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內涵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5 09:38:00

導語:循環經濟內涵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內涵分析論文

一、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是“經濟”

“循環經濟”,就是在滿足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利用生態學原理,對經濟活動中的有限資源不斷地進行循環利用,高效率或無浪費地使用資源。具體地說,“循環經濟”就是在再生產過程中利用生態經濟(指符合生態學中的能量轉換和物資重復利用原理,同時滿足經濟學中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則的一種生產方式)原則,將上一生產過程或工序所產生的廢棄物,轉變為下一生產過程或工序的投入品,以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同時盡可能少地產生或不產生對環境有害的廢棄物的一種生產方式。如工業生產中對水的利用,當水在生產過程中被各種化學產品和重金屬污染后,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將這些化學產品和重金屬分離出來,不僅可以使水得到凈化而能夠被重新使用,而且可以回收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化學產品與重金屬。要特別指出的是,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雖然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但核心內容卻是“經濟性”,更確切地說,就是資源的循環利用必須滿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經濟性原則;否則,資源的循環利用就不可能實現。

然而,在國內外對“循環經濟”范疇的眾多定義及其內容的理解上(趙云君等,2006),重點卻都放在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節約上面,“經濟”內容或被忽略或被置于極其次要的地位。如果說這種情況局限于早期提出“循環經濟”概念的工程技術人員尚可理解的話,那么在當今為“循環經濟”尋找政策依據的經濟理論研究中出現這種情況,或者說一成不變地沿襲該概念的內涵并在分析中忽視資源循環的經濟性要求,卻是極不正常的了,明顯違反經濟學的本質。這是因為,在人類社會,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資源的利用和對環境的保護,都是服從于人的經濟利益的,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才是決定資源配置的關鍵,而經濟學正是從人的利益關系去看待和研究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為的,并以產出是否大于投入確定行為結果的好壞,所以,經濟學角度的“循環經濟”的內涵是不同于技術角度的“循環經濟”內容的。這也就是說,經濟學視角中的“循環經濟”,是資源的再利用必須做到“經濟循環”,而不是工程技術人員視角中的“循環經濟”。

我們知道,以今天的技術水平來說,已經可以做到將幾乎所有的有形資源加以回收利用,因此確實如科學家或工程技術人員所說的那樣,“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而沒有絕對的廢棄物”。如從技術條件來說,完全可以將各種燃燒氣體中產生大氣酸雨的“硫”做到零排放,但事實上我們知道,無論技術多么發達的國家,其實際排放都沒有做到這點,也就是說,技術能力與實際排放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原因就是“零”排放的技術使用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的“經濟性”要求,所以暫時還不被人類所利用。這是因為,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在達到一定程度后存在著極其明顯的甚至是指數式的成本遞增傾向,如將煤炭燃燒排放氣體的脫硫量由90%提高到95%,那么成本將上升一倍以上;要在此基礎上再提高1個百分點,成本的增加又需要一倍以上;而要達到100%的脫硫,其成本將成為任何社會都無法承受的天文數字。中國正在被關閉的大量達不到一定規模的造紙廠、電鍍廠等“五小”工廠,也不是缺乏相應的污染治理技術,而是這些技術的利用滿足不了經濟性或規模經濟的要求。如要使各種排放物達標,那么這些企業將出現嚴重虧損,甚至投入企業的全部收入也滿足不了治理污染的要求。這說明,循環經濟并不是單純的技術上的資源循環,而是符合經濟要求的資源循環。如果不能滿足這種條件,那么無論技術水平達到何種程度,這些“被放錯地方的資源”就只能成為污染環境的廢棄物。其原因,就是人類社會的資源配置不是完全由技術決定,而是由(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原則支配。無論是各種廢棄物的排放或保護環境的標準,還是各種資源的循環利用等,都是如此。因此,那些被利用過的資源或廢棄物是否能夠被重新利用,從而資源循環是否能夠實現,取決于它們的回收與使用成本是否小于新資源的獲得與使用成本、是否在社會的合理承受范圍之內;否則,循環經濟不僅不能實現,甚至原有的循環經濟也會因此而轉變為非循環經濟。如東方的傳統農業就是一種典型的循環經濟,幾乎沒有任何廢棄物的產生(桔桿作為牲畜的飼料,牲畜的排泄物又作為農田的肥料;由人消費而產生的各種排泄物也通過同樣的方式循環等),但它們最終卻被非循環的石化農業所取代。原因就是各種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成本及其效益低于資源非循環利用的石化農業,以致原來作為農業肥料和有機物投入的各種廢棄物,不僅不能成為有用的資源,反而成為污染環境的元兇(在中國許多地區,原來被農民作為重要資源的“桔桿”,由于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原因而造成處置成本的增加,因此收獲后大多被一焚了之,結果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且在許多地區還影響客機航班的起降)。這種情況,顯然從技術方面得不到合理解釋。由此說明,循環經濟的核心是經濟利益,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資源循環的技術,只有在它能夠帶來比非資源循環技術更大的經濟效益時,才會被采用。現在一些地區正由石化農業向生態農業回歸,就是因為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使得后者在經濟上更有競爭力的結果(楊文進,2005)。

不僅資源能否循環利用取決于經濟原則,而且社會在制定各種廢棄物的排放標準時,也是根據排放一定量廢棄物所產生的各種社會成本(和收益)與社會為減少這些廢棄物排放量所承擔成本(及取得的收益)之間的關系來確定的(由于實際中污染所產生的各種成本難以準確計量,因此損失的計量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只有當后者小于前者時,人們才會提高廢棄物排放的社會標準,由此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也正因為如此,各國的排放標準都是根據各自在這方面成本收益情況的改變而不斷調整的,由此才會出現發達國家的排放標準高于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這說明,循環經濟與非循環經濟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根據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的。

自然,強調“循環經濟”的經濟核心本質,并不是否定技術的作用,而是指在人類社會中,技術是服從于人類利益或經濟要求的。這種情況,不僅在循環經濟中存在,而且在各個方面都是如此,許多在技術上先進的生產方式,如“銥星移動通訊”等,因經濟性差、競爭不過適應性技術而遭到淘汰的例子,在現代社會是不勝枚舉的。只有當先進技術在經濟上能夠超過傳統技術時,它才會在社會實踐中取代后者。因此,才會出現許多最先進的技術,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成為社會的“普適”技術,那些不能滿足這個要求的技術則會被淘汰(在人類發明的各種新技術中,絕大部分因達不到這個要求而被湮滅)。

二、循環經濟的實施條件

循環經濟的內涵說明,循環經濟的實施是需要一系列條件的,如果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循環經濟就不可能實施,甚至原有的循環經濟也會轉換為非循環經濟,傳統農業被石化農業所取代等就說明了這點。顯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條件最終都必須體現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基礎上。只不過在這里,廠商與社會或政府之間的成本和效益內涵存在著重大差異。如廠商在生產過程中為節省成本而采取的將廢棄物排放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則成為社會巨大的成本負擔;而政府為減少廢棄物排放所產生的成本,對社會來說,則會因生態環境改善而獲得明顯收益等。一般來說,循環經濟的實施條件主要有:

1.技術的成熟度及其適應性。雖然從本質上說,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是經濟性,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即產出品與投入品的市場價格不變等基礎上,能否實行或在何種程度上實行循環經濟,則主要取決于技術的成熟度及其適應性。這是因為,技術水平的發展狀況,決定著循環經濟生產方式中成本投入和產出收益的大小,它們之間的關系則是決定能否實施循環經濟的重要條件。一般地說,投入成本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污染物處理或資源回收利用設施的建設成本;二是這些設施的運行成本。這兩方面的成本,都與技術的發展狀況及其成熟程度密切相關。收益則是回收資源的價值。我們知道,原來許多不能實行循環經濟的生產方式,如造紙過程中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和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水泥廠粉塵的回收等,之所以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熟而變得在經濟上可行,就是因為技術進步降低了其中的成本,或者是提高了資源的回收效率而取得了更大的收益。我國許多產業生產過程中的循環程度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落后,結果造成治污的效果達不到基本的要求,或者是運行的成本太高而使社會或企業無法承受,因此難以滿足循環經濟的要求。所以說,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創新和改進,是實施循環經濟戰略的重要條件。

2.資源供給的數量約束程度。資源供給的約束程度,顯然是決定一個社會或廠商是否實施循環經濟的重要條件。如果資源供給豐裕,能夠以極低甚至免費的方式供給,社會和廠商自然也就沒有在這方面實施循環經濟的動力和必要,這正如在水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的地區,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提不上議事日程的。只有在資源供給短缺,它的硬性約束使得不實施循環經濟方式生產就不能正常進行時,或者是它導致的資源高價格使循環經濟變得有利可圖時,人們才會積極地實施循環經濟生產方式。這正如我國一些嚴重缺水地區,許多企業因水資源缺乏而受到供給的硬性約束,不實施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生產就無法正常進行,實施循環經濟的成本雖然較高,但卻遠遠低于因資源約束而造成生產停頓的代價,所以迫使缺水地區的許多大中型企業紛紛實施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這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尤其是在那些依靠公共基礎設施提供稀缺性的資源供給方面,如水資源的供給等,通過具有較大程度的強制性的限制性資源供給,可以促使廠商和居民加強資源的循環利用。

3.資源的市場價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各種公共性資源,資源的約束程度一般會反映在價格水平的高低上,即資源的約束程度越高,在供求作用下的價格水平也就越高;約束程度低,則一切相反。假設實施循環經濟的成本不變,并且資源的回收是其中惟一的收益,那么很顯然,循環經濟能否被實施的條件就是資源的價格,即資源的價格越高,實施循環經濟的條件就越充分;價格低,則一切相反。由此我們看到:隨著資源價格,如能源價格的提高,原來無利可圖而被擱置的一些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與取暖等,正變得有利可圖而得到快速發展;一些原來嚴重污染環境的廢棄物中的重金屬,隨著價格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其回收變得有利可圖。顯然,如果在此過程中原來被循環經濟替代的資源,如石油的價格出現下降,那么循環經濟就可能被非循環經濟所替代,這正如20世紀70—80年代石油價格高漲時期發展起來的許多能源循環經濟,因此后石油價格的持續下降而重新被石油經濟所替代一樣。這些情況說明,循環經濟的實施,需要資源的硬性約束與高價格作動力。因為市場經濟是利潤經濟,只有當實施循環經濟的收益大于成本時,才會被追求利潤的資源配置主體——廠商所采用。

4.企業生產規模的大小。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能否實施循環經濟生產方式的條件是企業或生產單位的規模,一般地說,兩者間具有正比關系,即生產單位的資源利用的生產規模越大,循環經濟的實施效果越好。這是因為,在現代生產方式條件下,任何資源的循環利用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和工藝流程,從而需要相應的成本投入,如果企業的生產規模或資源再利用的規模太小,就無法承擔所需的成本費用,如我國目前正被大量關閉或清理整頓的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五小”企業,并不是缺乏相關的治理技術,而是因為它們的生產規模太小,承擔不了相關的治理費用,所以不得不被政府強令關閉或遷移。同時,一些有用資源的再利用也需要生產單位達到一定的規模,如發電廠余熱、煉油廠廢氣、造紙廠的廢堿等的回收利用,都要求企業生產達到相當程度規模后才可實施。這說明,只有企業或資源利用的規模大到一定程度時,循環經濟生產方式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實施。在一些污染行業,各國政府確定的起始規模,往往也就是滿足污染治理所需的經濟規模。自然,如果單個企業自身的規模滿足不了循環經濟的規模要求,那么將這些達不到循環經濟規模要求的企業在區域上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的污染治理或資源再利用,也能夠滿足循環經濟的規模要求。這也就是說,要做到循環經濟,就要求資源的利用和再利用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要求,這種規模要求可以是單一的生產單位,也可以是眾多生產單位的集合。

5.產業的聚集程度。循環經濟不僅要求產生相同污染物或可被利用物的生產單位在區域上的集中,以符合循環經濟的規模要求,而且要求存在著投入產出關系和廢棄物排放與利用單位之間的空間集中。這是因為,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就是原來被作為廢棄物并會污染環境的排放物被作為資源而得到利用,達到資源循環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這個要求往往是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單個企業無法完全做到的,或者說要做到這點,就需要企業的規模無限大并涵蓋所有廢料與副產品回收和利用的生產領域,否則,任何廠商都無法通過資源循環方式消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就是建立社會化的資源再循環體系。這種體系包括區域與社會整個層次。要做到區域內各生產單位的廢棄物和副產品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就需要廢棄物的排放單位與利用單位在空間上有效集中,即做到區域上的產業聚集。這正如著名的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中的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之間,通過貿易方式把其他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本企業的生產原料,建立工業部門間的生態鏈關系。如電廠向煉油廠和制藥廠供應發電過程中產生的蒸汽,使煉油廠和制藥廠獲得了生產所需的熱能,并通過地下管道向全鎮居民供熱,由此關閉了鎮上3500座燃燒油渣的爐子,減少了大量的煙塵排放;同時將除塵脫硫的副產品工業石膏,全部供應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產廠做原料,還將粉煤灰出售,供鋪路和生產水泥之用;煉油廠產生的火焰氣通過管道供石膏廠用于石膏板生產的干燥,減少了火焰氣的排空,其中一座車間進行酸氣脫硫生產的稀硫酸供給附近的一家硫酸廠,煉油廠的脫硫氣則供給電廠燃燒;該工業園還進行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如煉油廠的廢水經過生物凈化處理,通過管道向電廠輸送,每年輸送電廠70萬立方米的冷卻水;整個工業園區由于進行水的循環使用,每年減少25%的需水量;此外,煉油廠和制藥廠也進行了綜合利用等,由此做到了對資源的最大利用和對環境的最小破壞。這種情況說明,產業的地域集中,是實施循環經濟的最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降低資源再利用過程中的成本,使得循環經濟方式變得有競爭力而得以生存。

6.社會化的資源統籌利用。無論各企業和區域內的資源循環利用做到何種程度,都不可能完全滿足資源永續利用的要求。因為受技術、成本等方面的限制,任何性質的企業規模都是有邊界的,不可能將生產過程中的一切外部影響都內部化;更重要的是,在生產社會化的條件下,不僅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對生態環境不利的外部影響,而且產品的使用也會產生這種影響,當今遍布各地的塑料包裝物造成的白色污染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所以,要使生產方式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就需要進行資源再利用的社會化分工協作,如建立專業化的廢棄物回收與加工利用體系,如德國雙軌制回收系統(DSD)DSD是德國一個專門組織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組織。它接受企業的委托,組織收運者對他們的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分類,然后送至相應的資源再利用廠家進行循環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裝廢棄物則送返制造商。DSD系統的建立大大地促進了德國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沒有資源循環利用的社會化分工,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的。若要單靠企業自身消除其產品使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或者是回收使用后的廢舊產品及其包裝廢棄物,其成本是任何企業都無法承受的,只有依靠社會化的專業分工,才有可能做到這一點。這說明,要做到循環經濟的有效實施,需要企業、區域與社會三個層次的相互協作。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循環經濟都難以深入。

7.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規制。在實施循環經濟中,國家或政府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政策,無疑居于核心的地位。這是因為,無論是企業還是區域與社會,其實施循環經濟的成本與收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國家政策和法律的影響,如:國家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要求程度提高,就會明顯增加循環經濟中的成本;國家如果增加對某些資源使用中的政策補貼,如我國對農藥和化肥的財政補貼,將降低循環經濟中的收益(相反,國家通過稅收等提高緊缺資源的市場價格,則會提高這些資源循環利用的經濟效益)。所以,國家政策對各經濟主體是否實施循環經濟及其程度起著支配性的作用。這說明,如果一個社會要有效地實施循環經濟,就要求政府在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能夠與之相適應。如:在成本方面,政府必須大力降低企業與區域實施循環經濟的成本,可通過財政或金融支持,鼓勵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對實施循環經濟的投資及其運行成本進行補貼或減免稅收等等;在收益方面,可通過提高各種資源的價格,尤其是公共產品性資源,如水、電、燃料等的價格,以改善實施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廠商的收益。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或者是較大幅度地提高排污費,也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政策。

此外,一個社會對不可再生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倫理價值、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的嚴厲程度等等,也是決定循環經濟程度的重要條件。

以上分析說明,實施循環經濟并不單純是技術的選擇問題,也不是微觀主體一廂情愿能夠做到的事,而是需要一系列條件來滿足的,在實際過程中,這些條件是隨著產業的整體演進而逐漸實現的。這些條件如果不能被滿足,那么循環經濟也就不可能實現。同時說明,不同的范圍,循環經濟的主體對象及其成本和效益的內容也是不同的。由廠商完成的循環經濟(注意的是,由廠商完成的循環經濟,從性質上說不一定是微觀的,如區域和社會范圍內由廠商以分工協作所完成的廢棄物排放與利用之間的循環經濟,就具有明顯的區域與宏觀性質),其成本與收益都是以財務現金表示;而由政府完成的區域與社會范圍的循環經濟,成本與收益則不完全表現為財務收支,有相當部分是非財務的,如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等,這是因為政府與企業各自承擔的社會職責不同,所以循環經濟的側重點也不相同。

參考文獻:

魏全平,童適平等.2006.日本的循環經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楊文進.2005.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32-257.

趙云君,文啟湘.2006.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學動態(1):64-68.

摘要: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雖然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但核心卻是經濟性,即循環經濟的實施必須滿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經濟性原則。在物質利益社會,技術的選擇是服從于經濟利益的。這種利益性,決定了循環經濟的實施必須滿足于一系列條件,如資源的稀缺程度及其市場價格、技術的成熟度、生產規模、產業的聚集程度、資源再利用的社會化程度、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規制等等。

關鍵詞:循環經濟;成本;收益;市場經濟;規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