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齡化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退休費用增加
為了更好地保障基本的生活質量,養老保險金水平的提高是勢在必行的,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養老保險金的水平數次進行調整,養老金的增加本身是一個惠民工程,然而退休費用的不斷增加,卻使得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平衡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若是不及時增加養老保險金的收入和改善養老保險基金的經營狀況的話,還會激化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矛盾。
1.2制度層次偏低
養老保險方案在最初設計的時候,機關、事業單位并沒有在基本養老保險統籌之內,正是由于這樣的舉措使得我國現在的養老保險制度呈現出板塊化的格局,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幾個部分:其一,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保障由國家財政和本單位負責;其二,一些自收自支的單位和企業在基本養老保險的范圍內;其三,家庭和土地供養是農村老年人口主要的養老手段,部分地區還出現了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形式,個人只需按時繳納一定的費用即可。
2.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策略
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影響,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來改善當前的狀況,具體來說,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2.1建設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從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情況來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明顯成熟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養老壓力的驟增,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也逐漸演變成嚴峻的社會問題,為了更好地對農村老年人口進行養老保障,就需要加快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為此,相關部門應該認識到加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緊迫性,將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關鍵來采取相應的措施,將養老保險建設的精力適當轉移到農村中來,可以施行集體補助為輔、政府補貼的養老保險政策,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養老保險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更廣范圍的社會養老保障。
2.2改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
城鎮老年人口沒有土地的養老基礎,相較于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更大,為此,應該兩個重點,城鎮、農村兩個養老保險都要抓,都要抓到位。為了更好地抵御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養老保險的影響,應該適當延長職工退休年齡,這樣就能使養老保險基金得到更長時間的積累。從而才能改善當前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失衡的狀況,更好地完成社會養老保障的使命。
2.3改革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使得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明顯的暴露出來,為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保障好迅速增加的老年人口的養老保障問題,就需要對當前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養老保障功能的優化。具體來說,應該從如下方面著手:養老保險立法,當前養老保險基金的繳費機制難以很好地適應養老保險支出的需要,為此需要對其進行改革,實行費改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基金入口暢通。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實行分帳管理、實帳運行,對當前的基金統帳管理模式進行改革。至于及時采取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解決基本養老保險的空帳戶問題,此外,還能使個人帳戶得到積累。
篇2
論文關鍵詞:影響因素,灰色關聯,人口老齡化
0. 前言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當前正處于崛起過程中的所有發展中國家問題最為嚴峻的國家[1]。截至2008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1095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15989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個百分點。根據有關預測,2014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2億,2026年達3億,2037年超過4億本科畢業論文格式,2051年達到最大值,屆時,中國人口中將有1/3達到60歲或者更大,4.38億的老年公民將超過美國的人口總數。
影響人口老齡化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2]。按照聯合國的研究,人口老齡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所導致的平均壽命的延長。美國學者諾特斯坦(F.W.Notestein)認為決定生育率轉變的根本因素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現代化期刊網。伊斯特林(R.A.Easterlin)強調公共健康的改進、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產品的引入和家庭計劃服務(R.A.Easterlin,1985)是影響生育率轉變的5個基本變量。對于相對封閉的中國人口,急速的人口老齡化過程無疑是生育率降低和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的共同作用的結果。考察國內的研究文獻,系統構建影響老齡化的指標體系,定量分析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文獻幾乎沒有。筆者在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選擇與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影響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五大因素,即社會公共健康、社會養老事業、普通教育、居民經濟生活和人口結構。本文將運用灰色關聯模型,在借鑒文獻[3-5]的基礎上,分析人口老齡化與這些因素的關聯性,探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以期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提供有益參考。
1.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簡介
灰色系統的關聯理論[6]是從系統內多因素中確定主要因素進行優勢對比的一種理論,是指系統內部主要因素隨時問而變化的同步程度,它定量刻畫了系統內都結構之間的聯系,是動態過程發展態勢的量化比較分析。
分析過程中,設有參考數列為x0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被比較數列為xi,(i=1,2,…,n)。且x0={x0(1),x0(2),…,x0(n)}, xi={xi(1),xi(2),…,xi(n)},(i=1,2…,n)。灰關聯度分析步驟如下:
①原始數據變換:對原始數據消除量綱(或單位)轉化為可比較的數據序列。分別用第一個數據去除后面的數據,得到新的倍數數列,即為初值化數列,量綱為一,各值大于零。且數列有共同的起點。
②求關聯系數: 按公式①計算參考數列x0和比較數列xi的關聯系數。
(1)
式中:ξ1(k)為x0與xi在k點的關聯系數。
稱為第k點x0與xi的絕對差。稱為兩級最小差。其中是第一級最小差,這表示在第i條曲線上找各點與x0的最小差。是第二級最小差期刊網。表示在各條曲線中找出的最小差的基礎上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找出xi中的最小差。
是兩級最大差,其意義與兩級最小差相似。
ρ稱為分辨系數,其意義是消弱最大絕對差數值太大所引起的失真,提高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一般取ρ=0.5。
③綜合各點的關聯系數,得到整個xi曲線與參考曲線x0的關聯度ri,
ri=(2)
2. 指標體系與數據來源
考慮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對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根據綜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并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筆者篩選了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如圖1)。
基于本文旨在研究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的目的,選取圖中可定量刻化的因素16個,依次使用數據序列包括教育經費投入、初、高中升學率、婦女文盲率、衛生總費用、衛生機構數、衛生技術人員、環境污染與破壞次數、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人均GDP、恩格爾系數、人口城市化率、居民消費支出、人口密度、0-14歲少年人口比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0-2009)、《中國發展報告2009》和《WorldPopulation Prospects: The2008 Revision》。為了使本文研究有更強的解釋能力,同時考慮到時間序列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將研究的時間范圍限定在1999-2008年。社會養老事業中的三個具體指標衛生保健服務、生活照料服務、文化教育服務以及人口結構中的計劃生育政策更適合做定性分析,因此不納入灰色關聯分析范疇,人口年齡結構(即人口慣性)是現時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最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因其影響的復雜性,對其定性定量的分析以及社會政策提出將另文發表。
圖1 人口老齡化主要影響因素
3. 灰色關聯度的計算
經過對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定性判斷,選取的16個影響老齡化的主要因素分別命名為x1、x2…x16(見表1),歷年的>65人口比的數據為參考數列x0,根據灰色建模理論和程序[7]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建立灰色關聯分析。
表1 1999~2008年老齡化主要影響因素的原始數據
影響
因素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X0
6.9
7
7.1
7.3
7.5
7.6
7.7
7.9
8.1
8.3
X1
3349
3849.1
4637.7
5480
6208.3
7242.6
8418.8
9815.3
12148
14500
X2
50
51.2
52.9
58.3
59.6
62.9
69.7
75.7
79.3
83.4
X3
63.8
73.2
78.8
83.5
83.4
82.5
76.3
75.1
71.8
72.7
X4
21.56
13.47
15.2
16.92
15.85
14.86
16.15
13.72
12.44
11.52
X5
4178.6
4586.6
5025.9
5790
6584.1
7590.3
8659.9
9843.3
11290
12218
X6
31.1
32.48
33.03
30.60
29.13
29.75
29.99
30.9
29.84
27.84
X7
445.9
449.1
450.8
427
430.6
439.3
446
462.4
478.8
503
X8
1614
2411
1842
1921
1843
1441
1406
842
462
474
X9
1965.1
2278.5
2489
3171.5
3680
4258.4
5093.3
6309.8
7834.2
9740.2
X10
7159
7858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053
16165
19524
22698
X11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35.8
36.3
37.9
X12
52.6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43
43.1
43.7
X13
35
36.22
37.66
39.09
40.53
41.76
42.99
43.9
44.94
45.68
X14
3.55
3.904
4.1887
4.596
5.082
5.839
7.122
8.048
9.360
11.086
X15
131
132
133
134
135
135
136
137
138
138
X16
24.01
22.89
22.89
21.29
20.34
19.3
19.55
18.47
篇3
一、老齡化社會金融市場分析
(一)老齡化社會現狀
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相對于2013年來說,2014年我國老年人口增加了1000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并且在可見的這幾年中老齡化將加速。到20年后,老年人口到達3.5億峰值,并在未來60年里將不會低于這個數字。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將近80年中,老年消費群體將占據中國消費群體的絕大部分。
(二)現階段老齡化社會金融市場分析
如今,政府對老年人的保障愈加完善,老年人退休金也在呈現著逐步增長的勢頭,另外老年人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一般省吃儉用,這一系列原因促成了老年人儲蓄充足,老年人的投資理財需求也相應的增加。基本養老需求是老年人的最基本的需求,這方面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國家補助、養老金,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無憂度過。便利結算需求集中體現了老年人由于自身隨著年齡的增加智力等方面的退化,需要在結算方面盡可能的便利,使得他們能夠自行完成結算操作。專屬理財需求是結合老年人的個人特點為其提供專屬的理財服務。金融學習需求是老年人必需的一種需求,包括上門服務、老年智能服務等。
二、人口老齡化促進金融機構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老年人是風險厭惡型投資者,這對于風險較低的金融機構發展將是一大契機。債券機構、保險機構、銀行部門低風險金融機構將得到快速的發展。
(一)促進債券機構的發展
債券作為一種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符合老年人的低風險需求。人口老齡化將極大地擴大債券需求,促進債券機構的發展。如今,股票市場中的散戶規模較大,隨著這些散戶逐漸進入老齡將不再追求高風險的股票,將追求低風險的債券。這使得債券市場得到快速的發展,融入大量資金,促進債券機構的發展。
(二)促進保險機構的發展
保險,一種規避風險的工具。對于承受風險能力的老年人來說,選擇一項保險產品作為自己規避風險的工具將成為他們的選擇。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加快,老年人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保險需求加大,將極大的促進保險機構的發展。
(三)促進銀行的發展
銀行作為短期融資的主要提供者,人口老齡化將對銀行產生正面的影響。老年人相對來說,更加信服銀行的安全性,雖然銀行的存款利率相對較低,但是他們更加愿意將存款放入銀行中,而且銀行完善的網點機構對于老年人來說也更加地便捷,人口的老齡化將極大促進銀行的發展。
三、人口老齡化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出現,諸多風險也隨即產生。包括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健康風險、長壽風險等。面對這些風險,老年人群必須尋求保障,這增加了年金產品、保險和反向年金抵押等產品的需求。
應對長壽風險的金融產品創新,為了規避長壽風險,老年人一般采取購買年金產品。年金產品一方面為老年人規避掉了金融風險并且提供了收入現金流,另一方面又為保險人規避長壽風險。現在,已經創新的年金產品主要年金基金池子、階段撤回計劃、階段撤回和遞延年金相結合的金融產品。由于某些原因,這些產品目前還處在試驗階段,未真正的推向市場。
應對健康風險的金融創新,在像美國的發達國家,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已經開始慢慢發展起來,雖然發展緩慢,但是這種金融創新產品對管理生命晚期的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我國老年人對這種產品的需求還是不夠強烈,因為老年人群接受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的意愿不是很高。但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對這種福利導向的長期護理保險可能更加愿意接受這種服務。
四、養老體系改革推動金融發展
人口老齡化推動了養老體系的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養老體系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養老金體系改革將推動債券市場的發展,并且降低資本成本。對股市的價格波動也有一定的影響。在老齡化如歐洲,養老體系的改革使得金融體系發生轉變,推動金融發展。
(一)養老體系有利于降低資本成本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政府必將實施養老金改革,這將使得家庭儲蓄產生積極作用,降低了公司的資金成本。紅利利益降低得益于養老金的發展,并且降低資金成本。一方面,養老金的預期投資時間相對公司和個人來說較長,這使得期限溢價降低;另一方面,養老金資產池的建立和專業化的管理使得風險溢價降低。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資本平均成本降低。另外,資本市場在養老金改革的推動下變得更加發達,證券的發行成本降低。
(二)養老體系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
養老金在進行改革之后,金融市場中養老金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養老金資產為代表的契約儲蓄資產和債券市場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養老資產為代表的契約儲蓄資產上升將帶動債券市場上升。私人債券市場和公共債券市場共同組成了總體債券市場。由于私人債券的發行是依靠于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到期時間,而公共債券的發行則大部分依賴于政府的意愿及其財政狀況,契約儲蓄與私人債券市場的發展更為相關。
五、養老體系影響股市的發展
目前養老體系對股市價格的影響結論并不一致,有的結論認為養老金緩和了股市的波動,還有的研究認為養老金加劇了股市價格的波動,例如Catalan et al認為養老金在推動股票市場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股市價格的波動。
從根本上來說,金融體系結構和羊群效應是使得養老金對股市價格產生影響的兩個主要原因。第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結構與養老金對股市價格影響是有關系的,例如在日本,其金融體系結構使得股民持有更多的養老金級壽險的股票數量將導致股票的波動更加激烈。第二,羊群效應也和養老金對股市價格影響有關的。羊群效應是指人們一起購買和出售某一資產的現象。研究表明,機構相對于個人來說,他們更加傾向于一起購買和出售某一資產。機構投資者的增加,將會給股市帶來巨大的動蕩。羊群效應使得股市價格高于或者低于其基本價值,也有可能使得股票市場長期波動。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養老金管理者具有理性思維,不會產生羊群效應,并且他們的行為會使得股票市場價格趨于均衡價格,不會導致股市的波動。
六、養老金增長促進金融發展
養老金的增長將促進金融的發展。養老金改革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場功能,另外,作為專業人士的養老金管理者,有著更加全面的專業知識,能夠更好地管理金融體系和規避風險。
首先,作為養老金管理者將選擇金融衍生品來規避風險,降低支付過程中產生的風險以及資金轉移風險,有助于發揮支付體系清算支付功能的發揮。其次,養老基金使得資本得到積累并且使得消費變得平滑,降低了國際投資過程中的貨幣風險。最后,養老金體系使得養老機構能夠及時有效地獲得更多的信息,這樣就極大地降低了市場價格的波動。
篇4
四川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國際標準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四川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881萬人,占總人口10.95%,超過了國際上7%的標準,標志著四川省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從全國31個省(市、區)來看,四川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位居第2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8個百分點,與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重慶市相比低了0.61個百分點,比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最低的高出5.86個百分點,與上海、江蘇、遼寧、安徽相差不大。具體來說,四川省人口老齡化主要有老齡化速度快、老年撫養比大和“未富先老”負擔重的特點。
老齡化速度快
四川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990年為5.67%,2000年上升為7.45%,到2010年達到10.95%,比1990年時高出5.28個百分點,比2000年時高出3.5個百分點。從全國31個省(市、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提高幅度來看,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間,四川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提高幅度居全國第二位,比位居第一位的重慶3.66個百分點低0.16個百分點,比位居最后一位的上海高4.91個百分點。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間,四川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提高幅度居全國第二位,比位居第一位的重慶5.73個百分點低0.45個百分點,比位居最后一位的高4.82個百分點。
老年撫養比大
隨著四川省人口年齡結構的不斷老化,少兒撫養比(0~14歲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23.72%下降到2000年的22.65%,2010年持續下降到的16.97%。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70.61%下降到2000年的69.90%,2010年回升到72.08%,波動幅度不大。但是,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8.03%上升到2000年的10.66%,2010年持續提高到的15.19%,總體提高幅度較大。其中:2000年比1990年增加2.63個百分點,2010年比2000年增加4.53個百分點,可見四川老年撫養比迅速上升。到2010年,四川省老年撫養比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90%)的3.29個百分點。今后,四川省少兒撫養比還會進一步下降,但下降幅度將有所減弱;老年撫養比會繼續上升,上升速度將更快。社會供養負擔將由老少“兩頭沉”向老年“一頭沉”過渡。
“未富先老”負擔重
發達國家和地區大多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基本完成現代化后才開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即“先富后老”,因而具有為建立和維持老年社會保障和服務所需要的雄厚經濟實力。而四川的老齡化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還相對較低、醫療保健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推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實現的,即“未富先老”。從世界范圍看,德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占36%。2010年,四川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0.95%,而當年的人均GDP只有21182元,約為3200余美元,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提前到來,增加了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難度。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老年人消費市場將迎來良好前景
人口老齡化問題作為一種社會發展過程,必然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可以進行定性的研究和預測,而且可以進行更精確的定量分析和預測。
人口老齡化對消費規模和結構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加重,老年人口規模增大,致使醫療保健支出迅猛增長。隨著人口老齡化,中老年人更注重醫療保健消費。隨著居民強身健體意識的增強,購買健身器材也日益增多。
伴隨人口老齡化進程中高齡化發展趨勢的增強,用于社會服務方面的支出迅速增長。高齡老人疾病增多,生活自理能力減退,需要更多的家庭和社會照顧。這些需求與目前供給能力不能匹配,存在著需求與供給的矛盾。
隨著老齡化的加深和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老年人口非物質消費部分迅速增大。由于老齡化發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速走向現代化社會過程中,市場轉軌、產業結構調整、政府職能轉變、發展轉變觀念等同時發生,人口城市化、家庭小型化交叉進行,造成以老年為主的“空巢”家庭提前出現。政府職能轉變使得過去許多有政府承擔的功能轉交給社會和社區承擔,老年家庭服務、休閑旅游、文化娛樂、健康咨詢等非物質消費,主要移交給市場運作,改變現存的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當前老年消費結構和老年消費品市場,具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特征,主要包括實用性消費特征、習慣性消費特征、補償性消費特征、服務性消費特征、情趣性消費特征。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這些消費特征明顯區別于其他年齡段人口,所以,整個社會的消費規模和消費結構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老年人消費市場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四川人口老齡化與消費計量分析
利用四川省2005~2010年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析,引入消費變量和老齡人口變量,研究消費變量和人口老齡化的相關性,據此對四川省總體消費規律進行分析和預測,以下分析均在SPSS實現。相關數據見下表。為具體地衡量消費變量和人口老齡化的相關性,我們先利用皮爾森相關系數進行分析,其絕對值越大表明相關性越強。通過計算發現老齡人口與居民消費的相關關系高達0.97,老齡人口比重的上升會刺激居民消費的增長,特別是近年來,房價上漲、醫療成本、養老成本、物價等不斷上漲,老年人用于自身需求和提供下一代或下幾代需求的成本大幅上升,帶動了消費的增長。
考慮到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很多,因此,引入偏相關系數進行分析。通過測算,15~64歲的人群與居民消費的相關關系比65歲及以上人口與居民消費的相關性更高,簡單認為,多拉動消費2.4個百分點。因此,65歲及以上人口慣有的消費習慣難以將較高的儲蓄轉化為消費,老齡人口對消費的貢獻和拉動較為不足,需要高度重視。
應對策略與措施:積極發展老齡產業
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發展老齡產業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產業尚未完全開發,企業經營者對老年消費市場需求攀升反應比較遲緩,政府部門扶持引導政策相對滯后。有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每年老年人離退休金、再就業收入、親朋好友的資助可達3000~4000億元。與此同時,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業醫護和服務人員缺乏;專業養老機構缺乏;上門服務的保健機構缺乏。四川老齡產業的開發起步也比較晚,既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老齡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利用市場機制帶動老齡產業的發展,圍繞老年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對一些產業進行結構調整,開發生產適用對路的各種老年用品,鼓勵和引導老年產品市場的發展。
完善勞動保障體系,加大人力資本投資
在老齡化人口轉變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人口年齡結構,也就是少兒撫養比與老年撫養比在一個時期內都比較低的局面,并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人口學家稱這段時期為“人口機會窗口”或“人口紅利”。應當抓住機遇,最大化地實現充分就業來挖掘尚存的人口紅利,建立與四川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養老保障體系,加大對教育、培訓、衛生健康等人力資本方面投資,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克服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實現四川經濟的持續性增長。
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
篇5
關鍵詞:老齡化;中國經濟;勞動力短缺
截止2015年12月,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22億,占到總人口的16.1%,根據聯合國關于老齡化社會的定義: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我國目前已完全步入老齡化時代。據聯合國預測,到203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突破20%,2049年將突破30%。盡管已經開放了二孩政策,但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將依然長期存在。我國人口眾多,經濟體制復雜,老齡化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下面,筆者用簡單的經濟學理論,談一談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老齡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從供給需求看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首次下降,當年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也下降了0.6個百分點。到2015年,當年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8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至66.3%,中國勞動力減少正呈加速態勢。
從供給角度來看,勞動力短缺將導致我國潛在產出增長率的下滑。假設在2022年,我國總勞動力是8億,勞動力每年減少1000萬,中國產出的勞動力彈性是0.5,即意味著我國勞動力的增長率為-1.25%,潛在產出的增長率將下降0.6個百分點。從需求角度來看,由于老年人預期收入較低以及中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特點,為確保基本的生活保障,大部分老年人將控制自己的消費需求,導致社會總消費需求減少,消費增長乏力。因此,老齡化將同時造成市場供給和需求的不足,經濟增長得到抑制,中國經濟增長下滑,形成L型增長曲線。
(二)其他方面影響
1、技術創新減緩。老齡化社會產生的同時,勞動力的年齡結構也會變化,勞動力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引起技術進步率下滑。
2、工資、物價上漲。勞動力人口的下降,導致工資加速上漲,引發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物價也將大幅度上漲。
3、資本積累下降。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引起全社會醫療支出的增加,導致全社會儲蓄率的下降,全社會儲蓄減少,資本增長率就將下降。
4、養老金缺口的壓力。據統計,截止2015年,我國養老金虧空已達到3000億人民幣,而且數字還在逐年擴大,給國家資產負債表帶來一定壓力。
5、房價下降。經濟增長率的下滑和年輕人絕對數量的減少,將導致住房剛性需求下降,對房價預期產生影響,最終導致房價下降。
二、影響分析――不會產生災難性影響
(一)“人口紅利”消失的影響
有人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支撐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國豐富的勞動力供給,即“人口紅利”。因此,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引發了人們對增長速度的擔憂。事實上,除“人口紅利”之外,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還有三個重要原因:全球化紅利、改革紅利和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長。可以預見的是,今后一段時間內,這三個條件將依然存在。因此,“人口紅利”的消失不會給經濟帶來災難性影響。
(二)對勞動力供求情況的影響
今年一季度,全國用人單位需求人數和求職人數分別減少了22.9萬人和0.5萬人,需求人數下降速率超過求職人數,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約為1.07,我國勞動力市場需求略大于供給。同時,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將從低邊際生產率的第一產業轉移到高邊際生產率的二、三產業。另外,勞動力質量對勞動力數量的替代、機器對人的替代,也將部分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因此,雖然我國勞動力的供給開始步入下行通道,但勞動力的需求也在相應減少,未來較長時期內,勞動力供給總體上仍然充足。
(三)對資本積累的影響
在宏觀經濟學理論中,資本、勞動力和生產率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尤以資本的貢獻最為明顯。高投資的資金來源,是高儲蓄率,儲蓄者多于消費者,有利于國民儲蓄的增加。當前,盡管銀行存款利率被人為壓低,但由于我國的金融市場還不夠健全,股票等市場的投資風險仍然較大,居民的投資選擇渠道進一步收窄,更傾向于將可支配收入存進國有銀行,從而引起儲蓄率升高。因此,我國的人口結構并非形成高儲蓄率的根本原因,老齡化對資本積累和投資的影響作用有限。
(四)對養老金缺口的影響
盡管老齡化會加劇我國的養老金缺口,但我國政府依然擁有足夠多的政策選擇。當前,國家對養老金問題高度重視,沒有置之不理、避而不談,而是有序推進國企改革、延遲退休、養老金并軌等多項改革措施,養老金問題已經得到一定控制。在未來,更多的政府凈資產、更高的居民儲蓄率、更寬松的退休政策和更大的財政結構調整空間,將使我國能夠更加自由地選擇合適方法,來面對逐年提升的養老金需求,我國因為老齡化而陷入養老金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五)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有人認為,老齡化將會使得城鎮的住房需求大幅度減少,我國將出現住房大量過剩的局面,進而導致房地產行業崩盤,實體經濟崩潰。但事實上,由于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對住房的剛性需求將持續存在,并且在未來30年內仍將處于相對旺盛的狀態。因此,在2045年以前,老齡化將不會導致中國城鎮住房需求崩潰。等到2045年,由于家庭規模小型化和城鎮化的發展空間變得有限,老齡化對城鎮住房需求的負面作用開始顯現,將把城鎮住房需求拉入下行通道。
三、老齡化的積極意義
在我們看到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產生溫和負面影響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老齡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一些積極效應。第一,老齡化給低端制造業帶來的“用工荒”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沖擊,使低端制造業企業產生業績下降的預期,反而能促使企業加強產品研發力度、強化品牌意識、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管理水平,通過提高企業競爭力來促進產業升級并倒逼經濟轉型。第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持續轉移,有助于推進農業的機械化和大型化,從而進一步置換出勞動力,加速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第三,老齡化引起的低端勞動力工資的上漲,會推動我國收入偏低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能力的增強,從而優化我國當前的收入分配結構,進一步改善民生。
從國家發展的規律來看,老齡化問題必將是我國未來時期內需要認真面對的科學性難題。日本的老齡化問題,催生了“銀發經濟”,直接影響了日本的產業布局。我們要多學習國外的相關經驗,主動面對、科學分析、提前規劃,為國家層面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同時號召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在新的人口結構特點中尋找改革發展的機會,把老齡化問題對社會和經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中國經營報,2016年
篇6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宏觀影響 遼寧省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自2000年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并逐漸進入老齡化迅速發展階段。遼寧省作為全國的工業基地,人口老齡化趨勢同樣日益明顯。據遼寧省統計年鑒(2009)顯示,遼寧省1995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7.02%),提前全國5年,成為全國人口老齡化來得最早、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從宏觀層面看,遼寧省人口老齡化超前發展態勢所產生的影響已滲透到勞動力市場、產業結構、居民儲蓄(消費)水平、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文化、公共安全等諸多方面。
一、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市場良性運行
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老齡化經驗表明,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是人口老齡化的最直接后果,也是影響勞動力市場是否能夠良性運行的關鍵性因素。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主要通過勞動力資源的減少、勞動力年齡結構的老化和勞動力參與率的降低體現出來。已有研究大多顯示,遼寧省從1982年開啟“人口機會窗口”到2020年之前均為“人口暴利期”,勞動力資源充裕且會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但是,僅從勞動力資源的整體規模來分析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存在較大的片面性,勞動力市場的良性運行最終取決于適齡人口的“有效” 勞動供給。首先,從勞動力年齡結構上看,目前遼寧省勞動力人口中年輕人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年長者的比重在不斷上升。2010年,全省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年齡中位數是41歲,比2000年、1990年、1982年分別提高4歲、8.1歲和11歲,勞動力結構老化趨勢明顯,限制了人力資本活力的發揮和有效勞動供給。其次,在勞動力參與率方面,隨著少兒人口持續減少、低年齡組人口與女性人口受教育機會的增加,遼寧省勞動參與率也在不斷下降,數字為證,2000年,全省15歲及以上人口的勞動參與率71.67%,到2010年,全省16歲及以上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僅為57.33%,比2000年下降了14.34個百分點。誠然,人口老齡化會帶來專門服務于老人的勞動力增加,但從事生產性活動的勞動供給減少了。一部分勞動力可能是在老年產業中就業,另一部分則是在家里和醫院里照顧老人,尤其是那些失能老人更需要年輕人的特別照料和護理。
二、人口老齡化與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勞動力老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這一人口現象對處在產業結構轉型時期的遼寧省的沖擊和影響不容小覷。
經過多年努力,遼寧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從協整比例關系為主轉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為主。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可以促進遼寧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因為短期內遼寧省勞動力資源數量與青壯年勞動力都相對充足,勞動力老化程度和總撫養比也在經濟社會承載范圍之內,能夠保持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加之青壯年勞動力素質的不斷提高,有利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協調發展與合理布局;同時,因人口老齡化而興起的以老年人服務為目標的老齡產業也將有效地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具備吸納從一、二產業中釋放出來的大量勞動力,順應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又阻滯著遼寧省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進程。劉柏霞(2009)通過選取1978—2005年的相關數據驗證了遼寧省勞動力人口的變動與產業結構變動系數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人口老齡化因削減了勞動力人口而影響到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進程。同時,人口老齡化也會導致投資資金供給的相對減少,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各行各業都處于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的發展階段,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傳統產業逐漸衰退消失,勞動者的職業變換日益頻繁,而老齡勞動者無論在身體素質、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上,還是在拼搏精神和創新意愿上,都要比青年勞動者低得多,對新產業、新崗位的適應能力也要低得多[1]。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變遷迫切需要的風險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一種嚴酷的挑戰。
三、人口老齡化與儲蓄水平變化
人口老齡化與儲蓄之間的關系是人口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經典的生命周期理論(Modigliani & Brumberg,1954)認為個體的儲蓄傾向在一生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而加總的國民儲蓄率取決于人口年齡結構及其變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國民儲蓄率會隨之降低。經驗也似乎告訴我們,一個社會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是不利于儲蓄的。但是中國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后,國民儲蓄率卻增勢不減,使得老齡化與儲蓄率之間的關系變得撲朔迷離。
通過對歷年統計數據的整理分析,我們發現,改革開放后遼寧省的總儲蓄金額和儲蓄增長率也都是在上升的,但期間儲蓄增長率的波動趨向值得注意。若以1995年遼寧省進入老齡化社會為界分成兩段分析,不難看出,隨著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在總儲蓄金額增加的同時儲蓄增長率卻在下降。1995—2011年間,遼寧省經濟增長率在波動中增長,少兒撫養比下降較快,老年撫養比緩慢上升,儲蓄率升中有降,近年不斷趨緩(見圖1)。可能的原因在于,遼寧省目前的勞動力人口還比較充裕,老齡人口的消耗應該趕不上儲蓄的增長,未來一段時期遼寧省儲蓄額肯定還會增加,但增長趨勢會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越來越緩。
四、人口老齡化與消費需求波動
理論上講,人口消費水平與消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收入水平,但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需求。一般認為,人口老齡化使作為純消費者的老年人口數量增加,老年人規模的擴大客觀上能夠推動社會消費需求總量的上升。不過,在消費總量一定的情況下,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又會導致人均消費水平的降低。從家庭微觀角度分析,家庭人口老化會使家庭的從業人口數變少,收入水平降低,老年撫養比增大,進而導致家庭人均消費水平降低。從老年人口個體來說,其往往更加節儉,用于食品等生活用品的消費支出將會低于年輕人口。有關研究也表明,兒童與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均低于成年人。但是,就長遠看,老年人口的增加會使未來的消費結構和消費偏好發生重大變化。老年人用于社會交往方面的消費需求可能少了,可用于健康保健、醫療和護理方面的消費需求會大幅度上升,同時,旅游、老年服務、休閑等相應服務業的消費需求將加大,大量資金轉向老年人消費,將直接導致從事生產方面的投資相對下降,經濟增長的速度放慢。當然,老齡人口的增多同樣預示著老年人需求市場將在社會總需求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老年人群體正在迅速崛起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市場消費勢力,從而帶動和形成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產業——老齡產業,為老年市場提供無限商機。因此,人口老齡化的消費效應是多面向的,最終取決于一時一地的老齡化程度及其發展速度。
縱觀遼寧省1980—2011年的消費變化情況,居民最終消費額每年都在增加且總量增幅明顯,消費增長率1994年曾達到最高峰28.79%,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自1995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后,消費增長率呈現周期性下降,2005年前后又現逐漸回升(見圖2)。可見,遼寧省人口老齡化進程對最終消費的影響表現出某些特殊性:在老齡化初期,老年人口的增加并未對消費需求帶來明顯的正效應,反而是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執行下少兒撫養比的不斷下降對最終消費的影響較大。經驗研究表明,少兒撫養比每下降1%,消費將隨之下降0.417%(陳晶、朱天星,2011);當前,隨著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撫養負擔的增加也并未強烈地改變消費增長的趨勢,但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帶來了顯著影響,抑制了衣著、家庭設備與用品、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的消費支出,增加了醫療保健的消費支出[2]。
五、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障負擔
養老保障負擔的日益加重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又一直接后果。因為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使社會保障基金在來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還得應對支付額不斷增加的現實需求,兩方面的擠壓必然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和沉重的社會負擔。遼寧是東北三省的龍頭,也是受深層次體制因素和結構性矛盾影響較嚴重的省份之一,正處于老工業基地改造之中,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老齡化的提前到來,不僅增加了政府養老保障金、醫療保障金等方面的開支,加重了為老設施的社會管理成本,而且使其面臨改善規模龐大的老年人口,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口生活與福利水平、避免老年貧困的艱巨任務。養老保障支出方面,老年人口及離休、退休和退職人員加快了養老金支出的增長速度。2010年,全省參保離退休人數472.7萬人,比2000年增加191.7萬人,10年增加了1.68倍,年均增長速度5.34%;同期,養老金支出由2000年的169.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754.8億元,增加585.3億元,10年增加了4.45倍,年均增長速度16.11%。養老金支出年平均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參保離退休人數年平均增長速度。醫療保障支出方面,2010年,全省城鎮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464.1萬人,是2000年的12.7倍;2010年,退休人員醫療費用支出139.3億元,是2000年的69.65倍。2000—2010年,人均退休人員醫療費用由2000年的546元/人提高到3002元/人。可以預計,今后及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數量不斷增大且比重不斷提高的老年人口已經并將繼續對遼寧省社會保障體系構成沉重負擔和壓力。
六、人口老齡化與社會文化變遷
自古以來,親子關系都是中國家庭關系的核心,贍養父母是子女天經地義的職責和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延期回報,由此孕育出來的“孝文化”或“崇老文化”綿延千載。然而,隨著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結構“核心化”以及家庭內部代際關系“社會化”特征明顯,傳統的“養老文化”和“孝文化”在不同層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而人口老齡化的出現則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3]。人口老齡化促使中國的家庭養老由文化模式走向行為模式,具有越來越大的隨意性[4]。老年父母與其成年子女之間存在著廣泛的資源交換,父母對子女的投資及幫助(如早年的教育投資、經濟援助,以及近期的照看孩子、做家務等家庭服務)同子女為父母提供養老幫助之間存在因果關系[5]。而且,不同社會群體對老年人的主觀評價以及他們對老年人生存現狀的客觀評價,都存在一定的老年歧視(ageism)傾向[6]。2005年10月,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120余個村子的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隨著農村建設速度的加快,中青年農民中“重小輕老”現象非常嚴重。在城市,快速的生活節奏使退休居家的老人無法得到忙碌子女們的生活照顧,老年人因單身或家庭“空巢”而引發的孤獨、抑郁、焦慮、煩躁等心理不適現象也已成為比較突出的老年問題。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對多姿多彩的社區文藝、“夕陽紅”般的大眾傳媒節目、老年教育等精神文化需求會要求原有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調整,社會老年文化的氛圍會逐漸加重。因此,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和比重的提高影響到人們的家庭結構、代際關系、住房與遷徙,改變了他們的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預示著新一輪社會文化的變遷。
七、人口老齡化與公共安全隱患
中國社會仍處于轉型期,受到不同程度現代風險和傳統風險的影響,其公共安全問題不斷顯現,并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而由“初顯”逐漸發展為“凸顯”,快速的老齡化在無形中加劇了高速現代化所產生的社會與經濟壓力[7]。隨著遼寧省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齡人口逐漸由個體形成群體,老年人口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將由零散的碰撞逐漸演變為集中的社會沖突。上述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挑戰(包括勞動力供給格局、消費需求結構、經濟運行成本等方面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包括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代際協調發展的矛盾、老年群體的利益訴求等)很可能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其所積蓄的問題一旦爆發將會對社會安定產生極大的打擊。
參考文獻:
[1]郭熙保等.人口老齡化將對經濟產生持久性影響[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7—17(06)
[2]王舒,李旻.農村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以遼寧省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1(33):17—18
[3]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3):121—138
[4]姚遠.對中國家庭養老弱化的文化詮釋[J]..人口研究,1998(5):48—50
[5]陳皆明.投資與贍養——關于城市居民代際交換的因果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1998(6):131—149
[6]吳帆.認知、態度和社會環境:老年歧視的多維解構[J].人口研究,2008(4):57—65
[7]Richard Jackson, Keisuke Nakashima and Neil Howe. China’s Long March to Retirement Reform: the Graying of the Middle Kingdom Revisited [R] .Washington: CSIS Publications. 2009.3—17
篇7
關于老齡化因素影響產業結構的傳導機制,可以從需求與供給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存在四個主要的潛在影響渠道:消費結構、勞動力市場、資本供給和全要素生產率。其機制可以用圖1表示。
(一)消費結構
不同年齡階段消費主體的需求結構、需求數量不盡相同,因而人口結構變化必然會通過消費主體的需求變化表現出來。當老齡化程度加深時,老齡人口相對增長,而青年人口相對減少,這時,面向嬰幼兒、青少年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會逐漸萎縮,而面對老年人口的則會增多。老齡人口往往不傾向于消費那些價格昂貴的“奢侈品”或時尚品,而是更多地偏好類似健康、養生和醫療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務。這意味著針對第一、二產業的物質性商品需求可能會相對減少,而針對老齡人口服務的“銀發產業”會成為產業結構變化的重要動力。
(二)勞動力市場
從勞動力市場的數量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老齡人口比例的增加會減少經濟中適齡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從而造成勞動力供給的相對短缺。而從勞動力的質量看,中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學習能力下降,因而工作技能相對老化。老齡勞動力也不適應體力消耗大、節奏快的生產模式,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中,他們的工作效率會有所降低。為了適應這種適齡勞動人口年齡逐漸變大的特點,勞動支出中腦力勞動所占比重應超過體力勞動所占比重,這一特征意味著產業結構要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
(三)資本供給
根據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當人口進入老年時期后,消費相應地從花費現在的收入轉向消耗過去積累的財富。這種變化進一步影響國民收入中的資本積累。這個資本減少的變化量如果體現在各個產業之中,對資本投入更加敏感的產業必然受到較大的影響,而對資本投入較為不敏感的產業受到的影響則較小,結果就會對產業結構產生不同的影響。具體來說,資本供給的減少對資本集約型、技術集約型的產業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大,而農業、食品業和紡織業等勞動集約型的產業,對資金依賴的較小,受到的影響較小。
(四)全要素生產率
關于老齡化社會下生產率的演變,有人認為資本-勞動比會下降,所以老齡化會阻礙生產率的增長。然而,目前并沒有充分的理論證明老齡化一定會對勞動生產率帶來負面的影響。生產率并非只取決于資本、勞動,還有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如果經濟體是一個進步的,并以“終身學習”為目標的社會,那么即使年長型勞動者的工作效率降低,但是他們在志愿服務、經驗提供、社交人脈拓展等其他方面也會對生產有著重要的貢獻,這種對產出的貢獻值并非單純的資本和勞動輸出,更像是對勞動力這種要素潛力的深層發掘。
二、實證過程與結果
(一)模型與指標選取
為了檢驗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本文構建如下計量基準模型:(1)其中,i、t分別代表地區和時間,n為三次產業;Ynit和Yni,t-1分別代表地區i在t和t-1時刻的各產業產值占GDP的百分比(Yf、Ys、Yt分別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Xit是一個K×1的向量,包含了一組其他控制變量。agingit代表人口老齡化程度,β2為我們關心的待估系數。Dit代表地區效應,uit為隨機誤差項。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檢驗人口老齡化與產業結構之間的內在相關關系而非研究產業結構的決定因素,參照以往研究,本文控制了其他可能影響產業結構的變量,具體如下:人均經濟總量(AGDP):用于考察經濟增長水平,根據Chenery和Syrquin對產業結構的分析推導,產業結構演變模型中主要以人口和人均收入作為解釋變量,本文沿襲其對數結構,在模型中引入人均GDP(agdp)及其平方項(sqragdp)。物資資本(inv):用于衡量物資資本投資的比重,本文使用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作為變量。人力資本(edu):用于衡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比重,本文采取教育經費法來衡量,教育經費指教育經費總投入,包括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經費、社會捐贈經費、學費和雜費、其他教育經費。經濟開放程度(tr):用于衡量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本文使用各省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作為變量。技術進步(nova):用于考察技術能力和研發創新,本文使用國內三種專利申請授權量來衡量。政府政策行為(gov):用于考察政府政策行為的影響,采用政府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來衡量。產業結構衡量指標:用于衡量產業結構的變化,目前關于這一指標的衡量,大多數研究者均選取三次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這一指標,如巴曙松和王群(2009)、盧萬青和袁申國(2009)、王文斌(2009)、黃先軍和曹家和(2011)等;也有部分研究者選用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比重來衡量,如杜金岷和廖儉(2008)。考慮到前者能更好地體現三次產業結構,且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開放程度較大,本文采用三次產業的總產值與地區GDP的比值來作為變量,分別用Yf、Ys和Yt來表示。人口老齡化衡量指標:作為本文研究核心的解釋變量,共由兩組工具變量來衡量,大部分研究者是從人口結構或者人口紅利的角度出發,一般選取撫養比作為衡量指標,為了指標選取的廣泛合適性,本文以老齡人口(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以及老齡人口占勞動力的比重(即老年撫養比)作為變量來衡量人口老齡化程度,分別用age和odr表示。
(二)數據使用
按聯合國的統計標準,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以上,該國家即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根據我國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占總人口10.2%,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6.96%,即我國于2000年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因此本文選取從2000年開始到2012年全國31個省市(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的數據,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90年以來常用人口數據集》以及各地區歷年的統計年鑒。
(三)估計方法與結果
為了消除本模型中的非觀測性地區效應Dit的影響,對上式進行一階差分后,可得:(2)上式中,滯后的被解釋變量的一階差分項Ynit與誤差項的差分uit有著較強的相關性,從而模型中可能存在內生性的問題,用傳統的固定效應模型分析法可能會產生有偏估計。為保證實證結果的可靠性,如何處理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而這正是本文采用GMM估計的動機。根據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的一階差分廣義矩(DIFF-GMM)思路,將式(2)中的解釋變量的滯后階作為差分方程中相應變量的工具變量來獲得參數估計結果,但由于這種方法所采用的滯后階工具變量與方程中差分項內生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小,容易導致弱工具變量問題的出現。基于此,本文同時采用了Arellano和Bond(1995)以及Blundell和Bond(1998)的所提出的系統廣義矩估計(SYS-GMM)方法,通過增加新的有效工具變量來解決弱工具變量問題,其基本思想是將水平方程和差分方程作為一個方程系統進行GMM估計,并將內生變量的差分滯后項作為水平方程中內生變量的工具變量,從而保證了工具變量與內生變量相關,但不與隨機誤差項相關,是一個理想的工具變量。由于綜合利用了水平方程和差分方程的進行回歸,系統GMM比差分GMM估計法有更好的有限樣本性質,不僅可以提高估計的效率,也更能控制內生性。
三、實證結果分析
廣義矩估計量的一致性依賴于工具變量的有效性,系統GMM估計工具變量的有效性檢驗主要包含兩類(Arellano和Bond,1995;Blundell和Bond,1998),Hansen檢驗用于檢驗估計過程之中是否存在過度識別約束,原假設是模型中工具變量的選取是有效的;而殘差自相關檢驗則用于檢驗殘差項在差分回歸和差分、水平方程系統回歸中是否存在序列相關,原假設是不存在序列相關,殘差項可存在一階序列相關,但必須二階序列無關。從檢驗結果來看,表1與表2中Hansen和AR(2)檢驗值的伴隨概率均在0.05以上,說明應該拒絕原假設,也就是說本文所采用的工具變量是有效的。可以看到,以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age)和老年撫養比(odr)作為工具變量的兩次回歸測量結果之間有著較強的正相關性,關于人口老齡化對三次產業結構的影響,二者均給出了相似的結論。我們發現,從2000年我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至今,人口老齡化對三次產業均有著顯著影響,人口老齡化變量與第一、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均呈現負相關關系,且第一產業受到的影響比第二產業小;而人口老齡化與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則呈現正相關性。另外,關于本文控制的其他解釋變量,研究發現人力資本(edu)、技術進步(nova)對三次產業產值比重影響較小,人均經濟總量(agdp)的提高對三次產業產值比重均有顯著的影響,且均呈現出正相關性。物資資本(inv)與第一、三產值比重呈現負相關性,而與第二產業有正相關關系;進出口總額比重(tr)和政府消費支出比重(gov)與第一、二產業產值比重呈現正相關性,而與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有著正相關性。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篇8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成為必然趨勢。人口老齡化增加了社會老年福利支出,增加了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影響到我國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問題。文章從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出發,針對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社會保障 財政支出 對策
我國的社會社會保障支出水平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影響社會保障需求的條件,主要是指影響社會保障經費開支的內在因素,具體是指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人口,即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離退休人數等。社會保障主要的照顧人群是老年人,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對社會保障的各個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展。
一、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現狀
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包括社會保障補助支出、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支出等。社會保障補助支出是指國家預算用于社會保障的補助支出,包括對社會保險基金的補助、促進就業補助、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補助、補充全國社會保障基等。人口老齡化造成養老保險基金不足,醫療福利需求增加,社會保障財政支出逐年增加。人口老齡化和社會保障支出呈現出如下特點:
首先,老年人口和社會保障的支出都在增長,并且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速率較大,相對老年人口的增長速率,社會保障支出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國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完善,需要不斷地擴大利一會保障支出的覆蓋范圍,持續積極地進行養老體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社會公共財政體系的要求逐漸增加,穩定社會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社會的進步的需求。
其次,人口老齡化是導致社會保障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齡化要求國家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沖擊,國家需要支持困難群體參加基本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工作。人口老齡化導致政府財政赤字不斷擴大,企業負擔加重,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
二、人口老齡化下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發展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造成我國老年人的福利、醫療和國家養老補助金的增加,對我國公共財政服務造成重要影響。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分配體制的改革,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財政實力逐步增加,可以增加我國社會保障的支出。我國財政收入水平受到我國經濟的影響,財政的支出會隨著我國財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是稅收收入,稅收有來自于生產和非生產、經營和非經營的各次產業,二者體系范圍基本一致。
三、對策與建議
我國人口老齡化造成我國利一會保障支出的增加,國家經濟中用于老年福利的支出明顯增長,這種現象大大影響我國經濟的再次分配使得整個社會和家庭的收入逐漸向老年人傾斜,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經濟發展
財政收入的增加對于構建可持續的老齡社會起到巨大作用。大力發展我國經濟的發展,降低社會保障支出在我國經濟中的比例,實現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健康和諧發展。我國應該大力開展科技創新,通過提高科學技術來增加我國經濟的生產率,將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到集約型發展,并且需要降低投入的人力和資本,從而增加我國財政收入。
(二)建立社會保障預算體系
為了貫徹國家的社會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需要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監管,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的預算約束和財務管理機制,能夠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為了確保我國財政收入能夠發揮最大的用處,需要完善我國財政支付制度。拓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是增加養老金收益重要方式,加強對投資基金的監管,確保投資的安全性,追求投資長期收益性。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一般包括,購買政府債券、進入資本市場、投資于符合政府導向的項目、存入銀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等。投資在長期收益的項目,保證養老基金投資的多渠道性,降低風險增加收益,增加養老基金的流動性,確保能夠隨時發揮養老基金的作用。
(三)調整人口結構
調整人口分布結構能夠促進勞動力跨區流動,實現地區間優化配置,調整性別結構有利于人類和諧平衡發展。近年來,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大大提高了我國的人均GDP,同時我國應該重視提高人口素質。需要加大對公共衛生投入、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提高教育支出比重、加強我國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設。
(四)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創造良好的公共服務環境公共服務資源是指城市中零散分布并服務于大眾的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公共設施的綜合體。良好的公共服務環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和資本流入。近年來我國政府的這項投資的確在不斷增加,我國的發展打造一個優良的公共服務平臺,在老年服務上的投入更是突出。
篇9
[關鍵詞]少子化;老齡化;產業結構調整;影響
1、引言
作為一個傳統的人口大國,中國曾經得益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這種人口的大量增加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對于我國勞動力結構、產業結構模式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全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減少。按照我國統計局的相關數據來看,截至到2014年7月,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有超過百分之13的人口在60歲及以上,還有百分之9的人口年齡超過了65歲,這兩個數據都比以前有明顯的增加,具體如表1-1所示。
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就不斷地取得新的成就,特別是產業結構發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國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經濟效益明顯不高,“人口紅利”期的結束,我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這對于一些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較大的影響。
2、少子化和老齡化概念界定
2.1少子化概念
所謂少子化,指的是人口生育率有所下降,以及幼年人口數量有大量下降的發展趨勢。通常,把一個社會0―14歲人口占比達到15%--18%即定性為少子化。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到2010年,我國0―14歲人口為2.2億,占總人口比例為16.6%,幾乎呈現為嚴重少子化趨勢。少子化可能會導致以后新生人口的逐漸減少,對于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若新出生的人口大大低于上一代死亡人口的個數,更有可能會導致人口本身的不足,所以少子化是目前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關注的大問題。少子化和老齡化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同一概念的兩個側面。
2.2老齡化概念
老齡化是人口變化的另一大趨勢,是指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的表現。具體,可以通過兩個層面加以理解:以動態視角來看,把它作為兩個時點的變化過程,即某一地區人口的年齡結構開始向老齡化發展;第二是就靜態視角來看,可視為人口老齡化在某一個時點上能夠達到的水平。
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世界召開了人口老齡大會,當時把老年人的起點定在六十歲,同時把老齡化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十。將“老年人”年齡起點定在60或65歲。縱觀國際社會的普遍原則來看,目前判斷一個地區是否進入老齡化,主要是看60歲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是否超過了10個百分點,或者65歲以上人口是否超過了百分之七。
3、我國的少子化和老齡化的發展趨勢
盡管我國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為此,政府為老年人提供出了多種福利政策,越來越多的養老保障制度的出臺,解決了老年人的后顧之憂。
3.1老年人口的總數和絕對比例增多
按照新千年的全國第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調查顯示,老齡化已經明顯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無論是哪一個省,老年人口的數量都在增加。以江蘇省省會南京為例,早在“五普”(2000年)時65歲以上人口只占到總人口的8.24%,52.5萬人,而過了十年以后“六普”(2010年)的9.20%,達73.61萬人,這一數據表明南京早早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的國家。除此之外,其他的大多數省份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這一數據表明我國的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一直在增長,且老年人所占總人口的比重也一直在持續增加。
3.2老齡化速度在加快
從上面的數據不難發現,2000-2039年是我國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時期。這一階段老年人口平均每十年就會增長35%,年均增長3.12%,將要快于同期總人口增長的比例。人口老齡化速度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好幾倍。在這一階段,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之快在全球來說也是比較少見的。在這段時間里,我國將來臨著人口問題的巨大挑戰。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現次說明了我國老齡化速度相對發展較快,西方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一般都有一個過渡期;而我國則只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而且在此后的40年內老年人口還在不斷地增加。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則是一個在人口轉變過程中自發形成的過程,人口結構類型從成年型過渡到老年型的過程與經濟發展情況保持了同步,進入老年時會有較高的國民生產總值;而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國民生產總值相對較弱,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將給社會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影響。
3.3年青人生育能力下降
除了老年人口增多以外,“少子化”也是我國人口發展的一大走勢,隨著家庭小型化、離散化與空心化,全國各地的家庭功能也在有所弱化,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新型事物的出現,使得全國有不少地區的年輕夫婦的生育能力有所下降。以南京市為例,少年兒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百分之15.45%降至9.51%,降了近六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這一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南京15-64歲人口為650.72萬人,占到了全市總人口的百分之80以上,比20年前又增加了十個百分點。以上這一點表明,南京勞動適齡人口相對較多,但是年輕人的生育能力則一直保持較低的狀態。
4、少子化和老齡化現狀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4.1該現狀對勞動力結構的影響
當今全球都已經步入了信息化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革命的快速發展,使得全球各國又在進行新一輪的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經濟也進入了調整時期。按照現有的人口發展趨勢,不難發現自現在起,我國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比重會有大面積的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會比以前有所上升,上升得最快的是第三產業,同時各產業的內部結構也會相對于以前有較大的調整。如在第一產業內部,從事傳統行業,如種植業的人口會有大量的減少,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比重則會有所上升;第二產業中,從事重工業的比重會有所上升。第三產業的比重將會有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其中的交通運輸業和通訊服務業等會有很大的調整,以便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總起來看,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會有相當一部分傳統行業消失,而以光纖通訊技術、生物技術等一系列新興行業得以不斷地發展,并為我國經濟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使整個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再向技術密集型轉化。
4.2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必然會使產業結構調整受到一定的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要求勞動力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產業部門之間進行合理的流動,要求勞動力的技術結構和產業的發展保持相對一致。但是由于中老年勞動力對于一些自己長期居住的地區和所從事的崗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習慣,而且具備了某些特別的專業技能,因而一般不愿意搬遷到其他地區居住或者隨意調整自己的工作。這就使得勞動力從衰退產業和地區向一些新興產業調整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極其不利。與此同時,因為當前的人口結構有所老化,新增勞動力也在不斷地下降,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所需要的、具有新技術結構的勞動力將會不得不再通過年輕人的培訓而取得。但高齡勞動力接受新技術的時間長,且往往需要花上很多的時間,很難更好地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而且還有可能會產生結構性失業,即合格勞動力短缺,而不合格勞動力剩余在企業改革與調整中的下崗職工中,年長勞動力多于年輕勞動力就已經說明了這一切,而這樣的后果必然會使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總產出有所下降,同時還會減慢經濟發展速度。
5、發展建議
通過上面的情況來看,因為人口結構特征的變化,使得未來的產業發展將也面臨著較大的調整。在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變化,以后很有可能會把發展的重點轉向第三產業,而前二產業比例逐步遞減。其中面向老年人的服務型產業將優先發展:
第一,社會資本作為發展養老服務的首要資本。國家將引導和扶持民間資本融入于養老領域,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解決“融資難”、“用地難”、“營運難”和“用人難”等問題。未來將要政府要加大投入,拓寬投資渠道,增加有效信貸投入,合理地安排各種養老需求等。
第二,建立居家為基礎、小區為依托的養老服務體系。分層、分類提供養老服務,通過對所有養老程序的簡化,以及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讓社會力量更好地參與到養老事業中來,鼓勵境外資本投資辦好當地的養老保險事業。
第三,推動醫養融合,促進保險行業的全面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促進各個行業更好地實現互動和發展。
第四,開發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等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探索發展住房養老保障工作機制,根據勞動力發展現狀調整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生產業等等,同時開發出一系列適合老年人發展的行業或者是相關的工作崗位,以便使養老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五,積極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法制化進程。無規矩不成方圓,現代社會中法律就是調整和規范人們行為的“規矩”。《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已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它的頒布實施,是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中的又一個里程碑,對于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地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已經在養老保險法制化進程中邁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但與其他國家,特別是世界主要國家相比,我國那薄薄的一小冊《社會保險法》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國必須加快社會保障法制化腳步,特別是要盡快完善養老保險相關法律法規,為基本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6、結論
通過有關少子化和老齡化發展趨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少子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這一趨勢必將給社會及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影響。由于我國生育率長期處于低水平,甚至還在持續下降的發展態勢,更加速了我國的少子化進程。與此同時,大量的老年人口要引起外部消費市場的變化,甚至還有可能會使經濟發展步伐放緩等。隨著我國進一步推行各種老年保障和完善少子化對策,少子化和老齡化問題會在一定程度得以緩解。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隨著更多有利政策的出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利用技術革新等手段可以使生產率得以提高;逐步使這一趨勢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王立勛.人口老齡化對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10(S1).
[2]楊清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篇10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問題。據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并呈現老齡化逐年加速的趨勢,“未富先老”的特征顯著。與全國一樣,寧夏也是在不發達的情況下迎來的老齡化。寧夏于2009年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是我國最晚進入老齡化的地區。本文將通過分析寧夏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特點及寧夏人口老齡化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提出應對寧夏人口老齡化問題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來應對寧夏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抓住發展機遇,實現地區經濟可持續性的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寧夏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特點
(一)寧夏人口老齡化現狀
據統計資料顯示,寧夏于2009年由于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0%而進入老齡化社會,是全國最晚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地區。盡管如此,寧夏的老齡化情況仍不容樂觀:其老齡人口增長速度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加之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導致老少比急劇上升。據如下統計數據圖4.1可以看出,1994―2014年寧夏老年人口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而少年人口比重卻不斷下降,老少比也隨之呈急劇上升的態勢。寧夏少年人口比重從1997年開始就一直低于30%,且其下降速度逐年加快,2013年已經接近20%;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卻不持續增長,2010以后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長遠超2000年以前的增長速度,老少比重也越來越大。
(二)寧夏人口老齡化特點
1、人口老齡化速度快。據相關部門預算結果顯示,2025年以后寧夏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120萬,到2030年寧夏老年人口將接近142.5萬人,較2014年增加約60萬人,年均增長4.58%。據此寧夏未來老齡化程度將會進一步加深,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2、未富先老。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人均GDP遠遠低于老齡化程度同水平的發達國家。而寧夏自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后,老齡化速度逐年加快,遠超全國平均老齡化速度,但是寧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明顯。據《寧夏回族自治區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10年寧夏惠農區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已達到13.0%,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9.5%,成為寧夏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縣(區)。寧夏紅寺堡人口老齡化程度最低,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僅占5.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僅為3.8%,還未進入老齡化社會。寧夏老齡化程度最高與最低地區之間相差7.1%,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明顯。
三、寧夏人口老齡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一)寧夏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的影響
寧夏少年兒童比重不斷下降,老齡人口比重上升,老少比急劇上升,且寧夏人均壽命不斷增加,高老齡人口多。寧夏人口老齡化受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增加的雙面影響,從而導致寧夏人口結構向老年型發展。
(二)寧夏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可知,老年人口僅僅消費年輕時的儲蓄,沒有勞動收入,所以就老年人口而言會出現其儲蓄率為負的現象,社會儲蓄率將會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根據經濟投資量:
可知u若減少,則經濟投資量也將會減少。根據寧夏老齡化人數增長快、高齡人口數量多的特點導致寧夏在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居民總體儲蓄水平u降低,從而影響寧夏的資本積累。且未來寧夏老齡化程度a的增加,意味著寧夏家庭收入用于醫療保健等養老方面的支出越來越大,儲蓄率將進一步降低。那么寧夏經濟的投資量也將會進一步將減少。
(三)寧夏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總產出的影響
一方面隨著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老年人口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家庭承擔的養老支出也越來越大,因此社會養老支出部分支出bY也將逐漸增大,而這些問題都將使經濟生產中的在投入資金減少。
另一方面有效勞動平均資本量:
表明在勞動力技術水平和資本不變的情況下有效勞動平均資本量會隨著的增加而增加。
四、對策建議
(一)引進人才,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促進經濟發展。高素質人才數量少、待遇差,生產技術水平低且進步慢,導致單位勞動力產出低,導致寧夏經濟發展落后,對老齡化的承受力能力差。因而提高待遇,吸引高層次人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人才、技術與寧夏社會經濟發展相融合,帶動經濟增長,增加社會對老齡化的承受能力,使人口老齡化給寧夏帶來的不利影響最小化,是寧夏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出路。
(二)大力發展老齡產業。雖然寧夏是在生產力水平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情況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社會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也相對較弱。然而由于寧夏進入老齡化時間段,老齡化程度尚未很深,使寧夏經濟平穩增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的同時也孕育著一個機遇,因而大力發展寧夏老齡化產業,完善老齡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寧夏老齡人口數量越來越多,市場上對老年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大,然而寧夏傳統老年產業產品的層次低且種類少,現代老年產業方面,老年人文化和娛樂等相關的精神享受方面的產品和服務也沒有很好的發展。因此解決目前寧夏老齡化產業面臨的問題,是大力發展寧夏老齡產業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