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資源保護條例范文

時間:2024-02-29 17:5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產資源保護條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二條凡從事海洋、江河捕撈漁業的國營企業、區鄉集體、聯戶和個人(以下簡稱漁業者),必須向所在縣漁政站或水產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準取得漁業許可證后,方準進行生產。

第三條漁業者申請漁業許可證可向縣漁政管理部門遞送申請表,按下列規定分級審批:

一、119匹馬力以下的機動漁船和非機動漁船,由所在縣漁政站或水產局審批;

二、120匹馬力以上的漁船,由縣漁政管理部門轉報市(地)漁政中心站審批;

三、國營漁輪,經批準引進和接受贈送(指華僑或港澳同胞贈送,下同)的漁船,外省漁船,以及用于科研、教育的捕撈船只,由縣漁政管理部門轉報省水產局漁政處審批;

四、港澳流動漁船由戶籍所在市、縣漁政站審批;新批準入戶的流動漁船,向戶籍所在市、縣漁政站申請,轉報省水產局漁政處審批。

漁業許可證一律由縣漁政站或水產局憑批件發放。

第四條屬下列情況的漁船可發給漁業許可證:

一、經批準新增的漁船;

二、經證明因淘汰或自然災害損失,為恢復生產而更新的漁船;

三、水產科學研究和教學實習船只。

下列船只不發給漁業許可證:

一、破壞水產資源和使用炸、電、毒、敲古、鸕鶿等漁具漁法的漁船;

二、機關、團體、廠礦企業等非漁業生產單位的漁船;

三、從事運輸以及其他專業的船舶;

四、未經批準擅自建造、更新、從外省和港澳地區購買、引進的漁船;

五、調整作業中淘汰的漁船,或領了調整作業補助費而不按原調整計劃改變作業的漁船;

六、擅自改變作業類別、船牌號碼、噸位、馬力的漁船,以及合同期滿的引進漁船;

七、不具備有效、合格的漁船船舶證書、船員證書、航行簽證的漁船,以及安裝活動船牌的漁船。

對農業區鄉(漁業專業隊除外)集體、聯戶和個人新增加和更新的船只,可根據當地資源和漁場等情況,適當發放漁業許可證。

第五條新造漁船應先經水產主管部門批準,審批權限是:

一、國營漁輪由省水產局審核,報農牧漁業部或其指定機關批準;

二、機動拖網漁船(含兼拖網作業的漁船),由縣水產局審查,報省水產局批準;

三、定置作業漁船由縣水產局審查,市(地)水產局批準,報省水產局備案;

四、圍網漁船、機動刺釣漁船和非機動漁船,由縣水產局審查批準,報省、市(地)水產局備案。

經批準新造的漁船,縣漁政站或水產局憑批件發放漁業許可證。

第六條凡一九八三年以前港澳或國外親友贈送的漁船、中外合營的引進漁船和從港澳地區回來“復戶”的刺釣作業漁船,均只發給在當地漁場范圍作業的許可證。

港澳流動漁船的許可證作業范圍,仍按省人民政府粵府[1981]88號文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條在省內買賣漁船,雙方應向原發證單位申辦過戶手續。

第八條漁業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根據漁業者的申請,按作業類別、資源狀況和漁場安排等情況,分別規定為一個漁汛期、一年、三年,到期應辦理簽證手續。

第九條漁業者必須隨船攜帶漁業許可證,遵守漁業法規,自覺接受漁政船和漁政檢察員的管理和檢查。

第十條漁業許可證不得轉借、轉讓、涂改和出賣。如有遺失或海損,應由當地漁政部門發給臨時證明,并在一個月內向漁政部門申請補發。

第十一條無漁業許可證的漁船,漁港監督不辦理進出港口簽證,水產供銷部門不供應柴油和其他漁需物資。

第十二條凡沒有漁業許可證而從事捕撈生產的漁船,查獲后除沒收其漁獲物外,并按下列標準處以罰款:400匹馬力以上的,每艘罰600元以下;250至399匹馬力的,每作業單位罰400元以下;120至249匹馬力的,每作業單位罰300元以下;60至119匹馬力的,每作業單位罰200元以下;60匹馬力以下的機動漁船和非機動漁船,每作業單位罰100元以下;定置作業每張網罰30元以下。

罰款一般不少于標準的二分之一。對重犯和屢犯者,依次加倍處罰,最高不超過標準的五倍。

篇2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海洋法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土空間。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持續發展。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1]黨的十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生態文明建設是系統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托國土空間,依賴國土資源。

“國土空間”不是一個法律范疇,但其外延等同于法律上的“領土”.“領土”概念一般存在于國際法中,主要指國家所領有的土地,即在國家主權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包括領陸、領水、領陸和領水下的底土,以及領陸和領水之上的領空。其中領水又包括內水和領海兩個部分。領海是一國海岸或內水向外擴展到一定寬度,受國家主權支配和管轄的海水帶。[2]166領海是海洋的一部分,但是它不同于公海,一個國家的領海是從屬于國家海岸線的那一部分海域。[3]409,103國際法建立在國家的觀念之上,而國家的基礎則是主權。主權,以一系列的法律權利和義務為表現形態,建立于領土基礎之上。沒有國家領土,一個法律實體不能成為國家。領土是國家行使主權、行使一切管理權的空間范圍,領海也是國家主權行使的空間范圍。

(二)新的空間秩序。

人類的活動空間,包含著陸地、海洋、土與水的元素。任何一個基本秩序都是空間秩序。人的空間意識受制于巨大的歷史變動,不同的空間對應不同的生活方式。每當歷史的力量由于某種新的突破而進入人類總體意識的范圍里,每當新的國家和海洋由于某種新能量的釋放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歷史存在的各種空間也會相應改變自身,從而形成政治—歷史行動中的新尺度、新經濟、新秩序,以及一個嶄新民族的誕生,這就是空間革命。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又是國際貿易的主要通道,在陸地資源日益緊張、發展空間日益受限的情況下,海洋是臨海國家和地區獲取更多資源和更大發展空間的主要渠道。“海洋不再是一種元素,而是變成了一種人類統治的空間。”[4]100這一發展促成了一種嶄新的、超越了陸地與海洋這一古老的沖突的大空間秩序。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國際海洋秩序,這種秩序是生態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新的空間革命即將來臨,我國應當取得領導權[5].而構建這種新的海洋空間秩序的基礎力量正是海洋法。

(三)海洋強國戰略。

海洋問題是我國領土中最為敏感的一部分,牽涉的利益關系和國家最多,歷史遺留問題最多,法律關系最為復雜。如,我國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一延伸出去就和鄰國產生重疊,往大洋延伸的外大陸架非常少,即使有也和鄰國的大陸架重疊。從地緣政治格局來看,中國處于十分不利的戰略地理位置,周邊缺乏戰略緩沖地帶。[6]十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構建海洋強國,正是基于對新的空間秩序和我國海洋問題復雜性的深刻認識。縱觀世界歷史,許多國家都曾走過因海而興、依海而強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崛起就是如此。進入21世紀,海洋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舞臺上的地位更加凸顯。

世界各國均以嶄新的姿態走向世界,擁抱海洋。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中國特色海洋強國的內涵應該包括認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態海洋、管控海洋、和諧海洋等五個方面。[7]十報告描繪的海洋強國與傳統海洋強國不同。傳統海洋強國是以堅船利炮為敲門磚的海洋霸權,當代海洋強國不是海洋霸權,而是符合海洋法的綜合海上實力。建設現代海洋強國,更多的是依賴國際海洋秩序和海洋規則。我國海洋法立法比較滯后,基礎薄弱。為了建設生態文明和海洋強國,海洋法領域保持怎樣的立場和應對,海洋法如何作為,是至關重要的。

二、我國海洋法基本狀況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岸線長達18000公里,長度居世界第四位;還有14000公里的海島岸線,管轄海域300萬平方公里,沿海灘涂面積為2萬平方公里;我國大陸架面積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面積為世界第十。在我國遼闊的海域中,蘊藏著豐富的海水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島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能資源等。以海洋法的內容為標準進行梳理,我國國家級的海洋立法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確立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方面。

確立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方面的法律、法規或政策性文件主要有《領海及毗連區法》(1992)、《關于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決定》(1996)、《中國政府關于領海基線的聲明》(1996)、《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1998)、《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等。這一類的海洋法律主要是確認我國領海的基本范圍、基本權利、管轄等基本問題。

(二)保護海洋環境方面。

保護海洋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與規章,以《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年頒布,1999年修訂)為核心,具體包括《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983)、《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1983,已失效)、《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1990年頒布,2007年修訂)、《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1990)、《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頒布,2008年修訂)、《海洋傾廢管理條例》(1985)、《海洋行政處罰實施辦法》(2003)、《海洋石油安全生產規定》(2006)、《自然保護區條例》(1994)、《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95)、《大氣污染防治法》(1995年頒布,2000年修訂)、《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主要水污染物總量分配指導意見》(2006)等。

(三)海洋資源方面。

海洋資源方面的法律法規有《礦產資源法》(1986年頒布,1996年修訂)、《漁業法》(1986年頒布,2004年修訂)、《水法》(1988年頒布,2002年修訂)、《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1979)、《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1982年頒布,2011年修訂)、《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征收使用辦法》(1988)、《漁業行政處罰規定》(1998)、《遠洋漁業管理規定》(2003)、《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規定》(2003)等。

(四)海上航運方面。

有關海上航運方面的法律、法規與規章主要有《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海商法》(1992)、《港口法》(2003)、《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1999)、《航道管理條例》(1987年頒布,2008年修訂)、《國防交通條例》(1995)、《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1990)、《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規定》(1992)、《關于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1992)、《船舶和海上設施檢驗條例》(1993)、《國際航行船舶進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口岸檢查辦法》(1995)、《新增液化氣運輸船舶評審辦法(試行)》(2004)、《專屬經濟區漁政巡航管理規定》(2005)、《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內船舶運輸經營資質管理的通知》(2006)等。

在地方海洋立法方面,浙江省、山東省和海南省走在前列。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海洋法規主要包括《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2004)、《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2012)、《浙江省漁業管理條例》(2005)、《浙江省灘涂圍墾管理條例》(1996)、《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2004)、《浙江省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2006)、《浙江省濕地保護條例》(2012)、《浙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2004年7月修正)等。同時,浙江省還有一些有關海洋的政策性文件,比如《浙江省藍色屏障行動方案》《關于進一步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推動“三位一體”港航信息支撐平臺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海洋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標準漁港管理的意見》《關于加強海洋生態保護的意見》《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海洋經濟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初步形成了浙江省海洋環境、資源和生態保護法規體系。另外,浙江省還編制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海洋經濟強省建設規劃綱要》《浙江省海洋功能區劃》《浙江省灘涂圍墾總體規劃》《浙江省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十二五”規劃》等海洋規劃。

三、生態文明建設與我國海洋法體系完善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生態文明建設以國土空間為載體,包括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兩個重要方面,論文格式生態文明建設以“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基本途徑。建設法治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也要依靠生態文明立法來保障實現。我國已經初具海洋法的體系和規模,但是相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還有諸多不足。為了保障生態文明的有序建設,需要完善我國的海洋法體系,主要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確立海洋在憲法中的地位。

部門法的法律體系是一個由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體系化的有機整體。海洋法作為一個部門法,是由最高位階的法律即憲法、海洋基本法、一般海洋單行法、海洋法規、海洋規章、地方海洋法規等所有有關海洋的法律、法規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即由國家根本大法、海洋基本法、海洋單行法、海洋法規規章、地方海洋法規等構成。海洋法體系完善的狀況,能夠有效反映一國海洋法治的程度和民眾的海洋意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國家所有。此處規定列舉的自然資源沒有“海洋”,只有牽強地將“礦藏”解釋為包括“海底礦藏”,“灘涂”解釋為包括“河岸灘涂和沿海灘涂”.海洋,如此重要的環境和資源要素,在我國憲法中卻沒有一席之地,憲法中“海洋”的缺失造成我國海洋立法缺乏憲法根據。在其他部門法中,部門法的基本法律立法都以憲法為根據,如在立法依據條款中規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而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這樣規定:“為了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海洋”沒有入憲,不利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識,也不利于我國海洋法律體系的完善。因此,有必要確立海洋在憲法中的地位,將《憲法》第九條第一款修改為“礦藏、水流、海洋、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除外。”由于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所有法律中位階最高的法律,在憲法中確立“海洋”的地位,可以使我國的海洋法立法有憲法作為依據,對于完善我國海洋法體系,提升民眾海洋意識和海權意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海洋基本法。

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有關“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的綜合性法律。從法律位階觀之,《憲法》作為我國海洋法的基本依據,在我國具有最高權威。《海洋環境保護法》只關注海洋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相關內容,將其視為我國的海洋基本法,作為我國海洋法體系中“第二層次”的法律是不適當的。其余的海洋法律,如《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商法》等也只關涉海洋管理的某一個方面,更不可被視作我國的海洋基本法。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國的海洋基本法是缺失的。我國要建立一個層次分明、科學合理而運行有效的海洋法體系,必須改變海洋基本法缺失的狀況。因此,我國有必要制定《海洋法》,作為我國海洋法體系中的第二層次的法律。構建我國海洋基本法,應該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其一,我國海洋基本法應該以《憲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依據。有關領海范圍、海權、海洋權屬等基本問題不得與《憲法》相違背和沖突;同時,要注意與我國已加入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相關內容協調與統一。[ LunWenData.Com]

其二,我國海洋基本法應該是所有海洋單行法和法規規章的“領頭羊”.《海洋法》作為我國的海洋基本法,應該規范海洋的基本權屬,我國領海的基本范圍,有關海洋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和基本準則,起到統領我國所有海洋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作用。

其三,我國海洋基本法應該注意融合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資源。海洋作為生態環境系統和作為資源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海洋作為自然資源的屬性,可以將海洋資源納入海洋生態環境的外延。現代環境經濟學和資源生態學的發展,賦予環境以資源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表現,同時要求自然資源開發必須協調自然資源的自然再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這種“環境資源化”和“資源生態化”反映了環境與資源的趨同化,使環境與資源的概念邊際變得模糊,也促進了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策略的融合,使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呈現一體化的趨勢。[8]41-43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規定立法目的是“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對于海洋資源僅僅在章節中作了原則性規定,這說明我國海洋環境資源立法還沒有貫徹“海洋環境資源一體”觀念,這對于海洋資源的生態保護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國在海洋基本法的立法過程中,應該注意融合海洋作為環境要素和資源要素這兩個層面,以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一方面,應該修改完善現有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的框架和內容,增加補充海洋資源的條款;另一方面,也應該加大海洋資源方面的單行立法,使之體系更完善、內容更全面。

(三)完善海洋單行法和法規規章。

在我國,由于海權意識比較淡薄,海洋法起步較發達國家晚。至今,我國的海洋單行法仍有許多空缺:如在很多重要的海洋權益方面尚缺乏立法;在海洋資源方面的法律也甚為缺乏;關于海洋活動的專門化法律、規章迄今甚少,尤其是關于新興海洋產業的單行法仍付空缺。[9]這樣的立法現狀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相距甚遠,我國應該加快海洋立法,包括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立法。尤其是當前海洋強國戰略和開發海洋資源的大背景下,更應該著手完善海洋資源單行立法,以完善整個海洋法體系。

根據我國的實際需要并參照國際先進經驗,應適時出臺一些海洋法律、法規和規章,如“海洋開發管理法”“海岸帶管理法”“海洋警備法”“國際海底資源開發法”“海島法”“海洋自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海岸工程管理條例”“海域使用權招標拍賣辦法”“海域使用權轉讓管理辦法”“海域評估管理辦法”“海洋功能區劃管理規定”等。對于已經出臺的法律、法規,如《領海及毗連區法》《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應盡快制定相應的配套規章,對現行海洋法律法規進行補充和完善,使法律、法規、規章能夠有效執行,提升其可操作性。完善我國海洋方面的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不僅可以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又可以使我國的海洋法與國際公約接軌。

(四)加強地方海洋立法。

地方海洋立法是我國海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海洋立法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保障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地方海洋立法的創新和探索也構成對國家海洋法律的有效補充。我國地方海洋立法中有很多創新,例如《山東省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費和損失補償費管理暫行辦法》是我國第一個規定海洋生態損害賠償的地方法規,這方面的專門立法在國家法中目前還是空白;又如《海南省沿海邊防治安管理條例》是我國第一個以地方立法形式規范沿海邊防治安管理的條例,對宣示和維護我國的海洋主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地方立法為我國海洋法律體系和海洋法律制度做出了很多首創性的貢獻,同時也能夠保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強國戰略的實現。

今后我國應當加強對地方海洋立法實踐的支持與指導,提高地方海洋立法水平,制定和實施與國家法規相配套的區域管理和地方管理法規。另外,針對一些有區域特點的海洋問題,也應該推動地方立法對海洋法的創新,如專門針對渤海灣的海洋資源開發活動可以制定“渤海開發管理法”,針對南沙海域的海洋資源開發可以制定“南沙群島及鄰近海區開發管理法”,針對不同沿海省份的海岸帶管理可以制定省級海岸帶管理條例等。在國家立法不全面,或者針對地方海洋問題不能細致規定的情況下,也可以制定地方海洋立法以進一步完善和充實我國的海洋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