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8 13:37: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技能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計劃應該從簡單到復雜,而且早期的學習計劃要富有彈性。
首先學習計劃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越復雜和嚴密的計劃,越容易出師未捷身先死。。在計劃早期應該留下一些空白的時間段,保證計劃能全部實行。全部落實計劃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下一階段的計劃安排。
(2)計劃要考慮個人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方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方式。
有些人是“夜貓子型”的,而有些人是“百靈鳥型”的。曾經有一個孩子說他有吃過晚飯馬上就睡覺,第二天凌晨開始學習的作息習慣。別人的方式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應該讓孩子通過實踐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時間,充分利用這些時間,定能事半功倍。
(3)計劃要參照教學進度。
要讓學習計劃和學校學習和學習進度相結合,讓計劃對課堂學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計劃有多種:比如日學習計劃,可建議為某門落后的功課或某門感興趣的功課多安排些時間;還可以制定單元或專題復習計劃,有計劃地學習和復習。
(4)學習計劃要與學習內容相匹配。
一般孩子們都喜歡清晨背誦、夜晚復習、演算。但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臨睡覺前記憶效果更佳。多了解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孩子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習的內容不同,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有些內容是需要證憶的,而有些內容只能靠推理演算。應讓孩子在精神最旺盛和塌易疲倦的時間段安排不同的內容。而且,一般應避免連續兩三個小時學習同一門功課,除非孩子很感興趣,否則容易造成疲倦而降低學習效率。
篇2
一、問題設計應把握好應有的“度”
膚淺的、缺少深層次的互問互答設計,難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長此以往,學生只能形成被動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便失去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學習能力的培養無從談起。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既要把握好難度,又要賦予問題一定的深度;既要照顧到學優生,又要關注中等生和學困生。比如,教學七年級上冊 Unit 3“ Let’s celebrate” Main task一課,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萬圣節的一系列知識后,決定針對學生較為熟悉的圣誕節作進一步的探究性學習。下面是師生之間展開的對話:T:What can you do on Christmas Day?MSs:Yes.MT:What can you do on Christmas Day?MS: We can...;we can...M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it? How can you know more? MS1: I can look for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MS2 : I can borrow some books on it from the library.MS3: I can have interviews with our parents, and our friends and our relatives.MT:Great!If you don’t know how to study them by yourselves, you can read the following form. It can help you to do this study better....
教學活動中,筆者在提問設計方面注重把握好應有的“度”――一是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樣可以激發求知欲,吸引注意力,激活思維,讓學生帶著熱情參與,體會到交流與分享的快樂。二是所提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針對教材內容,筆者制定了“了解西方文化習俗,明確東西方文化差異”這一目標,通過有效手段,促使他們了解相關背景知識,為他們透徹理解與靈活運用英語這門語言打下基礎。此項活動還拓展了學習與探究的舞臺,將視角由課內轉到課外,跳出了教材的限制,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學生為完成任務必須走合作之路,一同突破難題,實現訓練目標,實現能力提升。
二、問題設計應瞄準學生的“興趣點”
英語學習需要興趣來支撐,一味地進行灌輸式教學,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科心生厭惡,而興趣的激發跟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直接聯系。問題設計若能瞄準學生的“興趣點”,那么學生就會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學習活動。比如,教學九年級上冊Unit 1 “Star signs ”Reading部分,導入環節教師圍繞歌星王力宏進行了一番煽情式的對話,然后在投影儀上播放王力宏的歌曲《星座》,青春陽光的形象、動感的舞姿、令人陶醉的音樂、如夢如幻的畫面,使學生很快受到感染。有的情不自禁地輕聲哼唱起來,有的開始討論起12個星座,氣氛頗為融洽。T: Do you know when is his birthday? S1: He was born on May the 17th. T: What is his star sign? S2:lt’s Taurus.T: What are his characteristics?S:He is... T:Do you know what your star signs is and what your good friends’ star signs are? 教師先讓學生討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12生肖及各個動物的性格特點,再對照自己的生肖,看性格中是否具有這些特點。之后學生分組討論外國人是否也有12生肖?討論得出的結論是西方占星術中也有12星座,一個人的星象通常取決于他出生的時間段,占星家用來分析性格,還可以用來預測事件;同樣,每個天體都被認為具有自己獨特的性格。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在問題設計時瞄準了學生的“興趣點”,先以學生崇拜的歌星王力宏的歌曲《星座》作為切入點,利用課件展示歌曲,使學生如臨其境,感同身受;然后導出十二星座。在交流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十二星座的劃分情況,并讓他們對照自己的出生月份確定屬于哪個星座,探討每個星座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描述是否與自己相符,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性格特征,描述好友和家人的性格特征等;接著采訪同伴和老師,對照其性格特征是否跟他們星座的描述相符。教學活動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推進,圓滿地完成“Main task”,學生不僅掌握了描述寫性格的詞匯,還領略了中西文化的異同,學習興趣亦潛滋暗長。
三、問題設計應體現一定的“階梯性”
篇3
關鍵詞:“導學、展示、反饋”教學模式;理論準備;實踐嘗試;階段性收獲
一、引言
伴隨著英語新課標的實施和廣東省韶關市田家炳中學(以下簡稱“我?!保?003年的整改,我校英語教學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如何注重以人為本,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這成了我們必須解決的現實性課題。2008年9月,校領導和骨干教師帶著問題奔赴山東茌平縣杜郎口中學調研學習。從杜郎口中學參觀學習歸來,我校在七年級四個班開展了“導學、展示、反饋” 教學模式的教改實驗。
二、理論經驗的邏輯總結與創新——“導學、展示、反饋”教學模式改革實驗的理論準備
杜郎口中學的教學分為三種課型:預習、展示、反饋。杜郎口中學課堂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實現的。小組合作的設置主要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基礎等條件來具體實施,如依據學生在知識結構、學習成績和學習風格方面的不同,設置小組內相互合作的優化結構,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成每組6~10人的六個小組,學生桌對桌、面對面而坐,便于交流、合作。杜郎口的教室除了窗口以外其余三面都是黑板,教室外墻也有一排黑板,這樣,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有自己一小塊黑板供上課時展示所用。
預習課的主要任務是:初步形成學習的目標,把握學習的重點與難點。教師根據學習的內容與進度,引導學生進行有關的資料整理和閱讀,學生則通過雙色筆的預習筆記、組內交流等來完成預習。
展示課主要是進一步交流和鞏固學習成果,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能夠展示學習的效果并可以在交流溝通中獲得有效提升。
反饋課是根據學生在預習課和展示課中有關的認知、體驗、感受進行總結與反思,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檢測,檢查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反饋課主要是進行“達標測評”,教師以試卷、紙條的形式檢查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掌握情況。
預習、展示、反饋三種課型聯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前一種課型是后一種課型的基礎,后一種課型是前一種課型的提升和發展,三種課型缺一不可,從而構成了杜郎口中學特有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
三、實踐嘗試——“導學、展示、反饋”教學模式改革實驗的實質性展開
2008~200年度開始,我校根據杜郎口的經驗,籌備在七年級的四個班進行“導學、展示、反饋”的教改實驗。
1.把時空還給學生,點燃學生的求知火花
教改的課堂上,我們最大限度地在時間、空間上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活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張揚自己的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課前放手讓學生自己憑借舊知探索新知,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激活自身學習的潛能。
2.營造活潑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興趣火花
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中,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英語課堂游戲能有效消除學生學習英語的恐懼心理,激發其潛能及創造力。采用英語課堂游戲教學方式,一來“死的東西變活了”,二來增強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當場可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有效地喚起了他們的積極思維活動及其情感上的力量。
3.課堂自主合作開放式,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
小組合作是使課堂走向自主的基礎。全面把握實際情況,通過對學生的分析來優化組合。如在學習Unit 4中的數字(40、41、50、60、70、80、90、100)時,學生巧妙地運用了某電視娛樂節目的“終極密碼”游戲。主持的同學給出數字51(范圍為40~100),參加游戲的某一同學說:“60?!逼渌瑢W齊說:“No, It’s from 40 to 60.”參加游戲的同學依次給出答案,而最后一位說到51的同學為輸者。這個游戲既把枯燥的數字學習趣味化,又使學學們能在輕松愉快中記憶單詞,也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和進取性,特別是能幫助那些膽小的同學消除恐懼的心理,使其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讓每個人都能體驗到成功學習的快樂,同時更培養了學生們的創新意識。
又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Unit 6的
“ It’s raining! section B 3a Reading”時,在展示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讓我為之贊嘆。
Group 1:
Answer the questions:
a. Where are they?
b. How’s the weather?
c. What are they doing?
d. How do the people feel?
(旁白:下面請聽我們第一組同學的展示。)兩位同學走出座位,大方地站在黑板前。
A: Hello, Lucy.
B: Hello, Tom.
A: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B: Yes, please.
A: Do you know the people on vacation?
B: Yes.
A: Where are they?
B: They are in Australia.
A: How’s the weather there?
B: It’s a beautiful, sunny day.
…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You are welcome.
篇4
關鍵詞:終身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功能需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10-0072-04
數字化學習(E-Learning)是基于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教學、培訓的一種新型學習、教育方式。數字化學習平臺是為學習者和教育者實現數字化學習提供了管理、服務、學習的平臺和載體,一般由門戶網站、管理模塊、學習模塊、數據庫模塊等組成。但在進行學習平臺建設前,首先要進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夠梳理、明晰并完善用戶對平臺使用功能的要求,開發者與用戶就系統的功能需求取得共識,使平臺的系統功能、適應環境、技術標準等內容有較為準確的描述和說明。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教育部和財政部在全國確定了15個“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模式研究及示范應用”示范單位,杭州廣播電視大學作為示范單位之一,在總綱要的引領下,結合區域特點和數字化特征進行了杭州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為區域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的實踐基礎。
區域性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總體功能定位
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作用或對象滿足需要的屬性。從此定義出發,結合杭州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實踐,區域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總體上應具備管理、學習與服務三大功能。
1.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是管理人員為保證和實現學習平臺的正常運行而使部屬順利完成組織之任務和目標,包括在線和離線兩個方面的管理。
在線管理功能:有助于管理者對學習平臺進行快捷、實時的管理和維護,是平臺正常運行必備的功能。主要項目有用戶管理、數據備份、學習資源管理、運行監控等。用戶管理對學習者注冊申請進行審核做出準予通過或提醒補充信息等。用戶一般分級進行管理,如可分為普通用戶、授權部分管理權限用戶、系統用戶。普通用戶適用于學習者,授權部分或全部管理權限用戶適用于學習內容提供者及管理人員,系統用戶為系統運行技術支持人員。數據備份指定期對學習資源庫作備份以防各種不測。備份方案應經過周密設計與嚴格測試。學習資源管理是指教學內容按預定的標準、要素,通過一定的程序增加新的學習內容和資料或修改現有的學習資源及對已不適用的學習資源清理出庫等。運行監測主要指及時發現平臺實際運行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如硬件故障、軟件故障或數據內容方面的差錯等。
離線管理功能:也是平臺正常運行必須具備的功能,不在平臺上直接運行和表現。主要有:課程標準、學習者分類和收費標準、學習成績的評價方法、激勵學習的機制與制度等。終身學習課程種類繁多,但也必須制定一個合理的課程標準。多少容量的學習內容可算一門課程,折算多少學分是重點要考慮的問題。不同用戶享有不同的使用權限,其分級辦法必須事先明確。雖然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具備公益性特點,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習資源均免費開放。平臺會吸收一些專業化教育機構提供的學習內容,并適當收費供學習者選擇使用,其收費標準必須事先明確并向學習者公開。如何判定學習者已學習完成某一課程,學習效果如何應有評價考核辦法。終身學習課程考核辦法與傳統學歷教育以考試為主的考核辦法會有很大的區別,一般更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為激勵學習者的終身學習活動,會有各種各樣的激勵辦法和機制,這些辦法和機制會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和學習者的實際學習狀況進行適時的調整。
2.學習功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知識的更新,人們需要終身學習以謀求自身發展和生活、工作的需要。因此,學習一般可分為三類:知識學習、技能培訓、興趣愛好。在學校以外為廣大民眾提供經過科學、系統編排,內容豐富準確,更新及時并事先通過專家的嚴格論證的學習資源,為各類不同需求的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和服務,是終身學習平臺的主要職能和建設目標。
人們通過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的終身學習具備非正式學習的特性,即可能只是擴大知識面,而不具備學歷教育那樣特定的功利目的。同時人們進行的學習可能是分散的、零碎的,不具備系統性學習的特點。因此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應適應人們終身學習的特性,利用最新的網絡信息技術,如有線、無線寬帶上網,通過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電視等用戶終端靈活、方便地學習,同時能較客觀地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實現“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目標。為了更好地體現個性化服務,激發人們學習的動力,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經歷、學習經驗和興趣以及年齡、職業等情況,將學習內容和項目進行組合、搭配,提供學習菜單供學習者自主選擇。
3.服務功能
服務功能為學習平臺的管理者實施管理、維護和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包括學習平臺使用手冊、在線支持服務系統、用戶服務熱線電話、終身學習公共服務站、平臺使用培訓等。使用手冊針對學習者和管理者進行分類編寫,用戶手冊是普通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活動的指南,指導進行注冊、選課、在線學習和測試、學習討論、資源下載等,同時解決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管理人員手冊主要為平臺管理人員服務,涉及平臺運行管理的各個方面,如學習資源進行添加刪除和整理的辦法、課程標準、用戶的分類、學習評價、數據備份、監控平臺操作等。在線幫助系統通過不同方式來提供服務,如即時幫助,指根據學習者學習進度在線提示幫助信息;開設BBS論壇或微博、微信平臺通過問答方式解決學習者的問題等。熱線服務電話主要是平臺工作人員通過直接對話解答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如個別學習者不具備上網條件,可使用在社區、企業、公共設施等地點專門設立的平臺學習服務站來解決,并解答其學習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還有可以通過開展平臺使用的專門培訓提升學習者使用平臺的水平,同時也是宣傳平臺、擴大平臺影響的重要渠道。 區域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是學習平臺可以實現的各種功能,可以為學習者提供相關的服務。學習平臺的開發價值體現在能為學習者提供所需的功能,使之具有良好的使用價值。針對此,我們以杭州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實踐建設為例,對區域的基本功能性系統需求分析如下:
1.學習個性需求
學習個性需求是學習者進行數字化學習的前期準備工作,根據各自的學習習慣、技能特點、個性偏好等設計個性化的學習基礎環境,為自主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服務。主要包括平臺界面皮膚和功能設定、學習者信息注冊、學習資源的系統自動篩選、主動推送或顯示等。①平臺界面皮膚和功能設定。學習者可在登錄平臺時,根據自身狀況及喜好對學習環境界面進行接口、格式、顏色、布局、背景等的選擇與設置,對平臺默認的功能模塊根據需要進行添加或省略,以提高學習者的適用性和學習界面的親和性,從而達到較佳的視覺效果。②學習者信息注冊。學習者可以根據系統要求填寫包括自己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通訊方式等在內的基本信息,同時可以設置查看權限及密碼,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選擇身份注冊和身份驗證的不同方式(平臺的一些學習內容面對注冊用戶和非注冊用戶的權限是不同的)。③優先顯示資源媒體的設定。學習者在學習前,可以設置學習過程中學習資源和學習媒體(如文本、視頻、音頻等)的優先顯示級別,分別為“優先顯示”、“正常顯示”和“不顯示”。
2.學習資源需求
學習資源需求主要是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者上傳添加學習資源和平臺推送學習資源。①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者進行數字化學習的最基本需求和學習平臺的最基礎條件是學習平臺能為學習者提供充足、豐富的學習資源。終身學習的學習資源涉及各個專業、學科領域,學習平臺的系統不可能將海量的資源完全由自身存儲,可以通過“云技術”或系統的導向功能,引導學習者搜索到所需要的學習資源。②上傳、添加學習資源。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上傳或制作一些學習資源,系統管理員經過審核后可添加到學習系統中來,方便自己和其他學習者共同學習。這是實現“教育淘寶”理念的一個重要實現功能,將以往遠程網絡學習中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互動”變為教育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三者之間的“多向互動”,學習者既是學習平臺學習資源的受教者,又可以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和施教者。③推送、推薦相關學習資源。學習者在進行信息注冊、登錄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平臺系統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偏好及關聯信息,篩選一定的學習資源或內容主動向學習者推送或推薦以供選擇。
3.學習活動需求
學習活動的需求主要有選擇或設置學習活動形式,選擇或設置學習活動序列,系統推薦的相關學習項目、路徑或策略,建立學習群,學習評價和反饋。①選擇或創建學習活動形式。學習者通過描述自己的學習目標或目的,通過系統提供的相關條件,查詢并選擇設置可供選擇的學習活動形式,也可以根據需要及系統提供的可能條件組合、創建新的學習活動形式并加以保存。②選擇或創建學習活動序列。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學習進度的需要,通過系統提供的學習活動順序,查詢并選擇設置可供選擇的學習活動序列;也可以參考借鑒其他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序列,根據需要及系統提供的可能條件調整、創建新的學習活動序列。③系統推薦的相關學習項目、路徑或策略。平臺系統可以根據學習者選擇設置或創建的學習活動形式和活動序列,推薦經過系統優化后的學習計劃、路徑或策略供學習者參考、選擇。④建立學習群。學習者可以根據注冊信息搜索或系統條件設置,查詢有著共同學習興趣、愛好和學習目標的其他學習者,邀請組建學習群或通訊群,加強溝通交流以促進學習。⑤評價和反饋。學習者之間對于參考和借鑒他人的學習活動形式和序列,可以在學習中或學習后給予評價和反饋。
4.學習服務需求
主要需要有:學習記錄自動存檔、學習效果測試、信息檢索、添加學習工具和求助服務。①學習記錄自動存檔。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即時保存、歸檔學習進度和相關資料,系統可以自動記錄并保存實時學習檔案,便于學習者查詢和學習活動的接續。②學習效果測試。學習者的學習活動結束后可以使用平臺系統提供的多種在線檢測方式來測試自己的學習成效,如試卷測驗、在線提供問題解決、小組問答等。③添加學習工具。在學習活動的不同階段,學習者可以根據需求自主添加所需的學習工具和應用程序。④信息檢索。根據學習者提供的關鍵詞和條件設置,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檢索服務。⑤求助服務。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平臺系統和在線服務實時無法解決的,可以將問題提交保存到問題銀行,由平臺系統管理者或其他學習者予以解答。同時也方便其他學習者在遇到類似問題和困難時可以較快找到解決方案。通過云計算和云存儲系統來構建一個龐大的、超能的學習服務器群,這個服務器群系統對在線學習者來講,就如同是一臺服務器,所有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進行知識和資源的共享。
區域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功能需求實現的技術方案設計
根據對區域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功能需求分析,其技術實現承擔主要的在線教學與交互學習模塊,面向不同的使用對象,如學校、政府、社區、企業、家庭、個人等形成不同的業務模式,支持PC機、手機等不同的接入方式。即建設一個面向全體市民、服務不同受眾、多門戶接入的平臺――終身教育自主在線學習平臺;構建一張多層級、統籌城鄉的終身教育助學實體網――終身教育公共服務站以及建設一個兼收并蓄、多受眾的開放式資源庫――終身教育資源庫(如圖1)。
這個在線平臺要具備學分互認的功能,學習用戶可以在此平臺上統一支付資金、統一享受服務和學習歷程能積累并能轉化(如圖2)。通過建立個人終身學習信息管理制度,為每位學習者設立“學分檔案”。無論參加何種層次、何種類型、何種方式的學習,學習者都能獲得一定的學分。在學分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獲得相應的證書或獎勵,甚至可以經過轉換和認證,將非學歷學習成果學分計入學歷學習,如學校遠程教育、公務員或教師培訓、職業考試培訓、勞動技能培訓、黨員培訓、生活休閑等之間的正式與非正式學習之間能彼此互認,并逐步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制度。
總之,“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是區域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杭州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按照“教育淘寶”、“網上教育超市”的建設理念建立運營模式,逐步建立各類教育、培訓的對接、融通機制。在探索實現各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的基礎上,打破原先各類教育資源相互間無法溝通銜接的封閉格局,探索非學歷教育(以職業教育為主)與學歷教育的學分融通機制,實現職業資格培訓證書與學歷教育課程學分的替換,實現普通教育體系與職業教育體系的學分互換和相互承認,為區域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下一步我們也將結合杭州數字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的經驗,進一步探索相應的平臺教學模式和相應的運營機制。
參考文獻:
[1]郝克明.跨進學習社會:建設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陳德人,張堯學.數字化學習港:構建面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王建華,李晶,張瓏.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嚴冰.“數字化學習港”教改項目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8.
篇5
【關鍵詞】優化設計;自主學習;課程
Optimize Curriculum Design, Improve Student Autonomic Learning Capability
WANG Chun-yu YANG Jun SUN Ying-jie
(Department of Aviation Control of Air Force Aviatio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Abstract】There is not the best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world, only has best fit for student developing. This article is established in student autonomic learning capability developing, is kind to individuality and implemen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Seek teaching that the best fit for student from curriculum design, put forward tactics about teaching design that assignment、situ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nd so on ways, Improve student autonomic learning capability.
【Key words】Optimize design;Autonomic learning;Curriculum
好的課程設計,造就好的課堂的生成和創造,從而有了精彩的課堂。教員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引導學員自主學習、提升學員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要讓學員積極、自主開展學習活動,就必須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激發學員的思維,確保每個學員能夠參與并樂于參與,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員的自主學習能力。
1 善待個性實行因材施教
在教學中必然存在差異,這是客觀的事實。問題是作為一名軍校教員要面對差異、善待差異,尊重每個飛行學員的個性特點,發揮其個性優勢,進而實施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員最大程度的發展搭建平臺。
教員應根據飛行學員具有特點,拓寬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員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員掌握知識,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飛行實際中的技能,使學員成為全面發展的軍事飛行指揮型人才。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育教學,只有最適合學員發展的教育教學,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耙磺袨榱藢W員發展”為核心就是要求我們所有的教育教學的目標。立足于學員的發展,承認個體之間的差異,創造條件鼓勵學員實現差異性發展。如分班教學、分組教學、評價分層等方式,特別是對于那些成績一般的學員來說,評價的內容具體化,能夠讓學員清楚的了解自己的進步,更能增強學員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進而轉變成學習動力。
2 優化專業課堂教學設計
2.1 任務化,明確自主學習的目標
有目的化和任務化的教學活動,是以“學”為中心,有明確的目的、具體操作要求和必要輔助材料的學習活動。教員要讓學員明白為什么要開展活動,如何去開展,要完成什么任務等。這樣,學員對每個步驟的目的和任務一清二楚,同時也能較好地根據自己的學習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參與到飛行實踐中來。
2.1.1 設計猜測性的任務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猜測性的任務,活躍學員的思維和課堂氣氛,給每個學員提供了展現自我、練習表達的機會。
2.1.2 設計記憶性的任務
關行的概念性知識點需要記憶,而課堂上的記憶性任務主要是瞬間記憶,設計的任務應是學員特別感興趣的,結合飛行實際,完成后他們通常能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
2.1.3 設計真實性的任務
在真實的設備演示中充分發揮飛行實踐的特點,展示學科專業的特性,完成教員設計的各項任務,進而達到靈活熟練運用設備使用的目的。
2.2 情境化,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情境化和角色化的特點是言、形、境、情融于一體,其核心是利用“言”,抓住“形”,進入“境”,激起“情”。教員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比如設計案例性的情境,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飛行案例讓學員身臨其境地理解飛行事故的發生,自主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處置的方法等,加深學員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也加強學員對飛行的情境認識。
2.3 多樣化,豐富自主學習的形式
課堂活動要多樣化,避免“獨角戲”和“大合唱”等形式,教員要挖掘教材,緊密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各種活動。不單純的是留作業、課前提問等形式,而是通過設計案例導入、模擬飛行、事故調查討論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學員形成“愛飛行”到“懂飛行”再到“樂行”的良性循環,以便學員更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
3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帶來的成效
3.1 學員自主學習的氛圍得到營造
教員創設多種多樣的情景,不斷變換教學方法和手段,把單調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調動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快樂地學到了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
3.2 學員團隊協作的能力得到加強
小組合作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情感因素促進了學員的認知發展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提高,改進了課堂交往活動,拓展了學習活動空間,有利于全體學員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
3.3 學員自主學習的思維得到拓展
教員設計拓展內容時,應注重以學員的飛行實際為出發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這樣,學員能真正進行主動探究,親身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3.4 學員自主創新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員優化教學設計后,學員對專業的學習更加喜愛,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對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樂于接受,能與學習伙伴認真合作,互相啟發,學員的創新能力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魏安邦.教學公平與因材施教[J].教學研究,2010(4).
篇6
一、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利用人機交互,創造自主學習環境。所謂人機交互就是人工和機器相結合,在學習過程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和設備,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人機交互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選擇,提高學習積極性。在我國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是作為主要角色的,學生只是簡單的服從和配合,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永遠處于被動地位,不會主動學習,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是老師提前安排好的,沒有靈活性,學生只能被動配合和參與,沒有自主性,教學效果甚微。在信息技術新媒體環境下,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通過新型的多媒體課件,創造一個交互性的自主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基礎,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內容和方法,選擇自己的練習作業和課題。因為作為初中數學老師是完全有能力來制作這種類型的教學課件的,再加上初中數學的課程設置也是適合人機交互的,從課前的知識預習到課中的例題講解到課后的習題練習都是根據不同層次設置的,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性的進行學習和練習,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和條件,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方法。老師不僅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設備,而且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改變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老師,要懂得依據學生的學習現狀,協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課堂學習以及課后聯系方面制定適當的學習計劃和任務,提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要求,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以指導,讓學生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學會自主學習。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現實出來的一些問題,老師也要不斷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找出原因,尋找答案。例如找一些比較典型的問題和例子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去,讓學生自己進行解讀,不斷發現問題,改正問題;也可以讓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對落后的學生進行幫助,共同探討,合作完成任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先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然后再與老師的想法相結合,從而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學會知識,促進自己思維的形成,學會自主學習。例如在對“冪的運算”這一章知識點進行總結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做一個基本的總結和概括,標出自己認為難以理解和需要重點理解的地方,然后老師再做一個較全面的總結,進行相互結合,讓學生提出老師不足的地方,加以補充和完善,并且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討論,讓每一位學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且加以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增強自主性,學會自己學習。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多樣化探索學習,提高主動性
1.把無形的知識有形化。初中的數學知識邏輯性是相對比較強的,理性知識比較多,傳統的數學教學僅僅是比較片面的強調邏輯思維的培養,但是缺乏充分的圖像支持,學生沒有可以研究的環境和條件,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和老師的講解,有的人對許多概念都不理解,無法熟練運用,在正式解題的時候非常吃力,而且正確度也不高,學生的主動性缺少,長期下去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主動學習。所以,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老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設備和軟件,把無形的知識變得有形化,讓學生在有形中學會學習,學到知識。例如在學習“圖形的平移”時,通過師的講解學生最后可能知道平移后的圖形是不變的,但是對于這個過程可能難以想象,所以,在此過程中,老師要運用一些多媒體的軟件和技術來展示這一過程,比如運用“幾何畫板”這一軟件,將三角形平移的過程一點點的展示出來,從第一部第一條邊到最后一步都能顯現出來,非常的清晰和明顯。用這樣的方法顯然要比老師光用語言敘述要直觀和有效得多。
2.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初中數學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學生在傳統的教學中幾乎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接受這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只有強化記憶來背熟公式和概念,以此來掌握數學概念的特性和用法,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很不利的,他們不能主動地去接受知識,無法主動消化吸收所學到的知識和概念,學習效果很不好。因此,老師要把抽象的公式和概念,通過信息技術媒體的轉化和解讀,形成比較具體的圖像和可感知的物體,讓學生在興趣中接受知識。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的時候,對于剛開始接觸二元一次方程的學生來說,有時候不太容易理解,比如a=b+3這個方程式,只要是要讓學生明白對于b的每一個值,a都有唯一的一個值與之對應,利用多媒體的特性,解析這個方程式,用動畫、圖像等來表示,如假設b是一堆蘋果,3是一個具體的數字不能變,我們可以用3個橘子來代替,在一個籃子里放3個橘子,要不斷地往籃子里放蘋果,那么a就是蘋果和橘子的總數,當往籃子里放3個蘋果的時候,籃子里一共有六個水果,那么a就是6;當往進放5個蘋果的時候就是8個水果,那a就是8,以此類推,不管b是幾,a都會隨著它變化,并且變化的值只有一個。這樣用具體的物體把這樣的方程式表現出來,不僅加深了學生記憶和認識,同時也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自己去探索學習,學習效果更好。
3.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化。人類對于動態的物體感知能力顯然要比靜態的物體感知效果要好,運動的物體能更好地刺激人的大腦,對現象做出反應。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大部分只是都是靜止不動的,如果只是光看書本或是黑板,很難想象或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利用新媒體課件或是電腦技術,靜態的課本知識用動態的圖像或現象表達出來,讓學生對看到的東西印象深刻,從而產生學習興趣,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圖形的對稱需要發生許多的位置變化,但是最后的結論是不變的,所以老師可以運用“幾何畫板”來展示這一變化。通過一些簡單的操作,將圖形的每一條邊,每一個角的運動軌跡都展露無疑,更加立體和動態,學生通過觀察這些圖形的變化掌握大體的技巧,然后讓學生也進行實際操作,自己動手,更加清楚明白的揭示圖形的變化和對稱,對于許多的類似問題,如旋轉、翻折等的一些圖形的運動都可以用這類軟件來進行教學,學生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自己去研究探索,從而逐漸養成中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督促學生自主學習
篇7
關鍵詞: 技能游戲化 小學體育教學 應用
現如今,對學生的教育實行全面發展式的教育,學校家長對體育學科也越來越關注,希望學生能在其他方面優秀的同時鍛煉出好的身體。因此,對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應進行深入探索,不能再繼續局限于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在體育知識上取得良好成績,卻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所以,對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究十分有必要。我國目前的體育教學存在許多問題,過分重視文化成績忽視體育鍛煉的結果就是一些學生身體素質不達標,沒有培養鍛煉身體的意識。現就技能游戲化在小學低年級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以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
一、技能游戲化在小學體育中的應用可能性
體育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程,主要以身體練習作為主要手段,有助于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發展,運動技能作為體育健康課程的主干,能夠將以身體練習作為主要手段的課程性質體現出來,而運動技能學習領域是其他學習領域目標實現的載體,若是沒有學習運動技能,則其他的學習領域將會失去該課程的特征,也就無法實現整個健康的目標,運動技能的學習領域可以在學習的時候掌握多種基本運動技能,并在學生的已有基礎之上,形成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而更好地掌握一至兩項基本的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
體育游戲是一種綜合性體育,不僅在內容和形式及作用,而且在參與對象上,都具有綜合性。一般可以將運動項目分為籃球和排球游戲等,按照游戲形式可以分為接力、追逐、攻防爭奪的游戲等,按照身體的素質可以分為速度、靈敏游戲等。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體育課的教學手段主要是掌握好身體的各個活動的運動技能。因此技能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一直是最重要的,體育游戲的綜合性可以將任何體育項目的練習作為素材和訓練手段。
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體育游戲
小學生的自尊心較強并且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且大腦興奮點容易轉移,所以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體育教師在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當中,可以將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作為發展的重點,置于主導地位。而且體育游戲的形式復雜多樣,具有較強趣味性,所以能夠引導學生將無意的注意力指向于集中,有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動力及對體育運動的本能喜愛。
小學低年級學生都處于身心的發育期,身體素質具有骨骼硬度較小,但是韌性較大的特點,在骨骼組織內的有機物較多,無機鹽含量較少,骨松質較多,骨密質較為稀薄,不容易產生骨折,但是容易發生變形。上述情況表明,學生的負荷不適合太大,運動時間不能太長。而體育游戲本身就具有時間短、適合人體活動的特點,而且學生可以在游戲的合作過程當中,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節,在內容上不斷豐富,還需要通過集體合作才能夠完成,所以不會出現單個人負荷過量的情況出現。
三、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技能學習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理解和應用能力方面都比較差,所以在體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常常會出現自己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糊里糊涂的情況。這就說明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時候,不能只重視教,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技能學習十分枯燥,但是教師不可以在課堂教學當中一味讓學生游戲玩耍,也不能只重視教學,而忽視學生的個體感受,讓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所以技能教學的方式要進行改革。因此我們要將運動技能和體育游戲有機結合,從內部進行改變,從而獲得教學和學習上的快樂雙贏。例如,我們在開展沙包技能學習的時候,主要的關鍵技術點就在于肩部,通過肩上屈肘和背后過肩的姿勢形成一個拋物線,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設計一個游戲,將五個人分為一組,進行沙包接力,不能超過劃分好的區域,而第二個人投擲的起點就是上一個沙包的落點,依次接下去,將投擲的距離總和直接作為勝負的標準。而在第二個階段,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好強心理有效利用,進而升華,體育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激化。教師可以創設相應情境:“同學們,獲勝的游戲組為X組,我們要不要在下一次的游戲中贏過他們?”孩子們就會在這樣的氛圍中大喊:“要!我們要!”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始學習技巧,而在潛移默化的語言交流過程中,教師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有利于學生產生愛學的意識。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開展技能教學,這時候的學生都是專注的,能夠提高學習效率。而在第三階段,教師就可以通過改進技術完善技能,教師在游戲開展之前可以通過激勵學生,選出“制勝之星”等,從而激發學生玩游戲的熱情,這樣才能提高技能學習的動力。
四、結語
現如今,社會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小學低年級體育教師的責任重大,在往后的教學中不斷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完善,為學生身心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本文對技能游戲化在小學低年級的體育健康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興趣,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水平,制定可實現的課程目標,這是一種積極的、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語言文化 導入差異 興趣
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包括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科技、文教等方面的知識;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政治信念、、社會準則、風俗習慣、道德標準和思維特征。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可以圍繞高職高專課本以及英語應用能力考試所涉及的相關內容,適當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逐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從詞匯方面入手
詞匯是對文化反映最為直接的語言要素。詞匯教學中文化知識的講解是文化導入的重要內容。充分挖掘詞匯的內涵,如英語的cousin一詞涵蓋了漢語的“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農民”這個詞在漢語里是統一的概念,繁殖“農業勞動者”,而英語中卻以其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peasant”帶有貶義,《美國傳統詞典》給peasant下定義:“鄉下人、莊稼人、鄉巴佬”,“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缎戮庬f斯大學詞典》給出的定義為:“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人”;上述詞匯指代范疇上的差別,表現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猶如:英語中的顏色詞頗具特色,下面這段文字能典型的體現出來。
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實可靠的人。那天他臉色不好。近來他感到悶悶不樂。我見到他的時候,他顯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點振作起來。)
通過教師的引導,一旦了解這些顏色詞的用法和文化內涵,明白了其真正含義,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不但對我文字知識印象深刻,還可逐漸形成較好的文化意識。
2. 從習語方面著手
既能學到語言又能學到文化。習語的創造和使用離不開民族的歷史背景、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地理環境等。它的比喻和聯想是由其民族的背景和現實所決定的。不了解習語所依賴的民族環境是無法理解其真實含義的,有時甚至會導致極端錯誤的理解。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涉及對歐美人對動物的文化理解,狗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忠實真誠的朋友,狗在英語中除了極少數因受其它語言的影響而含貶義外,絕大部分沒有壞的意思,并且許多習語還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普通生活、行為,如“a lucky dog”;“to work like a dog”及 “tobetop dog”。而漢語對“狗”更多的是傾向于貶義使用,如:“狗仗人勢”、“豬狗不如”“狼心狗肺”等等。因此,若按照漢語的習慣去理解的話,則與原語中所傳達的意思大相徑庭,甚至不可理喻,所以才會有“愛屋及烏”這種不同于我們對其字面意義理解的翻譯。因此,習語比詞匯更富于文化內涵,更能激發學生的探討欲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語言的理解能力。
3. 從社會習俗及社交禮節方面著手
如講授Holiday時,可以不失時機的向學生講清楚一些重大的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感恩節、復活節、萬圣節等的由來和意義,并結合幾個重要的假日(如Christmas, Halloween等)舉辦一些晚會和活動,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讓同學們親身體驗英語國家的民情風俗,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把語言學習活動貫穿到文化活動中去。中國人見面時常問:“你吃了嗎?”“你去哪?”而英美人見面時喜歡談論天氣,中、西方的生活習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WARM, where, meal.
I 代表income; W 代表weight, A 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 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正確掌握文化禁忌是實現跨國文化交際的前提。此外,在中國,individualism表示“個人主義”是貶義,在中國更強調集體表現和合作精神,而在西方,則強調個人表現和競爭,他們認為不愿意顯露自己才華的人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文化差異,即價值觀不同的問題。這些社會習俗和價值觀的差異會給英語語言的順利交流與應用造成一定障礙。所以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差異以教育和導入是有必要的。通過文化得到如何比較可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當然只在課堂上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是不夠的,適當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擴展和補充。為此,我們英語教師在設法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努力拓展第二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各種交際活動。如:閱讀英文報紙,聽英語廣播,觀看英語原版電影,組織英語沙龍,編排英語短劇,組織英語角色表演等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全方位了解英語的文化知識,體會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對于現代高職高專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使用外語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同時也是高職高專生成為各企業人才的前提。這就要求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可以先從語言的本身著手,漸漸滲透,尋根逐源。既而在文化的背景下來學習語言,便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參考文獻
[1] Edward Sapir 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1.
[2] 柯丹.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M].科學出版社, 2004.
[3] 王晨.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1.
篇9
一、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化解教材內容的難點
1. 找出新舊知識聯系的梯子。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化學概念或理論性知識、具備了化學學科持續學習的能力和基礎。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注意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使新知識與已學知識掛鉤,讓學生沿著舊知識的臺階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前進過程中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也從實際出發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找出新舊知識聯系,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朝新知識的大門走去,在走向新知識的路途中觀察著思考著感悟著收獲著。
2. 將難點化整為零。對于一節化學新課“如何突破課時難點”是我們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思考的問題。有時將難點化解為幾個容易操作的實驗或在實驗中設計幾組承上啟下的思考題也會收到不錯的效果。如原電池教學的難點是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如何“以銅鋅原電池為載體”幫助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 如何理解原理中“電流的形成、電子的流動方向、兩極的反應”這部分內容?
我設計了三個實驗并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通過三次實驗和環環相扣的三組思考題,“辯、練、用”結合,引導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是能量轉化的一種方式、該轉化必須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實現,而且還需要原電池這種裝置,學生對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即電流產生的原理就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掌握了。這些設計,看起來沒有什么特別,但處理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盡可能通過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外顯,在關鍵處,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等待學生的觀察、思考和感悟,引導學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與習慣。原電池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次將難點化整為零教學設計產生的教學效果不錯。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個成功的教學設計對待學生的知識難點就像對待遇到困難的朋友,而教師在問題預設中幫助了學生又不讓他察覺,讓學生覺得是通過自己努力所獲,多次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難點就不再難了。
二、設計有驅動性的問題抓住教材內容的重點
驅動性問題是在基于教學目標的教學中事先設計好的問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探究和回答,并用來組織和驅動的活動。當學生合作尋找驅動性問題的答案時,他們就發展了對于與項目有關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1. 化學驅動性問題的設計可以是不確定的化學問題。比如魯教版必修1學習硝酸的性質時,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硫酸和鹽酸的性質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硝酸與銅能反應嗎?硝酸與稀硫酸、稀鹽酸性質相似嗎?(2)常溫下,濃硝酸與單質鐵、鋁反應放出氫氣嗎?為什么?如果加熱呢?(3)濃硝酸參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還原產物是什么?稀硝酸參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還原產物是什么?(4)硝酸如何保存?為什么?
這里的驅動性問題是:“硝酸與銅能反應嗎?”在探討這個問題的答案的時候,學生自然就會拿硝酸與熟悉的硫酸和稀鹽酸性質相比較,這樣就打開他們思維的匣子,帶著疑問和好奇,產生學習的欲望。下面接著設計的問題就是幫助學生完成這個驅動性問題的梯子,順著這個梯子,學生分析討論、動手實驗或觀察實驗,尋找出硝酸、稀硫酸、稀鹽酸之間的異同,掀開硝酸性質的“神秘”面紗,從而獲得硝酸的性質。思維流淌的課堂才是最有價值的課堂,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善于誘思,舉一反三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并進行質疑、釋疑。
篇10
伴隨著當前高度信息化新時代的到來,在我們生活圈中,流傳著微信、微博、微小說、微視頻、微電影、微課等等一系列以“微”為標志的“微媒介”信息平臺,為我們的現代娛樂消譴、學習探論、日常生活、開啟了一個具有當前文化潮流的新時代——“微時代”。在這以當今智能手機為載體的“微時代”中,“微媒介”的具體表現有:容易申請,組建速度快,更新傳遞信息速度快且廣,編輯內容短小精練且語言變化豐富、文化內涵簡明淺顯且具備通俗化,整個龐大群體中能隨時隨地快捷地接收和參與等等特點。小,精,淺,散,快的“微媒介”,特別是近期快速流行發展起來的“微信”,傳播交流信息到情感的溝通,完全可以通過幾字就實現,極易被我們當代的中職生所接受和參與。它對于中職生而言,閱讀和學習耐力的時間短而有限,這就需要我們中職專業教師高密度、沖擊力大地提供奇而豐富的信息內容和數量,讓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地在極短時間內被吸引來閱讀和學習。
二、“新時代”信息技術用于美術專業教學指導的需求與挑戰
鑒于美術學習是一種十分個性化、創造性的活動,它需要個性化的指導。但在實際的實訓課堂上,教師只能對少數學生進行指導,很難兼顧全班,對于其他學生的疑惑與學習需求,教師應怎樣及時有效地去實踐呢?如果說,花更多地時間應對個別學生可能遇到的疑惑,這樣,明顯會大大限制班級課堂教學的效率!鑒于中職生是新型信息技術手段的敏感群體,簡便快捷“微時代”信息技術在中職美術教學中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同時也對美術專業教學提出了一些新問題和挑戰,學生手機的問題是我們中職教師教學管理中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既然不能完全禁止,就得想辦法,要好好地利用它,發展它。有效地允許學生在課余的時間使用。在美術的專業教學中,為了更多的學生的需求,如有一定共性的問題,只有在教師理論的講解時給學生總結。產生個別問題心得并記錄下來,教師有效地利用微博、微信平臺個別的問題進行分享,提出和回答切合學生特殊需要的問題,讓學生隨時隨地做筆記和心得,讓所有觀看學習,分享,有效地改變教師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微技術”用于美術教學的策略
(一)搭建“微媒介”教學平臺在班級中搭建起自教師到學生的”微媒介”信息共享教學平臺,我們的專業教師就是召集領頭和發起人,把學生分為多個專業組,設立每個專業學習組的組長來當任信息的牽頭人,在分組技能學習后對本小組的心得體會進行收集。并且以多元化方式為負責“微媒介”信息的收集去尋找共享資源,來和傳播、分享和監督,隨時隨地地發表自己每天簡短的感想日志、點贊、分享和評論,可以是一句話,一張圖片,也可以分享別人的日志和公眾號,這樣切實貼切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內容,日志式的發表教學內容有效地補充了平時的課堂教學,且更便于學生的翻閱、復習和查詢回顧,記錄自己技能和知識成長的歷程。教師計劃的安排,教案的知識點的共享,就是學生上課筆記的補充;學生感想的也就是對課堂教學反饋。“微媒介”是建立在課堂教學基礎上而展開的信息共享教學平臺,它注重于有效地開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因此,它具備明確的目的方向性和系統規范性。這樣,我們就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微媒介”進行學習和探討。
(二)開發微課程,培養“微技能”“微媒體”教學是正常課堂教學的有益的、強有力的補充,它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單向式灌輸教育,更是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共同參與其中,進行雙向全面地溝通。教師是理論的講解者和技能傳授者,學生是知識問題的產生者和反饋者。建立在智能手機虛擬基礎上的“微媒體”其中的表達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美術技能的獲得和發展是在于手上的功夫更是建立在眼力觀察和辨別上,這就給虛擬的“微媒介”溝通和教學帶來可能,以至于更加便捷地介紹和欣賞優秀的作品來提高認識、欣賞和辨別能力,讓學生去進行有效的認識和領悟。改變以往日常教學、教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認識引導,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管理、成長的動力。在“微時代”下的“微技能”引導是“微媒介”最便于開展和最為有效的引導。首先,教師在針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知識技能引導學生,圖文聲色并茂。這就要需要教師對技能的研究和探索能力,和學生的探索思考和自我約束能力能力。要求學生在大量信息面前學會分析思考,領悟技能方式得出自己的結論和經驗。其次,在鏈接和分享公眾號上,結交和處理各種關系中有選擇性的接受信息和文化,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健康地投身到“微時代”中,相互交流技能的發展。
(三)利用微技術,增進反饋交流的及時性、多向性和針對性在“微媒介”的環境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建立要求學生利用微媒介進行回應制度,教師在、分享知識、技能、作業等后,要求學生及時評價、點贊,轉發等反饋手段,及時的反饋能使教師正確及時地了解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焖俚剡x擇最佳方式解決教學的問題。這樣,在調整教學活動時候,能更快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恰當地傳授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學生的及時評價讓教師了解到,除在實訓教學的有限時間里,教師所觀察到的。不同學生對美術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認識不同的情況,這樣,學生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會產生錯誤的觀念和認識,盡快地得到發現和糾正;正確的觀念和技能方式得到及時的確立和強化、表揚和傳播,從而,提高了學生自身和其他人在下一次類似的技能練習中的準確率。避免了學生在學習技能中走上認識的偏移和彎路,明顯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傳授新技能、新知識之前,教師讓學生欣賞和分享名家名作及技法視頻。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應具備的基礎知識是否已經形成,在練習和理論學習之后,看看學生掌握新知識的程度如何?這樣,多次反復、逐漸加深的方式來了解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針對課堂教學時,教師的教學活動的微調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和適應學生的能力特點。在微媒介的平臺上,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多方位的。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了平臺的討論和互動,能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反映和不同的學習效果,有效地反饋到正式課堂教學的調整和把握。學生之間也會在交流中頓悟和理解,畢竟他們同學之間是朝夕相處,影響是最長遠的。這樣,反復相應的補充,修正和提高符合了藝術的潛移默化教育規律。
四、“微技術”用于美術教學的初步成效
俗話說,學習美術要先提高眼力,“微媒介”平臺的分享,它提供了便攜,不管是在學習還是欣賞。學生可以以輕松、親切的姿態走進身邊的公眾號和朋友圈,分享中名家的示范得以重現,高清晰的大師的名作就在身旁,讓學生建立欣賞名作的眼光,站在了“藝術巨人”的肩旁上。它還為學生提供了均等的展示和傳播機會。在“微媒介”平臺上,學生的美術作業得以最快捷、有效地曬出來,分享到朋友圈。它形式是那樣豐富多彩,既可以自我系列性地整體推介,也可以獨幅配以筆記式的感想;既可圖文并茂或以微視頻的方式,也可以讓完成作業與步驟圖并列。這樣實現多方位的立體性展示,既擺脫了平時有教師來挑選作品展示的為難,也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在完成優秀作業后展示的成功感。
微時代”所帶來的這種嶄新的教學方式,不僅拓展了教師的知識結構、文化視野和能力方法,也讓教學活動更加接地氣,在“微媒體”平臺上,教師和學生之間實現了平等的交流和對話。雙方都可以即時展現作畫現場中的狀態和技巧,隨時表露出作畫心境和感悟、構思與過程??梢宰寣W生自由地評說,同學相互之間的贊賞、建議、鼓勵或批評,雖然有時會缺乏點專業的深度和廣度,甚至常常表現出認識的幼稚和不足,其中,這恰恰彌補了專業教師上課講解的欠缺。同學間里相互的互動可以洞悉到知識和技能的真諦,并因此能更清晰地觀察到自身學習的不足。這樣一來,教學活動就不再是一種單向的行為,這不僅激發了學生欣賞作品的興趣,開啟和培育了審美的意識,反過來也從學生的反饋中獲得啟發和修正。教師只有放下傲慢的姿態,坦誠地面對著學生,心靈也將變得開闊和明朗,不再因此孤芳自賞。學生則因此走進了美術家的心靈世界,真正成為美術教學的參與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