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理療的作用與功效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艾灸理療的作用與功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艾灸理療的作用與功效

篇1

醫學朋友們!您想提高您的治療療效,安全高效又無副作用的技術嗎?想您倍受困難煎熬愁眉不展的門診生意興隆,享譽一方嗎?請搶先加入我們的“四效五行藥罐”全國健康連鎖經營!你就搶先抓住了財富,療效一絕!

取代傳統的“單一藥罐治療、單一艾灸、單一電療、單一拔罐”的治療,在傳統治療時,因療法分散,療效就不集中,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四種奇效療法綜合一體,也就是1拔罐;2艾灸;3藥罐給藥;4電療一體同時解決了,既能治療,又能保健,美容美體,比傳統單一技術療效提高50倍以上,是中醫史上的技術新革命,內病外調,外部給藥,無副作用,安全可靠,給患者帶來了健康福音。

一、四效五行藥罐特點:

(1)技術價格對比直接給你省了8000元。

傳統單一藥罐療法目前學費5000元。單一艾灸學費3800元。拔火罐學費900元。單一電波理療學費1800元,總學費:11500元。我們學費3700元,直接給你省了8000元。

(2)治療時間比傳統療法省了一小時。

在單獨使用治療時,單一拔火罐需用15分鐘,單一艾灸需用25分鐘,單一藥罐需用20分鐘,單一電波理療需用25分鐘,一共需用1小時25分鐘,《四效五行藥罐》也就是1拔罐;2艾灸;3藥罐給藥;4電療一體同時解決了,治療就是30分鐘左右,直接給你省了一小時。

(3)療效比傳統單一療法提高50倍以上。

①1拔2灸3藥罐給藥4電療綜合療法,多功效,多療法,療效快,療效安全,無毒副作用,省時,省力,省繁鎖。②藥罐在秘方藥液里長期浸泡,四個不同療法同時治療,通經絡、調正氣。③中藥藥物導入:拔火罐后艾灸在罐內燃燒對病灶汗熏給罐內藥液加熱產生離子直接導入病灶,活化細胞,在病灶起到綜合功效。④拔罐操作簡單,對痛點、病灶部位藥罐直接給藥使血流加快,活血化瘀,驅風散寒,消除病痛。⑤罐內艾灸:A、驅散體內寒濕邪氣,提升人體純陽之氣。B、同時多穴位拔罐,多穴位艾灸,多穴位給藥,多穴位電療。⑥電流注入神經時,舒緩因神經過度緊張引起的各類疼痛,同時凈化身體,使血液循環加快,快速代謝并排除體內酸性物質,使血液堿性化。

為保證經營者的權利,每縣只限一家連鎖經營(大縣放到兩家),跟蹤進行技術培訓,學費:3700元(含三套四效五行藥罐)。

二、推拿正脊班:一個星期即可熟練掌握CT、CR片的診斷(醫院CR室每天有上百患者供學生現場診斷學習)及頸椎、胸椎、腰椎、多角度、多方位、定點定向復位手法。對頸椎、肩周炎、腰椎突出、坐骨神經、胸椎錯位、胸悶、脊柱側彎、生理性變直、腰肌勞損、腰痛、足跟痛、關節炎、網球肘、增生、損傷脫臼、急性腰足扭傷、落枕、中暑發痧等手到病除,面授:2380元。

三、二十四氣臟腑療法班:其八鎖、二十四氣、推中宮開胃脘手法直接作用于腹部和主要穴位,從而治療頭昏、頭痛、中暑發痧、腹痛、腹脹、腹瀉、惡心、便秘、失眠、自汗、盜汗、痛經、閉經、美容祛斑、疝氣、耳鳴、腸炎、胃下垂、胃潰瘍、水腫、手腳抖動、抑郁癥等脾胃引起各種病癥,療效神奇,一次見效,5天左右可以完全掌握并臨床運用,面授:3380元。

四、刺血針灸班:對治療風濕、偏頭痛、肩周炎、增生、坐骨神經、頸椎、腰椎突出、內外傷、筋痛、腰肌勞損等病痛當場見效,治療時直指病灶,針到痛止,血出病愈,對肩周炎等病引起手不能抬舉和腳不能行走等各種疼痛,可當即消除,學費:1880元。

五、膏藥制作班:(1)祖傳秘方、品質突破,療效更顯著,貼上藥力馬上滲透骨膜,正常的生理功能立即恢復,療效立竿見影。(2)使用方便:不流淌,不留殘膏,無須火烤加熱。(3)對頸椎、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坐骨神經痛、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跌打扭傷、腰肌勞損、網球肘、足跟痛等一個上午見奇效。學費:4800元。

六、熏蒸療法:是根據人體頸腰椎自然生理曲度設計而成。患者用后立即支撐變形、僵直、后凸、突出、增生的椎體,使其恢復正常的生理彎度,借助“熏蒸療法”熱能,使椎體經絡中的風寒濕瘀迅速排出,粘連部位松解,炎癥消散,增生骨刺變鈍,椎盤突出髓核慢慢萎縮變小,回納到原來部位,可簽療效協議,學費:3280元。

七、簽公證合約調理。1、對腦動脈硬化、腦梗塞、腦缺血、腦出血、高血壓等病造成的半身不遂、語言不清、口眼歪斜、吊斜風、腦萎縮等癥狀,一次見效,用秘方調理,不用西藥,不手術,調理時間短,與患者家屬簽“公證合約”先免費治療保證調理康復到一定程度后付調理費。付費方式按照雙方協商同意付費,可以安排上門調理。

2、痛風:用內服外敷藥來排泄、降低、溶解、控制尿酸的生成,不用西藥,不手術,調理時間短,與患者簽“公證合約”先免費治療,待療效確切后付費。

3、類風濕:不用西藥,不手術,調理時間短,能迅速降血沉,消除類風濕因子,使抗O轉陰,當天腫痛等癥狀立即解除,簽“公證合約”先免費治療,待療效確切后付費。

4、頸椎腰椎突出:不西藥,不手術,調理時間短,與患者“簽合約公證”先免費調理,可以拍CT、CR片驗證。

以上一至七班全部學習22天,無基礎可以延長學習時間。收費:10000元(含考健康管理師、針灸科醫師證書費),可單項學習,單獨考取衛生廳頒發的“康復理療師”。

地址:江西省萬載國學文化交流中心(正脊培訓學校)

聯系人:吳青 楊勤

篇2

[關鍵詞] 中醫整體護理;中風后遺癥

[中圖分類號] R2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6-0086-02

中風也可稱為腦卒中,隨著現代飲食結構的改善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中風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患者常因后遺的肢體、運動、語言障礙而影響正常生活質量,因此中風后遺癥的康復護理日益受到重視[1]。本組研究探討中醫整體護理技術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護理效果,現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4例中風后遺癥患者,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齡42~85歲,平均 (64.3±2.1)歲。缺血性腦卒中81例,出血性腦卒中3例。均遺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84例患者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用中醫整體護理技術,包括飲食、情志、語言、中醫理療(中頻、耳穴埋豆、艾灸 、中醫按摩療法等)和健康教育。

1.2.1 飲食護理 中風患者常年合并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同時此類患者年齡較高,甚至長期臥床,免疫力較弱,臟腑功能已經出現了衰退表現,因此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飲食指導,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恢復十分重要。患者由于長期疾病或臥床,脾胃功能較弱,因此飲食應以高蛋白、高纖維、低鹽、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軟爛、易吸收為主;高脂血癥者忌食動物內臟,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膽固醇高的食物;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燒烤烹調;同時應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進行辨證施膳。肝火旺的患者不可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蔥、蒜、姜、辣椒、咖啡等;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者,可食白菜、黃瓜等,如紅棗、黑木耳湯;痰多的患者應忌食生冷、油膩、肥甘等生痰之品。陰虛者給予甘涼食物如綠豆、小米、黑魚等;陽虛者宜食甘溫食。對于長期臥床患者,應適當運動,多食用高纖維食物,避免便秘。口角歪斜者指導患者由健側進食,以利下咽、減少殘留。

1.2.2 情志護理 中風患者經系統治療后,均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后遺癥程度較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由活動而長期臥床。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絕望的情緒,對生活失去信心,表現為脾氣爆燥、悲傷哭泣、情緒低沉,對疾病的治愈不報希望,不肯積極配合治療甚至對康復失去信心,拒絕治療及康復護理。素問書中指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因此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需加強心理開導,在康復護理過程中,要關心患者的情緒變化,對于不配合治療、悲觀失望的患者,要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與其多溝通,對其不良情緒進行疏導,護理說教時不急躁,傾聽患者的煩惱。使患者從主觀的角度即能積極進行配合,從而改善后遺患者的生活狀態[2,3]。

1.2.3 語言護理 語言康復護理對于中風患者恢復有重要意義。對有語言障礙者指導患者練習反復卷舌及舌的左右運動,促進患者舌及口腔肌肉的協調運動。后遺癥狀較輕者,從簡單的音節開始,由易至難循序增加語言的復雜性和數量;后遺癥狀較重者,從簡單音節開始訓練,患者適應后再增加語言的難度,逐級訓練強化大腦皮層對語言的敏感性。語言練習出現音調走音、語句不連貫者,猜測患者想要發的音,并給予糾正,增加患者練習的興趣,通過逐級訓練而逐步建立語言功能。

1.2.4 中醫理療護理 ①電腦中頻 采用武漢市康本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制造的HL-Y5A溫熱中低頻治療儀,選用自動處方,即功能性電刺激處方,采用中號電極,4~6層清潔紗布襯墊,適量溫水浸透,以不滴水為度。治療部位:根據病情或者醫囑選用上肢,下肢局部或者阿是穴,劑量為感覺閾~運動閾,酌情過度。每日1~2次,10~15次1療程。②耳穴埋豆 取神門、皮質下、心、肝、交感、腦。消毒后將膠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貼于敏感穴位上,每次選取2~3 穴,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4~5 次,每次約按壓5 min,3 d 換貼1 次[4,5]。如并高血壓者,取穴降壓溝、耳尖、肝,便秘取穴大腸、小腸、交感、皮質下,失眠取穴、心、腎、肝、神門等。③艾灸護理 長期臥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局部組織長期受到壓迫,血液循環障礙,容易發生褥瘡。艾灸通過局部輕微溫和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溫經絡,散寒氣,對褥瘡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艾灸由專門護理人員操作,保持患者舒適的,以感覺溫熱或輕微灼痛感為宜。艾灸動作穩定,艾灸過程患者不可任意移動,以免移動燒傷皮膚。④中醫按摩療法護理 按摩是應用手法作用于人體穴位,疏通經絡、活血通絡、促進機體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機體免疫能力,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以達到防病保健、促進患者恢復的功效。對于后遺癥狀較嚴重者,應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或幫助患者做局部運動。應盡早叮囑患者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關節運動頻率以每日2~3次、關節向各個方向運動、每次30 min為宜,不可頻率過快,以免患者勞累,運動要輕柔,以免引起患者疼痛,而拒絕運動。協助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大小關節的內收、外展、屈伸、旋轉等活動,以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畸形[6]。

1.2.5 中醫健康教育 平時注意攝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散步或許打太極拳等。血壓高者,定期測量血壓,堅持長期服藥。慎起居,避風寒,調飲食,適勞逸,暢情志。

1.3 療效標準[7]

評價方法采用Berthel 指數評分法,評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優良:評分>60 分,患者基本自理;中:41~60 分,患者有功能障礙,稍依賴;差: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比較,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臨床有效率為88.4%(38/43),對照組為48.8%(20/41),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35,P < 0.05)。見表1。

3 討論

中醫存在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護理理念為中醫提供了良好的組織形式和指導方向[2]。中風實施中醫整體護理,針對患者具體證型進行辨證施護, 采用飲食、中藥熱敷,情志、語言、中醫按摩療法等,可以調節患者免疫情況,使患者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疏經通絡, 促進肢體、語言康復,減輕后遺癥,減少致殘率。

本研究在飲食、情志、語言、中醫理療(中頻、耳穴埋豆、艾灸 、中醫按摩療法等)和健康教育方面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實施護理,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護理的理念。與中風恢復期相比,中風后遺癥期患者恢復速度和程度相對較慢。中醫整體護理的實施,使患者全身心、全過程、全方位受到護理,既加快了患者康復的速度,也提高了患者的康復質量。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臨床有效率為48.8%,觀察組臨床有效率為88.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極顯著意義(χ2=15.35,P < 0.05),證明了中醫整體護理的優勢所在。

綜上所述,中風后遺癥患者在康復護理中正確運用中醫整體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對預防并發癥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積極意義,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寧. 中風患者的中醫護理體會[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 9(16):68-69.

[2] 李鎖芝,陳艷麗. 中醫護理在整體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05, 19(2):337-339.

[3] 劉潔,黃霞. 中風康復期的中醫康復護理分析[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9):92-94.

[4] 勵建安,王彤. 康復醫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01.

[5] 秦大平,張曉剛,宋敏,等. 手法配合中藥外敷治療皮神經卡壓綜合征[J]. 西部中醫藥,2011,24(11):75-77.

[6] 于天源. 推拿按摩學[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121-122.

篇3

【關鍵詞】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 針灸 中藥熏洗

【中圖分類號】R726.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480-02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頜面系統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臨床表現為顳頜關節局部疼痛、關節彈響及張口受限三大癥狀,重者進食、語言均受影響。筆者2008年以來,采用針灸結合中藥熏洗治療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患者38例,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臨床資料

38例患者均為我院針灸科及口腔科轉診的門診病例。其中男17例,女2l例;年齡最小者22歲,年齡最大者70歲,平均46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年;單側發病33例,雙側發病5例;單純關節區彈響3例,彈響伴疼痛10例,彈響伴疼痛、張口受限15例,疼痛伴張口受限10例。患者均有下頜關節運動障礙或關節周圍肌肉疼痛、開口受限或關節彈響音等臨床癥狀,并經X線平片檢查排除關節結構器質性病變。

二治療方法

1、針灸:患者仰臥位,取患側聽宮、下關、翳風、頰車、合谷(雙)、三間(雙)。選擇0.35×(40~50)mm毫針。穴位常規消毒后,先針聽宮穴,囑病人張口喊聲時(為了減輕進針疼痛)直刺進針1.3寸,再針下關1.5寸,平補平瀉手法。其余穴常規針刺,平補平瀉手法。在聽宮、下關分別接通G6805-2型電針治療儀,選連續波,頻率60~100次/min,強度以病人能夠耐受為度,留針20min。起針后以無煙艾條1支點燃后在患側顳下頜關節處及周圍懸灸15~20min,以患部皮膚紅潤、患者局部有溫熱感、無灼痛為宜。每日1次,7次為l療程。

2、中藥熏洗 處方組成:生艾葉、桂枝、桃仁、紅花、透骨草、木瓜、伸筋草、川芎、丹參、雞血藤各25g,熟地、當歸各15g,乳香、沒藥各10g。上藥煎湯晚間睡前趁熱先熏后洗,可用醮藥水的毛巾熱敷顳下頜關節及周圍,反復多次,以患部皮膚紅潤、溫熱感為宜。每晚1次,7次為l療程。

三治療結果

1、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自覺癥狀完全消失,顳下頜關節功能運動正常、開口度正常、關節彈響消失、咀嚼功能恢復正常,關節區無壓痛;顯效:主客觀癥狀基本消失,聯下頜關節開口度接近正常,僅余輕微彈響或大張口有不適感;好轉:主客觀癥狀均有好轉,但未能全部消失;無效:主客觀癥狀與治療前無改變或加重。

2、治療結果 本組38例經l~2個療程治療后,治愈28例,占73.7%;顯效4例,占10.5%;好轉5例,占13.2%;無效1例,占2.6%。總有效率97.4%。

四隨訪情況

治愈28例經1年的電話隨訪,有4例因局部外傷后復發,經采用針灸結合中藥熏洗方法治療2個療程后治愈,其它24例均未復發;顯效4例繼續治療2個療程后治愈;好轉5例中,3例繼續治療3個療程后顯效,另2例和無效l例失訪。

五典型病例

宋某某,女,30歲,2004年9月就診。右顳下頜關節疼痛、彈響、張口受限2個月,藥物、理療激光治療效果不佳,X線片檢查排除骨性疾病及脫位。檢查:右顳下頜關節處壓痛明顯,開口運動過程中有明顯的彈響聲,張動受限,局部無腫脹。診斷為右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按上述方法治療5次后,癥狀全部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

六討論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TMD)多屬功能性紊亂,器質性改變較少見。在全國第二屆TMD專題研討會上,將TMD分為咀嚼肌紊亂疾病、結構紊亂疾病、炎性疾病及骨關節病4類。現代醫學認為該病為肌肉、筋膜等組織的無菌性炎癥、痙攣及關節盤移位,從而出現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等表現。中醫學認為該病屬“痹證”范疇,因風寒濕邪侵襲,致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受阻,氣血瘀滯脈道,肌肉筋膜骨關節失養或局部外傷,關節勞損,局部組織充血水腫,肌群、關節不協調的運動,導致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出現一系列癥狀。對其針灸治療,祖國醫學早有論述。《針灸甲乙經》:“頰腫,口急,頰車主之;”“失欠,……下關主之。”《針灸大成》亦說:“頰車主牙關不開,口禁不語……牙車疼痛。”主穴下關穴是手三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經筋所過處,又是足陽明經之筋所結之處。〈素問.痿論》:“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針刺下關、頰車有通經活絡、開關止痛之功效。所選其他穴位中,合谷、三間二穴與位居顳下頜關節處的聽宮、翳風均有通經活絡、利關節、活血止痛的作用。輔以電針,可調節周圍神經肌肉的張力,緩解痙攣,通絡止痛。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有較好的抗炎作用,且艾灸時發射紅外線可明顯降低周圍神經興奮而解痙止痛,并且其中近紅外線占主要成份,能穿透較深的組織,出現某些活性物質,使組織器官的代謝和產熱得到加強,利于組織功能恢復。因此,針刺、電針、艾灸刺激對關節局部有消炎止痛、消除組織水腫、改善血液循環功效。中藥熏洗是通過熱、藥雙重作用而取效。熱能松弛肌筋,活血通絡;藥能疏通經絡,祛除寒濕,活血止痛。方中伸筋草、透骨草、木瓜祛風除濕,舒筋通絡;生艾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桂枝溫通經脈,通痹止痛;桃仁、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川芎、丹參、雞血藤養血活血,化瘀通絡,祛風止痛;當歸、熟地補血活血,通調血脈;制乳香、制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諸藥相伍,直接熏洗患部,可使局部皮膚毛孔擴張,使藥物直接由皮膚、汗腺滲入,保持較高的濃度,保留較長時間,加之熱力促使毛細血管擴張,使血流速度加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炎鎮痛,促進新陳代謝,平衡人體機能,使病變組織得到恢復,疾病痊愈。

參考文獻

[1] 田開宇,李炎陽.趙喜新.穴位中藥離子導入負壓罐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征[J].中國針灸,200l,2l(5):3ll~312

篇4

關鍵詞 骨性關節炎 玻璃酸鈉 艾灸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06-0028-02

Observ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odium hyaluronat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26 cas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WANG Xiaoxi, DING Yiyuan, GU Xiaoqing

(1.Xid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01, China;

2.Southern Branch of 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14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odium hyaluronat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From Oct. 2012 to Sept. 2013, 52 cases (78 kne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ed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one with 26 cases (39 knees) each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odium hyaluronate, which was injected into the knee articular cavity,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nly sodium hyaluronate which was injected into the knee articular cavity, once a week, five times for a course. After 1 and 6 months treatment,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and pain improvement were evaluated with Lysholm 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clinic effective rates were 94.8% (37/39)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9.4% (31/39) in the control on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osteoarthritis; sodium hyaluronate; moxibustion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慢性、漸進性、退行性關節病變,多見于中老年人。KOA以膝關節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為典型病理特征,臨床以膝關節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度減少為特點[ 1]。KOA引起的功能障礙是影響老年人運動及慢性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2],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如理療、口服止痛藥、局部封閉鎮痛及膝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3]。本文報道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聯合艾灸治療KOA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9月奉賢區南橋鎮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灸科門診KOA患者52例(78膝),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6例(39膝),治療組男10例,女16例,年齡53~76歲,平均(58. 2±5. 1)歲,病程3個月~12年;對照組男8例,女18例,年齡52~79歲,平均(56. 6±4. 3)歲,病程2個月~11年;兩組年齡及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

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會2010年制定的骨性關節炎標準[ 4]:①年齡50歲以上;②晨僵≤30 min;③關節活動時有響聲;④膝部檢查示骨性肥大;⑤有骨壓痛;⑥滑膜無明顯升溫;⑦放射學檢查有骨贅形成或唇樣增生。具備上述7項中的任3項即可診斷為KOA。排除近期接受過治療者、嚴重心腦疾病及精神疾病、合并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其他關節疾患者。

1.2 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放松、自然分開,患肢靠近床沿,并于患肢膝關節下墊一軟墊,高度以患者舒適及保持生理曲度為度,治療前左右推動髕骨(不能滑動者不可強行推動髕骨),準確定位髕骨位置,選髕骨最寬處外側緣為進針點定位,并用拇指壓一“十”字定位標記。

治療組用2%普魯卡因2 ml在進針點行浸潤麻醉,針頭進入關節腔后如有積液應盡量抽凈,然后保留針頭,接上針管注入玻璃酸鈉液2 ml(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然后暴露膝部用灸盒綁住膝部行艾灸20 min。治療期間不必服用非甾體類或激素類藥物。對照組注射玻璃酸鈉,方法同治療組。兩組均每周治療1次,連續5次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斷

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價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 5],主要從疼痛、關節活動度、跋行、關節囊腫積液、負重、步行能力、上下樓梯、下蹲、跑步等臨床癥狀進行評價,并針對各項情況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疼痛程度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6]。患者在游動標尺上標出疼痛位置,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 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檢驗,P

2 結果

治療組39膝中,顯效12膝(30. 7%),有效25膝(64. 1%),無效2膝(5. 1%),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為94. 8%。對照組39膝中,顯效9膝(23. 0%),有效22膝(56. 4%),無效8膝(20. 5%),總有效率79. 4%,兩組均未見任何不良反應。治療后1、6個月,兩組Lysholm評分和VAS評分均有降低,但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表1)。

3 討論

目前,對退行性KOA的治療有三種方法,對早期和病程短的KOA行非手術治療,包括玻璃酸鈉注射;對中期尤其是關節軟骨面開始破壞或骨贅較多者,采用關節鏡磨削或玻璃酸鈉注射;對上述治療無效和晚期KOA,則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玻璃酸鈉是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也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和屏障作用,可減少組織間的磨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作用。當膝關節發生退行性病理改變后,關節滑液中的玻璃酸鈉濃度明顯減少,導致滑液不能發揮正常生理功能。關節腔內注入高濃度、高黏彈性玻璃酸鈉后,一方面起到了補充作用,另一方面可刺激自身滑膜玻璃酸鈉的分泌,迅速使關節液中的玻璃酸鈉含量達到正常甚至更高,從而有效保護軟骨或使破壞的軟骨修復,并能抑制炎癥反應,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祖國醫學認為,KOA屬“痹證”范疇,是由于風、寒、濕、熱、痰、痕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有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癥狀的一種疾病。《張氏醫通》云“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古人認為肝腎虧虛是KOA的病變根本,風寒濕邪是致痹外因,攘血是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邢、痕日久致虛相互為患亦成為其致病因素[ 7]。故肝腎兩虧、氣血雙虛、筋骨不堅乃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治則應以補肝腎、益氣血及壯筋骨為根本[ 8- 9]。艾灸熱療法作為中醫外治方法之一,因其療效確切、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一直為中醫臨床所重視。本研究采用局部施灸法,利用艾絨燃燒時的溫熱效應產生能量,通過灸盒傳到關節深處。加之艾灸具有溫補腎陽、溫經通絡、溫散寒邪、活血逐痹、消瘀散結之功效,能有效消除無菌性炎癥,促進水腫吸收,對緩解局部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有較好療效。

本研究顯示,艾灸結合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具有很好的近期療效,治療后Lysholm膝關節評分明顯升高,總有效率達94. 8%,優于單一選用注射玻璃酸鈉組的79. 4%,提示兩者聯用,既發揮了艾灸的止痛作用,同時玻璃酸鈉亦起到關節面、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馬哲, 馮浩, 梁佳慧. 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 2011, 6( 8) : 970- 971.

[2] Zhang Y, Jordan JM.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J]. Clin Geriatr Med, 2010, 26( 3) : 355- 369.

[3] 熊南山, 逄健飛, 胡岳軍, 等. 中藥薰藥配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1, 31( 5) : 395- 397.

[4]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 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0, 14( 6) : 416- 419.

[5] Tegner Y, Lysholm J. Rating syst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injuries[J]. Clin Orthop, 1985( 198) : 43- 49.

[6] 南登昆. 康復醫學[M]. 3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279- 280.

[7] 王磊, 謝林. 近10年中醫對原發性膝關節炎的認識及治療進展[J]. 中醫藥信息, 2011, 28( 3) : 141- 143.

篇5

1 臨床資料

本組72例,均為我科門診病例,年齡28~54歲,男43例,女29例,均有椎間盤突出或(和)膨出,其中L4/L5和L5/S1突出(左或右)或膨出者32例;L5/S1突出或膨出者20例;L4/L5突出或膨出者14例;L3/L4突出者6例。中醫辨證分型屬寒濕腰痛型39例,屬腎虛腰痛型33例。

2 辨證施治

辨證施治緩解疼痛、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是治療的當務之急,筆者在參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將單種治療方法如針刺、艾灸、水針、拔罐、牽引、推拿、理療等進行有機的組合,針對不同的個體、病癥的寒熱虛實屬性有選擇地綜合2~3種治療方法,旨在解除患者病痛。

患者腰痛重著,痛連臀腘,遇冷痛加,得溫則痛減,陰雨天加重,舌苔白膩,脈沉而緩,此屬寒濕腰痛。因寒濕之邪留著腰府,使經絡氣血不暢故疼痛。寒、濕為陰邪,性重著粘滯,故腰部重著不爽。陰雨天氣、腰部受涼,則寒濕之邪愈盛,故腰痛再發,舌苔白膩,脈沉而緩,系寒濕內盛之象。治以祛寒利濕,舒通經絡。取穴以足太陽、督脈經為主,針法為捻轉瀉法。

患者腰痛酸軟,雙膝無力,遇勞則甚,反復發作,手足欠溫、少腹拘急,或五心煩熱、健忘耳鳴,舌淡或嫩紅,脈沉細無力。此屬腎虛勞損型。因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為作強之官,腎充則輕勁多力,虛則腰膝酸軟而無力,遇勞則重傷腎氣,故腰痛有加,陽氣不足,則經氣不行,故手足不溫、少腹拘急、腰背亦有冷感,陽虛則舌淡,脈沉而無力;久病陰虧則津液不足,虛火上炎,故五心煩熱,口干舌燥,髓海不足,則健忘耳鳴,陰虛不足,故舌嫩紅而脈沉細。治以調理腎氣,舒通經絡。穴取足少陰、太陽、督脈經為主,針用捻轉 補法,疼痛部位用平補平瀉手法。

針灸取穴原則為局部取穴和循經取穴相結合。局部選取病變椎間盤和其上下一椎的華佗夾脊穴,椎間盤突出或膨出由CT提示。

患者疼痛劇烈、俯臥、仰臥均有困難,可暫緩牽引,先行針灸、推拿或理療等;如壓痛點明顯,可“阿是穴”穴位注射當歸注射液1~2ml,隔日1次注射,同時結合其他療法,一般治療2~3次,藥物的持久作用及良性調節作用,可明顯見效。如有急性閃挫傷史,有腘窩青紫色靜脈可見,即行三棱針委中放血療法,每收奇效。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所有病例都經X線和CT檢查而確診。在部分病例有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退行性改變、生理弧度的改變。全部病例均有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再結合中醫望聞問切辨證分析而確定治法。治療7次為1個療 程,療程間隔休息2天,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沒全程治療者不作統計。

3 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無陽性體征,半年以上未復發)62例,占86.11%;好轉(疼痛基本消失,但勞累等偶感不適)8例,占11.11%;無效(癥狀稍減或無改變)2例,占2.78%;總有效率為97.22%。

轉貼于 4 討論

許多學者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實驗研究其病因病機,較為認可的學說有三種:(1)機械壓迫學說,即椎間盤的纖維環或(和)髓核突出或膨出,對神經根產生機械性的壓迫作用,繼而發生神經根炎癥和水腫,組胺、緩激肽、5-HT等致痛物質滲出,刺激神經根及其周圍組織出現腰腿痛等神經功能障礙。(2)化學性神經根炎學說,突出椎間盤髓核的蛋白多糖和β蛋白質對神經根有強烈的化學刺激性,同時,大量的“H”物質的釋放,神經根又無束膜化學屏障,故致化學性神經根炎。(3)椎間盤自身免疫學說,椎間盤髓核組織是體內最大的、無血管的封閉組織,當椎間盤病變時,髓核突出,在修復過程中新生的血管長入髓核組織,髓核與機體免疫機制發生接觸,髓核中的多糖蛋白和β蛋白質成為抗原,產生自身免疫反應,所以,神經根的炎癥水腫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1]。

臨床表現以單側或雙側腰痛或腰腿疼痛為主要癥狀。患者腰椎間隙棘突旁有深在壓痛,按壓痛點可引起或加劇下肢放射性疼痛,故壓痛點的位置有定位意義。隨著CT、MRI技術的發展可以應證臨床診斷。

造成腰臀部勞損的原因是腰臀部是支持整個軀干并使之運動的結構,承擔人體重2/3的重量,脊柱傾斜、側彎、前凸、后傾的運動,為使之穩定,則腰肌發揮代償性改變,一旦原有的生理結構(尤其指椎間盤)被破壞,繼而引起機械性、化學性或自身免疫反應,腰肌勞損、棘間韌帶損傷、腰椎間盤突出可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早期為創傷性炎癥反應,后期則出現不同程度的組織粘連、纖維化或瘢痕。炎癥反應期因致痛物質對傷害感受器的致痛性刺激引起疼痛。瘢痕期則刺激、壓迫神經末梢和小血管,造成組織缺血致各種疼痛癥狀發生。疼痛可產生持續的肌緊張,肌肉痙攣可以牽拉筋膜而發生病變;感覺神經由淺入深,必須通過筋膜,肌肉痙攣時,筋膜肌肉間發生相對位移,而軟組織勞損后期又并發瘢痕與粘連,故這種位移可刺激壓迫感覺神經而引起疼痛和放射痛,并形成壓痛點。壓痛點多位于肌肉牽拉的壓力集中區,與肌肉牽拉密切相關。腰背筋膜遮于諸肌肉表面,在腰部分為后、中、前葉三層。后葉內側附于腰骶各棘間韌帶;中葉內側面起于腰椎橫突尖,上附于腰筋膜后韌帶,下附于骶腰韌帶;前葉在腰方肌前面,上附于并加強外側腰肋韌帶,并與橫膈點的纖維融合。

由于直立行走和脊柱“S”型彎曲,使得頸腰椎受力較大,受力較大部位是形成骨質增生的主要原因;胸腔和盆腔形成“圓腔”型較穩定的結構,所以在臨床上以頸腰椎病變為主。隨著年齡的增加(一般指25~30歲以后),骨質和椎間盤的有機質成分和水分會逐漸減少、無機質成分逐漸增多,椎間盤“水墊樣”作用功能減弱,更加增加了脊椎骨的負擔。

形態上的改變在影像學檢查時就能反應,而內部結構上的改變是不能完全反應的。這正是影像學檢查只能作為臨床醫生的參考原因,臨床癥狀的診斷意義是尤其重要的。人體骨量的多少、骨能承受負荷的多少以及骨的有機質成分與無機質成分的比例是決定頸腰椎承受力量的關鍵因素之一;肌肉力量的強弱、肌腱及韌帶的韌性強度亦是影響頸腰椎骨承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骨性的改變是沒有辦法阻止的,適當的負重有助于防止骨性的退變,而增加肌肉的力量和韌帶的強度通過鍛煉就能達到,這從很大程度上能抵消骨性的變化。

寒濕腰痛的特點是腰部重痛,酸麻,舌苔白膩,脈沉緊;而腎虛腰痛起病較緩,隱隱作痛,綿綿不已,常伴有腎陽虛證或腎陰虛證。現代檢查提示腰椎退行性改變,腰椎生理弧度改變,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或左右前后不等寬,腰部肌肉、筋膜、韌帶、骨膜的勞損與“腰突癥”往往密切相關,互為因果。腰椎間盤正常的“水墊樣”生理功能被打破,髓核隨纖維環的突出而突出,如纖維環受到較強外力而破損,則髓核中膠質樣物質將流出,從而引起“神經根炎癥”而致疼痛。治療并非能改變骨質增生及骨關節,而是使局部達到了新的平衡。綜合幾種療法在功效上互為補充,能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增加病損組織的血氧供應,改善循環,解除局部肌肉痙攣,消除神經根炎癥、水腫,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配合適量運動也是必需的,從少負重的床上活動到雙手撐于桌面鍛煉下肢和腰部,逐漸增加運動量。必要時可使用腰圍和支具。平時注意鍛煉,鍛煉要持之以恒,鍛煉能增加肌肉的累受性,同時又可控制和減輕體重,對本病的發生可起一定的預防作用。

篇6

方法:

穴取手背第三掌骨尺側緣壓痛點、后溪。操作:(1)患者正坐,雙手半握拳,手心向下,放于同側大腿上,于一側手背第三掌骨尺側緣尋找壓痛點1~2處,及同側后溪穴,常規消毒后取30號1寸毫針,速刺進針,緩緩刺入0.5寸,行捻轉瀉法或平補平瀉1分鐘,同時囑患者緩緩活動頸項,然后留針。(2)醫者立于患者背后,囑患者緩緩轉動頭頸,至頸部疼痛明顯時,保持此,醫者以拇指按于患者頸部最痛點,將患者頭部作后仰或前俯動作,當活動到一定時,會出現痛點消失或減輕現象,此時以拇指指紋緊按已轉化為"不痛點"的原"痛點",用輕揉均勻指力,作向外、向下方向為主的平行推動3~5次。(3)囑患者頭轉回原處,重復上法3~5次。(4)留針20~30分鐘后出針。每日1次,雙手交替針刺,5次為一療程,休息2天,進行下一療程。

結果:本組31例患者,經2個療程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19例;好轉(臨床癥狀部分消失)10例;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2例。有效率93.6%。

體會:運用第三掌骨側壓痛點治療頸椎病,方法來源于江蘇省常州市陳子俊老中醫。經臨床反復驗證,其方法確有其獨特而顯著療效。筆者在其基礎上加刺后溪穴及進行頸部指拔推拿手法,一般均能當場緩解癥狀。本法對落枕等頸部軟組織的急慢性損傷等病癥,也有非常滿意的療效。

湖北 443002 葛洲壩集團中心醫院針灸科 高山山(收稿日期:19991117,齊淑蘭發稿)

阿是穴為主輸刺法治療頸椎病

方法:

以頸項部壓痛點或陽性反應點即阿是穴為主穴,若無壓痛點及反應點則根據X線片或CT片提示的病變部位及臨床癥狀選用相應的頸部夾脊穴。配穴:大椎、后溪、外關。操作:主穴采用輸刺法,用2.0寸毫針,針刺過皮后,針尖向椎體方向深刺至骨,得氣后接G6805電針儀,用連續波,電流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配穴用平補平瀉法,得氣即可。治療期間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觀察:治療頸椎病98例,經兩療程治療后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隨訪半年無復發)48例,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工作勞累時仍有輕微不適,但不影響工作)30例,好轉(癥狀、體征減輕,仍需治療)18例,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2例,總有效率98.0%。

體會:取椎旁壓痛點---阿是穴,用輸刺法直接針刺到病位,使經脈疏通,氣血運行正常,通則不痛。配合大椎祛風通陽,后溪、外關通督脈調理三焦,使氣行則血行。同時使用電針,可提高針刺的鎮痛效應,進一步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以加強療效。

廣西 541002 桂林市中醫院針灸科 王希琳(收稿日期:19990731,齊淑蘭發稿)

穴位注射治療頸椎病

治療方法:

主穴取大椎,配穴:頭痛頭暈者配雙側風池穴,肩胛痛甚者配肩井穴、肩胛脊柱緣的中點,上肢麻木甚者配手三里。取丹參注射液4ml,地塞米松針5mg,用5ml注射器抽取藥液,常規消毒刺入穴位,調整方向刺入所需的深度,回抽無血且有較好針感時快速注入,每穴注藥量為0.5ml,隔日治療1次,治療7次為一療程,休息5天再行下一療程。

療效觀察:癥狀消失,能正常工作者為治愈;諸癥均減輕或主要癥狀消失者為好轉;治療3個療程而癥狀無變化者為無效。本組302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81歲;病程最短12天,最長24年。經3個療程治療,痊愈187例,占61.9%;好轉111例,占36.8%;無效4例,占1.3%。總有效率達98.7%體會: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及多發病,但近年來發病有低齡化趨勢,最小的病人只有12歲。穴位注射治療本病痛苦小,療效高,病人易于接受。

山東256200 鄒平縣中國銀行門診部 殷風新(收稿日期:19991021,齊淑蘭發稿)

挑治拔罐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治療方法:

器具選用挑治錐針一把(筆者用廢舊手術器械改制成錐型針)、玻璃拔罐瓶大小不等數個。先用75%酒精浸泡備用。取穴:在項部尋找病變椎旁壓痛點,或患側肩臂麻痛、索條、硬結激發點為挑治部位。若無明顯壓痛點,則可據X線片椎間后緣骨質增生部位,于相應椎體棘突間旁開1~2cm處為挑治部位。一般每次選2~3點挑治。方法:病人反坐于椅上暴露項后肩部。常規皮膚消毒,以0.5%利多卡因皮內皮下做浸潤麻醉后,將皮膚挑破長約0.3~0.5cm橫口,挑斷皮下纖維索條,錐針尖在肌內做上下左右剝離,患者感覺有酸麻脹較重時退出針體,然后迅速在術口處拔火罐,見火罐內積血5~10ml左右時起罐,用無菌紗布擦凈血污,敷上消毒紗布包扎即可。每7~10日挑治1次,每次更換挑治部位,2次為一療程。

結果:用本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56例,治愈(癥狀消失,頸部活動自如,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145例;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偶有頸部不適感)6例;好轉(癥狀體征減輕)3例;無效(經2個療程治療癥狀體征無變化)2例。其中1次治愈95例,占60.9%。

體會:本療法通過對頸部壓痛點、索條、硬結進行挑剝松解,輔以拔罐放血能使病灶部位的瘀血排除,使氣血調和,經絡暢通,解除肌痙攣,促進軟組織炎性水腫消退,椎間孔及椎間隙擴大,緩解對神經根血管的刺激,恢復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增強局部血液供應,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

山東 266043 青島市第四人民醫院 王德亭(收稿日期:19991121,齊淑蘭發稿)

牽引狀態下溫針頸夾脊穴治療頸椎病

治療方法:

采用吊式牽引,在牽引狀態下,依據臨床體征及X線片,選取病變頸椎棘突旁開0.5~1cm處為針刺部位,消毒后,針尖向內下方傾斜15度角刺入1~1.5寸,有中電麻木感最佳,但不強調一定有該針感,得氣后,在針柄上套2cm艾段,進行溫針灸,灸2段后出針,出針時按壓針孔1~2分鐘。每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兩療程后評定療效。

療效觀察:治療頸椎病54例,經2個療程治療后,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無任何不適,隨訪半年未見復發)46例(85.2%),好轉(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8例(14.8%),有效率100.0%。

體會:頸椎牽引、針刺、艾灸及頸椎夾脊穴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和穴位,臨床單獨使用均有一定療效,筆者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可使臨床療效大大提高。機理如下:在牽引增寬椎間隙的狀態下,立即加以局部夾脊穴針刺,穴位受刺激產生的肌束強烈收縮所帶來的力量更易積累性地改變擠壓與被擠壓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頸椎小關節紊亂得以糾正。形成粘連的病例,在椎間隙增寬時,也易于使粘連的神經根松解。同時艾灸的熱力,通過針、穴直達病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擠壓所致的無菌性炎性水腫,糾正受刺激而致的痙攣狀態,使艾的溫通經絡功效得到極大發揮,從而取得較好臨床療效。

河南456300 內黃縣中醫院針灸科 張勇張翠平(收稿日期:19991206,齊淑蘭發稿)

隔姜藥灸治療頸椎病

方法:

穴取風府、天柱、大椎、陶道及痛點。操作:白胡椒100g,梔子200g,川芎50g,草烏25g,元胡200g,紅花10g,研成細末,用1000ml山西陳醋浸泡2周,濾去藥渣,用上清液適量。另將生姜洗凈切成0.2~0.3cm厚的姜片,每隔0.3cm扎一個小孔,此姜片放入上清液中浸泡一周就可使用。灸時一次選穴2~3個,找準穴位,放好藥物浸泡的姜片,點燃艾條,對準姜片,采用無瘢痕隔姜雀啄式灸法,以有疼痛感為度。每次灸30分鐘。以瀉法為主(將艾條點燃后,不斷地吹其火,以助艾火盡快燃燒,灸后不要按壓施灸的穴位)。每日治療1次,交替使用穴位,連續治療5次為一個療程。

療效觀察:治療58例,臨床治愈(疼痛癥狀消失,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42例;好轉(疼痛緩解,只能參加一般勞動和工作)14例,無效(疼痛緩解不明顯)2例。總有效率96.5%,治療時間最短1個療程,最長3個療程。

篇7

關鍵詞:齊刺重灸配合中藥熏洗;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病因是因為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癥,尤其以青壯年更易發生。以腰腿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目前,西醫治療多使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雖有一定療效,但副作用明顯,而且治療時間長。筆者從2014年5月~2015年8月采用齊刺重灸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78例(以下簡稱腰突癥),收到顯著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56例均為本院理療科患者,經X線、CT、MRI等檢查都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78例。治療組78例中,男48例,女30例;年齡16~65歲,病程3 d~10年,本次發病時間1~30 d。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痛癥狀,單純腰痛18例,伴有下肢放射痛20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28例,其相應部位呈淺感覺改變者7例,相應肌肉肌力改變5例。對照組78例,男43例,女35例;年齡17~70歲,病程2 d~8年。本次發病時間2~30 d。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痛癥狀,單純腰痛15例,伴有下肢放射痛24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27例,其相應部位呈淺感覺改變者6例,相應肌肉肌力改變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1]擬定:①有扭傷腰病史,或有慢性腰部勞損、受寒病史;②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經分布區域的疼痛;③按神經分布區域的皮膚感覺麻木;④直腿抬高試驗較正常減少50%,兼或有抬高試驗陽性,N窩區域指壓脛神經引起肢體遠近兩端的放射痛;⑤出現4種神經體征中的兩種征象(肌肉萎縮,運動無力,感覺減退和反射減弱);⑥與臨床檢查一致的影像學檢查發現,如MRI、CT等。

1.3排除標準 ①有手術指征患者;②有黃韌帶肥厚、骨性椎管狹窄、神經根廣泛粘連等嚴重的合并癥或因結核、腫瘤轉移所引起的腰腿痛。

1.4方法

1.4.1對照組 常規針刺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取穴:腰陽關、十七椎、雙側腎俞、患側環跳、陽陵泉、委中、昆侖。患者取俯臥位,醫者采用28號毫針,常規消毒后,快速進針。腰陽關、十七椎、腎俞、委中、昆侖均直刺1.5~2寸,陽陵泉與水平面平行直刺1.5~2寸。使患者有酸、麻、脹的針感后留針。環跳穴用提插捻轉法,使患者有觸電感至腳尖,其余穴位用平補平瀉手法。針刺治療一般留針30 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

1.4.2治療組

1.4.2.1患者取俯臥位,按壓腰椎各棘突下及兩旁,尋找壓痛點。如有幾處壓痛點,以最明顯者為準。穴位即在壓痛處的腰椎棘突下及左右兩旁的夾脊穴(棘突下旁邊0.5寸)。用28號2.5寸毫針,先針刺腰椎棘突下穴位,直刺1.2~1.5寸;再用28號1.5寸毫針,針刺左右兩旁夾脊穴,針尖向脊柱方向進針0.8~1.0寸,快速捻轉并緩慢上下提插,針刺得氣后,將2 cm長的艾條置于直刺針的針柄上點燃,進行溫針灸,燃盡一段為1壯,每穴各灸3壯;針刺左右兩旁夾脊穴的留針時間每隔10 min行針1次,以得氣為準。1次/d,30 min/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2~3 d。

1.4.2.2中藥熏洗 制川烏15 g,制草烏15 g,川芎15 g,羌活20 g,獨活20 g,紅花20 g,桃仁20 g,歸尾15 g,赤芍15 g,威靈仙20 g,黑老虎20 g,細辛7 g,雞血藤15 g,牛膝20 g,伸筋草10 g,桑寄生20 g,蘇木20 g,乳香15 g,沒藥15 g,續斷片15 g。用紗布包著所有的中藥煮水,大火水開,小火再煮20 min。然后再把煮好的中藥水倒入型號XJZD-H3的智能型-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中,開動機器,熏蒸儀的噴頭對著疼痛的部位,距離20 cm,進行中藥熏洗治療,20 min/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

1.5療效觀察 參照《實用頸腰背痛學》[2]擬定。痊愈:癥狀消失,腰部活動正常,腰肌痙攣消失,能恢復正常工作,直腿抬高試驗陰性。顯效:癥狀大部分消失,腰肌痙攣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基本恢復恢復工作。有效:有輕度腰腿痛,直腿抬高試驗可疑陽性,恢復部分正常工作。無效:經治2個療程無明顯好轉。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1.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兩組療效比較,采用有序變量兩獨立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P

2 結果

兩組治療結果及療效比較。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祖國醫學“腰痛”、“痹癥”范疇。病因多為外傷或腰部感受風寒濕邪,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所致,并與腎虛經脈失養相關。如《證治準繩?腰痛》云:“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

西醫認為患者由于外傷及腰椎間盤的變性退化,從而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而壓迫神經根,髓核流出的蛋白質和糖蛋白以及組織胺對無神經束膜化學屏障的神經根產生烈刺激,因而產生化學性神經根炎,導致神經根充血、水腫、炎癥、影響了局部組織的微循環,故引起劇烈神經痛。所以西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機主要有機械受壓學說、化學性神經根學說、椎間盤自身免疫學說[3]。

以往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針刺治療,重視循經與局部取穴結合,而單純在腰部取穴治療的報道甚少。

齊刺者,最先見于《靈樞?宮針》篇:“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即在病變部位正中先刺一針,再于兩旁各刺一針,三針齊用,故名齊刺。主要用于治療病變范圍較小而部位較深的痹痛等癥。筆者運用齊刺腰椎棘突下壓痛點及兩旁夾脊穴,采用的是“以痛為腧”原理的治法,經脈“內屬于府藏,外絡于支節”,內可以應于外,外可以應于內。所以棘突下的壓痛點是病癥的反射部位。直接齊刺痛點,加上本法取穴少,直達病所,療效好,容易被患者接受。《內經》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艾條點燃后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作用,通過針傳導到穴位,不斷透達到深部病所,以此達到溫補氣血、扶正祛邪、活血逐痹的治療目的,重用艾灸,彌補了常規艾條熱力及藥效不足的缺點,加強了溫經活血、消炎止痛的作用。齊刺與重灸的協同作用,可達溫通經脈、舒筋活絡、活血散瘀的目的,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根的水腫,加快突出髓核的吸收,從而使癥狀改善。

再佐以中藥熏洗,方中中藥制川烏、制草烏有祛風除濕之效;川芎、歸尾、桃仁、紅花、赤芍、沒藥、均為活血化瘀之品,方中川芎溫通血脈,辛香行氣,既能活血祛瘀以調經,又能行氣開郁以止痛;當歸、桃仁兼有潤腸通便之功,可預防該病臥床導致的便秘;沒藥活血兼有止痛之功;羌活、獨活宣痹止痛;牛膝引血下行;威靈仙通經活絡;雞血藤養血補血;伸筋草舒筋活絡;桑寄生滋補肝腎,強腰肌;乳香、續斷片、黑老虎加強活血祛瘀之功效;諸藥合用,使藥達病所,最大限度地發揮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壯腰健腎、止痛消腫之功效。再加上通過智能型-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的高溫加熱,使藥物離子更容易被吸收,療效快而且效果明顯。齊刺重灸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對重Y患者尤為實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26.

篇8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 R6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a)-020-03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本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全世界每年患本病者近千萬例,我國年患病率也在百萬例以上,給患者及社會造成極大負擔,本病病史長,復發率高,嚴重地影響了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1]。因此積極開展對本病治法的深入研究,探討一種安全、行之有效而又能減少患者治療痛苦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現實意義。腰椎間盤突出從病理學分為破碎型和完整型兩型,破碎型可能是在損傷基礎上的自免疫炎癥反應過程,完整型以髓核退變、軟骨基質及纖維增生為主要表現[2],髓核纖維化、彈性形變能力降低,容易對纖維環產生不正常應力,纖維環局部應力的不平衡更容易引起自身膠原的變性,導致整個椎間盤退變[3]。因脊椎退變和腰部外傷,致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膨出或突出,壓迫激惹腰骶神經根,從而造成神經根水腫,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椎間盤在某些病理條件下可產生大量炎性遞質,炎性遞質刺激椎間盤內神經末梢[4],可產生腰痛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多見于30~50歲體力勞動者,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勞動強度大,且椎間盤開始退變。左側發病多于右側,因為大多數人習慣右側用力,右側腰肌韌帶發達,左側相對薄弱的緣故。該癥的主要癥狀是腰腿痛,大約40% 患者先發腰背痛,后有腿痛;33% 的患者腰背及腿痛同時發生;17% 的患者先腿痛,后發現腰背痛;9.6% 的患者只有腿痛;還有1.4% 的患者僅有腰痛。一般活動時疼痛加重,50% 患者咳嗽、排便時疼痛加重,大多不能長距離行走,而且有間隙性跛行,臥床休息后疼痛減輕,但是也有少數夜間臥床休息加重。90% 以上腰椎間盤突出部位在L4~5或L5~S1,故大多數在第四、五腰椎棘突旁有明顯壓痛,用力按時可致下肢放射痛加劇,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月國 繩肌壓迫試驗陽性。L3~4椎間盤突出常出現L4神經受壓,表現為大腿前側痛及小腿外側痛,相當于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及皮部分布;L4~5椎間盤突出常出現大腿及小腿外側面痛、麻木,相當于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及皮部分布;L5~S1椎間盤突出主要表現為大腿及小腿的后外側痛,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及皮部相吻合[5]。診斷標準根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發于青壯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高(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部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足大趾背伸力減弱。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部位椎間隙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CT檢查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1]。LDH的治法很多,現綜合敘述如下:

1 保守療法

1.1 中藥療法

1.1.1內服中藥湯劑急性期應治標,以活血行瘀,理氣止痛為主,處方:當歸、生地、桃仁、狗脊、赤芍、地鱉蟲、延胡索、紅花、川芎等。內服中成藥有:三七傷藥膠囊、跟痛平顆粒、舒筋活血片、小活絡丸等。慢性期應固本,以調補肝腎、強壯筋骨為主,處方:雞血藤、熟地、杜仲、狗脊、桑寄生、續斷、當歸、白芍、山茱萸、肉桂等。也可內服金剛丸、獨活寄生丸、滋補大力丸、丹鹿通督片等。

1.1.2外用中藥有突痛一貼靈、百舒寧磁藥貼、田七跌打風濕軟膏、復方南星止痛膏等。也可用海桐皮方藥作中藥薰蒸療法,或將此方藥共研細末布包煎煮后直接熨敷患處(藤療),能散風寒、祛風濕、強筋骨、溫經通絡、舒筋活血,對LDH具有理想的效果。

1.2 物理療法

1.2.1針灸①體針:以足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輔以足陽明、足太陰經穴,取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秩邊 環跳殷門、委中、承山、昆侖、陽陵泉、懸鐘、足三里、三陰交、阿是穴。每次酌情選5~7穴,均取患側,毫針刺,一般用瀉法。現大多用電針,以連續波,調至耐受量,以加強針感,提高療效。風熱者加刺血,風寒者加艾灸,夾濕者加拔火罐。②耳針選穴:腰椎、骶椎、臀、坐骨、腿、腎上腺、神門等。方法:中、強刺激,留針20~30 min,隔5 min捻轉1次,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埋針法,每次埋3~5 d。③皮內針取穴:局部阿是穴,患側腎俞、腰陽關、秩邊、風市、陽陵泉。操作:常規消毒局部皮膚后,用0.38 mm×25 mm毫針皮內埋針,針尖朝向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痛方向,膠布固定,腎俞、腰陽關、秩邊留針3 h,其余穴位留針24 h,白天每隔3~5 h刺激1次。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有著十分好的療效。針灸治療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消除局部癥狀,而且可以調節關節與肌肉的功能,是一種標本兼治的療法[6]。

1.2.2推拿先用滾法和掌按法,施于腰部,接著用拇指重按腰部壓痛點及居骨繆、環跳,然后提拿月國 繩肌、腓腸肌和跟腱,然后作腰部后伸扳法、斜扳法、屈髖外展法,最后作直腿抬高、內收、外展及踝關節背伸動作數次,下肢酸痛麻木者,加揉委中法,小腿按法,搖大趾法。推拿能進一步改善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痙攣,消除軟組織內無菌性炎癥,使腰部肌肉恢復政常的功能活動,促使椎間組織突出復位[7]。若伴有椎體、椎弓根骨折,或椎體滑脫、脊柱有器質性病變(如結核、腫瘤)等,都不能盲目推拿手法治療。

1.2.3牽引目前臨床上有機械、電動、電腦、三維多功能牽引床等多種牽引方法。現介紹一種既簡便又經濟的實用牽引方法:用腰椎上下牽引帶分別緊束于胸腹部和骨盆部,上方固定于床頭,下方兩端連接牽引繩和重量,一般每側負重10 kg,通過滑輪進行牽引。此法代替了以前抬高足跟床頭作對抗牽引的方法。可持續牽引,也可間歇牽引,牽引間歇必須扎好彈力腰圍固定帶后才能起床。牽引療法可使椎間隙逐漸被牽開,椎間隙增寬,椎間盤內壓下降,即負壓增加,便于突出髓核組織的還納[8]。

1.2.4理療紅外線、電磁波、電腦中頻、離子導入、超短波[8]、微波等,使局部血流加速、代謝加強,從而降低了感覺神經的興奮性,降低肌肉張力,使局部組織放松[9],緩解瘢痕粘連以及促進鈣鹽吸收等作用。

1.2.5體療墊字功對腰背部督脈、膀胱經穴位進行刺激,可改善經絡的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器官功能。扳腳趾具有強腰固腎的的功效。還有橋式、燕式等,通過肌肉活動,加強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的營養供給,促進滲液吸收,有利于腫脹消退,使癥狀盡快減輕或消失。

1.3 化學療法

運用激素、類激素和維生素等化學藥物,如強的松、地塞米松、消炎痛、英太青、維生素B1、B12等口服、肌肉注射、局部注射、穴位注射[10]、靜脈滴注[11]、骶管滴注等。以骶療效果最好,故有液體刀之美稱。具有解痙、消炎、鎮痛、營養神經等作用。但伴有青光眼、腫瘤、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嚴重內臟疾病、細菌感染等,忌用化學療法。

2 手術療法

2.1 開刀手術

髓核摘除術、椎間盤切除加椎板成形術、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經過不斷發展與完善,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有時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手術對腰椎結構的完整性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對腰椎穩定性也有一定影響。也有人主張作腰腿肌肉和軟組織剝離切斷松解術,因手術創傷較大,出血較多,甚至有些后遺癥等,現已大多不用。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換術: PDN 假體自1996年進入臨床,單枚PDN置換術治療LDH臨床療效肯定,能有效地保持腰椎功能[12]。人工椎間盤置換(total disk replacement,TDR)技術:用于治療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13]。

2.2 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前提下,通過各種微創的手術操作方式和技巧以最大限度減輕手術入路和手術操作過程中的醫原性(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損傷,從而獲取更佳的手術效果[14]。顯微椎間盤切除術:通常作為標準椎間盤切除術的修正技術。可通過很小的切口(15~20 mm)達到傳統手術相同的或更好的結果,減少長切口帶來的不良結果。2002年有學者綜述了2 500例顯微椎間盤切除術的有效率在88%~98.5%,手術效果相當穩定。平均手術時間為30~60 min,患者滿意率在90%以上。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1.5%,只有不到5%的患者需要二次手術。目前這個技術已成為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的金標準[15]。經皮內窺鏡激光椎間盤切除術(PELD):PEL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手術效果與傳統開放經椎管顯微椎間盤切除術一致,椎管內和椎管外椎間盤突出及伴發側隱窩狹窄的患者均可獲得有效治療,屬于內窺鏡藝術極品。其優點:①微創操作,減少了手術創傷,勿須全身麻醉和切除椎板,不會破壞椎旁肌和韌帶;②降低了術中與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術后極小的神經周圍和硬膜外瘢痕形成,發生術后不穩、椎間盤炎等到并發癥的可能性極小,患者術后疼痛非常輕;③手術時間短,可以門診手術;④可即刻緩解癥狀,康復時間短;⑤皮膚切口僅6~8 mm長[16]。

2.3 顯微內窺鏡椎間盤切除術(MED)

是脊柱微創化的重要標志,其將直視手術變為監視器上手術,切口縮小至2 cm左右,將脊突旁肌肉剝離限制在脊突一側。據報道優良率在90%以上,可與傳統的椎間盤摘除術相媲美。雖然很有前景,但尚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手術。

2.4 側后路內鏡技術

適應于保守治療無效的極外側或椎間孔處椎間盤突出或脫出,或椎間孔狹窄的患者,但對醫師的技術要求很高。Yeung內窺鏡系統(YESS)專門用于經皮脊柱內窺鏡檢查和間椎盤切除術。這個系統也用于其他脊柱技術,如關節鏡顯微椎間盤切除術、射頻消融術、術中激素注射等。對于椎管內移位或脫出的椎間盤突出癥類型,以往認為是側后路椎間盤鏡手術的禁忌癥。在我國,已有人在YESS內窺鏡系統的基礎上,研制出經皮椎間孔成型的手術器械,該器械可用于經皮椎間孔成型,椎間孔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成功治療了脫出及移位型椎管內椎間盤突出癥。

2.5 小針刀療法

將針灸療法的針和手術療法的刀融為一體的小針刀,用于治療LDH,也能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2.6 激光針刀

用現代高科技激光技術,精確地直達病灶,而不傷及周圍任何組織,滿足了患者不切開皮膚,沒有痛苦,甚至不留瘢痕就能治好病的愿望。

3 介入療法

3.1 經皮髓核溶解術

1964年,Smith等首先報道木瓜蛋白酶進行椎間盤髓核化學溶解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該法是在X線透視監視下,將特制的注射針穿刺進入椎間盤內或突出物周圍,用少量造影劑精確定位后,注射木瓜蛋白酶,通過化學反應, 使椎間盤變成糊狀或渣狀,再將其溶解吸收,并達到分離神經根粘連, 揭開了介入脊柱外科治療椎間盤疾病的序幕。

3.2 經皮髓核切吸溶解術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有人用特制穿刺針先行椎間盤穿刺切吸,再行化學酶注射,比單純化學溶解術療效要好些,作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之間的一個過度措施,經過不斷完善,現可使70% 的患者避免手術治療,但一般也要約2個月才能見效。

3.3 經皮椎間盤髓核切除術(PLD)

PLD治療原理是通過減少髓核的容量使椎間盤內壓力降低。缺點是手術在透視下而非直視下進行,術中無法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因此僅適用于單純性和急性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例。目前該技術在國外已趨于淘汰。

3.4 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LDD)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運用激光能量將椎間盤氣化,達到減少椎間盤壓力使髓核回納,從而減輕對神經根壓迫的目的。PLDD的特點是激光的能量比較容易控制,因而較完全“切除”髓核;可將200~600 U可屈光纖傳遞到深部組織;穿刺針較細,損傷小;沒有嚴重并發癥。現PLDD被認為是一個操作簡便、安全有效、定位準確、操作時間短的新治療方法。

3.5椎間盤射頻技術

21世紀初的椎間盤射頻成形術,其原理是用射頻能量在椎間盤髓核內部,通過高溫下分子分解,在椎間盤上切開多個槽道,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從而緩解疼痛和減輕椎間盤組織對神經根的刺激。該手術對鄰近組織的損傷極小,無熱損傷顧慮,椎間盤髓核成形術是一種很有希望的治療腰痛的方法。

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早期一般可采用保守治療,目前被公認理想的保守治療方法是牽引配合推拿治療,患者樂于接受。筆者認為患者治療期間應臥硬板床休息,有助于提高療效。療效評定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標準,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療效評定根據患者的改善率。改善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恢復日常生活,改善率為75%~100%;顯效:腰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50°~70°,改善率為50%~74%;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改善,改善率為25%~49%;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改善率

[參考文獻]

[1]呂朝暉,張兵,董敏,等.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導引.2008,24(12):2-4.

[2]李暉,馬信龍,王沛,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免疫病理學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7, 27(5):359-362.

[3]倪才方,趙輝,陳瓏,等.兩種骨水泥滲漏對椎間盤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4):263-267.

[4]郭均,陳仲強,郭昭慶,等.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3):167-171.

[5]周友龍,劉宜軍,付杰娜.踝三針對腰椎間盤突出根性痛大鼠中樞鎮痛遞質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7,27(12):923-926.

[6]黃龍祥.腧穴主治標準化研究的關鍵問題[J].中國針灸,2007,27(12):931-934.

[7]郭翠萍.推拿和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23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8,10:19-20.

[8]黃曉瑩,張盛強,楊平.超短波牽引及手法復位綜合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120例[J].按摩與導引,2008,24(12):35-36.

[9]高武科,杜研,李建奎.鈣化型腰椎間盤突出的保守治療體會[J].按摩與導引,2008,24(12):37.

[10]唐佃平.太汲神綜合辨證療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200例[J].中醫雜志,2008,49 (12):1092.

[11]馬躍敏.綜合康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27例[J].按摩與導引,2008, 24(12):38.

[12]金大地,趙亮,翟建庭,等.腰椎間盤人工髓核置換術后中期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5):326-330.

[13]張宇坤,楊述華.人工腰椎間盤置換術的生物力學及中期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2007,27(5):374-377.

[14]周躍,王健,初同偉,等.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外科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4):241-247.

[15]侯樹勛.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N].健康報,2008-11-17.

[16]楊波,金大地, LEE Sangho,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經皮內窺鏡激光椎間盤切除術[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4):254-258.

[17]彭志科,向開,維崔瑾.皮內針配合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7,28(12):294-295.

[18]阮狄克.椎間盤源性腰痛[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3):161.

[19]夏群,Steffen Sola,胡永成,等.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斷與治療初步報告[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3):162-166.

篇9

“冬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癥狀是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中醫叫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冬病”為何要“夏治”呢?是因為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于虛寒,再加上冬天環境也是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癥,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里面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經和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但若是陽氣衰弱,里面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去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冰水果,然后整日在空調房里工作,那真是陳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瘀阻,這叫做“寒凝血滯”。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就流行不暢,不但會四肢不溫,也常會有手腳發麻的癥狀出現。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會內外交困了。

冬病夏治方法多

“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這是古時中醫養生的一個場景。冬病夏治適用于陽氣不足、肺氣虛弱、虛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類的疾病。無論內服還是外治,均起到鼓舞正氣,祛除宿邪、痰飲、淤血,疏通經絡,活血通脈,溫經散寒等作用,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經絡氣血貫通,并針對體質不同,通過益肺、健脾、補腎的藥物扶助人體陽氣,糾正虛寒體質,使氣血流暢,水谷精微輸布正常,達到治本的目的。冬病夏治特別適宜于以下病癥:

內科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氣腫、體虛易感冒、肺間質疾病、肺功能不全、各種關節炎;

兒科疾病:14歲以下兒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氣管炎、體虛易感冒;

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過敏性)、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過敏性)、咽異感癥(梅核氣)、體虛鼻炎發作者;

其它:肢體麻木痹痛、寒濕腰腿痛、肩周炎、凍瘡、面癱、中風偏癱、各種關節炎。

冬病夏治有5個常用方法:

穴位貼敷

這一療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據中醫辨證理論,采用中藥制劑貼敷于經絡上的特定穴位,藥物經皮膚由表入里,到達經絡和臟腑,達到治療目的。中醫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生姜等通絡、散寒、祛濕、補氣血的中藥研成細末,調成泥狀,根據病情選取不同穴位貼敷。貼敷的部位一般以經穴為主,臨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艾灸

以艾葉為原料,做成艾絨、艾柱和艾條,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貼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條是用實火祛除身體里的濕寒之氣,屬于勁道比較足的療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議用艾條,否則內火加外火就會虛耗人體的津液。

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個方向刮動,刮痧能刺激經絡穴位,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出現青紫色出血點,也就是俗話說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疏通經絡、舒筋理氣、祛風散寒的作用,使人體的神經、循環、免疫、排泄等系統興奮起來,加快新陳代謝。

割治

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節正中割開一個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組織,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該方法對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醫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經絡穴位,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來疏通經絡祛除寒氣。

常見冬病的夏治法

哮 喘

洋洋從小就患上了支氣管哮喘,每年冬天都犯病,犯病時讓人感覺他氣喘不上來,并伴有嚴重咳嗽,而且食欲不振,尋醫問藥五六年,治療效果都不好。在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貼治療后,原先很頻繁的咳喘發作明顯減少了,呼吸也變順暢。

哮喘,是一種氣道的慢性變異性炎癥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全世界約有1.5億人患有此病,其中兒童占有相當的比例。目前不少家長都誤以為只要小孩長大了哮喘就可以自然痊愈,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治療,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其實,成人哮喘患者大多是幼年患病。由于小孩大多病情較為單純,加上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正是治療哮喘的最好時機,只要堅持治療,不少患兒到青春期后都可以痊愈,如果治療不及時,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甚至誘發肺氣腫、肺心病等嚴重并發癥。

哮喘的“冬病夏治”療法主要包括中藥、針灸、拔罐、理療等多種中醫方法。

中藥內服法

哮喘的冬病夏治以補肺健脾、健脾益腎、溫腎壯陽、化痰活血、溫經通絡為治則,可選用不同的中藥方劑,如補肺湯、生脈散、二陳湯、六君子湯等,也可選用中成藥,如玉屏風散、生脈飲、金匱腎氣丸、冬蟲夏草制劑等。

中藥穴位貼敷

中藥穴位貼敷用于治療咳喘源于清代《張氏醫通》中的白芥子涂法,是選擇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溫肺化痰、疏通肺絡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藥,做成貼敷制劑,依據臨床辨證和個體差異,貼在患者相應的穴位上,達到針藥并用的治療效果。

因為穴位貼敷屬于中醫外治法范疇,不經過消化道,很少通過肝臟、腎臟代謝,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口服用藥,與口服藥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輔相成的效果。臨床上應用穴位敷貼來治療兒童哮喘也取得了較好療效,據報道,有效率約為80%~90%。

敷貼的穴位一般取定喘、肺俞、脾俞等背部穴位。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補益肺氣;敷脾俞可調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敷貼時間依患者的耐受度為限,一般每次2~3小時,病情嚴重者可適當延長時間。

非藥物療法

冬病夏治哮喘除了內服和藥物外敷治療外,還有針灸療法、拔罐療法、推拿療法、飲食療法等。針灸療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豐隆等穴,三伏時節隔日1次,共15次。拔罐療法取膻中和雙側膏肓、肺俞、脾俞、腎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鐘,隔日1次,共15次。推拿療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兩旁開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兩旁,每次捏脊10遍,每日1次,連續30日。以上方法對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可根據個人的體質和適應能力選用。

凍 瘡

小美是個愛漂亮的姑娘,可是每到冬季就有個煩惱困擾她:手上的凍瘡。盡管她的保護工作已做得夠好,比如帶手套,比如及時地抹上護手霜,可是手上的凍瘡卻還是年復一年。在醫生的建議下,她采用了冬病夏治療法,今年冬天第一次手上凍瘡沒有復發。

凍瘡是冬季的常見病之一,在氣溫10℃以下的濕冷環境中易發生。初起損害為局部性紅斑或暗紅帶紫色腫塊,觸之冰涼,有癢感,受熱后癢感加劇。重者出現水皰,內含淡黃色或白色漿液,破潰后形成糜爛或潰瘍,自覺疼痛。凍瘡如果在夏天就積極防治,當年冬天即可見效。

治療方式:

1、選用成熟的紫皮獨頭蒜,剝去外皮,搗碎成泥,在陽光下曝曬至溫熱,將蒜泥薄薄地涂在冬天易凍傷的部位。每日涂3~5次,連續5~7天。

2、取干紅辣椒5~7只,加水煮沸成辣椒湯,待水不燙時泡洗易患凍瘡的部位,每日1次,連用5天。

3、取鮮芝麻葉在生過凍瘡的皮膚上搓擦20分鐘,讓葉汁留在皮膚上,1小時后用水洗凈。每日數次,連擦1周。

4、生姜切片磨擦常患凍瘡處,每日1~2次,連擦1周。

5、紅花10克、桂枝15克,煎汁擦洗易凍傷部位,每日1次,連用5天。

6、鮮茄根50克,水煎濃汁后待不燙時洗擦患處,每日1次。

過敏性鼻炎

陽女士患有過敏性鼻炎10余年了,每到冬季就噴嚏連連、清涕如水,常常因為鼻塞難以入眠,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多家大醫院診治過,當時癥狀好轉,過段時間還是照樣復發。后來陽女士聽說中醫有冬病夏治敷貼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方法,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到某中醫院進行了敷貼治療和配合中藥內服。治療一年后,打噴嚏、流清涕、鼻塞癥狀明顯減輕,發作頻率也減少了。治療第三年,陽女士的過敏性鼻炎大為好轉。

過敏性鼻炎多發于春秋季節,而不是最寒冷的冬季,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這就要從過敏性鼻炎的本身說起,第一,研究發現過敏性鼻炎患者多屬于陽虛寒盛體質,他們怕冷,遇寒就容易發病,冬天常會感覺到四肢尤其是手腳冰涼,冬天不愿意活動等。第二,過敏性鼻炎的癥狀如流清鼻涕、鼻癢、噴嚏、鼻粘膜蒼白,遇寒多發或加重等都是寒證的體現。雖然冬季不是過敏性鼻炎的最高發季節,但過敏性鼻炎卻是典型的冬病。

敷貼療法是過敏性鼻炎使用最多的冬病夏治方法,常選用辛香、逐痰、溫陽、驅寒的中藥,比如白芥子、竹瀝、地鱉蟲、生姜汁等中藥,結合現代遠紅外技術和透皮給藥技術制成膏藥。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天突、膻中、肺俞、心俞、膏肓、大椎、百勞、大杼、定喘等穴位作貼敷治療。

為了預防過敏性鼻炎的發生,在日常飲食中,可多食清淡之品,少食魚、肉滋膩之品,避免辛辣煙酒刺激之物,以防止痰熱內生而誘發外感引起過敏性鼻炎的發生。此外,有針對性地制作一些食療藥膳服用,對預防和治療過敏性鼻炎、改善癥狀也將會起積極作用。

頸肩腰腿痛

馮先生從事廣告設計工作,整天操作電腦,工作十分緊張,下班后,又迷上“打網游”,每日在電腦前長達十幾個小時。

去年冬天馮先生感覺整個頸椎部位酸脹僵硬,疼痛難忍,甚至出現肩背手指麻木癥狀。因氣候寒冷,雖多次治療,效果仍不夠理想。馮先生聽說冬病可以夏治后,于今年夏天到中醫院治療。

頸肩腰腿病痛是中老年最常見的疾病,常出現疼痛、麻木、僵硬等癥狀。其原因主要由于身體虛弱,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流注于經絡、關節、肌肉,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近年來該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有:職場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工作超負荷;電腦職業病,缺少一定的體育鍛煉和休閑活動空間;最關鍵的一點,頸肩腰腿痛大多為夏天貪涼,冬天挨凍,風寒入骨所至。

頸肩腰腿病痛最適宜“冬病夏治”。夏季陽氣旺盛,醫生通過有針對性地給病人內服中藥,實施推拿療法,配合穴位敷貼、穴位注射、小針刀、刮痧、火罐、浮針等方法,皆可幫助病人解除疾病痛苦。下面是幾種常風的頸肩腰腿痛的冬病夏治方法。

肩周炎:該病又叫“五十肩”、“凍結肩”,其主要癥狀為一側或雙側肩周疼痛,且伴有肩關節外展及其外旋功能受限。中醫認為,該病多因人體的腎氣不足、氣血漸虧,加之長期勞累或受涼而形成。在夏天,一般對該病患者可采取補氣血、益肝腎、溫經絡、祛風濕的方法進行治療。患者可將獨活寄生湯加減后用水煎服。其主要方藥有:獨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各6克。同時,患者還可采取外治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取蔥汁、姜汁、蒜汁各150毫升,鳳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膠60克。先將蔥汁、蒜汁、姜汁、鳳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鍋內煎煮,煎成濃汁后再加入牛皮膠及面粉,繼續煎至膏狀為止。然后將藥膏分別貼敷于患者患側的肩髃、肩髎及曲池穴上,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10天為一個療程。

膝骨性關節炎:該病是人體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其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該病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時期較重,而在夏季較輕。在臨床上,患者可在每年的夏季用中藥熱敷的方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取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蘇木、海桐皮各20克,嫩桑枝、威靈仙各15克,紅花、雞血藤、白芷各12克,乳香、沒藥、川烏、草烏、秦艽、全當歸各9克。先將上藥用布包裹后放入鍋中,加入1000克的清水煎煮40~50分鐘后取出藥包,然后將兩條毛巾浸于藥液中,待藥液溫度晾至38~42℃時,取出毛巾將其敷于患處。每次敷30~40分鐘(要保證藥液的溫度始終保持在38~42℃)。患者每日可敷1~2次,每治療一周后,要間隔2天時間,21天為一個療程。一般每劑藥可連用2~3天。

風濕性筋骨痛:該病屬于中醫“痹證”的范疇,其病變部位主要在頸肩、腰背、肘關節、腕關節和膝關節等處。患者主要有關節酸痛的癥狀。治療該病應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為主,可在夏天采取如下方法進行治療:取生首烏、生川烏、山奈各20克。將上藥共研細末后置于棉墊上,再將棉墊敷于患處并用膠布固定,然后用熱水袋在棉墊外熱敷。

總之,夏季是治療頸肩腰腿痛的最好時機,不但有治療作用,還有預防意義。

“冬病夏治”禁忌需知曉

冬病夏治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中醫療法,隨著人們對冬病夏治的了解,越來越多的人到中醫院治療,甚至出現治療扎堆的現象,但以下人群不宜冬病夏治。

濕熱體質者。簡易判斷有內火、濕熱體質的人的方法是,觀察分泌物和舌苔。如果痰或鼻涕為黃顏色,且比較黏稠;舌質發紅且舌苔干燥,或舌苔黃膩(舌面上有一層像黃油般黏膩的苔),這種人就不適合來做貼敷。相反,如果分泌物為白色且比較稀,舌淡紅,舌苔薄白者則屬于虛寒體質,適合做冬病夏治。

瘢痕體質、虛弱怕痛、支氣管擴張、正在感冒發燒者及血糖不達標的糖尿病患者。雖然貼敷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有點微熱感,但本療法可能有10%左右的起泡率,有些人可能會出現皮膚起泡、痛癢難忍的狀況,所以不適合瘢痕體質的患者。對那些長期咳嗽,甚至有咳血病史的人,建議最好先去拍肺部CT,如果確認是支氣管擴張患者,最好不做貼敷,因為這類病人多是濕熱體質,不適合做冬病夏治。至于疾病急性發作期的患者,敷貼后則會加重病情。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未能控制良好,則皮膚一旦破損很難愈合。

特殊人群。如果患有非虛寒性的疾病如痔瘡、濕疹、咳血、發燒、痰黃等或體質陽熱,敷貼效果就不明顯。另外,孕婦、肺結核患者、惡性腫瘤患者、過敏體質者是敷貼的禁忌人群。

同時,治療期間,還要注意從飲食、藥物及起居方面綜合調養: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傷陰。夏季氣候炎熱,易傷陰液,而辛溫香燥之品容易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精,所以應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鮮桂圓或荔枝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涼之品。夏季炎熱,往往易貪涼飲冷,若大量進食寒涼之品,則易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甚至損及一身之陽氣,輕則泄瀉腹痛、惡心嘔吐,重則造成陽虛宿疾;貼敷的要避免電扇直吹,不要把空調溫度調得過低;貼敷的當天最好不要洗澡,尤其不能在局部用力搓擦。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膩之品。夏季易生暑濕,濕熱之邪易侵襲人體,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則易導致內外濕熱之邪合擊人體。不要吃海鮮等“發物”。

四是忌過量運動。以免汗出過多,導致氣陰兩虛。

為確保療效,患者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般藥餅要貼4~6小時,小兒2~4小時。剛貼上去時感覺涼涼的,稍過一會兒,局部會有發癢發熱的感覺,如果貼敷部位疼痛或燒灼感厲害難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貼過午時。如果沒有什么特別的不適,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但睡覺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貼的時間不必太長,主要了解一下藥性,最好別把皮膚貼出水泡,以免影響第二、第三次的治療。

若皮膚起泡,泡內的淡黃色液體時間短的幾小時即可消失,長的可持續數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結痂。氣候炎熱、貼敷時間長,容易起泡。水泡小的讓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膠;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針頭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膚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膠或用艾條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護。

有個別患者可能局部有黑褐素沉著,屬正常現象,十余天后色素可自行消退。所以,首次接受穴位貼敷治療時,最好不選擇暴露部位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