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的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患兒的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患兒的護理措施

篇1

【關鍵詞】 整體護理 兒童哮喘病

兒童哮喘病是一種慢性變應性疾病,由多種細胞特別是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1】。據統計【2】,我國兒童哮喘發病率大約為3%,個別地區高達5%,近年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加重兒童哮喘的病情,引起很多的危害。兒童哮喘病的主要治療原則之一是避免接觸和遠離哮喘觸發因素,重視患兒的日常生活保健【3】。對我兒科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兒童哮喘病患兒實施整體護理措施,加快了患兒的康復速度,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兒科治療的兒童哮喘病患兒15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77例,其中男42例,女35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5.6±2.3歲。觀察組77例,其中男49例,女28例;年齡4-13歲,平均年齡6.4±2.4歲。所有患兒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癢、鼻癢、打噴嚏、流清涕、呼吸頻度加快、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等臨床癥狀,均符合兒童哮喘病的診斷標準【4】。所有患兒均排除其他嚴重心、肝、腎疾病。所有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給予嚴密觀察患兒病情、飲食護理、健康指導等整體護理措施。

1.2.2.1 嚴密觀察患兒病情:入院后嚴密觀察患兒的血壓、脈搏、呼吸、神志、紫紺和尿量等情況,密切觀察哮喘發作的先兆癥狀,如胸悶、鼻咽癢、咳嗽、打噴嚏等,對于嚴重的急性哮喘患兒可口服半衰期短的激素如強的松,劑量1-2mg /公斤、天,另外可給予地塞米松靜脈注射,盡早做到早期用藥,待病情控制后逐漸減量。

1.2.2.2 飲食護理:兒童哮喘患兒易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鈣、鎂的食物,如海帶、芝麻、核桃,可以起到抗過敏的作用;多食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維生素A可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維生素B和C可促進肺部炎癥的吸收;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鹽分的食物以及冷飲、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2.2.3 健康指導:持續開展對哮喘兒童的健康教育,制定長期管理計劃,有助于控制哮喘;每天要保持居室清潔、通風,床單被褥及枕頭要經常清洗;盡量不帶孩子去人多、空氣污濁的公共場所;避免吸入樹、草類等的花粉及灰塵;外出活動時要注意氣候變化,隨時增添衣服,以防受涼誘發哮喘發作;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平常定時測量患兒的肺功能,監測并記錄每天的病情變化。

1.3 觀察項目

實施整體護理措施后,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和患兒家屬滿意度。

1.4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姚鳳一,陳凡【5】等評定標準,采用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79分)和不滿意(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實施整體護理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組別 例數 顯效(例) 有效(例) 無效(例) 總有效率(%)

觀察組 77 59(76.6) 16(20.8) 2(2.6) 75(97.4)

對照組 77 35(45.5) 24(31.2) 18(23.4) 59(76.6)

X? 3.232 3.242 3.227 3.209

P值 P

2.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實施整體護理后,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為98.7%,對照組患兒家屬滿意度為77.9%,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n(%)]

組別 例數 滿意(例) 基本滿意(例) 不滿意(例) 總滿意度(%)

觀察組 77 62(80.5) 14(18.2) 1(1.3) 76(98.7)

對照組 77 41(53.2) 19(24.7) 17(22.1) 60(77.9)

X? 2.342 2.371 2.363 2.385

P值

3 小結

兒童哮喘病是兒童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有專家表示【6】,哮喘患者親屬的患病率比群體患病率要高很多,并且伴隨親緣關系越近它的患病率也是很高的,患者病情越嚴重的,他的親屬患病率也越高。因此,要積極的治療兒童哮喘病,否則可能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帶來嚴重的影響。通過我兒科的研究發現,實施整體護理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為98.7%,對照組患兒家屬滿意度為77.9%,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Guendelman S,Meade K,Benson M. Improving asthma outcomes and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 of inner-city children:a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Health Buddy interactive device and an asthma diary[J].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2002,02,114-120.

【2】張麗,兒童哮喘31例噴霧療法的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20,331-332.

【3】Liu Na,Chen Jing-li,Zhao Jing Effects of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 intervention in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asthma[J],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2011,46(08):554-558.

【4】辛影,探討對哮喘病患者的呼吸道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4,11,243-244.

【5】Barbanel D,Eldridge S,Griffiths C. Can a self-management programme delivered by a community pharmacist improve asthma control? A ran domized trial[J].THORAX,2003,10,851-854

篇2

【關鍵詞】:腎病綜合癥:患兒;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06-161-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08年2月到2010年1月收治的腎病綜合癥患兒隨機抽取60例,并隨機分為干預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其中干預組男21例,女9例,年齡3-7歲;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7歲。兩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護理干預措施

干預組按照“以家庭為中心”的理念給患兒及其父母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首先成立專門的健康教育小組,學習掌握“以家庭為中心”的相關知識及實施要則。其中醫師主要負責腎病綜合癥患兒每周一次的復診工作。心理咨詢師和護士主要負責患兒和父母家庭的心理行為評定工作,并設計出心理指導和調節的具體方案及執行具體的操作事宜等。然后由干預小組成員協同執行教育計劃。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疾病管理、父母情緒管理、優化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患兒行為矯正。教育手段為制定個體化的家庭護理計劃、設置游戲場景進行演示互動、角色扮演、住院期間全程床邊宣教、出院后定期家庭訪談、舉辦腎病綜合癥患兒健康日集中宣教。對照組延續現有的方法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兩組均在干預1個月后根據各觀察指標的調查結果進行教育效果評價。

1.3統計分析

所有調查數據應用統計軟件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P

2結果

本組結果顯示,干預組的品行多動問題下降幅度較干預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3討論

腎病綜合癥是一組多種病因引起的臨床癥候群,主要以“高脂血癥、高度水腫、高蛋白尿、低蛋白血癥”三高一低為特征。腎病綜合癥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及護理,極易導致腎靜脈栓塞,出現突然無尿,甚至發生肺栓塞而致命;同時腎病綜合癥患者極易受到感染,還有部分患兒由于長期應用利尿劑,導致電解質紊亂出現各種并發癥。而在護理干預模式方面,國內兒科護理仍處在以疾病為中心的階段,對腎病綜合癥的護理仍為打針、發藥、常規健康教育等日常工作,對出院的病人也只是給予呆板的出院指。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其專業的服務范疇與服務內容都在不斷地深化和擴展,護理的服務對象也從單純的患者擴大到健康的人。護理的最終目標不僅是維持和促進個人高水平的健康,更重要的應是面向家庭、社區,達到最終提高整個人類社會的健康水平。

在本組的護理干預中,其主要內容有:激素治療時間與劑量表;疾病家庭自我管理注意事項;患兒行為控制方法;家庭環境優化方案;家庭訪視及專科門診安排;干預小組成員聯系方式。書面計劃為腎病綜合癥患兒照顧者呈現了應該了解和掌握的疾病治療康復和心理行為調適的相關知識,并指導照顧者如何具體操作,使得她們有據可循、有本可依,而且也將應該達到的目標明確寫入計劃,讓照顧者能夠自我監督,不定期地評價改變的程度及效果。干預小組另設一份評價表,分為中期和末期評價,包括腎病綜合癥患兒及家庭的評價和干預小組工作評價。干預過程中定期對腎病綜合癥兒童進行家庭訪視或電話詢談,以了解計劃執行情況及成效,并及時發現問題。當遇到問題時調動家庭的積極力量,由家庭成員自己進行總結,并列出解決的方法。小組成員則采取更多有目的的措施,技術性地給予建議及專業指導,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步驟去適應各種改變,保持家庭內部之間、家庭、患兒與護士之間的合作氣氛,使彼此能意識到各自的角色,并履行角色義務。這樣,雙方共同管理腎病綜合癥患兒,形成一種有效的互動,促進教育計劃的執行和目標的實現。從結果可以看出,干預1個月后,干預組的品行多動問題下降幅度較干預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綜合多種手段進行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對腎病綜合癥患兒行為的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忠秀.1131名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調查[J].醫學與社會,2007,20(2):58-59.

[2] 葉任高.內科學(第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39.

[3] 戴文獻,王廣吉,齊婭賢.腎病綜合癥患兒的個性、行為及社會適應能力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3):223-224.

篇3

[關鍵詞] 同步鼻塞間歇正壓通氣;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8(b)-0086-02

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兒常見的合并癥,尤其多見于早產兒(32周以下),出生體重

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os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是治療新生兒低氧血癥的重要措施之一,也逐漸取代了早期的機械通氣治療,目前正在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治療[5]。而同步鼻塞間歇正壓通氣(SINPPV)是在NCPAP的基礎上給予同步間歇正壓,在發達國家已被廣泛開展應用,作為氣管插管呼吸機撤機后過渡的通氣模式,可顯著降低拔管失敗率[6]。為探討同步鼻塞間歇正壓通氣(SINPPV)治療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NRDS)的應用效果及護理措施,該研究對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該院收入的NRDS新生兒采用SINPPV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該院的50例呼吸窘迫的新生兒,結合臨床癥狀和胸部典型的X線表現,均符合診斷標準。將50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5例,其中男嬰14例,女嬰11例,日齡1~36 h,平均(7.2±0.23) h,其中16例為剖腹產兒;嬰兒體重1 000~1 500 g的12例,>1 500 g的13例,平均體重(1324±121)g。對照組25例,男嬰13例,女嬰12例,日齡1~35 h,平均(7.2±0.21)h,剖腹產兒16例;嬰兒體重1 000~1 500 g的11例,>1 500 g的14例。平均體重(1 341±119)g。兩組患兒在日齡、性別、出生體重、妊娠方式、以及Apgar評分等無顯著性差異,資料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NCPAP治療,在吸盡氣道分泌物并將預熱至37℃左右的肺表面活性物質70 mg/1.5 mL,采用無菌注射器連接新生兒胃管,經氣管一次性給藥100~140 mg/kg,然后用NCPAP進行輔助呼吸,初調值:選擇患兒合適的硅膠鼻塞,吸入氧濃度(FiO2) 40%~50%,壓力5 cm水柱,氧流量6~8 L/min,吸氧溫度在36.8~37.3 ℃。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SNIPPV治療。按照儀器的說明書進行操作。在給予37℃左右的肺表面活性物質70 mg/1.5 mL后1 h左右進行接管。

1.3 護理

1.3.1 呼吸管理 在行SNIPPV通氣時,新生兒氣道分泌物會從口腔分泌,故需要給予新生兒正確的,及時清除口腔的分泌物,防止嗆咳的發生。同時需要定期的吸痰,輔助患兒痰液的排出,時刻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1.3.2 通氣的護理 由于新生兒對刺激較敏感,不管是肺表面活性物質還是通氣的氣體都需要一定的加溫加濕處理,保持和身體的體溫相似,以減少機體耗氧量,保護氣道粘膜。

1.3.3 通氣過程中的監測 在通氣的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主要包括患者的生命體征的變化,呼吸情況,以及血氧飽和度,及時調節SNIPPV壓力,以及吸入氧濃度。在通氣的同時還需要密切監測不良繁體的發生。護理人員應嚴密做好監測工作。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進行t 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不同時間后血氣分析比較

兩組患兒在治療后各時間點pH值、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吸氧分數比值(PaO2/FiO2)與治療前比較,顯示兩組治療后各時間點的pH值、PaO2、PaO2/FiO2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上升,PaCO2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無創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無創通氣時間平均為62 h,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5 h,且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早產兒常常并發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PS)缺乏及肺結構發育不成熟所致,一般在生后當時或很快發病,并在生后2 d 內進行性加重,如不及時治療,可因進行性缺氧和呼吸衰竭而死亡;存活者,在生后2~4 d 病情開始改善,胎齡越小,體重越輕的早產兒,NRDS 發病率越高[7]。但是研究發現,單純的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很難達到治療的目的,這與肺表面活性物質在無氣流存在下,很難與肺部充分接觸。

早期的機械通氣對于新生兒創傷大,易造成肺部的感染,肺氣漏以及肺出血等并發癥,給患兒的預后帶來消極的影響[8]。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無創通氣NCPAP的運用,大大提高了患兒治療的效果,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兒的生活質量[9]。但NCPAP治療時難以把握通氣的流速,且在痰液排出時易造成患兒的咳嗽,從而導致治療的失敗,且患兒的通氣時間較長,住院時間也隨之增加,從而增加院內感染的幾率。

該研究采用同步鼻塞間歇正壓通氣治療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患兒的咳嗽,通氣流速等原因造成通氣失敗,且大大減少了患兒通氣的時間,與該研究對照組的NCPAP治療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同步鼻塞間歇正壓通氣在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后治療患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可行的,且與鼻塞持續正壓通氣相比,效果更佳,值得臨床推薦使用。

[參考文獻]

[1] 秦素芳,蔡家平,嚴璐. 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鼻塞持續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觀察[J]. 兒科藥學雜志, 2012, 18(1): 14-16.

[2] 丁玉紅, 鄧曉毅, 劉松林. NCPAP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臨床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2,33(21):2911-2912.

[3] 欒永剛,董玉斌,曹亞芹. 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40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9(29):3726-3727.

[4] Danic, Bertnig, Cecchla, et al. Brain haemodynamic effects of nasal continuous aiway pressure in pretern infants of less than 30 weeks gestation[J]. Acta paediatrica, 2007, 96(10):1421-1425.

[5] 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2010 版[J].中華兒科雜志,2011,49( 1) : 27-29.

[6] 楊麗清, 江英, 劉紅霞. 同步鼻塞間歇正壓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及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20): 1911-1913.

[7] 喬彥霞,韓麗萍,郭秀霞,等. 經鼻間歇正壓通氣輔助呼吸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J]. 實用兒科學雜志,2012, 27(2):119-121.

[8] 楊建生, 吳本清, 賀務實, 等. 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J].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11,26(5):315-318.

篇4

關鍵詞:新生兒;安全隱患;預防性護理;應用研究

我院在分析了護理安全隱患基礎上,制定了更具針對性的預防性護理措施,并將其應用于臨床中,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2月來我院分娩的125例新生兒作為本文研究對象,男74例,女51例,日齡在3~18d,按照隨機分層分組法將125例新生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監護人均自愿參加本次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68例,男40例,女28例,平均日齡(10.4±2.1)d,胎齡6~42w,平均胎齡(38.9±0.5)w,其中足產兒63例,早產兒5例,分娩時體重(3.18±0.24)kg,無陪護病房新生兒12例,母嬰同室新生兒56例,對照組57例,男34例,女23例,平均日齡(11.2±1.9)d,胎齡在37~41w,平均胎齡(39.6±0.6)w,其中足產兒55例,早產兒2例,分娩時體重(3.29±0.23)kg,無陪護病房新生兒8例,母嬰同室新生兒49例,兩組新生兒及其護理人員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安全隱患分析 分析新生兒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為制定預防干預措施提供參考,具體安全風險因素包括:新生兒因素,新生兒無語言表達及自我保護能力,加上新生兒機體免疫力低下,皮膚屏障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出生時伴有疾病患兒,臨床護理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1];護理人員因素,責任心不強、操作技能差、防范意識不足、設施設備操作不熟練及各項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均會誘發安全事件,責任心和防范意識是預防安全事件、提高護理質量的基礎,只要護理人員嚴格落實各項安全管理制度,能有效預防安全事件發生[2]。

1.3護理方法 我院制定了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定期組織新生兒護理人員學習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職業道德、操作技能、設施設備使用、護理文書書寫及病房管理等,通過不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及職業水平;加強基礎護理質量,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如消毒隔離、新生兒喂養等制度,對于母嬰同時新生兒還應指導家屬如何開展新生兒護理,教授家屬如何喂奶、沐浴等,確保在以上基礎護理過程中新生兒不受到傷害;加強院感護理,感染是新生兒常見的并發癥[3],護理人員工作過程中嚴格遵守隔離消毒制度,接觸新生兒分泌物、排泄物等時嚴格執行七步洗手法,定期進行病房空間監測,必要時可進行空間消毒;護理人員減壓疏導,有利于減少工作差錯和安全事件發生。

1.3觀察指標 新生兒護理過程常見的安全事件包括腕帶遺失、床頭墜落、感染、護患糾紛、紅臀、發錯藥物等,護理質量觀察指標包括技能操作、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及文書書寫,根據觀察指標優劣將其分為優、良、差三類,并對比兩組所占比例;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表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技能、護患溝通等,根據調查結果將護理滿意情況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類,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醫學軟件SPSS16.0對患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組間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當統計值P

2結果

2.1兩組護理安全情況及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期間發生腕帶遺失1例,院內感染1例,紅臀1例,安全事件發生率為4.4%(3/68),對照組護理期間發生腕帶遺失3例,感染1例,床頭墜落1例,紅臀2例,護患糾紛3例,安全事件發生率為17.5%(10/5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88.2%(60/68),對照組護理滿意率為75.4%(43/5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新生兒臨床護理中存在較多安全隱患及護理缺陷,屬于醫療機構中風險較高的科室之一,新生兒病房多為無家屬陪護病房,更衣、沐浴、進食等基礎工作多由護理人員完成,因此新生兒護理工作量大、風險高、責任重大,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安全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護理質量觀察指標及護理滿意率則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預防性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護理安全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在新生兒臨床護理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趙菲菲.新生兒病房的護理風險管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4,27(12):348-349.

篇5

關鍵詞: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圍手術期;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262-02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耳科疾病,由于耳顯微外科、內鏡中耳手術、微創耳外科不斷發展進步,手術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具有較為明顯效果,圍手術期應用相應護理措施,可以明顯減少并發癥。本文選取24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予以圍手術期護理,效果顯著,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24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診斷標準。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3.5±3.8)

歲。病程1-20年,雙耳患者4例、單耳20例。其中單純型癥狀6例、骨瘍型癥狀9例、膽脂瘤型癥狀9例。患者均實施外科手術治療,按照患者病情實施鼓膜修補術者10例、乳突根治術患者14例。

1.2 方法: 患者均在入院后應用x線乳突攝片檢查,其中10例予以CT檢查。常規方法預防感染,引流保持暢通性,存在膿液患者予以雙氧水進行清洗。應用抗生素滴耳液進行滴耳;若膿液量少可以用甘油或灑精制劑進行滴耳處理,且手術前后均實施嚴密護理。主要措施為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后檢測、疼痛護理、出院指導等。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以t檢驗,P

2 結果

經有效護理,對患者隨訪6個月-1年,患者耳部傷口完全愈合,鼓膜經修補呈現完整無內陷狀態錐形結構也逐漸復原,患者治療后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均治愈。治療前后相比,純音聽閾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患者治療前后純音聽閾對吧

時間0.5kHz1.0kHz2.0kHz4.0kHz治療前41.9±4.240.8±4.139.6±3.739.1±3.1治療后24.6±3.423.9±3.622.7±3.221.1±2.63 討論

心理護理:因為此疾病具有較長的病程,而且反復發作幾率高,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極為不利影響,尤其發生并發癥患者,通常患者急需應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因為患者對手術的不了解,存在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所以手術前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則顯得特別重要。要對患者解釋此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以及有效性,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為了防止患者產生不安、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手術前應使患者了解手術麻醉方法,使其信任主刀醫師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等:患者手術前需進行相關訓練,以便術后絕對臥床患者能夠在病床上順利解決進食與解手問題,而且需教會患者進行準確的擤鼻、洗耳、滴耳等方法,避免分泌物由于不準確的擤鼻方法使其自咽鼓管進至中耳產生感染,擤鼻方法分兩種,一種為單側鼻孔輕輕擤鼻法、一種為鼻涕吸入口內吐出法。

術前準備:幫助患者完成術前各常規性檢查,例如常規心電圖、血尿、肝腎功能檢測、凝血功能評定、血型分析、感染篩查等,且實施耳內鏡、顳骨CT、聽力學等專項檢查,手術前將術腔填塞物準備好。需注意保暖情況,避免其受涼感冒,術前凈耳郭四周頭發,清理耵聹;且在術前6h禁食,術前4h禁水;確保良好休息睡眠,根據患者情況術前予以抗生素治療且應用麻醉前藥物[1]。

術后護理:術后送至病房,需及時觀察患者情況,注意其切口、敷料、輸液管狀態;患者應用合理,臥床休息,避免移動;出現眩暈癥狀時需臥床閉目休息;動態監測呼吸、脈搏、血壓等;麻藥消退,患者出現疼痛感時,可按醫囑應用止痛藥物且進行嚴密觀察,防止并發癥發生;術后若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應注意觀察是否因麻醉導致,或因其他原因導致,并及時予以對癥治療;注意患者頭部不可忽然間轉動,當鼻涕有流出時需輕輕擦拭,避免其由咽部進至中耳,導致耳部發生感染;患者需采取合理方法進行洗澡,避免水進到耳道產生感染;按照醫囑切口準確換藥;若頭痛癥狀嚴重可在醫師指導下應用止痛藥;注意切口情況,有少量出血時需加壓包扎;患者發生面癱癥狀,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時需及時相應處理。

疼痛護理:術后1-2d往往有耳痛癥狀,患者需選擇較為舒適性臥位,以便局部受壓導致的疼痛癥狀得以緩解,術后3-5d患者應用軟食、半流食。患者需禁食辛辣刺激性或帶骨刺硬性食物,防止患者咳嗽、打噴嚏,或咀嚼時由于觸動傷口出現疼痛感。如出現較為嚴重耳廓軟骨膜炎或耳痛癥狀,分析產生原因,若為包扎過緊或術后感染引發,需對癥處理,如有必要可予以止痛針劑[2]。

出院指導:需對患者進行隨訪超過6個月,均由經培訓過的病區責任護士或高年資護師執行,指導患者合理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不可站于風口位置或噪音環境中,不可用力擤鼻、咳嗽,不可自行掏耳,形成良好生活習慣。患者術后1個月不可進行重體力勞動,也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手術后3個月內杜絕乘坐飛機,6個月內杜絕游泳活動。定期復診,若病情發生變化需及時就醫[3]。

總之慢牲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圍手術期實施有效護理,能夠緩解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其及時康復,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譚沛,陳陽,邱建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手術前后患者生活質量的調查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1,9(2):195-199

篇6

【關鍵詞】 腦癱;小兒;護理;延續性護理

腦癱的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過程, 多數患兒由于功能障礙需要終身照顧和護理, 腦癱患兒住院康復治療及康復護理后病情好轉出院, 在家庭里進行相應的康復治療, 進一步提高患兒預后。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是將醫院的護理干預措施延伸到患兒家庭中, 在患兒家庭中實施康復及護理干預, 在延續性護理干預中, 及時有效的解決患兒家屬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這是延續護理的重要內容。本文選擇本院腦癱患兒, 觀察延續性護理干預此類患兒出院后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60例腦癱患兒均為本院病例(符合腦癱診斷標準), 同時排除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癲癇患兒、合并有精神疾病患兒、家屬不同意參加或患兒不能有效配合醫護操作完成實驗的, 上述患兒為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病例。上述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本組患兒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齡最小3歲, 最大5歲, 平均年齡3.4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干預, 囑咐患兒家屬出院后根據醫囑進行康復訓練和護理干預, 對患兒及家屬進行相應出院指導及出院后注意事項等。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護理干預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 患兒在住院期間, 對患兒及家屬實施腦癱康復的相關知識健康教育, 讓患兒及其家屬了解出院后康復治療及護理干預對患兒功能改善起著重要作用, 讓家屬及患兒掌握相關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及技巧。出院后, 護理人員對患兒進行定期電話隨訪, 在患兒出院后的第1周開始, 而后每隔2周對患兒電話隨訪1次, 詳細了解患兒的康復及護理情況, 并對患兒及家屬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對患兒家庭康復措施和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指導、家庭訪視, 出院后對患兒進行定期的家庭訪視, 具體了解患兒的康復及護理干預措施和相應效果, 對患兒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并做好記錄, 根據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情況對康復鍛煉和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指導并糾正錯誤或不當手法及護理措施。

1. 3 觀察指標 患兒出院時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分, 評分越高提示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患兒的生活依賴程度越低。根據Barthel指數進行評分情況對患兒干預效果進行評定, 患兒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Barthel指數評分為60~100分之間, 患兒為輕度殘疾;患兒生活需要家人幫助, Barthel指數評分為40~60分之間, 患兒為中度殘疾;患兒生活出現明顯依賴, Barthel指數評分為20~40分之間, 患兒為重度殘疾;患兒生活完全依賴, Barthel指數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兒干預后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兒中輕度殘疾15例、占50.0%;中度殘疾8例、占26.7%;重度殘疾5例、占16.7%;完全殘疾例2例、占6.7%。對照組患兒中輕度殘疾6例、占20.0%;中度殘疾9例、占30.0%;重度殘疾6例、占20.0%;完全殘疾9例、占30.0%。觀察組患兒中輕度殘疾和中度殘疾所占比例之和大于對照組的中輕度殘疾和中度殘疾所占比例之和,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癱患兒出院后康復及護理干預對改善患兒運動功能等有著重要作用, 最大程度的改善患兒生活活動能力是腦癱患兒康復和護理干預的重點, 研究表明, 護理干預對腦癱患兒康復效果起著促進作用[1, 2]。但常規的腦癱護理模式不能滿足腦癱患兒出院后家庭康復中的護理需要, 而社區護理和家庭護理等對患兒康復起著重要作用。延續性護理充分考慮到患兒需要, 是以患兒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的體現, 通過電話隨訪、家庭訪視等方式, 對患兒進行出院后的護理干預指導, 提高患兒康復效果[3, 4]。本文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中輕度殘疾和中度殘疾所占比例之和大于對照組的中輕度殘疾和中度殘疾所占比例之和, 說明延續性護理干預能提高腦癱患兒出院后的康復治療效果, 改善功能障礙, 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郭韶華.綜合性護理對策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2(24): 136.

[2] 劉曉艷, 張海燕, 邱岸花. 出院后延續護理對腦癱患兒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4, 6(3):121-122.

[3] 林梅, 潘紅飛, 李強, 等. 腦癱高危新生兒父母腦癱知識掌握情況及需求的調查. 右江醫學, 2014, 42(1):13-16.

篇7

手足口病是目前影響小兒成長發育、導致小兒死亡的主要疾病, 由腸道疾病導致的急性傳染病, 若未得到及時處理則會發展為重癥手足口病, 病情進展快, 死亡率高[1]。在小兒手足口病治療期間, 護理工作的開展對患兒的恢復起到顯著意義。現作者以95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 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95例手足口病患兒, 經診斷與《實用兒科學》[2]中手足口病診斷標準相符;男61例, 女34例;年齡6個月~7歲;患兒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皰疹, 直徑0.1~0.5 cm, 數量不一;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手足口病患兒經抗病毒、抗感染、補液等常規治療, 以阿昔洛韋軟膏涂擦皮膚皰疹, 以雙料喉風散涂敷口腔內水皰、潰瘍。

1. 2. 2 護理方法

1. 2. 2. 1 心理護理 護士需重視患兒和家長的情緒變化, 患兒因皰疹疼痛刺激及陌生環境, 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 無法安靜接受治療和護理。護士需及時加強家長心理護理, 告知家長要安撫患兒, 同時根據患兒心理特點, 以音樂、游戲、圖畫及肢體接觸等語言使患兒逐漸放松, 使患兒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1. 2. 2. 2 健康宣教 患兒在入院后, 護士要及時加強家長和小兒的健康宣教, 叮囑家長要幫助患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使家長認識到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叮囑家長要密切注意小兒病情變化, 若出現呼吸急促、高燒不退、四肢無力、嘔吐等癥狀, 需立即告知醫生并處理。

1. 2. 2. 3 飲食護理 患兒在發病7 d內需多臥床休息, 多喝溫開水, 治療期間注意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補充機體丟失的營養, 提高機體免疫力。患兒治療期間胃口較差, 不愿進食, 因此需選擇清淡、易消化食物, 口腔皰疹者以流質食物為主, 避免刺激性食物, 以高營養、豐富維生素、易消化食物為主。若意識障礙者需禁食, 以鼻飼為主。

1. 2. 2. 4 基礎護理 ①口腔護理:患兒在進食前后, 護士和家長需及時以溫生理鹽水漱口, 口腔潰瘍需以思密達加生理鹽水涂擦。②皮膚護理:患兒需穿寬松、柔軟衣褲, 及時更換,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小兒雙手指甲需剪短, 必要時包裹雙手以免抓破皮疹。若有感染者, 需涂抹抗生素軟膏。臀部皮疹患兒, 應保持臀部清潔、干燥, 保持床鋪的整潔、干燥。

1. 2. 2. 5 消毒隔離措施 手足口病具有嚴重的傳染性, 如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杯子、毛巾等, 患兒在確診后需立即做好消毒隔離措施。病房要定時通風換氣, 空氣消毒, 房間內所有物品、地面等均做好消毒措施, 物品專人專用。接觸患兒的衣服、床單、玩具等物品都需要消毒, 嚴格按照傳染病類物品處理。加強嚴格的床邊隔離措施, 限制患兒和家屬出入。家屬和醫護人員在進入病室時, 需戴口罩、穿隔離衣, 戴一次性手套, 與患兒接觸的人員立即在流水下洗手, 并用含氯消毒劑泡手3 min。

2 結果

95例手足口病患兒經針對性治療和有效護理后, 均在3~12 d后痊愈出院, 治愈時間為3~24 d, 治療后無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導致的急性傳染性疾病, 包括腸道疾病毒71(EV71)、柯薩奇病毒A16(CA16)等, 多見于嬰幼兒, 表現為發熱、口腔潰瘍和皰疹, 多數患兒預后良好, 屬于可防、可控、可治的傳染性疾病[2]。若未及時采取處理, 病情進展發展為重癥手足口病, 病情復雜, 通常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會合并腦膜炎、腦脊髓膜炎、肺水腫、心肌損害、循環衰竭、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障礙, 病死率高, 因此在手足口病患兒治療期間采取必要護理措施, 重視住院期間及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項, 注意患兒家屬的護理工作, 加強患兒家屬的健康宣教, 使家屬在陪伴期間能夠密切注意小兒變化情況, 并積極配合護理和治療。并叮囑家屬在2周內勿送患兒上幼兒園或到公共場所, 叮囑患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注意衛生清潔工作[3], 利于患兒病情的改善。本結果可以看出, 對手足口病患兒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 利于患兒病情改善, 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同時患兒治療期間采取的針對性護理措施, 通過消毒隔離措施避免病情進展, 同時采取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等措施, 使患兒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避免病情惡化, 與此同時正確合理的飲食方案可顯著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力, 促使患兒較快康復。

篇8

【關鍵詞】急性壞死性腸炎,中毒性休克,護理

急性壞死性腸炎,也稱作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是一種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的急發性疾病,一般是以小腸病變為主,呈節段性,并伴隨出現廣泛性出血癥狀,臨床中的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嘔吐、便血,嚴重的會出現敗血癥及中毒性休克,導致該疾病的確切原因至今尚未確定,通常認為是由于感染以及腸道缺血等原因所致。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接診的急性壞死性腸炎伴中毒性休克患兒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2±1.6歲。本組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有:腹脹、腹痛、腹瀉、便血、大便呈稀糊性,暗紅或者鮮紅色。38例患兒出現腹脹現象,34例伴有惡心及嘔吐癥狀,有發熱現象的32例。經血常規檢查,末梢血白細胞上升,中性粒細胞占主要部分,伴隨出現核左移,對糞便進行隱血試驗均呈陽性,有少量或中量膿細胞存在;經X光檢查,患兒均有腸管脹氣,21例患兒出現腸管擴張,有12例可見液氣平面。確診后,對患兒除了進行常規的治療,還對出現紊亂的水電解質進行糾正,進行抗休克以及抗生素治療。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將40例患兒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20例,兩組患兒在年齡以及病情方面不具有統計學差異。A組為護理組,除常規護理措施外,還特別進行飲食護理、手術特殊護理以及宣教護理等措施,B組為對比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以治愈、好轉以及無效為評價標準,對比兩組患兒的恢復情況。

1.2.2護理方法(1)常規護理。保證患兒絕對臥床,保持靜脈順通,確保藥物順利輸入,并對藥物輸入速度隨時加以調節,對于出現明顯腹脹的患兒,實行胃腸減壓,觀察并記錄患兒大便情況,定時檢查體溫,對于伴有嘔吐癥狀的患兒,要做好相關的記錄工作,注意做好患兒口腔護理工作。(2)特殊護理:首先,在飲食方面,要嚴格控制患兒進食,合理配備種類,以流質食物為主,在患兒適應之后,逐步轉為正常飲食,飲食性狀的基本演變順序是:流質―半流質―軟食―正常,對于已經經過較長時間禁食的患兒,在對敗血癥加以控制的前提下,使用靜脈高營養液;注意觀察患兒排便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其次,對于進行手術的患兒,要注意進行胃腸減壓護理,并注意觀察手術創口的愈合情況;最后,進行宣傳和教育,向患兒家長傳授基本的疾病預防以及護理常識、兒童日常飲食中應當注意的事項等。

1.3療效評價標準以治愈、好轉以及無效為標準對患兒恢復情況進行評價,治愈:患兒臨床病癥消失,對大便進行隱血試驗呈陰性,飲食恢復正常,未復發;好轉:患兒臨床癥狀有明顯減輕,大便次數以及檢查接近正常;無效:患兒的臨床癥狀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大便常規檢查未出現好轉。

1.4統計方法: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以P

2結果

兩組患兒恢復情況(單位:例)

上面表格中相關數據表明,護理組患兒的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比組患兒,兩組患兒恢復情況差異顯著,P

3討論

急性壞死性腸炎臨床發病率較低,目前尚未確定具體病因,一般主要發生于農村,并且以3~10歲兒童為主要患病群體。在臨床中,以空腸下段以及回腸的上段為主要的病變部位,病灶主要表現為節段性、多變性以及散在性。該疾病發病比較急,一般首先表現為腹痛,伴隨出現惡心及嘔吐癥狀,隨即會出現腹瀉現象,大多數情況下還會有便血現象,大便呈暗紅色或則鮮紅色稀糊狀,為腐臭味,患者時常會出現發熱癥狀。一般在臨床治療中,以抗休克治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以及抗生素和控制出現感染為基本原則,當患者出現腸道大量出血、腸穿孔等較為嚴重癥狀時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在護理方面,除了采取常規的護理措施之外,還要注意對患兒的脈搏、血壓、電解質以及大小便等情況加以密切的關注,一旦患兒出現脈搏變弱、血壓下降等中毒性休克癥狀要及時的采取補充血循環措施,并對紊亂的水電解質加以糾正,并注意補充營養及熱量;在飲食上,要注意食物的種類選擇和搭配,并注意配備流質食物,在患兒出現腹脹以及便血的癥狀的情況下,即使非常饑餓,也不能進食,對此要提醒家長特別注意,否則將會導致病情的加重和惡化。急性壞死性腸炎伴中毒性休克病死率較高,除了及時采取治療措施,護理工作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胡婭麗.28例急性壞死性出血性小腸炎伴中毒性休克的搶救與觀察.現代醫藥衛生,2001,02

[2] 楊明奎,趙春喜.急性壞死性腸炎48例分析.山東醫藥,1996,08

篇9

關鍵詞:兒科;重癥患兒;觀察;護理效果

兒科重癥患兒自身疾病較為嚴重,患兒在治療中因為自身的年齡較小,無法保持穩定的情緒,往往出現治療不配合等問題,造成治療時間的延長,因此需要對護理措施進行轉換。而優質護理采用的是以病人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該護理流程在基礎護理條件下更加重視患者自身的需要,因此在對于年齡較小的患者,通過采用該護理措施可以全面提升護理質量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本文主要針對兒科重癥患兒的觀察與護理分析,現將分析結果進行如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兒科重癥患兒14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信封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對照組男43例,女27例,年齡1-9歲,平均年齡為(4.25±1.17)歲;觀察組男41例,女29例,年齡1-9歲,平均年齡為(4.31±1.13)歲。分別對兩組患者各項情況指標進行比較,兩組都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入院后結合治療流程提供基礎護理各項流程,觀察組則在上述護理基礎上采用優質護理措施,具體包括:觀察組則采用全面優質護理,具體措施包括:①在治療期間盡量提供連續全面的護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慰患兒,關心以及愛護患兒,將母愛融入到護理工作中,保持與患兒家屬之間的親密聯系,全面了解患兒不同年齡段的常用語氣以及特殊交流方式,善于使用肢體語言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通過動作、面部表情以及態度等給予患兒安慰,對于嬰幼兒年齡階段的患兒,語言的溝通能力較差,可更多的使用面部表情溝通的方式,通過微笑等,安撫患者情緒錯誤!未找到引用源。。②注意周圍環境的整潔,保持室溫在22-24度之間,注意光線的溫和,進行靜脈輸液室盡可能確保一次成功,降低痛苦,對于年齡稍長的患兒,注意對其隱私的保護,并且盡量轉移其注意力,進行醫療操作的作用中可通過設置保護簾等方式,使其感受到尊重。夜間護理人員進行操作的過程中盡量保持室內的安靜,患兒睡眠較淺,需保持足夠的安靜,對于較大患兒,則需關注其治療中的情緒問題等,保持室內整潔、安靜。③可采用播放音樂等方式,通過音樂對患兒心理進行改善,調節器情緒,分析不同年齡階段患兒的性格特征,分析其特點后制定適宜的措施,對于意識清醒患兒及時進行鼓勵,強化其自信心,逐漸消除恐懼心理。④如患兒病情嚴重,以達到臨終階段,可能出現憤怒、幻想以及壓抑等不良情緒,需要在這個階段給予患兒充分的尊重,待患兒意識清醒后進行適宜的交談,醫護人員需要充分尊重患兒,有尊嚴的幫助患兒走完人生道路,全民關注患兒家屬的情緒,在安慰的同時,指導患兒家屬進行陪同,滿足精神上的需求錯誤!未找到引用源。。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率。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軟件統計,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χ2檢驗,結果以P<0.05差異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95.71%)高于對照組(8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篇10

小兒高熱驚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兒童常見疾病,常因各種原因所引起機體的急性感染,使體溫超過39.0℃以上,引起軀體不自主抽搐的臨床表現【1】。相關研究表明,小兒在發生高熱驚厥后,有25%~40%的患兒會再次出現驚厥現象,且長時間反復復發會對腦細胞造成損傷【2】。部分患兒還會遺留癲癇、智力低下、行為障礙等嚴重后遺癥,是兒科常見的危急癥。預見性護理是護理人員根據患兒的病情變化進行綜合性分析,采用PIO格式總結患兒現存及潛在的護理問題,并作出相應的護理干預【3】。本研究通過對高熱驚厥患兒實施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86例高熱驚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都符合全國小兒神經學術會議關于高熱驚厥診斷和治療的建議【4】。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患兒23例,女患兒20例,年齡5個月~8歲,平均年齡(4.4±0.9)歲,體溫38.5~40.0℃,平均體溫(39.2±0.3)℃,病種:上感28例,腹瀉8例,化膿性扁桃體炎4例,肺炎3例。干預組中男患兒21例,女患兒22例,年齡6個月~8歲,平均年齡(4.7±0.7)歲,體溫38.6~39.9℃,平均體溫(39.3±0.2)℃,病種:上感26例,腹瀉9例,化膿性扁桃體炎5例,肺炎3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體溫、病種等一般情況,經檢驗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兒常規高熱護理措施,主要內容為治療原發疾病、降溫處理、飲食指導等。

1.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患兒高熱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2.2.1 病情觀察 高熱驚厥多見于6~36個月的小兒,此年齡段患兒的言語表達能力不佳,因此,對于病情變化需要護理人與和家屬雙方密切觀察。盡早發現患兒發熱先兆,及時處理,避免造成高熱。部分患兒在發熱前表現為精神萎靡、畏寒怕冷、四肢末端冰涼及食欲不振等;多數患兒則表現為面色潮紅、莫名哭鬧、呼吸急促、頭顱發熱等。此時,護理人員需要為患兒及時測量體溫和脈搏,查看體溫情況,并匯報醫生做好相應退熱措施。同時,告知患兒家屬不能單憑觸摸患兒額頭溫度來判斷患兒是否發熱,應教會患兒家屬通過正確使用體溫計以及脈搏的測量來判斷疾病。患兒夜晚休息時,避免影響患兒休息,應減少體溫測量次數,可告知家屬通過測量患兒脈搏來初步判斷。告知家屬不同年齡段,患兒正常的脈搏范圍,同時告知體溫每上升1℃,脈搏就會增加15次/分以上。

1.2.2.2 發熱處理 患兒發熱時,做好發熱護理是護理的重點。當體溫未超過38.5℃,應采用物理降溫,如多飲溫開水、溫水擦浴、酒精擦拭、化學冰袋冷敷等;體溫超過38.5℃時,應遵醫囑給予藥物退熱,密切觀察體溫變化等;對超高熱患兒發生驚厥時,應立即將患兒平臥頭偏向一側,解開患兒衣領,從患兒上下臼齒處放入開口器,及時清理患兒的分泌物,以呼吸道保持通暢。必要時還需給予約束帶適當約束患兒肢體。遵醫囑使用鎮靜解痙、脫水藥、退熱劑等并使用冰帽等器械降低腦組織耗氧量。必要時,在患兒高熱驚厥階段可以預防性使用退熱、抗驚厥藥物,但必須密切監測病情變化。

1.2.2.3 健康指導:小兒高熱驚厥的防措施主要包括兩方面【5】:1、加強患兒的身體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免疫能力。2、當體溫超過38.5℃時,積極采取各種治療手段控制體溫,是預防高熱驚厥反復發作的重要措施。因此,護理人員需指導患兒家屬儲備幾種常用退熱藥物,并能正確掌握各種藥物使用途徑和計量。同時,患兒家屬還需掌握驚厥的緊急處理方法,避免患兒發生高熱驚厥時,家屬慌張抱起患兒往醫院求救等錯誤方法。處理不當極易造成患兒大程度上的損傷,甚至還會給患兒帶來生命危險。

1.4 觀察內容

①觀察兩組患兒的高熱持續時間、復發頻率及復發間隔時間。

②滿意度調查【6】 通過對兩組患兒家屬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包括十分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類,總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版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形式;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2.1兩組患兒運用不同護理措施后,高熱持續時間、復發頻率及復發時間間隔比較

干預組患兒運用預見性干預措施后,高熱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復發頻率少于對照組,復發時間間隔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兒高熱持續時間、復發頻率及復發間隔時間比較(X±s)

2.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情況比較

干預組患兒家屬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95.3%vs7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比較[n(%)]

3 討論

小兒大腦皮質功能發育未完善,弱小的刺激對小兒的體溫中樞都能造成強烈的刺激,導致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機體不自主抽搐。張鳳偉、王風玲【7-8】等人研究報道表明,單純的高熱驚厥對患兒發育無明顯影響,但對近期記憶力能造成一過性失憶;高熱驚厥反復發作,會對患兒的大腦發育帶來嚴重損傷。因此,對高熱驚厥的患兒采取預見性干預措施,對控制小兒智能損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