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對人文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11-04 02:58:52

導語:國學經典對人文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學經典對人文教育的影響

摘要:國學不僅能作為文化的傳承和堅持,還能作為現代人思想的依據和人生考慮的依據。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經典中耳熟能詳的道理切實化、生活化,并實踐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培養胸懷大志、安貧樂道的士大夫精神。

關鍵詞:國學經典;人文教育;以人為本;思想基礎

可曾想過,從小就朗朗上口的《唐詩宋詞三百首》《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究竟有何作用?僅僅是為了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嗎?還是有別的用處?新課改之后,小學生被要求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晦澀難懂的文言短句,但是學生真的理解其中的真諦了嗎?既然如此,為什么要求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去背誦呢?

一、學國學經典的意義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必然有其流傳千古的意義,讓學生學習這些現在讀不懂的文言經典,就是為了讓其學習其中的學問與堅持。蘇軾在《送安驚落第詩》中說道:“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睂W生現在不理解,在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慢慢體會,也就明白了。就像當初我們在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時,年紀也不算大,看到那些有深意的語句,當真是分開來每個字都認識,組合起來卻只能大眼瞪小眼,無可奈何。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閱歷的增長,慢慢體會到魯迅先生筆下的深意,甚至根據自己親身體驗,又將這句話的意義解讀深化到一個新的境界。例如“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年少時讀來不明白,卻又明白先生是一位深刻又明白的人,現在當真觸碰到生活的無奈之處時才領會那種沉默的淳實。所以,那些傳承下來的寫進經典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都是為了教育人的思想觀念,扶正我們的人文精神。

二、通過國學經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禮儀教育是學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墩撜Z》中說:“不學禮,無以立?!币粋€人想要自立,一個民族想要振興,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必須先有禮的修養。中國作為一個禮儀之邦,必須以禮儀教育作為德育教學的重要手段,這符合我國勞動者的文化和素質要求,可以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道德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一個優秀的學生,不僅需要較好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還必須有較好的品德素養和禮儀修養。如果一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他的道德水平沒有辦法協調,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無用的人。都說無德無才是蠢才,無德有才是害才,有德無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擁有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會成為未來社會中的中流砥柱。

(3)審美教育是為了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如《詩經》,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存的詩歌總集,我們可以體會到遠古人類的審美觀念。第一,寫實類型?!秶L•衛風•碩人》中描寫衛侯夫人的人際關系:“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蓖ㄟ^描寫衛侯夫人的地位高貴引出其華貴的車駕:“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边@些樸實的寫實性語言為后來的現實主義文學作了鋪墊,學生從中學習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情節,還收獲了寫實技法的運用。第二,抒情類型。最經典的《國風•周南•關雎》,描繪了一位男主人公在河邊看見一位采荇菜的“窈窕淑女”,想要和她一起長相廝守卻再也不能的夜不能寐、食不安寢的癡情形象,贊美了純情的愛戀,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觀,還倡導對女性人格的尊重,為未來的愛情題材作品提供了好的開端。第三,怪蕩題材。在《詩經》中,除了寫實和抒情的作品,還有一類怪蕩類的作品,是用變形手法創造出來的形象。如在《國風•魏風•碩鼠》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痹娙顺浞诌\用夸張、變形、虛構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實,卻遵循生活的內在邏輯、情感邏輯去塑造貪婪、殘暴的剝削統治階級形象。除了在文學中的審美教育之外,還有對現實中文化的鑒別和運用。如今更新迅速的網絡俚語,如“屌絲”“高富帥”等,有些網絡俚語促進了語言的變更,有的則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貶義,甚至有侮辱人的意思。而且網絡上病毒似的大面積覆蓋使用,形成一種不良的風氣。網絡用語用得越多,其表達能力越是貧乏,因為不動腦子地依賴于陳詞濫調,是會磨鈍一個人的語感的,然后變得不會好好說話,不會說自己的話。學生在生活中也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學會審視,適當使用。總之,學校的文化氛圍是影響學生的一股重要的力量,我們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知識技能,還要注重對學生品德的培養,讓學生成為知識水平和精神素養同樣飽滿的人才!

作者:凌麗芳 單位:江西省尋烏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