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復護理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折康復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骨折康復護理

篇1

[關鍵詞]外傷性骨質;康復治療;增強骨質

外傷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一旦不慎造成了這種傷害,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將到很大影響。如果在受傷后,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和護理,很可能造成二次傷害,并嚴重影響傷者一生。因此,外傷骨折的護理在康復過程中,顯得極其重要。

一、骨折的概述與治療原則

1、1骨折定義

顧名思義就是骨頭折斷了的意思。骨折是指由于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顒印at學上把由于意外事故或暴力造成的骨骼斷裂,稱為外傷性骨折。骨骼看似堅硬,實則脆弱,很多看似“輕微”的意外都有可能把骨頭折斷。骨骼在人體中擔負著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制造紅血球和白血球以及儲藏礦物質的的重要使命。一旦骨骼受到損傷,造成“折斷”,對人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必定帶來嚴重影響。

1.2骨折的治療有三大原則

骨折的治療有三大原則,即復位、固定和康復治療。要治療骨折首先就要復位。復位是骨折愈合過程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即將移位的骨骼恢復到正常的位置。.固定是骨折愈合的關鍵。而康復治療雖然看起來只是三分之一的作用,卻是肢體功能得以恢復的重要保證。

二、康復治療方法與注意事項

可以說骨折后能否痊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得到良好的康復治療。功能恢復是骨折康復治療的主題。在治療過程中,應盡早制定完善的康復程序。通過骨折的康復治療,可以維持和促進局部以及全身的血液、淋巴循環,以及新陳代謝,改善肌肉功能,改善和維持關節活動度,緩解消除疼痛、水腫、攣縮等癥狀,并有效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受傷肢體的作用,恢復傷處的功能。

2.1石膏治療

當采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時,應應注意局部處理,消除腫脹、控制疼痛、減少肌肉痙攣,防止肌肉萎縮、肌腱攣縮和骨質疏松等骨折病的發生。盡早開始進行功能訓練,以盡快達到恢復功能的目的。但在這種康復治療過程中,應警惕“石膏病”的發生。因為固定可能導致傷處的殘疾或者功能障礙,造成肢體如腫脹、肌肉萎縮、骨痂形成緩慢、皮膚調節失衡等不良狀況。解決的方法可以是縮短外固定的時間,以內固定取代外固定。另外則要有一套高效、有針對性的康復措施,以幫助病人盡快恢復肢體功能。功能鍛煉是治療骨折必不可少的。根據骨折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鍛煉方式:上肢骨折,主要是進行握拳,伸屈、手臂旋轉等活動;下肢骨折,主要是進行踝關節伸屈,小腿肌肉和股四頭肌的收縮,還有多注重膝關節及髖關節活動。

2.2手術治療

當實施手術治療時,一般在術后數天手術的疼痛感緩解后,便可開始功能訓練。手術治療骨折大多無需額外的外固定措施,可以加快康復的進程。

第一階段:一般在術后第1周內進行康復的消腫措施,如肌肉等長收縮訓練。

第二階段:術后第2周內進行不負重的關節活動,因為沒有外固定的束縛,這種關節活動很快就可達到這種要求。

第三階段:術后第3周開始為恢復正常的生活做準備,可以給四肢做一些負重或應力鍛煉。

通常,傷者只需一到兩個月就可以恢復,并重返工作崗位。這樣就提供了早期鍛煉的機會,避免了“石膏病”的發生,最大限度地促進肢體功能的盡早恢復。但有些傷者術后仍要采用外固定措施,這就需要我們為他們制定更加適用的恢復訓練方案。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我們仍未找到最完美的方法確保骨折一定愈合。實際治療過程中,經常出現骨折延遲愈合、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等三種骨折愈合不良狀況。骨折延遲愈合,是指愈合由于受到干擾,使過程拖長,但仍能繼續愈合。如:局部水腫,骨痂出現晚,骨折線仍存在,長期不能愈合,但傷處無硬化或封閉現象。骨折延遲愈合雖然使骨折愈合較慢,但仍能愈合。這就要求我們能盡早消除不利因素,采取正確的固定以及功能鍛煉。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經過治療,正常的修復過程已完全停止仍達不到骨性愈合。表現為持續性疼痛、局部腫脹、無力,骨折端硬化,髓腔各自封閉,骨折間隙增大。這種狀況必須再次進行手術,切除骨胳硬化部分,打通髓腔,修復缺損,并重新進行固定。

三、康復階段

3.1畸形愈合

骨折畸形愈合是指由骨折復位不理想、固定不確切或過早拆除固定導致愈合的位置未達到正常要求,而出現的畸形等狀況。對畸形較輕、影響不大的傷者,可不進行處理。但對畸形嚴重、肢體功能影響較大者必須進行手術矯正。一旦發生愈合不良,則應視具體情況,盡早作出相應的處理,爭取把不良愈合順利轉化為良好愈合。同時,在骨折康復護理過程中,應注意避免骨骼的二次受傷。在制定功能性恢復訓練方案時,要注重適量和適度原則。警惕由于固定不當、運動過多等原因引起的骨骼錯位、二次受傷。

3.2營養治療

此外,為了避免骨折的發生或是達到骨折后的快速恢復,首要就是保持骨骼的健康。這就要求我們增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步行、行走、慢跑等輕松的有氧運動都可以增加骨骼可承受的壓力,使骨更加健壯。平時應注重鈣的補充,多食用含維生素D的食物。鈣可以增強骨質,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可多吃魚類、蛋類、動物肝臟和奶制品。防患于未然,不論骨折的預防還是康復護理,我們都應牢記一個原則――“早”。

3.3飲食調養

一般來說,受傷有1至2個星期的患者,飲食需清淡、易吸收和消化,應多給他們食用一些蔬菜、水果、魚湯、蛋類、豆制品等,而且應以清蒸或者燉熬為主,少吃香辣、油膩和煎炸的食物。特別是可以多吃蜂蜜和香蕉等,因為臥床患者大都會出現大便秘結等癥狀,這些食物可以幫助排便。

受傷有2至4個星期的骨折病人,他們的身體不再那么虛弱,食欲和腸胃功能都有所恢復,那時可適當補充營養,像骨頭湯、魚類、蛋類及動物肝臟等食物比較好,同時也要多吃一些蘿卜、西紅柿、青椒等,這些食物可滿足骨骼生長需要,促進傷口愈合。

參考文獻:

[1]張作君.針刺、艾灸促進骨折愈合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1992,12(2).

篇2

關鍵詞:髕骨骨折;康復護理;臨床應用;效果間接暴力和直接暴力都可以引起髕骨骨折,該病好發于20~50歲,以男性居多[1]。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原則是對患肢內固定,恢復關節表面平滑,活動膝關節,恢復患肢關節功能。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祻妥o理以加快患者恢復健康為目的,對患者并發癥預防、功能鍛煉等方面的護理和指導[2]。現搜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的髕骨骨折44例患者,對其康復護理的應用方法和效果進行總結性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搜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的髕骨骨折44例患者,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甲組共22例,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別是13例、9例,平均年齡是(40.14±1.28)歲,年齡21~52歲,5例粉碎骨折,17例橫骨折,7例陳舊骨折,15例新鮮骨折。乙組共22例,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別是12例、10例,平均年齡是(40.15±1.29)歲,年齡22~53歲,6例粉碎骨折,16例橫骨折,5例陳舊骨折,17例新鮮骨折。甲組和乙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乙組22例實施常規護理,對甲組22例實施康復護理。①對患者患肢遠端活動度、痛觸覺、血循環、傷口敷料、溫度等情況進行密切觀察,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給主治醫生,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理。②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以和藹、親切的態度和言語對患者給予鼓勵及安慰,告知患者術后疼痛是正?,F象,應當與臨床護理密切配合,減輕由于疼痛造成的心理壓力及負擔,減少對患者體溫、呼吸等體征的影響。針對疼痛較劇烈的患者,應用止痛藥物。③教會患者正確的股四頭肌鍛煉方法,指導患者進行收縮運動。將膝關節伸屈,動作應緩慢進行,3min~5min/次,3次/d。教會患者正確的肌肉等長鍛煉方法,預防肌肉萎縮,指導患者進行收縮練習,對胭繩肌和股四頭肌分別進行收縮,10s/次,3次/d,15min/次。④協助患者進行關節功能康復訓練。訓練于術后3w實施,以膝關節屈伸為主?;颊咦谟柧毚泊策叄⊥茸匀幌麓?,主動的進行膝部屈伸活動,根據患者身體恢復和體質情況,指導患者進行被動活動,活動角度以60°~90°為宜。4w后,按照患者恢復情況加大運動強度,協助患者進行負重行走練習。負重以先輕后重為主要原則。對體質較弱的患者,進行扶拐步行訓練,如屈膝、下蹲等。⑤患者康復訓練過程中,應當根據患者不同的體質、年齡和病情等合理增加運動的強度、幅度,防止訓練中出現摔傷等。每天運動后協助患者采取較為舒適的,使用軟枕墊在患肢下方,注意休息。

護理后,對甲組和乙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并對比。觀察甲組和乙組患者是否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組織粘連和肌肉萎縮等并發癥,并對比。

1.3療效標準差:80分,患者膝關節活動范圍>120°,能夠完全伸直,疼痛消失。以良、優作為膝關節功能優良率。

1.4統計學分析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甲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5.45%,其中1例差,5例良,16例優。乙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81.82%,其中4例差,7例良,11例優。甲組臨床有效率高于乙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髕骨骨折是指在間接暴利或直接暴力下,患者關節內出現大量積血,髕骨局部疼痛、腫脹,膝關節自主伸直受限,并伴有膝關節周圍皮膚擦傷,皮下有淤斑,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可出現膝關節劇烈疼痛,骨擦感明顯,骨折移位。早期患者常并發擠壓綜合征、創傷性休克、脂肪栓塞綜合征和血管神經損傷等疾病[3]。后期患者可出現骨折不連接、骨折愈合畸形和膝關節僵直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生活均有極大影響。減少關節粘連、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實現關節功能的早期恢復,對維護患者身體健康、促進身體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康復護理是一種促進患者身體恢復的新型護理模式,廣泛的應用于骨科臨床護理中,并取得一定的臨床效果[4]。有研究表明,對該病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對加快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具有積極作用,優良率可達90%以上[5,6]。在本文研究中,對甲組實施康復護理,對乙組實施常規護理。甲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5.45%,乙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81.82%,甲組明顯高于乙組,表明康復護理對膝關節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甲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9.09%,乙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2.73%,甲組明顯低于乙組,表明康復護理對減少并發癥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本結果與相關研究一致。

綜上分析,康復護理對髕骨骨折的效果較好,且功能恢復良好、并發少,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立.髕骨骨折83例術后康復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1):55-56.

[2]潘曉英.髕骨骨折的規范化與個性化護理[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16(21):41-42.

[3]黎泰菊.髕骨骨折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22(12):58-59.

[4]邱澤安.髕骨骨折83例術后康復護理[J].當代醫學,2012,19(22):51-52.

篇3

【關鍵詞】骨折術后;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242-02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髖關節骨折日趨增多,骨折后愈合速度慢甚至不愈合,故需行手術治療。由于患者年齡大、合并癥多、病死病殘率高,因此,做好術后病情觀察及護理尤為重要。我科對120例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經過精心的治療、護理,臨床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120例,為我科住院部收治的髖部骨折術后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61.26±12.72)歲;平均病程(10.60±4.76)月。對照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9.83±14.13)歲;平均病程(9.84±5.62)月。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20°~30°,必要時給予皮牽引或者穿“丁”字鞋,制動,忌內旋位,嚴密觀察傷口的滲血、肢端血運、感覺活動及術后肢體組織腫脹程度,如有異常情況時及時處理,在腸蠕動等恢復后予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食物,如果患者疼痛,給予鎮痛藥或者在術中安放止痛泵,預防術后疼痛的發生,早期不介入康復護理,術后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后,1周左右介入傳統護理,即根據醫囑執行常規護理,包括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密切觀察病情,記錄飲食和排出物的量,適度翻身按摩,根據病情需要幫助病人更換、擦澡、洗頭、剪指(趾)甲等,每隔1―2小時巡視患者1次,既了解病情和治療情況,又幫助飲食起居,進行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在術后3周后x線檢查顯示,骨折對位線良好、關節置換無脫位現象,穩定,骨折線模糊,有少量的骨痂形成。

1.2.2 實驗組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20°~30°,必要時給予皮牽引,或者穿“丁”字鞋,制動,忌內旋位,病情觀察及飲食護理同對照組,但于術后1天即介入康復護理,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2.2.1 心理護理[1] 由于治療時間長,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患者往往出現焦慮、煩躁情緒,影響疾病的康復。因此應以耐心、寬容的心態對待患者的言語和行為,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關心呵護患者,盡最大努力幫助患者克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鼓勵患者樹立積極、主動的戰勝疾病的良好理念,并且使其主觀上積極地參與康復鍛煉的活動,正確、愉快地配合各種康復計劃,通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將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向患者做好系統的說明,使其變被動訓練為主動訓練。

1.2.2.2 主動鍛煉 (1) 術后6小時在床上做簡單的活動,幫助患者從被動活動過渡到主動活動,如進行上肢運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練習3點支撐,即抬臀練習,具體方法為:彎曲健腿、健足與雙肘,用3點支撐肢體,腰部稍用力將臀部抬起,以防止臀部長期受壓形成壓瘡。(2) 術后1―2天,拔除負壓引流管,開始髖關節康復練習,練習強度以每次訓練量不引起肌肉過度疲勞為宜。術后第2天開始做膝關節為主的屈伸活動,膝關節彎曲20°~30°,每天10次,每次15分鐘,但以患者髖關節能耐受且不感覺疲勞為度,屈髖關節小于4 5°,以后逐漸增加度數,但避免大于90°。( 3 ) 術后1周左右,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練習。坐位練習,即進行髖關節的屈伸練習,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行走練習,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腿離開床,屈髖

1.3 資料分析 2組治療護理效果,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2組內比較用t值檢驗,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 X2 )分析。

2 結果

3 討論

髖關節是人體最典型、最完善的杵臼形關節,在生物力學方面的解剖結構特點有:髖臼窩深,股骨頭深陷于髖臼之內,關節面接觸緊密。關節囊厚,囊外有韌帶加強,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持身體直立姿勢的作用。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彎曲角(頸干角、前傾角),與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結構,擴大了髖關節活動自由度。但是髖關節結構的進化尚未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在某些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人體直立行走的需要,故髖關節容易被損傷、容易造成疾病。高齡髖關結骨折患者由于年齡大 、體質弱,術后生活不能自理,進食、排便等基本生活需要他人幫助,加上環境改變導致睡眠紊亂,以及擔心家庭、醫療費用及治療效果等,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精神不振、焦慮、抑郁,對鍛煉不積極、缺乏信心等負面情緒,極大地影響患者健康恢復和生命安全。故加強患者術后的健康護理教育,對樹立患者生活信心,堅持康復鍛煉,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具有重大意義[2] 手術是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手段,營養狀況與手術的耐受力密切相關,由于老年患者代謝降低、蛋白合成減少,組織修復愈合能力下降,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缺鈣等現象。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其神經系統、激素分泌與生化代謝均發生一系列變化,垂體―腎上腺素功能的改變,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促生長激素等促進分解代謝的激素增多,而胰島素分泌減少進一步引起熱量供應不足,加速蛋白質分解,使血漿蛋白下降,直接影響切口的愈合,組織的修復與免疫功能[3]。因此,必須加強基礎營養支持,補充充足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正氮平衡和熱量平衡,以維持機體蛋白質、免疫系統和組織修復的需要。肌肉運動是保持全身及各系統器官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刺激劑,持續制動及長期臥床導致肌肉活動嚴重喪失,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效應,并可損害免疫系統,影響康復、甚至會產生各種并發癥[4] 。臨床上應做到術后嚴密觀察病情、注意生命體征變化、做好并發癥的防護、加強心理護理、進行有效康復訓練指導,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處于最佳的治療狀態,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積極、正確的康復護理是骨科手術后成功的重要環節。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是恢復髖關節功能的關鍵。因此,術后早期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是對運動的補充,可彌補運動不足的影響,促進疾病痊愈或創傷愈合,且能預防和消除長期臥床對機體的不良影響,活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全身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及新陳代謝,從而防止和減少肺炎、褥瘡、尿路感染或結石、靜脈血栓形成、便秘等并發癥的發生,并能改善患者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其舒適感。肌肉舒縮練習可以在不影響內固定的情況下,可以對局部靜脈起到按摩作用,促進靜脈、淋巴液的良好回流,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減輕肢體腫脹,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

本研究通過隨機分組,對比研究,證實早期康復護理在高齡髖關結骨折患者術后的重要性,對骨折術后的功能恢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許迎晨,高志嫻,劉玉風.骨科患者的心理護理[ J ].職業與健康,2005,11:103―104

[2] 黃津芳,劉瑩,楊春梅,等. 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點及施教對策 [ J ].中華護理雜志,1999,34(5):270

篇4

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齡72歲~93歲,其中68%術前有伴發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

二、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心理特點表現為憂慮、消極、危機感、思念家庭等。所以心理護理要從患者進病房即應開始。必須主動發熱情與患者打招呼,護送患者到床上,并幫助整理用具。親切自然細致地介紹病房環境,作息時間,幫助患者建立病友關系,要使患者感到受尊重,把憂慮、恐懼的心理轉移為積極行為,同時也可以排除患者入院后的孤獨和寂寞感。盡可能提供安靜、清潔、舒適的環境,使患者心情愉快,身體舒適,睡眠充足,食欲增進。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栽植一些花草,在休息室設置收音機、電視機,看花解悶,聽歌消愁,以調節患者的心情,增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激發同疾病作斗爭的信心,促進身體早日康復?;颊咴诮邮苤委煏r情緒比較容易緊張、擔憂,因此要注重調理患者的情緒和情感,要經常深入病房多做交談和問候,可適時做好病情解釋和暗示治療,介紹同一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才能獲得患者的合作和信任,使各種治療手段得以順利完成并達到理想的效果。

2、飲食和營養護理

老年人由于消化系統機能減弱,加之骨折后臥床,腸蠕動減弱,因此要加強飲食護理。我們可結合病人具體病情,按照治療過程中各期的特點合理調配營養。骨折早期:在補充營養的額基礎上主要是糾正失鹽、失水,由于骨折后發生出血、疼痛、神志休克,失水、失鹽嚴重,需供給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鈉、高鐵、含水分多、味鮮、易消化、清單的食物,每日5餐,可給鯽魚湯、豆湯、少量水果及蔬菜。骨折中期:主要解決蛋白質和熱量的補充。傷后1周,疲勞消除,失鹽、失水、休克已經糾正并穩定。但因手術感染等使身體虛弱,這時食欲逐漸恢復,機體進行修復,需供給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高維生素和含無機鹽的食物,以利于傷口的修復和機體消耗的補充,使蛋白質合成增加,如豬肝、瘦肉、牛奶等。骨折后期:骨折處血腫很快開始吸收,機體營養已得到補充,創傷大都愈合,蛋白質分解合成代謝平衡,供給稍高于一般正常人的營養,如多喝骨頭湯,適量增加水果及蔬菜量。

3、臥床護理

監督患者在床上的姿勢要盡量接近站姿。仰臥時,枕頭不宜過高,順延到肩部,避免出現頭向前傾、胸部凹陷的不良姿勢,足部勿壓種衣被,為防止外旋,最好穿戴釘鞋。俯臥時胸前、骨盆前方、踝部墊枕,便于呼吸,使脊柱肌肉放松,使足尖離開床面,足與小腿成直角,這樣符合生理狀態。側臥時,頭部墊枕不宜過高或過低,使頭與脊柱保持同一水平為準,兩腿前后分開,下腿伸直,膝關節、踝關節處放墊枕,兩腿之間夾墊,上腿呈屈曲狀,一面壓迫下腿和防止上腿的髖內收。另外,要保持正常的脊椎彎曲,頸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同時做好皮膚等基礎護理。天天定時檢查并按摩骨突部位、每2h~3h翻身1次。保持衣服床單位整潔干燥,以免發生褥瘡。教會陪護正確使用便器,每日清潔尿道口,達到清潔舒適,促進血運,預防并發癥的目的。

4、防止意外傷害

病人手術后髖部肌肉松弛,如術后功能鍛煉不適當,或者在搬動以及給病人翻身時方法和不正確,就會造成錯位或畸形愈合等意外傷害。進行功能鍛煉時,應協助病人積極進行腿部肌肉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幫助托起上身及臀部做引體向上運動。同時教會病人做擴胸深呼吸和床上體操,有效的咳嗽和排痰。在病人回病房過程中用中單托住骨盆整體搬運,避免用力向前方托抬患肢髖關節,造成髖脫位。翻身時患肢在上,避免術側髖關節置于伸直外旋位,盡量伸髖。

5、常見并發癥的預防護理

對于牽引病人應注意觀察并預防足下垂、壓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血栓性靜脈炎等并發癥。

(1)足下垂:下肢水平牽引時,距小腿關節呈自然足下垂位,腓總神經位置較淺,容易受壓,加之關節不活動,會發生跟腱攣縮和足下垂。因此,下肢水平牽引時,應用足底托板將距小腿關節置于功能位,并在膝外側墊棉墊,防止壓迫腓總神經。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醫護人員可指導病人定時做距小腿關節活動,做好足下垂的預防。

(2)壓瘡:由于持續牽引和長期臥床,骨隆突部位易受壓形成壓瘡。因此,應用棉墊、軟枕、棉圈、氣墊等對骨隆突部位加以保護,并保持床單位的清潔、平整和干燥。

(3)墜積性肺炎:病人尤其是抵抗力差的老年患者,由于長期臥床、頭低腳高位,容易發生墜積性肺炎。因此,在保持有效牽引的條件下,應指導病人每日定時利用牽引架上拉手抬起上身,并協助病人每日定時變換,積極做深呼吸運動及有效咳嗽,以利肺部擴張。

(4)便秘:病人由于長期臥床及水分攝入不足,容易引起便秘。因此,要鼓勵病人多喝水,進食含高纖維食物,并且堅持每天做腹部按摩,刺激腸蠕動。如發生便秘,要給病人適當服用緩瀉劑。

(5)血栓性靜脈炎:指導病人進行有規律的功能鍛煉,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各關節的全范圍活動。

6、出院指導

出院前教會老人及家屬自行康復護理的有關內容,繼續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逐漸增加練習時間及強度,根據肌力的恢復和骨折的愈合情況決定運動量和負重時間。不盤腿,避免屈髖。出院后要注重合理飲食,保證足夠營養以促進骨愈合。

篇5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4-013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and the nursing effects of clavicle hook plate fixation on patients with distal clavicle fractures. Methods Selected 86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distal clavicle fractures and who were accepted treatment of clavicle hook plate fix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the way of coin tossing, with 43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 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s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 Results The outcome could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looperation the shoulder joint performances of patients in thes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In addition,comparing one month after the operation with three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shoulder joint performance were evide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sults of two groups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lavicle hook plate fixation; Distal clavicle fracture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鎖骨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各個年齡階段均可能發生,其發病率約占6%。鎖骨遠端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鎖骨骨折類型,約占總數的10%[1,2]。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此病。臨床研究表明,術后給予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對提高手術效果和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分析鎖骨鉤鋼板固定治療鎖骨遠端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措施和護理效果,本文選擇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經鎖骨鉤鋼板固定治療的86例鎖骨遠端骨折患者,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經鎖骨鉤鋼板固定治療的86例鎖骨遠端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為新鮮 NeerⅡ型骨折[3]。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3例。試驗組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15~59歲,平均(36.44±10.28)歲,受傷部位:右側30例,左側13例;受傷原因:交通意外18例,跌倒傷10例,工業傷15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13例,年齡16~60歲,平均(37.12±10.45)歲,受傷部位:右側28例,左側15例;受傷原因:交通意外20例,跌倒傷11例,工業傷1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受傷部位、受傷原因等各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常規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實施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提高依從性;病情觀察:觀察患者患側肩部是否出現壓痛、隆起、腫脹等異?,F象,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密切注意皮膚局部反應情況[4];另外根據醫囑應用抗生素等藥物,并注意觀察患者在用藥過程中是否出現不良反應;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具體措施為:(1)被動功能鍛煉,訓練時間為術后第2天至第3周,訓練內容按照逐漸增加活動范圍的原則,訓練目標為避免或減少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粘連。將患側上臂與胸壁靠近,屈肘90°進行外展、上舉動作,每個動作保持10 s,每日兩次;另外是進行患肩鐘擺樣鍛煉[5,6]:患者向前彎腰90°,上臂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并前后左右擺動,根據病情狀況適當增加活動量和活動范圍,每次20~30擺,每日2~3次;術后第二周和第三周逐漸開展內收、內旋鍛煉身體訓練:患者用手橫過面部去觸摸對側的耳朵開展肩關節內收練習;(2)主動功能鍛煉,訓練時間為術后第四周至第十周,訓練目標主要是逐漸提高三角肌及肩袖肌力。首先是前屈鍛煉,保持仰臥,采用健側前臂將患側前臂向上托起一直到超過頭頂并緩慢放下,10 s后重復進行,反復三次;其次是站立位前屈上舉[7,8]:采用用健側手指與患側手指交叉向上舉過頭頂,間隔10 s后重復進行,反復3~4次;最后是開展增加內外旋范圍鍛煉:將患側手放在背后,用健側手握住患側手去觸摸對側肩胛骨;在行主動鍛煉前先熱敷肩關節 20 min,其目的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避免或減輕鍛煉時疼痛,注意鍛煉過程中每次最大活動范圍為僵硬終點的起始處,而非終點。內旋活動是康復訓練中難度比較大的項目,因此在活動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積極鼓勵患者持之以恒;(3)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和力量,該項訓練為術后第3個月,訓練目的是提高肩關節活動范圍和力量。具體方法有以下3種:①利用相關器械開展練習,如通過滑輪練習,可以進行肩關節上舉、內旋以及外展動作,訓練過程中將雙手放在胸前并將滑輪的把柄握住,然后利用健側拉滑輪鍛煉肩關節上舉運動。其次是將雙手放在背后,握住滑輪把柄,并利用健側拉把柄鍛煉肩關節內旋運動[9,10]。另外是通過木棍或體操做上舉、外展、前屈、后伸運動;②主動練習內旋運動:將患側手放在背后,用健側手將患側手握住并向上觸摸對側肩胛骨。其次是練習外旋運動:利用患側手橫過面部去觸摸對側耳朵、肩部,以此將粘連拉開,最終促進內收肌等肌肉的功能改善。③聯合運動,主要通過兩臂做劃船動作或游泳動作等。訓練的項目、活動量以及活動強度均根據患者的性格特征、病情狀況和體質狀況適當調整,以患者耐受為準,確?;颊叱种院愕鼐毩暋?/p>

1.3療效判定標準

①三組患者治療結束后,采用數值疼痛評分法對其疼痛程度進行評定,分值從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分值越低治療效果越明顯。②采用ADL功能評定方法對生活能力進行判定,包括對患者日常等生活行為進行評分,每項10分,最后得分61~100分為生活基本自理;得分41~60分為生活需要幫助;得分0~40分為生活嚴重不能自理。③采用肩關節功能恢復成績表法,對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肩關節恢復情況進行分析對比,該成績表法總分為100分,共由四個維度構成,分別為肩關節活動度、肩部肌肉萎縮度、手部握力及骨折復位情況等,每個維度分別為2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恢復情況越良好。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肩關節成績對比分析

兩組患者術后1 d肩關節成績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個月和3個月比較,試驗組肩關節成績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鎖骨鉤鋼板固定前后的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941),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經鎖骨鉤鋼板固定治療后疼痛指數均明顯下降,試驗組下降幅度相比對照組更為明顯(P=0.001),見表2。

2.3兩組患者鎖骨鉤鋼板固定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兩組患者經鎖骨鉤鋼板固定治療后,對照組生活基本自理27例,試驗組35例;對照組生活需要幫助13例,試驗組7例;對照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例,試驗組1例;試驗組在生活能力的改善上明顯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鎖骨鉤鋼板是治療肩鎖骨折的常用方式,并根據肩關節的解剖特點設計,充分保證了體部與鎖骨外側形態符合度及鋼板與骨質良好的貼附作用,并且該治療方式操作簡單易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會對關節面造成損傷,因此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11,12]。而由于病理特殊性,在手術治療后早期開展康復訓練對提高手術效果和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鎖骨鉤鋼板固定治療鎖骨遠端骨折后采取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在術后早期,患者無法下床運動,護理人員可進行被動訓練,對韌帶和關節進行鍛煉,也能避免術后因長期臥床與制動,導致患者產生壓瘡和肌肉萎縮,發生靜脈血栓,影響恢復[13]。在患者可下床、關節能自由活動后,可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訓練。先嘗試下床,扶著床沿行走,將患側與健側手指舉過頭頂,可反復扭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加快肢體活動能力恢復;在關節能力有好轉后,逐漸進行拓展活動范圍,從而使患側得到有效鍛煉[3]。荊春霞等[7]通過試驗表明,對鎖骨鉤鋼板固定治療鎖骨遠端骨折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是提高手術治療效果的關鍵。

篇6

【關鍵詞】 骨折術后;康復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465-01

1 臨床資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86例下肢骨折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33例。按骨折類型,有股骨骨折32例、髕骨骨折25例、脛腓骨骨折16例、踝骨骨折13例。均進行康復期健康指導,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2 心理護理

骨折發生后由于疼痛,活動受限,長期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容易緊張煩躁,護理人員應該態度和藹,耐心地與其溝通,向患者講解骨折的預后轉歸,以增強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強患者戰勝疼痛的自信心。對患者家屬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對病人的思想轉變和生活方式有準備、能夠細心細致地照顧病人,避免煩燥不安或不耐煩的情緒在病人面前出現。

3 飲食護理

骨折后由于骨折組織的修復是需要合理的營養,應及時給予高熱量、以及高蛋白食物。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靈活運用,以強筋壯骨、活血化淤、促進骨折愈合[1]。同時應注意便秘的發生,由于骨折長期臥床,腸蠕動減弱,應指導患者干稀搭配、精細搭配、葷素搭配。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粗纖維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4 并發癥合并癥的護理

注意觀察患者末梢血運,抬高患肢以利于靜脈回流,減少傷口滲血,減輕患肢腫脹疼痛。注意觀察皮膚溫度、感覺運動,注意有無神經損傷,深靜脈栓塞等并發癥。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同時注意原有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并發癥及合并癥的干預,對骨折轉歸十分關鍵。

5 功能鍛煉的護理

功能鍛煉對骨折術后的護理至關重要,及時恰當的功能鍛煉,不僅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滑膜粘連、關節強直,同時功能鍛煉對血運有較強的影響,可以舒筋活絡,益氣活血,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在進行功能鍛煉時,應告知注意事項,解除思想顧慮,充分調動能動性,克服疼痛。使其自覺的進行功能鍛煉,教會患者做踝關節的背伸,趾屈活動,繃腿動作,教會患者掌握免負重,部分負重,完全負重的鍛煉[2]?;顒討驖u進,以不感到疲勞為宜。部分患者結合紅外線照射、熱水浸浴。低頻電療、磁療等物理療法,增進局部血液循環和代謝。功能鍛煉時醫護人員結合個人特點制定,肌肉收縮次數、關節屈伸角度、負重時間及強度等具體指標,并要求家屬監督。

6 疼痛的護理

加強疼痛的護理,與患者交談,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正確使用鎮痛藥物。恰當應用疼痛的心理療法,可以通過聽音樂談心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放松,緩解病人疼痛。疼痛病人一般是夜間疼痛加劇,鼓勵病人白天多與家人溝通,應減少白天睡眠的時間,尤其是減少午睡時間,延長夜間睡眠時間[3],增進夜間睡眠質量。

7 褥瘡的預防和護理

由于骨折病人術后臥床時間長,易發生褥瘡,因此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及時采取翻身護理,仔細檢查患者是否出現紅腫或者顏色的改變,指導家屬合理得按摩經常受壓部位,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予患者氣墊床,及時更換床單,保持床鋪清潔,特別是女性患者臥床時間長,小便后要及時清理會陰及骶尾部,保持骶尾部干燥。

8 尿路感染的護理

由于骨折病人長期臥床且病人為了減少陪護的麻煩,飲水量少,容易出現尿路結石及尿路感染,所以針對此保持患者的每日飲水量達到標準,如有留置尿管應保持尿路清潔,進行尿路沖洗,預防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顏淑要.健康教育在骨折護理中的應用.中國社區醫師,2012年第21期279頁.

篇7

【關鍵詞】火車創傷;股骨干骨折內固定術;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097-01

我院收治的這些火車創傷致股骨干骨折的病人,對疾病知識缺乏,加之火車撞擊力量大,因此骨折同時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出血量大,對創傷恢復具有很大的挑戰。分別進行急診或延期切開復位加壓鋼板內固定術,且手術治療可帶來關節僵硬,肌力減退,靜脈栓塞等并發癥,因此對病人施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對下肢功能的恢復起作重要作用。

1 臨床資料

2005年8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因火車創傷致股骨干骨折入院的本組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 齡40―72歲,平均58.6歲。其中開放性骨折16例,閉合性骨折2例。骨折部位上段2例,中段11例,下 段3例。合并有其他骨折2例。本組均為火車創傷急診入院。術前常規對受損骨全長正側位x線片,以便明確骨折的部位、類型、移位情況。

2 康復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火車創傷骨折均為突發事件,瞬間意外改 變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態,下肢骨折導致軀體移動障礙,使患肢活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加之缺乏對疾病的認識,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情緒 ,影響對治療、康復的配合及骨折的愈合。我們向患者講解相關病情、手術 方案以及配合方法,進行康復知識的教育,對康復訓練有疑慮的病人,使他們明白,保持肢體于僵硬狀態只會加重疼痛,而且肌肉的低氧狀態反而會導致肌肉痙攣,對于康復欲望低下者適當強迫鍛煉,康復訓練由被動逐漸轉向主動,同時鼓勵家屬積極參與,改善其對骨折的認知,增強患者對肢體功能恢復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

2.1.2 術前牽引的護理 本組3例患者行術前骨牽引, 牽引重量為患者體重的1/7。牽引時每日測量下肢長度及牽引力線,以免造成過度牽引和骨端旋轉。牽引針眼處滴75%乙醇,2次/d,防止感染。及時觀察患肢血液循環,觀察項目 包括:皮膚顏色、皮膚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毛細血管充盈情 況、指(趾)活動情況以及患者的敘述,如有無疼痛、麻木的感覺等。如有循環障礙,應及時查明原因,予以處理。

2.1.3 術前康復指導 向患者講解術前功能鍛煉的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項。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 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被動活動髕骨(即左右推動髕骨)防止關節面粘連,練習踝關節背伸和跖屈活動和足部其他小關節活動。向患者講解術后功 能鍛煉的一般程序、鍛煉方法以及相關知識,使患者認識到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從而能積極主動配合,自覺按計劃進行功能鍛煉。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術后患肢不需任何外固定,置于外展中立位,抬高20---30cm。除嚴密監測患者神志、體溫、呼吸、脈搏、心律、尿量、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變化,還應重點觀察因手術創傷、失血、麻醉等造成的反應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如 脂肪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創傷性休克、大出血等。每 30 min監測1次,24 h后改為常規觀察,并及時記錄。48 h內密切觀察患者末梢血運、局部組織腫脹程度、足背動脈搏動強弱及切口敷料滲出液等情況。如患肢出現紫紺、腫脹明顯、皮溫低、足背動脈減弱或消失,則提示末梢循環不良,應及時報告醫生予以處理。本組未出現末梢循環不良現象。注意飲食護理,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及含鈣量多的食物,以促進骨折愈合。

2.2.2 患肢早期功能鍛煉 (1)術后第一天,待下肢感覺恢復,隨著患肢疼痛的減輕,即可進行患肢踝關節的背屈和屈趾活動,上肢做屈伸、外展、擊拳及深呼吸運動,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康復鍛煉應循序漸進,以主動活動為主。(2)術后2―3 d可在床上進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的靜力性收縮運動。具體做法是囑患者伸直膝關節,背屈踝關節收緊大腿和小腿的肌肉靜止半分鐘,再放松肌肉,4―5次/d,5 min/次,以患者不感到腿部疲勞累為原則。(3)3 d后攝x片了解內固定的定位情況,若定位良好,可在床上進行膝關節的被動功能鍛煉,膝關節活動最初以練習伸膝為主,逐步練習屈膝。并積極鼓勵患者進行仰臥位直腿抬高練習。方法:協助患者抬高患肢10°,然后緩慢放下,從被動到主動逐漸抬高到35°左右,不超過45°,停留3~5s,再緩慢放下,2~3h鍛煉1次,5―10 min/次。(4)手術7天后,可在床上進行髖關節、膝關節的主動屈伸鍛煉,動作要輕柔,不可用力過猛過快,幅度由小到大。(5)術后2~3 周患者可下床扶杖行不負重練習,3周后可下床扶杖行部分負重練習,負重強度從 10 kg開始。方法:患足踏于人體秤上加力,測量出10 kg重量所需患肢的負重強度,以此強度 進行患足踏地鍛煉,4~10次/d,5~10 min/次,鍛煉強度為 每10 d增加5 kg。(6)術后4~8周,待橋梁骨痂形成后可逐步指導負重行走活動。粉碎性骨折患者,術后早期應避免沒有輔助的直腿抬高致股頭肌收縮,下床負重時間延長至術后 8 周 。負重強度則應根據X線片骨折愈合情況而定,在早期 骨折愈合跡象出現之前不主張負重,至橋梁骨痂形成后可開 始部分負重,骨折線模糊后可輔助全部負重活動。負重練習 可在陽光充足的戶外進行。

2.2.4 出院指導 本組患者住院時間42~58 d,平均46 d。 出院后按康復計劃繼續進行膝關節屈伸練習、直腿抬高練習及扶杖行部分負重練習,過渡至全部負重活動。每月定期復查,攝x線片,以了解骨折愈合程度,調整負重強度。

3 結果

本組均獲隨訪,隨訪時間為3~12個月,平均8個月,隨訪效果滿意。本組18例患者,除1例合并其他骨折不能進行主動功能鍛煉外,其余17例患者術后4個月關節功能均達到正常,未發生繼發感染、畸形愈合、延遲愈合及不連等并發癥。功能恢復情況:按馬 元璋(1987)評定標準,優16例,良1例,差1例 優良率94.4%。

4 討論

火車創傷病人年齡偏大,骨折后長期臥床,缺乏功能鍛煉,勢必造成骨質疏松和骨組織修復能力失常,從而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功能差,甚至出現關節僵硬或攣縮。因此,康復鍛煉應越早開始越好,并且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在實施康復鍛煉的過程中,患者的主動鍛煉和家屬的積極參與是患者康復不可忽視的力量。康復訓練應因人而異,康復訓練的強度,以病人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勞為度。術后過早負重行走是危險的,易發生骨折端成角、畸形或內固定斷裂等并發癥,延緩或影響骨折愈合。

參考文獻:

[1 ] 賀愛蘭,張明學.實用??谱o士叢書骨科分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

[2] 張曉陽.骨科術后康復指南.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97-112

[3] 陳麗艷,龐蔚.粉碎性股骨干骨折術后早期功能訓練的護理60例.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26

篇8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 膝關節; 老年; 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3-84-02

老年人是骨折的一個高發群體,同一般骨折群體相比,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等基礎疾病,而加之自身肢體功能的下降,術后恢復相對較慢,如術后康復過程中不能堅持功能鍛煉,可能遺有肢體功能障礙。近年來,我科對脛骨平臺骨折老年病人進行住院期間康復性護理及指導,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病例60例為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院的老年脛骨平臺骨折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齡56~79歲,平均63歲。入院后均行X線及膝關節CT檢查。按Schatzker分型標準分型:Ⅱ型14例,Ⅲ型27例,Ⅳ型6例,Ⅵ13例。病人入院后隨機分為兩組,護理組及對照組各30例。兩組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年齡、性別及文化程度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并排除原有患肢功能障礙者,嚴重基礎疾病影響康復訓練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入院宣教,普通護理及骨科常規護理,飲食指導,協助翻身,按摩受壓部位,引流量觀察等,治療組給予康復性護理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2.1 手術前后心理護理 心理干預在老年骨折病人術后康復訓練過程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自理能力相對較差,性格獨立的老年人常常否認這一點,拒絕別人幫助,在骨折后,常存在悲觀心理,甚至拒絕手術或術后康復性訓練,針對以上情況,我們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對于老年人骨折的特點,骨骼質量下降的原因等進行宣教,使病人心理情緒得到舒緩,充分認識自身骨折的特點及康復訓練的意義,積極配合治療。通過交流和溝通,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及心理狀態,解除患者恐懼及憂慮心理,將術后康復內容向患者適度地解釋和說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1.2.2 術后早期康復護理 手術后第1~7天,患肢中立位,協助患者作患肢踝關節、跖趾關節的被動內、外翻及背伸、跖屈、旋轉等動作,每天每個動作120次左右,并鼓勵患者克服心理障礙,主動自足進行上述關節運動。

1.2.3 術后中期康復護理 手術后8~21d,在早期康復護理的基礎上,鼓勵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力量訓練,即平臥位主動收縮股四頭肌,每天120次左右。在訓練早期,患者常不由自主的產生膝關節的微動,對于正確的收縮股四頭肌的方法給予指導,在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運動時,可能產生骨折部位疼痛不適,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說明及指導,消除患者認為可能影響骨折愈合的顧慮。

1.2.4 術后晚期康復護理 手術3~4周以后,囑患者做主動的抬腿訓練,輔助患者固定膝關節,以免產生骨折處反?;顒?鼓勵患者配合康復護理訓練,除去石膏外固定后,對患者膝關節局部做按摩護理,促進血液流通,改善局部循環,協助患者做仰臥位主動抬腿、側臥位外展、膝關節屈伸、內外旋動作。拆除外固定1~2周后,鼓勵患者作主動屈伸膝關節、靜態負重、原地重心轉移及跨步練習。依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逐漸增加活動次數,并限制患者過度活動,告知患者過度屈曲可能造成骨折處的斷裂,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減少患者的急躁情緒。

1.2.5 出院前做康復性護理指導 患者出院前,詳細告知膝關節功能鍛煉的方法及在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并對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給予說明,6個月后做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1]。

1.2.6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1.5軟件完成,采用兩組計數資料χ2檢驗。

2 結果

治療組術后半年膝關節功能優良率86.7%,對照組優良率為70%,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等退行性骨疾病,骨骼質量下降,強度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發生骨折,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骨折類型之一,多數屬關節內骨折,手術治療后肢體固定時間較長,容易發生膝關節僵直等并發癥,影響膝關節功能,老年人優于自體身體條件等限制及心理特點等原因,常不能進行主動功能恢復性訓練,而有條件的、盡早的主、被動功能活動是防止骨折后并發癥發生,關節功能減退的的有效方法,肌肉的收縮,相鄰關節的主動運動,膝關節的伸屈運動均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炎癥消退,有利于關節功能恢復,老年人心理倔強,對于術后的恢復常有過高的期望值或絕望心理,有的患者拒絕恢復性訓練,而有的病人則自行增加訓練強度,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2],使老年患者充分認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同時充分了解老年人自身的骨質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康復性訓練,護理人員對其訓練方法,強度應進行合理的指導,必要時進行協助,以免過早鍛煉引發重大并發癥,或過遲訓練影響關節的功能恢復,甚至不合理訓練引起骨折不愈合等嚴重并發癥,本組資料顯示,在進行康復性護理的患者,其骨折后6個月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康復性護理起到的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的積極作用[3],由此可見,對老年脛骨平臺骨折病人進行康復護理對膝關節功能恢復能起到重要作用,適宜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開展運用。

[參考文獻]

[1] Lysholm J,Gillquist J.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 Am J Sports Med.1982, 10:150-154.

[2] 汪純潔.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4):2795.

篇9

【關鍵詞】四肢長骨干骨折;內固定;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149-01

四肢長骨干骨折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隨著交通業及工業的發展,我國四肢長骨干骨折的病人越來越多。骨折后易遺留肢體功能障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四肢長骨骨折合并相鄰血管損傷,如不及時正確處理,可能引起肢體嚴重供血不足,影響其功能,重者導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自2007~2008年,作者對應用手術治療的32例四肢長骨干骨折的患者進行嚴密觀察,精心護理,獲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17~65歲,平均30.8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5例,重物砸傷5例,高處墜落傷2例。股骨干骨折7例,脛腓骨骨折10例,肱骨干骨折7例,尺橈骨骨折8例。開放性骨折15例,閉合性17例。新鮮骨折28例,陳舊骨折遲緩愈合4例。合并傷腦外傷14例,腹部傷5例,胸部損傷4例,髕骨骨折2例。

1.2 手術方法:經手術切開復位28例,閉合復位4例,對于骨不連患者,先切開暴露骨折端,切除斷端硬化骨,打通髓腔,復位并植骨,固定鉗維持固定后再分別穿入螺釘或鋼針,安裝外固定支架。

1.3 護理方法

1.3.1 術前護理:術前為患者更換寬松全棉衣褲進手術室,建立靜脈通道,安置合適的,將電刀電極板壓在或貼于患者肌肉豐富處,協助醫生消毒。同時此類病人多為意外傷害,傷情重,病程長,易產生抑郁甚至絕望心理,多表現為情緒波動大,脾氣暴躁,拒絕治療。對此類病人應注意加強心理護理,多與病人交談,關心安撫和鼓勵病人,同時了解其心理狀態,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心理疏導??烧埢謴推诓∪诉M行現身說法或讓其觀看救治成功的圖片,使其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

1.3.2 術中配合:根據手術的需要調節電刀、電凝,備吸引器,電動止血帶,驅血帶等。股骨手術使用骨折牽引床或普通手術床,脛骨和肱骨手術使用普通手術床。陳舊性骨折和嚴重的粉碎性骨折病例需植骨的,事先備好骨蠟,做成黃豆粒大小,備用止血。術中每小時觀察1次患肢血循情況,注意與健側對比。若患肢出現皮膚蒼白或淺灰色,皮溫下降,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多為動脈栓塞;若出現肢體腫脹,皮膚顏色變為紫紅色或暗紅色,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縮短,多為靜脈栓塞。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血管探查手術。

1.3.3 術后護理:術后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及含有多種維生素的食物,合理搭配一日三餐的主食,多飲水。每天以2000mL為宜,以保持大便通暢。后期可給高鈣食品術后嚴密觀察患肢的末梢循環、皮溫、感覺、運動等情況尤其是小腿腫脹程度、踝關節伸屈、足背動脈搏動、足趾感覺等,借以了解局部血管和神經功能?;贾珣」δ芪?。為了確保療效,抗生素必須現配現用,并在規定時間內輸完,注意觀察其療效及不良反應。術后早期鍛煉可以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穩定型骨折術后第1天即可開始使用持續被動鍛煉機,幅度從小到大,時間從短到長。不穩定型或粉碎型骨折患者,術后3~4d只能作股四頭肌舒縮和踝關節背伸、屈跖及足趾伸屈等靜態鍛煉,然后根據病情進展再使用CPM機加強鍛煉。術后2~12周,患處疼痛消失,逐漸加強患肢鄰近關節活動;下肢骨折病人在8周石膏等外固定去除后在拐杖幫助下下地部分負重行走。12周后,骨折臨床愈合,逐漸增加下床活動時間和活動量,注意循序漸進,過猶不及。

2 結果

本組患者手術均獲成功,術中無死亡病例。在護理中,根據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傷口感染及術后復發率為判斷標準。經過實施整體護理的四肢長骨干骨折內固定患者,術后隨訪3~12個月,愈合率為96.9%(31/32)。

3 討論

四肢長骨干骨折是骨科臨床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常伴有血管、神經損傷,遺留功能障礙。目前大多數病人入院后行切開或閉合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為早期功能康復鍛煉創造了有利條件。而高質量的整體護理對病人接受手術、配合手術、促進疾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現在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和護理水平的提高,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應運而生。在治療觀念上重視病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重視有利于恢復健康的心理社會因素的凋整,重視術后護理、健康教育及人文關懷,使患者得到了從治療到康復整個過程的護理指導,實現了患者自我保健的愿望,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愈合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四肢長骨干骨折手術治療的護理配合工作中,首先做好心理護理,消除病人的恐懼心理和有關顧慮,做好相關的術前準備工作,使之能更好地配合手術;術后密切觀察病情,予以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早期并發癥的發生,適時有效地進行功能康復鍛煉,從而促進疾病的全面康復。不過在康復鍛煉中,術后早期使用CPM鍛煉可減輕病人的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促進血液淋巴液回流,能有效的預防股四頭肌粘連或關節囊的攣縮,避免了膝關節僵硬,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康復。持續運動期間同時注意主動運動,以增強肌肉的收縮力,促進血液循環,不僅利于傷口愈合,還有助于保持和增加關節活動范圍,因被動運動最終被主動活動所代替。通過本組病例的護理,我們體會到,正確細致的心理護理,嚴密的術后觀察,認真地指導患者掌握功能鍛煉的要領,詳細的出院指導,是防止關節粘連、肌肉萎縮、恢復關節功能,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裴國獻,任高宏.長管狀骨骨折治療進展[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2,4(1):10-14

[2] 王韜,徐崢宇,顧新豐.帶鎖髓內釘治療長骨干骨折并發脂肪栓塞治療1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6):1141-1142

[3] 周曉燕.骨折并發脂肪栓塞綜合征的護理[J].河北醫學,2003,9(5):044801

[4] 高玲.多發性骨折并發脂肪栓塞的預見性護理[J].安徽醫藥,2006,10(7):547

[5] 謝得利.現代康復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275

篇10

關鍵詞:尺橈骨干 雙骨折 圍手術期 康復護理 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3-0201-02

尺橈骨干雙骨折在臨床最為常見,常由外傷、車禍、暴力等因素所致。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科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尺橈骨干雙骨折28例,并同時加強圍術期的康復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獲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8例患者中,男20例,女8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12歲,右側20例,左側8例,全部為新鮮骨折,均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住院時間最長36天,最短14天,平均22天。

2 護理

2.1 飲食

骨折初期全身癥狀明顯期間,供給的食物少含殘渣,不食油煎、油炸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為更好的促進骨折愈合,根據骨折愈合分早、中、晚三個階段和病情配以適合的飲食。

2.2 術前護理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并作好記錄,觀察雙手活動是否正常、血運及感覺情況。術前采取患肢石膏托外固定可使患肢制動,此時要注意觀察末梢血液循環情況,避免石膏過緊、過松,觀察皮膚受壓部位,是否有石膏變形、扭曲及斷裂現象,防止感染、壓瘡、前臂間隔綜合癥的發生。

2.3 術后護理

術后患肢必須保持肘關節屈曲90°前臂中立位,進行患肢的主動活動訓練,具體內容如下:

2.3.1 早期康復護理(術后1--2周內)。術后2周內局部疼痛、肢體腫脹、骨折端不穩定,功能訓練的目的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癥狀,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粘連。此期的護理首先是向患者耐心細致地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變被動活動為主動鍛煉,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方法,在復位固定麻醉消失后,即鼓勵患者以主動活動患肢肌肉為主,在保證局部固定的前提下,活動相應的關節,具體按下列步驟訓練:患肢肩關節主動運動(開始階段可在健手的幫助下進行),患肢前臂肌肉等長收縮練習,患肢各手指運動和用力握拳及張手運動,健肢前臂肌肉運動。每個動作保持10秒重復練習,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鐘。注意絕對禁止患肢前臂旋轉運動,練習強度以不引起劇烈疼痛和腫脹加重或以患者感覺輕度疲勞為宜。同時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病情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及時獲得反饋信息,隨時修改計劃,使患者能針對自身問題,做到切實有效的功能鍛煉。

2.3.2 中期康復護理(術后3--4周)。術后3--4周,此期骨折局部癥狀基本消退,骨折端基本穩定,骨痂開始生長,康復訓練以主動活動為主,鍛煉肌肉的舒縮活動和關節活動。指導患者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原則。具體按下列步驟訓練:患肢的肘、腕關節漸進增加活動范圍的主動--輔助運動;患側前臂輕柔、緩慢的旋轉運動,逐漸進展到患者各關節的用力性抗阻運動,增加患肢肘、腕關節活動范圍的被動運動及器械輔助運動、患肢的抗阻運動。每個動作保存10秒重復練習,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鐘。注意骨折愈合早期或外固定去除后早期階段禁止強制性被動運動,練習強度控制在不引起患肢疼痛及腫脹加重。

2.3.3 后期康復護理(術后5--6周后)。術后5--6周后,骨折達到臨床愈合標準,外固定可去除,此期應抓緊時機進行全面的肌肉關節鍛煉和肢體的負重能力練習,做好患者出院后功能鍛煉的指導,定期來院復診。

3 結果

28例患者中,1例發生感染,1例出現橈神經麻痹,關節粘連1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7%。

4 討論

骨折治療的最終目的不僅使患肢恢復正常外觀,更重要的是恢復正常功能。近年來,不少骨科醫師只注重手術內固定,忽略了術后的功能鍛煉康復,使一些本該獲得滿意功能恢復效果的患者出現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等并發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些并發癥的治療往往時間較長,效果不理想,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也不利于醫患關系的和諧。本護理經驗顯示,加強綜合康復護理,療效好,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是恢復關節功能所必需的,術后疼痛減輕就應行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在可耐受的情況下進行患肢的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在訓練時應注意以下的問題: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負責護士在指導訓練時要注意觀察動作的正確性并及時糾正,避免過早進行負重訓練,定期復查X線片,根據骨痂生長情況制定鍛煉計劃;全身和局部情況兼顧,鍛煉患肢的同時應注意全身其他部位的活動,這樣有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促進早日康復??傊?,尺橈骨干雙骨折術后積極進行康復護理,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其肢體功能,積極預防并發癥,術后只要患者病情及全身狀況允許就應盡早開始功能康復訓練。同時負責護士對患者的全身狀況、肢體功能還應做出評估及記錄,觀察康復效果、及時修改,完善康復護理計劃。我認為有效的康復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鞏固手術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術后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