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執行案件結案方式淺析

時間:2022-07-18 03:20:00

導語:現行執行案件結案方式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行執行案件結案方式淺析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108條規定“執行結案的方式為:(1)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內容全部執行完畢;(2)裁定終結執行;(3)裁定不予執行;(4)當事人之間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并已履行完畢。”這是我國執行案件4種法定的結案方式,但在實踐中由于案件的特殊情況及執行結案任務指標的壓力等原因,在各地法院內部又出現了許多新的結案方式。在這些結案方式中,有對現行法律不完善而進行的有益補充,但也有片面的追求結案率造成案件循環積壓的不良現象。筆者以現行常見的執行結案方式試作淺要分析。

一、現行的常見執行結案方式

現行的常見的執行結案方式主要有:(1)執行完畢;(2)裁定終結執行;(3)裁定不予執行;(4)裁定駁回執行申請;(5)當事人之間達成執行和解協議;(6)中止執行;(7)終結本次執行程序;(8)委托其他法院執行;(9)其他法院委托當地法院執行,當地法院執行后將有關情況函復的;(10)債權執行憑證。這十種結案方式按是否可恢復執行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一)不可恢復執行的結案方式

1、執行完畢。現行的此類執行結案方式中主要包括按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內容全部執行完畢和當事人之間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履行完畢兩種法定的執行結案方式。二者之間有著顯著的區別,但許多法院考核時并未作區分。按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內容全部執行完畢是法院依職權的執行行為,能最大限度的實現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院的權威,這其中不含當事人之間的自愿協商行為。而當事人之間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履行完畢的案件,其核心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自愿協商,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雙方當事人按申請執行人的申請執行金額自愿協商后達成和解協議履行完畢,另一種是雙方當事人自愿協商達成協議由申請執行人放棄部分金額后履行完畢,這就有可能存在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申請執行人的權益未全部實現的情形。

2、裁定終結執行。這種結案方式主要包括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6種情形:(1)、申請執行人撤銷申請的;(2)、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3)、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4)、追索贍養費、撫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5)、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6)、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3、裁定不予執行。這種結案方式包括裁定不予執行存在法律規定的某些情況的仲裁裁決和公證債權文書。

4、裁定駁回執行申請。這種結案方式主要是對在執行立案后發現不符合法律規定受理條件的執行案件予以裁定駁回執行申請,其與裁定不予受理執行申請容易產生混淆,區分二者的界線為執行案件是否立案。此種結案方式目前法律上未作相應規定,有待將來的立法予以完善。

5、其他法院委托當地院執行,當地法院執行后將有關情況函復的。這種結案方式主要包括:(1)受托法院對其他法院委托執行的案件予以執行完畢;(2)被執行人無財產可執行,受托法院函告委托法院建議其裁定中止執行或終結執行。因在實踐工作中,委托法院很少對受托法院建議裁定中止或終結執行作出函復,而因執行期限、結案率等方面原因,對此類案件部分受托法院目前采取的做法是對受托案件一經函告后就以其他方式結案。這項制度目前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函告委托法院后,委托法院可能對此作出相應裁定并函復受托法院,但此時該執行案件受托法院已經結案,此種情形下就缺少相應的承辦人及程序監督辦理此案;二是函告委托法院后,委托法院可能有新情況需要受托法院進一步核實并予以執行的,此時對已經結案的該執行案件受托法院應以何種程序應對尚缺相關規定。

(二)可恢復執行的結案方式

1、當事人之間達成執行和解協議。這種結案方式是指雙方當事人自愿協商,達成和解協議并正在履行,但尚未按協議履行完畢的。部分法院對主持雙方當事人達成履行和解協議但尚未履行完畢的案件制作了相應的裁定書,并終結該案的本次執行程序,如被執行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申請執行人可以申請恢復原判決的執行。筆者認為,這種和解與裁定是有違法律規定的。其理由是:一、執行和解協議是執行過程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協商達成的協議,法院不應主動介入當事人之間的自行和解,更不宜在裁定書中載明“經本院主持……”字樣,這與訴訟中的調解有著很大的區別。二是對執行過程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的協議,法院不宜以裁定予以確認,因為此協議的實質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行為,他們之間是否履行、怎樣履行,應由當事人自行決定,且若以裁定予以確認還可能產生與原據以執行的生效法律文書相矛盾的情形。例如:若申請執行人在協議期限屆滿、被執行人履行完協議義務之前不愿再按此協議繼續履行,要求法院執行原據以執行的生效法律文書,而被執行人要求法院按執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書確定的協議內容繼續履行,此時就會產生原據以執行的生效法律文書與法院在執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相矛盾的情形。

2、中止執行。這種結案方式主要包括被執行人確無財產可執行、執行標的物需要等待其他法院或仲裁機構審理完畢后確定權屬的……等等法律規定的情形。因中止執行只是內部作為結案,而上報時不作結案,因此近年來在部分法院執行過程中,很少裁定中止執行,而以類似的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債權執行憑證這兩種結案方式予以取代。

3、債權執行憑證。這種結案方式是指被執行人無財產可執行時,由申請執行人向法院申請為其發放證明其債權的債權執行憑證。曾一度為各個法院所采用,后因社會反應強烈而稱其為“法律白條”,我市法院遂于2005年取消。

4、終結本次執行程序。這種結案方式是我市法院部分法院2005年未發放債權執行憑證以來,為提高執行案件的結案率而創新的一種新的結案方式,主要是對出現被執行人無財產可執行或其他客觀原因不能執結等情形時,法院依職權將該案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待被執行人有可執行財產或其他客觀情況消失時,申請執行人可申請恢復執行,其實質就是中止執行。由于此種結案方式采取的是職權主義模式,無需當事人申請,筆者認為雖有利于案件的執結,但較之發放債權執行憑證更為損害申請執行人的權益,且這種依職權強制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的結案方式缺乏法律依據,容易引起申請執行人對法院執行工作的不滿,部分申請執行人更是四處上訪,引發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

5、委托其他法院執行但未執行完畢的。委托其他法院執行的案件,我市部分法院依據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全市法院執行工作統一管理的暫行規定》,對委托市內法院執行的案件,一經委托就以其他方式結案,對委托市外法院執行的案件,在法定執行期限屆滿后,以其他方式結案。目前此類結案方式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案件委托其他法院執行后,承辦人就將案件裝訂后送檢歸檔,案件就缺少承辦人督促,不利于案件的有效執結;二是其他法院可能在后來函復相關執行情況,需要委托法院作出相應的中止或終結執行的裁定,但由于此案已送檢歸檔,就欠缺相應的承辦人及執行程序來督促此事的完成。

以上5種結案方式都是可恢復執行的結案方式,從法律上嚴格的說,都不應作為結案方式處理,但由于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法院對執行部門的任務指標一層層提高,如在*年以前,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對各基層法院的執結率要求為70%以上,而部分基層法院對其執行部門的結案率又要求為80%以上,而實踐中因各地法院地理、被執行人履行能力等方面原因使案件的執結率受限,這就催生了以上幾種可恢復執行的結案方式。經初步統計,許多基層法院可恢復執行的積案已越積越多,這給以后的執行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且由于去年在全國法院范圍內施行了執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統,在該系統上,部分法院作為結案處理的可恢復執行案件是不能報作結案的,這就使得部分法院現行的執行結案制度與之產生了根本性矛盾。這里筆者試舉例說明,如一件新收執行案件部分法院以和解(或中止、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結案)結案,但在信息管理系統上是不能報作結案的,只能以暫緩執行等方式將其“掛住”,但此案恢復執行時,部分法院又以新收案計算并將其重新錄入系統,此時在系統上將會產生同一執行案件出現兩個未結案的矛盾情形,如還不能有效執結,以后恢復執行時將會衍生出更多重復案件。筆者認為可恢復執行的結案方式所產生的諸多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二、完善執行結案制度的思考

我國現行立法規定的執行結案方式限定于執行完畢、和解履行完畢、終結執行、不予執行四種結案方式,如按此規定,每一個執行案件的執結就是一個社會矛盾較為有效地解決。*年以前,上級法院雖對執行案件下達了結案率指標,但由于各個地區執行案件都存在一些共有的(如案多人少、被執行人難找、財產難查等)或特有的(如地區交通不便等)困難,致使很難按照法定的執行結案方式完成結案率指標。因此,各個法院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的需要創新了一些新的結案方式,這些結案方式有的對法律規定進行了有益的補充(如裁定駁回執行申請),但更為多數是為提高執行結案率的可恢復執行結案方式(如和解、中止、債權執行憑證、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從表面上看,按照目前各地法院創新的結案方式,我們的結案率是上去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可恢復執行的結案方式從本質上說應是未結的執行案件,這些案件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根本未得到有效的解決,長此以往,執行案件將會越積越多,執行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從*年我市清理執行積案所反映的數據來看,部分法院從建立執行庭以來到目前為止,可恢復執行的債權憑證、中止、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等執行積案的數量已達數百、甚至上千件,這就意味著近二十年來還有許許多多個社會矛盾未得到有效解決,許許多多份生效法律文書未能得到有效兌現,這既損害了法律的權威,也給社會帶來了一些不穩定因素。要走出目前這種困境,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一)治本的做法是配合目前運行的執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統,根據各地法院的實際情況自上而下嚴格按照法定的執行結案方式制定切實可行的結案考核制度,取消將可恢復執行案件作為結案的做法。我們欣喜看到今年我市高級人民法院下發的《重慶市基層人民法院*年工作目標年度考核指標》中已經取消了對執行案件以執結率的考核方式,而以執行兌現率的考核方式予以取代,這標志著我國執行案件的考核改革已經開始。

(二)逐步取消可恢復執行案件的結案方式還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筆者認為目前可退而求其次,根據各地法院實際情況采取一些可行措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現有的執行資源。

1、要完善執行案件相關具體流程的監督、管理,對申請執行時被執行人下落不明或暫無可供執行財產或被執行人雖有下落,但無履行能力的案件進行備案登記,避免此類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既長期無法有效執結又浪費有限的執行資源,從源頭上盡力減少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債權執行憑證等類似的案件。

2、加強對執行案件結案的考核,嚴明獎懲,激勵執行人員多辦并辦好執行案件,減少可恢復執行案件的數量,以緩解今后執行工作的壓力,逐漸步入良性循環。

3、制定、完善并嚴格審查可恢復執行案件的報批條件、法律文書簽發、今后恢復等審批程序,避免因執行不力而引起申請執行人的信訪,特別是部分法院目前施行的終結本次執行程序案件。

4、加強對可恢復執行案件檔案的有序管理,確保案件材料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