的決心,伊朗國家航天局負責人艾哈邁德日前對新聞界表示:“我們必須生產我們自己的衛星和發射器。我們需要成為世界上掌握最尖端航天技術的8個國家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伊朗政府于2005年11月中旬作出一項決定,從2006年開始,在未來5年內,計劃投入5億美元加快開發衛星技術和支持太空發展項目。
對于伊朗政府的這一連串舉動,有軍事分析人士指出,伊朗政府近期下定決心全力加速太空計劃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受到美國、以色列等西方國家的壓制。
伊朗國家航天局高級官員?禮薩日前表示:“當他們(西方國家)認為伊朗在衛星項目上取得一定突破時,他們就會向我們施加比核項目更大的限制。因此,我們必須加快行動,實現我們在航天項目上的目標,否則,我們將面臨政治、經濟和安全威脅。”
事實上,伊朗政府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針對伊朗的太空發展計劃,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已經開始采取行動。伊朗政府新的衛星發射計劃披露后,美國和以色列方面立即表示了“密切關注”,并分別通過各自的渠道向俄羅斯政府表示了抗議,要求其終止為伊朗發射衛星的合同。此外,為了使壓制伊朗太空計劃的舉動更加師出有名,美國和以色列兩國還極力企圖將伊朗的太空計劃與其核心計劃聯系在一起。
篇6
實際上,航天技術早已走下“神壇”,滲入到我們生活方方面面。那些航天產品,有的被我們穿在身上,有的踩在腳下,有的墊在床上,還有的果在腹中……
太空“囧事”逼出“尿不濕”。在航天發展史上,并非每一個鏡頭都那么莊嚴肅穆,偶爾也會出現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畫面。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就主演了一個很“冷”的故事。當他剛剛鉆進發射艙,突然感到尿急,只好又爬出來,借助太空服里的一根管子解決了這個問題。
還是這一年,坐在飛船里遭遇發射“晚點”的美國宇航員謝潑德,受到了相同問題的困擾。他的結局比較悲催——在指揮官的命令下,將這份“壓力”就地“卸”在了太空服里。
同樣的尷尬一再上演,終于讓人稱“太空服之父”的華人科學家唐鑫源看不下去了。他在上世紀80年代完成了對太空服的改進,利用高分子吸收體發明了能吸水1400毫升的紙尿片,為航天員解決了這個難言之隱。
而這項技術后來轉為民用,成本大大降低,走進了千家萬戶,變成了人們熟悉的“尿不濕”。
航天服內膽“落地”成了氣墊鞋。對于愛好籃球運動的青少年來說,買一雙名牌氣墊鞋,總能讓他們興奮好一陣子。記得少年時穿上了人生第一雙耐克氣墊鞋,一下課就會去操場上歡蹦亂跳,總覺得自己渾身是勁,大有要飛身扣籃之勢。
氣墊鞋的功效當然沒那么神奇,但是其技術卻頗有來頭。
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科學家為了制造既完整,厚度又均勻,還能耐受很大壓力的航天服內膽,發明了一種新方法。他們把一團耐壓軟材料加熱軟化,放在模具中,然后再向這個模具中吹入高壓氣體,這被稱為“中空吹塑成型”技術。
1977年,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前工程師弗蘭克·魯迪突發奇想,打算利用“中空吹塑成型”技術,將空氣注入耐用靈活的薄膜中,制成鞋底,從而使鞋子獲得緩震性。他把這個大膽的設想告訴了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并得到了支持。
接下來發生的事和大家知道的一樣:氣墊技術讓耐克取得了世界范圍的成功,如今已成為其技術基石之一,形成了該公司最龐大的科技系列。而耐克氣墊鞋作為高性能運動鞋的一個標桿,成為了全世界各個運動廠商爭相超越的目標,刺激了運動鞋科技的蓬勃發展。
脫水蔬菜成就了方便面。有些人經常忙得顧不上好好吃飯,那他們一定會經常面對一位“老朋友”——方便面。當然,方便面里不能光有面,各種配料、調味品必不可少,脫水蔬菜包就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普通蔬菜難以保鮮、不便運輸,還可能受到季節限制,但這些問題在脫水蔬菜面前迎刃而解。更方便的是,雖然它看起來只是皺巴巴的小菜干,食用時只需泡進水里即可恢復,原本的色澤、營養和風味均能保留。
很多人也許猜到我將要說什么了,沒錯,這也是航天技術。
在“阿波羅計劃”中,NASA為了讓宇航員在太空里吃到蔬菜以補充維生素,發明了冷凍脫水蔬菜技術。該技術幾乎能除去蔬菜中的全部水分,將其重量降低20%,但同時能保留98%的營養成分。
紅外線溫度計為抗擊“非典”立功。2003年春夏,國人共同經歷了一場生死考驗——“非典”。
在疫情瘋狂擴散、難以控制的情況下,人們找到了初步甄別感染者的最簡單的方法一測體溫。然而,這個方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總不能要求人人出門都夾著體溫計,走到一處就掏出來給大家看吧?
一籌莫展的日子沒持續多久,一天,人們突然在各公共場所門前看到了一個新設備,從它面前走過,不費時不費力,體溫就能顯示出來。這個設備就是源于航天領域紅外線天文觀測技術的“紅外線溫度計”,它為成功抗擊“非典”立下了汗馬功勞。
記憶海綿從太空走向家庭。大約10年前開始,記憶海綿突然“火”了。
這種聚醚型聚氨酯泡沫海綿,由于其慢回彈的顯著特性,給人帶來了別樣感受。在它表面按一下,會留下一個清晰的手印,恢復速度極其緩慢;用手捏它,會覺得它在掌心里不斷收縮,毫無彈力;如果躺在上面,會感覺自己不斷沉降,就像陷入泥潭。
這項產品本來是為化解宇航員身上的壓力而研制的釋壓產品。它會根據人體溫度變化,提供合適的支持硬度,有效將人體壓力化解為零,抵消反作用力。宇航員躺在上面能感覺被柔軟的材料包起來,這在飛船發射時,能釋放他們因航天器加速而承受的巨大壓力。
你的秀發沾上航天的光。很多愛美女性不一定知道,其實她們頭上引以為豪的秀發,也沾到了航天技術的光。
NASA曾開展了一項研究,通過增加陶瓷涂層,實現癌癥病人所用釋藥微囊劑的精密活化。這項研究啟發了一個叫法羅可·沙米的人,他將此用在了自己的燙發產品中。
沙米發現,這種特殊陶瓷涂層衍生出的產品,在加熱時會釋放負離子,對卷發大有好處。
同時,太空醫學領域中的外層覆膜技術,也被應用開發成一種噴發定型摩絲。這種覆膜技術主要成分是絲膠,它是包覆在蠶絲絲質外層的膠體蛋白質,絲膠在頭發表面形成一定強度的膜,能讓頭發持久定型。
實際上,航天產品變民品的例子不勝枚舉——湯姆·克魯斯戴過NASA用半透明材料多晶氧化鋁制成的隱形牙套;姚明借助為空間站研制的“反重力跑步機”進行過恢復訓練;最初是為防止宇航員的眼睛被強光灼傷而發明的太陽鏡,如今早已成為“時尚潮人”之必備;近年來備受年輕人追捧的iPhone手機,其高清攝像頭技術離不開用于太空望遠鏡中的CMOS感光元件……
篇7
這次科普展中,各種型號的火箭模型,衛星模型吸引了很多市民前來參觀。“神舟號飛船返回艙實驗艙”重達四噸,觀眾們了解到,當宇航員完成預定的太空飛行實驗任務后,返回艙與后面的動力艙及前面的軌道艙分離,攜宇航員和實驗器材安全返回地面。除了這些龐然大物外,在展區內,一個直徑為1.5米左右三層圓環引起了小朋友的注意,原來,這是航天員日常的訓練器,多維滾環。據介紹,多維滾環是篩選航天員的最簡單的一個項目,它能考驗一個鍛煉航天員的抗暈能力,并模擬失重狀態的模擬器。
本次萬達廣場航空航天科普展還同時展出了多枚火箭、衛星、飛船等模型,其中包括我國自行研制的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模型,我國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權的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號”,為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國家的CZ-2F等火箭。
展覽場館一條巨大的“花裙子”——神舟六號降落傘強烈地吸引著觀眾的眼球。該降落傘主傘面積1200平方米,全長達70多米,遠看是一塊整布,近看卻是由1900多塊小布像魚鱗一樣連接而成,整個降落傘鋪在地上有半個足球場大,疊起來卻只有一個手提包大小,重量僅90多公斤,現場觀眾驚嘆不已。
從太空帶回的種子培育出的蔬菜瓜果和普通蔬菜瓜果比,有啥不一樣?原來,優選上天的種子通過宇宙的特殊環境會培養出新的優良品種,帶同地球栽培,產量會大幅度提高。大慶大同區高臺子鎮是我國北方航天育種基地,7斤4兩的茄子、400來斤的西瓜、7米長的冬瓜,半斤一頭的大蒜,高臺子鎮與大慶萬達廣場攜手在本次航展中,為市民展出了這些前所未見的航天種子和太空蔬菜。
篇8
南瓜新品種太空一號 ―大南瓜
植株長勢強,蔓生,主側蔓結瓜,平均每株結瓜3―5個,瓜呈圓形或橢圓形。表皮光亮富有光澤。瓜肉厚、綿、甜、香。所含營養豐富,南瓜籽是高級食品、南瓜加工粉后是上好的治療糖尿病食品。平均單瓜重120公斤,最大重200公斤。本品種全生育期110天,抗旱耐澇抗鹽堿耐瘠薄。適應性廣,對土壤環境無選擇。庭園、河溝、地頭均可種植栽培。特抗病、耐貯耐運。自然條件下可貯存3個月不變質。豐產,平均畝產鮮瓜15萬斤(75噸,一火車皮還裝不下)畝用種300克。每袋25克售價15元。(本品種2007年7月4日晚央視七套“每日農經”做了專題報道。)
中華神奇多味蔬菜新品種 ― 韭蔥蒜
葉子是韭菜葉、又象是蒜葉、莖是蔥白。它長相奇特,生食色鮮味美,炒燉清脆芳香濃郁、可做調味品、可做調料。吃葉有韭菜和蒜味,吃莖是蔥味。可連續收割,可當韭菜賣、也可當蔥出售;可產蒜苗5千公斤,可產蒜苔1萬公斤。總之全身是寶具有很高的觀賞食用藥用價值。本品種播種一年可連收8年,種一畝獲利在2萬元以上。對土壤無選擇,耐熱耐寒,適應性廣,凡能種韭菜、蔥、蒜的地區均可引種栽培。育苗畝用0.8斤,每袋25克售價15元。
芝麻新品種 ― 航芝一號
利用航空技術育成的最新品種,株高2.8-3.2米,莢繞桿環生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密不見桿。分植性強,單株結角350多個,蒴果不炸烈,種皮發白富有光澤,含油量75%,蛋白質占20%。商品性較好,耐瘠耐鹽堿適應性廣管理粗放,生育期110天,夏播90天。平均畝產800斤,最高畝產可達1000斤。畝用種1市斤。每斤售價60元。
中華巨蔥―航天金尊
采用航天技術育成的最新高產大蔥新品種,株高1.8-2米,蔥白粗長80-100厘米;超自行車架子粗。平均單株重2.5-3斤,葉大肥厚、葉色深綠、蔥白緊實;辣味濃,抗病性極強、生長較快,上市早,生熟食均可,栽植一畝平均畝產在2萬斤左右,產量是普通大蔥的2倍。本品一年可種兩季,四季可移栽。管理簡單粗放對土壤無選擇,可間作套作栽培。育苗畝用種1斤。每斤售價100元。
神奇、保健、營養食用作物
新品種太黑一號 ― 黑綠豆
采用航天技術育成的最新黑綠豆新品種,表皮烏黑光亮。株高80厘米,長勢壯、分枝強;不擇土壤,種植栽培管理簡單。成熟期一至,不炸角,平均畝產400公斤。畝收入可達5000元左右。黑綠豆含有人體必須的蛋白質、礦物質、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滋陽補腎;祛風解毒,降低膽固醇,防止肥胖和動脈硬化等多種保健功效。本品種可廣泛用于培植活體芽菜、豆芽、及制做其它黑色食品,經濟效益是普通綠豆的10倍。本品抗病性強,全生育期80天,單株結角150個,可單作、混作、也可瓜菜間作。畝用種2市斤。每市斤售價20元。
篇9
[關鍵詞] 高技術產品;國際分工;貿易模式
[中圖分類號] F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我國自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以來,相繼制定了一系列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這些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的開展。我國科技部《中國高技術產業數據(2012)》顯示,2011年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突破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達856億美元;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是我國高技術產品的前三大出口市場,共占據61.4%的出口份額,而香港地區多為轉口貿易,最終消費地則主要以美國和歐盟為主;我國高技術產品的進口主要來自于亞洲的韓國、中國臺灣和日本,三者之和占據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口市場45.1%的份額,而歐盟和美國則位居其后。
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推出創新戰略,提出“再工業化”之路和清潔能源計劃,重振美國經濟;我國一直將高技術產業列為重點發展和扶持的產業之一,金融危機后我國制定了《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并將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鑒于美國在全球高技術領域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國與美國經貿關系的相對重要性,分析我國與美國高技術產品貿易,具有重要意義。
二、數據來源與分析指標
(一)數據來源
我國科技部和商務部參照美國先進技術產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 ATP)進出口目錄,確定了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統計目錄。該目錄包括生物技術、生命科學技術、光電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和其他技術共九大技術領域,突出了高、精、尖的技術特點。按照國際可比性原則,本文依據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S)》,選取六位數《HS2002》版本的上述九大領域高技術產品年度進出口統計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樣本區間為2002-2011年,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其中報告國選擇中國,伙伴國選擇美國,貿易流向包括進口和出口。
(二)分析指標
1.GL指數
Grubel和Lloyd(1975)年提出GL指數,作為衡量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 IIT)水平的重要指標:
其中Xi與Mi分別表示i產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GLi∈[0,1],0表示完全產業間貿易,1表示完全產業內貿易。若i產業中包含n種產品,則以每種產品的進出口額占i產業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權數計算的i產業內貿易指數:
當產品分類不夠精細時計算出的GL指數,容易產生產業匯總偏誤,虛高產業內貿易水平,影響實證研究的解釋力,因此學者建議至少采用SITC三位數層次或HS四位數層次的貿易數據,衡量產業內貿易水平;由于UN COMTRADE數據庫中對于商品成交數量單位的統計,HS統計數據要比SITC統計數據記錄得詳細,例如對于不同的商品采用升、千克、件數等具體單位,計算進出口單位價值時相對科學。所以,本文選取HS六位數編碼統計數據作為研究樣本。
2.貿易特化系數
GL指數只是衡量了產業內貿易的水平,不區分國際貿易流向,因此可以借助貿易特化系數(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加以補充。i產業的TSC表示為:
一般而言,TSCi∈[-1,1]。TSC越接近于1,說明該產業出口額遠超過進口額,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越強;反之,若TSC越接近于-1,則說明該產業出口額遠小于進口額,該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越弱。
3.FF份額指數
Fontagné和Freudenberg(1997)將貿易類型劃分為產業間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進而可以計算不同類型貿易所占的份額。
一般而言,各國出口統計以FOB價格計值,進口以CIF價格計值,考慮到運費、保險和利潤等因素,在FOB價格基礎上加成25%是合理的,即質量相當的同種產品的出口單價和進口單價之比( )應位于合理的區間內,此時雙方開展的貿易類型為水平型貿易;若 超出該區間,則雙方進行的貿易為垂直型貿易。表1體現了這種思路。
4. FF份額指數擴展
盡管FF份額指數能夠顯示出產業間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的份額,但不能衡量出貿易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和競爭力水平,從而無法判斷在垂直產業內分工中所處的位置。鑒于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以垂直型為主,因此可以在FF份額指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垂直產業內貿易劃分為兩種類型:低端垂直產業內貿易(VIITL)和高端垂直產業內貿易(VIITH)。若 1.25,則貿易類型為VIITH。從事VIITL的國家以生產和出口低質低價產品為主,在高技術產業鏈國際分工中處于加工制造環節;而從事VIITH的國家則以生產和出口優質高價產品為主,在高技術產業鏈分工中處于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
三、中美高技術產品分工與貿易模式分析
(一)產業內貿易水平
九大技術領域中,生物技術和其他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偏低,樣本區間內GL指數均低于0.1,年度均值分別為0.06和0.04,標準差分別為0.01和0.03;生命科學技術和材料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相對較高,年度均值分別為0.35和0.44,標準差分別為0.02和0.22,材料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波動相對較大,2011年和2012年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分別為0.75和0.81;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業內貿易水平呈下降趨勢,由2012年的0.29逐漸降至2011年的0.05,轉變為以產業間貿易模式為主;光電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基本穩定;航空航天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近年來略有增長。
(二)產品競爭力
九大技術領域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其他技術產品TSC歷年均為正,均值分別為0.88和0.66,說明我國該兩類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四類產品歷年TSC均為負值,說明我國這四類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比較劣勢;光電技術產品由負值逐漸轉變為正值,說明我國此類產品正逐漸建立起比較優勢;生物技術產品逐漸由正值轉變為負值,說明該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惡化;生命科學技術產品整體而言呈處于比較劣勢。
從全部高技術領域產品來看,對美貿易中,我國具有弱比較優勢,這似乎與上述按領域分析的結果相矛盾,因而需要做進一步分析。通過計算每個技術領域產品進出口額占所有高技術領域產品的進出口額的比重,可以得到我國高技術產品對美貿易的結構。
由表4可以看出,我國九大技術領域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的進出口額占據絕對優勢,歷年平均比重達67%,其次是電子技術產品和航空航天技術產品, 歷年平均比重分別為12%和8%,由此不難解釋我國對美貿易高技術領域產品的弱比較優勢。
(三)貿易模式
采用FF方法計算的同一產業的產業間貿易份額、水平產業內貿易份額和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三者之和等于1,因此,可以采用三角形圖直觀地分析上述貿易類型,離頂點越近,說明該類型貿易份額越多;離頂點越遠,則該種類型貿易份額越少。
圖1顯示出各標志點離水平產業內貿易頂點較遠,說明整體而言,我國高技術產品水平產業內貿易比重過低。生物技術、其他技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這與GL指數相符;材料技術產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2002年,材料技術產品以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而2011年水平產業內貿易則占據近40%的份額;電子技術產品2002年三種貿易類型均占據一定比例,到2011年則發展為以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兼有少量產業間貿易;航空航天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和光電技術產品以產業間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產業間貿易份額要大于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生命科學技術產品產業間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均有,但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要明顯大于產業間貿易份額。
(四)產業分工
由于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和材料技術產品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較高,因此,進一步計算這三類產品VIITL和VIITH在垂直產業內貿易中所占比重,從而可以判斷出,我們在產業鏈分工中所處的位置。
由表5可見,各年份我國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產品VIITL的比重明顯高于VIITH的比重,說明這兩類產品出口單位價格明顯低于進口價格,在中美產業分工中處于產業鏈低端,對美貿易中,以出口低價格低技術含量、進口高價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為主;材料技術產品起初處于產業鏈高端,然而,近年競爭優勢逐漸喪失,2011年對美貿易中,主要出口低端產品。
四、結論與建議
依據樣本數據計算,2002年中美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243億美元,順差41億美元;2011年進出口總額則增為1150億美元,順差擴大至591億美元。雖然整體而言,我國對美高技術產品貿易呈現順差,但是我國高技術產品競爭力不均衡,只是在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和其他技術領域建立了比較優勢,對美貿易以產業間貿易模式為主,互補性較強;光電產品領域正逐漸建立起比較優勢;而其他6個領域均處于比較劣勢,此外,我國高技術產品對美貿易順差與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有很大關系。
中美高技術產品貿易模式以產業間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而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較多的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和材料技術產品分工中,我國處于產業鏈低端,以加工制造為主,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產品,缺乏國際知名品牌,出口產品附加值很低,國際競爭力不足。因此,建議采取如下對策:
(一)多角度入手解決中美高技術產品貿易失衡問題
在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技術產業領域,如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和國際市場競爭,擴大對美直接投資數額,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行國際化經營,有助于減輕對美貿易順差壓力,減少貿易摩擦;改善對美高技術產品貿易結構,適度降低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使其由簡單的組裝加工向研發設計、營銷物流等高端環節延伸;重視進口對于外貿協調發展的平衡作用,在技術管制相對寬松的領域,可以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擴大產品的進口規模,在技術管制相對嚴格的領域,只要技術條件允許,可考慮進口其中間產品,在國內加工成成品銷售,有助于減少貿易順差;加強與美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溝通與協商,敦促其放寬對華技術出口限制,為雙邊高技術產品貿易營造良好的氛圍,有助于扭轉高技術產品貿易失衡的局面。
(二)鼓勵我國高技術企業向產業鏈上游攀升,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建立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微觀激勵機制,加大對高技術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加對高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引領企業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注重產品質量和經營效益的穩步提高,使企業從依賴低成本競爭向依靠綜合實力競爭轉變,從規模擴張向集約化生產轉變,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品的貿易比重,這既是我國開展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關鍵所在,又是增強我國高技術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此外,積極探索技術引進新模式,提高技術引進的有效性,打破技術引進中的不良循環,不斷提高外資項目的技術含量和層次,制定優惠政策引進我國真正需要的高技術項目。鼓勵美國高技術企業來我國直接投資,設立研發中心,不但可以繞過美國設置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壁壘,而且能夠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加快消化吸收與開拓創新進程,提高國內技術創新的起點和水平,在產業鏈國際分工中爭取到有利地位。
(三)政府應為高新技術產業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首先,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使高技術產業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重要推動因素。其次,加快研究和制定符合WTO規則的產業和貿易政策體系,并根據我國高技術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技術特征,實施有差別的政策,著力培育和發展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與美國相比,我國生物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關鍵領域明顯處于比較劣勢,在今后的政策中應予以傾斜。第三,落實科技興貿規劃,建立和健全國內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和投融資政策,適當加大對部分高技術領域產品的出口退稅力度,強化對高技術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和風險資本投入,發揮出口信用保險對高技術產品貿易的支持作用等,解決高技術企業的融資困境問題。第四是加強與國外政府、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堅持以人為本,完善高技術產業人才的培養、培訓和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新材料 復合化 航空飛機 優勢
中圖分類號:V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c)-0004-02
與鋁合金結構、鋼結構材料等傳統材料相比,先進性復合材料在綜合性能上更具優勢,其用量成為了代表著航空航天先進性的一個標志,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我國若要在競爭激烈的世界市場中站穩腳跟并且不斷向前發展,就要對先進性復合材料這一被全球強國重視的核心技術進行深入研究與重點發展。
1 先進復合材料的基本定義
先進復合材料,簡稱ACM,即是在進行主承力結構與次承力結構等加工過程中,可以運用的剛度性能以及強度性能≥鋁合金等傳統材料的一種復合材料,不但在質量的輕度上占據優勢,其比強度、比模量都更加高,還具有抗腐蝕、耐高溫與低溫、減震隔音及隔熱的良好性能,并且具有較佳的延展性,如今被大量地推廣應用在建筑行業、機械制造行業、醫學行業以及航空航天行業等領域中[1]。
2 先M復合材料的特點
作為當今時代的主導材料,復合材料有著以下一些特點:首先是可設計性與各向異性,根據構件的使用要求與環境條件,可以在設計環節進行合理的組分材料選擇、材料匹配,并且通過界面控制盡可能地滿足預期要求,達到工程結構所需性能的標準要求。傳統材料的運用上常見的材料冗余問題也可以很好地避免,實現材料結構的效能最大化。其次,復合材料的構件和材料一起形成,提高了結構的整體性能,無需過多的零部件,實現了加工周期的縮短與成本的減少。然后,復合材料在其復合效應下形成新性能,并不存在單一材料或幾種材料簡單混合的性能缺陷問題。
再者,復合材料能產生很多功能,比如吸波和透波、防熱和導電、透析和阻燃等等一系列功能,在結合其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新復合材料,比如納米復合材料、生物復合材料和智能復合材料等。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復合材料的成形過程中,其組份材料會發生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使得復合材料構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復合工藝,難以準確地對工藝參數進行適當的控制,以至于性能具有較大的分散性。
3 先進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
3.1 先進復合材料在無人機領域的應用
現代戰爭理念的改變,使無人機倍受青睞。無人機除在情報、監視、偵察等信息化作戰中的特殊作用外,還能在突防、核戰、化學和生物武器戰爭中發揮有人軍機無法替代的作用。無人機的發展方向是飛行更高、更遠、更長,隱身性能更好,制造更加簡便快捷,成本更低等,其中關鍵技術之一就是大量采用復合材料,超輕超大復合材料結構技術是提高其續航能力、生存能力、可靠性和有效載荷能力的關鍵。
3.2 先進復合材料在民航客機的應用
復合材料在民機結構上的應用近年來取得較大進展。復合材料的優點不僅僅是質輕,而且給設計帶來創新,通過合理設計,還可提供諸如抗疲勞、抗振、耐腐蝕、耐久性和吸/透波等其他傳統材料無法實現的優異功能特性,增加未來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尤其與鋁合金等傳統材料相比,復合材料可明顯減少使用維護要求,降低壽命周期成本,特別是當飛機進入老齡化階段后差別更明顯。同時,大部分復合材料飛機構件可以整體成型,大幅度減少零件數目和緊固件數目,從而減小結構質量,降低連接和裝配成本,并有效降低總成本。
3.3 先進復合材料在航空器領域的應用
功能材料在航天領域的應用更為廣泛,其中最重要的是返回式航天器的表面熱防護功能材料。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學者唐見茂研究指出,航天飛行器(導彈、火箭、飛船、航天飛機等)以高超聲速往返大氣層時,在氣動加熱下,其表面溫度高達4 000 ℃~8 000 ℃;固體和液體火箭發動機工作時,燃燒室產生的高速氣流沖刷噴管,燒蝕最苛刻的喉襯部位溫度瞬間可超過3 000 ℃。
4 結語
通過以上的研究可以發現,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個國家新材料的研制與應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防和科研技術水平,因此許多國家都把新型材料的研制與應用放在科研工作的首要地位。新型航空航天器的先進性標志之一是結構的先進性,而先進復合材料是實現結構先進性的重要基礎和先導技術。我國將成為世界上先進復合材料的最大用戶,筆者認為,我國應該針對國外技術封鎖與國內技術儲備不足的國情,不斷地自主創新,努力探索原材料、設計問題,運用理論、低成本技術以及政策支持等一系列的解決方法,不斷提高航空航天器的結構先進性,不斷加強對先進復合材料先導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