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的養殖方法范文

時間:2024-03-08 18:0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禽的養殖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禽的養殖方法

篇1

[關鍵詞] 家禽養殖疾病 防治對策 規模化養殖

[中圖分類號] S8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247-02

最近幾年隨著畜牧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加快,家禽規?;B殖興起,飼養家禽已經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并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是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疾病給養殖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獸醫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了解并掌握家禽發病的的癥狀,對保障家禽養殖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雞瘟和鴨瘟

1.發病特點

雞瘟和鴨瘟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春秋兩季多發。不論品種和大小均感染。病禽最初精神不好,垂頭縮頸,少食或不食,拉稀糞,呈黃綠色或黃白色,有的伸直頭頸張口呼吸,并發出“咚咚”的怪叫聲,病程較長的病禽出現神經癥狀,如動作失調,伏地轉圈等。

2.防治對策

加強平時的防疫工作,不要引進病禽及帶毒禽,嚴禁將病禽及死禽肉送往集市出售。平時注意環境和雞舍的衛生,定期消毒,消毒藥有3~5%燒堿、10~20的漂白粉、10~20%的生石灰。空氣消毒可用過氧乙酸。(鴨)瘟無特效藥治療,發病時,一般實行雞(鴨)瘟菌苗緊急接種,同時添加抗生素防繼發感染。

二、禽霍亂

1.發病特點

禽霍亂又稱禽出血性敗血病,是由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雞鴨鵝都能感染,且死亡很快,發病季節性不明顯。最急性型,病雞突然死亡,死前看不出任何癥狀。剖檢可見肝臟上有許多針尖大的灰白壞死小點。

2.防治對策

應注意平時的飼養管理,嚴格禽場消毒衛生制度。常發本病的地方接種禽霍亂苗,3個月以上的雞鴨每只肌注2毫升,并輔助投喂預防藥。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磺胺類均有很好療效。飼料中添加0.5%至1%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在飼料中添加0.19/5磺胺喹口惡林,連喂3~4天,效果較好。

三、白痢

1.發病特點

白痢是幼禽最常見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主要侵害雛禽,患病小禽大多死亡。大禽感染后無明顯癥狀,成為慢性帶菌者。小禽的突發癥狀是干?。患S便呈白色或灰白色;粘性糊狀,附近的絨毛常被糞便粘結成團,以致排便困難,吱吱嘰叫,精神差,以5~15日齡小禽死亡最多。

2.預防對策

預防本病,雛禽出殼后第二天即按飼料比例加入0.02%的痢特靈,連喂7天(痢特靈毒性大,在使用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劑量和投喂時間,防止中毒),或0.2~0.5%的磺胺類藥物,連喂7天。治療白痢,按飼料0.04%的濃度拌入呋喃唑酮或四環素,金霉素按0.2%比例拌料,均連續喂7天。氯霉素0.2~0.5%拌料,連喂3~4天。也可磺胺類0.5%拌料使用。

四、雞痘

1.發病癥狀

雞痘是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尤以秋、冬兩季最易流行。首先,皮膚型。在皮膚無毛或少毛部分,特別是頭部的冠、肉垂、眼及嘴部分,有大小不同的痘瘡,往往因看不見和覓食難而死亡;其次,白喉型、病變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氣管等粘膜表面,先在粘膜上生成一種黃白色的小結節,稍突于粘膜表面,以后小結節合在一起,形成一層黃白色干酪樣的假膜,覆蓋在粘膜上面,病雞采食困難,有時嘴無法閉合、張口呼吸,死亡率較高;最后,混合型。以上二種同時出現,病勢最為嚴重。

2.防治對策

預防雞痘,最可靠的辦法是接種雞痘防毒苗。經常保持雞舍清潔、干燥,特別要做好滅蚊防蚊工作。治療雞痘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和防止并發癥。皮膚上的痘痂,一般不作治療,必要時用清潔鑷子小心剝離,傷口涂碘酒或紫藥水。對白喉型雞痘治療作用不大,宜盡快淘汰。

五、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1.發病特點

本病由病毒引起,一般認為3~6周齡雞最易感染,4周齡最多,成年雞一般不感染。雛雞常突然發病,病程多為一周左右。本病感染率常為100%,死亡率0~36%不等。繼發感染其它疾病時,死亡率可高達50%。發病雞精神差,感染后2~3日拉白色水樣稀便,體溫高達43℃。病雞常脫水,趾爪干燥。病雞無食欲。腿部、腹部及胸部的肌肉常見血條紋或出血斑。腎腫,尿酸鹽沉積,法氏囊腫大、出血。腺胃周圍常充血。本病對雞馬立克病和雞新城疫所免疫干擾明顯。

2.防治對策

預防本病必須制定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選擇有效的福爾馬林進行薰蒸流水線。0.2%的過氧乙酸噴霧效果好。治療在發病初期注射高免卵黃抗體(卵黃抗體注射的越早,其治療效果越好,而在發病的中、后期注射高免卵黃抗體,其治療效果不明顯)。同時用抗生素拌飼,預防繼發感染。

六、禽曲霉菌病

1.發病癥狀

家禽曲霉病是一種常見的霉菌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道發生炎癥(尤其是肺和氣囊)。主要發生于幼禽,發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污染的墊料、木屑、空氣、土壤、飼料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幼禽是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發病,育雛階段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是引起本病暴發的主要原因。雞得病后可見呼吸困難,張口呼吸。減食或不吃食。病程在一周左右,如不及時采取措施,死亡率可達50%以上。

2.防治對策

對該病目前還沒有特效治療方法,據報道用制霉菌素防治有一定療效,劑量每100只雞用50萬單位,日服2次,連用3天,也有資料介紹可用碘化鉀、硫酸銅液讓禽飲用進行防治。發現該病后立即更換墊料或換去發霉飼料,加入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

參考文獻

[1]李凱年,逯德山. 家禽健康養殖的關鍵――維護腸道完整性[J]. 中國動物保健. 2010(03)

[2]殷秀玲. 冬春季節家禽呼吸道疾病的誘發原因及防制措施[J]. 中國家禽. 2010(03)

[3]丁煥中,曾振靈,廖曉萍. 獸醫藥理學課程中家禽用藥教學體會[J]. 養禽與禽病防治. 2010(08)

[4]孫向東,劉擁軍,蔡麗娟,陳雯雯. 美國家禽改良計劃特點和管理結構[J]. 中國動物檢疫. 2010(07)

篇2

[關鍵詞] 家禽 疾病治療方法 特點

[中圖分類號] S8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1-0250-02

隨著我國畜牧養殖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家禽規?;B殖逐漸興起,家禽的養殖業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尤其在肉雞和蛋雞的養殖上,效果非常明顯。但是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家禽疾病長期困擾,致使我縣不少養殖戶蒙受損失,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季節更迭,冷空氣侵襲,家禽疾病發生率顯著提高,不僅給廣大養殖戶造成了較大損失,還為動物防疫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因此,全面了解家禽常發病以及發生特點,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對提高家禽養殖業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家禽疾病的發生特點

1.呼吸道疾病頻發

目前正值冬季,冬春季節氣候變化較大,較為寒冷,對家禽呼吸道粘膜有冷刺激,時常誘發多種呼吸道疾病。寒冷天氣能使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下降,這時一些病原微生物就會趁虛而入,從而引起嚴重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此外,隨著規?;?、產業化養殖業的發展,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日益加重,飼養管理水平長期滯后。冬春季節,飼養舍內溫度控制、通風換氣、相對濕度三者矛盾加劇,很容易出現低溫、缺氧、濕度高、二氧化碳濃度大等較差的空氣環境,使家禽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不僅如此,在呼吸道出現機械損傷時,非傳染性因子進入呼吸道,從而引發呼吸道疾病。常見性的能夠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因素還有一氧化碳、氨氣等有毒氣體。

2.病毒性疾病的混合型感染日益普遍

以往家禽養殖容易引發的常見疾病大多是單一性病原感染,例如雞白痢、雞新城疫、雞大腸桿菌、鴨病毒性肝炎、霍亂、雞傳染性法氏囊等疫病,這些疾病均為單一性疾病,危害較輕,其主要發病癥狀以及病理分析顯示,這類疾病的診斷比較簡單,治療效益十分明顯。但是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多疫病的混合型感染逐漸流行起來,從實驗室的檢測結果看往往出現多種病原,雞傳染性法氏囊與雞新城疫同時出現,雞慢性呼吸道疾病與大腸桿菌疾病形影不離,有些家禽甚至同時感染3種疾病,給診斷和治療帶來很大難度。

3.病原出現變異,非典型性疾病較多

隨著國家對動物防疫工作的逐步重視,各地區動物檢疫防疫工作全面開展,但是面對復雜性的疾病,一般普通類疫苗很難防控某些疾病,導致接種疫苗的家禽體內不一定產生抵抗力,一旦遇到突發性、強感染性的病毒就會引發大面積疫情。

隨著用藥標準的逐步提升,家禽疾病在發生和流行的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變異,使臨床癥狀非典型化,例如有些疫苗的病原毒性減弱,在對家禽進行免疫接種時,會受到家禽基礎抵抗力、個體差異、人為因素等方面的影響,使家禽的免疫水平嚴重下降,達不到標準,進而導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發生特點、癥狀表現、病理原因等方面表現出非典型化,以前常見的疾病以新的癥狀爆發流行,其中非典型性新城疫就是很好的證明。有些疫苗病原毒性增強,雖然經過接種,但是免疫效果失效,例如傳染性法氏囊病毒與馬立克氏病毒均出現了超強毒株,對于這些新型的病毒除了進行科學的疫苗接種外,盡可能的縮小污染的范圍,及時消毒,盡可能的降低負面效應,為家禽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 家禽常見疾病及治療方法

1.沙門氏桿菌病和白痢病

沙門氏桿菌病又稱之為禽副傷寒,常見于雛禽發病,一般在一周齡到兩周齡感染, 病死率較高時期集中于2~3周齡的雛禽,其主要的癥狀有畏冷、體質下降、呼吸困難,最終脫水而死。而白痢病仍然常發于與幼禽身上,是一種常見性的細菌性傳染病,死亡率較高,幼禽感染均為干痢,大禽感染并沒有明顯的癥狀,一般出生5~15天的幼禽病死率最高,對于白痢的防治一般選擇在幼禽出生第二天,在其飼料中加入適量的0.02%的痢特靈,時間一周,保證足夠的劑量,也可以加入0.2%的磺胺類藥物,時間一周。對于沙門氏桿菌病的治療方法與白痢治療方法相同,加入少量的氯霉素也可。

2.球蟲病

家禽球蟲病發病率比較高,范圍比較高,危害十分嚴重,一般雛禽患病后兩個月內死亡率最高,其主要癥狀有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大便帶血、盲腸出血并腫大。對球蟲病的防治首先要保證養殖舍的衛生,對于雜物及時清除并消毒,幼禽出生一周后便注射預防藥物,持續用藥一個月以上,藥物的使用要多種混合使用,提高家禽抗病能力。在其飼料中可以加入0.03%的痢特靈、0.005%~0.01%的土霉素等藥物。

3.馬立克氏病

馬立克氏病一般發病與母禽身上,其主要的癥狀是導致所有器官和組織出現腫瘤,具有很強的潛伏期和傳染性,由于個體差異其病死率不定,一般在10%~80%之間,對于雛禽來說非常容易感染,因此要對剛出生的雛禽及時隔離、凈化,有效防止馬立克氏病的感染。肉禽類一般在1~2月齡內易感病,而對于蛋禽類來說,一般在2~5月齡內易感病,這種疾病的癥狀分很多種,如神經型、皮膚型等,神經型癥狀為禽類兩腳一腳超前,一腳朝后,腳步神經變粗;而皮膚型癥狀為翅膀、腿部、頸部等處出現灰色或者黃色的腫瘤,容易破裂。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及時消毒、保證衛生,及時接種馬立克疫苗,一般在注射后三周開始形成免疫力。

4.慢性呼吸道疾病

這種疾病主要感染家雞,由雞毒支原體引起,并且廣泛存在于雞體內,在多種激素的作用影響下才會發病,主要的發病對象為4周左右的肉雞,呈慢性癥狀,主要有:粘液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難、噴嚏等,并伴有呼吸道啰音到了后期眼瞼腫脹。治療方法為:選擇紅霉素、力高霉素等藥物,用量為每千克體重的家雞注射10~15mg,并配合柴胡、辛夷、桔梗各50g摻入飼料中喂養。連續喂養3~5天。

參考文獻

[1] 王秀芳,顧銳,黃宗男.怎樣預防與控制禽群發生傳染病[J].吉林畜牧獸醫,2009,2(30).

[2] 殷秀玲.冬春季節家禽呼吸道疾病的誘發原因及防制措施田[J].中國家禽,2009,31(3).

[3] 歐陽金旭,陳昌蓉,張士義.當前禽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控對策田[J].湖北畜牧獸醫,2009(1).

[4] 管新彬,崔文秀,劉春燕.畜禽疾病防治的必然趨勢—生態防治[J].中國禽業導刊2001,18(15).

篇3

[關鍵詞]家禽;疫??;防控;物聯網;使用意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30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4-00-03

0 引 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家禽疾病的蔓延,家禽養殖業面臨著嚴峻挑戰,其升級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加快推動傳統家禽養殖向現代生產方式轉型,從散養方式向集中規?;B殖轉變,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畜禽養殖的質量及安全水平。而農業物聯網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家禽業生產的集約化、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發展。在歐美發達國家,農業物聯網已成為畜牧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豬、牛、雞等畜禽養殖實現了全程監控和實時監測,有效防控了家禽疫病的發生。2009年8月,提出建立中國傳感信息中心的戰略設想,為農業物聯網的發展提供契機和動力。此后中央1號文件也多次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廣農業物聯網的使用。

但近年來,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推廣遇到了障礙。企業和科研投入大量資源研發和推出物聯網技術,如溫氏集團成立的物聯網研究中心,但這些新技術卻得不到真正的應用。這個問題涉及養殖戶的行為。因為養殖戶是物聯網技術的直接應用者,他們的使用意愿直接影響了物聯網技術的推廣。假設養殖戶是一個理性經濟人,那么養殖戶作出經濟行為選擇時,必然考慮收益和成本問題。

因此,本文在了解家禽養殖疫病防控現狀的基礎上,運用養殖戶行為、技術接受等理論,評估養殖戶的物聯網使用意向,找出影響使用意向的因素,從而為相關政策建議提供證據和參考,以推進物聯網技術在家禽疫病防控領域的應用進程。

1 研究綜述

農業物聯網的應用范圍包括農業動作物生產智能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立、智能農機和農業信息傳送等多個方面。學者對物聯網在畜禽養殖監控和疫病防控方面的應用作出了相關研究。顏波提出,畜禽養殖的規?;屓斯げ僮鞯谋锥酥饾u突顯,農業物聯網的出現為大規模高效管理提供了支撐。周茁 等通過研究,總結出了適用于我國生豬養殖的農業物聯網體系結構,該結構包括育種繁育、數字化精細喂養、個體行為視頻監測、疾病診斷、豬舍環境監控、糞便自動清理及無害化處理和綜合應用7個應用模塊。王海則基于牛羊養殖過程中的信息可追溯層面,提出通過給牛羊佩戴電子耳標實現一對一的電子建檔,當發生疫情或畜產品質量等問題,就可以追溯到源頭禽只。

縱觀國內外相關文獻,關于農業物聯網在畜禽養殖方面應用的研究已有不少,并且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結論。但是從當前文獻檢索的結果來看,目前的研究大多數涉及豬、牛、羊和水產品的安全養殖領域,對養雞的物聯網應用探索很少。而且,大多數研究都是集中于研究技術的使用現狀和前景,較少關注物聯網直接使用者的行為和技術的使用意向,這關系到技術的推廣可行性,是技術被充分應用的前提條件。因此,本文將基于前人的研究,利用對廣東溫氏集團實地調研采集的數據,分析目前物聯網技術在家禽疫病防控方面的應用現狀,同時對養殖戶的物聯網技術使用意向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2 家禽養殖疫病防控與物聯網應用

溫氏集團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1991年啟動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以來,溫氏應用物聯網技術以協助生產養殖管理,實現現場的實時監控、環境自動檢測、生產設備自動控制等,向著機械化、精細化、智能化邁進,這些技術在奶牛和生豬的養殖上應用廣泛,例如:奶牛生理特征監測傳感器項圈,實時監測奶牛的生理特征,實現奶牛期預測等異常行為判斷,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現代化管理水平。

S著家禽養殖自動化和智能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溫氏也加大了家禽智能化養殖的研發力度,如禽舍環境智能監控系統,并在養殖場設點應用和推廣,將實用性強、效果好的技術設備通過補貼購買的形式推薦給養殖戶使用。但調查發現,這些研發出來的物聯網技術在家禽養殖領域的應用現狀卻遠遠比不上在豬羊養殖領域。

2.1 家禽安全溯源體系形同虛設

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大多數養殖場只能根據禽只的特征或特殊標記識別家禽,無法對家禽建立檔案信息系統,構建家禽安全溯源體系。當家禽出現疾病時,無法及時和準確地追蹤到疫病源頭禽只,從而導致家禽疫病的擴散和蔓延。

為了進一步建設動物標志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實現重大家禽疫病及雞肉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快速追蹤,溫氏已逐步向旗下養殖戶推廣使用電子腳環,但是該項技術只局限于二維碼識別。二維碼系統里記載的只是溫氏產品的相關“廣告”信息,和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建檔、信息可追溯相比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2.2 禽只個體實時監測無法實現

基于引種選育和日常養殖兩個重要環節的實時監測現狀,調查數據如圖1所示。

在調查的養殖戶中,有10.38%的養殖戶認為自己的養殖場不能做到逐步淘汰異常禽只,達到凈化禽群保證禽群優良的標準;剩余的89.62%則表示自己只能根據經驗,通過人為觀察禽只的行為變化和健康狀況,淘汰異常禽只。

圖2顯示,幾乎所有的養殖戶都通過觀察家禽的行為、精神狀態和排泄物來辨別和發現異常禽只,在“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下,41.51%的養殖戶表示管理員定期對家禽進行抽檢診斷也能幫助其及時發現異常禽只。

由此可見,養殖戶在逐漸實現養殖的規模化,卻還遠遠達不到規范化,由于養殖密度過大,養殖場不能對家禽個體進行實時監控,只能憑經驗觀察禽只,做不到實時監測和落實到每只禽只,因此不能及時檢測發現病禽,為家禽疫病的滋長提供了機會。溫氏技術人員反映,實現家禽養殖的個體體征智能監測及疫病預警診斷,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成本,并且家禽個體特征等原因也會阻礙該技術的應用。

2.3 雞舍智能測控系統未能普及

溫氏集團在改善雞舍環境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加大了雞舍智能測控系統的研發力度,并積極向養殖戶推廣使用,但似乎效果不佳。

表1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養殖場主要是通過人為改善禽舍環境,如人為通風換氣、調節禽舍光照溫度等。這種方法適用于規模較小的養殖場,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其弊端也逐步凸顯。禽場人員配備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規模的增長,導致禽舍內空氣衛生狀況較差,氧氣含量減少,空氣中有毒氣體、灰塵含量和隨空氣傳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不斷增加;加之不能及時監控和改善禽舍環境,從而導致禽群抵抗力下降,嚴重時將引發疫病。

盡管雞舍智能測控系統已經在溫氏集團開始推廣使用,但被調查的養殖戶中真正使用的僅有5.66%,表明該項技術未能普及。

2.4 家禽糞便處理設施落后

對家禽排泄物的清潔及處理是家禽飼養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耙蝗找磺鍧?, 一日一消毒”能在源頭上杜絕病菌的傳播,而對排泄物應該進行無害化處理,既有效回收利用又能達到環保的目的。

被調查養殖戶表示,目前通過人工對家禽排泄物進行清潔。之前溫氏集團向養殖戶推廣的糞便自動清理機器,由于成本過高、效果不明顯而被擱置。而對于規模較大的養殖場來說,其人員配備少,難以做到每日清潔。

養殖戶還表示,家禽排泄物堆積到一定量時統一由雞屎廠或化肥廠收購,不存在直接丟棄、人為掩埋和人為焚燒等不正確的處理方法。但在排泄物從囤積到出售期間,病原菌不能有效地被殺滅,將長期藏匿于養殖場,提高了疫病爆發的可能性,也是家禽反復發病的原因之一。

3 養殖戶的物聯網使用意向分析

立足溫氏集團“公司+農戶”養殖模式的研究,運用養殖戶行為理論,參考技術接受模型,通過李克特量表評估養殖戶的物聯網使用意愿。調查數據顯示,有大約15.24%的養殖戶對在養殖過程中投入使用物聯網技術表示完全不同意,34.74%覺得比較不同意,28.78%覺得不確定,還有14.84%認為比較同意,僅有6.4%的養殖戶表示完全同意。

由此可知,養殖戶對使用物聯網的意愿并不高。筆者通過分析量表的度量因素,發現影響養殖戶的物聯網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感知易用性、養殖規模和使用成本。

3.1 感知易用性直接影響養殖戶的物聯網使用意愿

養殖戶對使用物聯網技術的難易程度的感知直接影響了其物聯網使用意愿,感知易用性越大,則使用意愿越強。而掌握一項技術的難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動手能力等,或是使用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養殖戶溫氏旗下的養殖戶大多學歷水平較低,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一項新的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存在使用難度和障礙,將會大大降低使用者的接受和使用意愿。將物聯網技術應用與家禽養殖過程中,對于知識水平有限的養殖戶而言,這一項技術是否容易操作,難度系數是多少,這都是養殖戶會考慮的問題。

3.2 養殖規模越大,養殖戶的物聯網使用意愿越高

溫氏旗下的養殖戶養殖規模大小不一,而規模是影響其對新技術的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從養殖場的主觀條件出發,大規模養殖場應用物聯網技術的邊際成本較小,有利于養殖戶增加收益,而小規模養殖場不存在人員配備不足問題,其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收益可能小于成本,所以小規模養殖戶的使用意愿相對較低。

3.3 使用成本是制約養殖戶使用物聯網技術的主要因素

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技術的成本是制約養殖戶投入新技術的主要障礙,一項新的技術被采用,很大程度是由這項技術的應用成本和所獲得收益的差額決定,即應用該技術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具有導向作用。由于養殖場的選址有一定的要求,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上,養殖戶除了要負擔本身技術設備的成本,還承擔著網絡設施成本、技術使用培訓成本等,這些成本都會讓收入單一的養殖戶不輕易投入使用一新技術。

4 在使用物聯網防控家禽養殖疫病方面的建議

對溫氏集團的案例分析發現,目前物聯網應用于家禽養殖領域的現狀并不樂觀,家禽養殖疫病防控方面仍存在許多漏洞,養殖戶的物聯網使用意向不高。為促進物聯網在家禽疫病防控環節的推廣使用,提出以下建議。

4.1 政府提供技術補貼,落實惠農政策

生產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是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加速轉變的重中之重。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農民往往無力承擔技術設備的投入成本,而先進技術設備的匱乏,又會降低農民的生產效率,使其收入減少,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所以,關注“三農”問題,貫徹落實惠農政策,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的方式,向投入使用物聯網技術的養殖戶提供一定比例的資金補助,從而降低養殖戶的物聯網使用成本,提高農民使用先進技術的積極性。

4.2 深化“公司+農戶”合作模式

物聯網技術的推廣有助于家禽養殖業的發展。物聯網技術的使用成本較高,如果養殖戶無法承擔這一技術的應用成本,那么再好的技術設備也將被閑置。

因此,筆者建議溫氏深化“公司+農戶”養殖模式,利用溫氏集團雄厚的財務實力,為養殖戶提供融資渠道或者直接提供貸款,使養殖戶具備擴大養殖規模、購買物聯網設備的資本。此外,也可以采用物聯網設備租賃的方式,將折舊周期長的大型物聯網設備通過租賃的方式租借給養殖戶使用,既降低了養殖戶的使用成本,也給溫氏集團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流,繼續維持共贏局面。

4.3 鼓勵小規模養殖場的合并

溫氏旗下的小規模養殖戶居多,所有養殖環節都依靠人工操作,使生產效率和利潤率較低,從而導致物聯網技術無法在小規模的養殖場內投入使用。養殖場的逐步擴大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促進物聯網的推廣使用。因此,溫氏可以鼓勵旗下的小規模養殖戶進行合并,從而擴大養殖規模,利用規模效應解決應用先進技術成本過高的問題。另外,小規模養殖場之間的合并也有利于溫氏對養殖戶的管理。

4.4 面向養殖戶建立物聯網使用培訓體系

首先,在物網技術的研發過程中,技術研發人員應當充分換位思考,從農戶的角度出發,設計符合農戶使用習慣、和農戶認知理解水平相匹配的相關技術,降低使用難度。

其次,面向養殖戶建立物聯網使用培訓體系,對新技術投入使用的具體操作、注意事項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培訓指導,落實到每一位養殖戶,幫助他們克服接受新技術的障礙。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渝,楊保建.技術接受模型理論發展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6).

[2]何蓮,凌秋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基于四川省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12(2).

[3]李容,尹興旺,蔣祖玲,等.“公司+農戶”養禽模式的考察報告――漢川廣東溫氏家禽業的調查與思考[J].湖北畜牧獸醫,2009(4).

[4]王海.基于農業物聯網的安全養殖探析[J].農業災害研究,2015(1).

[5]吳勝香,陳芳,吳勝峰.規模禽場禽流感的綜合防控措施[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10(5).

[6]徐海斌,王鴻翔,楊曉琳.現代農業中物聯網應用現狀與展望[J].江蘇農業學,2013(42).

[7]顏波,石平.基于物聯網的水產養殖智能化監控系統[J].農業機械學報,2014(1).

[8]張建華,趙璞,劉佳佳.物聯網在奶牛養殖中的應用及展望[J].農業展望,2014(10).

[9]E Spiesslmayr.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For Improvement of Traceability of Pigs and Meat[C]//European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Livestock Farming,2005.

篇4

[關鍵詞] 家禽 疾病 預防 治療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215-01

一、前言

在家禽的生產養殖中,經常會有一些常見病,包括內科病、外科病和產科病,以及一些寄生蟲病等。如果想做到成功養殖家禽,就需要對家禽的疾病及時治療,提前做出預防,這就需要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進行經驗總結。

二、目前家禽疾病預防工作的現狀

目前,畜牧業的發展的趨勢日益上漲,農戶們進行家禽飼養基本都得到了巨大的財富,可是在飼養的過程中,也會有些讓養殖戶們擔心的問題,主要就是家禽的疾病問題,如果家禽得了疾病,卻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就會很可能會發生家禽大量病死的情況,給養殖戶們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每個地區的獸醫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門都應該承擔起本地預防家禽疾病的責任,要及時的對家禽的疫情進行監控與治療。可是,現在大部分地區的家禽疫情監測、預防預計治療等方面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因此應該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三、家禽疾病預防及治療中存在的問題

1.盲目用藥

我國現在大部分的獸醫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門都還是使用過去的預防與治療體制,卻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對防治工作進行加強和改善,在畜禽防控部門的工作人員許多不具備專業的綜合素質,具有專業素質的工作人員少之又少,還有一部分獸醫僅僅是憑借著自己以往治療的習慣和經驗,并不懂得相關的基礎醫藥理論知識,像這樣僅憑經驗而沒有經過化驗的確認,會很有可能多造成誤診,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相關部門應該對患病的家禽進行解剖化驗后再確診,以免誤診。就拿家禽發熱來說,一些獸醫憑借經驗只是對家禽做降溫處理,卻沒有對發熱的原因進行診斷分析,雖然有時候家禽的發熱是加強自身的免疫力,屬于正?,F象,如果這是直接對家禽進行降溫處理,反而或對其造成不良的影響。

2.忽視給藥方式

給藥方式需要根據家禽不同的病情來確定的,例如進行肌肉注射、口服或者靜脈注射等方式。而在家禽的治療中,如果沒有選擇適當的給藥方式,就很有可能造成家禽的中毒或者不良反應。例如,如果有些患病的家禽食欲不振,則不能選擇口服的方式,而需要選擇其他的給藥方式;有些需要把要入溶解到水中給家禽服用,如果沒有溶解充分,也會影響治療效果。

3.對藥物的劑量控制不熟悉

有許多獸醫在對家禽進行疾病預防和治療的過程中,并沒有了解發病的原因,對一些藥的用藥范圍以及劑量的控制也不熟悉,有一些藥需要根據家禽的體重來配制,按照每千克配制一定比例的藥,藥物可以適應的病癥范圍也都在包裝上注明,一些獸醫只是憑借著以往的經驗和習慣來進行治療與用藥,就很可能會引起不良后果。而許多獸醫如果發現相似的病癥就會使用青霉素、地米以及安乃著幾種藥物,如果沒有對癥,很可能會給養殖戶造成更大的損失。有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因為藥物劑量出現了誤差,而導致家禽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況,當注射一針時沒有效果,獸醫自認為是劑量不夠而再注射一針,就很有可能造成家禽無法承載藥物大劑量而死亡的情況。

四、家禽的疾病預防及治療的措施

1.需要加強免疫程序

獸醫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門需要根據家禽的具體情況,例如年齡、品種、健康情況、病史、生存環境與本地流行疾病等因素來進行家禽免疫程序的綜合制定,每一步免疫程序的設計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抗體水平檢測程序。對于疫苗的儲存方式、使用方法以及接種方式都要十分注意,需要在家禽免疫前后,對其食用的水或飼料中加入一些抗生素。雖然免疫程序的每一步驟都進行嚴格的設定,家禽也可能感染疾病。因此爭取能夠在疾病發生之前,對具體情況進行觀測,同時給其服用預防藥物,起到抑制或殺滅原微生物與增強家禽自身免疫力的作用。

2.做好飼養加管理,以免出現應急刺激

要加強家禽的飼養管理,保證足夠的營養物質,提高家禽的免疫力,才能避免疾病的發生,確保家禽健康的生長發育。在養知識應該避免出現對家禽的應急刺激,因為這種刺激會影響家禽的生產能力,同時會提高其感染疾病的幾率。一旦發生了停電或者是光照不是的情況,也會出現一些應激反應。同時,在對家禽進行接種、轉群或者斷喙等的前后一周,都需要在其飲用水中加入一些電解多維,這樣可以緩解一定程度的應激刺激。

3.謹慎選擇畜舍場地

家禽的養殖地質的選擇既要考慮到水電、交通的便利性,又要考慮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養殖戶應該避免選擇在一些污染嚴重的工程以及地勢較高的一些地方,也不要選擇附近有其他養殖場的地方,這樣就可以保證畜舍有良好的通風環境和充足的陽光照射。對畜舍的布局也需要注意,把生活區和生產區劃分開,畜舍和孵化室劃分開。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家禽的疾病是可以預防與控制的,還有許多控制方法,例如嚴格控制畜舍的人員出入、普及疾病確診實驗室、設置養殖場的齊全設施等都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控,獸醫工作站和畜禽防控部門需要學習科學的防控管理與養殖技術,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才能幫助農戶們增加收入,發展地區經濟。

參考文獻

[1]唐式校.淺談運輸家禽的衛生管理及檢疫[J].草業與畜牧.2011(04)

[2]王韡.家禽傳染病防治的綜合性措施[J].畜禽業.2002(02)

篇5

關鍵詞:禽流感病毒;H5;禽流感風險因素監測

為了掌握人禽流感病例發生的風險,探索職業暴露人群禽流感風險因素,了解禽流感病毒在我縣家禽規模養殖場職業暴露人群中的感染情況,自2009年以來,南昌縣對家禽規模養殖場的職業人群進行了連續監測,現將2012~2013年禽流感H5N1亞型流感病毒血清學的監測情況和禽規模養殖場新鮮鴨糞、籠具、食槽物體表面、禽飲用水、污水等環境樣監測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血清采集和環境樣采集 2012年11月采集100份南昌縣岡上鎮家禽規模養殖場職業人群的靜脈血,2013年1月、5月、9月共采集120份岡上鎮家禽規模養殖場新鮮鴨糞、籠具、食槽物體表面、禽飲用水、污水等環境樣進行禽流感H5亞型抗體檢測。

1.2抗原制備(H5N1)由國家流感中心提供。

1.3血清學檢測和環境樣檢測 采用微量半加敏紅細胞凝集抑制實驗檢測各型流感抗體。血清在測定前用霍亂濾液處理后用終濃度為 20%的雞紅細胞吸附,以去除非特異性抑制素和凝集素。結果判斷以血凝抑制滴度≥1∶20為陽性。

2 結果

共采集100份南昌縣岡上鎮家禽規模養殖場職業人群的靜脈血,未發現 H5N1 亞型禽流感病毒抗體陽性;采集120份岡上鎮家禽規模養殖場新鮮鴨糞、籠具、食槽物體表面、禽飲用水、污水等環境樣,未發現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抗體陽性。

3 討論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不斷地在全球蔓延,候鳥遷徙是人禽流感傳播的重要因素。南昌縣是禽類規模養殖大縣,禽類養殖達7000多萬羽,而且是鄱陽湖候鳥遷徙必經之地,因此做好人禽流感的監測非常重要。禽流感病毒在家禽體內的廣泛分布以及人感染病例的持續發生表明,病毒進化成一個在人類中更易傳播的病原的風險依然很高[1],充分表明了加強本地禽間禽流感與人間流感防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對我縣2012~2013年100份血清學監測結果顯示,家禽規模養殖場職業人群血清學H5N1抗體陽性率為0,H5亞型在職業人群中不存在隱形感染,這與廣西監測結果一致[2]。H5N1病毒對人類感染能引起偶發病例[3],人類一旦感染H5N1病毒即出現嚴重的病癥,甚至導致死亡[4]。因此,加強H5N1亞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學和血清學監測,積極探索人禽流感風險因素,及時了解流感病毒株變異和疫情動態,對防止H5N1亞型流感病毒的流行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我縣家禽規模養殖場職業人群監測發現,該人群職業防護意識非常薄弱,處理病死禽類均未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因此對該人群特別要加強人禽流感衛生防病知識宣傳并采取相應的行為干預措施, 使他們多了解禽流感的防治知識,掌握日常工作時應采取的個人防護措施,盡可能減少感染機會。

參考文獻:

[1]蔣文明,嵇康,曹玉飛,等.全球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動物檢疫,2009,26(9):66-68.

[2]康寧,譚毅,居昱,等.廣西 2009 年職業暴露人群禽流感監測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10,10(12):1485.

篇6

[關鍵詞] 九臺市 畜禽 疾病 防范 治療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6-0188-01

一、前言

九臺市是國家首批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范區建設縣(市)之一,是我省第一個把畜禽防疫費用列入公共財政的縣(市)。其畜禽養殖產業表現出越來越強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促進九陽市的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家畜家禽的疾病防范與治療方面,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而解決這些問題也就是在清除九臺市發展的障礙。

二、家畜家禽疾病防范與治療

1.禽畜發病的特點

1.1發病的低齡化

家禽家畜有的在3~5日齡就出現呼吸道癥狀,表現為輕微甩鼻、咳嗽。病程短促,常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死亡。有些在死前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突然死亡。同等條件下,一般成年動物感染疾病的機率低,發病輕或不發病,而幼畜因防御機能尚不健全,抵抗力弱,易感染病毒。有些癥狀很典型,加上治療不及時,死亡率與日俱增。

1.2原因的復雜性

家禽家畜飼養器具消毒不嚴格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由于一些養殖戶對消毒缺乏認識,怕麻煩,敷衍了事的情況居多,因此消毒后的效果不好,甚至有的養殖農戶干脆根本就不實行消毒措施。由于消毒觀念淡薄致使養殖環境長期存在病患,日積月累,病原繁殖到一定程度致使家禽家畜很早就發病而且很難根除。

營養水平對家禽疾病防治也有很大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飼養者僅僅只是注重禽畜的營養水平對生長的影響,而忽視其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目前,對獸禽營養水平的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動物科學研究的關注點,各項研究已經初步表明,家禽免疫的下降,獸禽發病率的上升,與營養的缺乏或過量有密切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影響飼養的收益。

1.3飼養管理水平對疾病防治的影響

飼養管理水平是影響家禽疾病暴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濕度、溫度、飼養密度及代謝產生有害氣體的含量。在飼養管理中最重要也最不容忽視的的一項任務就是糞便的清理,但這卻沒有引起農戶們的足夠重視,從理論上講,一天一清糞,一天一消毒,是最合適的方式,可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夠這樣做,從而導致疾病的獸禽疾病多發。

2.畜禽疾病的防范和治療

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動物三個因素是造成畜禽傳染病流行的罪魁禍首。因此,應采用綜合防治措施來消除或切斷造成流行三因素,即查明并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提高易感動物抵抗力,就可使疫病不再傳播。從當前九臺市畜禽養殖的疾病發生特點來看,筆者認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在于飼養管理,疾病需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才能徹底解決此問題。

預防措施:(1)加強飼養管理與搞好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整潔,加強飼養管理,適當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添加可以提高畜禽抵抗寄生蟲感染的能力。對畜禽棚舍、設備、用具等進行仔細的清掃和消毒,定期對使用工具進行消毒,可減少細菌的傳播。對于外地引進的畜禽要特別注意,最開始時要進行隔離檢疫,只有在確定無病時才能合群,這樣可以避免當攜帶疾病的傳染。其中消毒劑的選擇也很關鍵,不同成分的消毒劑輪流使用,效果可達最佳。(2)疫苗的選擇。不能貪圖便宜,應選擇正規品牌產品,結合獸醫的建議,合理科學的選擇是使用聯苗還是單苗,嚴格遵循正確的接種方式以及免疫劑量,并且要咨詢疫苗廠的技術人員,合理確定注射疫苗的最佳劑量和時間,不能私自加大或減小藥品的劑量。

發病補救措施:(1)查明消滅傳染源。發生傳染病時,應及時根據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解剖,作出初步診斷,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作微生物診斷和免疫學診斷,及早確診,并封鎖疫區。封鎖疫區時應根據早、快、嚴、小的原則,即報告疫情,封鎖疫區要早;行動要快;封鎖要嚴;范圍要小。要根據病原體的特性,選擇不同的消毒方法及藥劑。根據消毒的對象不同,可使用藥劑10~20%生石灰乳;5~10%漂白粉溶液;1~4%燒堿;3~5%臭藥水或來蘇爾;2~5%福爾馬林或20~30%草木灰水進行畜舍消毒。最后可用2.5%福爾馬林溶液浸泡畜禽皮毛進行消毒。(2)切斷病原體的傳播途徑。根據病原體的種類和性質以及侵入機體途徑不同,應采用相當措施。經消化道傳播的病原體,應防止飼料和飲水的被污染,停止使用被污染的飼料、牧場及水源。經呼吸道傳播的,應進行畜舍空氣消毒。對于那些可以通過皮膚、粘膜、傷口傳染的,一定要要防止畜禽體表發生損傷。經吸血昆蟲傳播的應防止動物被侵襲,并開展滅蟲工作。滅鼠也是切斷病原體傳播途徑的一項重要措施。(3)提高動物機體抵抗力。改善衛生條件,定時消毒,接種疫苗這些方法都可以提高動物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抵抗力,從而減少了疾病的感染和傳染病的蔓延、流行。

三、結語

畜禽疾病是影響畜牧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病類多,癥狀表現千差萬別,且同一種疾病因品種、畜齡、病程、病型、個體差異,其臨床癥狀各不相同,準確作出診斷并有效防治十分重要。認識和學習九臺市家禽家畜疾病發生的特點和預防治療方法,有利于提高九臺市動物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和競爭力,促進九臺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韓開順 宋文雙 張勃 淺談畜禽病毒病的治療 中國動物檢疫-2012年第29卷第4期 .

[2]宋津寧 侯曉鳳 淺談家禽養殖常見疾病預防與控制 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2年12期 .

[3]韋鈺.淺談家禽疾病的特點與防治措施 農家之友-2009年08期 .

篇7

[關鍵詞] 家禽養殖 疾病防控 設備 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6-0195-01

一、前言

隨著城鎮化的逐步推進,吉林省九臺市鄉鎮養殖的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是,伴隨著規模的不斷增加,家禽在養殖過程中的各種病癥也逐漸成為養殖專業戶所重視的問題之一。由于家禽疾病的蔓延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給養殖戶帶來了成本損失。在養殖業的發展過程中,禽類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已經成為養殖戶的核心工作。

二、家禽養殖疾病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增強禽體抗病力

一般來說,家禽在其生長和繁衍的階段,要充分地發揮其生產性能,必須加強養殖中心的管理,增強家禽本身的抗病能力。在此基礎上,養殖中心應該從禽類養殖的衛生環境出發,并制定切實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優良的養殖管理是提高禽類免疫能力的基本前提。第一,養殖廠的基礎設施要達到規定的要求,保持禽舍冬暖夏涼。要定期對禽舍進行打掃,保證其干凈整潔。在禽舍的管理中,要構建“全進全出”的養殖體系。第二,要根據禽類生長階段的不同和種類的不同,進行各種飼料的選購。在家禽的喂養過程中,要適當的使用飼料添加劑和營養物質,保證所養殖禽類的健康狀況。

在具體的養殖制度推行過程中,吉林省九臺市將養殖的棚舍集中起來,并增加了林木的種植面積。這樣一來,不僅節省了耕地,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人們居住的環境。

以九臺市龍嘉鎮為例。在養殖業的發展過程中,改變了以前的地殼養殖方式,主要以網上平養為主,引進微機化管理。在禽舍安置全自動化供水、上料、空氣凈化等專業化設備。這些機械的采用能夠使禽舍內部的溫度趨于穩定,從而保證了禽舍換氣的及時性,從而保證禽舍空氣的干凈整潔。這些專業機械設備的應用,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減少人工整理禽舍的次數。而禽舍的干凈整潔也能夠有效的防止禽類常見疾病,從而增加養殖專業戶的經濟效益。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九臺市龍嘉鎮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禽類養殖產業體系。

2.堅持消毒制度,消滅病原體

對于家禽的大規模養殖來說,養殖廠應該根據自身發展的具體實際,對養殖場內部定期進行消毒處理,進而切斷疫病的源頭,避免禽類疾病的產生和擴散。通常,根據具體的時間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定期消毒、經常性消毒和突擊消毒。定期消毒主要指的是,養殖場要按照一定的時間對禽舍和常用設備進行消毒和清洗。經常性消毒主要指的是,在家禽疾病痊愈之后,為了避免其他禽類或者人體感染此類病毒,對禽舍中的各種用具、設備進行全面的消毒工作。而突擊消毒主要是當在養殖場發現禽類疾病之后,養殖場所采取的應急對策,進而消除疾病的傳染源,切斷傳染路徑,杜絕病原體的蔓延。

3.適時接種疫苗,增強特異性免疫力

在養殖場,工作人員根據國家規定的標準,定期按時為禽類接種疫苗,進而增強禽類自身的免疫能力。就目前來說,我國經多年研究,已經研制出來各種禽類防疫的藥物,種類較多。因此,各大養殖場在選擇疫苗時一定要慎重。選購好所需的疫苗,在給禽類注射疫苗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和說明進行注射工作。通常,禽類的免疫工作實施的過程比較復雜。如果在對禽類的免疫工作中,所使用的注射方式或者過程不合理,那么,即使是效果比較好,價格比較貴的疫苗,對于禽類的防疫效果也不會非常明顯。通常,免疫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應該有專業的獸醫按照禽類生活的實際進行制定。同時,在免疫程序的制定中,專業獸醫還要充分考慮到如果同時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疫苗對于禽類本身的影響,并對其產生的疾病免疫進行測量,確定疫苗注射的量。除遵循機體免疫應答的一般規律外,還應結合養禽場的規模、飼養方式、生產特點、綜合防疫水平以及受疫病威脅的程度等通盤考慮,切忌機械地照搬硬套。畜牧養殖業已占全省農民總收入的30%以上。為了確保養殖禽類的免疫能力,避免疾病的發生。吉林省采取措施,以村級為單位配置了一名禽類疾病防疫員。

4.養禽場的撲疫措施

養禽場一旦發生烈性傳染病或新發生的傳染病,必須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及早診斷,迅速隔離病禽,嚴格封鎖疫區,盡快撲滅疫情,同時將疫情報告當地畜牧主管部門,以便盡快通知周圍養禽場采取預防措。吉林省九臺市定期向養殖專業戶普及各種禽類養殖和疾病防治技術,使養殖專業戶能夠及時了解各種最新疫病的防治方法,從根本上切斷疾病傳播的源頭。

在可能受到禽流感威脅的情況下,應給所養的全部禽只進行禽流感疫苗注射。如果在禽類的養殖過程中,發現類似于禽流感的病情時,養殖專業戶應該即使向當地的疫病防控中心進行報告,借助專業人員進行診斷。同時,還要將帶有疾病的禽類隔離開來,切斷傳染源頭,并封鎖現場,進行消毒處理,杜絕疾病的蔓延。如確診為非禽流感性疫病,則應采取對相應疾病的防治措施。

三、結束語

近年來,吉林省九臺市的城鎮養殖業逐漸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隨著養殖數量和類型的增多,這對于養殖戶家禽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正確了解家禽養殖的特點,從造成禽類疾病的根本原因出發,制定合理的疾病防控方案,做好必要的疾病防疫措施。

參考文獻

[1]馬曉迪;Tony Gestier;;大腸桿菌——誤區和誤解[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11年04期.

[2]王和平;巢偉;李立松;徐雷;;豬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及免疫預防[J];畜禽業;2011年05期.

篇8

1稻田養魚

稻田養魚是利用魚稻共生共棲的原理,充分發揮稻田生態環境優勢,在同一單位面積中,挖掘資源綜合利用效能和生產潛力,增加魚產量的養殖方式。一般每畝(667平方米)可增產魚類10~80千克。由于魚類在稻田中到處游動,攪動水體,增加了水中溶解,并且鉆泥覓食,使土質疏松,氧氣易深入水層。魚類的大量糞便,除含有大量的氮外,還含有多量的磷元素,對水稻的生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施肥作用。

2設施漁業

當前,我國漁業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隨著漁業外部大環境和宏觀經濟形勢的不斷調整變化,漁業發展正面臨資源、市場、機制、觀念等多種因素的交叉制約,其原有的強勢特征開始弱化,發展速度相對減緩。而設施漁業作為新的生產方式在漁業結構調整中蓬勃發展,已成為漁業經濟增長中的新“亮點”。

3種青養魚

種青養魚是利用青飼料投喂魚類,可減少飼料成本??梢岳贸毓?、荒山荒地種植玉米、大麥、小麥、高粱、黃豆、紅薯、包菜以及瓜果等蔬菜,或種植蘇丹草、黑麥草、苦荬菜等飼草,用來養殖魚類。象蘇丹草和黑麥草可以采用輪作的方式進行種植,種1次可割幾茬,一般每畝產量能達到5000千克,平均每25千克青草可長1千克魚,而且魚類食用優質牧草不易得病,間接還可節省魚病診治費用。

4投肥養魚

投肥分為有機肥和無機肥。有機肥,下塘前先施基肥,培肥水質,一般每畝用畜糞200~300千克或人糞尿100千克左右;下塘后,根據水質、天氣和魚類生長情況追肥,一般每畝每次放經發酵的糞肥50~70千克。另外在高溫季節也可按池魚總重量的1%投喂餅肥。無機肥,下塘前20天先施基肥,每畝用過磷酸鈣2.5千克,硫酸銨3~5千克;下塘后根據水質、天氣及魚類生長情況少施勤施,一般每2~3天施硫酸銨1.5千克,過磷酸鈣0.25千克,化水全池潑灑。

5以魚養魚

以魚養魚是指合理混(套)養,循環利用不同水層空間和不同餌料的養魚方法。一般鰱、鳙、草、鯉、鯽及野雜魚和肉食性魚類都可合理混(套)養,充分利用不同水體的營養。如魚類糞便可肥水,繁殖大量的浮游生物為鰱、鳙魚提供營養,食物的殘渣剩屑又能為鯉魚等底層吃食性魚類提供餌料,死魚、野雜魚又能為肉食性魚類提供餌料。但在放養中注意分清主養魚與混(套)養魚的比例。

6生態養殖

利用食物鏈進行生態養殖也是節省飼料、提高效益的養殖方式??稍隰~場附近開飼料地,建畜舍實行種養結合、魚畜配套養殖,進行立體開發。以地種菜種草,菜草喂畜喂魚,畜糞養魚肥塘肥地,形成“草-畜-魚”的良性循環,實現其生態養殖效益。

7魚禽混養

家禽糞肥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及部分維生素,用之喂魚可節省不少飼料。具體方法是,在池邊種飼料及青草,附設家禽棚,以飼料或青草喂家禽,也可加工后喂魚,家禽糞便喂魚肥水,塘泥肥地種菜,形成“草-魚-家禽”的混合養殖。

8配料養魚

為了擴大餌料來源,可將植物性餌料和農副產品與動物性飼料加工制成混合餌料,既可節省動物性餌料,又能降低飼料成本。一般可參考以下人工配合飼料的成分構成,動物性蛋白成分30%,豆渣30%,麥麩30%,稻谷芽5%,另加植物油1%,蚯蚓粉、骨粉等約4%和維生素0.1%。

篇9

冬末春初,天氣仍然比較寒冷,特別是我國北方地區,易出現復雜多變的天氣,早晚溫差大,加之春季干燥多風,很容易誘發疫病,特別是呼吸道病發病率會更高,一旦發生和流行,會給養殖戶造成很大損失,規模養殖場對春季禽病的防治感到非常棘手,所以,有效的防治禽病是廣大養殖場戶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在基層總結的經驗,淺談以下春季禽病防治措施。

一、科學的做好免疫

養殖場戶必須樹立“預防為主、養防結合、防重于治”的思想,有些禽病如新城疫、馬立克、法氏囊、禽流感等無有效治療,只能依靠免疫預防。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并按照程序免疫至關重要。免疫時一定要正確使用疫苗,按照說明進行稀釋,不能隨便增減倍數,不同的免疫方法效果截然不同,免疫方法不正確效果就不明顯,有時還會產生副作用;在進行免疫時,防疫技術人員一定要做好自我保護,因為很多疫苗是弱毒;免疫前后3天飲水中加黃芪多糖水,以減少應激反應,提高免疫力。

二、加強飼養管理

要高度重視飼養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培養健康群,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一是飼料營養要均衡。根據家禽生長發育各個階段和生產性能合理配制飼料,確保家禽獲得全面、平衡、充足的營養,配制時要注意根據各營養成份、品種、生產階段、季節的改變而隨時調配,適當增加維生素(如維生素A、E、D)與微量元素(硒、鍺)等,防治中毒素(如黃曲霉、藥物、毒物)的存在,確保家禽日糧營養全價,保證家禽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提高機體免疫體能;二是注重禽舍保溫與通風換氣。雖然到春天,但是天氣仍然處于低冷狀態,晝夜溫差較大,冷空氣時有侵襲,所以不能過早地除去保暖設備,在天氣驟變和夜晚還要注重保暖。在天氣晴朗或中午及時通風換氣,消除舍內異味和有害氣體,保暖與通氣是一個矛盾體,我們在飼養管理過程中要掌握好有機結合,保證家禽不受冷空氣侵襲,不受異味氣體制激;三是減少應激反應,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家禽養殖要避免噪音刺激,特別是規模養殖場要選擇遠離交通要道、遠離居民區、地勢稍高的平坦地區建設。引起應激反應的因素很多,通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靜態環境因子的變化,如溫度、濕度、光照、密度、營養、飲水與空氣成份不符合要求,還包括外來有害獸、鼠類、昆蟲、疾病等因素;第二類是動態環境因素即生產管理措施,如轉群、斷喙、接種、選種、運輸、飼料更換、飼養人員更換、糞便清掃等,在管理措施的各個環節都要搞好,溫度控制要適宜,飲水供應要清潔。育雛階段做到“七防”:防寒、防潮、防擠壓、防鼠害、防嗓音、防臟亂、防疫病;喂料時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時、定量、定質;飼養人員要“五勤”勤觀察、勤檢查、勤清洗、勤消毒、勤打掃,保持舍內環境和周圍環境清潔良好。

篇10

關鍵詞家禽;免疫副反應;癥狀;發生原因;預防措施

免疫接種是預防和控制家禽傳染病、降低家禽死亡率的主要措施。但在接種疫苗過程中,由于受到疫苗質量、接種時間、免疫接種技術及家禽有機體健康狀況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一些家禽在免疫接種后出現癥狀輕重不等的免疫副反應。本文分析了家禽免疫副反應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供廣大家禽養殖戶和免疫接種人員參考。

1家禽免疫副反應的癥狀

免疫副反應是指動物接種疫苗后,在產生有益免疫反應同時或之后出現的因疫苗質量、動物健康狀態等因素引起的有損于機體的不良反應[1]。免疫副反應根據引起家禽癥狀的輕重分為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2種。一般反應是由生物制品本身特性引起的,家禽主要表現為呼吸加快、體溫升高、倦怠、食欲減少和生產性能下降等癥狀,此反應不會引起不可恢復的組織器官損害或功能障礙,一般不需處理,1~3 d后癥狀會自然消失。異常反應較一般反應發生的概率低,但癥狀較嚴重,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采食減少,鼻腔出血,抽搐,條件性致病菌感染,甚至引發死亡,異常反應需要藥物治療才能恢復,救治費用較高。

2免疫副反應的發生原因及預防措施

2.l疫苗選擇不當

目前,市場上禽用疫苗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齊。養殖戶如購買超過有效期的疫苗、沒有正規批文或質量不合格的劣質疫苗,有的弱毒苗毒力不穩定、毒力偏強,使用后容易出現毒力偏強,導致疾病的暴發。

預防措施:根據本地家禽疫病的流行情況及發生特點、使用疫苗的類型及特性、家禽免疫水平制訂一個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養殖戶必須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優質疫苗,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免疫副反應。具備條件的養殖場還可通過病原分離、血清學鑒定,確定血清型,以正確選用相應疫苗[2]。

2.2接種疫苗的時機不當

給處于疾病狀態、亞健康狀態的家禽接種疫苗;在寒冷、酷暑等惡劣氣候條件接種疫苗均易使家禽產生較大的免疫副反應。

預防措施:免疫前應采取群檢和個體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對被接種的家禽進行詳細的健康狀況了解,必要時個體進行測溫,觀察食欲、精神狀態及可視黏膜有無變化等,若有嚴重傳染病流行,則應停止接種。在注射免疫時,應根據家禽的健康狀況分開免疫,應先將病雞剔除、隔離,先免疫健康家禽,后免疫健康狀況不佳的家禽,防止免疫時人為造成疾病傳播。如發現異常情況可以暫緩免疫,以便減少或降低免疫副反應的發生及死亡。注射疫苗盡量避開寒冷酷暑的天氣。冬天疫苗稀釋后溫度要略低于室溫,時間上最好避開早晚,夏天避開炎熱中午。

2.3免疫人員的技術操作不當

一是疫苗稀釋不當。如馬立克氏病疫苗不按要求用特定的稀釋液;飲水免疫時用含高濃度消毒藥的自來水;稀釋液的量偏大;疫苗稀釋時混有配伍禁忌的藥物或其他疫苗或染料。二是不同疫苗同時使用。不同疫苗同時或以相同途徑接種,有些疫苗在體內會相互干擾,引起劇烈的免疫反應。防疫人員接種疫苗時為了減少操作次數,圖方便,將幾種疫苗同時給家禽注射。如將新城疫疫苗、禽流感疫苗同時注射,不僅降低預防接種效果,還會使家禽免疫副反應加劇。三是隨意增減疫苗劑量。有的接種人員隨意減少和增大注射劑量。接種疫苗后,免疫員沒有進行觀察,或出現了副反應不處理,從而導致副反應加重,最終造成動物死亡。四是注射器使用消毒不當。注射器在使用時,如果內部有化學消毒劑殘存,注射器針頭不及時更換,注射部位不消毒等可能出現帶毒感染,甚至導致疫情暴發[3]。

預防措施:免疫人員要嚴格按照生物制品的使用方法進行免疫。疫苗稀釋要使用專用稀釋額或生理鹽水,搖動小瓶至疫苗完全溶解后使用。注射器在使用前要煮沸20 min或高壓滅菌,使用連續注射器時,必須更換消毒針頭。注射器械使用后必須用清水徹底清洗干凈,晾干后保存。免疫注射時要求正確操作,劑量準確,疫苗稀釋后必須保證12 h內用完,免疫后觀察5~10 min,對個別家禽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要及時用抗過敏藥物、強心藥等藥物對癥治療。接種后,要向群眾說明加強飼養管理,使動物機體產生較好的免疫力,減少接種后的副反應。

2.4禽舍管理存在不足

飼養管理水平低下;禽舍衛生環境不良;家禽的營養狀況差,飼料營養不平衡,如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低,微量元素硒、鋅、電解質等或某些維生素過高或缺乏,易造成免疫效果不佳;飲水免疫時,飲水槽不凈或消毒不當,造成疫苗污染。

預防對策:在預防接種同時,必須提高飼養管理水平,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增強家食體質,提高抗病力[4]。疫苗接種前后要使用消毒藥、抗細菌藥物、抗病毒藥物、干擾素及免疫抑制劑;可在接種前后3 d內,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維生素C、維生素E或在飼料中加入利血平等抗應激藥物,增強免疫效果。還要保證飼料蛋白質含量充足,尤其是注意一些必需氨基酸和維生素、礦物質的添加。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免疫促進劑,可以保護家禽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增加機體抗應激能力。鐵、鋅和硒等微量元素能維護免疫器官的正常發育和功能,增加機體免疫功能。保持舍內定期消毒、通風良好、適宜的溫度和光照強度,飼養密度合理,勤換墊料,對孵化器、出雛器、飼養用具及環境進行定期消毒,防止污染綠膿桿菌、葡萄球菌及其他病菌(毒)。保持禽舍內外的安靜,減少家禽應激。

3參考文獻

[1] 白軍.雞群免疫失敗的原因[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6):59-60.

[2] 張寶琚,宋振文,張利平.家禽使用疫苗時應注意的問題[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8(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