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與就業結合促進高等教育發展

時間:2022-01-30 06:26:00

導語:產學與就業結合促進高等教育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學與就業結合促進高等教育發展

一、產學合作與就業聯動的實證考察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是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上海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合作辦學的學院,根據這一特點學院注重校企合作的優勢不斷創新,深入挖掘校企合作資源,組織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交流活動,探索校企合作視角下普通高等教育的創新,推動學院的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培養城市軌道交通專業合格人才。

上海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選派優秀員工給在校的高年級學生進行職前輔導活動是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是產學合作特色的一個很好體現,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今天,有機地整合產學合作和就業工作綜合化發展,加強融合和滲透。通過開展廣泛的職前輔導活動等,把地鐵公司的優秀員工請進來作為畢業班同學的職前輔導導師,導師廣泛參與到同學當中,給同學們解答在畢業后即將踏上的工作崗位的性質是怎樣的,工作環境怎樣,工作流程怎樣等等,讓同學們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些具體的技術層面的問題,而且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加具體地了解如何把自己目前所學的專業知識更好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達到我校全方位培養優秀工程師搖籃的目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職前輔導,同學們可以提早地了解地鐵公司的企業文化,把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地融合,實現在校大學生到地鐵公司員工的角色轉換的有序過度。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可以提前感受對口企業的文化、具體工作崗位等相關內容,這樣高年級學生暑假期間在對口企業的產學合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展開工作,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另外企業在畢業前一學期就進行專場招聘,招聘會放在學生畢業實習之前進行,可以使同學們在實習期間就能夠熟悉自己以后的工作崗位,使其一畢業正式踏上工作崗位就可以熟練地進行工作,縮短見習期,實現從學生到職工的零對接。這樣做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實習崗位和未來工作崗位,有效幫助學生進行理論內容的重溫和準備;為學生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提供素材和題目以及專業方向;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工零距離對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培養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現實要求

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就業競爭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和生活中出現變化的能力。目前,國內外教育界普遍認同,具有良好的就業競爭力對于高等院校畢業生而言,不但能夠幫助他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心儀的工作,同時還可以為他今后良好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要從人才培養計劃、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能力的鍛煉、綜合素質的培養、客觀現實的自身評價、樹立新的就業觀念等方面展開。

由于受傳統體制和觀念的影響,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和提升,一直以來并沒有在高等院校的教學中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就業競爭力品質方面離社會的要求還有距離。因此,在當今社會轉型過程中關注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開發,應該成為高等院校必須面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深遠的影響。盡管社會上的職業千差萬別,但是對人的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的要求有它共性的一面,那就是,職業能力首先是一系列能夠適應職業的素質群,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心理承受力等綜合素質。其次,它是通過學習和素質的開發而形成的,可以塑造和培養。職業能力一頭連著高等教育,一頭連著勞動力市場。高等學校需要根據市場與職業社會的需求,使培養的大學生適應不同崗位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豐富產學合作內容提升就業競爭力

1.通過校企合作共建,豐富教育資源

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每學期派遣兩到三名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使教師通過為期半年的掛職鍛煉,可以豐富自己相關專業的實踐經驗,并且在實踐中可以找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最佳契合點,找到科研和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充實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可以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能夠用更加完備的知識為學生們帶去新鮮的養料;通過掛職鍛煉同時也可以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使整個學院的各項教學和科研工作更加有效地開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

2.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進產學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特色,在學生培養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三明治”式的學習學期—工作學期—學習學期的交替,強調的是同學們把在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并把實際生產中積累的經驗再與所學理論知識相結合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外,校企共建實驗室,學生積極參與,也作為學生合作教育的一部分,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

3.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活動,為學生企業之間提供互動平臺

學院通過與企業各分公司合作共建,組織辯論賽、知識競賽、各種體育比賽、學術沙龍等學術交流等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夠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氛圍,也可以使企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們的學生。

4.通過校企合作優化產學研

科研是教學之源。通過科研,可以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進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這些成果在推動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在完善和充實教師本身的學術水平。充分利用學院的校企合作辦學特色,有效地推動學科理論創新知識與產業的對接,在學院教師的科研成果向社會生產力轉化工作中,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積極動員和組織教師承擔與提高與企業自身發展有密切聯系的一些重大課題,加速科研成果向社會生產轉化。通過科研攻關,一方面能提高學院教師自身素質和技能,創造出新的智力成果或者賦予現有的智力成果以更多的技術含量,從而有效地促進企業的發展,使之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四、優化產學合作與就業聯動,構建良性的高等教育循環體系

1.增強產學雙方合作的主動性產學合作,不是誰依賴誰,也不是誰離不開誰,而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事關大局的大計,只有產學合作才能實現產學共贏。合作雙方應為對方提供各自最多的優勢資源,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共同發展。要加強相關專業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制定詳細的合作計劃,并嚴格按照計劃實施產學合作的優化資源配置。

2.不斷創新產學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1)產學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就業的根本,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培養體系,應當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學生可以在大學本科四年期間,將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保證學生順利就業,并縮短畢業生上崗后的“磨合期”;學校可以按照企業要求培養“產銷對路”的學生,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借以做大學校品牌;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量身定制”一批高質量員工,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人才保障。

(2)學校從學生的招生環節到培養環節起主導作用,學校根據教育部所規定的教學大綱,結合市場需求,培養既具理論知識,又具實踐能力的人才。“定向培養”的重心在“用人單位”,也就是說用人單位決定學生的生源和學生培養的方式方法,對學生的要求相對較低。大一、大二,學生主要以學習專業基礎課程為主;大三、大四,公司將參與校方一起制定具體教學計劃。其中,理論課程主要由校方完成,實踐課程、課程實習、畢業設計等方面的教學和實踐指導主要由公司完成,校企雙方教學任務基本上各占50%。當然,這些教學行為實施前提是必須通過學校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最終審核。

(3)通過特有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運用并鞏固;通過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得到驗證和鍛煉;通過真實環境下的現場頂崗實習,使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獲得全面提升。創新產學合作培養模式應以就業為指向,打破傳統學科型教育的教學模式,以社會需要為目標,堅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按照崗位和崗位群所需能力素質建立新的課程體系,使培養的高職學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動手能力強,成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與熟練技能應用的新型人才,適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要求。產學合作教育的關鍵是教學運行機制的創新,可以嘗試以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機構與企業研發中心為依托,采取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教學模式,加大真實環境下的實踐學習時間,改變傳統上理論教學雷打不動的思維定勢,與企業共同設計學生實踐教學內容。然后,再根據學生實踐學習的效果,決定實踐教學的時間長短、學制的安排,并最終實現高職學生的就業上崗。

(4)企業選派優秀員工進校園和學校選派教師掛職鍛煉相結合。學校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登講臺,中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這樣的合作方式在互惠、雙贏的基礎之上,實現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所賦予的歷史使命,同時又能夠很好地實現產學合作與就業聯動發展。

3.要處理好產學合作與高等教育正常教學的矛盾

為了針對性培養這批“準員工”,公司將安排一些具有實踐經驗的教授級工程師到學校為學生授課,這樣學校,可以開源節流。但企業參與教學,處理不好會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的單一和狹窄。此外,學生過早決定自己的職業定位,容易出現偏差。就業選擇一旦出現偏差,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省去了選擇,抹殺了潛力”。這一點就要求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必須要權衡二者之間的關系,既要有所創新加強產學合作與就業聯動,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又不能干擾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正常教學目標。

總之,普通高等學校要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必須要不斷探索和實踐,踐行科學發展觀,要從產學合作的切入點出發,實現與就業聯動,以保證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為國家以及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高等學校應有的貢獻,也為高等學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增添活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