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綜合實力提升工作匯報
時間:2022-02-07 10:33:00
導語:縣域綜合實力提升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十二五”時期,全縣人民堅持“五五三三”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四個加快”發展重點,按照“解放思想、拔高標桿、夯實基礎、構建和諧”的工作方針,加快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發展現狀
1、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到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將超過94.8億元,年均增長接近12.2%,人均GDP超過16252元。財政總收入約7.62元,年均增長29.9%;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3.72億元,年均增長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97億元,年均增長33.4%。
2、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比重明顯提高。水電、有色金屬采掘加工、農林食品加工等三大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文化旅游、商貿流通業發展加快,現代服務業規模擴大。城鎮化水平有所提高,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3、基礎設施實現新突破。全縣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有所緩解。國道、省道改造和路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常吉高速公路段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實現零的突破。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加快實施,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進展順利,縣城供水能力明顯增強。鳥兒巢電站正式發電,城鄉電網改造進程加快。有線電話覆蓋基本到位,數據網絡初步成型,移動通訊基站建設成效顯著。
4、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各項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序推進,城鄉就業服務體系逐漸完善。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保障范圍不斷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超過92%,城鄉低保、社會救助、救災救濟工作和慈善事業有序發展。城鎮保障性住房、農村安居工程建設順利實施。扶貧開發有序推進。普及義務教育成果得到鞏固,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成。文化事業發展取得新成效。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
5、生態環境呈現新面貌。強化污染治理力度,基本完成節能減排任務??h城污水處理率、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明顯上升,二氧化硫排放、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明顯下降,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力度明顯加大。順利通過環保部“全國生態示范縣”驗收,榮獲“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稱號。
6、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以土地流轉和集體林權體制為主的農村綜合改革、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國有工業企業改制工作取得明顯進展。農業保險范圍拓寬。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取得新進展,全縣進出口企業突破10家,外貿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1、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2、工業精深加工不足,對水電、礦冶過度依賴;
3、服務業比重較低,現代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
4、交通網絡設施不健全,缺乏鐵路連接;
5、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使資源依賴型經濟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6、加速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受到土地、資源和環境的硬約束;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使我縣跨越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三、對策與建議
國家“”規劃綱要提出了要貫穿“一條主線”,即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作為一個山區大縣,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筆者認為要明確以下幾點:
(一)加快農業現代化
堅持特色突出、優質高效的原則,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核心,以加速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以基地和項目建設為抓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支撐保障能力和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農產品質量,增強農業競爭力。
1、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充分發揮我縣農業比較優勢,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穩定糧食生產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培育和引進“名、優、特、新、稀”農產品,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擴大優勢農產品生產規模,重點推進茶葉、油茶、工業原料林和水產養殖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加快中藥材、畜牧、果蔬、優質水稻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
2、強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思路,實施“強龍工程”,依托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和五強溪工業集中區,圍繞茶、漁、畜等特色產業,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推進龍頭企業加工標準化和產銷一體化,延伸農業產業鏈。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加快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行業的資源整合和資產重組,積極推行多種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重點扶持碣灘有機茶業、官莊干發茶業、五強溪生態漁業、湘西牧業、七優米業等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強化品牌意識,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和做優做響特色品牌有機結合起來,擴大有機茶等優勢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培育1~2個國際知名和若干國內、省內馳名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興辦各種新型專業合作組織,發揮合作組織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培育農業經營大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風險協調機制,形成規范穩定的合作關系。
3、著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強化農業科技體系建設。加強與省內外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橫向聯系,重點構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平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廣應用糧、油、魚、畜、果蔬等新品種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先進適用技術。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大節水、節種、節肥等“節本增效”農機具應用力度。大力推廣應用適合丘陵山區的中小型農業機械,提高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機械化水平。重點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著力推進油菜、水果、茶葉等農作物生產機械化?!啊蹦┺r業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0%以上。
4、努力構建現代農業支撐服務體系。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基礎,加強農業灌溉水源建設,加快農村機電提灌和抗旱設施工程建設和改造。加大農地整理和復墾力度,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土,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質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強化服務功能,大力推進以信息、金融、現代物流、檢驗檢疫為重點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程度。加強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構建多元化、多層次農業技術服務網絡,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增強金融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擴大農戶小額信貸規模。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抗風險能力。健全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加快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備、配送能力強的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拓展農產品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逐步建立良種研發、引進、繁育體系和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農畜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支持企業逐步推行ISO9000、HACCP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優化發展水電產業
1、有序開發水電資源。抓住建設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的有利契機,發揮豐富的水力資源優勢,營造良好環境,按照多元投資、多家辦電原則,有序開發水電資源,優化發展水電產業。統一規劃全縣水資源開發管理,重點引導和鼓勵具有調節性能水電站的建設,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益。按照流域梯級開發理念,大中型和小型水電項目并舉,實現水電項目建設新突破,提高全縣水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
2、促進水電產業發展。按照“誰建、誰有、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搞好水電項目服務,推行水電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資方式多樣化,鼓勵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個人投資辦電,允許投資方采取獨資、合資、合作、合股等多種形式投資辦電。積極運用上網電價、稅費、用地等相關優惠政策措施,促進水電產業發展。加強水電配套電力網絡建設,開拓縣內外電力需求市場,拓展水電發展空間。鼓勵水電產業與當地有色金屬、化工等載能工業聯姻,加快培育能源礦產資源的產業鏈綜合優勢。
(三)提升發展有色金屬產業
1、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揮黃金、鉛、鋅、鎢、銻等有色資源優勢,提升有色金屬開采和冶煉加工業發展水平,向下游延長產業鏈,著力打造湘西地區黃金生產和鉛鋅加工“雙中心”。淘汰落后產能,實施一批產業升級項目。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和管理模式改造有色金屬企業,提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企業不斷研究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裝備,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重點支持辰州礦業創建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
2、加快企業重組和產品結構調整。以辰州礦業、金石礦業集團等公司為龍頭,大力推進黃金、鉛鋅等生產企業整合重組,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特色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提高企業規模經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逐步改造和淘汰資源型、粗放型產品,努力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率、產品深加工能力和產品附加值。鼓勵企業爭創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重點抓好吉瑞硅業、金石礦業、長青礦業等企業的工業硅生產、電解鋅生產、選礦等企業的節能改造,加快燃煤鍋爐、電氣設備更新、改造步伐。
(四)推動發展特色農林產品加工業
充分發揮我縣農林資源優勢,以特色化、集約化、集群化為方向,積極推動茶葉、糧油、水產品和肉制品加工等特色農林產品加工業發展,努力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品牌效應,建設湘西特色農林產品加工基地。不斷提高特色農林產品精深加工度,拓展和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優勢、輻射范圍廣、競爭力強的特色農林產品加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擴大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規模。以項目建設為支撐,進一步培育壯大武陵山木業、碣灘有機茶業公司等農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中小農林產品加工企業借力發展,通過嫁接、改造、創新擴大企業生產規模,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關聯帶動作用。支持碣灘有機茶爭創省級名牌產品。
(五)促進新興產業跨越發展
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歷史性機遇,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為重點,按照“外引內聯、創新引領、高端發展、培育集群”的思路,吸引和支持國內外龍頭優勢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進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選擇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帶動本地高端制造(配套)產業鏈,培育形成特色化、專業化的現代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盡快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培育成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
1、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高效節能裝備產品制造業為重點,以兩新產業園為載體,重點建設扶持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形成特色化、專業化的現代新能源產業集群,形成新能源裝備生產和新能源推廣應用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末新能源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的先導產業,建成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在湖南省新能源產業懷化基地中實現率先起飛,構建在湖南省和全國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技術引領型新能源產業。按照“技術引領產業”的思路,適應新能源產業的快速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要求,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和(槽式)光熱發電設備、風電變流器和控制系統、車用動力電池(鎳氫和鋰離子電池等)制造業和先進交通生物燃料產業。以高端發展為目標,加強國內外領先和前沿的能源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加速技術成果轉化,提高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水平,引領產業發展,創建自有品牌,提升本地產業競爭力和知名度。
——市場驅動型新能源產業。按照“市場拉動制造”的思路,面向國內外工業節能工程、市政和建筑節能改造、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生活節能產品推廣應用的廣闊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工業企業余能利用裝置、節電技術與裝備、智能電網設備等工業、建筑和民用節能裝備制造業。率先發展循環流化床鍋爐、復合燃燒機、熱載體燃煤工業鍋爐、非電空調、太陽能集中式空調、冷水機組、蓄冷蓄熱空調及冷熱電聯供裝置、高效氣體放電燈具、節電器、微電腦智能節電控制器、LED系列產品、高壓納燈用電子鎮流器、智能照明節電控制器、城市道路照明智能集中控制器制造等;規模發展大功率節能電爐制造、羅茨風機、水泵和二級及以上能效等級的低高壓三相異步電動機制造、新型墻體節能材料生產。
——上下游聯動型新能源產業。按照“下游推動上游”的思路,結合本地能源供應體系建設、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工作,依托重點工程和項目,發展太陽能熱利用、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工程、生物質氣化供氣、生物質成型燃料及發電產業,推動高效的低熱值燃氣內燃發電機組、大型沼氣厭氧發酵成套設備、高溫高壓生物質直燃發電鍋爐、大型生物質氣化爐、生物質燃氣凈化設備、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設備及配套爐具、農林剩余物收儲運專用設備等農村能源利用設備制造業發展。
2、打造新材料產業基地。依托豐富的有色金屬、農林資源,面向電子信息、汽車、建筑、重大裝備等重點產業的發展需求,重點發展高性能金屬新材料、軟質鐵氧磁體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產業。
——高性能金屬新材料。以傳統有色金屬產業為基礎,提高有色金屬產品深加工能力,發展黃金、鉛、鋅、鎢等領域的高端產品,培育發展新型金屬復合產品、合金材料為主的高性能金屬材料。黃金深加工。不斷拓寬工業用金領域,積極發展金絲、金鹽、金基焊料、金觸點材料、金電子漿料等產品,引導和幫助有關企業,及時跟蹤國際前沿技術,重點加強黃金的工業應用研究,不斷拓寬黃金在電子、醫療、航空、航天、化工、建筑等領域的應用。鉛鋅精深加工。引進成熟的工藝和技術,發展電鉛、電鋅、硫酸鋅、氧化鋅、次氧化鋅等。以鉛鋅為原料,形成超細高活性鉛粉、鉛合金、高檔鉛酸蓄電池、熱鍍鋅合金、鋅合金壓鑄件、高檔涂料與化工鋅粉等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
——軟質鐵氧磁體材料。適應家電、通訊、汽車電子、航天軍工等領域需求,發揮鋅礦資源優勢,以三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軟質鐵氧磁體項目建設為契機,加快發展軟質鐵氧磁體材料產業,積極引進下游項目,向軟質鐵氧磁體材料制備的電子元器件及相關產業拓展。
——先進復合材料。擴大產學研合作,推動木塑復合材料項目建設,引導企業運用回收秸稈、廢枝等原料,積極發展木塑復合材料,推動形成回收初級原材料、木塑粒子生產、木塑制品制造產業鏈。
——電子信息材料。自我發展與外部嫁接并舉,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結合,培育發展LED半導體材料,重點引進LED襯底材料、LED外延芯片及LED單元板等項目,不斷強化LED設計、制造、測試、封裝、元件組裝、流通相配套的生產協作體系;適應電子元器件片式化、微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發展趨勢,積極引進大功率壓電陶瓷和熱釋電陶瓷材料、各類納米電子材料及其他前沿的電子信息材料項目。
3、發展生物醫藥等相關產業。緊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引進和培育發展生物醫藥及其相關產業,搶占未來工業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依托當地豐富的藥材資源,積極引進現代生物制藥、現代中藥和天然藥龍頭企業,加強道地藥材規范化種植、中成藥二次開發,培育形成中藥材種植業到中藥飲片、提取加工業再到中成藥及保健品、化妝品等相關產業鏈。
(六)大力發展服務業
以規?;⑵放苹?、網絡化為方向,以增加供給、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提升水平為目標,以旅游業為龍頭,以培育生產性服務業、拓展生活性服務業為重點,著力構建與“兩新”產業園建設相適應、與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相融合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1、做大做強旅游業。充分發揮人文和生態旅游資源優勢,按照“千古謎都、生態王國、休閑”的定位,把旅游業作為全縣服務業龍頭來培育?!啊蹦┞糜慰側藬颠_到280萬人次,旅游業收入達到15億元,占全縣GDP的比重提升到4%。
加快重點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引入戰略投資者,加大財政性資金投入力度,積極申報國家有關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力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資源深度開發,重點加快龍興講寺、河漲洲、鳳凰山、二酉山、借母溪、明月山、五強溪水庫、無緣洞等重點景區景點建設,著力構建以黔中郡遺址、龍興講寺、二酉山為特色的文化旅游板塊,以鳳凰山、湘西剿匪烈士紀念園為支撐的紅色旅游板塊,以借母溪、五強溪濕地公園等為主體的生態休閑旅游板塊和以五強溪、鳳灘為載體的工業旅游板塊四大特色旅游板塊。
構建“兩帶七區一中心”旅游發展格局。加快建設沅水生態觀光旅游經濟帶、酉水文化休閑旅游經濟帶,打造古遺址歷史文化旅游區、龍興宗教文化旅游區、鳳凰山紅色文化旅游區、二酉文化休閑旅游區、借母溪原始森林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區、鳳灘-五強溪電站工業旅游區、河漲洲民族風情旅游區,加快縣城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作的旅游產業布局。
2、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突出比較優勢,大力發展以物流、金融等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形成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格局。
培育壯大現代物流業。依托“兩新”產業園、工業集中區和大型批發市場,規劃建設一批物流園區和專業配送中心,加快推進湘西商貿物流園區和工業園物流中心建設。適應工農業發展的新變化、新需求,加快發展冷鏈物流、工廠物流、能源物流等專業化物流。大力引進和培育現代物流企業,鼓勵和支持辰州礦業等大型企業開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綜合物流服務電子信息中心,把我縣建設成為湘西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商貿物流中心。
(七)加快“一園四區”建設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和麻溪鋪、官莊、五強溪、筲箕灣工業集中區等“一園四區”建設,著力搭建工業發展新平臺,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強化產業鏈群關系,,打造具有強大聚集效應與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1、全力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一園”)建設。進一步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區的立項報批工作力度,力爭盡快進入省級工業園行列。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引進戰略投資者來園區發展。堅持園區產業高端定位,重點引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入園,逐步更新和取代現有的落后產業,促進園區產業向高科技、規?;⒓s化方向發展。加快園區的標準化廠房、污水處理廠、垃圾清理轉運站、園區次干道及管網配套工程、35千伏輸變電項目、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強力推進園區通訊、網絡、供氣、排水等配套管網建設。以高新技術重大項目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項目建設為核心,將園區打造成高起點、高科技、高水平、高產出、高效益的現代新型工業城。
2、大力推動四個工業集中區(“四區”)發展。以319國道為軸,鼓勵引導企業和項目逐步進入麻溪鋪、官莊、五強溪、筲箕灣等工業集中區,提高產業集聚水平,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麻溪鋪工業集中區以有色金屬深加工為主導,積極發展先進金屬及合金材料產業;官莊工業集中區發揮黃金生產的基礎優勢,積極開展黃金深加工及關聯產業,提升黃金產業發展水平;五強溪工業集中區繼續以水電和林產品加工為特色,加速小水電的梯級開發,推動林產品加工產業鏈延伸,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筲箕灣工業集中區加快鉛鋅采選加工業升級改造和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資源開采利用效率和節能環保水平。以“四區”為載體,鼓勵民營企業進入相關產業,支持區內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做強,不斷強化特色集群優勢。改善“四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優先安排農網改造和通暢通達工程項目。
3、著力完善園區功能與配套體系。健全和落實園區優惠政策,完善園區公共服務功能,做好相關服務性產業的配套。建立多元化園區投融資體制,通過市場融資和財政投入等多種渠道,拓展園區基礎建設資金來源。將園區發展與搞好本區域的老工業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將發展園區工業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將園區土地開發與集約利用和各產業區的科學布局相結合,使園區做到功能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資源節約、經濟循環、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支持園區企業與省內外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立技術合作和人才引進機制,迅速提高人才培育、技術研發、產品制造、市場開拓能力。
- 上一篇:農村水電發展狀況調研匯報
- 下一篇:區委副書記在黨建周年會上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