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行業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3-10-23 17:24: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產養殖行業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產養殖行業研究報告

篇1

[關鍵詞]:水產養殖專業 實驗教學 科研 提高

當前,各國都把培養優秀的創新型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我國現行的大學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理論、“輕”實踐能力培養,近日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對于高校教育提出了“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因此,作為應用性很強的水產養殖專業,必須強化實驗教學水平,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目前,水產養殖專業的老師都承擔著許多國家級、省部級以及企業的課題,內容有基礎的研究、有應用性研究,如何把這些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設計成本科的實驗內容和方法,為此本人就依托科研項目來強化水產養殖專業實驗教學能力,達到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的目的進行探討。

一、目前水產養殖專業實驗教學的現狀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套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思想觀念,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實驗教學處于從屬地位,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及創造能力,水產養殖專業的教學也不例外,因此,這種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二十一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特別水產養殖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目前,水產養殖專業的實驗內容主要以驗證實驗為主,而綜合型、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偏少。教學方法是指導教師先講解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學生按照規定的實驗方法與步驟得出結果。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實驗結束后,很多學生不會設計實驗,也不會觀察、分析問題,根本起不到對水產養殖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驗效果不佳。

2.水產實驗教學本身沒有建立適應水產養殖需要的教學體系,由于水產養殖品種繁殖和生長發育季節性很強,不同的季節情況是不同的,因此,對于水產實驗教學計劃中很少做全面、系統、科學的考慮和安排,缺乏完整而又相對獨立的實驗教學計劃。也造成實驗在取材和實驗安排上處于被動。在整個教學計劃中對實驗教學很少做全面、系統、科學的考慮和安排,缺乏完整而又相對獨立的實驗教學計劃。

3.對實驗質量和成績的評價,主要是看結論是否和書本一致,沒有一個完整的實驗質量、實驗效果及實驗成績的評價體系。起不到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作用。

4.科研內容和實際生產中存在問題作為實驗教學內容和研究內容的實驗不多。目前,我院教師承擔水產養殖方面的課題較多,工作量都比較大,如何讓學生參入到科研中去,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精神。同時,對水產養殖生產中存在實際問題如何以課題的形式發給學生供學生進行研究,以增加對水產養殖行業的接觸和興趣的內容不多。

5.缺乏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指導,目前,具有豐富生產實踐能力的教師參與和指導是實驗教學的較少。雖然實驗的主體是學生,但是實驗的開展離不開指導老師的認真指導。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高校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參與指導實踐教學的人較少。

6.生產實踐氛圍不濃,缺乏有效的吸引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濃厚的學術氛圍,不僅為具備創新能力的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潛在創造力的發揮。因此,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生產實踐氛圍很重要。缺乏定期聘請知名水產方面的企業家和專業技術專家進行講企業的發展史和個人的創業史,參觀知名企業的生產車間和生產工藝,激發熱愛水產養殖專業的吸引力。

二、依托科研提高水產養殖業的實驗教學水平

科研項目主要是指經過國家、省市各級部門立項的政府資助縱向科研項目和高校與企業合作的橫向科研項目。這些科研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進行科學實驗研究或技術創新以解決現實存在的理論問題或者技術難題,具有特定的背景和研究內容,有一定科研經費的保證,需要有創新的思想和實驗才能完成科研的目標和任務。加強科研與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發揮科研在實驗教學中的潛力,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發揮作用,具體措施如下:

1.將科研成果和科研課題作為實驗教學內容

依托科研開展以真實內容為主的專業實驗實踐教學。這種結合專業科研成果來開展的實踐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而且也為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了動力。《牡蠣三倍體育苗與養殖技術研究》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們將科研成果分解成不同的實驗如“貝類染色體制片及核型分析研究”、“貝類三倍體誘導技術研究”和“貝類三倍體新型誘導劑的研制”作為專業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內容新穎,應用性強,實驗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近幾年我們根據課題組教師承擔的多項國家、省市項目的課題和成果作為水產養殖專業綜合與創新技能實驗課程的內容。這些與教師科研和水產養殖密切相關的實驗,明顯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而且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對目前很多水產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與關鍵問題有了初步的了解,對專業課的學習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較好地實現了科研的依托作用。

2.依托科研開展創新性、研究性實驗教學

將實驗教學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利用實驗室的先進的設備,將教師的科研內容設計成綜合創新實驗、研究性實驗及SRDP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參加,可以建立本科生的創新觀念,促進其創新欲望。科研項目的完成過程強調的是科研主體的主動性、創新意識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這樣有利于本科生真正地表現出其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團結協作精神得到很大提高,真正實現水產養殖專業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

根據教師的科研課題,選擇適當的題目,讓學生和教師進行雙向選擇,實施程序為學生根據需要完成的內容和要求,制定工作計劃,自行收集資料;在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交老師審閱;審閱通過后,學生制定實施方案,并按實施方案進行實驗研究;分析實驗結果,寫出實驗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并進行驗收。

3.依托科研重組實驗教學內容及方法,改革實驗教材水平

依托科研對以往的實驗內容進行了優化、組合,減少驗證性實驗內容,增加了研究性實驗內容,以逐步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強化實驗教學的能力。同時,根據水產養殖技術更新快的特點,我們及時把教師承擔的水產養殖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研究內容,及時補充到相關各科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及時補充到實驗教材中,豐富實驗的方法和實驗操作手段,以出版內容新穎、方法先進的新實驗教材,提高學生對實驗愛好和興趣,以利于學生特長的發揮及實驗能力的培養。

4.依托科研項目建立實踐教學基地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建立了鰲山衛的實踐教學基地,作為學生校內實習基地已很好完成了水產養殖專業的生產實習實踐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應效果很好。實習教學環節中,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布置的任務來查閱文獻,對實習內容,相關工藝做到心中有數;實習過程中通過學生親自參與水產種苗的生產工藝過程,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習報告中,學生普遍認為這樣的實習目的明確,能夠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與生產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同時提高了查閱、整理資料,撰寫報告的能力,為畢業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初步具備了科學研究能力,能夠真正學到一些非常實用的實踐知識。

5.畢業論文選題與科研密切結合

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應重視結合最新的科研方向和應用性,選題來源于國家、省部級及其他課題占80%以上,保證了選題的質量。這些做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利于畢業論文成績的提高,其中有多名學生的畢業論文相關內容已在核心期刊上發表。

6.依托科研改變傳統實驗教學的考核制度

由于與科研相結合的特殊性,采用傳統的實驗報告的方式,顯然不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參與程度,所以一般采用實驗報告(或者小論文)加平時表現的評分辦法。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以專業水準隨時記錄反映實驗進展的實驗日志,包括準備工作、設計思路、流程說明、測試方法以及實驗中的數據記錄、現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學生提出的實驗計劃或方案、實驗記錄的完整性、真實性、科學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此外,鼓勵學生積極總結,撰寫,目前已有學生的開放性實驗內容發表在核心期刊上。

總之,依托科研引導學生求是創新,強化實踐教學水平既符合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又切合現代大學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復合型的創新型人才做了重要準備,有實事求是的進行實踐,高擎創新的旗幟,才能讓實踐教學在大學校園中花開不敗。

參考文獻:

[1]靳天玉,呂振肅,加強實驗教學建設培養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9):94-95,129.

[2]宋風琴,朱昌平,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創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8):96-97,140.

[3]于瑞海,王昭萍,溫海深等.強化水產創新技能實驗,培養水產養殖創新才的探討[J].現代農業科學,2009,(12):295-296.

[4]于瑞海,王昭萍,溫海深等,強化水產養殖專業實驗教學水平,培養水產養殖創新人才[J].現代農業科學,2009,(7):273-274.

[5]于瑞海,王昭萍,溫海深等.加強水產養殖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合作的有效途徑[J].中國海洋大學高教研究,2009,(1):39-42.

[6]郭繼強,陳曉藝,李長吾等,以科研促進教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1):76-78.

[7]王偉祖, 鄭旭明,建立綜合設計實驗平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8):74-75.94.

[8]楊曉波,馮冀寧,劉瑞濤,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5(2):47-48.73.

[9] 劉德強.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大學時代,2006,(04):131-132.

[10]董社英.以科研項目為依托構建多層次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2):91-93.97.

[11]李俊,論高校教學與科研之互動關系[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7(3):80-84.

篇2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革新,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技術應用與農業中,其中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日益受到關注。農業物聯網能夠運用到農業中的眾多領域當中,且加快促進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進程,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隨著我國農業領域的飛速發展,農業物聯網已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加強農業物聯網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應用及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創新發展路徑研究,以求在農業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利用。

【關鍵詞】農業物聯網 技術 應用 創新

1 引言

物聯網(The Interned of Things)作為世界公認的信息產業第三次巨大變革,其是一種可以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以及人與物之間全面互聯的網路,其重點是物與物之間的互聯。而農業作為物聯網技術的重點應用領域之一,其通常則是將傳感器各個節點構成能夠觀察的監控網路,并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農業資源、農作物、禽畜養殖等信息,從而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并確定問題發生的具體地點,是技術人員能夠及時解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以前農業以人力為中心,極度依賴機械生產的模式,從而使農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農業物聯網主要是在計算機的基礎上,利用無線數據通信、射頻自動識別(RFID)等技術,將識別的信息進行網上共享。農業物聯網具有實時監測、遠程控制、查詢及警告等功能,其應用及創新性發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地技術人員的密切關注。

2 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

2.1 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農業育種中的應用

在農作物的生長中,種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作物以后的生長狀況,因此育種的好壞對于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物聯網技術通過采集、檢測不同品種的種子的數據如育種溫度、濕度及營養狀況等,培育出品質、發芽率及形態等良好的種子。當前,利用物聯網技術育種已經應用與許多國家和地區,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同時,技術人員不斷開發和利用新的育種軟件,也快速推動了農作物育種的集約化、流程化和規模化管理。

2.2 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設施園藝生產中的應用

目前大棚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與培育花卉、果蔬中,應用物聯網系統中的濕度傳感器、光傳感器、溫度傳感器、CO2傳感器、PH值傳感器等可以對大棚中的相對濕度、光照輕度、溫度、CO2濃度、PH值等植物生長所必須的條件的參數進行控制。通過設置好的系統對大棚內的環境進行自動控制,為大棚中的花卉、果蔬等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進而改善作物品質、提高作物產量及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能夠減輕農民的體力勞動和避免人員浪費。

2.3 農業物聯網技術在禽畜養殖化管理中的應用

農業物聯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與水產養殖、家禽養殖等行業,在使用過程中,主要通過物聯網系統中的傳感器采集和處理養殖的禽畜的進食量、生長周期、個體體征等數據,制定出符合禽畜生長的最優條件并設置好系統,實現自動化喂養。另外,物聯網還可以實時監測和分析養殖的禽畜體溫、行為特征等數據,對禽畜個體生理信息進行精細化管理,從而預防和及時處理禽畜疾病或疫情的發生,避免重大經濟損失。

2.4 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的應用

當今社會食品造假問題越來越嚴重,嚴重危害到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有關部門鼓勵企業和農民在養殖禽畜和農作物時使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其可以通過信息傳輸技術、信息處理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等實時記錄和檢測禽畜及農作物在養殖過程中的各項數據,從而可以對食品生產中所用的原料追根溯源,保證了食品的質量,避免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2.5 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資源調控中的應用

單單依靠勞動密集、粗放型農業以無法滿足農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了,農業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其特有的系統部署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農場中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并對農場中的環境作出相應改變,合理優化配置資源,減少浪費,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最佳條件。

3 農業物聯網技術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3.1 提高r業物聯網信息感知與識別技術

對于農作物生長、水產養殖、禽畜養殖、資源環境等方面均需要加快信息感知與識別技術。從各方面的基本情況著手,研究和分析各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有效措施進行有效改正以達到提高農業物聯網技術信息感知與識別技術的目的。

3.2 加強農業物聯網信息傳輸和自組網絡技術

技術人員加強自組網絡的全方位構造,降低不同時期農作物生產的生命特征的信息傳輸信號的損失。分析和探討空氣界面、土壤之間的電磁波傳輸規律,找到不同環境下最適宜的傳感網絡節點位置,創建全面、有效的網絡體系。

3.3 提升農業物聯網云端計算技術

創新發展物聯網多種信息融合技術,不斷開發新的、有效的技術。云端計算和云平臺可以隨時存取信息,在農業物聯網中具有獨特的作用。農業物聯網的云端計算技術能夠根據所收集的農作物產品價格、氣候變化、國家政策等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正確、有效的建議。不斷提升云計算的編程模式和數據管理尤為重要。

4 結語

我國正處于“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時期,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物聯網技術不僅僅能夠智能化、自動化的控制農業產品的生產、生長,同時還可以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因此必須充分發揮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并不斷進行創新改革,促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腳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張鵬.渭南市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與發展對策研究報告[J]農業與技術,2014(09).

[2]彭志蓮.基于SPSS評估的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與優化――以山東省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石油/農學中旬刊,2014(04).

[3]樊雅君.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正當時.中國公共安全(綜合版),2012(09).

[4]戴起偉,曹靜凡.燕面向現代設施農業應用的物聯網技術模式設計[J].江蘇農業學報,2012(05).

作者簡介

李智慶(1965-),男,浙江省嘉興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軟件與信息技術。

篇3

[關鍵詞] 冷鏈物流;農產品;水產品

[中圖分類號] F32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2-35-4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Liu Xiaoli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onsumers' demand on material life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giving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food and drug safety issues. Based on the f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ie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quatic products, frozen food, dairy products and medic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providing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quatic products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及觀念的改變,消費者對物質生活需求越來越高,對食品藥品的安全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盡管我國的物流產業發展較快,但冷鏈物流發展水平還是比較落后,安全隱患仍非常令人擔憂。

2 冷鏈物流

冷鏈物流是指為根據物品特性,為保持物品的品質而采用的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物流網絡[1]。我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近幾年隨著國內需求推動和政策扶持冷鏈物流得到高速發展,但仍滯后于我國經濟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2]。冷鏈物流包括了低溫加工、低溫運輸與配送、低溫儲存、低溫銷售等環節,適用于初級農產品(如蔬菜、水果、肉、水產品和花卉產品)、加工食品(如速凍食品、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以及特殊商品(如藥品、化工產品)等。冷鏈物流對于建立現代食品、藥品物流體系,加強公共食品、藥品消費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3 福建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3.1 福建省冷鏈物流現狀概述

2006年以來,福建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建成了一批現代化冷庫,冷鏈物流新型裝備得到推廣應用,低溫環境下的倉儲、加工、運輸配送等設施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全省生鮮食用農產品的綜合冷鏈流通率2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肉類、果蔬、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為20%、3%和50%,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分別為持平、低6個百分點和高20個百分點。據不完全統,至2015年底,福建省冷庫總庫容達282.88萬噸,位居全國前列,人均冷庫容量達73.5千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85倍。共有冷藏車輛1 356輛,冷藏集裝箱495輛,保溫車237輛。至2015年底,全省5 000噸以上庫容的企業數達146個,有5家企業獲全國冷鏈物流星級企業稱號;其中第三方冷藏倉儲企業倉儲能力達68.1萬噸,占總量的24%,第三方冷藏運輸企業37家,擁有冷藏運輸車輛632輛,占全省冷藏運輸車輛的46.6%[3]。

2016年8月,福建省商務廳牽頭制定《福建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6-2020)》,內容主要涉及食品冷鏈物流。規劃提出了“十三五”福建省冷鏈物流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明確了從財政投入、稅費減免、公共服務等方面對福建省冷鏈物流提供保障,切實改善民生,從而促進全省冷鏈物流產業穩步發展。

3.2 福建省細分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現狀

3.2.1 果蔬農產品。福建省是我國農副產品主要產區之一,產量大、品種多。2015年,福建省蔬菜產量1 790.37萬噸,產值484.96億元,較上年增長8.2%;水果產量744.79萬噸,產值265.51億元,較上年增長6.5%。果蔬總產值750.47億元,占全年農業產值的46.4%;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0.2%,是福建省農業的支柱產業。

然而果蔬類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易腐易爛,2015年福建省果蔬類農產品腐損率達25%,遠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嚴重影響農產品的新鮮度和營養性,經濟損失巨大。福建省果蔬類農產品的冷鏈則剛起步,冷鏈流通率較低,僅為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個百分點,與國內其他省市及歐美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此外,省內專門用于果蔬冷鏈的冷庫較少,不到10%,大部分冷庫為Q-18℃的低溫庫,適用于果蔬冷鏈的高溫庫(R-2℃)較少,基礎設施薄弱。

隨著閩臺貿易的發展,閩臺冷鏈物流合作不斷加強,福建省引進了一些先進的果蔬貯藏保鮮技術和預冷技術、光電分等分級技術、信息技術等,并形成了相對統一的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此外,在以福建農林大學等有關科研院校為主要科研力量的努力下,福建省果蔬類農產品貯藏保鮮技術緊跟國際發展趨勢,涉足各種保鮮技術,如氣調保鮮、真空保鮮、臭氧保鮮、輻照保鮮、涂膜保鮮、生物防腐保鮮等等,保鮮對象從柑橘、荔枝、龍眼拓寬到福建省其他常見果蔬(如枇杷、蜜柚等)[4]。

福建省果蔬類農產品冷鏈物流環節主要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目前有福鼎閩浙邊界農貿中心市場、同安閩南果蔬批發市場、福州亞峰蔬菜批發市場、海峽農產品批發市場、廈門中埔水果批發市場、南安的閩臺農產品交易市場、泉州市華洲水果中心批發市場等。

3.2.2 水產品。福建豐富的資源條件和良好區位優勢為漁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2015年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1 082.31億元,水產品產量高達733.89萬噸,位居全國第三,其中海水養殖產量404.13萬噸,已經連續多年穩定增長。據福建海關統計,2015年水產品出口量約為81.2萬噸,出口額約54.9億美元。福建馬尾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是全國最大的海產品交易市場,已聚集境內外超過1 000家交易商在場內交易,場內交易的水產品種達300余種,年交易量約200萬噸,全年交易額超300億元,約占全國海洋漁業生產總值的9%,規模位居全國第一[5]。水產養殖規模和水產品產量的大幅增長以及水產品貿易蓬勃發展,促使水產品冷鏈物流需求快速增長。

福建省冷鏈物流以水產品為主,冷鏈流通率為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個百分點,腐損率為10%[3],位居國內前列,但與發達國家(冷鏈流通率95%以上,流通腐蝕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相比,差距較大[6]。福建省服務于水產品的冷庫容量達184萬噸,約占全省冷庫總容量的65%,水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的發展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目前,省內已經建成了多種類型和功能的水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包括具有水產品交易功能的廈門高崎閩臺中心漁港農水產品交易中心、泉州華洲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馬尾的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以及具有更多水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功能的霞浦臺灣水產品集散中心、海峽兩岸(東山)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和連江臺灣水產品加工基地等。其中,寧德、東山、連江和霞浦四大閩臺冷鏈物流中心已經具有水產品冷鏈一體化初步功能,基本形成了水產品捕撈預冷保鮮冷凍加工冷凍貯藏冷藏運輸及配送等功能完備的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為閩臺冷鏈物流合作、水產業經貿合作提供基礎[7]。

3.2.3 冷凍食品。福建是我國有名的冷凍食品生產大省,目前省內有201家速凍食品加工企業,與北方冷凍食品行業中速凍面米食品,如速凍水餃、速凍湯圓等為主導產品不同的是,福建冷凍食品行業中以生產速凍肉制品的企業所占比重較高,尤其是以火鍋料為代表的冷凍魚糜制品行業,在全國更是首屈一指。目前省內大型冷凍火鍋料產品生產的企業有: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海壹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福建馥華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勝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其中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早期代表性的冷凍食品企業。2015年公司年產量超過25萬噸、營業收入超過25億元,逐步成長為國內較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冷凍食品生產企業。

3.2.4 乳制品。據廈門海關統計,2015年福建省共進口乳制品7.61萬噸,同比增長31.4%,美國和新西蘭是福建乳制品兩大進口來源地,2015年分別進口3.4萬噸、2.9萬噸,合計共占進口總量的82.9%[8]。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乳制品的需求量將越來越高。乳制品保質期短、生產具有分散性,冷鏈物流作為乳制品質量保證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促進乳制品產業發展的巨大動力。

目前福建省有福州國健食品有限公司、廈門市乳品公司、福建大乘乳品有限公司、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大型乳制品企業。其中,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乳制品企業,擁有先進水平的冷鏈管控流程,在國內業界率先實現全封閉擠奶和牛奶貯藏、運輸、銷售“冷鏈”一條龍,確保牛奶始終處于全程2~6℃的冷藏保鮮狀態,并在國內率先推出“24小時限時速遞”的鮮奶消費服務,使得鮮奶能夠安全地流轉到消費者的餐桌上。目前,公司的乳制品配送中心初具規模,擁有成品庫冷庫2個,約860平方米,均為低溫冷藏庫,冷藏容量250噸,主要配送長富鮮奶系列32品種,產品銷售網絡已進入全省各縣市和省外周邊城市,占福建省市場90%。

3.2.5 醫藥產品。醫藥產品的生產、儲藏和運輸對溫度(一般要求溫度在保持在2~8℃)、濕度、見光度具有特定的要求。如果運輸過程中處理不當而使藥品質量降低,產生的風險要遠大于貨物的損失,它將危害到病人的健康安危。近年來,國內頻發的藥品安全事件暴露了中國醫藥產業的薄弱現狀,醫藥冷鏈物流質量管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2015年,福建省醫藥銷售額總額約331億元,公立醫療機構集中采購藥品200多億元。全省共有藥品流通企業8 440家,其中藥品批發企業272家,藥品零售連鎖企業133家。醫藥流通市場規模大、需求活躍,醫藥冷鏈物流發展空間廣闊。據福建省商務廳介紹,2015年福建省冷藏藥品的銷售超過80億元,約達到醫藥銷售總額的四分之一,然而,福建省醫藥冷鏈基礎設施落后、發展十分緩慢。據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10家全省公立醫療機構基本藥物配送企業的藥品陰涼庫(20℃以下)19萬平方米,藥品冷藏庫(2~8℃)1.3萬立方米,藥品冷凍庫(-18℃以下)600立方米,冷藏車50輛,便捷式保溫箱450個。福建鷺燕中宏醫藥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第三方藥品物流企業,也只有6輛冷藏車和10個冷庫共3000立方米。由于冷鏈設施不完善,冷鏈物流裝備不足,福建省醫藥公司運輸藥品普遍批量小、批次多,難以形成一定的規模開展集運。此外,醫藥冷鏈物流設施投入大,運行成本高,為節省開支,部分企業沒有完全按照醫藥冷鏈物流行業相關標準進行運輸,導致了醫藥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

4 福建省冷鏈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4.1 冷鏈硬件設施制約發展

“十二五”期間,福建省雖然加快改造和新建一批適應現代物流和消費需求的冷藏倉庫和冷藏運輸車輛,但福建省冷鏈設施整體規模不足,冷庫的配套技術沒有跟上,自動化控制水平普遍較低,布局不合理,整體建設缺乏標準規范,設計水平及施工質量都相對較低。冷庫管理缺乏行業規范,市場化程度較低,冷庫整體有效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僅為60%左右。專業的冷藏貨車由于價格相對較高,企業無能力大批量購買,數量僅為貨運汽車0.24%(美國為1%,英國為2.6%,德國達到3%),遠遠低于歐美國家。大部分來自普通貨車的簡易改裝,制冷技術比較差,難以保證冷鏈產品的質量。

4.2 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整體比較低

福建省物流信息化工作起步較晚,信息平臺的建設嚴重滯后,冷鏈物流企業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幾乎是空白,開放程度很低,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鏈物流信息網絡。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在倉儲、運輸、配送等各個環節仍然以人工為主,無法實現優化調度,合理配置。信息化程度低容易造成信息傳遞不及時和準確性低等問題,嚴重影響到冷鏈物流運輸效率,導致冷鏈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或者保質期縮短。

4.3 斷鏈環節多

目前,由于福建省冷鏈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貨物的運輸環節溫控手段粗放,冷藏運輸及配送過程缺乏監控,配送環節操作不規范,城區配送大部分采用常溫而不是冷藏配送,冷藏貨物的裝卸和進出冷庫過程大部分處于斷鏈狀態,全程溫控系統和質量溯源系統尚未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全省大部分冷鏈企業都不能保證農產品從產地到消費地整個流通過程都處于完整的冷鏈系統中[9]。

4.4 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不完善

我國冷鏈物流的標準特別是行業標準不夠健全規范,缺乏引Я和監管力,一些冷鏈物流行業出臺的標準與企業實際運作脫節。目前,福建省還未形成一套在冷鏈物流各個流程中都適用的標準化體系,使得冷鏈行業的準入門檻極低,操作流程與操作資質更是毫無規范性可言,各冷鏈物流企業缺乏統一性以及協調性。

4.5 冷鏈物流人才匱乏

目前,大多數冷鏈物流從業者來自傳統的倉儲和運輸企業的搬運、裝卸等崗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數一線操作人員和基層管理者缺乏專業的知識和技術。福建省內針對冷鏈物流技術和人員的培訓很少,中職、高職、本科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也無法與冷鏈物流產業對接,雖然設置有物流管理、食品工程、制冷技術等相關專業,但是交叉度不夠,沒有專門的冷鏈物流專業學科,不能適應福建省冷鏈物流發展的需求。

4.6 冷鏈理念薄弱

由于冷鏈物流在我國剛剛起步,商品流通環節的各企業及人員對低溫物流認識不足,且關于冷鏈物流的理論研究及供應管理的思想落后于物流發展現狀,企業對保證產品鮮度和質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新技術的應用意識不強,普遍認為冷鏈流通成本很高,會使產品價格增加很多,消費者無法接受。冷鏈理念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礙福建省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

5 結語

隨著福建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頒布和政府對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視和關注,福建省冷鏈物流產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十三五”期間,福建省預計投資冷鏈物流發展規劃重點項目共69個,投資額達106.47億元。在加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基礎上,要加強冷鏈物流的硬件和軟件等基本設施設備的建設,結合各地實際,制定冷鏈物流標準,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大力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積極培育冷鏈物流龍頭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提升綜合服務檔次;此外,基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電子物流正在興起,推廣物聯網技術,加快福建省冷鏈物流信息化進程,實現冷鏈物流產業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GB/T1835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S].2006.

[2] 雷國.我國冷鏈物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對外經貿,2015(4):59-61.

[3] 福建省商務廳.福建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Z].福建省商務廳,2016.

[4] 福建省制冷學會.福建省食品貯藏保鮮學科發展研究報告[J].海峽科學,2016(1):137-145.

[5] 蔡婉坤,葉.福建省海產品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5):59-61.

[6] 鄭晶晶,葉.關于福建省進行“藍色糧倉”建設的探討[J].中國市場,2016(36):23-24.

[7] 陳賓.福建省水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J].物流技術,2015(9):48-50.

篇4

第一條為加強對我市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水資源保護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任何單位與個人都有保護水資源的義務,必須遵守有關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本規定。

第四條各級政府應當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與節約,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第二章飲用水源地保護

第五條我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各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范圍由市人民政府提出劃定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再由市人民政府對社會公布。

跨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按《廣東省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條例》規定的權限與程序辦理。

水源保護區應設立明顯標志,明確水質保護目標及保護區內必須遵守的規定。

第六條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水質不得低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Ⅱ類標準;二級保護區內的水質不得低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Ⅲ類標準;準保護區的水質標準應保證二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的標準。

第七條飲用水地表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均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二)禁止向水域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及其它廢棄物。

(三)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一般不準進入保護區,必須進入者應事先申請并經有關部門批準、登記并設置防滲、防溢、防漏設施。

(四)禁止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不得濫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藥、捕殺魚類。

第八條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除遵守第七條規定外,還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二)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設置的排污口必須拆除、堵截;

(三)不得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禁止停靠船舶;

(四)禁止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五)禁止設置油庫;

(六)禁止從事種植、放養禽畜,嚴格控制網箱養殖活動;

(七)禁止從事旅游、游泳、洗滌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動。

第九條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除遵守第七條規定外,還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準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改建項目必須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二)原有排污口必須削減污水排放量,保證保護區內水質滿足規定的水質標準;

(三)禁止設立裝卸垃圾、糞便、油類和有毒物品的碼頭。

第十條飲用水源準保護區內除遵守第七條規定外,直接或間接向水域排放廢水的,必須符合國家及地方規定的廢水排放標準。當排放總量不能保證保護區內水質滿足規定的標準時,必須立即停止排污,并啟動應急預案解決削減排污負荷。

第十一條位于五桂山生態保護區范圍內的水庫水源地保護措施按《*市五桂山生態保護區管理暫行規定》執行。

第三章節約用水

第十二條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以節水促減污,推進水資源保護工作。

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設立市節約用水辦公室,統籌協調全市的節約用水工作,擬定節水政策,編制節約用水規劃,指導并督促各有關部門和各鎮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加強本行業、本地區的節水工作。

各有關部門和各鎮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積極配合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工作,加強本行業、本地區的節水監管。

第十四條全面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單位和個人利用取水工程或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應當嚴格按照《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和《廣東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的規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

第十五條從江河、湖泊日取地表水5000立方米以上(含本數,下同),日取地下水1000立方米以上,發電總裝機1000千瓦以上并需申請取水許可證的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業主單位在向發展計劃主管部門報送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前,必須進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編制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并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

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審查意見是審批取水許可申請的技術依據。

第十六條推行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

我市行業用水定額依照《廣東省用水定額(試行)》執行。按照行業用水定額核定的用水量是取水量審批的主要依據。

逐步實行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超定額累進加價方案由市物價局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制定,并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第十七條取水戶應當嚴格按照經批準的取水量取水。對超額取水部分依法實行累進征收水資源費。

第十八條取水戶應當依照國家技術標準安裝計量設施,保證計量設施正常運行。

第十九條政府鼓勵研發、應用節水技術與設施。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政策引導,限制高耗水產業發展,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增加循環用水次數,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應當制訂節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節水設施。節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供水企業和自建供水設施的單位應當加強供水設施的維護管理,減少水的漏失。

第二十條各鎮(區)應當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合理調整農業產業布局和種植結構,推廣管道輸水、噴灌、滴灌、滲灌等節約用水技術,完善灌溉工程的改造配套和渠道防滲設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第二十一條市人民政府對有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節約用水技術改造項目和科研項目給予支持,對在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監督管理中,成績顯著的單位或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

第二十二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擬定轄區內的水功能區劃。

第二十三條經批準的水功能區劃是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活動以及向水體排污,不得影響水功能區確定的保護目標。

第二十四條積極推進全市“供水一盤棋”工作,堅持適度超前、集約利用的原則,加大力度整合供水設施和飲用水水源地,保障城鄉供水安全。

第二十五條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經濟、技術條件,制定本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配方案,并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作,落實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二十六條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水質監測工作,并及時將水質監測結果報市人民政府。

第二十七條在江河、湖泊(含運河、渠道、水庫等水域,下同)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應當經過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批。

第二十八條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征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重點排污單位不得超出市人民政府、市環保局或鎮區政府限定的排污總量排污。

第二十九條禁止向江河、湖庫及河道管理范圍直接排放、傾倒、堆放和填埋污染水體的物體。禁止在河道內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容器。

第三十條在河道沿岸的港口、碼頭,應設置接收、處理殘油、廢油、含油污水、糞便和垃圾等廢棄物的設施。未設置上述設施的,須限期補設。

第三十一條船舶在港口或者碼頭裝卸、運輸油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時,船方和作業單位必須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防治水體污染。

第三十二條城市污水應當集中處理。各鎮(區)應按《*市污水工程建設規劃(*-2020)》建設和完善排水管網,有計劃地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第三十三條推行清潔生產,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鼓勵新建工業項目進入工業園區,集中處理工業廢水,控制工業污染。

第三十四條鼓勵和扶持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引導畜禽養殖企業走生態養殖道路。

第五章內河涌水環境保護

第三十五條全市內河涌要按照能蓄、能引、能控制、能調度、能通航的目標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

第三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將內河涌整治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內河涌整治的資金投入,有計劃地清疏內河涌,清理水上漂浮垃圾和水浮蓮,加高培厚河堤,綠化河岸,促進內河水體循環,改善內河水環境。

第三十七條禁止在內河涌上搭建廁所、牲畜飼養棚舍,圍筑魚塘。

第三十八條內河涌實施寬度控制目標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內河涌,填堵或縮窄河道,以確保內河涌水流通暢,提高內河水體自凈能力。

對內河涌及其管理范圍內原已建成的各類建筑物及設施,視其對內河涌的影響程度,結合內河涌整治的需要,逐步清拆、遷移和改造。

未經批準擅自在內河涌興建建筑物或其他工程設施項目,一律作違章建設處理。

第三十九條城鎮和鄉村各項建設確需占用內河涌及其管理范圍的,須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同時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保障內河涌防洪排澇體系和改善水環境的要求。

第四十條船舶在內河涌從事航行、停泊、作業及其他影響內河水域環境的活動,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船舶污染內河水域環境管理規定》。

第四十一條內河涌水質不符合功能區水質標準時,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共同核算區域內的污染物排放削減量,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保障水功能區水質達標。

排污單位必須遵守污染物排放削減量要求,并落實控制措施后,方可向內河涌水體排污。

第六章部門職責和考核

第四十二條水資源保護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協調,政府各職能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水資源保護工作。

第四十三條市政府辦公室協調各職能部門制定具體的水環境保護考核指標,督促落實各項水環境治理措施;組織考核各部門及各鎮(區)的水資源保護工作。

第四十四條市發展和改革局負責將水環境保護目標和重點工程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將有關重點工程項目列入市重點建設項目年度計劃;按照節水減污的原則,做好建設項目的審批工作和重大產業發展項目布局規劃。

第四十五條市規劃局負責指導城鄉建設布局;合理布局規劃建設項目,減少水環境污染;負責編制和修訂全市給水工程規劃、排水規劃及生活污水處理規劃等。

第四十六條市環保局負責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作的監督管理,加強全市工業企業的排污監管;負責全市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和污染源環境監察工作;會同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水功能區劃,制定我市排污總量控制計劃,并負責檢查計劃落實情況;負責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內河的水質監測;會同有關部門整治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工業企業排污口和主要污染源,查處水污染違法行為;負責對全市鎮區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行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

第四十七條市財政局負責研究制定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環保產業的財政政策,加強市級水資源費、排污費的征收管理,保障水資源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水環境保護和節約用水的獎罰制度。

第四十八條市水利局負責全市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配置;負責取水許可、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入河排污口設置的審批和監管;主管和監督節約用水工作,會同物價局、建設局研究制定我市的水價改革方案;負責水功能區的水質、水量監測;負責統籌全市內河涌整治工作,利用水利工程調度增大水環境容量;協同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會同市環保局擬定水功能區劃,制定水功能區排污總量控制方案,對水功能區水質不達標的,商市環保局提出治理方案,并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第四十九條市建設局負責組織全市供水規劃、組織大中型生活垃圾處理項目的建設,組織生活污水處理廠及其污泥處理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查工作,加快城區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加強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和內河涌水浮蓮清理的監督和管理。

第五十條市衛生局負責飲用水源地的水質監測分析,協助檢查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的執行情況。

第五十一條市經貿局負責節能降耗、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實施,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淘汰落后的設備、工藝和技術;引導環境保護產業化、市場化等。

第五十二條市農業局負責制定農業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開展畜禽養殖廢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發展生態農業和無公害農產品,指導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第五十三條市海洋與漁業局負責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制定海洋保護規劃,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監測和重點海域環境容量評估,以及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監督管理,科學布局養殖區域,合理控制養殖容量,開展養殖污水凈化,發展生態漁業,指導科學使用水產養殖投入品,實施無公害養殖,減少養殖污染。重點做好海洋污染控制工作。

第五十四條市城管執法局負責查處向河流、河涌、湖泊拋棄、傾倒廢棄物的行為;查處水源保護區和河道兩岸建設用地上不符合城市容貌標準、環境衛生標準的建筑物和設施。

第五十五條各鎮(區)負責本轄區內水資源保護的具體工作。落實取水許可、節水減污、內河整治等工作的責任人和具體措施;認真分解落實污染物總量控制工作任務,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到位、責任到位、任務到位”;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機制,并定期向市人民政府上報工作情況。

第五十六條建立市、鎮兩級工作責任制和考核制度,把水資源保護工作實績列入政府部門和鎮(區)責任人的年度政績和目標考核內容。政府部門工作績效根據各部門職責分別考核;鎮(區)考核指標包括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率、取水計量安裝率、內河整治進度、污水處理率、水功能區達標率等。

市、鎮兩級政府均應對在年度內水資源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成績差的單位和個人視情給予通報批評或處分,并責令其限期整改。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七條在水資源保護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的,由市人民政府責令停止或者關閉。

第五十九條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的,或者改建項目未削減污染物排放量的,由市人民政府責令停業或者關閉。

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超過國家規定的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污染物的,由市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治理,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由市人民政府責令停業或者關閉。

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設立裝卸垃圾、油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碼頭的,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條未經批準擅自取水,或者未依照批準的取水許可規定條件取水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采取補救措施,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取水許可證。

第六十一條未安裝取水計量設施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安裝,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計征水資源費,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計量設施不合格或者運行不正常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更換或者修復;逾期不更換或者不修復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計征水資源費,可以處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第六十二條生產、銷售或者在生產經營中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藝、設備和產品的,由市人民政府經濟綜合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或者使用,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三條建設項目水污染防治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即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準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并處10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四條排污單位故意不正常使用水污染處理設施,或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擅自拆除、閑置水污染處理設施,排放污染物超出規定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恢復正常使用或限期重新安裝使用,并處10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五條違反本規定及有關法律、法規,造成水污染事故的排污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進行處罰。

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海事管理機構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進行處罰。

篇5

關鍵詞:休閑農業;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觀光休閑農業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相繼出現了多種組織形式。人們對大自然的渴望促進了休閑農業園區的出現和存在,改變了傳統農業僅專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農業的單一經營思想,客觀地促進了旅游業和服務業的開發,有效地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休閑農業園區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各地區已經自發興建了一批生態莊園,相繼開展了觀光休閑活動,利用田舍、果品以及臨近的自然風光風光,吸引眾多城市游客,“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娛農家樂、購農家物”,豐富了市民們的民俗體驗需求,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觀光農業的強大生命力。

但在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形勢喜人的同時,園區規劃建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方面,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現狀甚憂,缺乏規劃的技術規范和理論指導,各單位規劃和成果內容五花八門,而且各自為政,項目單一,不能形成園區完整的旅游系統,不能充分挖掘當地的旅游資源。另一方面,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缺乏系統的景觀規劃設計,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差,園區景觀建設雜亂無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環境常常讓游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鑒于此,為使休閑農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更加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對我國各地區休閑農業園景觀的規劃設計事在必行。

二、景觀規劃的程序和內容

(1)基礎資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園區所在區域的農業發展狀況,園區所在地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條件,地形地貌、環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塊的肥沃程度),交通條件(園區周邊環境狀況及旅游資源),社會人口現狀,經濟現狀,已有的相關的規劃成果,現場踏勘工作所獲得的現狀資料。

(2)目標定位

確定規劃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規劃;確定園區的性質與規模、主要功能與發展方向;在景觀規劃過程中對目標作出討論并進一步提煉。

(3)園區發展戰略

在調查——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對園區自身的特點作出正確的評估后,提出園區發展戰略;確定實現園區發展目標的途徑;挖掘出提高農業觀光休閑的市場潛力。

(4)園區產業布局

確定農業產業在園區中的基礎地位,規劃在圍繞農作物良種繁育、生物高新技術、蔬菜與花卉、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同時,提高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等第三產業在園區景觀規劃中的決定作用。園區產業布局必須符合農業生產和旅游服務的要求。

(5)園區功能布局

園區功能布局要與產業布局結合,充分考慮游客觀光休閑的要求,確定功能區,劃定接待服務區、農產品示范區、觀光采摘區、生產區范圍,完成園區功能布局圖。

(6)園區土地利用規劃。

合理確定園林綠地、建筑、道路、廣場、農業生產用地等各項用地的布局,確定各項用地的大小與范圍,并繪制用地平衡表。對不同土地類型的各個地塊作出適宜性評價,達到農業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7)景觀系統規劃設計

景觀系統規劃設計更強調對園區土地利用的疊加和綜合,通過對物質環境的布局,設想出園區景觀空間結構的變化和重要節點的景觀意想。包括基礎服務設施規劃,游憩空間規劃,植物景觀配置規劃,道路系統規劃,水電設施規劃。

(8)解說系統規劃設計

解說系統規劃設計內容包括軟件部分(導游員、解說員、咨詢服務等具有能動性的解說)和硬件部分(導游圖、導游畫冊、牌示、錄像帶、幻燈片、語音解說、資料展示欄柜等多種表現形式)兩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完善解說系統規劃設計,向旅游者進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對悠久的農耕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知識,如生態系統、農作物品種、文化景觀以及與其相關的人類

活動的了解。

(9)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

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是景觀系統規劃設計的進一步細化,是對總體方案做的進一步修改和補充,并對重要景觀節點進行詳細設計。完成園路、廣場、水池、樹林、灌木叢、花卉、山石、園林小品等景觀要素的平面布局圖。在完成重要景觀節點詳細設計的基礎上,著手進行施工設計。

(10)評價

結合園區原有現狀分析,對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和實施工出評價。主要包括規劃設計方案的適用性評價,客源市場分析與預測、投資與風險評價,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經濟效益分析與評價,社會效益分析與評價。

(11)管理

建立職能完善、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以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建立符合現代化企業制度要求的開發運營體制,可采取“公司+農戶+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模式。

(12)規劃成果

規劃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文本(含匯報演示文本)、圖集,基礎資料匯編;從內容上講涵蓋:園區社會及自然條件現狀分析,園區發展戰略與目標定位,項目建設指導思想及原則,園區空間布局,園區土地利用,園區功能分區及景觀意向,園區環境保障機制,園區游憩系統布置,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方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評價、組織與經營管理。

三、休閑農業園資源開發項目與創意

休閑農業園旅游資源的開發創意是根據不同的人群設計不同的休閑觀光形式,側重點不同,針對的人群也就不同。

(1)生態回歸游——城市市民

以園區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來滿足久居城鎮的居民渴望回歸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靜和安詳,放松疲憊的身心。

(2)觀光采摘游——城鎮居民

因其獨特的資源優勢開展果品及其他農作物采摘,園林式的園區旖旎風光,開都市觀光休閑活動之先河,讓游客不采摘也豐收。

(3)休閑度假游——白領階層、外企員工、時尚青年。

開發生產草坪,結合園區里的度假別墅,配備常見的運動設施。臨水游憩區則能滿足都市人的親水、戲水的渴望。

(4)民俗體驗游——外國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學生

介入周圍農莊,利用農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習慣,鼓勵當地農民開設特色農家旅舍,“吃農家粗糧,干農家細活,享鄉村陶然之樂”。

(5)會議考察游——專家學者、各種大小型會議

適當利用園區辦公會議室召開行業內小型會議,遠期建設辦公區外的會議度假園。

(6)購物旅游——水果愛好者、園藝愛好者

吸引游客慕名而來,購買各種農產品、果的加工品、各種果木制品以及果樹盆景。

(7)節慶文化游 ——城市及周邊居民、投資商、分銷商

開展多種節慶活動,例如:植樹節、花卉觀賞節、梨花會、風箏節等活動項目。

(8)苗圃觀光游——市民、青少年

利用鄉村優美的生態環境,進行青少年林業生態教育,達到寓教于樂。

(9)科普實習探索游——青年學生

利用優質農業資源基地開展科技觀光,以展示現代化的種植栽培技術、園藝,充分展示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結束語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變得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多,樓層越來越高,人們離土地越來越遠,離自然越來越遠,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人們似乎沒有時間仰望藍天,沒有時間親近草地。人們渴望回歸自然,渴望與家人一起體驗生活,休閑農業園的產生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要。在休閑農業園的規劃過程中要切實從實際出發,結合地方條件,將地方優勢最大化,完好的體現出他的鄉土氣息,才能讓辛苦奔波的人們有一種放松感,沉淀感。

參考文獻

[1]馬杰,肖莉.陜西關中地區鄉村旅游組織規劃淺析[J].山西建筑,2009,35(21):28-29.

篇6

(一)總體目標

到2018年,在全市初步形成循環經濟型的產業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體現現代文明的生態文明體系,全面增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把棗莊市基本建設成為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生態市。

(二)階段目標

與生態市建設和提前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步驟相銜接,棗莊生態市建設主要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

1、近期階段——啟動和推進階段(2004~2007年)

到200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50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39%;總人口控制在373萬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45%;初步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全市基本實現平水年水資源的動態平衡;環境質量有較大改善,95%的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基本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5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5%;森林覆蓋率達到28%,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達到6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0%;建設3~5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試點、2個生態示范區、5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成10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25%的行政村建成生態文明村。

2、中期階段——發展和提高階段(2008~2013年)

到2013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28.5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2%;總人口控制在386.9萬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50%;水資源緊缺狀況得到有效緩解,全市基本實現枯水年水資源的動態平衡;基本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100%的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城市空氣環境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保證;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6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森林覆蓋率達到30%;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達到8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5%;擴大循環型經濟園區試點范圍,基本建成3~5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2個區基本達到生態縣標準;建成20個省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

3、遠期階段——全面發展階段(2014~2018)

到201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41.3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5%;總人口控制在398.6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55%;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保證主要河流的生態用水,戰略儲備地下水;全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所有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所有城鎮空氣環境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達到9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8%;5個區、市達到生態縣標準,80%的鄉鎮建成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

二、建設指標體系

為客觀反映棗莊市生態環境的特點和生態市建設的重點領域,突出循環經濟理念對生態市建設的指導作用,重點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水資源短缺、森林覆蓋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較重等關鍵問題,依據國家環保總局生態市建設指標體系,結合我省生態省建設的實際,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3個方面,確定具有代表性的41個指標,其中有32個國家生態市建設指標,9個是針對棗莊特點而設立的指標,構成了棗莊生態市建設指標體系。詳見附表1。

第二章自然、經濟、社會環境概況

第一節自然環境概況

一、地形地貌

棗莊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區,地跨東經116°48′30″至117°49′24″,北緯34°27′48″至35°19′12″之間,屬于黃淮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東與臨沂市的費縣、蒼山縣接壤,南與江蘇省銅山縣、邳縣為鄰,西瀕南四湖,北與臨沂市的平邑縣和濟寧市的鄒城市毗連。地勢呈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伏狀。全市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積165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36.3%,平原面積2450平方公里,占53.8%,澇洼面積450平方公里,占9.9%。

二、氣候

棗莊市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兼受海洋氣候影響,具有年均氣溫高、熱量豐富、雨量豐沛、四季分明的特點。常年主導風向為東風,夏季多東風,冬季多西北風,多年平均風速3.5米/秒。年平均氣溫在13.6℃~14.2℃。年光照時數2300~2500小時,無霜期達20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950毫米,年均值為799.8毫米。

三、水文及水資源

(一)水文

全市河流按匯水去向分別流入南四湖、韓莊運河和蒼山縣境內的西泇河。滕州市的全部和山亭區、薛城區的大部流入南四湖,流域面積258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6.8%,主要河流有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大沙河、北沙河、界河等;嶧城區、臺兒莊區的全部,市中區的大部,薛城區、山亭區的小部流入韓莊運河,流域面積為182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0.2%,主要河流有嶧城大沙河、陶溝河等;市中區和山亭區的小部流入西泇河,流域面積為13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現有巖馬、馬河等5座大中型水庫和130座小型水庫。棗莊市水系情況見附圖2。

(二)水資源條件

棗莊市屬于淮河流域運河水系。境內韓莊運河為大型河道,其余均為小型河道。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72億立方米,人均392.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1.2倍。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開采量為4.343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2.825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039億立方米,城鎮生活用水0.149億立方米,農村人畜用水0.33億立方米。平原、沿湖、沿河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水質良好,為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丘陵山區水資源相對缺乏,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因素。

四、土壤

本市土壤分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個土類,12個亞類,29個土屬,80個土種。土壤總面積為5211874畝,占全市總面積的76.37%,。

五、生物資源

(一)植物資源

棗莊市有農作物類植物13科32種;瓜菜類植物10余科50余種;林木果樹類植物42科104種;水生經濟植物20余科50余種;觀賞植物50余科260余種;其它栽培利用植物及野生經濟植物80余科300余種。

(二)動物資源

棗莊市有馴養家畜家禽類動物19種;水生經濟動物78種;野生經濟動物149種;農作物害蟲天敵139種。

六、礦產資源

全市境內已發現的地下礦藏有46種。主要有煤、鐵、銅、鋁土、石膏、石英石、稀土、陶土、黏土、蛭石、大理石、花崗石、磷礦等。煤炭探明資源地質儲量16億噸,石膏探明資源儲量4.2億噸,石灰石探明資源儲量8.3億噸,石灰石預測資源量35億噸,大理石探明資源儲量9.6億平方米,白云石地質儲量1.5億噸。礦產資源分布情況見附圖4。

七、旅游資源

棗莊市有形的旅游資源點(含已開發的景區、景點)70處,其中:以人文資源為主體的旅游資源點38處,以自然資源為主體旅游資源點32處;另有12種旅游節慶活動和地方主題旅游活動。

除有形的資源外,棗莊市還有許多無形的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名人、文學藝術和民間傳說等。

第二節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棗莊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落實中央和省制定的各項政策措施,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成就,綜合實力明顯增加。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1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1%,增速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45.75億元、162.2億元和105.95億元,分別增長4.0%、16.4%和12.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達到14.6:51.7:33.7。

二、社會發展現狀

(一)人口現狀

2002年,棗莊市年未總人口3622467人,年增加人口19310人,人口增長率為0.53%。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1879268人,女性人口1743199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9%和48.1%;其中:農業人口2476611人,非農業人口1145856人,分別占總人口的68.45和31.6%。全市總戶數為1047850戶,平均每戶3.46人。年末全市人口密度為796人/平方公里。

(二)教育

2002年全市教育經費投入86718萬元,比上年增加7001萬元,增長率為8.78%。2002年全市教育經費支出85292萬元,比上年增加7860萬元,增長率10.15%。2002年,全市共接收師范類畢業生1638人,其中本科233人,專科764人,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共有教職工46072人,其中普通高校584人,普通中專1117人,成人中專1059人,技工學校917人,職業中專1031人,中小學38691人。在中小學中,專任教師33543人,其中普通高中2979人,初中11457人,小學19107人,特殊教育134人,幼兒園1584人。

(三)科學技術

2002年,圍繞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共安排實施各級各類計劃項目145項,總投資9900萬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計劃成效顯著。扶持項目21個,專項資金250萬元,拉動總投資6225萬元。全市取得科技成果109項,其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93項,申報專利135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8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7.56億元,同比增長27.3%,比年初的3.39%增長2.1個百分點。

(四)衛生

2002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53處,病床10114張,衛生人員1684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4107人。全市共報告法定傳染病13種2275例,均為乙類,總發病率為62.42/10萬人,較上年同期下降26.41%。孕產婦死亡率為15.88/10萬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17.09‰。

第三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現狀

一、環境保護現狀

(一)水環境質量現狀及廢水排放情況

1、地下水水質現狀

據2002年環境質量年報資料,全年對六處地下飲用水源地進行了水質監測,21項監測項目全部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2類標準,水質較好,地下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2、地表水水質現狀

(1)主要河流水質現狀

據棗莊市環境監測站2002年監測資料,主要納污河流有北沙河、城郭河、新薛河、薛城小沙河、小泥河、嶧城大沙河、小季河等,水質主要指標COD、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濃度除嶧城大沙河外其它河流均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2)主要水庫水質:2002年監測的周村水庫、巖馬水庫的主要指標COD濃度分別為36.9mg/L、29.9mg/L,均超《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3、廢水及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1)廢水排放量

2002年棗莊市共排放廢水13590.14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8111.14萬噸,占總排放量的59.68%;生活污水排放量5479.0萬噸,占總量的40.32%。

(2)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2002年棗莊市廢水中COD排放總量39768噸。其中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19832.8噸,占總量的49.87%;生活廢水COD排放量19935.2噸,占總量的50.13%。

(二)環境空氣質量現狀及廢氣排放情況

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2002年棗莊市城區監測結果: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為0.04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為0.02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年均值為0.098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

2、廢氣排放情況

2002年棗莊市工業企業廢氣排放量1288.51×104萬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為60504.3噸,粉塵排放總量為11.73萬噸,煙塵排放總量為12184.66噸。

(三)固體廢物

2002年工業固廢產生量424.56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0.11%。生活垃圾30.3萬噸,生活垃圾處理量28.5萬噸,處理率為94.06%。

(四)面源污染現狀

2002年棗莊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398.3平方公里,地表水土流失主要污染物COD模數為3.3噸/km2·年,水土流失COD的流失量4614噸。2002年畜禽養殖主要污染物COD排入河量4685.8噸、氨氮770噸;農藥、化肥、地膜的污染也較重。

(五)聲環境

1、區域環境噪聲

2002年棗莊市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晝間為51.6分貝、夜間為46.5分貝,符合《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2類區標準。

2、道路交通噪聲

2002年5月份對市駐地30條主要路段的道路交通噪聲進行監測,監測道路總長度21.98千米,平均路寬20.7米。經監測,平均車流量1169輛/時,市駐地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7.6分貝,無超標路段。

3、功能區環境噪聲

2002年棗莊市城區功能區晝夜平均等效聲級61.6分貝。2002年棗莊市城區聲環境質量狀況較好,總體夜間好于晝間,夏季好于冬季。

二、生態環境現狀

(一)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現狀

棗莊市礦產資源開采歷史較早,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截止2002年,全市采礦塌陷面積為47.73平方公里,露天采礦場面積3.84平方公里。

(二)林業生態建設及森林資源現狀

棗莊市林業用地990.84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21.78%;非林業用地3559.16平方公里,占78.22%。

(三)水土保持現狀

全市山丘區面積1650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36.3%。據調查,2002年棗莊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39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嚴重。

(四)生態示范區和生態農業建設現狀

目前,嶧城區已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滕州市為全省生態農業示范縣。

在全市生態農業建設中,初步建成了低山丘陵糧、林、果、牧、漁生態農業示范區;沿湖沿運稻、漁、藕生產示范區等。建成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豬——玉米——淀粉”種養加生態農業模式;“草——羊(豬)——糧果牧”生態農業模式;“藕——魚——雞鴨——松花蛋”生態農業模式;“三水農業”生態種養模式等。

(五)保護區、風景區現狀

目前,棗莊市保護區、風景區主要為抱犢崮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九頂蓮花山風景區、熊耳山大裂谷國家級地質公園、龜山地質公園。其它的自然景觀有蓮青山、文峰山、青檀峽谷、薛城石海等。

園林主要有嶧城萬畝石榴園、山亭萬畝梨園、陰平棗園、洪門葡萄村、壇山森林公園、木石省級森林公園等。

第三章生態市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節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分析

一、國民經濟增長預測

按照《棗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本世紀頭十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后十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則預計到2007年,棗莊市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550億元,實現翻一番目標;到2013年預計達到1028.5億元,到2018年,棗莊市GDP將達到1656.4億元。

二、人口預測

按照《綱要》要求,棗莊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預測到2007年,棗莊市全市人口將達到373萬人,到2013年,全市人口預計達到386.9萬人,至2018年,全市總人口預計達到398.6萬人。

三、能源需求預測

根據《山東棗莊市實施合成氣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預測出不同水平年棗莊市能源消耗量,詳見表3-1。

表3-1棗莊市能源消耗指標預測

項目2007年2013年2018年

GDP(億元)5501028.51656.4

終端能源消費量(tce)736.24963.441193.84

萬元GDP終端能源消費量(tce/萬元)1.340.940.72

四、水資源需求預測

根據《21世紀初期山東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總體規劃報告》,在戰略儲備地下水的前提下,按照50%保證率,到2005年棗莊市將缺水2.857億m3;到2010年缺水3.444億m3;在75%保證率條件下,2005年棗莊市缺水5.318億m3,2010年缺水5.909億m3。

第二節生態市建設的有利條件

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年9月26日,省十屆人大第四次常委會作出了《關于建設生態省的決議》;*年9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煙臺召開了全省建設生態省動員大會,省政府于*年12月26日印發了《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綱要》的出臺為棗莊市的生態市建設指明了道路。

棗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市的建設工作,成立了由市計委、市環保局組織牽頭的《棗莊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小組,決心通過實施《棗莊生態市建設規劃》,全面啟動棗莊市的生態保護和恢復重建工作。

二、區位優勢明顯

棗莊位于蘇魯豫皖交界和淮海經濟區中心,是我國東部地區的南北過渡地帶,又是沿海地區與西部內陸地區的重要結合部。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206國道、京杭大運河和設計中的京滬高速鐵路穿境而過。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棗莊具有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進行經濟、科技領域廣泛交流與合作的優勢,同時,由于自身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是發達國家、經濟發達地區產業梯次轉移的首選目的地。

三、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進步

改革開放20年來,棗莊市國民經濟取得顯著成就,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市人民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進入了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全面實施“工業強市、外向帶動、發展民營經濟、農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和科教興市”六大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重點地區、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建設,區域經濟發展活力逐年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為生態市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

四、礦產資源豐富,產業關聯度高

棗莊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地下礦藏20余種,主要有煤、鐵、銅、鋁土、石膏、石英石、衡土、陶土、粘土、蛭石、大理廠、花崗巖、石灰石、磷礦等。豐富的礦產資源,資源開發及相關產業的高度發達,使棗莊市具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先天優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共生、伴生資源開發產業不斷興起,為產業間的橫向耦合,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和循環型經濟社會的創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五、基礎設施建設迅速

棗莊市交通、通訊事業發展迅速,能源供應充足,金融、購物、文體娛樂設施體系健全。全市客運線路發展到303條,通車里程達49660公里,客運班車除通達省內所有地市和市內所有鄉鎮外,還可通達京、津、冀、豫、滬、皖、蘇、浙等8個省市的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境內鐵路全長288.5公里,京滬鐵路縱穿棗莊西部,棗薛支線與京滬鐵路相交于薛城。京杭大運河境內航道68.5公里,境內共有港口53個,年吞吐能力達500萬噸。郵電通訊已采用現代化的光纜、微波和數字程控交換設施,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4.1萬門。電力擁有坑口發電廠10座裝機總容量186萬千瓦,年發電量150多億度。城市供水、供氣、供熱配套設施齊全。現代化的購物中心、星級賓館涉外服務功能日臻完善。

第三節生態市建設的制約因素

一、生態承載力不足,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一)生物資源匱乏

經生態足跡分析表明,棗莊市的生態赤字高達1.24ha2/人,生態赤字主要表現為耕地與林地面積的欠缺,主要原因為:

1、耕地面積不足

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棗莊市的農用耕地持續減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6公頃。由于棗莊市范圍內人類耕作歷史久遠,尚未開發的適宜耕作土地幾乎已不存在。因此,棗莊市的耕地面積不足問題應主要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外部輸入來解決。

2、林木質量差

棗莊市的現狀森林覆蓋率為26.5%,除少數地區的植被生長狀態較好之外,多數地區的林地以中幼林為主,林分質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少。

(二)水資源承載力較弱

棗莊市是北方嚴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92.8m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7%左右,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已嚴重制約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排污量的不斷增加,水質污染,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其他水環境問題。

(三)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嚴重

(1)微度侵蝕面積1928.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2.4%;

(2)輕度侵蝕面積1221.1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6.9%;

(3)中度侵蝕面積651.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4.3%;

(4)強度侵蝕面積397.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7%;

(5)極強度侵蝕面積256.1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6%;

(6)劇烈侵蝕面積93.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1%。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競爭能力不強

煤炭、水泥以及石膏等行業在棗莊市產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和支柱產業的地位。由于支柱產業結構單一,加上煤炭、水泥、石膏等行業本身條件所限,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環境污染嚴重,防治任務艱巨

作為資源開發型城市,棗莊市面臨的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遠比其它城市為大。工業生產特別是造紙、化工、煤炭、水泥業生產造成的污染最為突出,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石、廢水、廢氣對土壤、空氣和水體造成了較嚴重的污染,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主要河流水質均超過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大中型水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任務較重,距離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質保證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

四、城礦關系不順

由于歷史和體制方面的原因,棗莊市政府和城市中煤炭、水泥等行業企業,特別是煤炭業之間的關系有待理順。棗莊市既是城市、又是煤炭業工業基地,既承擔一般城市經濟社會的綜合服務功能,又承擔發展工業的產業支柱功能。地方財政力量薄弱,市政建設欠賬過多,城市功能發育不全,對煤炭城市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五、人口密度大、整體文化素質偏低

目前棗莊市的人口密度已達796人/平方公里,過高的人口密度不僅導致了人均資源占有量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對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構成了巨大壓力。同時,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每萬人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和科技人員數量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民基礎文化水平不高,人才匱缺,也是制約棗莊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因素之一。

第四章生態功能分區

生態功能區劃是實施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其要點是以正確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特征,生態問題性質及產生的根源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的,依據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不同,生態敏感性的差異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它是研究和編制區域生態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

在參考各種專業地圖、文獻資料和統計資料對區域各種生態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分析,以各個區劃要素或各個部門綜合的區劃(氣候區劃、地貌區劃、植被區劃、土壤區劃、農業區劃、林業區劃、綜合自然區劃、生態地域區劃、生態敏感性區劃、生態服務功能區劃等)圖為基礎,通過空間疊置,以相重合的界限或平均位置作為新區劃的界限。綜合分析確定并選取反映生態環境功能地域分異主導因素的標志或指標,作為劃分區域界限的依據。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編制景觀類型圖,在此基礎上,按照景觀類型的空間分布及其組合,在不同尺度上劃分景觀區域。不同的景觀區域其生態要素的組合、生態過程及人類干擾是有差別的,因而反映著不同的環境特征。棗莊市生態功能區分為:低山丘陵生態農業與生態恢復區、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區、平原生態農牧業區、濱湖沿運生態農業與濕地保護區。

棗莊市生態功能區劃圖見附圖1。

第五章生態市建設的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

第一節循環經濟型產業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科學規劃,可以達到各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能源和物質的循環利用。形成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合理、技術與產品創新能力強、國內市場占有率高的循環型、網絡型、服務型和進化型的高效持續生態經濟體系,把棗莊市基本建成循環經濟型城市,促進城鄉生態環境向凈化、綠化、美化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演變。

一、生態型農、林、牧、漁業

按照總體協調、循環發展、再生利用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為基礎,以提高生態效益為中心,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為支持,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林、牧、漁業。

(一)生態農業建設的目標任務

1、目標、任務

目標:經過15年的努力,到2018年,在全市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大農業經濟體系,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綜合競爭能力、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達到全省較發達地市水平;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全省較先進水平,生態復合系統保持良性循環,可再生能源不斷增值;農民文明程度、綜合素質達到較高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任務:通過實施大規模的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建立具有棗莊特色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教育,加快產業化、信息化、生態化進程,努力建設具有農業現代化標準和環境優美的農村人居環境。

(二)生態農業建設總體規劃布局與區域劃分

1、生態農業建設總體規劃布局

遵循非均衡發展規律,以鄉、村為基本單元,根據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生態農業建設區域,以此為重點,搞好突破,以點帶面、逐步推進,不斷帶動經濟總量擴大和發展水平提高。

2、生態農業建設經濟區域劃分

根據棗莊市資源、環境和經濟地域差異及自然狀況,將全市劃分為五種類型的生態農業經濟區。

(1)平原林網立體種植生態農業區

(2)山區立體開發生態農業區

(3)低山丘陵生態農業區

(4)濱湖沿運地區水體、林、糧、漁等立體開發生態農業區

(5)庭院、園林生態農業區

在五種生態農業經濟區域中,可根據當地地理和資源條件優勢,重點推廣以下八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即“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平原農村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觀光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

(三)生態農業建設重點

改組改造傳統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優化提高龍頭支柱產業,高起點發展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進行精準農業工程、農業產業化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程、生態農業旅游工程六大工程建設。

(四)生態大農業與二、三產業循環鏈接體系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