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上市公司影響論文

時間:2022-10-09 03:10:00

導語: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上市公司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上市公司影響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上市公司影響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新會計準則在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實施,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將對上市公司相關業務引起的業績變化進行了分析.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會計核算和公司業績都帶來諸多影響。據有關資料證明債務重組和公允價值對上半年利潤和所有者權益影響最大,ST公司普遍采用債務重組作為改善當期業績的手段,而公允價值的引入在2007年市場走強的背景下大幅提高了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公司的業績。在2008年受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下,持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司業績也相應的受到重大影響。

2006年2月財政部頒發的新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公允價值(fairvalue)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惫蕛r值是客觀且動態的計量屬性體系,具體表現為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等計量屬性。公允價值從產出的角度強調現在和未來的價值量,從而使會計信息更為相關和可靠。

一、公允價值在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中的運用及影響

(一)公允價值計量在《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中的體現

《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提出,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第一,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第二企業能夠從房地產市場上獲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交易的市場價格或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作出合理的估計,此種情況下可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不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帳面價值與原帳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二)理論上公允價值計量對投資性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1.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能體現其真實價值與未來盈利,從而使報表信息參考價值提升。近幾年房地產市場高速膨脹,并且其漲勢漸進攀升,由此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價值法來計量其早期購入的投資性房地產,必將大幅提高其凈資產和當期利潤,從而上市公司中的投資性房地產溢價將在賬面上充分體現。況且投資性房地產上市公司由于每年能重估價值,并以市值反映其帳面價值,將直接大幅的提高每股的凈資產,降低市盈率。由此可見未來以公允價值體現的公司帳面凈資產,其參考價值將大為提高。

2.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將使企業稅負加重。目前準則對上公司的投資性房地產是采用歷史成本計價而不確認其市值變動損益,這對上市公司而言是充分發揮了折舊的抵稅功能,有利于企業的資本保全。新會計準則采用公允價值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這意味著企業繳納的稅額會在相應攀升,將直接導致企業現金的流出。

(三)現實中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尚未在賬面上充分體現

上市公司可以選擇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從2007年前三季度披露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公司都選用成本模式。對于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有條件的投資者可以了解該類房地產的實際價值,其實際價值與成本價值存在較大差距的,若公司轉換為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將會極大地增加公司資產的賬面價值,這也就是通常說的隱蔽資產。若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一方面,由于不計提折舊或攤銷,將使費用減少,各期利潤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房地產公允價值的波動將會直接影響到當期損益。

二、公允價值計最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中的運用及其影響

(一)公允價值計量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中的體現

《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一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第一,交換具有商業實質;第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如果上述兩個條件不能同時滿足,則仍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換入成本,不確定損益。上述規定特別指出,若交易雙方存在關聯關系,可能導致發生的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由此可見,新準則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運用了公允價值來計量,并指出如沒有活躍市場的,則非關聯的交易雙方在無第三方干預的情況下協商作價,也可視為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計量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中的影響

新準則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運用公允價值來計量,其直接結果便是這一交換將產生利潤,而此前采用的賬面價值計算法,基本不產生利潤,只在收到補價的情況下按比例確認收益。據有關機構以2004年上市公司非貨幣性交易340億元的規模測算,上市公司2006年因新準則可增加的收益約為75億元。

(三)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也能夠帶來利潤

上市公司進行資產交換時,如果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應將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不符合條件的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這與原準則均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存在較大區別。投資者可參照債務重組對上市公司的影響進行分析。

深交所投資者服務中心的有關專家表示,投資者在分析年報時需要重點關注公允價值的應用對年報信息的影響,公允價值的應用提高了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相關性,反映了公司資產及負債在某個時點的價值,但另一方面,由于外部金融環境、行業政策等因素的變化,公允價值的波動性又使年報財務信息的可靠性降低。而且,對于某些具體事項,如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而言,其又具有一次性,屬于非經常性損益的范疇,不具有持續性。

隨著對新會計準則理解的深入及相關要素市場的逐漸成熟,公允價值必然會在定期報告中得到更廣泛的體現,投資者也需要逐漸地適應、了解和熟悉公允價值的內涵及其對公司價值的影響。

三、公允價值計量在債務重組準則中的運用及其影響

(一)公允價值計量在《債務重組》準則中的具體體現

新會計準則詳細規定了可能產生損益的債務重組的四種情況:第一,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現金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第二,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第三,當債務轉為資本,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之間有差額,也可產生損益;第四,修改其他債務條件,使得重組債務的前后入賬價值之間存在差額,也可產生損益。新債務重組準則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引進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如果抵債物資沒有活躍的交易市場,可以通過評估確定其公允價值,如果雙方是非關聯方,雙方的協商作價也可視為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計量對債務重組的影響

1.重新確認重組收益使債務豁免的上市公司其每股收益將大幅提升。此前會計準則是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按新準則規定,一些無力清償債務的公司,一旦獲得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將直接反映在當期利潤表中,從而提升每股收益水平。據有關機構測算,因這一規定2006年上市公司可增加收益約63億元。

2.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債務重組會否再次成為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工具有賴于資本市場的完善和證券監管的加強。公允價值是雙刃劍,按照公允價值法,對資產的評估“是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從其表述也顯見其利潤操縱空間。目前我國資本市場與要素市場尚不完善,國內評估機構對于公允價值經驗欠缺,使公允價值難以公允,這正是違規人士久已凱覷之處。四、公允價值計量在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中的運用及其影響

(一)公允價值計量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的具體體現

新準則規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視同一個企業購買另外一個企業的交易,按照購買法進行核算,按照公允價值確認所取得的資產和負債。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企業應于每個會計期末,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計算確定其減值金額。對商譽測試的減值部分,應計入當期損益。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凈額的差額為負商譽,在對取得的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復核后,計入當期損益。

(二)公允價值計量所帶來的會計與經濟后果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公允價值計價基礎,在報表上對被購買方的資產和負債價值變動以及合并中產生的商譽進行確認和攤銷,在合并業績的計量上實現了投入與產出的對稱性配比,但合并利潤也會低于之前的權益法操作。同時,在物價上漲或資產質量較好的情況下,購買法由于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使其所報告的凈資產通常大于之前采用帳面價值計量的權益法。國外的實證研究均表明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經濟后果,譬如,利用公允價值確定或利用資產減值計提的自由裁量權,蓄意低估被購買方的資產或高估其負債,從而為合并后報告較高的盈利創造空間;再如可高估未完工研發費用,蓄意低估合并商譽。因此,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公允價值計價是否會導致企業的非理性合并行為,很可能被之后的資本市場所見證。

五、公允價值計最在金融工具確認和計盤準則中的運用及影響

(一)公允價值計量在《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中的體現新的投資準則,修訂了調整投資的分類方式。

調整后的投資分類為:交易性證券投資、持有到期投資和權益性投資。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按照這一規定,上市公司進行短期股票投資的,將不再采用原先單向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而將純粹采用市價法。

(二)金融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對投資者的影響

1.金融工具表內化使投資者能正確識辨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新準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從表外移到表內反映。衍生金融工具這類資產一般沒有取得成本,如按歷史成本計價則無法體現在報表當中。而此類資產或負債所隱藏的風險卻令人驚目,著名的巴林銀行破產案就是典型。因而表內化金融工具對投資者而言無疑是人心所向的。此外,為了避免給財務報表帶來過大的波動,上市銀行和證券公司應當考慮表內化將對企業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投資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對報表的影響。

2.公允價值計量可能使非專業投資者難以看透報表信息,從而導致投資失利。目前上市公司的證券類投資當市價比成本低時必須計提跌價準備,但如市價比成本價高,只要公司并沒有拋出實現收益,此賬面盈利并不能計入當期損益。新準則對此種投資期末按公允價值入賬,賬面盈利就能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當持有投資上升時,將確認未實現收益,因此會虛增企業利潤,而利潤增加又會導致稅收加重,這和期末按市價確認投資性房地產情況雷同,直接結果會是導致企業現金流出。對于只敏感于利潤數字的非專業投資者而言,這之間的連環反應必不為所知,從而容易導致其決策失誤。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優越性是毋庸諱言的,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主導性將會日漸顯現。但是,我們也應意識到由于使用者的逐利動機、會計準則制度不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及執法不嚴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容易導致產生利潤操縱行為。因此,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全面運用公允價值尚需通過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資本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完善以及市場監管、職業道德建設等系統工程來解決。

(三)新會計準則中金融工具對公允價值的應用最為廣泛而深入

投資者常見的金融工具是短期股票投資,原準則從謹慎的原則出發,股票期末市價若高于成本價不計收益,若低于成本價則要計損失。新準則下,若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報憂又報喜”,即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市價與成本的差異均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市價與成本的差異均計入資本公積,不影響當期損益,影響凈資產。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股票投資均劃分為金融工具,若劃分為長期股權投資,則后續計量不采用公允價值核算。

按照新會計準則,上市公司利潤表中設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綜合反映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公允價值變動對上市公司當期損益的影響。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主要來自股票、基金、債券等金融資產,2007年上半年平均為上市公司帶來了近3000萬元人民幣的巨額利潤,這一科目平均占上市公司稅前利潤的59.44%,而具有公允價值凈收益的上市公司則平均得到了5600萬元人民幣的利潤,平均占稅前利潤的79.78%。

與交易性金融資產等不同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要計入資本公積里,這意味著公允價值也會對上市公司所有者權益產生影響。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資產評估業的發展,會計人員素質的增強,合理監督機制的建立,公允價值計量將形成以市場規則為主、相關政府機構監督為輔的、不受特定主體操縱的機制,公允價值最終將在非貨幣性交易的、金融資產等會計處理中擔當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2]孫景翠、林艷、曲娜:《淺析公允價值應用的現實合理性》,《商業研究》2005年第14期。

[3]張倩:《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是亮點》,2006年5月19日。

[4]黃世忠:《企業合并會計的經濟后果分析》,《會計研究》2004年8月。

[5]FASB,SFAS149:Amendmentofstatement133onDerivativeInstrumentsandHedgingActivities,Apr,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