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主陣地
時間:2022-12-13 03:34:00
導語:縣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主陣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的難點、焦點和重點問題,一般都集中反映在縣域內。縣域涵蓋“三農”、聯結城鄉,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主陣地。
●又好又快地發展縣域經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抓手。縣域經濟發展了,生產力水平提高了,縣域特別是鄉村社會的發展才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縣是我國基本的行政單元,也是我國功能最齊全的基層政權組織。縣域涵蓋“三農”,聯結城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又好又快地發展縣域經濟,把縣域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來抓,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道。
縣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主陣地。在我國,縣域具有國土面積廣、人口多、經濟總量較大等特點。據統計,2005年,我國縣域人口9.15億,縣域GDP平均值為43.8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平均值為1.64億元。縣域占七成的人口、近六成的經濟總量、1/3的市場和1/8的財政收入。縣域和縣域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縣域集中了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的難點、焦點和重點問題。一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交通、通訊、自來水等設施落后,特別是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差。二是文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民看病難、子女上學難、負擔重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三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民收入水平明顯偏低,增收難度較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不少農民的貧困問題還沒有解決。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有2148萬的絕對貧困人口和3350萬剛剛脫貧的低收入人口。2006年,全國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資僅占全社會總投資的1%左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高達3.28∶1。同時,農村經濟不發達、經濟結構不合理、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不協調以及城鄉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差距大等問題和矛盾也十分突出。
發展縣域經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抓手。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生產力水平提高了,縣域特別是鄉村社會的發展才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國家才有可能把更多的財力物力用于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縣鄉兩級政府才有可能依托和利用縣域經濟的發展成果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堅持把“好”放在優先位置,是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縣域經濟結構、提高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與理性選擇。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擺在首位。立足于農業和農村工作實際,從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入手,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為重點,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大力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二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落實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大力發展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循環經濟,不斷加快城鎮化,為縣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農民向市民轉變提供有效載體,為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斷開辟新路徑。三是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把構建農村和諧社會與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結合起來。圍繞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要求,強化各級政府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改革公共服務制度,著力解決包括就業、看病、上學、收入分配、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在內的一系列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為農民與城市居民平等地享受權利、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進而不斷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發展縣域經濟、建設家鄉的熱情與積極性。四是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并通過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村保障性分配問題,為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后勁、加快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步伐夯實基礎。五是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集體林權制度、征地制度以及糧食流通、供銷合作社、農墾和水權管理等體制的改革,努力促進縣域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協調發展,為創新農村管理體制和治理方式、實現農村社會和諧創造條件。
精品范文
10縣域經濟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