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實驗動物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實驗動物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腎臟病;動物模型
1900年,Lindemann用豚鼠抗兔腎抗體給兔注射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伴有蛋白尿的抗血清腎炎動物模型[1]。此后的100多年來,用于了解人類腎臟病病因和發病機制的動物模型一般分為2類,一類是通過施加人為操作而模擬人類腎臟病的模型,這類經典的動物模型包括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腎炎、Heymann腎炎、抗Thy11抗體腎炎、BSA腎炎以及嘌呤霉素腎病等。其中,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腎炎是由針對腎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的外源性抗體所引發的,可以說,百年以來有關腎小球腎炎免疫發病機制的基礎研究起始于該模型[2]。另一類動物模型是“自然發病模型”,也就是讓動物自然出現近似人類腎臟病的病理特征,它們包括HIGA小鼠IgA腎病和NZB/WF1小鼠、MRL/1pr小鼠狼瘡性腎炎模型。另外,借助基因敲除、siRNA轉染等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也可以制作出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腎炎和狼瘡性腎炎模型,也就是轉基因動物模型(模式動物)[3]。從理論上說,相比于“人為操作”的動物模型,模式動物能更準確地模擬人類腎臟病的發病因素。
1 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腎炎模型――馬杉腎炎
人類肺出血腎炎綜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臨床表現為咳嗽、咳血、呼吸困難,并且,伴隨著蛋白尿、血尿以及急劇的腎功能減退。這種疾病的腎損傷就是指患者出現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腎炎(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nephritis)。患者腎小球內出現局灶增殖性病變和特征性IgG熒光抗體線性沉著,同時,鮑曼氏囊內充滿了新月體。究其病因,就是因為機體產生了針對IV型膠原α3端NC-1區域的自身抗體[4]。
1931年,日本千葉大學病理學者“杉三”把含有無數抗原的大鼠腎組織勻漿給異種動物兔進行免疫,研制出“馬杉腎炎(masugi nephritis)”模型[5],該模型被歐美人稱之為“腎毒素血清腎炎(nephrotoxin serum nephritis)”[6],后來,因為發現該模型的致病性抗原在GBM上,所以,馬杉腎炎模型成為后世研究人類抗GBM抗體腎炎的代表。近年來,日本學者永松等將大鼠腎皮質勻漿給兔子皮下注射,再用胰蛋白酶處理實驗兔GBM而溶解其抗原,然后,把針對這種抗原的抗血清給大鼠靜脈注射,致敏性兔球蛋白可以誘導大鼠出現嚴重的增殖性腎小球腎炎,稱之為“新月體型抗GBM腎炎”。作者發現,給大鼠注射的抗GBM抗體會立即沉著于GBM,產生所謂“異源性階段(heterologous phase)”的免疫反應而損傷GBM,此后,在實驗鼠體內產生能與GBM結合的抗兔IgG抗體,該抗體在GBM上誘發了第2次“同源性階段(autologous phase)”的免疫反應。此時,再次靜脈注射兔致敏性球蛋白(抗GBM抗體)可直接引發“同源性階段”的免疫反應而誘導腎炎[7]。抗GBM抗體腎炎就是基于這樣的免疫反應原理而發生的。與馬杉腎炎相比,該腎炎模型在腎小球內形成了明顯的新月體,腎功能急速下降,與人類激進性腎小球腎炎的腎組織病變特征非常類似。借助這個動物模型可以觀察激素、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免疫性中藥治療腎炎的藥效。
近年來,借助磁性微粒子和磁石的腎小球分離術可以制作出高特異性的抗小鼠GBM抗體[8]。此外,各種轉基因抗GBM抗體腎炎小鼠模型也孕育而生,其中,包括敲除前列腺素E2受體亞型 EP1的轉基因小鼠模型[9],還有瘦素缺損性轉基因小鼠模型[10],這些模式動物可用于研究抗GBM抗體腎炎進展的機制。
2 膜性腎病模型――Heymann腎炎
迄今為止,人類膜性腎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致病性抗原還不是很清楚,可能與瘧疾、B型肝炎、梅毒等感染有關。該病的臨床表現是伴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的腎病綜合征。其病理特征包括GBM上皮細胞側出現免疫復合物沉淀(光鏡)、腎小球毛細血管網呈結節狀改變(光鏡)、GBM肥厚(電鏡)以及上皮下致密沉積物(電鏡)等[11]。
1959年,Heymann等將大鼠的腎組織勻漿直接給同種大鼠免疫而誘導實驗鼠出現蛋白尿,稱之為“Heymann腎炎(Heymann nephritis)”。其中,用大鼠腎小管刷狀緣蛋白和免疫增強劑共同免疫正常大鼠而獲得的模型稱之為“主動型Heymann腎炎(active Heymann nephritis)”模型;由大鼠腎小管刷狀緣蛋白免疫異種動物而得到的抗體再免疫正常大鼠,這樣的模型稱之為“被動型Heymann腎炎(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模型[12-13]。此后,分離模型鼠腎小管刷狀緣,提純蛋白而知其抗原為Fx1A,將Fx1A給兔免疫而獲得抗血清,再把這種抗血清經靜脈給大鼠注射,實驗鼠便出現蛋白尿,同時,在實驗鼠GBM上皮下形成了免疫復合物(immune complex),這一發現促使了“人類腎炎局灶性免疫復合物形成理論”的誕生[14]。Farqure等針對Fx1A進行抗原研究,逐步發現Heymann腎炎致病性抗原是gp300糖蛋白,即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的清道夫受體“megalin”[15-16]。人類膜性腎病的病理特征Heymann腎炎模型中都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據報道[13],將Heymann腎炎模型鼠腎組織進行免疫熒光染色,可見顆粒狀熒光在腎小球呈串珠狀表達,這與人類膜性腎病的特征極為相似。有關Heymann腎炎模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類膜性腎病的發病機制。另外,劉志紅院士團隊借助被動型Heymann腎炎模型闡明單味中藥雷公藤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通過保護C5b-9介導的足細胞損傷而減少蛋白尿的機制[17]。
3 系膜增殖性腎小球腎炎模型――抗Thy11抗體腎炎
國際上普遍采用抗Thy11抗體誘導的腎炎模型研究人類系膜增殖性腎小球腎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的發病機制[18]。日本學者Ishizaki等發現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存在Thy11抗原(胸腺抗原),用抗胸腺細胞抗體免疫大鼠可誘導出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19]。此后,出現了抗Thy11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mAb),包括“mAb OX-7”或“mAb 1-22-3”等。
日本學者研制的mAb 1-22-3(IgG3)來源于BALB/c小鼠胸腺細胞,其抗原是腎小球系膜細胞膜上的Thy11分子[20]。經靜脈給“Wistar大鼠”注射mAb 1-22-3(500 μg)30 min后,在系膜區域可檢測到mAb 1-22-3顆粒狀沉著,模型鼠出現蛋白尿;30 min~2 h后,系膜區域出現IgG和C3沉積、炎癥細胞浸潤;1~2 d后,腎小球內出現毛細血管擴張和系膜溶解;3~5 d后,腎小球內出現系膜細胞增殖、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I型膠原(collagen type I)表達增強,模型鼠蛋白尿達到峰值(500 mg?d-1);此后,蛋白尿水平逐漸下降,至14 d時,尿蛋白基本恢復正常;2~3月后,上述補體依賴的系膜病變能夠自發性緩解。因此,日本Niigata大學清水不二雄、河內裕等學者將單次注射mAb 1-22-3所誘導的抗Thy11抗體腎炎(anti-Thy11 antibody nephritis)模型稱為“可逆性抗Thy11抗體腎炎” [21-22]。因為抗Thy11抗體腎炎模型具備系膜細胞增殖、細胞外基質沉積等類似人類MsPGN的顯著特征,所以,被廣泛用于研究伴有系膜損傷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的進展機制,其中,有關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Smads、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絲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整合素等信號轉導通路的研究在近年來取得了重要進展。此外,由于該模型有很好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還用于抗腎炎藥物的開發,如全反式維甲酸[23]、辛伐他汀[24]以及單味中藥制劑――雷公藤多苷片[25-28]的抗腎炎效果等。
4 急性腎小球腎炎模型――BSA腎炎
給予實驗動物抗毒素血清(異種動物的血清)就會引起急性血清病(serum disease),表現出類似人類急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急性腎炎”)的癥狀。其中,用大劑量(250 mg?kg-1)牛的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一次性靜脈注射可以誘導出“BSA腎炎(bovine serum albumin nephritis)”[29]。該模型用于研究人類急性溶血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發病機制。研究表明,BSA腎炎是由外來的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在腎小球沉積而引發的腎損害,免疫復合物沉積的部位依賴于機體產生抗體的種類和免疫復合物的大小,其病理特征可能是彌漫性增殖性腎小球病變,也可能是局灶性腎小球病變。誘發BSA腎炎的2種抗原分別是SPEB[30]和NAPlr[31]。
近年來,日本學者永松等用小劑量兔血清白蛋白(rabbit serum albumin,RSA)致敏大鼠,接著,每日連續給實驗鼠注射小劑量RSA而誘導出BSA腎炎。有趣的是,連續注射抗原后,實驗鼠并沒有出現急性腎炎的病理特征,而是表現出類似人類慢性腎炎終末期的病理特征,也就是彌漫性腎纖維化;若中途停止注射抗原,那么,在腎小球內沉積的免疫復合物也會隨之消失,而且,實驗鼠(小鼠)的腎小球病變可以被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 1,PGE1)所抑制[32]。這一結果提示,小劑量RSA誘導的BSA腎炎也可以模擬人類慢性腎炎的病理過程。
5 IgA腎病模型――HIGA小鼠
人類IgA腎病(IgA nephropathy)的病理特征包括腎小球系膜組織IgA免疫球蛋白沉積和系膜細胞增生。1991年,Montinaro等把異種動物血清白蛋白DNP-BSA作為抗原免疫BALB/C小鼠,使其產生MOPC-315骨髓瘤,再將其血清IgA制作成免疫復合物,作為抗原給實驗鼠靜脈注射,這樣,就復制出腎小球內含有IgA和C3的動物模型[33]。人類的IgA腎病往往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會進一步加重,因此,推測其可能與呼吸道病毒誘發的免疫反應有關。一旦用各種蛋白質抗原經口免疫小鼠,腎小球系膜內就會有IgA和C3沉積,并產生長期的免疫反應,這種小鼠模型的特點也類似人類IgA腎病。另外,1997年,日本學者武曾等用高IgA血癥的ddY品系小鼠研制出“HIGA小鼠”,該小鼠有明確的高IgA血癥和系膜內IgA沉積,與人類IgA腎病極為相似。可是,令人遺憾的是,HIGA小鼠模型的血尿和蛋白尿過于輕微,這與人類IgA腎病很不一致[34]。Tujimoto等通過對HIGA小鼠腎臟的全基因組分析而發現PDGF-EDG5表達亢進的小鼠品系[35]。近年來,日本學者永松等把HIGA小鼠腎小球進行高純度分離,采用斷面分析其基因表達。結果表明,在促進細胞外基質分解的金屬蛋白酶中,甲基多巴基因表達水平下調是該模式動物腎小球系膜增殖的原因之一[36]。
6 狼瘡性腎炎模型――NZB/WF1小鼠
以面部紅斑、發熱、關節痛和晨僵等為臨床特征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屬于風濕免疫性疾病。SLE患者血中的ds-DNA抗體與抗原結合而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在體內各組織、器官中。若累及腎臟,即為狼瘡性腎炎(lupus nephritis,LN)。臨床表現為蛋白尿、腎病綜合征以及進行性腎功能減退。其腎組織病理特征涵括原發性腎小球腎炎各種病理類型,借助免疫熒光染色可發現其系膜或毛細血管網內有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成分呈顆粒狀沉淀[37]。
目前,用于狼瘡性腎炎研究的模型是NZB/WF1小鼠。1959年,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的學者首先研制出伴有自身免疫病的黑毛NZB小鼠,把沒有自身免疫病的白毛NZW小鼠與其便可獲得NZB/WF1小鼠。雌性的NZB/WF1小鼠會出現嚴重的狼瘡性腎炎相應癥狀,其血液中的抗體、腎組織病理特征以及熒光抗體特征與人類狼瘡性腎炎非常相似,而且,腎炎的進展與體內補體水平低下、補體活化程度密切相關[38]。此后,Hirose等發現NZB小鼠第4號染色體C1q基因近旁有狼瘡性腎炎易感性基因。研究表明,NZB或NZW小鼠自身抗體產生的原因與來源于脾臟細胞的白介素(Interleukin,IL)-4產生增加、Th-2細胞免疫反應亢進有關[39]。另外,MRL/lpr小鼠也是有名的狼瘡性腎炎模型。MRL/lpr小鼠出現狼瘡性腎炎的原因,一是因為誘導凋亡的Fas抗原基因突變而引起淋巴細胞增殖;二是因為針對自身組織的抗體增加而形成免疫復合物。這類模式動物的腎臟病理特征是比較復雜的,有的類似系膜增殖性腎炎,有的類似膜性腎病[40]。在治療方面,FK506和IL-6單克隆抗體被證明是有效的[41]。
7 足細胞病模型――抗nephrin抗體腎炎、嘌呤霉素腎病
1998年,Tryggvason等在芬蘭型先天性腎病綜合征患者中發現腎小球上皮細胞(足細胞)nephrin基因異常,nephrin作為足細胞裂孔膜(slit diaphragm,SD)關鍵性結構蛋白,其表達水平與蛋白尿的發生密切相關[42]。此后,國際腎臟病學界便出現了足細胞生物學(podocytology)這一概念。近年來,對于包括nephrin在內的足細胞裂孔膜結構蛋白的認識成為研究人類足細胞病(podocyte disease)和蛋白尿發病機制的突破口[43]。
1988年,日本Niigata大學清水不二雄、河內裕等學者研制出針對大鼠足細胞裂孔膜nephrin的單克隆抗體――“mAb 5-1-6(等電點57的抗IgG1抗體)”,該抗體不但能誘導實驗鼠出現大量蛋白尿,而且,可以直接與nephrin特異性結合,使其表達下調而引發足細胞病,即抗nephrin抗體腎炎[44]。研究表明,除Sprague-Dawley(SD)大鼠以外,Wistar大鼠、Brown-Norway大鼠以及Lewis大鼠在靜脈注射mAb 5-1-6后3~5 d便出現顯著的蛋白尿(> 100 mg?d-1)。該模型鼠腎小球在光鏡下的病變是很輕微的,既沒有炎癥細胞浸潤,也沒有補體C3表達;而電鏡顯示足細胞有廣泛的足突融合,GBM機械屏障被明顯破壞。給上述實驗鼠每周2次注射mAb 5-1-6,持續6個月,可誘導出伴有大量蛋白尿(> 400 mg?d-1)的足細胞病模型[45]。
另外,可以直接損害足細胞的還有一些藥物,如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阿霉素(adriamycin,ADR)以及柔紅霉素(daunomycin)等。給大鼠連續靜脈或腹腔注射PAN,其腎臟的病變特征與人類微小病變綜合征(minimal change nephritic syndrome)極為相似,雖然光鏡下看不到腎小球的改變,但是,借助電鏡可以發現足細胞足突廣泛融合,實驗鼠出現了明顯的蛋白尿[46]。ADR是臨床上常用的抗腫瘤藥物,給大鼠靜脈注射ADR,大約5 d左右實驗鼠出現蛋白尿;在給藥的第2周,腎小球足細胞出現明顯的空泡狀改變,并伴有系膜增殖;在給藥的第4,5周蛋白尿達到高峰[47]。研究表明,PAN或ADR誘導的足細胞病都與足細胞氧化應激損傷機制有關[48]。
通過轉基因技術也可以制作足細胞病模型。Matsusaka報道,把抗人CD25抗體和假單胞菌外毒素變異體結合而生產出重組免疫毒素,將該毒素給小鼠注射,就可制作出足細胞特異性表達CD25的轉基因小鼠。這種轉基因模型鼠的足細胞病變與免疫毒素使用量密切相關。只有小劑量的免疫毒素才能維持模型鼠生存4周,其腎組織病變可出現類似人類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足細胞病)的特征[49]。
8 糖尿病腎病模型――鏈脲佐菌素腎病、db/db小鼠
國內外所采用的糖尿病動物模型包括“自然發病、藥物誘導、基因轉染”等3類,其中,鏈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誘導的大鼠糖尿病模型應用最為廣泛。STZ是通過破壞胰腺β細胞DNA而誘發類似人類的1型糖尿病,該模型發病迅速,必須依靠胰島素維持血糖,并且,具有“白蛋白尿、腎小球肥大、GBM增厚、系膜細胞增生、ECM沉積”等類似人類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STZ必須溶解在生理鹽水和005 mol?L-1檸檬酸混合液中(pH 45),在5 min內按45~90 mg?kg-1劑量經尾靜脈或腹腔注射STZ,才能誘導出輕重程度不同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對于小鼠而言,STZ的靜脈給藥劑量必須是150~300 mg?kg-1。大鼠在注射STZ后2周,白蛋白尿排泄量逐漸增高;在注射STZ后1~3個月,腎小球內出現代表性致纖維化細胞因子――TGF-β表達增加;在注射STZ后3~6個月,腎小球內出現GBM增厚和系膜增殖。盡管如此,類似人類DN的特征性結節樣病變卻未能出現[50]。
此外,db/db小鼠是常用的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是由C57BL Ksj系小鼠第4染色體基因突變而來的,稱之為C57BL Ksj-db/db小鼠[51]。研究表明,瘦素受體缺失是該小鼠出現糖尿病的原因,表現為肥胖、高胰島素血癥、高瘦素血癥以及高血糖等。與非糖尿病的正常db/m小鼠相比,db/db小鼠出生后6~8周出現高血糖,10~12周出現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多,16周后出現血清肌酐清除率上升,15~24周出現類似人類DN的系膜增殖、腎小球硬化以及致纖維化細胞因子TGF-β,TGF-β II表達增多,ECM成分――纖維連接蛋白、4型膠原蛋白增多等[52]。
綜上所述,各種施加人為操作的腎臟病動物模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實驗動物最初的腎臟受損解剖部位決定著其組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就腎小球而言,以GBM為界,可分為管內(endocapillary)區域和管外區域(extracapillary)。基于這樣的腎臟解剖部位,日本學者提出,實驗性腎臟病動物模型可以做如下歸類,也就是“血管內損傷模型”,包括ConA腎炎[53]模型等;“內皮下-系膜損傷模型”,包括BSA腎炎模型、狼瘡性腎炎模型、抗Thy11抗體腎炎模型等;“GBM-上皮下損傷模型”,包括馬杉腎炎模型、Heymann腎炎模型等;“上皮損傷模型”, 包括抗nephrin抗體腎炎模型、嘌呤霉素腎病模型等[3]。筆者認為,目前,對于腎臟病領域的藥效學、藥理學研究而言,尤其是中藥治療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作用和機制的相關基礎研究,首要的是“正確認識各種腎臟病動物模型的特點,針對實驗的具體目的而選擇合適的模型(圖1)”;其次,中醫藥干預CKD的藥理研究需要“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支撐。陳可冀院士指出:病證結合是我國中醫臨床的基本模式,也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理論創新[53]。然而,迄今為止,在腎臟病基礎研究領域,還沒有一個實驗性腎臟病動物模型能符合病證結合模型的基本要求。單純的腎臟病動物模型,因其中醫證候特征不明顯而不能滿足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的中藥藥效學研究,所以,建立具有中醫證候特征的腎臟病動物模型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Unanue E R,Dixon F J Experimental glomerulonephritis:immunological events and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J] Adv Immunol,1967,6:1
[2] 佐渡一 抗GBM抗體炎 [J] と透析,2004,57:725
[3] 追手巍 疾患理解のための物モデル [J] 日會,2009,51:515
[4] Dammacco F,Battaglia S,Gesualdo L,et al Goodpasture′s disease:a report of ten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Autoimmun Rev,2013,12(11):1101
[5] 杉三,富八十一 抗器血清による器の特的化の本に就いて(附)體炎及び子肝の病理生に就いて [J] 千醫會,1931,9:1142
[6] 杉三,佐藤保雄,村雄,等 抗血清による的糸球炎について [J] 千醫學,1932,10:787
[7] Nagamatsu T,Nishiyama T,Goto I,et al Adenosine 3′,5′ cyclic monophosphate attenuates the production of fibronectin in the glomeruli of 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associated nephritic rats [J] Br J Pharmacol,2003,140(7):1245
[8] Nagamatsu T,Imai H,Yokoi M,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prostaglandin EP4-receptor agonist on 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associated nephritis [J] J Pharmacol Sci,2006,102(2):182
[9] Rahal S,McVeigh L I,Zhang Y,et al Increased severity of renal impairment in nephritic mice lacking the EP1 receptor [J] Can J Physiol Pharmacol,2006,84(8/9):877
[10] Tarzi R M,Cook H T,Jackson I,et al Leptin-deficient mice are protected from accelerated nephrotoxic nephritis [J] Am J Pathol,2004,164(2):385
[11] Beck L H Jr,Salant D J Membranous nephropathy:from models to man [J] J Clin Invest,2014,124(6):2307
[12] Heymann W,Wilson S G Hyperlipemia in early stages of acute glomerular nephritis [J] J Clin Invest,1959,38(1,Part 1):186
[13] Ronco P,Debiec H Advances in membranous nephropathy:success stories of a long journey [J]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11,38(7):460
[14] Egido J,Alonso F,Sanchez Crespo M,et al Absence of an anaphylactic vasopermeability mechanism for immune complex deposition in the Heymann nephritis of rats [J] Clin Exp Immunol,1980,42(1):99
[15] Kerjaschki D,Noronha-Blob L,Sacktor B,et al Microdomains of distinctive glycoprotein composition in the kidney proximal tubule brush border [J] J Cell Biol,1984,98(4):1505
[16] Kerjaschki D,Farquhar M G Immuno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the Heymann nephritis antigen(GP330)in 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s of normal Lewis rats [J] J Exp Med,1983,157(2):667
[17] Chen Z H,Qin W S,Zeng C H,et al Triptolide reduces proteinuria in experimental membranous nephropathy and protects against C5b-9-induced podocyte injury in vitro [J] Kidney Int,2010,77(11):974
[18] 山本格 抗Thy-1糸球體炎,疾患モデル [J] と透析,1991,31:343
[19] Ishizaki M,Masuda Y,Fukuda Y,et al Experimental mesangi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in rats induc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nti-thymocyte serum [J] Acta Pathol Jpn,1986,36(8):1191
[20] Yamamoto T,Wilson C B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of antibody-induced mesangial cell damage in the rat [J] Kidney Int,1987,32(4):514
[21] Kawachi H,Orikasa M,Matsui K,et al Epitope-specific induction of mesangial lesions with proteinuria by a MoAb against mesangial cell surface antigen [J] Clin Exp Immunol,1992,88(3):399
[22] Kawachi H,Iwanaga T,Toyabe S,et al Mesangial sclerotic change with persistent proteinuria in rats after two consecutive injection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1-22-3 [J] Clin Exp Immunol,1992,90(1):129
[23] Dechow C,Morath C,Peters J,et al Effects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on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rats with experimental nephritis [J]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1,281(5):F909
[24] Yoshimura A,Inui K,Nemoto T,et al Simvastatin suppresses glomerula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in rats with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nephritis [J] J Am Soc Nephrol,1998,9(11):2027
[25] Wan Y G,Zhao Q,Sun W,et al Contrasting dose-effects of 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on glomerular inflammation and hepatic damage in two types of anti-Thy11 glomerulonephritis [J] J Pharmacol Sci,2012,118(4):433
[26] Wan Y G,Sun W,Zhen Y J,et al 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reduces proteinuria through improving podocyte slit diaphragm dysfunction in anti-Thy11 glomerulonephritis [J]. J Ethnopharmacol,2011,136(2):322
[27] Wan Y,Sun W,Zhang H,et al 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ameliorates prolonged mesangial lesions in experimental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J] Nephron Exp Nephrol,2010,114(1):e7
[28] Wan Y,Gu L,Suzuki K,et al 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ameliorates proteinuria and acute mesangial injury induced by anti-Thy11 monoclonal antibody [J] Nephron Exp Nephrol,2005,99(4):e121
[29] Yamamoto T,Kihara I,Morita T,et al Bovine serum albumin(BSA)nephritis in rats I Experimental model [J] Acta Pathol Jpn,1978,28(6):859
[30] Barnham M,Chapman F,Cu G,et al The occurrence of nephritis plasmin binding protein(SPEB)in the extracellular products of group C nephritogenic 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J] Adv Exp Med Biol,1997,418:149
[31] Oda T,Yoshizawa N,Yamakami K,et al The role of nephritis-associated plasmin receptor(NAPlr)in glomerulonephriti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 [J] J Biomed Biotechnol,2012,2012:417675
[32] Nagamatsu T,Imai H,Yokoi M,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prostaglandin EP4-receptor agonist on 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associated nephritis [J] J Pharmacol Sci,2006,102(2):182
[33] Montinaro V,Esparza A R,Cavallo T,et al Antigen as mediator of glomerular injury in experimental IgA nephropathy [J] Lab Invest,1991,64(4):508
[34] Miyawaki S,Muso E,Takeuchi E,et al Selective breeding for high serum IgA levels from noninbred ddY mice:isolation of a strain with an early onset of glomerular IgA deposition [J] Nephron,1997,76(2):201
[35] Katsuma S,Shiojima S,Hirasawa A,et al Genomic analysis of a mouse model of 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 reveals an enhanced PDGF-EDG5 cascade [J] Pharmacogenomics J,2001,1(3):211
[36] Yoshimura H,Ito M,Kuwahara Y,et al Downregulated expression in high IgA(HIGA)mice and the renal protective role of meprinbeta [J] Life Sci,2008,82(15/16):899
[37] Ward M M Recent clinical trials in lupus nephritis [J] 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14,40(3):519
[38] Morel L,Wakeland E K Lessons from the NZM2410 model and related strains [J] Int Rev Immunol,2000,19(4/5):423
[39] Hirose S,Yan K,Abe M,et al Precursor B cells for autoantibody production in genomically Fas-intact autoimmune disease are not subject to Fas-mediated immune elimination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17):9291
[40] Itoh J,Takahashi S,Ono M,et al Nephritogenic antibodies in MRL/lpr lupus mice: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in pathological and genetic aspects [J] Tohoku J Exp Med,1994,173(1):65
[41] Kiberd B A Interleukin-6 receptor blockage ameliorates murine lupus nephritis [J] J Am Soc Nephrol,1993,4(1):58
[42] Kestil M,Lenkkeri U,Mnnikk M,et al Positionally cloned gene for a novel glomerular protein--nephrin--is mutated in congenital nephrotic syndrome [J] Mol Cell,1998,1(4):575
[43] Patrakka J,Tryggvason K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podocytes in proteinuria [J] Nat Rev Nephrol,2009,5(8):463
[44] Orikasa M,Matsui K,Oite T,et al Massive proteinuria induced in rats by a singl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J]. J Immunol,1988,141(3):807
[45] Kawachi H,Koike H,Kurihara H,et al Cloning of rat nephrin:expression in developing glomeruli and in proteinuric states [J] Kidney Int,2000,57(5):1949
[46] ,田雄 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ネフロゼ 疾患モデル [J] と透析,1991,31:264
[47] 光昌,角田幸子,霜村昌彥 Adriamycin癥疾患モデル [J] と透析,1991,31:269
[48] Gao K,Chi Y,Sun W,et al 5′-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ttenuates adriamycin-induced oxidative podocyte injury through thioredoxin-mediated suppression of the 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P38 signaling pathway [J] Mol Pharmacol,2014,85(3):460
[49] Matsusaka T,Xin J,Niwa S,et al Genetic engineering of glomerular sclerosis in the mouse via control of onset and severity of podocyte-specific injury [J] J Am Soc Nephrol,2005,16(4):1013
[50] Betz B,Conway B R Recent advances in animal model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J] Nephron Exp Nephrol,2014,126(4):191
[51] Koya D,Haneda M,Nakagawa H,et al Amelioration of accelerated diabetic mesangial expansion by treatment with a PKC beta inhibitor in diabetic db/db mice,a rodent model for type 2 diabetes [J] FASEB J,2000,14(3):439
[52] Ziyadeh F N,Hoffman B B,Han D C,et al Long-term prevention of renal insufficiency,excess matrix gene expression,and glomerular mesangial matrix expansion by treatment with monoclonal anti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antibody in db/db diabetic mice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14):8015
[53] Golbus S M,Wilson C B Experimental glomerulonephritis induced by in situ formation of immune complexes in glomerular capillary wall [J] Kidney Int,1979,16(2):148
[54] 陳可冀 病證結合治療觀與臨床實踐[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8):1016
Recognition of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with kidney disease
WAN Yi-gang1,2,3, HUANG Yan-ru2, SUN Wei2*, MAO Zhi-min2, SHI Xi-miao2, YAO Jian2,4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Nanjing 210008,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Kidney Diseas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3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Institute of Nephrology, Niigat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al and Dental Sciences,
Niigata 951-8510, Japan;
4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Signaling, University of Yamanashi, Yamanashi 409-3898, Japan)
[Abstract] Animal models with kidney disease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belongs to the models which imitate human kidney disease by the artificial operations,such as 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 nephritis,Heymann nephritis,anti-Thy11 antibody nephritis,BSA nephritis and puromycin nephropathy The other one pertains to the models which make themselves kidney disease,and appear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aturally as like as human,such as HIGA mice with IgA nephropathy and NZB/WF1 and MRL/1pr mice with lupus nephritis In addition,the transgenic animal models with kidney disease can also be established by the modern molecular biologic techniques including gene knockout and siRNA transfection As for the studies related with kidney disease in 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M),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deeply the features of each animal model with kidney disease,and select accurately the proper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objectives,and then,build the special models provid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with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herefore,it is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to establish animal models with kidney disease,which should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in TCM
篇2
一、國內物價影響因素模型的構建
本文定義以下方程來解釋國內物價水平:
式中P代表國內物價,本文主要用CPI、RPI、PPI來衡量;FP代表國外物價指數;R代表人民幣匯率;M代表貨幣供給。為了減少異方差,本文才用對數模型,將模型詳細描述為
上述(2)(3)(4)式把影響物價指數的因素主要定義為國外物價、匯率變動、貨幣供給,其中變量取對數表明國內物價指數(CPI、RPI、PPI)的增長率是國外物價指數(FP)、匯率(R)及貨幣供給(M)的增長率的函數;
都是系數項,是各自變量對物價影響的彈性系數,為隨機擾動項。其中考慮到我國石油進口價在國外進口商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以我國成品油價格作為外部沖擊來衡量國外物價指數。
本文選擇1996年10月―2009年12月的數據,各物價指數均為同比指數,數據選擇具有區間大、頻率高的特點,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庫。
二、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根據模型的設定,運用ADF進行單位根檢驗,依照AIC準則,選擇趨勢項,以及確定常數項是否存在,確定滯后階數。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所示。
(二)回歸分析
由于所選時間序列為平穩性時間序列,可以應用建立的對數模型來進行回歸分析確定各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采用OLS方法對模型回歸估計結果如下:
上述回歸表示,長期而言,人民幣匯率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生活資料工業出廠價格指數有正相關系,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導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動0.1476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變動0.1232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變動0.1196個百分點。因此可以看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匯率的彈性大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生活資料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對匯率的彈性又大于生活資料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三、結論及啟示
第一,長期而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以及生活資料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均受到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正面影響,人民幣升值1個百分點,會導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以及生活資料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分別下降0.1476個、0.1232個和0.1196個百分點,可見人民幣升值有利于國內物價的下降,且導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的幅度大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導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下降的幅度也大于生活資料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時,長期而言,匯率每變動1個百分點只能導致物價變動0.1―0.2個百分點,表明匯率對物價的傳遞相應不是很強,其傳遞效應是相對穩定的。
第二,短期而言,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的沖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一般要經過一個季度才能顯現出來,之后人民幣匯率變動開始對國內物價有負面影響,并且負面影響有持續擴大的趨勢。同時,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以及生活資料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的沖擊大于對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沖擊,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沖擊又大于對生活資料工業品出廠指數的沖擊。
本文的研究結論表明,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具有一定的傳遞性,這對于我國加強匯率制度改革和制定貨幣政策具有重要的啟示。
第一,人民幣匯率變動短期對物價的滯后效應告訴我們,必須檢測幣值變動對物價的影響,在發生趨勢性變動的情況下,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提高對未來經濟變化的預測性。因此,制定和完善我國長期匯率形成機制,加強對匯率變動的檢測,確定合理的人民幣匯率水平,將有利于避免因為匯率政策的失誤而導致我國經濟過熱或緊縮。
篇3
【關鍵詞】 動物實驗動手能力結構功能學習興趣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和醫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高中生不但要從書本上了解生物醫學的知識,也要實際動手操作,獲得感性認識,培養興趣。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動物實驗是學生認識和研究生物科學的重要手段,通過動物實驗,可以加深對動物器官結構功能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學習的基本技能和觀察、分析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此,加強動物實驗內容對培養學生鞏固、綜合、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十分有益。
讓高中生了解實驗動物的概念
高中生應該了解實驗動物不同于家養或野生的動物。實驗動物是指經人工飼育,對其攜帶微生物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者來源清楚的用于科學研究、教學、生產、檢定以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動物試驗是以實驗動物為材料,采用各種方法在實驗動物身上做試驗,研究動物在實驗過程中的反應、表現及發生、發展規律和有關技術問題。實驗動物作為人類的替身,可以用來驗證一個又一個的生命科學真理,例如探索生命現象,開發新藥等。
讓高中生了解實驗動物的福利和保護
高中生應該了解沒有實驗動物的巨大貢獻,人類對于生命的理解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現在這一程度。目前發達國家都相繼頒發了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法規或規范,已實現了實驗動物生產的標準化、商品化和社會化,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實驗動物教育、科研、生產管理與應用體系。我國也出臺了實驗動物的管理法規。我們應該為實驗動物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干凈通風的飼養房間,柔軟舒適的墊料,供給充足的專門配制的食物和清潔的水,控制動物的密度,提供動物玩耍的物品,正常的晝夜變化頻率。按時打掃飼養動物的房間,更換籠中的墊料。目前發達國家普遍開展了以替代、減少、優化的運動。
實驗動物的福利還體現在在實驗中減少動物的痛苦,進行有損傷的操作前要進行麻醉,處死實驗動物時要快,減少其痛苦。
三、利用動物實驗讓學生增強對動物器官結構功能的感性認識
對于高中生來說,沒有條件進行尸體解剖來了解人體的結構,用動物進行替代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例如,要了解人體或其它哺乳動物內部結構,我們可以用解剖大鼠來學習這些知識。用生理鹽水和戊巴比妥鈉粉劑配制成1%戊巴比妥鈉,按4ml/kg對大鼠腹腔注射麻醉,麻藥起效后將大鼠用橡皮筋和大頭針固定在解剖臺上,用解剖剪剪開大鼠的皮膚、肌肉和腹膜,進入腹腔,用棉簽撥開觀察胃腸肝胰脾等器官結構和位置。通過這樣的解剖學習,學生們可以對人體器官結構和位置有更深刻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和對生物學和醫學的興趣。在研究動物器官功能方面,我們可以利用蟾蜍來初步認識生物大腦和脊髓的作用。 用大頭針從蟾蜍頭與身體的結合部向大腦方向插入,左右移動破壞大腦,發現蟾蜍肢體變得僵硬,對刺激無反應。然后用大頭針向脊柱中插入,破壞脊髓,發現蟾蜍肢體變得癱軟。同樣,我們也可以利用蟾蜍觀察心臟跳動,用剪刀剪開蟾蜍胸部和腹部的皮膚肌肉,進而剪開胸骨,觀察蟾蜍心臟跳動情況,然后把心臟周圍血管剪斷,游離心臟,放入純凈水中,發現心臟跳動逐漸減弱。同樣把一顆蟾蜍心臟放入自來水中,心臟跳動的時間明顯延長。這些動物實驗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思考生物學現象背后的道理。另外,現在網絡發達,學生可以通過上網學習在實驗中感興趣的問題。
在動物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欠缺。動物實驗通常需要多人協作完成,學生在分組共同完成動物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
綜上所述,對高中生開展動物實驗教學有很多好處,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對動物器官結構功能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物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趙英.重視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J ] .科學教育,2011: ( 17 ).
[2] 秦聲東.生物課外實驗的意義[ J ] .科技博覽,2009: ( 36 ).
[3] 李俊仙.淺議高中生物實驗能力的培養[ J ] .商品與質量,2011: ( 6 ).
篇4
關鍵詞: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實驗觀察;實驗記錄
科學實驗是一切科學理論的來源,是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之一。高等學校中的實驗課程不僅是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對已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科學實驗方法、技能、作風等進行培養和訓練的主要渠道。它對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動物生理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是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動物科學必修課程中,動物生理學是溝通生物學相關學科的重要渠道。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學生掌握和了解本專業基礎理論和技術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課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完善的實驗課設置和教學,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實驗教學的優勢是讓學生從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中認識,理解和探索生命現象的本質,培養學生對真理和知識永無止境的探求的精神。
一、培養學生愛護實驗動物的意識
實驗動物對人類的健康具有重大的貢獻,但是如果漫無科學目的或者反復盲目進行動物實驗,就會給動物的身體造成莫大的痛苦,故應盡可能的減少活體動物實驗,更有必要尋求代替實驗方法。對必須進行的動物實驗要將實驗動物的痛苦減少到最低程度。實驗動物是人類的“替代者”,在各項科學研究和產品鑒定過程中,它們為了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福利和健康,承受著痛苦甚至犧牲。從1628年哈維利用動物發現血液循環從而把生理學確定為一門科學開始,到十九世紀認識糖尿病的本質,二十世紀抗生素及磺胺藥物的發明,單克隆抗體的發明及體細胞克隆成成功,再到目前正在進行的生命科學研究前沿領域“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等若干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飛躍都離不開實驗動物。從道義情感上講,人們應尊重和愛惜實驗動物。在實驗動物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意識到一個有道德、有文明的人要關心自己是否人道地管理和使用實驗動物,學生如果不愛惜實驗動物就忽略了精神、神經因素對實驗的影響。當實驗動物遭受到虐待、創傷、粗暴對待等意外刺激時,其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機體代謝都與正常時不同,不但使實驗結果不準確,同時手術對實驗動物創傷大,也造成動物損失。在試驗中的飼養管理和處置都應想到動物的感受。關愛實驗動物,善待實驗動物,是每一個動物實驗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保護環境,防止因實驗動物尸體及廢棄物造成公共衛生事件。對實驗動物尸體及廢棄物進行焚燒,對維護科研正常秩序,加強對實驗動物生產及動物實驗研究管理,確保生物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證明了人和動物的親緣關系和物種進化過程,認為人和動物的親緣關系不僅僅是在智能上比較相近,而且在社會生活方面包括在道德方面都非常相近。所以他說,對動物的人道是人類所能繼承的最高貴的美德。
二、加強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
我們在實驗教學大綱中安排了數個實驗,充分涵蓋了生理實驗最基本的操作和技能,包括基本實驗儀器的使用,急性動物手術操作,微機處理系統的使用方法,實驗報告的基本要求等等,這些基本技能是完成動物生理實驗課所必須的,同時也為后繼的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和重要的基礎。
三、實驗現象觀察和記錄能力的培養
觀察不只單純看到,還包含思維過程在其中。實驗現象的觀察包括主動觀察和被動觀察。
主動觀察是有意識安排的,通常是根據預期結果安排的觀察。做實驗時,如果只看到預期的現象,就有可能錯過預料之外的現象。而這些預料之外的現象卻最有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發現。雖然這種可能很小,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結果和數據要及時如實地記錄。記錄必須準確、簡練詳盡和清楚。在實驗教學中就要培養學生這種良好的習慣。
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生理學實驗是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行為。這其中的理解,溝通,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是未來科學工作者必備的素質。從教學的角度講,每個學生都要有機會接受到訓練,從實驗研究角度講,完成實驗是大家合作,共同努力的結果。
五、鍛煉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培養實事求是的作風
動物生理學實驗的實驗對象是動物機體,所以,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果實驗取得預期的效果,獲得成功是件好事,但如果實驗未能獲得預期效果也未必是壞事。通過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步驟,討論實驗細節,改進實驗操作水平和技能,培養鍥而不舍和實事求是的作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燕,曹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實踐體會,2006(3).
2、陳忻華.綜合性實驗的開設,2005(10).
3、周婭.綜合性實驗教學的嘗試與體會,2002.
4、周小玲,柯美珍.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3(9).
篇5
關鍵詞:實驗動物學;生物醫學;動物模型
1實驗動物學在國內外發展現狀
由于生物動物學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多多家都早早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分別在47、50、53、56年成立生物學研究方向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生物科學協會以及醫療科學國際組織聯合在1956年成立了國際實驗動物委員會,現今已經有45個國家參與。在這些國家努力下,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十分迅速,甚至早早就設立了獨立的科學研究部門。研究實驗動物學的部門也越發建立起法律、法規逐步完善教育、管理、科研。這樣的有組織的發展,促進了有關生物學的各方面發展。美、日等國家更是專門設立了大規模獨立的研究,用于發展生物實驗。時間來到近些年,很多國家為了加強實驗動物學的發展,都設立的專門的大學來培養人才。醫學院、獸醫院和很多綜合性的大學也孕育而生,為了培養專業的人才,學校都設有高水平、大規模、先進性的設備確保實驗中心的研究工作。動物保護協會在動物實驗中也提出: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減少)、Refinement(優化)這三個宗旨。提出實驗中盡可能少地使用動物,如果能另尋它法最好。善待動,物對實驗動物飼養和管理盡量以最佳條件,使動物實驗的設計、操作達到最佳的方案。我國實驗動物學的發展近況:我國實驗動物研究學起步較晚,1918年元北平中央防疫處剛開始用小白鼠進行防疫試驗。20世紀30年代,幾個大城市少數的科研單位開始進行小規模的實驗飼養。在解放后實驗動物工作才算正式發展起來,20世紀50年代為預防各大傳染病我國在各地建立起研究單位,并開始大規模的飼養繁殖。1982年我國科委主持召開全國首次實驗動物科技的會議,正式將實驗動物科技加入規劃,先后建立起4個國家級實驗動物中心。1987年成立了中國實驗動物學會。1988國家科委經國務院批準,頒布了《實驗動物管理條例》。1994年國家技術監督局了實驗動物的國家標準,從此我國的生物實驗動物開始走上了科學、標準的軌道。目前,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實驗動物學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當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實驗動物的管理條例也愈發成熟,各級省、市、自治區都成立了實驗動物管理機構。并各大醫學院校設立了實驗動物學課程,一些院校還設立了實驗動物專業,并且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中國政府和日本合作開設中國實驗動物培訓中心,培訓出了大批良好的人才。我國培訓這些人才,都為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1995年不完全統計,全國生產大鼠、小鼠、豚鼠、兔、犬、猴、地鼠、豬、SPF雞等實驗動物約900萬只。在數量上大部分地區基本可以滿足科技工作的需要,實驗動物的生產已開始向企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2動物模型的優越性
2.1避免在人身上進行實驗帶來的風險
臨床試驗是最有效果知道試驗結果的醫學方式,但是臨床上外傷、中毒等試驗研究是十分有難度的。還有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不可能在人身上反復試驗的。因此動物可以作為人類的試驗者,在工作人員反復研究下可以反復觀察試驗體的情況進行研究。克服人類在研究中遇到的倫理和社會限制問題,試驗中可能為了試驗需要損傷動物器官或處死動物。
2.2可以嚴格控制實驗條件
臨床上很多疾病是復雜的,就來一個換有腎臟疾病的病人來說,他也同時患有心臟病或肺臟疾病。即使患有同樣疾病的兩個人也會因自身的特點年齡、性別、體重、健康狀態等等原因疾病的發展而產生千差地別的影響。而動物就能克制這些因素的發生,各方面的因素甚至濕度、溫度、私聊方面都能嚴格控制。無論是在營養學、衛生學、腫瘤學、環境等方面,同一時期內很難在人身上取得一定數量的定性疾病材料。動物模型不僅僅在數量上可以得到滿足,而且還可以通過投服一定劑量的藥物或移植。
2.3有利于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
臨床研究多會有局限性,病原體的感染會應為動物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通過人畜感染患病比較研究,可以研究出同一病原體對不同機體帶來各種損害、不良反應。從中工作人員能發現某種疾病的本質,有利于解釋在人體上的病歷變化。動物疾病模型的另一個成效的用途:能仔細觀察環境或遺傳因素對疾病發生后的發展情況,對于全面地認識疾病本質有重要意義。
3結論
篇6
[關鍵詞]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0-0020-03近年來,我國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院、藥業公司等生命科學系統緊缺大量的實驗動物專業技術人才,而目前很多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多半是是由獸醫專業、人醫專業等專業轉來,這些從業人員的實驗動物專業教育背景存在不足、職業素質普遍不高。為了適應我國生命科學發展的需要,培養掌握實驗動物繁殖育種、飼養管理、動物實驗技術、實驗動物飼養設備(籠器具、墊料、飼料)生產等專業技能,能夠服務實驗動物科學發展領域的技術技能人才至關重要。
“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滿足社會需求”是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應占有較大比重,要及時吸收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該意見指出了構建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 滿足社會需求構建高職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實驗動物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是生命科學發展重要的支撐條件,是通過傳統育種技術和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建立生命科學所需要的實驗動物資源,通過動物實驗技術支持生命科學的發展。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實驗動物專科專業畢業生幾乎全部要充實到服務工作的第一線從事實驗動物生產或實驗動物技術工作。因此,在專科專業教育中,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將成為專業人才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基礎。
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高職院校必須加強與實驗動物相關行業企業的密切合作,調研實驗動物相關工作崗位對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實際需求,從而對實驗動物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調整,使人才培養工作滿足社會需求。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已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將真正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真正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二、高職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設計
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員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教學形式。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主要通過學生在理實一體化實訓室進行動物實驗和學生到實驗動物相關行業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來完成, 從而鞏固和深化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 掌握從事本專業工作領域實際任務的職業技能。因此,高職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設計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就業和崗位需要,按照實踐教學的目標,從實驗動物專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出發,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宗旨,構建一個以“項目包”為主體,“項目包下設若干項目,項目分為若干技能模塊” 的梯度式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由簡到繁逐步深入的安排實踐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學到工作崗位真正實用的專業技能。
三、以就業為導向構建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課題組成員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座談、企業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長三角地區相關實驗動物企業的人才知識和技能方面要求、需求特點等進行市場調研,以此界定能力目標、知識點要求、學生實踐訓練項目安排等。結合該專業前期人才培養工作,形成實驗動物專業“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邀請企業專家與校內專家進行論證,形成實驗動物專業崗位職業能力分析表(見表1),校企共建以“項目包”為主體的“梯度式”實驗動物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見圖1),從而進一步完善本專業“四階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的監控管理體系對于保障實踐項目教學質量、提高實踐性教學管理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建立了院系二級管理制度,實踐教學監控管理由學院教務處、二級院(系)部和系部教研室組成管理系統, 其中,實踐教學定位與實踐教學決策由學院教務處監督負責,二級院(系)部通過調研及專家論證形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內容的制定和監控,實踐教學標準、實踐教學授課計劃和實踐教學的具體實施由二級院(系)部教研室負責監控。學院、二級院(系)部、教研室三者雖然各有分工,但都是為學生的實踐教學而服務,通過彼此協調管理實現實踐教學監控體系良好運轉,從而保障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教學質量。
同時,學院教務處、二級院(系)部和系部教研室根據各自的職責范圍制定科學的評價與考核制度,對實踐教學進行全過程的監督和管理,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見圖 1)
四、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施的保障體系
在國家示范性骨干院校的建設過程中,為保障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本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一) “雙師型”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培養
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指導教師實踐技能水平的高低是決定實踐教學成敗的關鍵。建設好“雙師型”的實踐指導教師隊伍,是確保實踐教學質量優劣的關鍵。本院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真正深入行業企業參與生產、指導生產,參與行業企業的科研和技術開發;讓教師切身體會學生就業崗位的需求提高教師本身的實踐技能,為教好學生為服務。江蘇農牧科技學院人事處按照各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要求制定相應的師資隊伍培養計劃,重點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和培養,建立起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師資培訓進修和企業實踐制度,建設具有“教師資格證書”與“職業技能證書”的雙證書教師隊伍;同時,鼓勵教師參加實驗動物上崗證等專業技術職務的考核,吸引優秀的兼職教師加入本專業的教師行列,從而整體優化教師群體。
(二) 加大力度改善實踐教學條件
實訓室和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進行崗位職業技能訓練和鑒定的有力保障。近幾年學院按照實踐教學體系和職業技能鑒定的需要加大投資力度切實加強實驗動物實驗室建設,改善實踐教學的實施條件。目前我們通過多方調研論證建成了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實訓中心,能滿足實驗動物飼養、實驗動物環境監測、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控制等實訓教學的基本要求,配有實驗動物環境監測相關儀器、實驗動物飼養相關籠器具、動物實驗相關儀器設備等;每個實訓室具備相應固定的實訓項目,并能按課程需要開發新的實訓項目,具有較完善的實訓室管理制度和實訓制度等。同時,充分利用學院的實訓基地――江蘇省科技畜牧示范園,讓學生與各種實驗動物的生產環節緊密接觸,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另外作為學院企業合作單位,南通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浙江大學實驗動物中心等實訓基地,為我院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和頂崗實訓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實現了校企“雙贏”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
(三)校企合作開發實踐教學課程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院遵循“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職業生涯為背景,以工作結構為框架,以工作過程為基礎,以工作任務為起點”的課程設計理念,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制定了《工學結合教學工作規范》、《“工學研融合”課程建設管理辦法》、《課堂教學質量標準》、《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等合作育人制度;校企共同開發符合實驗動物相關行業企業崗位(群)需求的實踐課程,在實踐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選取上,依據國內外實驗動物行業最新科技與生產發展水平和就業崗位所需職業知識和技能、職業道德要求,將行業標準融入實踐課程教學目標之中,引入企業優質資源,構建了與生產標準相融合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等,有力實現了“雙證”的融合。企業兼職教師積極參與開發實驗動物專業“工學研融合”的實踐課程、編寫特色教材、承擔實踐課程教學等任務,兼職教師的身影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學校和企業的“雙線管理”要求。
(四) 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本院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采取實訓與頂崗實訓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任務現場化、教科研相融合、以小組的形式組織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 打破了以往以課堂教學為主體、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開進行的教學模式,在實踐授課過程中主要采取案例教學法、現場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及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任務驅動法:教師將實訓項目劃分成若干個項目,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一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制定任務計劃,為完成任務分工協作,最后完成任務提交成果、通過教師評價、小組之間評價及學生自評評定最終成績。該方法不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團隊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高職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成效
我們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緊扣社會對實驗動物專業人才的需求,利用學院人才、研發等資源優勢,積極主動加強與實驗動物行業交流與合作。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緊扣江蘇現代農牧產業發展需求,按照工學結合的總體要求,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技術活動過程有機結合,把科研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構建實驗動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工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做中學、做中教、學中研”的教學方法改革,培養了大批具有豐富的文化,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新技術,具備較強的動手實踐、技術應用推廣等可持續職業發展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本專業招生幾年來,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較高,普遍獲得了市場用人單位的好評,同時學生就業情況良好,學生就業率達96%以上。
[參考文獻]
[1]吳建華,任曙光,巨英超.農業院校開設實驗動物專業的優勢討論[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2,(38).
[2]劉進輝,孫志良,王水蓮等.動物科學專業基礎實驗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9).
[3]陳振文,王鉅,王承利等.我國實驗動物專業人才培養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04,14(6).
[4]張龍.高職院校提高實踐教學管理實效性的若干思考[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18(6).
[5]于國清.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職教論壇,2008,(31).
[6]王玉蓉.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構建立體式職教課程體系[J].現代閱讀,2012,(12).
[7]狄和雙,王利剛,顧月琴等.高專實驗動物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2,(20).
篇7
一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首先是這個學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中藥的藥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陳克恢研究麻黃[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基于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試圖較系統地論述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探索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1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在中藥藥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它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2.1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 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學。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三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2.1.1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 中藥藥性藥理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毒性等方面的藥理研究,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溫熱藥建立熱證動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藥龍膽草、黃連、黃柏、銀花、連翹、石膏治療,觀察中藥寒涼藥性的藥理學基礎;用寒涼藥建立寒證動物模型,再用熱性中藥附子、干姜、肉桂、黨參、黃芪、白術治療,觀察中藥溫熱藥性的藥理學基礎[2]。又賁氏應用血虛肝脾損傷動物模型,研究中藥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的歸經藥理[3]。
2.1.2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 中藥實驗藥理是中藥藥理的研究核心,中藥實驗藥理主要是應用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研究中藥功效的藥理作用,揭示中藥功效的現代內涵。中藥功效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在藥學中的體現,對中藥功效的揭示,必須以中醫證的研究為基礎;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中醫證在實驗研究中的載體,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如研究補氣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的四君子湯對小腸推進運動的影響,結果四君子湯能抑制正常動物離體器官小腸的運動[4],對正常在體動物小腸推進運動無明顯影響[5];但能增加脾虛動物小腸推進運動[5,6]后者與臨床實際相符,與補氣藥健脾益氣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氣功效在腸功能中的體現。這個例子說明,建立和使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藥的功效,豐富中藥實驗藥理的內容。
2.1.3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臨床藥理的橋梁 中藥臨床藥理學研究方興未艾,但學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動物的結構形態、功能代謝與人類的病理狀態相差甚遠,故必須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來連接中藥實驗藥理與臨床藥理的研究,為中藥臨床藥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奠定基礎。
2.2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突破口 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學缺乏共同語言。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為研究對象,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實驗模型。彌補了中醫藥研究的不足,成為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的中介部分。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與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
2.3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中醫以系統-綜合醫學模式為特征,堅持功能主義的原則和 視角來研究人體。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生物學特征的認識,將彌補現代以形態結構為原則進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標體系,豐富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醫學和比較醫學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制與增加,又將豐富實驗動物病理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的內容,對實驗動物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實驗操作技術進行重新認識。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建立與深入研究,將成為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2.4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可用正常動物觀察藥物對生理狀態下各種生理、生化、形態等方面的影響,以判斷新藥的療效。但生理狀態與病理狀態有本質的區別,對藥物的反應常有質的不同。有些藥物對正常動物無藥效作用,而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則有治療作用,如清熱藥對發熱動物有降溫作用,而對正常動物體溫則無影響。因此,僅用正常動物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新藥有效性,必須選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觀察新藥對病理狀態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有效性。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3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自唐·陳藏器《本草拾遺》首次記載用精米喂貓、犬造成腳氣病模型以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已初具規模,分為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三類。
3.1 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 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分為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和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或形態結構方面的改變。如發熱動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動物模型、肥胖癥動物模型等。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理,在自然情況下,發生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并通過定向培育而保留下來的疾病模型,如無胸腺裸鼠、重癥肌無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壓大鼠、肥胖癥小鼠等。
3.2 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 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自60年代鄺安建立第一個類“陽虛”動物模型[7]以來,已用200多種方法,復制建立了腎虛證、脾虛證、肺虛證、心虛證、血瘀證、血虛證、肝郁證、寒證、熱證、痹證、里實證、厥脫證、溫阻證、溫病等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動物身上復制的中醫藥證候,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獨具一格的有別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發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 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 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用現代醫學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證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血虛證動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脫證動物模型等。把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中西匯通。另一種是在中醫藥病證理論指導下,建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8]。這方面的工作急待開展,以深化中藥藥理模型的研究,糾正證候動物模型難于深化、不好應用的不足。
4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主要是應總結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理論,加大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和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科研規范、研究體系,為中藥新藥研制和開發、中藥藥理研究、中醫藥學術發展、中西醫合流提供堅實的實驗基礎,也將為我國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增添新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陳克恢,Schmidt T. Pharmacol Expt Therap,1924;24(5)∶339
2 梁月華.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87;19(1)∶54
3 賁長恩.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1;14(增刊)∶23
4 黃樹明,等.中醫雜志,1988;(9)∶60
5 彭 成,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5)∶6
6 聞集普,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2)∶27
篇8
【關鍵詞】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病癥
中藥的藥理研究從20年代初,陳克恢開始麻黃研究[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因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較系統地論述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分類、現狀和作用,探討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趨勢。
1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根據中醫藥基本理論,為進行中藥藥理研究而對人類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進行模擬復制,創造出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及相關材料, 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分類及現狀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已研制出百余種證型,其造模方法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2.1 依據中西醫結合病因學說塑造動物模型:又稱為中藥藥理病證動物模型[2]、病因病理結合型模型[3]
這類模型的造模方法是既運用了中醫的發病學說, 又考慮了西醫的致病原理, 將現代醫學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證動物模型、失血性貧血血虛證動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脫證動物模型等,把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中西匯通[4]。這方面的工作急待開展,以深化中藥藥理模型的研究,糾正證候動物模型難于深化、不好應用的不足。
2.2 采用西醫病因病理復制動物模型
又稱為中藥藥理疾病動物模型[2]、病理型模型[3],其可分為自發性的和誘發性的。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實驗動物未經任何有意識的人工處理,在自然情況下,發生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并通過定向培育而保留下來的疾病模型,如無胸腺裸鼠、重癥肌無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壓大鼠、肥胖癥小鼠等;誘發性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者通過使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動物,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損害,出現某些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或形態結構方面的改變。如發熱動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動物模型、肥胖癥動物模型等,此類模型目前應用最為廣泛。
2.3 模擬中醫傳統病因建立動物模型
又稱為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2]、病因型模型[3],自20世紀60 年代鄺安堃建立第一個“陽虛”動物模型[5]以來,已用200 多種方法,復制建立了腎虛證、脾虛證、肺虛證、心虛證、血瘀證、血虛證、肝郁證、寒證、熱證、痹證、里實證、厥脫證、溫阻證、溫病等證候動物模型。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動物身上復制的中醫藥證候,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獨具一格的有別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藥藥理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中藥藥理學發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3.1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
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學科。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3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3.2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中醫以系統——綜合醫學模式為特征,堅持功能主義的原則和視角來研究人體。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生物學性的認識,將彌補現代以形態結構為原則進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導標準體系,豐富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動物醫學和比較醫學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制與增加,又將豐富實驗動物病理學和動物實驗技術的內容,對實驗動物疾病的病理過程和實驗操作,技術進行重新認識,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建立與深入研究,將成為實驗動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3.3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突破口
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學缺乏共同語言,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以實驗動物器官、組織、細胞為研究對象,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實驗模型,彌補了中醫藥研究的不足,成為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的中介部分。故中醫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與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
3.4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可用正常動物觀察藥物對生理狀態下各種生理、生化、形態等方面的影響,以判斷新藥的療效。但生理狀態與病理狀態有本質的區別,對藥物的反應常有質的不同。有些藥物對正常動物無藥效作用,而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則有治療作用,如清熱藥對發熱動物有降溫作用,而對正常動物體溫則無影響,因此僅用正常動物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新藥有效性,必須選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觀察新藥,對病理狀態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評價其有效性。故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新藥有效性評價的工具。
4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研究的發展趨勢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研究近年來其應用范圍日趨廣泛,今后將在中醫藥基礎研究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除新藥藥理研究之外,純基礎研究能更完美地體現動物模型的優勢和特點,反映中醫藥理論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因此,可望成為其主要發展方向,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在以下兩方面取得進展:
4.1 重建開放的中醫藥理論體系以融貫新知
中醫藥理論體系有明顯的超穩定性,使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許多成果在融入這一體系時遇到障礙。動物模型研究的許多發現,已從多個方面,如病、證概念,證、病關系,不同證候鑒別,同一證候內進一步分型,證候重新分類,治療反證的意義,中醫方劑、中藥的功用主治規律性等方面提出現有中醫藥理論體系難以容納的內容[8]。因此,很有必要以實證性方法重建開放的中醫藥理論體系。
4.2 相對獨立于臨床以充分完善自我
基礎研究有其自身內在的發展規律,必須相對地獨立于臨床進行發展才能真正完善中醫藥基礎科學,并更好地促進臨床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克恢. Schmidt T. Pharmacol Expt Therap[J]. 1924,24(5):B339.
[2]彭成.試論中藥藥理動物模型[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9,15(5):47-49.
[3]傅益群,呂健.動物模型與中醫證候關系釋義[J].中醫藥學刊,2004,22(9): 1665-1666.
[4]曾茂貴,鄭沁鈊.中藥藥理研究中證候動物模型的選擇和(下轉第267頁)(上接第228頁)應用[J].福建中醫藥, 2007,38(3):60-62.
[5]鄺安堃,吳裕欣,丁霆,等.某些助陽藥對于大劑量皮質激素所致耗竭現象的影響[J].中華內科雜志,1963,11(2):113.
篇9
1.1環境安全知識缺乏大學生對實驗室安全的認知率較低,調查表明物理性安全認知率為28.9%、化學性安全認知率為47.6%,對生物性安全認知率僅為13.6%,而全部都知道僅為0.9%[5]。50%以上的學生對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的概念、動物實驗的生物危害因素、職業暴露后的處理等問題不了解[6]。對急救常識和用電常識知之甚少,對實驗室配備的滅火器不會使用。
1.2實驗過程中個人防護不到位學生到實驗室后,書包到處亂放,不穿工作服,甚至于吃東西、喝水。有一些學生不注意實驗動物操作技術,覺得實驗動物好玩,對實驗動物進行撫摸;或在實驗中抓持實驗動物方法不規范,出現被動物抓傷、咬傷的現象;對動物產生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尿液、糞便等,不能及時、規范處理,增加受感染的機會。
1.3化學試劑及其廢棄物管理不善在管理過程中對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易制毒化學品存放和管理不當,容易引發事故。由于動物醫學實驗室化學品數量眾多、品種繁雜、性質各異,在儲存和使用過程中潛在著極大危險性,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失火、爆炸、中毒、環境污染等事故,危及師生的生命及財產安全[7]。在試驗后化學試劑類廢棄物沒有分類儲存,存在隨意丟棄或倒入下水道或扔到垃圾箱的現象,可能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1.4實驗動物、組織以及受感染物品處理不規范動物醫學實驗室與其他普通實驗室很大的區別就是要經常、大量使用動物、動物尸體和組織,甚至于是含有病原菌的動物和組織,而這些動物尸體和組織可能使與它接觸的一次性手套、注射器、針頭等物品受到污染。這些廢棄物處理不當,會給周圍環境以及師生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
2實驗室環境安全管理措施
2.1規范實驗室管理制度為了保證實驗室工作質量和環境安全,使實驗室管理管理有章可循,實驗室安全規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實施過程必不可少的。我校教學實驗室環境管理體系于2006年11月30日取得了ISO14001環境質量體系認證證書,2012年12月我院教學實驗室現通過了國家級動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驗收。學院以ISO14001環境質量體系為標準,以國家級動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驗收為契機,根據自身學科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適合運行管理記錄和文件[9]。日常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實驗室各種記錄和日志制度;儀器方面包括核查登記表、儀器的維修、使用借還等記錄;試劑使用方面包括有毒有害化學品、易致毒化學品、麻醉品等的保管、領用記錄,廢棄物處理方面,包括危險化學廢棄物的回收處置記錄、動物尸體組織的儲存和處理記錄、一次性實驗用品的處置記錄等。并將一部分制度上墻或上臺明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加強日常管理。
2.2加強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安全知識的講解、安全政策的宣傳、安全案例的警示、安全措施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從思想上予以重視,提高執行政策的自覺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動性,防患于未然的過程[10]。中心每年分別對全體教工、研究生和本科生舉辦為期3d的安全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動物生物安全知識、實驗室化學品安全使用及防護、實驗室安全防火等內容。取得培訓合格證后,憑合格證進入實驗室。
2.3規范實驗室操作規范實驗室管理會大大提高實驗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實驗過程的可控性,保障實驗操作人員的健康安全,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研精神、嫻熟的實驗操作和良好的實驗室安全意識非常必要,同時這也是實驗室質量控制的保障[12-13]。第一次試驗時首先對學生進行課程規范操作和注意事項培訓,在實驗過程中將產生的化學廢棄物按要求分類倒入不同的廢液桶,杜絕順手倒進水池;對產生的感染性動物廢料分別放入不同的特制塑料袋,在塑料袋外面貼上標簽,標明組織名稱,實驗名稱等信息,由實驗室管理處回收處理。給每個學生配備口罩、一次性乳膠手套等防護用品。規范動物實驗操作技術,動物實驗操作時盡量做到動作輕柔,小心操作,避免因抓取不當被動物抓傷、咬傷、撓傷,掌握常用實驗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被實驗器械損傷等現象發生。
2.4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力度動物醫學實驗中心在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強崗位責任制。理順管理體制、明確管理職能、落實安全責任制。中心建立了院系一級的安全管理體制,行政副院長為第一責任人。中心主任、副主任、實驗技術人員逐級簽訂“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書”,并結合ISO14001文件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責任到人,每個實驗員有自己的安全管理責任區,直接管理本區域的安全工作”使環境管理從部分參與逐步轉向全員參與。
2.5改善實驗室安全硬件設施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需要要掌握動物的內臟器官、肌肉、骨骼等解剖結構,會用福爾馬林處理動物標本,由于福爾馬林易揮發,常常使實驗場所充滿有毒和異味廢氣,根據需要已配備了大功率通風系統,并保證通風換氣設備的正常運轉。對大功率用電的設備配備專用電線,定期組織后勤部門對線路進行維護。將傳染病實驗室、感染實驗室以及解剖實驗室從教學實驗室分離出去,分別建立了單獨的解剖樓和感染樓。專門配備高壓滅菌柜對實驗用品及生物廢棄品進行消毒。以消除實驗室之間的交叉污染和污染傳播,杜絕生物安全問題的發生。
2.6建立應急機制應急預案準備及演練。ISO14001體系要求對不同的災害和應急事件要有切實可行的預防方案,并保證方案的執行。實驗中心成立了事故應急小組,每個實驗室配備4~6個滅火器,對實驗人員和學生培訓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對緊急情況下的逃生路線進行了模擬演練,對災害發生時的應對常識、簡單救護知識進行普及性培訓,盡量減少災害、突發事件的發生,在發生突發事件中,能夠正確處理,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3結語
篇10
【關鍵詞】 護理藥理學;教學;人文關懷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護理模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已由過去的以疾病為中心的模式,發展為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身心健康為中心的現代整體護理模式,對護理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護理專業操作技術,而且要具備良好的人文修養和心理素質。護理藥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但在教學中,往往重視藥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易忽視人文關懷教育,或不知如何去做,若如此則不能完成全面育人的職責,故必須加以糾正。
1 更新觀念,樹立教師人文關懷理念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個人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1],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或者說是人文關懷[2]。西方公認的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知道是誰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這句話中有一層含義是無可非議的,就是醫護人員更應該關心生了病的“人”,而不僅僅是他的“病”。目前,高職護理教育普遍認為護士應具備較系統的醫學知識,需培養過硬的護理操作技術,而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則以學生的專業考試成績和就業率來衡量,因此,認為搞人文教育是務虛、是不必要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造成護生缺乏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對待病人缺乏同情心,職業道德水平偏低,不能把護理對象放在一定社會環境和一定的心理狀態之中去分析,而去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等。隨著護理觀念的轉變,整體護理觀應運而生。整體護理活動是以人的健康為主導,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時刻體現出對人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關心和關注,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務。這就要求培養出具備人文精神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人文精神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作為高職護理專業的教師,首先要認識到護理專業人文精神就是集中體現在對病人(服務對象)的價值。美國學者Leninger博士曾說:“沒有關懷就沒有護理,關懷照護是護理專業的精髓。”現代護理推行的整體護理的宗旨:就是一切以人的健康為主導,人文關懷是其魅力所在。而人文關懷教育并非只是簡單地通過學學人文課程、聽聽人文講座、看看人文書籍來積累,人文修養的提高是一個終身教化的過程。不僅要系統地學習相關的人文學科知識,更要在教師授課活動中滲透人文關懷教育的理念。教師要通過學習不斷更新現代護理教育觀念,樹立對護生進行人文關懷教育的理念。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這一理念才能體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將護理藥理知識與護生人文關懷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牢記以病人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 護理藥理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教育的方法
高職護理教育強調的是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應多渠道、全方位進行,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中,特別是在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術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教育,發揮人文教育功能。護理藥理學是位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起著橋梁作用的一門學科,是護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現代護理模式的改變,促使護士已由過去單純的用藥執行者,轉換為用藥的執行、監護、咨詢和指導等多方位的協調者。為確保病人用藥的安全,防止和減少藥源性疾病和事故的發生,不但要注重相關用藥護理知識的講授,更要注重在授課過程中滲透人文關懷教育的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對病人進行主動、全面的整體護理,使病人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以便更好地為病人的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
2.1 身正為范,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力量 護生進入了學校,我們的教師必須精心對護生進行培養和教育,使其成為實用型護理人才。護生在校期間最初是通過觀察教師的行為舉止、工作態度等方面來理解護理工作的。護理藥理學是學生較早地意識到護士每天要給病人用藥,要保證病人用藥的安全。身教重于言教,藥理學教師的言行舉止、人格魅力等對培養護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對護生今后的護理用藥工作起著很大的作用。正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護理藥理學教師首先要對護理工作有極大的熱情,對患者關愛體貼,有同情心,對護生負責和給予無私的愛,要有寬廣的胸懷和寬容人、理解人等優秀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要主動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修養,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將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體現于日常的教學活動,去感染學生,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人文關懷。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注重學生人文知識,注重品德的培養,使學生對護理用藥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人文修養都得以提高,做到以人為本,更好地為病人服務,不斷提高護理質量,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合格的、人民滿意的護理工作者。
2.2 愛生如子,營造人文關懷的氛圍 我們對病人施以人文關懷,提倡人性化的護理,就要培養護生的人文關懷理念,首先要讓護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人文關懷。護理藥理學教師要與護生平等相處,把自己看作是他們中的一員,尊重護生,了解護生的需求,傾聽護生的心聲,處處關心幫助護生,愛生如子,讓護生生活在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中,從而營造出學校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這樣,不僅讓護生在校期間人文修養得到較大的提高,而且他們踏上工作崗位后,也能自覺主動地以人文關懷的理念回報社會[3],把病人看成是與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關心病人,與病人交朋友。這不僅增強了病人生活的信心和戰勝疾病的勇氣,并且能積極配合治療,在護患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療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2.3 理論教學中人文關懷理念的滲透 人文關懷理念的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愛因斯坦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可以使學生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通過護理專業知識的傳授和訓練只能培養出打針、發藥的機器人護士而已,要充分發揮護士的職業道德修養,就應該在傳授專業知識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的教育。病人是行醫之本,人文是護士的靈魂。護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沒有生命的機器。護士不僅需要提供技術服務,更需要投入感情提供藝術服務。護士應該把病人看成是與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關心病人。在講授藥物不良反應時,通過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讓護生換位思維,體會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可引起學生對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的認同感,給教學內容賦予生命的意義,告訴護生須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和用藥護理知識,并給予患者用藥指導。例如,在抗惡性腫瘤藥物治療過程中,我們應不斷地與腫瘤患者交談和溝通,及時了解抗惡性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發熱、出血、脫發等),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或減輕不良反應,減輕患者的痛苦,使患者信任我們,與我們成為朋友,更好的調整腫瘤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情緒活動,在相當程度上,這也決定著他們的配合程度、治療效果甚至預后。因此,護理藥理學理論教學不但是教師傳授護理藥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對護生進行人格塑造和加強人文關懷理念教育的重要過程。在護理藥理學理論教學中不斷滲透人文關懷理念,使護生建立起對患者進行全面主動的整體護理,從而使患者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
2.4 實驗教學中人文關懷理念的滲透 護理藥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它的理論、學說和結論都基于實驗結果,并不斷通過實驗得到驗證。我院護理專業開設了不同的藥物劑量和給藥途徑對藥物作用的影響、藥物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毛果蕓香堿和阿托品對腺體分泌的影響、配伍用藥、有機磷中毒及解救和傳出神經系統藥物動物血壓的影響等實驗內容。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用小鼠、大鼠和兔等實驗動物,通過實驗可加強護生實驗基本技能的培訓,包括實驗動物的選擇和捉拿、給藥劑量和給藥途徑的確定、護理藥理實驗常用的方法等,這既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從事科研工作必需的基本功。動物實驗不僅培養了護生獨立工作能力和學習護理藥理學的興趣,而且也培養了護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整體的護理能力,為臨床護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巴普洛夫曾指出:“沒有對活的動物進行的實驗和觀察,人們就無法認識有機界的各種規律,這是無可爭辯的。”醫學研究離不開實驗動物,否則就不會有醫學的進步和發展[4]。護理藥理學實驗是離不開實驗動物的,但動物也是生命。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更應該注重人文關懷理念的滲透,教育護生不要把動物當玩具用注射器的針頭去刺,要善待動物,要注重動物福利。同時,應盡可能減輕動物的不安和疼痛,比如,給動物注射藥物前要檢查注射器的針頭是否有倒勾,有則應換新的針頭,還要注意進針的角度和速度等。另外,還應給予動物良好的術后護理,在實驗結束或實驗過程中獲取標本應采取安樂死的方法等。通過實驗課和動物保護的教育,使護生認識到實驗動物對人類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值得我們尊重的,應把動物看作是我們的朋友,平等對待,去關心和愛護它們。由此教育護生應有愛護動物、尊重生命的大愛精神,加強護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強化了人文關懷,使護生學會關心和體貼病人,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總之,護理藥理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的優勢,抓住護理用藥中的人文關懷理念,對護生開展人文關懷理念的教育,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精神,這將對護生的人文素質修養的提高及其終身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亞男,林彥山.論現代護理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J].護理學雜志,2004,19(1):28-30.
2 史瑞芬,周柳亞.護士人文修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