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配音的方法和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配音的方法和技巧

篇1

【關鍵詞】電視娛樂資訊 配音藝術 創作要求

電視娛樂資訊節目是兼具資訊功能與娛樂功能的節目形式,包容信息的同時又富有娛樂性,豐富多彩的內容、輕松活潑的氛圍、時尚潮流的風格是其重要特點。由于信息量比較密集,同時各種文娛活動、演藝動態又會有大量影像素材,所以需要借助配音傳達大量的信息。如央視的《影視同期聲》、北京電視臺的《每日文娛播報》、鳳凰衛視的《娛樂大風暴》等,這些節目大多是采用主持人演播室串聯消息主線、配音小片報道事件信息和細節的節目形式。在電視娛樂資訊節目這樣一個觀眾尋求信息和尋求放松的契合點上配音,既要清晰高效地傳遞信息,又要符合娛樂節目鮮明的時代風格和節奏。

一、生動鮮活的語言傳達時代快捷的資訊

這個時代帶動著一切事物與它一起飛速運行,而信息也在以多樣多元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樣的情況下電視娛樂資訊節目必須跟上這種節拍,配音更是要用生動鮮活的語言傳播符合這個時代的快捷資訊。

1.生活節奏加快,要求語速跟上人們的心理節奏

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更習慣快速高效的信息傳播方式。娛樂資訊節目配音過程中語速的提高不但適應人們的心理節奏,同時也在單位時間內傳播更多信息,滿足觀眾對信息的需求。當然,快節奏的配音對我們的語言功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氣息要有均衡持久的支撐;吐字歸音輕巧靈動富于彈性,不因速度快而吃字、吐嚕字;傳遞信息內容主次有別,句子輕重疏密得當。同時必須注意語速并非越快越好,如果語速影響了語意的清晰就本末倒置了。

2.最新最快的資訊需求,要求具有良好的認讀和備稿能力

如果想讓觀眾看到最新最快的娛樂資訊,制作的周期勢必比較短,比如,白天進行的演藝活動,可能在晚上的節目中就要播出,晚上發生的事件第二天也會抓緊報道,這都是在爭取資訊的快捷。所以娛樂資訊的制作過程都是處于非常緊張和高速的運轉狀態,這就要求我們配音時要具備比較好的認讀能力和備稿能力,這樣才能迅速地熟悉稿件,對稿件理解透徹,較好地把握稿件并保證錄制的質量和效率。

二、輕巧躍動的節奏體現現代時尚的氣息

電視娛樂資訊節目內容大都是娛樂界、影視界、時尚界的信息,所以充滿著各種現代和時尚的元素,這也是我們在配音中要通過對聲音的塑造來盡量貼近的。

1.符合影像豐富、畫面光鮮的風格

電視娛樂資訊節目中的影像資料非常豐富,畫面切換相對頻繁,銜接手法多種多樣,而畫面中又充滿著明星大腕們的光鮮形象和各種盛大場面,所以配音中要注意用聲比較飽滿、音色比較明亮,以配合節目的風格。

2.咬字輕巧有彈性,體現語言張力

娛樂資訊的內容一般都比較輕松愉快。為體現這種風格,我們在用聲時一般發聲位置不要太靠后,這樣會顯得太過沉穩。咬字方面也注意在保證清晰度的前提下輕巧一些,使每個字都富有彈性,而不只是求穩求實。

3.尋找娛樂感,給聲音華麗的外形

娛樂資訊的節目風格使節目本身充滿了暖色和亮色,在配音的時候也要力求聲音靠近這種時尚感覺,巧妙運用時尚、華麗的音色來營造娛樂資訊的絢麗風格。

4.富于交流感,具有聊天式的親和

由于喜歡娛樂動態的年輕人都更喜歡交流感強的語態,所以配音時要具有切實的交流感,同時要捕捉類似朋友間暢聊時尚與娛樂話題時的親近、自然、輕松、活潑的溝通狀態,適度運用到配音當中,加強對象感的體會和運用,這樣能夠使觀眾聽起來更舒適,更樂于接受。

三、豐富細膩的技巧,演繹輕松愉快的氛圍

1.充分調動情景再現,如身臨娛樂現場

配音時坐在配音間里,面對話筒和文字,卻要找到娛樂現場的各種風光和閃亮的感覺,這就需要運用情景再現的方法,進行聯想和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所配音的活動之中。不管是會、電影節、還是各種片場,都細心揣摩現場應有的氛圍和特點,并使自己的語言狀態也向此靠近。

2.重音要拎起,著重突出

娛樂資訊配音過程中由于語速很快,所以要通過充分突出重音來表達主要內容。在前期備稿時也要有意識地確定重音,并準確進行表達,同時也要綜合運用強弱法、快慢法、虛實法等來豐富表現手法,而不是一味地以加大音量的方式來突出重音。

3.語句連多停少,語流靈活順暢

娛樂資訊配音信息量大,結構緊湊,在停連的處理上采用連多停少的方式可以讓語流更加順暢,一些比較短的分句之間的停頓可以以直連的方式處理,這樣可以讓語言流動起來,增添時代感、彰顯時效性。

4.語勢起伏較大,語氣適當渲染

娛樂事件展現出的是一個絢麗多彩富于變化的世界,在配音的表達上也要符合這種特點,在語勢上可以運用比較大的起伏,而語氣也應著意渲染一些,來體現這種生動和多姿。而且一些板塊中還會加入動畫特效的畫面或是字體,配合這些特效,配音的語言要更具色彩。

5.節奏比較明快,跳躍感強

娛樂資訊節目的畫面生動而豐富,配音語言的節奏也應以明快為主來配合這種畫面特點。同時,為了顯示這個時代信息快速傳播、娛樂資訊豐富多元的特征,可以讓配音語言具備一定跳躍感來詮釋這種特征。這種跳躍感可以通過輕巧、快速地帶過鋪墊、輔助的文字,形成主次的輕重、揚抑、松緊、疏密的對比來實現。

四、配音與節目中聲畫的銜接

1.配音要銜接演播室和同期聲,“無縫對接”

娛樂資訊節目中的配音要前后銜接演播室主持人、現場同期聲或是明星演員的現場采訪等,所以要注意前后的語言基調和風格要跟上演播室主播和同期畫面嘉賓的語言狀態。備稿時不但要對配音部分的稿件做充分準備,還要熟悉主持人部分以及現場人物同期聲的語言,并在配音時與之緊密配合,語氣、節奏等協調一致,做到“無縫對接”。

2.配音要符合畫面進度,內容匹配

配音時要適應娛樂資訊節目靈活變化的畫面,與畫面對接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匹配,敘述的具體內容事件尤其是描述具體人物的語言要與畫面相對應。

五、電視娛樂資訊配音容易出現的問題和誤區

1.單純追求較快的語速

我們在前面也談到,娛樂資訊節目的語速相對較快,但在配音中我們不能為了這種風格而單純追求較快的語速,這樣容易產生副作用:一是容易加快了語速而忽視了唇舌力度,影響了吐字歸音,進而影響語言的清晰度,這會使信息的有效傳播大打折扣;二是追求快速而丟掉了對象感及停連重音等內外部技巧的運用,容易把內容讀成流水賬,使鮮活豐富的娛樂資訊大大失色。

2.外部技巧過于夸張

篇2

關鍵詞:微課;設與制作;Camtasia studio 8.0;實用技巧

為了教學的連貫性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教師或者教師團隊往往需要制作一系列的微課。那么如何借助教師團隊制作出高質量的系列微課呢?我總結了以下經驗。

一、制作團隊化

每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制作系列微課時應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挖掘每個教師的優點并充分加以利用,如嗓音好、發音標準的專門負責配音,技術好、美工好的可以負責課件的制作和后期的剪輯,擅長教學設計的負責腳本設計等。

二、流程標準化

在與團隊成員共同制作微課的過程中,我將微課制作的過程分為七步,遵循這七個步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每個微課都能達到比較高的質量。

1.項目規劃

項目規劃大體上可以包括時間的規劃、人員的分工、微課制作的技術標準,還包括環境及設備的測試。

2.選取知識點

選取的標準是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而學生稍加探究就能掌握的知識點不選,教師幾句話或者簡單演示就能講明白的不選。一個微視頻只講一個點。

3.腳本設計

這個環節是能否出精品的關鍵。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知識點采用不同的設計方式。例如,對于信息技術學科來說,通常遵循開篇點題、精確講解、總結拓展的原則,講解過程做到“精”和“確”,“精”就是惜字如金,“確”就是準確到位,并給予學生拓展的空間。

4.準備素材及制作課件

挑選素材通常跟腳本設計交叉進行,好的想法不一定有合適的素材,而在尋找素材的過程中可能又會激發新的想法。準備素材是個費時費力的活,有時盯著屏幕眼都花了也找不到合適的素材。

5.微課錄制

無論是使用攝像機錄制實驗操作,還是計算機錄制屏幕,有兩點特別需要注意。

第一,開始錄制前一定要確定好錄制和導出視頻的分辨率,而且一定要先調整好屏幕分辨率后再錄制,否則大分辨率錄制,而又以小分辨率導出,就會導致視頻很模糊。

第二,如果是錄制屏幕演示操作,最好采取兩名教師共同錄制的方式,一名是專職配音員,另一名是腳本設計者,由腳本設計者操作,配音員同步配音。這樣最大限度地實現聲音與操作的同步,錄音和操作都會非常從容,從而為后期的剪輯節省時間。

6.后期剪輯

網上錄制及剪輯視頻的軟件有很多,我最常用的是Camtasia studio 8.0,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項。

聲音方面:錄制時將錄制音量調到三分之一處,并將麥克置于遠離嘴的位置,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喘息的噪音;臺式機錄制經常會有較強的電流干擾聲,試試更新一下聲卡驅動可能會有改善;筆記本加手機耳機的搭配錄音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畫面方面:課件與錄制畫面分辨率一致,至少保證比例是一致的;在不同場景間使用統一或者風格類似的轉場、標注、字幕等,這樣可以讓微課顯得更專業;不建議在視頻中加入整段的字幕,會分散學生對教師操作的注意力。

7.備份打包

將微課錄制的源文件進行備份,以防丟失。將最終導出的微課以及與微課錄制相關的文檔、素材等進行打包整理。

遵循以上七步標準化的制作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所制作微課的質量,并且保證制作的系列微課具備相近的風格,從而便于學生學習。

三、Camtasia studio 8.0實用技巧

篇3

[關鍵詞]《2012》;電影;翻譯技巧;意譯;大眾化

一、電影字幕翻譯的特征與理論

影視翻譯具有五大特征:凝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無注性,字幕翻譯具有短時存在性、語言融合性、空間局限性,也就是說字幕的翻譯過程中具有文本性和質量性的限制與形式還需考慮到數量上的分裝布局以及字幕在銀幕上走動時間和空間位置上安排都有其特殊性,不能因為翻譯者自身的個人情感狀態對譯文的根本要求隨意處理。在影片里出現的人物對白的內容不能添加注解所以要做到淺顯易懂,同時盡可能與該影片情感走向和文體語言風格保持一致,也就是保存影片中異國情調而不因為語言上的轉換過程中而流失其原汁原味。

由施萊爾?馬赫提出:“要么讓作者靠近讀者,要么讓讀者靠近作者”的觀點。隨著全球化的加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越發密切同時又要在其積極融合的過程中保證其基本精神內涵的完整性。故而影視翻譯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法則:異化法保留了原文最自然的狀態,隨之也造成了幻想空間,觀眾對其不了解激發了智慧和想象力去試圖理解其中的他類民族文化的內涵;歸化法則把原文的文化集合為目標翻譯語言文化日常的行為模式中去,避免文化的沖突,加強了觀眾的理解和跨文化的交流。根據影片的需求采取原對話的完整翻譯或是刪改其主要目的在于更易調動觀眾的情緒,使影片迭起的戲劇效果加劇。

二、《2012》翻譯技巧分析

影視翻譯需要配音以及字幕聲畫同步,與其他文體翻譯不同的是它具有特殊的翻譯手段和方法,只要在保證對白譯文能清晰表達原文的意義的基礎之上,只要能令觀眾短時間內清楚明了原文大概意思和內涵,對原文稍作裁剪都是在允許范圍之內。以下是針對《2012》影片翻譯的技巧進行分析。

(一)片名的分析

金堤在金奈達提出“功能對等”的概念后又加之進一步闡述,梳理為三項概念:接收概念、效果概念、對等概念,這三項概念強調對影片信息的概括以及接受者對此的理解和感受,主要精神和具體事實和意境氛圍必須要達到對等關系,《2012》的原名“再見亞特蘭蒂斯”,需要普及一下的是,亞特蘭蒂斯是傳說中曾經繁盛一時后又被災難毀滅的城市,而2012曾被瑪雅人預言是世紀更新換代人類滅亡上古文明復活的最后的日子,加之2012年以前種種環境災難現象的擴大化和嚴重化更令人們在與影片同環境下把焦急于生態環境的情緒代入的心理。經過藝術處理和現實問題的滲透加工以及觀眾輿論效果更容易造成不同的反響和轟動,在翻譯的過程中,“再見亞特蘭蒂斯”這個攜帶強烈的西方文明味道的創詞經過二度翻譯轉換成了《2012》,影片《2012》片名采用了意譯法結合了當時瑪雅人的預言末日危機在中國本土的影響以及融入了中國文化獨有的意境,在二次創作改動后更容易激起觀眾的欣賞欲望,其片在片名上的翻譯可以說是可圈可點。

影片的片名往往體現的是影片的主要內容和主題信息的傳遞,奠定了全片的感情基調,也作為制片商與觀眾首次溝通接觸的第一窗口,加之人類的短期記憶是十分有限的,片名要簡短并朗朗上口,才能使觀眾第一眼便記住。而片名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因此經過二次改造翻譯后的片名必須具目的性和原則性,它體現了信息價值的原則、文化審美價值的原則以及商業價值性的考量。

影片的片名一般做三種翻譯方法和技巧:音譯法,就是根據發音將片名稍作改動,保留洋滋味;直譯法,因為中西的語言規則不同,實際上是做不到一個不漏地翻譯的,恰當的翻譯能帶來原文本身所強調的文化信息;意譯法,喪失了源語的形態,根據本土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背景以及審美價值稍作改動,如果使用不恰當極容易曲解了源語原文本來的意思。

(二)專業名詞的翻譯

既然影片翻譯與其他的文學翻譯追求高規格的情感貫通不同,只講究通俗流暢、簡單易懂,那么專業名詞也應該以通俗化和口語化的改造來迎接翻譯的洗禮的觀點是錯誤的,專業名詞必須區別對待,一般會采用直接翻譯、異化翻譯等為保留其文化特性。科幻電影之所以與其他類型的電影分屬不同區域,是因其通過視聽說手段后所講述刻畫的內容都會涉及某個科學領域的專業知識并緊密相關,但常常科幻片里涉及的科學技術是在現有的科技無法達到但又在基礎上做出了虛幻性的構思,而這些專業知識幾乎是被編導特意借來表達影片的核心科技的理念。科技翻譯工作者必須熟悉而且能夠理解這些詞的意思,而不至于胡亂翻譯令這部科幻片缺少甚至是扭曲了科學實際理論的參與,以至于對觀片群眾造成不必要的影響。而在影片《2012》中很多的自然景觀和關于太陽系災難以及地表出現的危機上更大程度實際地靠近現實生活,在考量世紀末日所帶來氣象變化時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例如在片中出現的“It looks like the neutrinos coming from the Sun…have mutate din to anew kind of nu clear particle.”譯文為:“好像是來自太陽的中微子……已經變成了一種新型的核粒子。”直接的翻譯令觀眾及時掌握這些未解之謎的專業術語的說法,專業詞匯的使用能拉近影片表現的實際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從而提高影片的逼真性和消息具體化,易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和沉思。

(三)翻譯影視對白的要求和應避免的問題

所以作為文學翻譯的分支之一的影視翻譯也需要再創造追求其藝術美,在影片《2012》中有許多再創造的影視翻譯有個很成功的例子就能夠體現出這一點,“I wish you could see what Im seeing people.I wish you could be here with me!”翻譯成“希望你們能夠看到,希望你和我同在這里!”這樣的直接翻譯使得震后感就少了許多,過于歐化,機械而盲目地照辦原片的句式,而再次被翻譯為“多希望你們能夠親眼目睹,多希望你們能夠身臨其境”時,賦予詩意后的句子里面激蕩著瘋狂奔向毀滅死亡的美感就像是飛向烈火中奮不顧身的飛蛾,這樣的濃稠的撕裂情緒迸發更適合影片那個衣衫襤褸鬢發凌亂的男人的形象。強調二次改造的過程中的美感,當然并不是說任由譯者的知識組建進行毫無章法的自由藝術發揮,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避免誤譯和過度本土化,講究不能太過于直白可以據情使用一定美感的辭藻,旨在透過劇情本身的發展和人物的情感理解再創造個性化、口語化語言,保留影片中文化內涵的意象美,同時還要根據目標語言文化的日常生活狀態加以調和,而且再創造的內容基本只能是根據原文所表述提供的信息二度創造,不能令文中的意思脫離原文所解或是有較大幅度甚至是扭曲了原意的變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形神兼備。電影作為溝通和傳播人類文化交流的一個載體,它具有大眾性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而作為輸出情感的主體的影片對白則是影視作品中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承載主題思想、體現角色性格特征和發展鋪設劇情以及作為劇中人物與觀眾進行情感、思想交流融合的最直接媒介的不可輕易取代的重要作用,影視翻譯作為一門藝術體,也必須從三個角度文化、信息、美學方面考慮出發,旨在表現非本土語言影視劇的人文價值、思想價值、藝術價值,它發揮著一個國家的觀眾與西方語言電影交流的紐帶作用,所以在翻譯過程中也要考慮到跨文化因素對影片翻譯的制約以及東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都大不一樣,中國人追求辭藻的舒適性還有韻律節奏的協調性上都有不同追求。

(四)背景地域名稱的翻譯

影片《2012》包含了許多地域背景,如曼哈頓海灘和邱明谷、黃石公園等特殊地域環境的場景切換,影片中所描述的空間地點幾乎輻射了整個地球,而僅僅通過158分鐘便創造出遠比電影時長超出許多的3年長時空的虛構時間空間。字幕的出現安插標注地域和所處的時間,靈活調動了時間和空間的關系而不會令觀眾因為影片所涉及的地理環境太多而產生繁雜混亂的想法,盡管閃現的速度快但是細致的程序化的翻譯小細節能讓觀眾短時間充分了解背景知識,增加了科幻影片的真實性和親近感,其發揮作用是不能被忽略的,只有把握好小細節并進行認真的梳理工作才能令觀眾從頭到尾完整而清晰地享受這場視聽盛宴。

(五)后期配音的技巧分析

配音在保證譯文準確、生動富有情感的基礎上,爭取在配音時長短頻率節奏以及換氣停頓甚至是口型等方面都盡可能和片中人物講話時的神情還有口吻一致。如果只是簡單翻譯原文的意思,然后生搬硬套,極容易造成低水平的口不對音的情況,而這樣明顯的破綻只會令觀眾感覺很不自然對影片評價大打折扣,可以看到在影片《2012》中科幻結合的同時人物情感上的宣泄力度充足,可以說歸功于其把口型話的技巧性發揮到了極致,人物情感對話自然流暢,甚至把破口大罵、極力壓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都盡可能保全人物說話的語氣動態,在字幕表達不從充分的時候,觀眾可以從配音上得到情感上的填充補償。

三、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壯大,21世紀全球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和各國文化交流的頻繁緊密,影視必將成為人類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科幻災難大片《2012》無論從制作工藝還是后期翻譯處理上都可以說是一部制作極其優秀的作品,從它的翻譯技巧可以體悟出,在處理翻譯中的文化信息時,需介入本土語言拉近距離又該吸納外來文化的別具一格的表達方式。片名要深刻形象易記,字幕翻譯則必須講求簡潔生動、清晰易懂,在形式取舍上必須結合原文中的語境、對語義要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通過意譯、直譯等翻譯手法再創造,后期配音上更要注重對字幕的搭配性還有情緒以及畫面上的統一,只有不斷提高這幾個方面的翻譯水平和準確度,才可能盡量將影視作品最香最淳的一面盡善盡美地呈現給觀眾。

[參考文獻]

[1] 葉長纓.電影對白配音翻譯最佳關聯的實現[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2] 王瑩.從觀眾因素看影視翻譯的標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06).

[3] 龔瑜行.影視翻譯中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2).

[4] 何甫權.翻譯應盡量保持原作風格――兼談影視劇字幕翻譯[J].科技信息,2009(24).

[5] 孫雪薇.翻譯的歸化與異化策略[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篇4

之前兩部《卑鄙的我》讓里面的配角小黃人大火,甚至可以說是這群小家伙的賣萌拯救了這兩部平庸的動畫,所以這部衍生的番外篇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有人氣能賣錢嘛。如何把一群不會說人話的小家伙拍一部大電影?按照好萊塢電影慣常的套路,就是給什么人安排某個任務,讓他們踏上一段旅程,完成一次成長。《小黃人大眼萌》里就從小黃人種族的起源開始,它們的任務就是尋找壞人做自己的大BOSS,于是這群小家伙就踏上這個尋找的旅程。在前作里,它們跟著史蒂夫?卡瑞爾配音的大反派格魯,它們不懂善惡之分,跟著主人只是為了找樂子。而到了這部大電影里,既然都是找樂子,為什么一定要找壞人做BOSS呢?雖然這個故事的前提設置在邏輯上就是價值觀錯亂的,但沒多少人會在乎,但就這點,這片子在主題上就不如原作聰明。不,這片子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主題。 沒有劇情

雖然劇本給小黃人安排了一個尋找惡人大BOSS的任務,但這片子根本就沒有劇情,沒有故事,邏輯當然也不重要,它就是安排這群小家伙遇到不同的狀況,直到最后格魯這個大彩蛋真正登場。這其中的過程就是各種刻意的賣萌,堆積一些笑料,再加上一大堆的彩蛋,比如恐龍、德古拉和拿破侖,或者甲殼蟲樂隊、史泰龍或者石中劍之類的,但你不能指望這些小聰明可以堆成一個好故事。就算這些小聰明都是笑點,那又能怎么樣呢?重點還是礙于這些小家伙沒頭沒腦的天性,它們的行為都像隨機性的,加上這個故事里大反派斯嘉麗?殺人狂根本就沒有存在感,人物單薄到只剩下被夸大的壞。這個故事純粹就是一盤散沙,用各種工業流水線水準的段子湊足一部電影的時間罷了。 沒人在乎

其實你也可以說小黃人的主題是關于愛,就像這群編劇強扭一個尋找惡人大BOSS的故事一樣,這回輪到我們這些較真的觀眾不在乎了。如果你不在乎主題,不在乎故事,不在乎敘事的邏輯和技巧,冷飯隨便炒炒你都照單全收了,一萌遮百丑,你只在乎自己有沒有被萌到,那我們也沒有繼續討論這個口碑問題的必要性了。為什么不接地氣地說點大家愛聽的呢?

篇5

關鍵詞:Camtasia Studio;微課視頻;編輯;基本步驟;基本操作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7-0168-03

Abstract: Micro lesson is new teaching methods in recently years , Camtasia Studio is called universal software to make micro lesson, based on the Camtasia Studio 7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usage of Camtasia Studio on micro lesson video editing basic procedure and basic operation.

Key words: Camtasia Studio;microlesson video;editor;basic procedure;basic operation

微課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微視頻,但微課視頻并不是一段簡簡單單的教學影像,微課的制作一定要設計在先,能針對授課對象的特點和需求,對知識或技能進行精準高效地傳授。一節微課的制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6個環節:總體設計、教學腳本設計、資源準備、微視頻的錄制、微視頻的編輯、微視頻的生成與。

Camtasia Studio軟件被稱為制作微課的全能軟件,它具有屏幕錄像、視頻的剪輯和編輯、視頻菜單制作、視頻劇場和視頻播放的功能。使用該軟件可以方便進行屏幕操作的錄制和配音、視頻的剪輯和轉場動畫、添加說明字幕和水印、制作視頻封面和菜單、視頻壓縮和播放。下面主要以Camtasia Studio 7為例,闡述使用Camtasia Studio編輯微課視頻的基本步驟和基本操作。

打開Camtasia Studio 7軟件,即創建一個新的項目―無標題.camproj,其界面如圖1所示。導入前面錄制好的視頻文件及所需圖片,再點擊“文件”菜單下拉菜單中“保存”選項,將該工程保存為自定義的名稱即可。

2 微視頻的剪輯

將前面導入的視頻、圖片等資源按照先后順序拖動添加在時間線上,就可以進行剪輯了。在Camtasia劇場中觀看打開的視頻文件,把不需要的視頻部分剪掉,使視頻節奏更加緊湊。具體的操作方法是:用鼠標拖動紅綠色的滑塊使其分離,使之精確定位在需要剪掉的視頻的兩端,點擊快捷工具欄中的剪刀圖標。為了操作方便,可用鼠標拖動放大軸的滑塊對時間線進行放大和縮小控制。

3 各剪輯間添加轉場效果

為了使各剪輯之間的切換效果自然、不突兀,需在各剪輯之間添加轉場效果。點擊編輯功能區“轉場”,即可選擇轉場效果,雙擊轉場圖標可預覽轉場的效果。在選中的轉場效果圖標上點擊右鍵,可將該效果添加在指定的剪輯位置。對已經添加的轉場效果,可在時間線上右鍵點擊該轉場,在彈出的菜單選項中進行修改。

4 主要教學環節添加標注

為了使學習者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夠明確該過程的內容,微視頻的主要教學環節都應當添加標注。把紅綠色的滑塊停在時間軸上需要添加標注的位置,單擊編輯功能區“標注”,在編輯界面選擇標注的形狀、邊界、背景及文本的格式,進行標注。在Camtasia Studio劇場進行預覽,并可直接進行標注顯示位置及大小的調整,標注顯示的時間可在時間軸通過拖拽標注的邊界進行調整。

5 添加字幕

為了能夠更加清晰地顯示微課講授的過程,必要時,我們需要給微視頻配上字幕。將紅綠色的滑塊放在需要添加字幕位置,單擊編輯工具“字幕”,若在編輯工具區沒有“字幕”圖標顯示,則單擊編輯工具區最右端的“更多”,便可找到此選項,然后在編輯區域進行字幕文本格式的設置和字幕文本編寫。

字幕的位置可以設置為“置頂”或“置底”,“置頂”字幕則是直接顯示在視頻的上方;“置底”字幕是放在單獨的區域,在視頻的下方。兩者的效果如圖2所示。字幕應和聲音及畫面同步,字幕顯示的時間可以通過拖拽其在時間線上的邊界來調整。

6 變焦操作

一節微課視頻可能是有若干個視頻剪輯組成,而這些視頻的大小不盡相同,會影響視覺效果;也可能出現為了突出要講解的某一個部分,需要把某些文字或某一操作進行放大,這就需要進行變焦操作。

單擊編輯功能區的“變焦”,在上方的編輯區域中進行相關的設置;變焦的位置及變焦時間的長短還可以通過在時間線上進行拖拽來控制。如圖3所示為變焦前和變焦后的效果比較。

7 錄制配音

由于各視頻的錄制時間不同,講解的聲音存在差別,為了使一節微視頻聲音聽起來一致,需要給整個視頻進行配音。當然,如果是發現原錄音有誤或有漏缺都可以配音來進行補救,但是,還是會由于配音和視頻原音錄制的時間不同,會造成配音和原音之間存在音質音量的不同,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充分的時間,進行一次性的配音。

首先要消除原有視頻中的聲音,再進行配音。單擊時間線軌道上視頻1和音頻1前面連接線上的小圓點,彈出如圖4所示的對話框,單擊“是”,即可把視頻1和音頻1分離,這時可以在時間線上右鍵單擊音頻1,刪除音頻1。接下來開始配音,單擊編輯區域的“配音”,顯示配音設置,進行必要的設置就可以進行配音了。配音可以分段進行,方便把出錯的地方刪除,重新錄制。

8 添加片頭片尾

為了微視頻的完整性,還應該給微視頻添加簡潔的片頭和片尾。

作為片頭的素材可以是視頻也可以是圖片,可以是自定義的,也可以在Camtasia Studio 7自帶的媒體庫中選取。在媒體庫中將選好的片頭視頻添加到時間軸上,雙擊片頭在時間軸上的標注,在該對話框中進行必要的設置,即可對片頭進行必要的文字信息的填寫,效果如圖5所示。片尾的制作和片頭相類似,在這里不再詳細介紹。

9 添加背景音樂

將背景音樂通過導入媒體導入,并將其添加在新增的音頻軌道上,雙擊音頻軌道可進行音量的調整。視頻中講解的聲音應較大,可以視情況設為80-100%,而背景音樂的音量設置在10%左右即可,如圖6所示。

10 添加畫中畫

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有時需要在視頻中畫中畫顯示一段視頻、圖片,這就需要畫中畫操作。具體做法是:首先,在Camtadia Studio 7中打開需要編輯的視頻;第二步,導入需要畫中畫顯示的視頻;第三步,右鍵點擊被畫中畫顯示的文件,在下拉菜單中選擇將該視頻添加到畫中畫視頻。第四步,通過拖拽畫中畫視頻的關鍵點,調整該視頻顯示的位置和大小;第五步,通過拖拽其在時間軸的位置可準確調整該畫中畫視頻出現的時間。效果如圖7所示。若想對該畫中畫視頻進行修改,可在時間軸上雙擊該畫中畫,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進行修改。

掌握以上這些操作,你已基本上會使用Camtasia Studio 7編輯微課視頻了。一節成功的微課離不開巧妙精致的視頻制作,快來試試用這些知識來制作自己的微課吧。

參考文獻:

篇6

1.景別與攝影構圖

對于一個精彩的數碼圖像作品,景別是畫面造型和攝影構圖的重要手段。所謂自古以來就有“近取其神,遠取其勢”的說法,就是充分利用了景別在視覺藝術中產生的不同效果而帶來的感受。

遠景一般以環境為主,主體物與畫面的比較較小,能很好的介紹場景或渲染一種情境。常常用來表現自然風光、戰爭場面、人物眾多等場景,借以抒情或說明時間、地點、氣氛等模糊的介紹。全景一般包含了畫面主題的形象,既不能像全景那樣太過籠統而不能觀察,也不像近景那樣展示主體的形態、動作,處于一種承上啟下的獨特鏡頭語言。中景的敘事功能最強,能夠兼顧表現主體與人物、主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近景一般只有上半身能進入畫面,能夠比較細致的觀察被攝對象的形象特征和心理活動,這種景別被較多的運用在數碼圖像中,比較容易與觀眾引起互動和交流。特寫是對被攝物的局部呈現,通過對某一點局部的放大和關注,往往能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一些特寫鏡頭的組合運用,能起到揭示特殊的意義、深化主題的作用。選取不同的景別組合,會呈現不同的創意風格,這是創作者深入研究劇本、腳本與對攝影攝像技術的掌控的能力綜合體現,合理而巧妙的景別組合能給作品質量錦上添花。

2.景別與視覺節奏

電視畫面和影視作品都是由一組畫面組成的,觀眾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圖像所帶來的敘事內容和情感表達。創作者通過對景別的變化來表現出視覺感官的節奏,或激情、或勵志、或抒情、或親切……。創作者通過腳本和分鏡頭來設計和安排主題的相關內容,拍攝者運用豐富的景別給人帶來不同心理感受,引導觀看者跟隨創作者的構思去體驗數碼圖像的表現力度。

猶如我們在生活中去觀看某個事件或事物,當你遠遠立于某地時只能看到一個大場景,只能感受到局勢的情況,對事情有個模糊的印象;而當你非常感興趣走進時,便能清晰的看到局部和細節。對于你眼中的形象,便呈現出全景和特寫鏡頭的變化。創作者對景別的設計與運用,能表現出情感豐富和具有震撼力的畫面。

我們也常常用剪輯的方法與技巧去呈現景別在數碼作品中的視覺節奏。剪輯是對作品的二次創作,通過對拍攝鏡頭的粗剪、精剪和特效合成來達到視覺藝術的節奏感。景別的銜接技巧和不同運用也使得觀眾的觀看空間發生節奏變化。在作品后期制作中對鏡頭的處理如:疊化、變焦、淡入淡出等轉場也包含了節奏因素。

3.景別與視聽表達

從默片到有聲影視的發展,說明了景別運用在場景畫面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只通過鏡頭語言的景別來表現影視作品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有聲有色的數碼圖像已經能給觀眾帶來更高的視聽享受。不同風格的作品根據不同的配音、音樂、音效的制作,傳遞了更豐富的身心體驗。

在影像作品中,音樂能調動觀看者的情緒,使之更容易融入創作者表達的情境中,根據景別的變化,體會或恐怖緊張、或激烈深刻、或樸實親切、或穩重大氣的藝術效果。在日新月異的數字化音頻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創作者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出各種景別或情節需要的聲音效果。例如:使用均衡特效、延時特效、制作混響效果等都可以很好的配合景別的應用。在專題片中,常常會有人聲作為配音解說,抑揚頓挫的聲音、蒙太奇手法的景別剪輯技巧等,這些都對影片的品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數碼圖像的藝術風格跟創作者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影像作品是由多幅景別畫面重新排列組合而成的,不同的景別變化造就不同的情感體驗和視覺藝術效果。每個創作者對劇本的理解不同,對生活的感悟不同,對人物形象掌握不同都會影響其對作品風格的判斷,即使同一個景別的持續時間長短、配音及音效的使用不同也會影響作品的視聽風格。

篇7

一、多法促讀,以趣為主

激起朗讀興趣是培養學生英語朗讀能力的關鍵所在。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專注力差,課堂上如果不能做到“以趣為主”,學生將會在單一的訓練中感到索然無味,進而喪失學習的信心。因此,在教學中,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激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1. 范讀領路,以聲傳情。

由于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不同,必會導致朗讀水平存在差異,因此,朗讀時斷句、破句、毫無節奏感的現象也就隨之而來。教師美妙的范讀聲,以聲傳情,把學生的聽覺器官調動起來,讓學生對語言產生敏銳的感受,從而引發朗讀欲望。但教師須注意范讀的時機要把握好,同時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朗讀感受,切記不能讓學生機械地模仿。

2. 注重形式,加強訓練。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小學生生性好動,喜歡爭強好勝的特點,積極運用游戲、情景、獎勵等手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如在教學中,筆者針對重點句型,把內容進行分段處理,讓學生只讀其中的一個單詞或一個詞組,慢慢地由易到難、由少到多,層層遞進。這樣由師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學習形式,學生樂在其中。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句子,筆者就讓學生注視著筆者的口形,并與筆者同時讀,目的是看他們能否趕上老師的速度,讀得與老師一樣流利。當他們做到了與老師同時讀完整個句子時,心底的那種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3. 以賽促讀,增強信心。

在教學中,多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朗讀競賽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筆者在班級中設立了“英悅角”,每學期組織一次“最佳配音”活動。通過剪輯一段動畫視頻,讓學生給里面的人物或動物配音,然后由全班投票,評選出英語配音的“Super Star”,還將照片貼在“英悅角”里。這個活動非常有趣,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

二、悉心指導,養成習慣

由于學生英語學習缺乏真實的交際環境,因此,教師要在學生一開始接觸英語時,加強對小學生英語朗讀習慣的培養,使其能準確模仿,進而大膽開口。

1. 書聲瑯瑯,充分感知。

在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也可嘗試小學語文“以讀代講”的方式,給學生創設盡可能多的朗讀機會,鼓勵多讀,大聲讀,在朗讀中感知,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和語調。

2. 讀想隨行,助力理解。

要求學生在課堂中根據文本內容提出問題,并通過反復朗讀尋找答案。如,教師可多問“Why? How to read? Who can read better? Who want to try? Who want to show?”將文本內容的呈現,以朗讀指導為主線的方式來推進,無形中便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

3. 讀中體悟,增強語感。

在英語對話、語篇或故事教學中,當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能正確流利朗讀后,教師應該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來演繹。學生在朗讀中自我欣賞,領悟英語朗讀的方法,體會英語語言的美,進而增強語感。

三、強化訓練,提升技巧

在小學階段,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必不可少。不管哪個年級的英語課堂,都要注重“讀”的訓練。

1. 教材為本,創設氛圍。

教材是學生朗讀的第一手資料,教師要從教材入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朗讀訓練。新閩教版的小學英語內容豐富多彩,不僅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這為我們的朗讀訓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筆者在教學三年級下冊Unit 3 Food Part B時,在黑板上畫出了漂亮誘人的葡萄架,讓學生戴上小狐貍的頭飾,并以夸張朗讀的形式,把小狐貍想吃葡萄又吃不到的情景表演出來,要求學生讀得活、讀得像,和錄音一較高低。在表演與模仿中,學生不但領會了故事的含義,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英語的朗讀能力,增強了語感。

2. 課外讀物,拓寬渠道。

單憑課本中的內容來進行朗讀訓練是有局限性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選擇一些節奏感強、趣味性濃、有豐富情景內涵的內容讓學生操練,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對于英文朗讀內容的選擇,可以是句型操練鮮明、易于上口的兒歌或繞口令,可以是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可以是情節生動有趣、圖文并茂、人物個性突出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些優秀的范文。在每月一次的英語活動課上,筆者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來交流課外閱讀所獲得的學習成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英語朗讀的興趣。

3. 互幫互學,共同成長

在筆者所任教的班級中,筆者將英語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與學困生“結對子”,不管是課上還是課后,都對其進行輔導。對于朗讀能力一般的學生,同桌“互幫”提意見,時間長了,兩人的朗讀水平都有所提高。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要捕捉到位并及時鼓勵,逐步培養他們對英語朗讀的熱愛。此外,采取小組合作朗讀也是一個好方法。每次課堂上,筆者都會抽查兩到三個小組來朗讀文本,并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點贊”。一學期下來,很多原來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的學生都能開口說英語了。

4. 巧用Chant,提高技巧。

篇8

【關鍵詞】動畫;動畫短片;創意;制作;藝術

前 言

動畫制作中后期制作同前期制作一樣重要。這是將畫面聯系在一起形成流暢視頻的關鍵一步。要注意正確運用傳統的線性編輯和非線性編輯,在后期編輯制作中運用兩者進行編輯。后期制作是融文字、聲音、畫面等多種視聽手段于一體的高度綜合創作,?是生產的最后一道工序,?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作品的質量。

一、分鏡頭的策劃

分鏡頭臺本是導演把一個故事的畫面表現落實到以鏡頭為單位的具體畫面的過程,可謂是一部片子中的一位導航者。作為導演要把心中的想法和自己所要追求的片子的藝術風格很好的傳達給創作團隊的每個人,以便實現集體勞動中的思想統一。分鏡正是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導演的職責最主要的表現在對片子的整體掌控,在創作過程中甚至可以沒有很好的編劇但分鏡卻是缺一不可。在創作中,這一部分的掌控能力卻有著很大的難度。在分鏡中除了要把握整體風格外還要體現出應有的專業性,在部分的鏡頭上可以采用對經典影視、動畫作品進行模仿與研究。因此,要達到動畫片最后效果的滿意,必須對每個鏡頭都有明確的表現,使主創的個人主觀思想融人其中。

二、后期制作流程

(一)人物動作擺動處理

富有特征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身份、地位、處境、狀態,才能讓人印象深刻。

動畫是“動”的藝術,動畫角色的運動又是其表現的重點。動作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動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約的,《向前沖》的人物性格設定的是一個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人物形象。人物的風格也是趨于可愛的,有時候會略帶一些滑稽。所以在動作的擺動時,也盡量夸大其幅度,賦予夸張的效果。同時通過動作也能體現主角當時的心情及狀態。比如在與恐龍PK之后的勝利會讓主角上下跳躍來表現他的雀躍,而在經歷過幾番決斗之后,主角耷拉著頭慢步向前走時,那種筋疲力盡也讓人一目了然,最終終于迎來了勝利燦爛的陽光,他向前奔去的時候加快了他動作的擺動,來表現他的興奮與激動。

劇本賦予的人物要求,大都是在行進中,所以人物的動作,走路、打斗占了很大的比例。走路一共做了三個面向的人物走路動作,正面,側面和背面。在打斗的時候,會著重于表情的特寫,表情豐富、夸張,讓片子更添趣味感,也讓人物更加生動起來。畫面感也隨之豐富,有活力。而一些特別場景,就會讓人物的動作干脆利落。比如主角遇到噴火恐龍,PK勝利之后的最后一場戲中,主角和恐龍同站在PK臺上主角干凈利落的一個拳擊出手,恐龍便飛出了畫面。

(二)背景的處理

為了讓人物在行進的過程中,讓畫面更豐富,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注重背景的處理不僅讓畫面感更強,而且也加重了整個動畫的趣味性。比如海底的一場戲,當主角被鯨魚吃進肚子里游走后,旁邊的一條小魚呈驚嚇狀續而加速游走,還有天空的一場戲中,主角的氣球被扎破,后面的小鳥迅速飛走。憐憫主角的悲慘下場。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式使畫面看上去靈活很多。

(三)鏡頭的運用

按照《向前沖》分鏡頭的設定,在鏡頭的運用中主要是幾個基本的鏡頭技巧。1.搖鏡頭。當搖鏡頭時,它在場景中從一個方向移到另一個方向。從左到右搖或者從右到左搖,從上到下搖或者從下到上搖。比如:第一個場景,主角從左走到右時,用的就是這種鏡頭,這個片子因為大都是主角在行進中,所以大部分鏡頭用的是搖鏡頭。2.推拉鏡頭。推/拉鏡頭關系到對圖像進行大小的縮放。能對一個物體進行推鏡頭以觀察某個特定的部分,也可以用拉鏡頭向觀眾展示全部的景象.對一個物體用推鏡頭,必須把舞臺上的所有元素都以相同的速度放大.用拉鏡頭,必須縮小影像顯示完整的圖像。此鏡頭主要運用于畫面的特寫部分。比如:在夜晚的一場戲中,當主角進入到畫面時,給的是主角的特寫鏡頭,它看著前方頭上出現三個問號,這時畫面逐漸縮小,顯現全景,這時畫面中的大嘴怪出現,讓大家知道發生了什么。我們覺得這樣的鏡頭能讓故事看起來有一種懸念感。

倒數第二個鏡頭,是主角即將迎來勝利的陽光,奮力向前沖跑的景象,我認為這一景有點題的作用,恰到好處的與題目《向前沖》相呼應。所以在這場戲里運用到了主角三個面向(正、側、背)向終點奔去的鏡頭,并加快了主角的動作,想要表現主角興奮、激動之情。

三、合成?剪輯?配音――感性的后期剪輯

(一)合成、剪輯

這是將畫面聯系在一起形成流暢視頻的關鍵一步。動畫短片在軟件中進行合成處理,做出最終效果。將所有的片段合集在一起,鏡頭的推拉搖移運動和視頻音頻轉場都要在這一環節實現。后期也不可能只是單純地用軟件來做,前提是要熟練掌握軟件,并且要經過前面工作的長期鋪墊才能夠完全體現出來。在創作中劇組經過詳細討論與實驗后開始了精剪環節,刪去了部分鏡頭,有時候還重返中期制作增加了幾個鏡頭,使故事更加明確清楚.接著完成了所有鏡頭的拼接,并用影視理論和鏡頭語言去推敲,以完善整個影片的節奏。

(二)配音

動畫短片的配音環節一直是一個重要環節,主要從背景音樂、人物語言和音效入手。好的配音不僅會讓整個故事增色不少,也賦予整個故事生命力。而曲風和動畫風格統一確不是一件易事。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上不能讓音樂顯得太突兀或者風格不符合而破壞整個故事。《向前沖》主要描述的是主角一路遇到困難,然后解決,勝利的故事。主要靠肢體語言連貫整片,并沒有太多的對話。關鍵就是音效了。因為有很多的打斗畫面,音效是整個配音環節中的重點。

在音效配入中,因為條件不成熟,不可能進行現場配音,我們只能在網上查找音效,對于有些長的音效需要對其進行剪切,保留最理想的音效。找到匹配的聲音對上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覺得聲音的大小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可以增強聽覺上的沖擊感。在主角和怪物打斗的一場戲中,主角用飛鏢去投擲怪物。我把飛鏢砸在怪物身上的音效加大了,想達到聽覺上的沖擊。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木蘭 權力話語 翻譯 裂變

1、引言

Mulan是迪斯尼推出的第36部年度動畫巨片,其一流的工藝、宏大的場面、華麗的音效、奇特的景象、波瀾的情節以及豐滿的人物形象賦予該片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和感染力。之后,國內先后出現了兩個配音翻譯版。它們對Mulan在國內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仔細對比電影Mulan英漢版本就會發現,木蘭形象在兩個版本中并非相同。在譯者對人物語言不斷改寫和操縱之下,洋化的木蘭形象逐漸裂變,趨向“中國化”。因此本文擬以許晴、成龍、陳配斯等配音的大陸版《木蘭》為基礎,從權力話語的角度出發,對裂變之路予以探討。

2、電影Mulan之中的權力話語

法國后結構主義思想家、哲學家米歇爾,福柯認為“權力”并非是禁止或阻止人們做某種事情的力量。而是由一切支配力和控制力構成的關系網。它既包括政治機構、國家法律等有形的權利,也包含意識形態、宗教倫理、文化傳統等隱形的權力。而“話語”并非簡單的“言語”,它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隱匿在人們意識之下的深層邏輯,暗中支配著各個不同群體的言語表達、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它不僅是知識傳播和施展權力的工具,同時也是掌握權力的關鍵。因為在任何一個社會里,“話語”一經產生,就立刻受到若干權力形式的控制、篩選、組織和再分配。電影Mulan的拍攝及木蘭形象的洋化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花木蘭本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傳奇女子形象,其“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壯舉以及她身上所承載的“忠”、“孝”、“勇”、“烈”等品質使其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形象之一。人們贊美木蘭、歌頌木蘭是因為她迎合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倫理觀。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價值判斷取向。可以說,木蘭形象本身就是中國權力話語對世人的“言說”。但是當迪斯尼將木蘭拍攝電影之后,情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迪斯尼塑造的木蘭雖以“木蘭替父從軍”的民間故事為原型,但在經過西方詩學及文化的過濾之后,已不是在國人熟知的木蘭,而成為西方語境下的中國故事。洋化的木蘭“言說”的是西方的權力話語。片中的木蘭不再是“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傳統形象,而是追求自我實現、光耀門庭的美國新女性。她不拘小節,勇敢聰慧,敢做敢為:皇上招兵服役之際,她勸阻父親;全家用餐之時又大聲抗議;之后連夜替父從軍,有勇有謀對抗單于;勝利之后,拒絕宰相之職,她還不避“男女有別”,竟然“觸犯龍體”,與皇上熱情擁抱等等。木蘭形象所承載的不再是“忠”、“孝”之道,而是“美國主流文化的個人主義和女性主義”。正如花木蘭副導演托尼,班克弗特所說的那樣:“我們當盡可能尊重原著。但我們清楚,我們不會把它拍成一部中國片子,因為我們不是中國人。我們有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敘事風格。”正是在迪斯尼文化工業機器的“敘述”之下,花木蘭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形象逐漸被“洋化”,成為美國文化的代言人。

3、電影Mulan的配音翻譯—沖國權力話語的言說

當洋化的木蘭形象經迪斯尼的商業運作回歸中國之后,譯者所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應付暗含在木蘭形象話語之下的中西權力話語的挑戰。因為在現代語境下的翻譯已經不是簡單的文字轉化,而是權力之間的斗爭,是征服與被征服之間的較量。長期以來,東方一直是作為西方的“他者”而存在的。在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過程中,西方總以征服者的姿態對東方的文化肆意涂抹,將東方的文本納入西方詩學體系。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以其“歸化”的策略起到了共謀的作用。為抵制西方新的文化霸權主義,譯者們總是以雜和的文本形式、“異化”的翻譯策略對其解構。但是在處理洋化的木蘭形象時,譯者所面臨的情況和常規似乎大相迥異。因為他們所要處理的文本原型并非是純正的西方素材,而是被西方“掠奪”改變之后的花木蘭形象。而且譯者所面對的是中國文化系統以及民族意識不斷增強的中國觀眾。若以“異化”的方式處理,則是加劇了美國文化對中國木蘭形象的改寫,自己將成為暴力的“幫兇”。仔細觀看國語配音的《木蘭》就會發現,譯者已經超越了配音翻譯常用的技巧,以中國文化為基點,不斷對劇中人物語言進行改寫,使之符合中國詩學和文化的要求。

3.1 增加儒家思想,適應中國傳統價值觀

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度,木蘭形象之所以被世人喜愛是同我們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傳統文化價值觀息息相關的。孟子曾曰:“孝之至,莫大于尊親。”出于保家的尊父孝道和衛國的忠君之心,花木蘭才能夠不顧女兒身投身軍戎。可以說,無儒家思想的烘托也就無經典的木蘭形象。因此任何作者或譯者想在中國語境下敘述木蘭故事,其言說必然帶有儒家色彩,否則那就不是中國的木蘭。這也驅使譯者在面對洋化木蘭形象和其他角色時添加大量反映儒家思想的字眼。例如:

(1)Matchmaker:….Recite the finaladmonition

三從四德的四德你會背嗎?

Mulan:Fulfill your duties calmly andrespectfully

婦德指的是卑順

Reflect before you snack act.

婦言是少說話:婦容要端莊,還有

This shall bring you honor and glory

婦功,會干活,一定為家里爭光

(2)Chifu:High treason!大逆不道!

Mulan:I didn’t mean for it tO go thisfar.

我并非故意欺君妄上。

這類例子還可以在片中找到很多。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重塑儒家長幼尊卑的人倫秩序,譯者在翻譯對白時使用了一套帶有強烈中國文化色彩的對白詞匯和短語:列祖列宗(Honorable ancestors),蒼天保佑(goodluck),啟稟皇上(you r majesty),臣在(Chifu/Yes,your highness),諭旨(proclamation),百姓(people,cilizen),男丁(man)等等。正是在譯者的努力之下,洋化的木蘭才重新具有了儒家思想的韻味。

篇10

關鍵詞:動畫;背景音樂;意義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4-59-2

一、動畫的含義

動畫是一種集文學、藝術、數字媒體于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早期,中國將動畫稱為美術片,后由于科技時代的進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日本稱以線條描繪的漫畫作品為“動畫”,因此現國際通稱為動畫。

動畫與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依靠銀屏和光影呈現精彩,而動畫則受電影母親的哺育才得以健康發展,并且具有與電影一樣的美學意義。我們知道,電影的美學意義更多的在于欣賞之后留給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動畫同樣如此,也因這樣的美學意義,給人們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

二、動畫中的音樂存在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睇;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

“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晉書?樂志》

在古人著作的闡釋中可看出,音樂在當代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西方的哲學家認為,音樂傳達著人們的思想感情,是一個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靈魂部分。現代樂理則認為,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所塑造的聽覺形象,以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反映社會與生活,使得欣賞者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一種藝術的熏陶。

一部優秀的動畫作品的界定,不僅僅在于畫面感的視覺藝術,更重要的是這部動畫作品中所匹配的聲音藝術。將聲音與畫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極致的聽覺配合,才能將作品原本的存在目的良好地展現。

從專業音樂角度方面來說,一般純音樂作品都具有嚴格的組織結構,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決定著作品的結構形式。而對于動畫配樂則要服從于劇情的安排和畫面,與純音樂相比較而言,配樂的結構安排上就顯得散漫些。那么對于動畫音樂的制作要求有兩大點:首先聲音節奏與畫面動作要合拍,其次就是音樂的風格要與畫面風格完全匹配。達到這兩點要求,動畫配音則擁有了堅實的基礎。

鑒于這樣的基礎之上,動畫配音與純音樂的不同點更為明顯,這就迫使動畫導演必須十分熟悉動畫作品的布局結構與內容思想,知道如何合理地將音樂配音融入動畫之中,同時還要注意從視覺角度詮釋音樂作品影響,從而利用視覺表現形式調動觀眾的積極性。

動畫配樂大致有三類,分為劇場版動畫和動畫電影配樂、TV版動畫配樂以及動畫藝術短片配樂。劇場版動畫和動畫電影是指片長一般在80~90分鐘,動畫制作時間在三年以上,精細度較高,語言與場面按拍電影的模式來完成,耗資較大的動畫。比如《獅子王》《天空之城》《大鬧天空》等,而對于音樂配音,則音樂內容較為豐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音樂演奏規模較大、規格較高、有名家配樂演唱、多采用優秀的音樂作品;TV版動畫是指在電視臺播映、每一集時間有一定限制,每集的播放也有相對的時間規律并且每一集可有劇情也可沒有劇情聯系的動畫作品。比如歐美著名的動畫片《貓和老鼠》日本動畫片《多啦A夢》中國的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葫蘆兄弟》等。在這里《葫蘆兄弟》則屬于各集之間無明顯的劇情聯系。TV版動畫背景音樂的特點是音樂較為單一、編曲簡潔傳唱度較高、制作成本低、成人化和低齡化傾向并存;動畫藝術短片類似電影藝術具有多種表現形式:水墨動畫、木偶動畫、剪紙動畫、折紙動畫、繪畫風格類動畫、黏土動畫、線條動畫、拼貼圖動畫等等,都是以實用材料來命名。而動畫其他結構基本相同的動畫藝術短片,如《過山猴》《牧笛》《紅色的夢》等,這些動畫藝術短片中的配樂樂曲較少,貫穿始終、風格突出。音樂就是作品靈魂的精髓,它有時默默地鋪墊,有時又激昂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動畫配樂讓觀眾在欣賞作品時,在視覺與聽覺上保持一致,從而達到視覺立體化的享受。

三、《阿凡提的故事》背景音樂的存在作用

阿凡提系列木偶片是根據新疆民間故事改編而成,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于1979~1988年制作。獨具一格的山羊胡子、倒騎毛驢的滑稽形象及詼諧幽默評判世俗的語言風格,《阿凡提的故事》不僅僅是在維吾爾族地區甚至是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廣為流傳。這部動畫片曾獲得1979年文化部優秀美術片獎、第三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美術片一等獎、1991年獲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一等獎等多項獎項。而片中的音樂因配合影片的西域風格也被認為是民族音樂創作中的一朵奇葩,整個系列片共14集,作曲家金復載在背景音樂的創作中使用了多重手段以突出地域風情,在第一集《賣樹蔭》中以維吾爾族樂器薩塔爾演奏的音樂作為故事開頭的引入,以弦樂熱瓦普和吹奏樂大銅角以及打擊樂達卜鼓增加熱情幽默的氣息。

此外,每一集的背景音樂都創造性地使用了獨具新疆民族風情的音樂片段,在第三集《神醫》中,作曲家模仿俄國民族樂派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夫最為著名的《野蜂飛舞》的寫作方法來渲染小偷被狂蜂追趕的無奈緊張心情,緊扣畫面的動感狀態。

作曲家對于人物的配音方面,對配音人員的音色要求,情感表現技巧,和演唱的形式都有所注重。阿凡提的主要配音人員畢克運用謙恭而又暗藏諷刺調侃的聲音充分體現阿凡提對于世俗地主、權勢無賴等的戲弄和對勞動人民的尊敬。而在故事情節中體現的民歌特色演唱者,配音演唱歌手納扎爾?司馬義爾用獨具特色的西域唱腔體現故事發展的背景。

這樣的音樂存在形式給人們帶來的思考則是故事中插入的積極意識形態,用背景音樂突出人物形象特征是這部動畫中所注重的。

四、《貓和老鼠》背景音樂的突出表現

《貓和老鼠》(湯姆和杰瑞)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動畫形象之一,也是有美國米高梅公司推出的最成功的動畫劇集。從1939年開始由著名制片人費雷德?昂比(Fred Quimby)和導演威廉?漢納(William Hanna)、約瑟夫?巴伯(Joseph Barbera),動畫人肯尼斯?繆斯(Kenneth Muse)共同創造出,曾五次獲得過奧斯卡金獎并被兩次提名的動畫片,共包括200多個妙趣橫生的小故事。

《貓和老鼠》當中的背景音樂是由斯科特?布拉德利(Scoot Bradley)編配,在《貓兒協奏曲》這集小故事中,背景音樂編配者巧妙根據劇情湯姆貓在音樂廳舉辦自己的協奏演奏會,演奏曲目則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湯姆在舞臺上的投入演奏打擾到了在鋼琴中熟睡的杰瑞老鼠,杰瑞老鼠不禁心生憤怒,決定想方設法報復湯姆,但是試過多種方法都無法達到目的,于是杰瑞急中生智,在鋼琴內部搬動擊弦機使鋼琴在最難的部分反復演奏,直到湯姆招架不住癱瘓于鋼琴前,樂曲結束時杰瑞爬出鋼琴謝幕接受觀眾熱烈喝彩。編配者并沒有直接剪切李斯特的作品,而是根據劇情將鋼琴獨奏改編為鋼琴協奏的形式,并加以原本沒有的華彩樂段,并在其中插入爵士樂來體現杰瑞老鼠的矯健敏銳。

這部動畫中的另一個精彩片段《萬能指揮家》中,湯姆扮演指揮家在舞臺上指揮約翰?施特勞斯著名的《蝙蝠序曲》,杰瑞老鼠也想和湯姆貓一起指揮但湯姆怕杰瑞搶了自己的風頭拒絕與杰瑞一同指揮,杰瑞惱羞成怒,想盡辦法讓湯姆出丑,他先是在湯姆指揮臺上裝輪子使指揮臺消失,最后用鋸子在演奏家的地板下據出大洞,使演奏家一個個掉入洞中消失,湯姆不得不停下指揮挨個頂替演奏家,當序曲結束時,卻發現杰瑞在指揮臺上得意洋洋地接受觀眾的歡呼。編配者把《蝙蝠序曲》進行了明顯的刪節,保留下原本重要的幾個部分,為配合劇情發展又加入了一些特別的音效與樂句轉折,在最后的波爾卡舞曲部分,為表現樂隊演奏人員紛紛落洞,湯姆四處彌補、顧此失彼的情節,音樂的配器方面作了相應的處理,從而達到喜劇效果的最大化。

編配者所利用的背景音樂都是大家之作,將浪漫主義代表約翰?施特勞斯和李斯特的作品進行了情節性的改編,達到與畫面感更加融合的目的,讓動畫別出匠心,獨具一格,華麗中不失幽默趣味。

五、結語

音樂對于動畫作品而言,就仿佛是表情對于人;音樂同樣是以語言的方式存在,動畫中人物的語言占有必要地位,背景音樂是一種感性語言的存在,雖是語言中的配角,卻也不可或缺,兩者的完美結合達到一種情感的傳播與闡釋。動畫中的藝術,不僅僅在于畫面展現的視覺方面,聽覺的感受也是頗為重要的,音樂于這樣存在的藝術形式雖略顯遜色,但仍然是動畫中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也便體現了音樂在動畫中存在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金橋,彭玲,動畫音樂與音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