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環境藝術設計綜述

時間:2022-06-01 09:36:00

導語:新中式環境藝術設計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中式環境藝術設計綜述

設計的本質是什么?就是用一定的語言形態表達一個時期特定的精神情緒,牽涉到環境藝術設計的問題,就是如果你仍然用傳統的程式化思維去營造圖像,它所傳載的必然是過去的經驗,但過去的經驗肯定早已不能反映現代人的生活狀態,所以觀者往往會有陳舊、壓抑等感覺。今天,對于新中式環境藝術設計而言,你可以追求形式感的相似,色彩方向的趨同等等多種方式,但無論如何你都必須要面對一個現實,就是要充份表達現代人的精神狀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其專屬的文化不僅僅是定義一個國家地位及文明程度的標簽,更是一個民族巨大感召力的具體體現。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對外經濟還是對內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僅就國內而言,城市規劃及建設為中國人民帶來居住環境及生活品質提升的同時,也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弱化,充斥在眼里的都是包豪斯極簡主義鉻印以及各種各樣的歐式建筑,洋文化逐漸取代華夏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如果,必須以犧牲中國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來推動時代的進步,相信是每一個國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為,那樣成長起來的國家不再是那個讓每個中華兒女魂牽夢繞的祖國母親,也不再是那個讓我們充滿自豪的文明古國。因此,中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如何確立既符合中國特殊國情又能彰顯本土文化特點的形式風格和設計理念已經成為當代設計師最為焦點的命題。這也將直接影響到華夏文明今后的發展前途及方向。

一、東方元素

中國當時的文化和科技發達程度讓世界第一次看到了華夏民族智慧的光芒,神秘的東方古國另無數歐洲人心生向往。但隨著歐洲完成工業文明的歷史使命,歷史的輪回讓歐美在近代史上僅用了200多年的時間,就將他們的國家推到全球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而一躍成為世界強國。從此,歐美經濟圈主宰了世界經濟的話語權,英文成了國際上最通用流行的國際官方語言,就連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也形成了一味崇拜西方的設計模式。一夜之間,西方設計模式橫掃整個中國,充滿洋味的建筑、街道比比皆是。中國在世界設計之林似乎突然之間失去了話語權,西化現象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產生和蔓延。難道我們中國本土的文化細胞都因為西方文化的輸入轉基因變異了嗎?其實,這是一個值得人們去反思的問題。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歷史有據可查的年限僅有20年,也就是在80年代中期,設計作為一個專門的行業第一次在中國大陸的沿海城市開始稍然興起。那個時候好像并沒有人過多的關注設計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對于中式設計風格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概念,似乎仍然停留在那些老祖宗留下的幾處歷史風貌建筑里。于是,在國人們沒想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時候,以歐洲宮廷為藍本的歐式設計開始席卷中國沿海城市,而這一態勢直到今天仍然保持有增無減的發展勢頭。其實,這種既臃腫又昂貴的“歐式”設計早在60年代就已經在歐洲被淘汰,相反,他們倒對來自東方文化元素的設計情有獨鐘,歐洲人認為,環境藝術設計的精髓不應該暴露自己的財富,而應展現自己的精神面貌,展示自己所喜歡的文化。他們向往東方的反璞歸真和寧靜悠遠,在他們眼里,中國人應該比他們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諦,也更加了悟人生的意義。

西班牙設計大師瑪利亞荷西曾經說過:“沒有東方元素的設計是不完整的”,反觀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中國人有什么理由拒絕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本土設計呢?這是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困惑其實,傳統的中式風格是以宮廷建筑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一般表現為氣勢恢弘、壯麗華貴、高空間、大進深、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顯然,這樣的設計理念在當代追求節能、環保的大趨勢下已經失去了發展的空間,就像歐洲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一樣,雖然在曾經的歷史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但與當下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以時代的眼光來審視這些歷史積淀下來的瑰寶,通過現代的表現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東方人的“留白”美學觀念控制節奏,通過一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設計語言詮釋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讓高高在上的中式風格更加平民化和普及化,只有這樣,中式風格才能不再與古老死板畫等號,取而代之的是親近自然,樸實親切的東方情懷。

二、中式語言

在不斷有人振臂高呼保護傳統文化,保護歷史的號召下,一些設計師也開始對中式設計開始了新嘗試。在我們對這種現象感到欣慰的同時,也無奈的看到,如今的中式設計變成了幾個舊門、立個紅柱、裝個花窗、鋪點兒青磚、幾只青花瓷瓶的簡單堆砌,似乎在這物欲橫流的物質社會,再沒有幾個人能夠真的以老祖宗那種和諧泰然的淡然來審視周身的事物。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濃縮成幾個隨手可得的物件兒,而華夏文明則像丟了魂兒一般惶惶不可終日。其實,這是對中式設計符號化的簡單理解,但符號絕不等同于文化。你不能說你經常穿西裝,抽雪茄、住別墅你就不再是中國人了。中國文化是以儒家、道教、佛都為基礎的文化,儒家的精華是讓人的行為更加端正儒雅;道教則是讓人師法道德和品質;佛教更是讓人的心靈“普渡眾生”,超凡脫俗,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去透視和回顧人生。同時,中式設計的語言表現方式應該是穩健、沉靜、高雅和內斂的。中式語言的塑造和提升說到底是最能夠體現中國人文化本質的東西,也就是給空間屬性授予一個現代空間的氣質鏈,它既能聚集古典文化的內涵,又能釋放現代空間的古典文化氣息。所以,我們做的中式設計應該是有情節構成和核心表達的,空間的黃金分割,場域的過渡銜接,回廊的曲徑通幽,布局的藏風聚氣,空間的取與舍、收與放、虛與實、內與外、陰與陽、開與合、明與暗、藏與露、光與影等等,包括空間形態流動和動靜流線走向的控制,其至空間形態以及體量尺度都要符合中式語言的基本走向。當然,中式的設計并非適用于所有的空間場和,而應該選擇相對寬敞,層高適度的空間。畢竟中式空間不僅僅是承載功能需求,更主要的是承載濃厚和豐富的語言流動氣息,包括其空間裝栽的各類材質在肌理表現上的細節,太過狹小的空間恐怕容納不下中式文化特有的包容和博大。當然,中式空間形態還應該對色調進行重點把握,以暖色調為主的氣息會給人一種飽滿雅致的感覺;而以冷色調為主的空間氣息會帶來靜秀端莊的感覺。如果將現代的空間框架去構筑中式語言,那就更充滿了空間元素變幻幾率的挑戰性,能夠從容游走于現代建筑結構空間而能夠不動聲色的控照空間形態的需求調度合適的中式語言駐足,能夠極大的提升空間的品質和品位,在中式語言運行節奏排列中產生的運動能量,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或許正是中式空間形態探索中留給我們最為深刻的東西。

三、自然觀

自然觀是人們對于自然的看法。誠然,它也決定了人們對于自然的態度。在中國,農耕作為國之根本使國人對大自然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感和親切感。中國建筑有樓、臺、亭、閣、廊、榭等類型。它們或處山項,或臨于水邊,其目的就是盡可能的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既能得自然環境之利,又能成為整個環境的一部分。傳統的四合院對外是封閉的,對內則是開敞的。庭院與周圍的廳、堂、廊、室等既隔又通,實際是對廳堂的延伸和擴大。不僅能夠供人勞作休閑,也為內部空間與大自然的溝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國人對自然的追求往往通過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對自然肌理和材質的喜愛,另一個則是對自然氣息和景觀的營造。前者,中式設計信仰原木色涌上,細致做工再加上古色古香的雕刻裝飾,伴隨歲月流逝而增添了無窮的中國韻味。因此,在工業制造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不仿考慮,采用更為先進的制作加工方式,以新型材料代替原木材料,這樣不僅在形式和品質上更容易被現代人所接受,也從極大的降低了制作成本,從而有利于推廣和普及。另外,將自然景觀引入室內應該做為一種重要的設計思維進行全面思考,這不僅僅是對古人天人合一理念的繼承,也是對現代人居的深度思考。對于現有環境藝術設計,透過傳統藝術的歷史延伸脈絡,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地受到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的沖擊而更新拓展,它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之所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設計界開始越來越重視中式元素和符號的使用。如今在我國的室內設計作品中中國元素的廣泛運用正是說明它在設計中所處的位置極其廣泛的使用基礎。唯有通過不斷創新和改良傳統的中式,真正的理解國學文化系統,才是將新中式設計發展下去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