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船稅法實施細則解讀范文

時間:2023-11-06 17:22: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車船稅法實施細則解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車船稅法實施細則解讀

篇1

一、資產減值處理

根據所得稅稅法規定,企業在計算所得稅時對于當期確認的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不能做稅前扣除處理。企業在當期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由于具有預提的性質,并未實際發生,屬于未經核準的準備金,因而不得在稅前扣除,而實際發生的減值損失則可以在計算所得稅時予以扣除。根據“稅收導向”原則,《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對于小企業資產期末不比較其凈值或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不計提減值準備,當資產實際發生價值減損時該損失額方可稅前扣除,這樣就避免了小企業計算繳納所得稅時進行納稅調整處理,方便了小企業的會計核算。這一點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科目設置中去掉了“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等資產備抵賬戶;對于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不再確認資產減值損失同時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而是在實際發生損失時計入當期損益。如應收賬款發生壞賬時,采用直接核銷法將壞賬損失直接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其他資產的減損,也不再計提減值準備,直接計入“營業外支出”作為損益當期稅前扣除。

二、固定資產核算

增值稅轉型改革前,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通過購建等方式取得固定資產時發生的增值稅。轉型改革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建固定資產時取得的增值稅抵扣憑證上載明的進項稅額,不再計入固定資產成本,而是從企業當期發生的銷項稅額中抵扣。《小企業會計準則》在規范固定資產成本內容時,去掉了這部分可以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而將其計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核算。這一處理與增值稅轉型改革后修訂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和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一致。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九條規定,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可以稅前扣除的折舊,應當是采用直線法計算的折舊額。在發生技術進步導致企業生產產品更新換代較快或企業的資產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情況下,采用加速折舊方法對固定資產所計提的折舊額,也可以扣除。考慮到稅法允許在所得稅稅前扣除的折舊主要是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的折舊,因此《小企業會計準則》也要求小企業對于需要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采用年限平均法計算每期的折舊額。小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資產處于不穩定狀態等方面的原因,采用直線法不能合理反映企業真實狀況時,可以采用年數總和法或雙倍余額遞減法加速折舊。《小企業會計準則》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規定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相吻合,避免了因采用其他折舊方法而在計算所得稅時進行納稅調整的處理。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和凈殘值通常由企業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作為計提折舊的依據。而《小企業會計準則》提到固定資產使用壽命以及預計凈殘值時明確指出,小企業在估計并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以及其預計凈殘值時,應當“考慮稅法的規定”。在準則中加上“考慮稅法的規定”這句話,這其實也是《小企業會計準則》的“稅收導向”原則的一種體現。

三、無形資產核算

根據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企業內部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其稅法所認可的價值即計稅基礎為該無形資產在內部研發過程中資本化期內所發生的支出,其中的資本化期以符合資本化條件為起點,直至該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小企業會計準則》也修改了之前《小企業會計制度》將研究開發過程中發生的研發費用計入當期損益,而把依法取得無形資產時發生的注冊申請費等作為無形資產成本的做法,明確規定無形資產的成本應當為該資產自符合資本化條件起直至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這一資本化期間內所發生的支出,期間所發生的借款費用若符合資本化的條件,也應當計入無形資產的成本。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允許扣除的是按照直線法計算的無形資產攤銷額。《企業會計準則》中無形資產攤銷方法的選擇較為多樣,只要能夠“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即可,可以采用直線法,也可以選擇其他方法。只有無法可靠確定預期實現方式的,才選用直線法。《小企業會計準則》則摒棄了其他攤銷方法,直接要求采用年限平均法即直線法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這與稅法規定也是相一致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無形資產應當在不短于10年的期限內攤銷扣除,接受投資轉入的無形資產或者通過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式轉入的無形資產,如果法律對該資產規定了使用年限,或相關的投資合同、債務重組協定、資產交換協議等對資產的使用年限做出約定的,可以在法律規定或者約定的年限內攤銷無形資產的成本。《小企業會計準則》頒布前,《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無形資產攤銷年限的確定主要考慮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和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若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和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二者存在其一的,攤銷年限以存在的年限為上限;若既存在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又存在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攤銷年限以這兩者之中較短者為上限;若既沒有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也沒有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則攤銷年限以10年為上限。與企業所得稅稅法相協調,《小企業會計準則》舍棄了《小企業會計制度》的復雜做法,將攤銷年限也做了修改,規定如專利權、商標權等法律規定了其有效年限的無形資產,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有效期作為無形資產的攤銷期;在投資合同或受讓協議等中約定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應當在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內攤銷無形資產的價值;如果無法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做出可靠的估計,則應當在不短于10年的期限內攤銷。這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內容相符。

四、長期待攤費用核算

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開辦費可以在開始生產經營的當期予以扣除,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資本化的借款費用也準予扣除。《小企業會計準則》將《小企業會計制度》原來在“長期待攤費用”科目中核算的開辦費如籌建期內發生的辦公費、工資福利支出、公司申請注冊登記費等,以及由于不符合資本化條件不能計入固定資產價值的借款費用等,都轉入“管理費用”科目核算。長期待攤費用則主要核算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所發生的改建支出、采用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所發生的改建支出,以及不能一次計入當期管理費用的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和其他長期待攤費用,這一內容與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一致。而且《小企業會計準則》還明確了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需要同時滿足的兩個條件,首先修理支出的金額應當超過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一半以上,其次大修理所延長的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應當在2年以上。對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內容的規范,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九條規定一致。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八條規定,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發生的不能在當期費用化的改建支出,以固定資產預計尚可使用年限作為攤銷期限;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所發生的不能在當期費用化的改建支出,以租賃合同約定的剩余租賃期作為攤銷期限;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九條規定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以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作為攤銷期限;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九條規定其他應當作為長期待攤費用的支出,自發生次月起,在不短于3年的期限內分期攤銷。《小企業會計準則》明確了長期待攤費用攤銷方法,即按月采用年限平均法攤銷。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以及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攤銷年限均為固定資產預計尚可使用年限;經營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攤銷年限為合同約定的剩余租賃期限;其他長期待攤費用,以不低于3年的期限為攤銷年限,自支出發生下月起開始攤銷。這些內容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八條、六十九條和七十條完全一致。

五、報表項目內容

《小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小企業對外編報提供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以及現金流量表。與稅收相關性最高的是小企業的利潤表。利潤表項目內容較《小企業會計制度》而言也發生了部分變動,這些變動也體現了小企業會計準則的稅收導向。具體包括:(1)“營業稅金及附加”項目。“營業稅金及附加”項目下按照稅種的不同分設了七個項目,其中“消費稅”、“營業稅”、“城市建設維護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分別單獨列示,城鎮土地使用稅與房產稅、車船稅和印花稅合并在“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車船稅、印花稅”小項中反映,教育費附加則與礦產資源補償費和排污費在“教育費附加、礦產資源補償費、排污費”中反映。分別列示小企業繳納的各個稅種的稅額,便于稅務部門掌握并核查小企業繳納的各種稅款的信息。(2)“銷售費用”項目。“銷售費用”項目下設置了“商品維修費”、“廣告和業務宣傳費”兩個小項,既便于小企業計算所得稅時對預計的商品維修費、超過當年銷售或營業收入15%的廣告和業務宣傳費進行納稅調整,也便于稅務部門核實小企業應交所得稅的計算是否準確。(3)“管理費用”項目。“管理費用”項目中將“開辦費”、“業務招待費”、“研究費用”單獨列示,便于稅務部門監督小企業發生的開辦費是否在生產經營當月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計算應交所得稅時是否僅扣除了當年發生的業務招待費的60%且不超過當年銷售或營業收入的5‰,費用化的研究開發費用是否加計50%扣除。(4)“營業外支出”項目。“營業外支出”項目下將資產損失、非正常損失和稅收滯納金分別列示,資產損失又分別按照不同資產分別反映,其中應收款項的損失在“壞賬損失”小項中反映,長期債權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的損失分別在“無法收回的長期債券投資損失”和“無法收回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中列示,非正常損失在“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小項反映,“稅收滯納金”核算企業繳納的稅收滯納金。詳細列出營業外支出的明細,便于稅務部門監督小企業計算應交所得稅時對稅收滯納金等進行納稅調整,也有助于稅務部門了解小企業當年實際發生的資產損失。

參考文獻:

[1]財政部: 《小企業會計準則》[EB/OL]. .2011

-10-08/2011-10-08.

[2]財政部:《小企業會計準則——會計科目、主要賬務處理和財務報表》,[EB/OL].,2011-10-08/2011-10-08.

[3]財政部:《小企業會計制度》,[EB/OL]. , 2004

-04-27/2008-06-16.

[4]國務院:《增值稅暫行條例》,[EB/OL].,2008-12-18/2008-12-18.

[6]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國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EB/OL].http://202.108.90.171:9090/guoshui/action/GetArticleView1.do?id=4749&flag=

1,2008-12-19/2008-12-19.

[7]《企業所得稅稅法》[EB/OL].http:///flfg/2007

-03/19/content_554243.htm,2007-03-16/2007-03-19.

[8]國務院: 《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EB/OL]. http: //

/zwgk/2007-12/11/content_830645.htm, 2007-12-06/2007

-12-11.

[9]孫光國:《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與模式選擇》,《會計研究》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