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制度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9 09:17: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監管制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監管制度

保險監管制度研究論文

[摘要]:英國實行由議會立法、貿工部全面監管和保險同業工會自我管理相給合的保險監管制度。美國實行聯邦政府雙重監管制度。日本正在改變其嚴格的行政式保險制度。本文借鑒西方保險監管制度,從保險立法、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國保險監管制度對策。

[關鍵詞]:保險監管制度,比較

保險業是集風險性和金融性于一體的行業。基于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國大多建立了比較嚴格的監管制度,其中以英、美、日等西方國家最為完善、系統。對其進行比較研究,對我國保險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西方保險監管制度的比較

(一)英國保險監管制度。英國的保險監管制度采用“公開性自由”原則,實行由議會立法、貿工部全面監督管理和保險同業公會自我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英國現行保險立法是《保險經紀人法》、《1982年保險公司法》和與之有關的保險條例:《1983保險公司財務條例》、《1981年保險公司條例》、《1983年勞合社保險條例》以及貿工部關于收費標準的法律文件、《1990年保險公司法律費用保險條例》和《保險公司修改條例》。

查看全文

自貿區金融綜合監管制度

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經過建國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隨著科技的創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動,當前全球金融業邁向了一體化、綜合化、集團化發展。我國金融業的多樣化發展和金融業務也日益復雜化,類金融機構蓬勃發展。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在建立和完善金融綜合監管制度,形成上下、內外互動,多元參與的綜合監管格局,圍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政府、行業協會、社會公眾的作用,有利于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乃至全國其他自貿試驗區的建設。自貿區金融綜合監管現存問題與瓶頸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四年多來,進行了一系列金融監管方面的創新,有力地促進了區內金融發展與創新。然而,由于諸多體制性因素和外部條件變化、尤其是國家金融安全形勢變化的影響,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和發展力度有所放緩,尤其在對接國際市場、以開放倒逼改革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市場對金融改革的期待和熱度也有所下降。自貿試驗區在集聚持牌金融機構的同時,近年來一些新型金融平臺、投融資中介機構蓬勃發展。其中有的企業不具備經營資質,有的缺乏基本的風險控制體系。部分企業雖然不在自貿試驗區注冊,但是著眼于上海市的金融市場、品牌和樓宇環境,選擇在自貿試驗區辦公這些都對金融綜合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

金融迅速發展與金融監管體制之間的矛盾與問題。

隨著金融科技創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推進,金融業態呈現多樣化、金融業務呈現復雜化,全球金融業一體化、綜合化、集團化的趨勢越明顯,在某種程度上我國的分業監管金融體制很大程度上滯后于金融市場的發展。上海自貿試驗區肩負金融開放試驗田的任務和使命,要求“對標國際服務新規則”、促進服務業自由化,從這一定位首要意味著在試驗區內對現有監管框架體系的較大程度的突破,以培育一個更加開放、自由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供示范。但是,由于近幾年國際經濟格局變動劇烈、國家金融安全承受較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現有監管金融體制變革的步伐也受到了影響。分業監管金融體制在一定時間不會改變。這些體制因素和外部條件決定了自貿試驗區金融變革的整體格局已經受到了很大限制,改革的步伐客觀上放緩了。相對保守的監管態勢將持續一段時間,而較大的監管壓力已經在2017年自貿試驗區金融機構與金融業務整體發展趨緩中體現出來了。如果外部條件沒有較大改善,體制因素趨向保守的趨勢很難改變,自貿試驗區金融發展與創新將長期受到金融開放不足的問題。在當前金融科技和金融混業發展趨勢下,分業監管金融體系面對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監管扭曲和監管漏洞,在金融放開的同時產生了監管不足的問題。以行政手段為主的分業監管模式雖然框住了金融創新,但是即便不考慮監管部門因為既得利益產生的規則扭曲,由于不充分、不對稱的金融開放造成了監管扭曲,客觀上加大了投機套利的行為空間,從而人為放大了監管壓力,造成客觀上監管不足的問題。加之很多違規性的金融業務具有很大的隱蔽性與復雜性,行政化的監管手段往往不能實現有效的監管,更加劇了這種監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尤其是隨著自貿試驗區跨境資金流動的放開,如何實現有效和合乎國際規范的跨境金融監管,需要監管理念和監管手段的雙重創新。近年來,由于民眾金融消費能力的提升、金融科技的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體制外金融發展迅猛,然而相關市場參與者的風險意識、市場理性都有待培育,這些新金融業態在從無到有的迅猛發展中很快呈現出各種亂象,造成了一定的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大量體制外新生的金融業態都在灰色地帶,傳統的監管體制無法覆蓋,為了新金融業態的健康穩定發展客觀上又需要監管部門進行一定程度介入和規范。目前在體制外非持牌金融在監管上主要由中央明確規則、實行屬地監管,但是在具體監管手段上,如何避免單一的行政干預、現有監管如何形成合力、建立清晰有效的規則,也對現有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提出了挑戰。因此,分業監管模式難以適應金融市場發展的需求,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機制亟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分業監管模式難以適應金融市場發展的需求,造成金融創新不足。在金融創新產品日益多樣化的情況下,這種監管體制顯然不利于金融發展需求。在分業監管體制下,每個監管機構都有各自的職能和監管范圍,自成體系,條塊分割。監管機構之間也存在著信息溝通不足、共享程度低的問題,沒有形成一個組織嚴密、高效規范的全方位的監管協調機制。監管手段與方式亟需綜合化,系統性風險監管與防范機制亟待建立。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金融監管法規建設相對滯后,具體的實施細則相對缺乏,金融法治亟需推進;在行政手段、法律與經濟手段綜合運用上存在不足;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大數據運用不足以支撐綜合監管。監管的信息技術平臺如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的“公用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和“綜合監管平臺”應當接入金融綜合監管系統,這些平臺亟需與人民銀行信息系統實現接入與數據共享。目前,金融監管機構與海關、稅務、公安、司法等監管部門之間信息對接與數據共享還存在障礙,這些平臺存在著不同監管機構的“信息孤島”現象。對于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金融監管,目前監管機構采取的大多數是限制性監管和合規性監管,側重于現場監管、市場準入行為監管以及傳統業務監管。但是對系統性風險、非風險監管以及市場退出監管方面還比較薄弱。金融綜合監管缺乏事前防范機制,發現隱性風險的能力亟待加強。

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的自律性亟待加強,社會參與和監督機制亟待建立。

上海對金融業的綜合監管主要是外部監管,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的自律性不足,社會參與監督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起來。金融監管方面的問題主要是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不健全,滯后于金融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它們強調發展規模和速度,卻放松對質量和效益的追求。它們對資金的使用缺乏嚴格的監督和管理,資金審批程序不健全。一些金融機構沒有單獨設立內審部門,內審監督機制不健全,內控制度和行業自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探索和完善自貿區金融綜合監管推進監管機構的系統集成,構建“四位一體”金融綜合監管總體模式。推進監管機構的系統集成,形成系統性的監管體系,構建“四位一體”金融綜合監管總體模式。在此,上海自貿試驗區應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上海金融綜合監管聯席會議,成立金融綜合監管委員會。發揮金融綜合監管委員會的作用。對于現有的分業監管體制,應當加強中央和地方在監管機構的溝通工作,可在金融綜合監管會議制度下,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主導建立上海自貿試驗區專門委員會,負責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金融監管具體協調事務,確定最為適當的監管工具與方式。為促進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市場金融業務監管協調和信息共享,既要加快對外開放,同時也加強金融監管和防范金融風險,要探索行業自律、企業自控、社會參與和信息技術支撐的“四位一體”的透明、高效、便捷的大監管模式。在此中,抓手為建設政府各管理部門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大數據平臺,依據是社會信用體系、信息共享和綜合執法制度,依靠是社會力量的參與,相關信息共享平臺為四大主體順利開展監管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資源和技術支持,從而形成各監管部門相互配合以及信息共享的金融綜合監管格局。形成全面覆蓋金融經營機構和類金融經營機構的監管機制與制度。在理順監管機構的分工關系的基礎上,加快形成監管機構的協調機制,形成全面的監管組織網絡與信息化網絡,全面覆蓋金融經營機構和類金融經營機構,全面覆蓋金融產品與類金融產品。重點監測金融行為清單包括P2P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私募股權投資或私募證券投資、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和跨界從事金融業務等活動。一是注意監管機構的系統集成,提高部門之間協調水平,特別是建立緊密型的中央與地方協同機制和地方政府部門之間協調機制;二是落實和實施“一個平臺(上海金融信息共享與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兩份清單(分業監管機構清單和重點監測金融行為清單)、三類數據庫(機構信息數據庫、產品信息數據庫和從業人員信息數據庫)、四種信息源(金融管理與市場運行信息、社會公共信用信息、行業協會自律信息、媒體輿情與投訴舉報信息)”為框架的信息共享機制。建立監管部門的權力清單與責任清單制度,促進分業監管機構清單和重點監測金融行為清單的清晰化,形成全方位覆蓋(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的事中事后綜合監管體系與格局。同時,建立跨部門之間協調聯動機制,協調好各監管部門的工作,使之既各司其職,又實行聯動,形成協同效應。從機構監管轉變為功能監管,即依據金融體系基本功能或按照金融體系所提供產品、服務功能來劃分監管對象,以消除自貿試驗區中交叉金融產品和交叉金融業務所導致的監管真空和監管沖突。專職監管部門要加強與稅務、財政、審計和司法等其他非專業監管部門和中介機構之間的協調與聯系。推進金融監管信息共享與綜合監測預警平臺的建設。以信用為抓手,強化信息共享,加強對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的持續監管與精準監管。建立和完善試驗區金融監管信息共享與綜合監測預警平臺是金融綜合監管工作的基礎和重點,改變過去金融監管部門各自為政與數據孤島的弊端。要立足于信息資源的共享互換,以信用為抓手,運用信息技術,采用大數據分析,建立信息預警系統,根據大數據計算結果,建立金融系統性風險警報與預警機制,把事中事后監管前置,使得監管人員在事前就已經注意到即將發生違法違規的環節,恰當地分配時間與精力,專注于即將發生問題的領域與事件,研判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監管的最薄弱環節,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為此,應當促進現在的人行“征信系統”、浦東新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和“綜合監管平臺”以及公安、海關和財政等的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對接,實現信息共享,提高數據的利用效率。應當建立以人民銀行為主,涵蓋各類金融機構綜合信息網絡系統與技術平臺,同時把公安、司法、海關、財政、審計等信息納入綜合網絡系統與平臺,實現跨系統的信息收集、整理、交換與共用,確保信息資料的及時、準確和安全。以法治化為手段推進對類金融機構的綜合監管。應當以法治化為手段,整合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方式,推進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流程統一化,加快制定《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管理條例》,明確每個金融監管機構的責任和目標,明確金融監管部門和中央銀行之間的分工和職能定位,明確中央銀行是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和金融體系總體發展的主導者。建立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主導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建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近年來,類金融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類金融機構發展迅猛。為此,通過建章立制方法,依靠法治手段,設定相對明確的監管標準,確立相對清晰、客觀的尺度與標準,促進對類金融機構監管走向制度化、常規化、全面化與精準化。推進類金融機構接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類金融機構的經營情況必須納入浦東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和“綜合監管平臺”。促進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綜合監管系統與浦東新區事中事后監管系統互聯互通,推進市場監管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綜合監管平臺”和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信息數據共享,推進公安、司法、海關、勞動人事、統計等政府管理部門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形成全方位的機構監管網絡與信息監管網絡。

作者:陳建華 單位: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查看全文

小議民事檢察監管制度

摘要:目前理論界和司法界對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討論程度可以用“如火如荼”來形容,隨著眾學者研究的不斷深入,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利弊有越來越明朗化。本文綜合學術界各種觀點,對此制度提出了個人的一些分析及建議。

關鍵詞: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爭議;缺陷;完善

一、前言

近幾年來,理論界和司法界對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探討已成為熱點問題,各方面對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設立褒貶不一,眾說紛紜。本文結合大量材料,吸取多位法學人士的觀點并將其進行了細致的比較研究,提出了一些淺薄的意見,懇請得到讀者的指導和批評!

二、對民事檢察監督制度應存在還是廢除的爭議

我國關于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立法一出臺就掀起了一陣爭論高潮,有關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文章層出不窮,各界人士發表了各種不同的看法,最大的焦點當屬于民事檢察監督制度應存在還是廢除的爭議。本人將此現象比作成一場精彩絕倫的辯論賽,主張廢除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一方定為反方,主張應該設立并完善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一方定為正方,這場辯論鹿死誰手尚未定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人站在正方的立場并作為主辯與反方進行辯論。

查看全文

農產品監管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加強對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安全管理,防止食用農產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定義

本辦法所稱的食用農產品,是指種植、養殖而形成的,未經加工或者經初級加工的,可供人類食用的產品,包括蔬菜、瓜果、牛奶、畜禽及其產品和水產品等。

本辦法所稱的安全監管,是指政府有關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食用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及其相關活動進行監督管理,以保證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為。

查看全文

煤炭經營監管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煤炭經營監督管理,規范和維護煤炭經營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煤炭經營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煤炭經營,是指從事原煤及其洗選加工產品的批發、零售及民用型煤的加工經銷等活動。

第四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全國煤炭經營的監督管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指定的煤炭經營資格審查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煤炭經營的監督管理。

查看全文

煤炭經營監管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煤炭經營監督管理,規范和維護煤炭經營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煤炭經營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煤炭經營,是指從事原煤及其洗選加工產品的批發、零售及民用型煤的加工經銷等活動。

第四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全國煤炭經營的監督管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指定的煤炭經營資格審查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煤炭經營的監督管理。

查看全文

縣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制度

一、聯絡員制度

(一)縣安委會各成員單位確定一名負責本單位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科室負責人擔任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聯絡員,并報縣安委會辦公室備案,經審查后予以公布。

(二)聯絡員主要職責是:負責本部門與縣安委會辦公室的日常聯絡工作;協調、落實縣安委會及其辦公室部署的各項工作任務;收集、整理、上報安全生產工作信息、先進經驗;每周一向縣安委會辦公室報送本單位上周工作情況及本周工作打算;每月5日前向縣安委會辦公室報送本單位上月工作情況和下月工作計劃。每月報送的安全生產工作信息數量不少于4條。

(三)定期召開聯絡員會議。每2周召開一次各行業安全管理組織牽頭單位聯絡員會議。每月召開一次各行業安全管理組織牽頭單位分管負責人會議。會議內容主要是通報情況,交流工作,研究討論安全生產工作問題。根據領導安排或應部門要求,遇有重大事項,可不定期召開專題協調會議。相關部門的分管負責人參加會議,或根據工作需要,邀請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

二、工作通報制度

(一)縣安委會各成員單位每年7月10日將上半年工作情況及下半年主要工作思路形成書面材料報送縣縣委會辦公室。每年1月10日前將上年度工作情況及本年度主要工作思路書面報送縣安委會辦公室。

查看全文

民辦幼兒園財務監管制度

為了規范和加強我縣民辦幼兒園的財務管理,切實維護受教育者和幼兒園的合法權益,有效保證民辦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正常開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范》和《溫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我市幼兒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此規定。

一、民辦幼兒園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取得審批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

二、民辦幼兒園必須在銀行開設以審批部門批準的幼兒園名稱為名的銀行基本帳戶,必須依法建立和完善財產及財務制度,實行成本核算,科學計算教育培養成本。

三、民辦幼兒園對接受教育者可以收取的費用為保育費、幼兒膳食費(含點心)及代管費三項。民辦幼兒園的保育教育費標準,按照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原則,由幼兒園根據辦園成本自行測算確定,并持辦園許可證、民辦非企業法人登記證、中介審定的成本報告、民辦幼兒園收費標準備案表等材料,提前到縣教育、物價和財政部門備案。取得備案許可后,將收費標準予以公示。收費標準一經確定,應保持相對穩定,不得隨意變動;如需變動,必須在下一個年度重新備案并經公示后方可執行。幼兒園收取的費用應保證幼兒園正常運作,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抽逃、挪用辦學經費。

四、民辦幼兒園必須按照《會計法》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規定配置具有會計從業資格的會計人員,建立會計帳冊,進行會計核算,及時提供合法、真實、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及時記帳、對帳、結帳及編制財務報表,做到帳證相符、帳帳相符、帳實相符。

民辦幼兒園應當對其所擁有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可根據其性質和消耗方式預計使用壽命,合理分攤入各期培養成本。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改進建議

1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存在的問題

站在新時代的角度,中國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日益突顯。對于這方面來說,相關的監管制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應地,想要對它進行完善,需要先對它已存在的問題進行適當的分析。進而,找到問題的根源,為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埋下伏筆。當然,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單一的。因此,文章作者以比較法的視角,對其中的冰山一角進行了相關的探討。第一、在食品安全標準方面,沒有進行合理的完善。對于食品安全標準方面,國家制定了很多的標準,可以說涵蓋了食品生產的整個行業。但相關部門卻沒有根據新時展的要求,來進行相應的調整,造成很多問題出現。比如,對應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夠集中,不利于對食品進行安全方面的管理。又比如,長年對一些食品安全標準進行使用,而這已經無法滿足時展的需求。對于食品安全標準方面,國外卻遠遠優于我國。日本不僅在食品不同方面都有對應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而且很多方面都是屬于站在世界前端的。如,加工類的肉制品、水產品。第二、對于食品安全方面,監管制度的力度不夠。一是:食品安全的監管人員隊伍不夠健全。很多監管人員都具備對應的監管能力。同時,在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的時候,監管人員嚴重不足。尤其是在農村問題特別嚴重,食品安全監督只是一個空殼。二是:在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方面,沒有建立對應的責任問責制度。以至于在食品生產出現問題后,沒有對應的崗位負責人及時進行處理。第三、沒有對應的食品安全監測技術,尤其是關鍵性的安全監測技術,對食品安全的監測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對于這方面,國外不僅具有對應的食品安全監測技術,還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比如,在農藥殘留物檢測方面,美國相關機構可以檢測出360多種,而我國還沒有對應的檢測技術來檢測出這么多種農藥的殘留物。

2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的有效措施

從中國食品安全在監管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來看,采取可行的策略對它進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相應地,對于這個方面來說,有很多可行的措施可以運用到其中。因此,作者對其中的一些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2.1在監管制度方面,需要建立相關的食品安全檢測檢驗制度,并加以完善

在食品安全監管制度方面,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需要從實際出發,對不同層次的食品安全檢測檢驗機構予以健全。對于這方面,需要和其它相關部門一起來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管理。并分別在這些部門中設有檢測檢驗機構。進而,對食品安全進行全面的監督管理。相應地,對于食品安全監測所處的環境以及所使用的設備,國家專門的監督管理機構需要進行對應的評估。在食品安全檢測檢驗方面,國外也進行了對應的完善。比如,在美國,以對應的市場為基準,按照市場監管的要求,不僅建立了具有全國特性的食品安全監測機構,還根據每個州的特點,建立了對應的食品安全監測機制。在實踐中,不論是對蔬菜水果方面,還是在其它食品生產方面,都具有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方面,還能夠對食品的安全進行預防。

查看全文

證券市場監管制度再審視思考

摘要:證券市場全面推行注冊制是我國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打造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從審批制到注冊制轉變的浪潮中,證券市場監管權力結構變動,市場中各主體責任再分配,當前的監管體系已然被重塑。本文旨在探討注冊制對監管制度和監管權力配置產生的影響,從市場監管理念的發展出發,分析注冊制實施前后的監管權力分配情況,進而對當前的注冊制內涵能夠進行更進一步的解讀。

關鍵詞:注冊制;市場監管;權利配置

注冊制是我國近年來金融證券市場的熱點議題,從科創版試點推行取得補數的成果,到幾經修改的《證券法(草案)》正式通過,直到2020年3月1日《證券法》正式生效,我國終于迎來了證券市場全面注冊制的時代。實施注冊制是我國證券市場良性發展的一大標志,既有與國際金融制度接軌之意愿,又在實質上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態度。在注冊制背景下再解讀我國現有的監管制度,從變化中更好的把握我國證券監管制度的內涵,可以從幾個方面談起。

一、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發展

我國證券市場建立至今不過三十余年,但已初步具有大國規模。經濟市場的發展必然伴隨著制度的保障,同時倒逼著監管制度的進步。在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中,相應的監管制度也在不斷摸索中進步,不僅與市場的變化相適應,也同國家管理體制相協同,可以將我國的監管制度大致分為四個變化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6年至1992年,我國的監管制度還處于摸索時期。1986年是我國證券市場剛剛建立的年頭,在頭幾年,我國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特點,規劃都還是兩眼一抹黑,導致證券市場的監管制度也頗為混亂,呈現出地方性、碎片化的特征。一方面,監管部門冗雜重復,中國人民銀行、國家計委、財政部,經貿部甚至于國家工商局、外管局、稅務局都負有監管職責,多監管主體并不利于市場監管工作的開展,反而大大降低了監管效率和監管的權威性[1]。另一方面,監管方式和內容都不完善,市場準入審核批準程序復雜,后期市場管理被忽視,市場亂象難以得到懲處,整體監管制度都存在著諸多不足。這一階段雖然建立了中國證券業協會,但是制度依據明顯不足,較為權威性的規定僅有中國人民銀行的《證券公司管理辦法》,立法缺失和經驗不足,監管權力依然完全依托于政府,市場的自律機制無法落實。第二個階段是1992年至1998年,可以說是我國證券監督制度的初步成型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的設立,意味著證券監管的國家機構開始出現,國務院也逐步出臺了一些暫行管理條例及辦法,全國性的監督制度開始建立,對市場的持續性管理行為有了依據和可操作性,這一時期監管體系體現出中央與地方相結合的模式。第三個階段是近年來證券監管權力逐漸集中統一的階段,國務院的規定明確了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專門負責審批和監管證券經營機構的組織,承擔了監管證券市場的職能,隨之頒布的《證券法》確認了“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全國證券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督管理”,至此開始了證監會統一管理的制度模式。這一階段卷管已經趨向統一化,但該模式下也尚存其他國務院部門行使部分監管權的情況。在經濟騰飛的東風中,我國的證券市場也發展迅速,相關法規也在不斷出臺,管理手段隨之進步。這一階段監管體系依然是行政主導,這也與我國的行政體制本質息息相關。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我國證券市場不斷深入發展,監管行政化,審批制的弊端也逐漸凸顯,政府過度監管導致市場的靈活調控優勢無法發揮,如在股票市場出現的一、二級市場的價格差距巨大的現象體現了經濟調控和法律監管手段的混同導致的市場混亂,審核權限過度集中導致的公司的上市成本高昂等等。第四個階段以注冊制的出現為標識,體現在在監管責任集中化的基礎之上,監管的重心出現了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其中的重點任務之一便是經濟體制的改革,改革強調市場發揮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指出“不適應的監管制度”是阻礙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難題,必須要解決。從科創版注冊制試點,到如今修訂的《證券法》正式確認注冊制,經濟制度的改變也意味著我國監管制度的改革到來的應然。

二、注冊制下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內涵透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