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形式研究
時間:2022-06-13 04:17:29
導語: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形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架構的視野也由單純地規范人與人的關系,擴大到約束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等更廣泛更深刻的領域。在這種情形下,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產學研合作和道德架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模式的建立就顯得更加緊迫而重要。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模式研究是一種跨學科的學術活動。其目的就是要根據社會的需要探索產學研合作的道德路徑,在新型工業化時代,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自然也就被提到日程上來。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是以對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社會及環境相互關系的理解為出發點,在產學研合作倫理研究的基礎上所建立的一種科學模式,其目的是為產學研合作提供完善規范的道德架構,增強產學研合作的道德意識,建立科學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以實現產學研合作創新為人類謀福利的本真目標,引導產學研合作活動向科學、健康與和諧的方向發展。在我國當前教育體制下,高中教育過早的文理分科及高等教育過分的專業化,已經造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割裂。從而造成科技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出現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就會使產學研合作活動的決策者、實施者、人文工作者無法在同一水平上就所面臨的重大的產學研合作問題、社會問題、環境問題開展全面深刻的討論,以至于過分強調合作項目的經濟價值,忽略了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2]。如,2011年12月15日《華商報》報道的“殺人橋”事件就為以產學研合作為重要支撐的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敲響了產學研合作道德缺失的警鐘。對此,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客觀地重新審視產學研合作問題,完善產學研合作的道德機制,推動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健康發展。
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現實意義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是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以培養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人才為立足點,旨在促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是其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中國在技術創新的現代化進程中,面對世界范圍內的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更應該強化產學研合作的道德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從而正確分析和理解科技、產學研合作、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增強人文關懷及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反思人類在未來的科技活動及社會生活中該如何發揮科技進步與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積極作用,使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趨利避害,揚長補短。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模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其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產學研合作為重要支撐的大型工程項目建設是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想真正實現科技、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做到統籌兼顧,以人為本:一方面,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通過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不斷提高我們的覺悟和認識,真正明白不合理的工程技術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長遠影響和嚴重后果,建立高尚的道德水準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將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目標與主要內容
(一)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目標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目的與傳統模式有著天壤的區別。因為傳統模式實際上是兩種目標相互分離的模式,即一方面強調科技理性和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則在產學研合作活動中忽視道德規范。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滲透性及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傳統模式已經與現代化社會的需要不相適應了。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關鍵就是科技、產學研合作與社會已經成為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不能以孤立的單一方面的視角看問題,而應將它們視作一個系統,并將社會價值及倫理道德滲透其中。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應該是實現科技創新能力、產學研合作應用能力和人文關懷能力高度融合的真正的綜合型、交叉型、滲透型模式。基于這樣的科技道德理念,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具有以下基本目標。一是樹立產學研合作道德理念。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理念的培養是實現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前提條件。培養產學研合作道德意識,使人們能以人文的眼光看待科技發展、產學研合作活動與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從而使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產學研合作活動的開展與影響,企業、大學與科研單位的責任與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樹立先進的科技道德理念。二是加強產學研合作道德教育。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關鍵是加強產學研合作道德教育。進行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就是要促進人們對科技進步、產學研合作項目建設和社會發展相互關系的理解,對學科內容有一個系統的把握,以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只有將產學研合作道德教育納入產學研合作活動中,才能夠將產學研合作的道德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實現其社會功能。三是形成產學研合作道德實踐能力。產學研合作道德實踐能力的形成是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根本旨趣所在。產學研合作道德實踐就是運用產學研合作道德規范,以系統性、綜合性的產學研合作道德理念全面協調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與科技、社會發展中的矛盾。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產學研合作道德的實踐能力,能夠自覺地發現和預見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中的矛盾和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3]。
(二)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主要內容基于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目標要求,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基本內容:一是要根據科技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軌跡系統性地揭示產學研合作的道德要求。即根據技術發明、產學研合作創新與社會的密切關系,不斷強化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意識。二是要從面到點再到面的原則深刻闡釋產學研合作道德的重要意義。首先從整體層面闡明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宗旨;其次理清科技與產學研合作創新、產學研合作創新與道德、道德與社會相互關系及交叉關系;再次要深入到產學研合作道德理論的實際應用層面;最后再強調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概念、目標及本質等。三是產學研合作中的大學要按照現代化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及知識與能力并重的原則,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與此同時,一定要注意邊緣學科及橫斷學科的設置,如科技與產學研合作、科技倫理、科學發展觀等,這樣就形成了常規教育、專業教育與綜合教育的有機結合,從而將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目標落到實處[4]。
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模式
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規范化的模式支撐。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模式就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圍繞目標和內容,聯系我國實際,有效整合各種資源以使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充分發揮各自功能的一種道德范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可通過科學的模式建構,使各種道德資源有機結合,最終實現道德與產學研合作的有機結合。
(一)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思想模式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模式,就要在思想上確立一種人文理念,強化道德意識。高中的文理分科、大學專業設置的日益細化使我們的教育模式逐漸僵化,而這種割裂僵化的教育模式將造成學生們不能從整體上進行系統而有效地分析科學技術、產學研合作項目建設及社會的發展,既意識不到科技應用與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的社會效應,也意識不到社會應采取哪些相應的機制來科約束科技的發展以及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中不合理項目的濫建。一旦這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他們很可能成為“失去理智”的“科技創新狂人”與“產學研合作創新狂人”,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后果[5]。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思想模式,就是要加強現代科技知識和道德規范教育,強化人文關懷意識,將產學研合作納入社會道德規范。
(二)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實踐模式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實踐模式,就是要將產學研合作道德意識轉化為實踐效果,強化產學研合作道德理念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踐的結合,更好地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踐的深入開展可以為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模式的完善提供重要的現實依據。以往的做法往往只注重思想的傳播和掌握,而忽略了思想的產生、發展及其作用發揮的過程;因而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內容和層次有限,缺乏系統性,效果不明顯,不能實現思想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從而造成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目標的缺陷。要改變這一困境,必須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實踐模式,使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產學研合作活動中既要強調系統的方法和理論,又要提高人們處理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實際應用能力。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媒介及科普把科技發明、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與社會經濟建設結合起來,使人們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科技進步與產學研合作創新活動的“雙刃劍”性質。產學研合作道德理念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踐的相互促進,一方面可以完善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強化產學研合作道德理念和人文情懷;另一方面可將這種無形的理念與情懷外化為具體的實踐創新活動,從而使產學研合作道德理念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踐的結合具有堅實的社會支撐。
(三)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開放模式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開放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國際化水平。我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目標與內容決定了我國的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具有專業性、開放性與國際性的特征。所謂專業性,是指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主體應當是具有各種相關專業知識和職業操守背景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人士,他們能夠以專業的眼光從各個視角來解讀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問題,國外相關領域的成果也必然成為其應當借鑒的內容。所謂開放性,是指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過程,應是一個相互批判進取、主動向世界學習的開放性的共同體,這樣才有可能推動產學研合作的進一步豐富與發展。所謂國際性是指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是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的新生事物,其研究內容和形式必然是國際性的。由于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差異,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模式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理性借鑒其他國家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成功經驗,將有助于我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順利開展。以往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過程中,我們過分注重技術的專業性,沒能充分體現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開放性,國際性發展與合作也不夠深入,這必要就要求我們堅持吸收國外特別是西方先進國家建立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經驗。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一切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如美國等發達國家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側重點在于研究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充分體現人文關懷;而中國由于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正面效應,如何有效發揮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把握機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為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服務。
總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支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發展。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的“雙效”模式,通過強調理論創新與實際應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拓展了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維度,優化了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環節,提高了產學研合作道德架構的層次,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持續的動力。
作者:翟美榮蔡曉峰單位:東北大學文法學院沈陽市中共大東區委黨校
- 上一篇:道德教育觀中重要觀點的思考
- 下一篇:政務服務中心貫徹落實紀委精神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