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化范文

時間:2023-04-02 22:47: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國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國文化

篇1

剛開始攻讀英國大學課程的時候,我每周都會到一家酒吧去打工。這家酒吧是由我就讀的那所英國大學所建的,因此,學生也自然成為這家酒吧的主要客源,特別是到了周末的時候,學生們更要來這里消遣一番。那時,很多的英國大學生都要穿上一些別致的衣服來展示自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曾不止一次發現,有些英國女孩會身著中國的旗袍來酒吧歡度她們的周末。雖然她們所穿的旗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當代時裝的風格,但是,在旗袍的襯托下,這些英國女孩顯得格外的秀氣和端莊,含有濃濃的中國文化氣息。

雖然,我以前也曾見過一些在中國求學的歐美女留學生,身著旗袍在電視里出現,但當我親眼看到穿著旗袍的英國女孩從我身邊走過時,心中不免還是覺得十分的新奇和驚喜。在她們當中,有一個英國女學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那同樣是在一個周末的晚上,當這個女孩走在步入大學酒吧的學生隊伍當中時,她的身影使我眼前豁然一亮。

這個英國女孩穿著一身深藍色的旗袍,她的旗袍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傳統風格,看上去顯得十分的高檔和典雅,同時,這個英國女孩手中還拎著一個中式的小包。在這樣一身中國裝扮的烘托下,眼前的這個英國女學生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她儼然就像是電影中所刻畫的一位常年生活在中國的歐洲貴婦人。

與我一起在酒吧打工的一個英國女學生告訴我,其實有不少英國女孩喜歡中國的服飾,她自己就有一身中式上衣。不久以后,我和幾個國內來的同學舉行了一個小的聚餐,我邀請了這個英國女生一起參加我們的聚會。那天,她特意穿上了自己的那身中式上衣,向我們展示中國服飾在她身上的魅力。

英國留學期間,在我租住的房子里有一臺電視機,緊張的學習之余,我們有時會通過看電視來調節生活。英國的電視頻道每到一個時間段的時候,都會播放一個短片,隨后,短片會展示出該頻道的標志和名稱。這些短片拍得很新穎,有時是幾個青年在街頭跳舞,而有時,鏡頭則是在一輛行駛的汽車里,車窗外的景色會隨著汽車的移動,而逐漸變成該頻道的標志和名稱。有一天,當我打開電視后,我突然發現電視里的短片竟然是在一座寂靜的山嶺上,幾名身著白色運動服的英國人在練中國的太極拳,這段鏡頭令我頓時感到格外的激動。

的確,武術是中國的國粹,它同中餐一樣,早已被華人們帶到了更多的地方,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知名度。在英國的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等這樣的大城市里,人們都可以看到華人所開辦的武館。 有一天晚上,當我從圖書館出來走在回住所的路上時,遇到了一位英國的中年男士。這位男士友好地主動向我問候,當他得知我來自中國的時候,立刻從身旁的外賣店里買了兩份烤肉并請我與他一起分享。這位男士告訴我,他正在一家中國的武館里學習太極拳,他對太極拳十分的鐘愛,而且還對我說出了“陳家溝”這個名字。這位男士告訴我,他知道陳家溝是太極拳勝地,甚至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到陳家溝去拜師。

如果說武術是中國文化的標志之一的話,那么漢字則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結晶。在我的印象中,有這樣一件事情似乎更能體現出漢字在英國學生面前的吸引力。

篇2

英國與中國同為飲茶大國,各自獨特的茶文化,代表著東西方不同的飲茶風格。宋、元期間,茶葉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政府采取積極的對外政策,加強與外國的經濟聯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大量增加。西歐各國的商人也先后東來,轉運中國茶葉,并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荷蘭海船自爪哇來中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中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記錄。以后,茶葉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于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清朝之后,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并隨著輸入量的增加,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18世紀,茶成了英國最流行的飲料,在早晚餐時代替啤酒,其余時間代替杜松子酒。在愛德華時代(1901-1914),出去飲茶成為了一種時尚。那時沒有我們今天所知的“下午茶”概念。下午茶這一真正意義上的英國風俗是由貝德福特公爵的第七位夫人安娜發明的。她覺得小午餐和晚餐之間相隔時間太長,容易感到疲憊虛弱。為了消除由于饑餓引起的強烈不適,她讓仆人拿一壺茶和一些小點心到她房間,結果發現這種午茶安排非常愜意,很快她就開始邀請朋友和她一起喝下午茶。不久,倫敦的上流人士都沉迷于這種活動,聚在一起喝茶,吃著美味的三明治和餅干,天南地北,高談闊論。來自于英國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包括王室成員,都可以在家中或在倫敦新建的一些時尚茶園里聊天喝茶,組織各種娛樂活動。從此,內涵豐富、形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譽天下,茶成了英國人眼中的“健康之液,靈魂之飲”。歷史上從未種植過一片茶葉的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并用中國的舶來品創造了自己獨特華美的品飲方式。

二、文學作品里的英國茶事

茶葉到達英國之后,不僅僅是“繆斯之友”,“眾神的甘露”,更是詩人的靈感源泉,也受到許多小說家的追捧。在“英式下午茶”的熏陶下,英國茶事在文學作品中頻頻出現,娓娓道出人物的生活場景。英國著名作家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描繪的眾多主角們,用完餐后必有由中茶會演變而來的正統英式茶會。奧斯汀筆下的英國茶事片段貫穿了整部作品:①到喝茶的時候,叫人忍住不笑的苦總算受夠了,貝內特先生帶他的客人返回客廳。喝過茶之后,貝內特先生高興地請他朗讀點東西給小姐們聽聽。②這件事惹得伊麗莎白煩惱不安,傷心流淚,頭痛不止。到傍晚時分,她頭疼得越來越厲害,加上不愿見到達西先生,便決定不陪她的表兄嫂到羅辛斯莊園府去,原來約請他們去到那兒喝茶的。③那些太太小姐們都擠在桌子周圍,貝內特小姐在桌旁沏茶,伊麗莎白在旁邊斟咖啡……茶具收走,牌桌擺好之時,太太小姐們都站起身來。在英國上流社會,茶會是一種重要的社交聚會,茶壺(根據客人數量準備兩人、四人或六人壺)、茶具、茶桌、賓主著裝都有嚴格規定。茶會上會播放優美的音樂,男士著燕尾服、戴高筒帽,女性穿洋裝、戴帽子,無不展示上流社會紳士淑女的優雅風度。瓷器茶壺、濾匙小碟(茶匙須與杯子成45度角)、杯具組合、刀叉、點心盤、糖罐、餐巾、木頭托盤、蕾絲桌布和托盤墊都非常繁復而高雅。

狄更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小說家,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中,茶字的使用次數超過了80次,他借此作品向世界展示了很多非正式的英國茶會,這類平民茶會能給隨意交談提供非常適宜的場所。很多場合下,女人們會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坐在長條凳上,一邊閑聊,一邊喝茶,這就是典型的中下層平民的市井生活寫照。狄更斯在這部作品中對茶事的描寫,無一不向讀者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常光景。杯子碟子叮叮當當的響聲、成群擁來的喝茶人、六便士的茶水,讓人身臨其境,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名飲茶人。徘徊在那些牌桌周圍的,是好多古怪的老太太和老朽的老頭子,正談論著逸事奇聞,那種很明顯的津津有味的樣子充分說明了他們從這種事情中獲得的快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作者在《匹克威克外傳》中,關于西班牙花園的“花園茶座”的描寫,更是細致到了茶具及茶點:茶盤端來了,七只茶杯和茶托,面包和牛油也是同樣數目。狄更斯描寫的關于“禮拜堂戒酒聯合會布瑞克大街分會”的一次月會情景,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當主人公維勒先生看到他們能喝下如此大量茶水時,驚訝得目瞪口呆。文中不僅表達了當時人們對于戒酒運動的高漲熱情,而且肯定了茶葉在英國戒酒運動中的特殊作用。18世紀英國文壇泰斗塞繆爾•約翰遜稱自己是“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典型頑固不化的茶鬼。”也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大家風范之特點。塞繆爾•約翰遜創立的文學俱樂部便曾以茶會友,風靡一時。劇作家皮內羅對品茶的精神文明更是贊賞備至:“茶之所在,即是希望之所在。”詩人華茲華斯也對茶文化頌贊有加。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在詩歌中描寫情人們等待喝茶的情景:一點一點地吃著烤面包,在嘆息中等待涼茶。同時期著名詩人雪萊在1820年所作的一首三百多行的長詩“致瑪麗亞•吉斯伯思”中寫道:那藥師醫士抱怨的飲品,而我會不顧勸誡大口痛飲,當死神來臨我們將拋硬幣決定為飲茶而死誰第一。法國作家安•莫洛亞在其作品《拜倫傳》中,屢次提及英國詩人拜倫對茶的狂熱喜好。沒有牛肉,沒有啤酒,他會哀嘆;沒有茶,他會覺得是令他煩惱的災難。拜倫在這里將茶的重要性排在了英國人生活必需品牛肉和啤酒之上,足以體現當時在歐洲,茶葉的風行程度極高,確實是大街小巷皆茶香彌漫。此作品還記述了其他關于拜倫愛茶的趣事:即便是在前往希臘參加武裝斗爭的時候,他也保持著飲茶的習慣:“早上一起床,他就開始工作。然后喝一杯紅茶,騎馬出去辦事。回來后,吃一些干酪和果品。晚上挑燈讀書。”[5](P339)他稱茶為“中國的淚水”,并“為中國之淚水———綠茶女神所感動”。喬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四季隨筆》,向讀者傳遞了最美妙的信息:茶葉是圣潔的,散文是優美的,茶葉與散文相會是愜意的、休閑的。作者通過對隱士亨利•賴伊克羅夫特的生活描寫,多次穿插記錄了茶會的時間、人物、禮儀等景象,抒發自己對茶和家庭茶會氛圍的感情和觸動。喬治•吉辛在其《冬天》篇中這樣寫道:“我一天中最舒適的時刻之一是下午散步歸來的時候,這時我稍微有些疲勞,脫下長靴換上拖鞋,脫下出外穿的上衣換上舒服、隨便、破舊的短上衣,坐在深深的有著柔軟扶手的安樂椅上,等待傭人端來茶盤。也許我在喝茶的時刻,最感安閑之樂。在過去的日子里,我不得不匆匆吞下點心,經常因為想到自己當前的工作,感到急迫、苦惱。對于我所飲的東西嘗不到它的香味與美味。現在,茶壺端進房時飄來的那種撲鼻清香,多么甜美啊!第一杯茶,給我帶來何等的安慰!接著幾杯,則讓我徐徐品嘗。在寒雨中散步后,熱茶使我通身溫暖。喝茶時刻,我環顧周圍的書冊與圖畫,領略安靜地占有他們的幸福。”

字里行間,透露出飲茶不僅僅是亨利•賴伊克羅夫特生活層面的必需品,也是他精神層面的必需品。在他醉心于書籍、自然景色和回憶過去的隱居生涯中,茶飲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影響著其心境與情緒、判斷與決策、壓力與健康等諸多方面。與中國人飲茶關注心境與味道相似,英國人飲茶也伴隨著思考生活時的情感體驗,并結合食物和醫學,關注茶的味道和品質,講究品嘗方式,通過喝多種功能不同的茶來獲取豐富的營養物質,在放松身體和心靈的同時,既健康養生,又滋養精神。在舉行午后飲茶這個盛典上,英國人善過家庭生活的天才表現得最為突出。在簡陋的屋宇下,飲茶時刻帶有一點神圣性:它標志著家務操勞的結束,標志著休息的友善的傍晚的開始。僅僅是茶杯、茶托的碰觸聲就使心靈幸福放飛。讓一個陌生人坐到你的茶桌邊是瀆圣的;另一方面,英國人的好客也在這里表現出他最友善的方面。過門進屋喝茶的朋友最受歡迎了。可以相信的是:中國人飲茶歷史悠久,他們從飲茶中所得到的樂趣和好處與過去百年中英國人從飲茶中所得到的樂趣與好處是幾乎相等的。在英國的家庭中,“我把茶壺坐上了”是一句對忙碌了一天、疲倦歸家的主人極好的關切話語。英國家庭最習慣的歡迎客人的話也是:“我把茶壺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英國著名作家勞倫斯在其文學作品《兒子與情人》中,不惜筆墨,在表達人秘的“戀母情結”之外,還為我們展示了英國普通家庭的喝茶習俗。礦工莫雷爾長年的沉重勞動之后,回家喝上一杯茶,立刻感到舒暢輕松。主人公莫雷爾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回家,首要的事情就是砸碎爐中的殘煤,擱上水壺,煮茶水;吃早餐之前,他會先沏上一壺茶;他下井就愛喝不加牛奶也不加糖的涼茶。莫雷爾家的茶點無疑帶有典型的英倫風格,咸肉面包配茶水—把咸肉放在火上烤,讓肉油滴在面包上,然后把薄片咸肉放在厚厚的面包上,用一把折刀一塊塊切著吃,把茶倒在小碟子里喝。莫雷爾跟普通英國人一樣,他隨時會把鐵皮水壺灌滿茶;看見老婆喝著他端上的茶水時,他也非常開心。牧師偶爾來莫雷爾家喝茶的時候,莫雷爾太太會極其熱情地招待他,早早地鋪上桌布,拿出她家最好的細綠邊杯子來待客。莫雷爾喝茶時,先把茶倒在茶碟上,然后吹吹涼,隔著烏黑的大胡子,一口喝干,喝完又嘆了口氣,隨后他又倒了一碟茶,把茶杯放在桌上。

簡單幾句,一個礦工豪放的喝茶形象就躍然紙上。閱讀這部作品,我們可以管窺到有別于上流社會之礦工家庭的品茶文化。因為繁重的體力消耗,他們的茶點比上流社會的茶會更側重于充饑,而不是高雅的社交禮節。所以,他們通常不太講究喝茶的地點,配備的茶點和茶具也沒有上流社會那么精致細化。上流社會的茶會,對于地點著裝及茶托茶盤餐巾叉勺都有繁復嚴格的規定。而底層勞動人民的茶會則隨意得多,任何一張桌子甚至有些臟兮兮的擱板就足以提供他們喝茶的便利了,黃油面包則足以充當茶點。為了生計,他們通常只有周末才有機會全家聚在一起喝茶,周末的茶會通常會比工作日的稍顯豐富一些。一壺濃茶,配備蘇格蘭面包、黃油、果醬,有條件的家庭還會提供一些冷盤—火腿、咸魚、熏肉、黃瓜、番茄沙拉之類,也許還會有水果羹或者布丁等甜點。這一類型的下午茶會在英格蘭北部以及蘇格蘭、威爾士等傳統重工業、礦山、船廠地區比較常見。對于礦工來說,茶會不僅僅是充饑,緩解疲勞,還兼具廉價的治療傷病功能。莫雷爾有頭疼病,為了用成本來緩解病痛,他經常自己熬苦艾茶喝。茶中除了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之外,其中的茶素和茶單寧具有藥理成分,對人體的部分疾病有一定的療效。沖泡茶葉時,約80%以上的茶素能溶解于沸水中,能夠刺激大腦皮層,提高中樞神經的敏感性,減輕神經疲勞,治療高血壓頭疼和神經衰弱。茶素和茶單寧、維C配合,可以減輕和消除由酒精和尼古丁帶來的副作用。

三、結語

篇3

關鍵詞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傳播批判理論;霍爾;莫利;費斯克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3-0006-03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of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Wu Jing1,Fan Xiaoman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2.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00

Abstract Since the communication into our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empirical propagation theory America always occupy the mainstream position of China's communication layout, and to European crit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s European communication theories important theory school after school after one of frank, the unique communication thought. Study angle and research method, investigate characterization spread through the school, see the school three synthesizer, Holzer Molly and John Fiske'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originality, instance theory thought the important school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contribution in the macro perspective, and in order to get a glimpse of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inking of the scene.

Key words The British School of cultural studies; critical communication theory; Holzer; Molly; John Fiske

自傳播學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我國傳播學版圖一直被美國的經驗主義傳播理論盤踞,而對歐陸傳播批判學派的引入相對較少,對傳播批判學派理論的關注遠不及對美國傳播經驗主義理論。在西方傳播學界,來自歐陸的傳播批判學派與美國傳統經驗學派,作為傳播領域里風格迥異的兩大雙峰,[1]相互補充和共同建構了傳播學的場域,傳播批判學派作為傳播學場域中的重要理論巨陣之一,迫切需要中國傳播學界的

重視。

1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發展概述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來自歐陸批判學派的一個分支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發軔于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故此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又稱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1964年英國文化研究學派正式成立,其代表人有查理?霍加特、雷蒙?威廉斯、E.P湯姆森、霍爾、莫利及費斯克等。該學派作為歐陸批判學派的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其跨學科的性質使其研究視域廣泛,主要涉及后殖民主義為中心議題的種族研究、女性主義理論及性別研究、對全球經濟、政治及文化等等。該學派在大眾傳播領域的建樹獨具一格,它超越了號稱傳播批判學派源頭的法蘭克福學派的傳播論說,在哲學觀點上超越結構主義的研究路徑,走向后結構主義的研究范式,具體主義表現為超越的經濟決定論,主張上層建筑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社會建構作用。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傳播理論眾多,本文僅以三個傳播理論的集大成者霍爾、莫利、費斯克及其他們的理論貢獻為線索,并以此來窺見該學派的大眾傳播思想。

2 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有相當一段時間,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內部存在的“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之爭,兩分天下的局面使該學派的研究一度陷入困

境, [6]直到70年代中期,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解救了文化研究領域“結構主義”和“文化主義”非此即彼的選擇,認為大眾文化并非是完全“自治”的文化也非完全“管制”的文化,而是視大眾文化為兩者之間“談判”的場域,這種“談判”充滿了妥協、斗爭、協商和迂回。英國文化研究在葛蘭西范式的轉向下,由霍爾對其“文化霸權理論”進行創見性的應用。

霍爾提出的“編碼解碼”理論通常被認為是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的創見性應用,如圖1所示,霍爾認為,在傳播過程中,首先由傳播者在自身知識架構、社會(生產)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下對原始信息進行編碼,所生產出來的充滿意義的信息文本,此時意義文本是開放的,并不是直接傳遞給受眾,而是要經過受眾的解碼來獲取意義,霍爾認為受眾的解碼同樣受到解碼者自身身份、知識結構和社會關系的因素影響,進而霍爾提出了解碼者的三種解碼方式:主導―霸權型解碼方式、協調型解碼方式和對抗型解碼方式[7],三種解碼方式表明了文本信息的不同解讀方式,主導―霸權型解碼方式表示解碼者按照編碼者的意愿進行解碼、協調性解碼方式表示解碼者在解讀編碼信息文本時是存有部分性的否認和部分性的接受,而對抗型解碼方式表示解碼者完全違背編碼者的意愿,持徹底否定的態度。

圖1 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模型

由圖1可知,霍爾認為傳播過程并不是線性的傳播方式,傳播的兩端即傳者和受者是擁有不同的符碼,并非是對等的關系,霍爾主要考察傳播兩端的權力較量,將傳播過程視為一個權力斗爭的場域,在這一場域中,強化的傳播過程中的內在張力,即階級和社會關系在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顯然在“編碼解碼”理論中,傳播領域中的意識形態性被給予強調,權力壓制和反壓制成為了主要話題,傳者受者之間符碼的不對等在這里理論模型中顯而易見。霍爾理論也因此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超越了當時非常流行的傳播有限效果論,還帶來了受眾研究的新范式,隨后英國文化學派的代表人莫利和費斯克各自在不同程度上發展了編碼解碼理論。

3 莫利的“話語理論”和“受眾民族志”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另一巨蔣莫利發展了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在莫利的研究工作中,首先對霍爾理論進行驗證,對英國BBC晚間新聞節目《全國新聞》進行受眾民族志研究,驗證了霍爾的理論假設,證明了受眾的不同解碼形式,但在研究中,莫利發現,受眾的實際解碼比霍爾的三種解碼方式更為復雜,而且不同的階級由可能會擁有相同的解碼方式,莫利發現,霍爾過于強調傳播過程中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進而莫利在福柯的“話語即權利”思想下,提出了“話語”理論,認為話語并不等同于意識形態,不僅僅是利益集團的表現,話語是思考或談論一個問題的方式,也是社會立場的表現方式,因此,莫利認為,傳播過程中,需要把社會位置與話語位置聯接,然后才會構成特定的解碼方式,他不再把階級因素當做決定解碼的核心因素。[8]從莫利的“話語”理論出發看待大眾文化場域中的權力張力關系,在某種程度可以說,莫利超越了霍爾。

在驗證霍爾理論中,莫利不但繼承了文化研究學派符號學的研究傳統,還納入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這改觀了文化研究學派的結構主義范式對受眾積極性的忽視,[9]莫利運用民族志對受眾進行研究,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在媒介受眾研究中運用了民族志方法的研究。[10]莫利民族志受眾研究之前,實證主義取向一直統治者傳播效果研究,而莫利對傳播理論的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對受眾進行民族志研究,突破了傳播的受眾量化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傳播的研究將受眾從社會環境和生活情境中抽離出來,對受眾進行問卷調查,收集結果進行分析統和得出結論,而民族志受眾反對這種實證主義取向的研究范式,主張把受眾置于生活情境、社會環境、性別中進行研究,通過長期個案跟蹤家庭中的媒介受眾者,通過訪談等方法深描受眾內心真實的想法和反饋,在研究結論中總結和發現問題。莫利的受眾研究被成為新受眾研究,他重新估量了文本研究方法,不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也不是法蘭克福學派純碎的定性分析傳統,而是開創了用民族志方法獲取受眾接受行為的真實情形,同時將受眾置于不同社會地位和話語地位上對于其能動性的強調。[11]開創了傳播學界民族志研究的先河,民族志研究方法成為了今日傳播學界的三大研究方法

之一。

4 費斯克的“大眾文化觀”和“積極受眾

理論”

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英國文化研究學派逐漸脫離了馬克思的主要參考體系,也逐漸拋棄了“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和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80年代中期受到后現代哲學思潮的影響文化研究更為多樣化,后現代思潮為受眾研究提供了更充分的現象空間,從“宏大敘事”轉到了“個別命題”,從“文本”轉到了“解讀”,從“意識形態和霸權”轉向了“從屬者的日常生活實踐。有學者把這種轉向概括為從“結構”向“實踐”的興趣運動,對宏大敘事的揚棄和對日常瑣碎生活的關注,從整體性的結構和權力到日常生活的實踐。[12]那么這一時期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集大成者費斯克的傳播研究重點從“文本的生產”轉向“后現代的消費“,避開了“政治批判”而著重于“大眾的微觀的抵制”,從而走向了“語符民主之路”。[13]我們主要對費斯克的“大眾文化觀”和“積極受眾理論”進行簡要的介紹。

費斯克的大眾文化觀繼承了葛蘭西的文化研究的路線,認為大眾文化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權力場域,費斯克的大眾文化觀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權且利用”的大眾文化,其二,“日常生活”的大眾文化,其三,“微觀政治”的大眾文化。首先,“權且利用”的大眾文化。傳統文本分析認為讀者會從頭到尾閱讀全部的文本,但事實上并非如此,費斯克認為,文本就像一個“菜單”或“超市”,大眾在其中獲取自己想要看的東西,創作自己的“菜肴”,費斯克通過“權且利用”強調的不是文本的內在意義,而是強調使用本文的受眾對大眾文化的實踐能動性,大眾的“權且利用”能夠創造出自己的意義和。其次,“日常生活”的大眾文化。費斯克認為,大眾文化文本只有進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被閱讀時,才能夠被激活,大眾更關注的是大眾文化文本是否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感受。最后,大眾文化是“微觀政治”的文化。費斯克繼承了英國文化研究學派政治性的視角,并認為社會的變遷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激進的,一種是微觀的。激進意味著要通過“革命”的方式奪取政權,而微觀的并不是要以革命的方式爭奪政權,而是漸進的、持續而緩慢的過程,它的目的是不斷擴張至下而上的權力生存空間,它是微觀的政治而不是宏觀的政治。因此費斯克認為大眾文化的政治就是日常生活的政治,大眾文化是循序漸進的,聯系著這些結構內部,朝向無權者的權力重新分配,它并不試圖改變支配集團的體制,而是試圖擴展自下而上的力量得以運作的空間。

如果說莫利基本遵循了霍爾的初衷,那么費斯克在霍爾理論路線的基礎之上則邁了更大一步,他在繼承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前期成果,發展了積極的受眾學說,將受眾的能動性前所未有的放大,走向了“符號民主”之路。費斯克提出了受眾的“游牧式主體”概念解構先前的傳播場域的結構主義,通過對“大眾層理”的分析提出了“游牧式主體”的概念來闡釋受眾的主動性,所謂“大眾層理”的意思是認為大眾并非存在于既定的階層和擁有固定的社會身份,比如一個博士有可能同時是一個母親、一個教師、一個新聞工作者,大眾的社會身份和階層是多維的和流動的,在不同的層理中隨時進行轉換,受眾主體的多元性和流變性解構了受眾研究內部的“邏各斯中心”即“傳者中心主義”。費斯在受眾的主動性研究中借用羅蘭巴特“理論”,提出“受眾”理論。“受眾”理論意在表明即使大眾的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被意識形態充斥,由于身體是獨立于思想的,那么費斯克認為身體也依然成為作為最后一個抵制意識形態的據點,因此,身體的狂歡和被費斯克看做大眾對意識形態抵制的一場盛宴。盡管費斯克的“受眾”理論備受爭議,但他對傳播受眾的研究的積極轉向依然得到了高度認可,他的最大理論貢獻在于把受眾的主動性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有的位置,有學者指出他把大眾的位置無限度的放大,過于極端甚至走向了“民粹主義”,但我們仍然需要看到他在受眾研究領域的巨大貢獻。

5 結論

綜上所述,全文從宏觀層面分析了英國文化學派的傳播學審思路徑、研究方法和立場,同時在微觀層面上分別對該學派的三個巨匠霍爾、莫利、費斯克的傳播學理論進行概述,通過整體考察這一學派的傳播學思想,并對其理論意義和貢獻進行總結分析,以此來觀望該學派的傳播學的思想和精神。

參考文獻

[1]趙斌.文化分析與政治經濟――與墨多克關于英國文化研究的對話[C]//李陀,陳燕谷.視界:第五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2-57.

[2]A麥迪森.歐洲的經濟政策相成就[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76:502.

[3]理查德約翰生.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C]//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8.

[4]王寧.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J].文學評論,2000(3):15-25.

[5]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通俗文化理論導論[M].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81.

[7]斯圖亞特 霍爾.解構“大眾”筆記[C]//陸揚、.大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

[8]約翰?費斯克.解讀大眾文化[M].楊全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9]約翰?費斯克.英國的文化研究與電視[C]//徐賁.走向后殖民與后現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256.

[10]約翰?費斯克.解讀大眾文化[M].楊全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1]霍爾.編碼,解碼[C]//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篇4

1中國企業英國上市文化適應性設計與問卷調查

在設計調查問卷時,首先,在設計英國股民調查問卷時,沒有針對英國地方文化做設計,因為英國人的地方性文化是固有的;其次,在設計英國上市中國企業調查問卷時,沒有針對中國企業文化做設計,因為中國的企業文化是固有的;第三,在設計尚未在英國上市山西企業調查問卷時,沒有針對中國企業文化和英國地方文化做設計,因為這類企業還未在英國上市,對英國地方文化沒有概念,而本企業的文化也是固有的。調查問卷設計完成之后,課題組人員向調查樣本分別發放了問卷,鑒于發放問卷回收的有效性,課題組縮小了發放問卷的份數,控制在50份以內,以保障填寫問卷的人員來自高管層,所填寫的問卷具有良好的真實可靠性,能夠反映真實情況。

2中國企業英國上市文化適應性調查結果分析

2.1英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適應性調查分析

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來檢驗各變量的適應性(見第2頁表1)。從相關系數矩陣分析,各個變量之間相關系數較高,除了企業凝聚力生成是否適應英國文化指標外,多數指標相關系數都在0.8以上,不是正定矩陣不能做KMO檢驗,從相關系數判斷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法[1]。接著按照特征值大于1提取兩個公因子。第一個公因子能解釋總變差的89.3%,旋轉后解釋總變差的60.2%。未旋轉的因子不具有解釋性,而旋轉后得到因子載荷陣有可解釋性。第一個公因子在中國企業的禮儀方式是否適應英國禮儀,中國企業衣、食、住、行觀念是否適應英國,中國企業價值觀是否適應英國,中國企業凝聚力的生成是否適應英國的民族文化,中國企業決策方式是否適應英國工作環境,中國企業管理制度是否適應英國工作環境,中國企業整體觀念、和諧觀念是否適應英國工作環境,中國企業精神打造、企業凝聚力的生成是否適應英國工作環境,在這些變量上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把第一個公因子稱為中國企業物質文化、民族文化在英國民族文化和工作環境的適應性因子。第二個因子可以成為中國企業在人生觀、道德觀、政治文化在英國的適應性因子[2]。每個主因子只能從側面反映原有變量信息,綜合起來更全面,以各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得到綜合因子得分公式Z=0.6024×F1+0.3976×F2。得到因子的綜合得分見表2。從結果分析看出,在英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在英國文化適應性方面的認識,認為不適應的得分較高,認為一般的稍低于平均水平,認為適應的較大程度低于平均水平。這說明中國企業對英國文化適應性在認識上有較大差距。以各主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得到綜合因子得分公式Z=0.559×F1+0.441×F2。從表3看出,未上市中國企業在英國適應性調查的認識中認為很適應的因子得分要低于平均水平0.81%,反映多數人對英國適應性持不樂觀態度;回答認為一般的因子得分是高于平均水平0.5%,回答認為很適應的因子得分也比平均水平高0.3%,反映還有不少人對企業在英國適應性是樂觀的。從縱向來看,僅從綜合因子得分角度分析,未上市中國企業在英國適應性調查上比在英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調查上認為一般和適應的因子得分要高些,反映未上市中國企業對英國適應性還是比較樂觀。

2.2未在英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調查分析

從各個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可知,相關系數都比較高,適合因子分析法。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兩個公因子,看因子的解釋總方差,累計方差貢獻率。從結果看出,提取公因子占總方差的比例越大,說明提取的因子對原有變量的代表性越好,損失信息越少。從未旋轉提取平方和看,第一個因子占總方差的89.571%,代表性很好,第二個因子占總方差的10.429%,代表性不強。但是這兩個因子的不易解釋,經過旋轉后因子會容易有解釋性和命名,旋轉后第一因子占總方差的55.901%,兩個因子的累計方差占100%,說明具有良好代表性和可解釋性。第一個主因子在企業衣、食、住、行是否適應英國,企業和諧觀是否適應英國的民族文化和工作環境,企業凝聚力生成是否適應英國民族文化和工作環境方面有較高載荷;第二個主因子在企業的倫理觀是否適應英國,企業價值觀是否適應英國民族文化,企業精神打造是否適應英國民族文化,企業決策方式是否適應英國工作環境這些變量上有較高載荷。

2.3英國股民調查分析

從各個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看相關系數較高,可以適用因子分析法。利用主成分法提取3個主因子,每個主因子的初始特征值、方差貢獻率、累計方差貢獻率。從旋轉后的因子載荷陣看出,第一個主因子在這些指標有較高載荷,中國企業集體利益要犧牲個人利益,中國企業決策方式與英國企業共同性,企業管理制度與英國企業共同性,對中國企業決策方式的認同,英國企業決策方式、管理制度對中國倫理觀影響,英國企業領導方式、禮儀方式對中國企業的影響,英國企業工作環境對中國企業凝聚力打造,英國企業管理方式對中國精神打造,英國民族文化對企業價值觀的影響,英國人的環境對中國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打造、企業凝聚力的生成的影響,可以把第一個主因子命名為英國政治文化、人生觀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因子。第二個因子在中國企業決策的正確性、中國人對倫理是否重視、企業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感、企業文化的打造、企業內部是否和諧及對中國企業管理制度認同,可以命名為英國股民對中國企業認同性因子。第三個因子在英國環境對企業管理制度、決策方式的影響,英國衣、食、住、行對企業倫理觀的影響的指標有較高載荷,可以命名為英國道德文化影響因子。根據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得出綜合因子得分表達式Z=0.62×F1+0.269×F2+0.110×F3。從表4看出,在對英國股民的調查中,認為中國企業適應性較好的要低于平均水平,認為一般的得分比平均水平高0.88%,認為不太適應也比平均水平高0.14%,認為很不適應的比平均水平低0.73%。

3山西企業英國上市文化適應性調查分析

篇5

1.建設中國英語語料庫,積累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語言基礎中國英語語料庫的建設與不斷完善可以積累和夯實中國文化傳播的語言基礎。中國英語語料庫可以分門別類地歸納總結,如:政治、經濟、科技、體育、娛樂、人文、旅游等。從詞匯到短語到句子到段落有層次地進行搜集總結,這樣方便使用者查詢使用,也可以讓更多的使用者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2.利用中國英語大眾傳媒,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隨著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越來越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因此,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微博、微信等大眾媒體來增加中國英語的使用機會。比如,在電視上我們可以在相關欄目通過運用中國英語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如CCTV9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等;在網上可以建立網站,微信平臺上都可以增加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中國文化。

3.在文化活動中充分地使用中國英語,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中國英語是基于中國文化而產生的,而文化活動作為我們中國文化對外輸出的重要途徑之一,她能更很好地向世界展現我們的中國文化。標準英式英語是根據英國的傳統文化產生的,我們可以在文化宣傳活動(如:電影會、藝術節、博覽會、展銷會、新聞會等)中讓外國人來比較中國英語和英式英語的文化差異,這樣會讓外國人更加明確的了解中國文化,接受中國文化,甚至喜愛上中國文化。就比如在政府新聞會上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中國特色的本土英語,如Bequalifiedpoliticallycompetentmilitarily,haveafinestyleofwork,maintainstrictdis-ciplinebeassuredofadequatelogisticalsupport(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再有Maketheranksofcadresmorerevolutiona-ry,youngerinaverageage,bettereducatedprofessionallymorecompetent(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等一些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也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

4.將中國的經典國學、文學作品借助中國英語譯制,讓世界駐足欣賞中國文化的魅力加大利用中國英語翻譯出版中國書籍的力度,鼓勵學者、華裔、高校師生利用他們對中西文化的理解,通過他們采用中國英語的方式翻譯中國優秀作品來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積淀,經典文學國學更是數不勝數。通過對中國的經典國學、文學作品的中國英語的翻譯會更好地通過文字所表達的特定環境下的思想觀念與文化,讓讀者能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二、結語

篇6

1986年8月我來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語言局工作,大約11月初的一個早上,我在外面晨跑時,右腳拇趾不慎踢到一塊石頭上,痛得我眼淚直流,腳很快就腫了起來。到了第二天,右腳腫得穿鞋都很困難了。上班的時候我問喬治婭(一位和我年齡相若的美國老太太,她同時為我和阿拉伯語科服務),這種情況應該找哪位大夫治。她看了看我那紅腫著的腳趾,很認真地對我說:“朱先生,你這種情況千萬不要去看西醫,說不定會把你的拇趾給鋸掉,最好找中醫看看。”初來乍到,又是第一次鬧毛病,我還真不知去哪里找醫生看病。我想起了使館醫務室。來到使館醫務室,大夫很熱情,給了我一點兒紅花油,然后告訴我該怎么用。回到家里遵醫囑涂擦了三次,第二天早晨,腫竟然奇跡般地消了很多。上班的時候喬治婭問我怎么樣,我說:“你的主意真好。到使館醫務室要點藥涂擦幾次就好得差不多了。你怎么會想到要我找中醫呢?”她說:“這是我多年的經驗告訴我的。我母親害關節炎多年了,西醫一點兒辦法都沒有,越治越糟。后來請中醫看,又吃中藥又針灸,竟然止住了疼痛。這個病看來是不能根治了,但中醫至少能止痛,比西醫強多了。現在我母親只要是關節疼痛就去找中醫,絕不找西醫。”應該說明,喬治婭并不是華裔,也不是亞裔,而是蘇格蘭裔,是第四代美籍蘇格蘭人。后來我常同喬治婭聊天。

有一次,我問喬治婭她的祖輩是蘇格蘭哪個地方的人,她說不知道。我說剛剛到第四代怎么就會不知道了呢?她說前輩不說,后輩怎么會知道呢。我說我至少知道我家三十代祖先的出生地和安葬地。她問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說我們有家譜可查。她說:“你們中國文化真是源遠流長。我們要是也有家譜就好了,我就可以回蘇格蘭去找自己的根了。”我還給她講了一位秦姓美籍華裔回中國尋根的故事。秦君回中國尋根后寫了一本書,我在書店找書時無意中看到了那本書。書中說,從族譜中得知,他的始祖是唐代大英雄秦瓊,后來又有宋代大文豪秦觀,他感到很自豪,再往下查,看到了秦檜的名字,他感到很失落。說到這里,喬治婭笑了。

1994年冬我來到英國,與許多人交往后才知道英國人對他們的中文名字也很重視。陶巖、白若思、戈登都同我探討過他們的中文名字地道不地道的問題。有一次,英格蘭銀行理事奎英先生約我去談他訪華的事宜,一見面就掏出他的名片問我:“你看我這個中文名字是不是地道?”我說:“很地道的,只是‘奎’是個極罕見的姓,但南北都有。”他說:“罕見更好,容易被記住。”最有意思的是鷹星保險公司顧問吳福司了。他對中國很友好,說他一家人始終同中國連在一起,他父親在中國工作過很多年,回英國后有錢總愛存進中國銀行,退休后中國銀行按月給他寄退休金。他的英文姓聽起來是“狼群”,也不知是哪位高手給他譯成了“吳福司”。他問我“吳福司”這個名字地道不地道,我說很地道。他竟然又指著“吳”字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姓在中國是大姓還是小姓?”我于是根據菲律賓《世界日報》1992年的材料和國內一份1993年臺歷上的“新百家姓”材料告訴他:“吳姓是中國第十大姓。”他聽了高興得跳了起來。以后我還在不同場合聽他對人說過:“我們姓吳的在中國是第十大姓!”

篇7

關鍵詞:英語變體;身份的象征;中國文化

近20年,所有的語言學家都在討論這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英語到底是該作為一種通用有著多種標準的語言變體而存在還是應該以一種國際性有著統一標準的語言單體而存在,對于這個問題,各國學者們永遠也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第二個問題是在這樣的世界英語環境下,我們中國的英語教學該以什么方式進行教學?還是以前的那種固化的教學方式嗎?當然不是,我們應該有著新的教學方式。第三個問題是英語現在到底屬于哪個國家,我們知道現在我們不僅僅再是與美國人英國人交流了,我們更過的是要用英語跟亞洲人或者其它國家的人交流,那么現在英語到底是屬于哪個國家的,有的學者說是屬于世界的,有的學者說當然是屬于英國和美國的,他們認為如果是屬于世界的,那么就嚴重的損害了英美人的語言權利。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和世界英語的研究者,我當然要結合現在的英語狀況為我的小學英語教學實施一種更好的教學方法。首先,我要介紹一下世界英語的來歷,英語最初只是生長在英吉利群島范圍內的當地人母語,后來因為英國殖民者和移民者在非洲,亞洲,澳大利亞,美洲等地的殖民和移民,導致了很多國家將英語作為了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我們的非洲英語,亞洲英語,澳大利亞英語也在這時漸漸地產生了。近十幾年來,由于英語在世界上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傳統的英語模式被打破,各國的英語變體的價值取向日益明顯。

我們的小學英語目前使用的是PEP教材,這本教材是加拿大人所編寫的,我先不討論它是否適用于現在中國的小學生,我只是想提出我的一種新的小學教學方式,那就是融入中國文化的小學英語教學,我們都知道,在外語教學中,注重文化教學已經成為了外語教育所達到的共識。過去的十幾年里,課堂上采取國外的文化與語言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養成了興趣,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能力。然而這種方式只是讓他們對目的語文化產生了興趣,而忽視了中國人自己的母語文化,導致了學生不知道用外語來表達自己的中國文化。當然對于了解國外文化,我并不認為有錯,但是我們應該要融入中國文化的教學是必然的,從這一點我認為一定要從小孩子就抓起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的融入。

在去年的十月,我們國家的教育部實施了一項重大改革,這項改革對我們從事英語教育和研究的人來說是震驚的,那就是北京實施了中高考英語降分,語文增分,全國其它省份陸續實施英語社會化考試的措施。為什么進行這一舉措,很多人認為現在太多人把英語看的太重要了,卻忽視了自己的母語,導致很多人母語都沒學好,一個連自己母語都學不好的人是恥辱的人。這種話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對于我來說,這顯然是錯誤的,中國人確實把英語看的太重要了,很多人從小就送去學英語,但是呢?真正把英語學好的有多少?有很多人崇尚外國的節日,卻忽視中國自己的節日,認為那樣能把英語學得更好,那也是典型錯誤的思想,我們中國人當然要重視自己的文化。說起去年的這項改革事件,我想讓大家知道我認為的融入中國文化的小學英語教學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那么怎樣實施我的融入中國文化的雙文化小學英語教學呢?因為我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英語老師,在這個階段,對于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習慣和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認為在英語中讓孩子們產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是重要的,這既是對他們未來發展的準備,也是在英語中傳承我們中國文化的必要。首先我就從一些細節說起,在我所教授的三年級英語下學期第二單元“My family”這一單元中,講的是一家人在過復活節,對于這篇課文,我們小學生主要要掌握的是“Who's that…”和“Is he/she…your…”這兩個句型,對于這單元的講授完全可以讓學生們用我們中國的中秋節來上,國外的復活節是團圓的日子,中國的中秋節也是團圓的日子,學生們很快便能發現其中的共同點,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們熟悉我們自己的節日,回憶起去年中秋節一家人的場景,也能方便他們更好地掌握這單元學習的句型。那么在我的教學中我要在課本教授的基礎上,了解了復活節的基礎上,花上一到兩個課時給學生們預設一個中國中秋節的場景,讓學生們在這樣的場景中介紹自己的家人,學生們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么他們會對英語有著更大的興趣,這樣遠比告訴他們復活節更加能提起他們的興趣,因為中秋節是我們自己的節日,學生更加有話說。其次就是我們課下活動的進行一定要富有中國特色,例如對于第三單元“at the zoo”的講授,我們首先一定要讓學生先知道中國獨有的一些動物,如大熊貓,龍,金絲猴等,提前讓學生們在課下了解這些動物的來歷和所處的地方,那么學生們對中國獨有的動物了解后,會更加的想去了解更多的國外的獨有動物。然后學生們的興趣大大的提高,掌握起新知識來也會更加的快速。最后呢,就是我們課堂活動的進行一定要有中國文化特色,我們知道,在小學三年級的英語教學中,課堂活動是豐富多彩的,那么怎樣在活動中融入中國文化呢?同樣是對于第三單元的教授,我可以在介紹了大家熟知的動物單詞,如:bird,dog,cat,elephant,tiger,panda后,給學生們介紹中國的十二生肖的動物的英語說法,在活動中讓學生們扮演這十二種動物,然后讓學生們操練本單元的句型。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中國的文化,而且熟練地掌握了句型。

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位有心的教師,在我們無法改變教材的情況下,時刻結合自己的知識挖掘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將中國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從小中國文化的學習打下基礎,為中國文化的傳播打下基礎。外語學習中,如果學了外語就丟了母語,學了外國文化就丟了中國文化,這是中國人的恥辱。中國文化的傳承一定要從小就抓起,在小學階段融入中國文化的教學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文化翻譯觀 文言文英譯 古文觀止

中國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中國歷來是禮儀之邦,具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文言文能夠將文明古國的博大精深文化傳遞出來。在世界的發展進程中,中國的文化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發揮著什么樣的角色,具有怎樣的內涵,則需要一個媒介去進行探索。文言文,相對白話文而來,具有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語言富含修辭手法和文字形態,字里行間體現出文學美。它真實的將我國古代人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大情小事,周遭景致進行記錄,生動的體現出我國古代人們的智慧和文化結晶。

《古文觀止》英譯分析

羅經國先生的《古文觀止》精選(英漢對照)從清初吳楚材、吳調侯選編的《古文觀止》中選譯32篇,譯文將原文之美表達得淋漓盡致。從羅先生之譯文,可以看出文言文散文的美是可以再現于譯文的,從譯文的字面含義體現出漢語文言文的深層含義和文化內涵是可以在英譯版本中展現出來的。

原文1:桃花林一直延伸到小溪的源頭,來到一座山前,山腳下有一個洞,有陽光從洞中射出來。

譯文1:The peach land extended far to the source of stream where there was a mountain with a hole at its foot and the sun shone through the hole .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思想在文化這一宏觀的研究范疇內置入翻譯過程,實現了對傳統的超越,高度具備前瞻性和宏觀性而不再局限于狹隘的研究視角。“翻譯絕不是一個純語言的行為,它深深根植于語言所處的文化之中”她認為,“翻譯就是文化內部與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等值就是原語與譯語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她將翻譯單位從語篇轉移到文化轉換,即翻譯己經不再滿足于兩種語言間簡單的字詞句的對應。

此翻譯案例的源語文本為《古文觀止》中《桃花源記》選取的一部分。“桃花林”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桃花的林子,而是概指桃源一樣的室外仙境,人們在那里隱居,繁衍生息,安居樂業。因此,“桃花林”的英譯對此進行了文化還原,體現中國古代文化典故,譯為“The peach land”。

原文2:出于好奇,漁夫下了船,進入山洞。洞口很窄,只容一個人通過。他繼續往前走,山洞頓時豁然開朗。洞的盡頭是一片原野,平坦寬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一排排房屋整齊地排列著,房前屋后種著各種桑樹和竹子。

譯文2:Out of curiosity, he got off the boat and walked into the hole .The mouth of the hole was as narrrow as for only one person to pass through.As he walked on, he found that the hole became suddenly wide and bright. At the end of the hole appeared a vast and flat plain full of fertile soil, beautiful ponds and rows of tidy houses with various mulberries and bamboos growing here and there.

蘇珊?巴斯奈特在文化翻譯觀方面指出:“如果我們把文化比作一個人的身體,那么語言就是這個人的心臟―就像一名正在給心臟做手術的外科醫生不能對心臟周圍的肌體熟視無睹一樣,從事翻譯工作的譯者不能只滿足于語言的分析和文本之間的對照與轉換而忽視了文化因素的存在。山洞的出口被作者描述為豁然開朗,實在是表達忽然間山洞變得寬而且明亮,這時候就需要將結合文化差異進行表達。“開朗”譯文“wide and bright”《桃花源記》描述的是晉太元中,即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的事情,當時的生活區域和田地布置具備一定的時代特點,人們的生活區域具備生態農業的特點,二者相互包容,和諧共存。

原文3:一條條小路相互交錯,村落間雞犬相聞。人們正在田中忙于耕作,老人和小孩兒無憂無慮,看上去都十分幸福。

譯文3:Little paths crisscrossed,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among the villages.The natives busied themselves plaining in the fields;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looked happy and carefree.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提出,“翻譯不應局限于對原語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該文本在譯語文化里功能的等值”源語中“雞犬相聞”是由于古代的鄉間聚落相對規模較小,因此雞犬的鳴叫在村落間回蕩。所以譯文將此譯為“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總結

本文從我國優秀的文言文《古文觀止》出發,結合其英譯版本發現在文化翻譯觀的指導下,英譯能夠傳遞語言特點以及文化內涵,顛覆傳統信息和語義為中心的翻譯目的,促成更有意義的的文化轉換和文化交流。同時,進一步總結出文言文翻譯可以將文化翻譯觀做為一個重要的因素納入翻譯過程。

篇9

關鍵詞: 中國文化 英語表達 學習策略

一、引言

中國文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瑰寶,更是世界人民的寶庫。隨著英語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英語的學習與中國文化變得密不可分,中國文化成為中國人介紹自己和世界了解中國的橋梁與紐帶。然而,在目前我國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視外國文化的學習,忽視本國文化學習的問題,造成一些學生對西方文化了解甚深,卻對中國的本土文化一竅不通。語言是相互交流的,學習者在學習英語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更應積極學習中國的古代文化并宣揚本國文化。

二、中國文化在英語表達中的缺失

中國人從學習英語開始,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就被忽略。大家一心傳播英美文化,培養學習者的英語思維能力。這就造成英語學習者對英美文化表達流利,而對中國文化表達不出來的局面。如: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多數英語學習者都會表達,而與其同一時期的中國皇帝道光(Daoguang emperor)、咸豐(Xianfeng emperor)就很少有人會表達。英語學習者很少能親身參觀大本鐘(Big Ben)、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等英美文化名勝,但是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這些名勝卻能被提及和學到。相反,英語學習者有不少能到故宮(Forbidden City)、頤和園(Summer Palace)、避暑山莊(mountain resort)等中國文化名勝參觀,卻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英語學習者對英美節日文化情人節(Valentine’s Day)、萬圣節(Halloween)、圣誕節(Christmas)很熟悉,卻不知道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重陽節(Double Ninth Festival)的英文表達。此外,他們對日常俗語的英語表述很難表達,如:愛屋及烏(Love me, love my dog)、百聞不如一見(Seeing is believing)、笨鳥先飛(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不眠之夜(white night)。

三、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學習的策略

(一)轉換英語學習理念,重視中國文化的學習。

以前,學習者認為英語文化只是學習英國和美國文化,并且認為,只要對西方文化非常了解,就有了英語學習基礎。這就造成學習者熟悉西方文化而不熟悉中國文化,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應把中國文化學習融入其中,這樣既能利用所學英語獲取英美文化,又能利用所學英語宣傳、弘揚中國文化。在英語學習計劃中,應該明確地將中國文化作為一個組成部分納入其中,從宏觀上指導學習。

(二)在英語教材中加入中國文化的內容。

英語教材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承載的內容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還應包含英語國家文化和中國文化,并且可以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學習。教材可以采用中英對照,也可以使用全英文,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結合。

(三)將區域性中國文化融入到日常的英語學習中。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很豐富,各個地區也有自己悠久的文化,在英語學習中應將其利用。筆者就以自己的家鄉河北承德為例,承德是集皇家文化、古建筑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儒文化于一身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十大名勝之一,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筑風格最獨特的皇家園林。這些豐富的中國文化都可以與日常的英語學習聯系起來。

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將學習內容與中國古代文化相聯系。對避暑山莊的整體介紹就是很好的學習材料。

The Mountain Resort is located in Chengde City,Hebei Province,covering an area of 564 square meters,almost half of Chengde’s urban area. It is enclosed by a wall 10 400 meters long. Construction began in 1703 under the rule of Emperor Kang Xi and was completed in 1790 under the rule of Emperor Qian Long. It was a second political center apart from Beijing,for the emperor would stay here for about half a year to attend to political,military, ethnic, and foreign affairs. There are more than 100 buildings within the resort,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palace zone and garden zone.

(四)課外中國文化實踐與英語學習相結合。

在英語學習中,增加中國文化的學習,注重中西文化對比,培養學習者的中國文化自豪感,提高中國文化自覺性。這不僅是在英語課堂上能學到的,課外實踐鍛煉更是增長知識的關鍵。學習者可以到景區、酒店和旅行社等進行實踐學習,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其中,邊檢驗邊補充。比如,在學完有關避暑山莊的介紹后,可以實際到景區做一名臨時導游,向外國友人用英語實際介紹避暑山莊。在此過程中,學習者成為實際的交流主體,有助于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解決問題,不但會大大提高他們的中國文化修養,而且潛移默化地使他們的口語表達得到提高。

四、結語

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學習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是英語學習的必然。學習英語就丟了中文,有了英美文化就拋棄中國文化,這樣只能將自己隔絕在世界之外。只有保持中國文化身份,在跨文化交際中才會有真正的內容,才能有思想的溝通。因此,注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掌握其英語學習的策略是日常英語學習的關鍵和側重點。

參考文獻:

[1]黃輝.試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及其途徑[J].東岳論叢,2009(4):182-184.

[2]李滌非.中國文化、中國英語與文化教學[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82-86.

篇10

大學英語教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但是,現行大部分大學英語教材中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嚴重缺失,這種現象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對于教師的教學而言,還是對于學生自身素養與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國文化的弘揚而言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材;中國文化;缺失,影響

大學英語教材是實施各類和各級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工具和手段之一,它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意義和影響是全方面的和深層次的。對于大學英語任課教師而言,教材是他們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也是他們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之一。對于學生而言,教材是他們進行英語學習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他們提高英語水平與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因而,大學英語教材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和制約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國在大學英語教材編寫方面成績顯著,為推動和提升大學英語教學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但同時也存在部分缺陷與不足,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教材中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嚴重缺失。這個問題的客觀存在帶來了諸多不良的影響與危害。

一、中國文化內容缺失對教師教學活動的影響與制約

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給任課教師的教學活動帶來了很多問題與不便,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教材中相關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使教師在授課中缺乏必要的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資料,進而導致了他們在教學中只能“大談”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使大學英語課程幾乎變成了專門的西方文化課程,中國文化內容的融入與滲透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其次,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不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中國文化教學。讓學生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并不是大學英語教師的唯一職責,讓學生更好地和全面地了解和傳承中國文化同樣是任課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使中國文化教學成了“空談”,處于“尷尬”的地位,教師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特長及興趣愛好給學生講授少部分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中國文化教學是非常隨意的和“任性”的,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其效果和作用也是極其有限的。筆者對部分院校大學英語任課教師就教材中有關中國文化內容過少這一現象對他們教學的影響與制約進行了訪談,90%以上的教師認為不利于他們更好地實施和開展必要的中國文化教學,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和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而且他們十分贊同在教材中適當增加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材料。

二、中國文化內容缺失對學生素養與能力提高的不良影響與危害

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不僅會影響和限制大學英語教師的正常的教學活動,而且也會對學生的思想狀態和綜合文化素養與能力的提高帶來很多不良的影響與危害。首先,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使學生不得不長時間地和高強度地“浸泡”在西方文化中,接受西方文化過多的熏染與“陶冶”,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透出水面來呼吸一下中國文化的新鮮“空氣”,進一步提高和增強原有的中國文化素養,從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學生盲目崇拜和接受西方文化,認為西方文化完全“優于”中國文化。這一點在某些理工科院校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因為他們原有的中國文化素養相對較低,上大學之后,這一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日益加劇和惡化。其次,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使學生無法獲得更多的和直接的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資料與素材,從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他們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際是一個雙向交流過程,交際中肯定會談及很多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話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對外交流合作的日益加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希望了解中國文化,獲得更多的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大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工作和學習深造中,勢必會成為跨文化交流中的主力軍,他們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由于學生無法從大學英語課堂上和大學英語教材中獲得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英語資料和信息,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用準確和恰當的英語表達很多中國文化里特有的現象和事物。所表達的內容讓外國人聽起來云山霧罩,不知所云,不但不能使跨文化交際能得以順利進行,還會導致交際的低效和失敗。這和《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大綱所設定的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一目標是完全背離的。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著兩個方面的素養和能力,第一個就是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素養和其相關的英語表達能力,第二個就是中國文化素養和其相關的英語表達能力,這兩個方面的素養與能力缺一不可,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嚴重影響和制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但現實情況卻是我們過分地強調和重視了第一個方面,基本上完全忽略了第二個方面,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過少這一現象就是一個非常恰當的例子和證明。而這種缺失恰恰成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攔路者”和“絆腳石”。

三、中國文化內容缺失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弘揚與廣大

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不但對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諸多不良的危害與影響,對中國文化的弘揚與擴大也是極其不利的。大學英語教學目的不是片面和一味地提高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用英語表達西方文化的能力,還要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從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的角度上講,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我們都知道英語國家的文化,尤其是是英國和美國的文化都是借助英語加以傳播的。同樣,中國的文化也完全可以通過英語這一語言工具和媒介在世界各地加以傳播與弘揚,這就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共同努力,大學生無疑是其中的主力成員。他們的中國文化素養及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而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他們中國文化素養與能力的提高。這些都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有礙于中國文化為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弘揚與廣大。

四、結語

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的文化內容缺失的不良影響與危害是全方面和深層次的,對教師的中國文化教學、學生中國文化素養和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國文化的弘揚與廣大都是非常不利的。鑒于這種客觀實際情況,增加中國文化內容在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比例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宋莉.大學英語教材的中國文化缺失現象探究——以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5(5).

[2]陶婷.大學英語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分析——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王婷.對《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文化內容的分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