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源應急預案范文
時間:2023-03-28 00:2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用水源應急預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飲用水源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關系到社會穩定。為進一步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工作,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特制定本工作計劃,現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一、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創建
完成臨海溪口水庫、三門白溪水庫等2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創建工作。在去年開展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專項執法檢查的基礎上,結合今年我市農村環境保護試點工作,進一步開展農村飲用水源創建和保護工作,試行劃定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完成黃巖西溪水庫、天臺龍珠潭水庫等農村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的創建工作。農村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創建工作由各縣(市、區)環保局(分局)組織相關單位進行驗收,報市環保局備案。
二、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
全面完成省飲用水環境質量自動站建設計劃;完善水質監測;確保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各級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水質繼續保持穩定。有效保障我市飲用水安全,為上海世博會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三、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落實污染防治工作。落實飲用水源保護工作責任,落實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理禁止準入要求,嚴把飲用水源地周邊及上游的建設項目環保審批關。加強污染防治,限期清理整頓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污染源和排污口,對有條件的飲用水源地,可在一級保護區建設圍欄,實施封閉式管理。加強交通運輸行業的污染防治工作,配合交通及海事部門,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準保護區內及上游地區油類和危險化學品運載、裝卸和儲存設施的監管,督促其完善防溢流、防滲漏、防污染措施。繼續推進飲用水源地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對有條件的飲用水源地,可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生活污水的改道工程,將生活廢水輸送到飲用水源下游進行處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施測土配方科學施肥,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加強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加強畜禽養殖監管,實施禁養區、限養區制度,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資源化利用。
(二)進一步強化工作措施,落實水源監察監測工作。抓住上海世博會安全保障契機,加大飲用水源地環境監察執法力度,全面健全飲用水源地定期巡查制度,認真組織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行動,加強對可能影響飲水安全的醫藥、化工、造紙、冶煉等重點行業、重點污染源的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環境違法行為,對違法違規建設的項目,要責令停建或拆除,對排污超標的企業和單位,要責令限期治理,對逾期或整改不力的企業要嚴肅處理;加強對排污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及應急措施落實情況督察,做到預防在先,工作在前,確保飲水安全。在3月15日至10月31日世博會期間實行周專報制度,各縣(市、區)環保局(分局)要于每周五下午5點前向我局監察支隊上報本周工作情況。各地要有針對性地制定飲用水源地環境監測計劃,并完善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和報告制度,將存在問題及時通報相應監管部門處理及當地政府。完善飲用水水源自動監測、例行監測、巡查監測、應急監測和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抽查制度,推進水質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向鄉鎮和村級飲用水源地延伸。在藻類高發時節,要加密水質監測工作,及時掌握水質動態,適時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9項指標全分析,防范極端事件,確保水質安全。鼓勵環保技術人員開展飲用水源地保護及藻類防控科學研究,提升飲用水源保護的科技支撐能力。
(三)進一步加大投入,保護庫區生態環境。完善飲用水源保護地內護欄、界碑、告示牌、警示牌等宣傳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對新創建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要嚴格按照《飲用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設置和管理相關標志。嚴格禁止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因地制宜地推進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加快實施水源安全防護、水源涵養等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生態移民和退耕還林工作,減少水土流失,逐步改善城鄉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生態環境。編制長潭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和利用中長期規劃,勘測、分析、研究長潭水庫底泥淤積現狀,編制長潭水庫底泥清淤可行性研究報告,根據《長潭水庫瑞巖溪大型生態濕地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啟動瑞巖溪大型生態濕地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長潭水庫水質保護工作。
篇2
關鍵詞:飲用水源地 風險防范 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X8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a)-0000-00
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通訊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具有“承東啟西、承南接北”的區位優勢。目前的支柱產業為電子、汽車、石化、鋼鐵、電力等。由于產業帶多集中于長江沿岸區域,這樣的產業結構布局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保護和風險防范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防范工程建設,深入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預防和應對各類涉及飲用水源地的突發事件是十分必要的。
1 水源地環境現狀概述
1.1水源地及主要水廠概況
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共10處,其中長江南京段8處(其中3處為備用水源地),另有水庫型水源地1處,湖泊型水源地1處。水源地基本情況見表1-1:
表1-1 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基本情況一覽表
序號 類別 水源地名稱 水廠名稱 類型 監測頻次 監測項目
1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夾江水源地 城南水廠 河流型 旬測
月測 水廠旬測:高錳酸鹽指數、硝酸鹽氮、氟化物。水源地月測: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表1-3前35項,計64項;6月對《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特定項目(80項)全分析,對檢出的有機物和重金屬每月監測。
2 北河口水廠
3 江寧區水廠
4 燕子磯水源地 城北水廠 河流型
5 上元門水廠
6 八卦洲(左汊)上壩水源地 遠古水廠 河流型
7 江浦、浦口水源地 江浦水廠 河流型
8 浦口水廠 河流型
9 中山水庫及東屏湖水源地 溧水縣水廠 水庫型
10 固城湖水源地 高淳縣水廠 湖泊型
11 江寧子匯洲水源地 江寧濱江水廠 河流型
12 備用水源地 龍潭備用水源地 暫無 河流型 每年一次,6月監測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表1-3,共109項
13 八卦洲(主江段)備用水源地 暫無 河流型
14 橋林備用水源地 暫無 河流型
1.2飲用水源水質現狀
南京市2011年開始組織市、區(縣)環境監測站對全市各類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進行了例行監測和普查工作;2012年鎮江、柳州等地發生水源污染事件后,部分水廠又增加了水質自動站在線生物毒性監測儀。監測結果表明,2011-2013年,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Ⅲ類標準、表2和表3標準值,水質達標率持續穩定在100%。
2水源地環境風險分析
2.1環境污染現狀分析
2011年-2013年,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固城湖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除龍潭備用飲用水源地外,保護區范圍內無工業廢水排口,污染源結構以城鎮生活污染為主。中山水庫及方便水庫處于中營養化程度,污染源結構以非點源污染為主。長江南京段八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中夾江飲用水源地、江浦、浦口飲用水源地、江寧子匯洲飲用水源地以城鎮生活污染為主;八卦洲(主江段)備用水源地污染源結構以非點源污染為主,其余四個飲用水源地以工業污染為主。
2.2固定源環境風險分析
固定源環境風險主要分布在長江南京段上的八個飲用水源地,湖庫型水源地具有環境風險的固定源較少。長江南京段有中石化過江油料管道1條,天然氣輸送管1條;共有危險品碼頭82個,主要集中在八卦洲左汊江段和南京長江四橋南岸附近,主要危險源為油類和化學品,年吞吐量達到4千萬噸。
中國石化集團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金陵石化烷基苯廠、金陵石化南京煉油廠、金陵石化化肥廠、南京市石油公司棲霞油庫等大型企業危險物質儲存量超過《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GB18218-2000)中的危險源識別量,為重大危險源。
此外,長江南京段8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附近存在著大量的加油站、泵站和污水處理廠的排口,對長江水質有較大的潛在威脅。
2.3面源環境風險分析
面源污染主要存在于湖庫型水源地,其主要環境風險來自分散式畜禽養殖污染源產生的藻類及其代謝產物和水產養殖污染源產生的“漁藥”類微量有機污染物。
雖然固城湖及中山、方便水庫水源地目前水質相對較好,但氮、磷等營養元素指標存在超標現象。由此可以判定,在適當的氣溫、環境條件下,水源地極可能會爆發大規模的藻類水華現象,現階段水廠的應對措施尚不能完全有效應對水源水中的藻類問題。
水產養殖過程中比較常用的“漁藥”包括抗生素、消毒劑、除草劑。這些物質如果使用不當,會進入水源地造成水源水的污染,進而影響水廠出水水質。
2.4環境監管及應急能力分析
南京市已建立了較全面的應急保障機制。在夾江飲用水源地的上游建立了水質自動站,實現了飲用水源地水質遠程自動監控。市、區縣環保部門和供水企業還分別建立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現場巡查和信息通報制度,強化對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的監控。2010年編制的《南京市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寧政辦發[2010] 86號),建立了沿江化工行業危險污染源檔案庫,沿江化工等重點企業全部編制了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2012年還印發了《南京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環保應急響應程序》,進一步規范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的操作流程及部門職責。
2.5環境風險等級評估
目前,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無化工、有色金屬冶煉、醫藥制造等行業的污染源;長江南京段取水口附近水體擴散能力較好,湖庫取水口附近水體擴散能力一般;中山水庫及方便水庫水源地因污染源結構以非點源為主,無主要污染源。
綜合水源地環境現狀及環境風險隱患情況,可得出南京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風險等級為三級,風險一般。
3水源地風險防范建設研究
3.1預警體系建設研究
(1)要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開展對集中式飲用水源預警信息、常規監測數據的收集、綜合分析、風險評估工作。
(2)要加強環保、建設、水利等相關部門的聯動,進一步提高水質(量)監測自動化水平,增強水質污染變化預警能力和應急防范能力。
(3)要加強環境監管預警,強化以市、區兩級和政府、部門、企業三個層面的環境應急預案體系,針對不同的事故級別建立相應的應急預案,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3.2工程建設項目研究
(1)備用水源地工程建設:南京市飲用水源地水源單一,應急水源地未建立問題隨著南京社會經濟發展將會日顯突出。可考慮選用江南石臼湖、江北金牛山水庫作為應急備用水源地,綜合考慮建閘保水、清除圍網養殖等措施,保障備用水源地水質達標。
(2)預警斷面建設:應根據需要,選取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排放口、城市總排口、排污單位污水排污口、經常發生翻車(船)事故的路、橋和危化品運輸碼頭下游溝、渠、支流等臨 近斷面、兩條支流匯合斷面以及水源地直接連接水體設立預警斷面。
(3)連接水體風險防范工程建設:應優化連接水體尤其是水源地直接連接水體供水排水格局,布設防風險措施。結合江河湖庫的水利工程、風險防控工程、閘 壩的啟用關停等情況對連接水體的風險防控措施進行評估,編制合理的污染防控方案。當事故污水進入連接水體后,通過采取防控措施控制污染擴散。
3.3存在問題及困難
(1)水源結構單一。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規劃南京市以長江作為全市主要供水水源,固城湖和中山、金牛等湖泊、水庫作為補充水源及應急備用水源。對長江水源高依賴程度同時也是南京飲用水應急保障體系中的薄弱環節。
(2)長江飲用水源地存在污染隱患。南京市長江飲用水水源地為開放式水源地,上下游工業企業、碼頭林立,突發性水污染事故影響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問題不容忽視。水上交通運輸的易燃易爆品、石化產品、有毒有害危險品等也威脅到飲用水水源地的安全。
(3)湖庫型水源地水量不足。以固城湖為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的高淳區及以中山、方便水庫為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的溧水區,湖庫水量現狀均基本能滿足縣城供水的需要,但水量不足以向外輻射。隨著南京市區域供水工程實施,長江供水覆蓋面增加,溧水、高淳區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由將由湖庫型轉為長江河道型。
參考文獻:
[1]周克梅,陳衛,單國平,等 南京長江水源突發性污染應急水處理技術應用研究[J].給水排水,2007,33(9):13-16
[2]陸燕寧. 加強南京市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的思考[J].黑龍江環境通報,2009,33(1):43-45
[3]丁仲平,景衛華,陳輝. 長江南京段水功能區管理的若干思考[J].水電能源科學,2009,27(2):136-138
[4]劉繼莉.吉林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評估與管理對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0
[5]殷振華,夏健偉,夏豪剛.長江蘇州段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風險風險及防控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3,3:56-58
篇3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飲用水安全工作,積極推進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目前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局部地區水質有所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逐步提高。但是,隨著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我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仍然存在以下問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不合理,部分地區未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水源水質監測和環境監管能力薄弱;面源污染和生活源污染防治不到位;水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建設落后等。目前,全省經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認定的267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未達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的有44個,占總數的16.5%;有162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尚未建立水源地保護區,占總數的60.7%;有三分之一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缺乏定期、有效的水質監測和環境監管;有19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仍存在排污口;全省只有45個集中式飲用水備用水源地,備用水源嚴重不足。
為切實加強我省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確保飲用水安全,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增強保障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切實做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保障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執政為民的高度,加大工作力度,增加經費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
二、認真做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和保護區劃定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環保總局《關于開展〈全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環發〔2006〕67號)的統一部署,組織環保、水利、衛生、建設、國土資源、農業、林業等部門,按照城鄉統籌、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綜合治理的原則,對轄區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各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要在20****年8月31日前報省環保局。
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是編制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的核心內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有關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規范要求,抓緊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工作。尚未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或者需要對原有保護區進行調整的,必須于20****年7月31日前完成保護區劃定和報批工作。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劃定,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后,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州、市內跨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協商提出方案后,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協商不成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研究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準。跨州、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州、市人民政府協商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協商不成的,由省環保部門會同省水利、衛生、建設、國土資源、農業、林業等部門研究提出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準。跨省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由有關省人民政府協商劃定。
三、加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建設,編制和完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突發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急指揮系統,配備落實應急設備和物資,形成有效的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要加快集中式應急和備用水源的建設和保護工作,目前沒有備用水源或主供水源水質不達標的地區要盡快做好集中式備用水源的勘查、選擇、建設和保護工作。
四、切實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監管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監管。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必須設置明顯界標。要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進行整治,依法取締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網箱養魚、旅游開發等活動,禁止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水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現有污染、破壞水源的設施和排污口20****年內必須予以關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增設排污口,禁止破壞水源涵養林,要因地制宜開展水源安全防護、生態修復和水源涵養等工程建設。
篇4
關鍵詞:長江 南京段 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b)-0111-01
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平原,是長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長江南京段自西向東貫穿全市,岸線全長近200 km,城北、城南主要的工業生活用水取水口均設置在長江兩岸,長江在南京城市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長江南京段水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很大壓力。
1 水環境狀況概述
1.1 干流水質概況
長江南京段上起江寧區和尚港、下迄棲霞區大道河口,全長98 km,平均水深超過15 m,江面寬闊,支流眾多,被譽為“黃金水道”,是南京市主要的飲用水水源地,也是南京市主要的工業廢水受納水體。
2011-2014年,長江南京段干流水質總體良好,基本達到規劃Ⅱ類水質功能標準。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氨氮年度變化不大。各主要監測斷面水質總體無顯著差異,豐、平、枯水期水質分布無顯著差異。綜合污染指數總體無變化,水質基本穩定。
1.2 飲用水源保護區概況
長江南京段共設置八個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分別是江寧子匯洲、夾江、江浦浦口、八卦洲(左汊)上壩、燕子磯、龍潭六個在用水源地,八卦洲(主江段)、橋林兩個備用水源地。近三年,長江南京段八個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為Ⅲ類水質標準。
1.3 環境污染源概況
目前,除龍潭備用飲用水源地外,長江南京段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無工業廢水排口,八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中夾江飲用水源地、江浦、浦口飲用水源地、江寧子匯洲飲用水源地以城鎮生活污染為主;八卦洲(主江段)備用水源地污染源結構以非點源污染為主,其余四個飲用水源地以工業污染為主。
長江南京段有中石化過江油料管道1條,天然氣輸送管1條;共有危險品碼頭約80個,主要集中在八卦洲左汊江段和南京長江四橋南岸附近,主要危險源為油類和化學品,年吞吐量達到4千萬噸。此外,長江南京段8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附近存在不少加油站、泵站和污水處理廠的排口,對長江水質有較大的潛在威脅。
1.4 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概況
目前,南京市已建立了較全面的水源地應急保障機制。市、區縣環保部門和供水企業分別建立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現場巡查和信息通報制度,強化對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的監控。2010年編制的《南京市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寧政辦發[2010]86號),建立了沿江化工行業危險污染源檔案庫,沿江化工等重點企業全部編制了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南京市環保局2012還印發了《南京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環保應急響應程序》,進一步規范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的操作流程及部門職責。
2 主要環境風險及隱患
2.1 重化產業沿江布局威脅水環境安全
目前,南京市重點工業園區、主要工業企業均采用沿江布局模式,長江沿岸重點工業企業眾多,其中大部分屬于石油煉制、化學原料加工等重化工業,廢水排放量大,成分復雜。石化行業廢水排放量比重在總排放量中占比較大。此外,由于重化產業的存在,碼頭倉儲、水上危險化學品運輸等配套環節也對長江水安全構成威脅。
2.2 飲用水水源地來源單一
南京市目前暫無與長江相獨立的、與主城區居民用水需求相匹配的備用飲用水水源地。一旦長江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主城區及部分郊區縣將面臨較大的飲用水用水隱患。
2.3 人口快速增長導致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
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超過了800萬,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相應增多。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未來南京市城鎮人口將會持續增長,城鎮生活污水的快速增長將使得城區水環境質量壓力進一步加大,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成為城區河道水質不達標的主要原因。
2.4 污水管網建設滯后導致部分污水直排入河
由于歷史原因,部分地區污水截流收集的管網建設滯后于污水處理廠,導致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及三產經營性污水直排河道。在部分已經建成污水收集管網的區域,旱季基本能夠做到污水不下河,但在雨季時仍會出現污水溢流進入河道的狀況,特別是降雨量達到中雨級別時,沿河雨污泵站為了城市泄洪需要開閘放水,導致雨污合流的污水進入城市河道。
3 對策和建議
3.1 優化沿江產業布局,淘汰落后產能
要進一步深化沿江產業布局調整,在前期充分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制定沿江產業布局調整工作方案。同時,加快淘汰落后污染產能,大力推進“三高兩低”整治,嚴格落實“五個最嚴”制度。進一步嚴格企業環保準入條件,對不符合環保要求、達不到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目標的項目,一律不審批、不立項、不提供要素保障,嚴格控制和禁止新建擴建化工園區。
3.2 加強長效管理,系統推進排水管控工作
要按照“廠網并舉、泥水并重”、“全域統籌、城鄉并進”的原則,系統地推進相關工作。通過新建、擴建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進一步提升污水處理能力,確保廠網匹配,污水廠建成后能達到負荷率要求;加強長效管理,確保治水工作取得實效。同時,將已建成管網盡快納入正常管養,確保污水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盡快將建設成果轉化為減排效益。
3.3 多措并舉,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要充分利用在線監測設施、監督性監測、執法抽查、節假日飛行檢查以及舉報等多種有效手段,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建設,規范執法行為,完善執法程序,提升執法水平和能力。杜絕污水排入河道并經內河排入長江。要切實抓好排水監管工作,解決好無序排放、超標排放問題。
3.4 聯防聯控,提升長江南京段污染防治整體水平
要加強環境監管預警,強化以市、區兩級和政府、部門、企業三個層面的環境應急預案體系,針對不同的事故級別建立相應的應急預案。要與沿江上游相關城市形成聯動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與上游省市之間的聯席會商制度,以保障上游來水水質。同時,充分發揮媒體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政府、社會和群眾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參考文獻
[1] 周克梅,陳衛,單國平,等.南京長江水源突發性污染應急水處理技術應用研究[J].給水排水,2007,33(9):13-16.
[2] 陸燕寧.加強南京市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的思考[J].黑龍江環境通報,2009,33(1):43-45.
[3] 丁仲平,景衛華,陳輝.長江南京段水功能區管理的若干思考[J].水電能源科學,2009,27(2):136-138.
篇5
一、工作目標
通過建立水域環境監管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行政執法力度,打擊違法排污企業,加強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力度,確保飲用水安全。
二、組織機構
縣人民政府成立水域環境監督管理領導小組,由縣人民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分管副主任具體負責,縣環境保護局、縣發展和改革局、縣國土資源局、縣水務局、縣林業局、縣建設局、縣衛生局、縣城管局、縣農業局、縣畜牧水產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縣環境保護局為牽頭單位。
三、各部門職責
縣環境保護局負責牽頭開展水域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并繼續加大行政執法力度,打擊違法排污企業,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力度,確保飲用水安全。
縣國土資源局負責優先安排飲用水源保護工程用地、飲用水源護區范圍內礦產資源開發的監管及土地管理。
縣畜牧水產局負責畜禽等動物養殖業、漁業生產對飲用水源污染的監督管理工作,負責突發性死魚事故的調查處理,負責制定并監督實施禽畜糞便、漁業生產對飲用水水源污染的防治措施;開展打擊毒魚、炸魚、電魚、非法捕魚專項行動;按政府要求組織實施人工放養魚苗計劃。
縣林業局負責制定并組織實施水域沿岸荒山造林及公益林保護方案,規劃和劃定水源涵養林保護區;加大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力度。
縣建設局負責主要水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的管理工作;督促建筑工地做好飲用水源保護工作。
縣發展和改革局負責把主要水域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全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把好選址和布局關,未經環評的項目,不予審批。
縣水務局負責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合理規劃和調度水資源,在確保飲用水源區功能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防治水土流失;開展全縣性整治河道河床亂采亂挖專項行動;制定整治河道環境綠色行動計劃,禁止在河道河床亂采亂挖,禁止在水域規定范圍內建房,禁止往河床河道傾倒垃圾。
縣農業局負責種植業對飲用水源污染的監督管理工作,制定并監督實施控制農藥、化肥對飲用水水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縣衛生局負責醫療衛生機構的醫源廢棄物的收集、清運和無害化處理的監督管理;負責飲用水水質衛生質量的監督、監測工作;配合有關部門處理飲用水源污染事故,防止和控制因水源污染引起的疾病發生和蔓延。
縣城管局負責對舞水河縣城段南岸的監管,禁止往城區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廢棄物。
鄉(鎮)及街道社區負責轄區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創建和鞏固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制定并組織實施本轄區內飲用水源保護規劃和具體措施;各個鄉(鎮)明確一名副鄉長、街道社區明確一名領導兼職抓水域環境監管工作,積極籌措資金,組織建設生活污水、垃圾的集中處理設施。
三、工作要求
1、完善基礎調查工作。縣環境保護局對縣境內主要河道及支流沿線的主要排污企業進行全面排查摸底,摸清生產項目、排污總量、污染源治理等情況,確保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無排污口,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不新增排污口。
2、制定完善的應急處理預案。各成員單位根據職責范圍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當水域環境受到污染及破壞時,視情況啟動相應預案。
3、加強監管與監測。各成員單位對飲用水源地現場監察每月不少于1次,縣環境保護局對飲用水源水質監測每月不少于1次。各成員單位需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區監管臺帳,縣環境保護局需建立監測動態管理檔案。
4、推進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對于飲用水源保護區監管中發現的突出問題、群眾舉報反映的重大問題,要堅持快速反應,采取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果斷進行處置。
篇6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飲用水源的水質,防治水污染,保障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四川省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全縣集中式供水水廠和規劃建設水廠依法劃定的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備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第三條 飲用水源的保護工作實行屬地管理,除縣城飲用水源保護區的保護工作由縣環保局牽頭負責外,其他范圍的飲用水源保護管理工作由鄉鎮為主、部門配合。各鄉鎮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區域飲用水源保護辦法。
第四條 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轄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經濟建設、城鎮建設的規劃管理,使經濟建設、城鎮建設與飲用水源保護協調發展。
第五條 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城鎮集中供水范圍、供水人口,減少分散式生活飲用水取水點。對依法劃定的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要予以公示,清除飲用水源保護區水域的水面污染物,并在飲用水源保護區設立界碑。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飲用水源的義務,并有對污染和破壞飲用水源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的權利。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部門、企事業各單位應當重視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對飲用水源保護的意識和法制觀念。對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部門職責
第七條 縣政府成立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全縣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制訂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在飲用水源受到污染,危及供水安全時,應當及時發出公告,保障應急供水,責令造成污染的有關單位和個人,采取停止生產、停止排放污染物等緊急措施。縣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做好飲用水源的監督管理工作。
(一)縣環境保護局:對全縣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具體職責:貫徹國家有關飲用水源保護的方針、政策,組織實施飲用水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飲用水源所在地人民政府編制飲用水源保護區劃方案,劃定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編制飲用水源保護規劃;負責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工作;牽頭查處污染飲用水源的違法行為和事故;協調各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飲用水源保護工作。
(二)縣規劃和建設局:負責縣城排污管網、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及供水設施的管理;指導各鄉鎮做好飲用水源保護區建設與保護及其他飲用水源地的規劃管理;建立飲用水源污染預警機制,發現飲用水源污染,及時報告縣人民政府;在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故時,啟動應急預案;保障應急供水,會同有關部門調查處理水污染事故;基本建設項目的審批要符合飲用水源保護的規定;督促建筑工地做好飲用水源保護工作。
(三)縣衛生局:負責飲用水源衛生質量的監督、監測工作;配合有關部門處理飲用水源污染事故,防止和控制因水源水污染引起的疾病發生和蔓延。
(四)縣水利局:負責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合理配置水資源;對飲用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實施監督管理;依法督促檢查河道采砂工作,河道采砂要符合飲用水源保護的規定;配合有關部門協調、處理重大水污染糾紛;將防汛防旱工作、水文工作與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相結合。
〖1〗
(五)縣發展和改革局:把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搞好飲用水源保護與經濟建設、城鎮建設的協調平衡工作;投資項目審批要符合飲用水源保護的規定。
(六)縣經濟和商務局:指導從產業結構調整上解決飲用水源安全隱患;指導和規范工業企業環境行為,依法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能力和設備,推行清潔生產;配合有關部門解決企業排污與飲用水源保護問題。
(七)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監局:負責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存、處置的安全監管;協調配合處理危險化學品污染事故,確保飲用水源安全。
(八)縣林業局:負責飲用水源涵養林等植被的保護和管理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九)縣畜牧局:負責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和屠宰場的監督管理工作, 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畜禽養殖場和屠宰場的污染治理及搬遷、關閉工作。
(十)縣國土資源局:優先安排飲用水源保護工程用地和易地發展用地;飲用水源地周邊土地的管理要符合飲用水源保護的規定。
(十一)縣財政局:加強對水資源經費使用的監督管理,將水源保護經費納入預算,確保投入到位。
(十二)縣文體旅游局:負責對旅游景區飲用水源污染的監督管理;旅游項目開發要符合飲用水源保護的規定。
(十三)縣工商局:在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新建項目必須進行并聯審批,未經有關部門前置審批不得核發營業執照,對已發營業執照,但不符合飲用水源保護規定的,會同有關部門依法查處。
(十四)縣公安局:負責危險化學品的運輸安全管理;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使用、儲存、處置的安全管理;配合有關部門查處飲用水源污染事故。
(十五)縣供電公司: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查處工作,對不符合飲用水源保護規定的需關閉企業根據相關行政部門的要求采取強制斷電措施。
(十六)其他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按照《四川省生活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的要求做好相應工作。
第三章 保護范圍
第八條 全縣城鎮(集鎮)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和保護,根據我縣城鎮(集鎮)飲用水取水的方式及保護要求,其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準保護區和備用水源保護區。由縣環境保護局、鄉鎮人民政府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方案,分別報縣人民政府、德陽市人民政府批準,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劃定的各類水源保護區均應得到有效的保護。
第九條 新建或遷建自來水廠,需移動取水口時,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依法進行相應調整。
第四章 保護措施
第十條 飲用水源保護的總體目標是:確保飲用水源水質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保障飲用水清潔、衛生、安全。
第十一條 在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改建項目應當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二)禁止設置污水排放口;
(三)禁止堆放、填埋、傾倒、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等危險廢物及工業廢物、生活垃圾、糞便、建設工程渣土和其他廢棄物;
(四)禁止設立劇毒物品倉庫、廢物回收場、加工場和堆棧;
(五)禁止破壞飲用水源涵養林、護岸林以及與飲用水源保護相關的植被;[2]
(六)禁止破壞飲用水源的開山采石、采砂和圍水造田;
(七)禁止新建、擴建、改建規模化畜禽等動物養殖場、屠宰場;
(八)禁止使用炸藥、有毒物品捕殺動物;
(九)風景區(點)應當設置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防止污染飲用水源;
(十)運輸劇毒物品的,應當經公安機關批準,并采取有效的防滲、防漏、防擴散等措施;
(十一)存放、運輸和使用酸液、堿液、油類、農藥、化肥以及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源的物品,應當采取防溢、防滲、防漏等措施和事故應急措施,防止污染飲用水源;
(十二)禁止從事畜禽等動物養殖;
(十三)法律、法規有關飲用水源保護的其他規定。
第十二條 在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除遵守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外,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飲用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二)禁止向飲用水源水域排放污水;
(三)禁止建設輸送污水的渠道;
(四)禁止設置油庫和建立墓地;
(五)禁止從事洗滌、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源的活動。
第十三條 對現已存在的不符合第十一條、第十二條規定的設施和生產活動按照第三條確定的職責劃分由縣環境保護局或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牽頭,有關部門配合,開展聯合整治,根據實際情況限期拆除或停用。
第十四條 在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一切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必須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未經環評批準,各鄉鎮、部門不得批準設立新的項目。
第十五條 備用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新建、擴建項目應按生活飲用水源管理要求嚴格控制。在開工建設供水設施后,必須停止違反生活飲用水源管理要求的活動,拆除有關設施。
第十六條 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飲用水源保護規劃,積極籌措資金,根據當地實際負責組織建設本轄區內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
第十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土地、建(構)筑物及其他設施出租給他人從事本辦法禁止的生產經營項目和活動。
第十八條 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監督指導本轄區內的自來水廠建立飲用水源保護管理制度,建立飲用水源保護長效管理機制。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十九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污染物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或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第六章 附 則
第二十條 各鄉鎮人民政府對未依法劃定為飲用水源保護區的農村集中取水點及其他集中取水點應根據實際情況參照本辦法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
篇7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管道直飲水供水的單位(以下簡稱供水單位)和個人以及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衛生監督管理活動。
第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本規則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普及生活飲用水衛生知識。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生活飲用水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建設、規劃、環保、水利、房產管理等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生活飲用水管理工作。
第六條生活飲用水水源區安全實行水源區保護制度。
第七條城鎮生活飲用水實行衛生許可制度。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涂改、出借衛生許可證。
供水單位采購、使用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的應當索取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審批的產品衛生許可批件。
第八條新建、改建、擴建生活飲用水供水工程。經審查合格取得衛生審查認可書。
衛生、環保、水利、國土等部門共同參加。新建、改建、擴建生活飲用水供水工程的選址、設計和竣工驗收由建設部門負責。
第九條供水單位供水前。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領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未取得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的不得供水。
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申請之日起20日內進行審查并作出決定。對符合條件的頒發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并說明理由。
第十一條集中式供水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供水水源水質符合國家有關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的規定。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應當遵守水源衛生防護的有關規定;
(二)配備的水凈化處理設備、設施能夠滿足凈水工藝要求。并保證正常運行;
(三)供水工程中的輸水、蓄水和配水等設施應當密封。禁止與排水設施相連;
(四)新設備、新管網投產前及舊設備、舊管網修復后應當進行沖洗、消毒。
(五)有與其消毒方式相適應的消毒設備、設施。
(六)劃定生產區的范圍并設立明顯標志。不得設置生活居住區和修建禽畜飼養場、滲水廁所、滲水坑等污染源,不得堆放垃圾、糞便、廢渣等污染物或者鋪設污水渠道等。
第十二條二次供水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供水設施周圍保持環境整潔。
(二)水箱或者蓄水池應當專用并加蓋、上鎖。
(三)貯水容器和供水設施的材質和內壁涂料應當無毒無害;
(四)保證設施及設備完好。清洗消毒后應當經具備法定資質的檢測機構水質檢驗合格。
二次供水設施有管理單位的由管理單位負責設施的日常運轉、保養、清洗、消毒;沒有管理單位的業主應當委托具有資質的單位或者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負責設施的日常運轉、保養、清洗、消毒。
第十三條管道直飲水供水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用戶龍頭出水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直飲水水質衛生標準;
(二)設立專用制水間。建筑物結構完整;鋪設地面、墻壁、天花板,應當使用防水、防腐、防霉和易消毒、易清洗的材料;地面應當有一定坡度,有廢水排放系統;
(三)水處理工藝和設備應當根據水源水質進行配備。處理工藝中應當有水質消毒措施;
(四)輸水管道不得與市政或者自建供水系統直接相連。
第十四條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應當符合下列衛生要求:
(一)生產場所應當根據生產產品特點和工藝要求設置。生產設備不得與非涉水產品共用;
(二)建立原材料驗收制度;
(三)設立與產品特點相適應的衛生安全和質量檢驗室。對每批產品進行檢驗,合格后方可出廠。
第十五條生產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
第十六條供水單位負責組織本單位人員進行衛生知識培訓和健康檢查。直接從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員。并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上崗。
第十七條供水單位應當加強對供水設施的衛生管理。每季度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送檢驗報告;
每年至少清洗水箱(池)一次;清洗后應當委托具有法定檢驗資質的水質檢測機構進行水質檢測,二次供水單位應當加強水質管理工作。檢測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每年定期對供水單位的衛生安全工作以及生產經營場所或者設備、設施等進行監督監測和檢驗評價。枯水期、豐水期、傳染病流行期。
監測費用由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安排列支。衛生監督的水質監測范圍、項目、頻率由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確定。
第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衛生檢查時。
第二十條生活飲用水在生產、輸送過程中被污染。有關責任單位或者責任人員應當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按照規定同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及其衛生、建設、環保等有關行政部門報告。
第二十一條對生活飲用水在生產、輸送過程中被污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對已造成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引發傳染病流行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的應當責令責任單位立即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一)停止供水;
(二)封閉供水設施。
(三)控制、排除污染源;
(四)切斷污染途徑;
(五)對供水設施及用品進行清洗、消毒。
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責令集中式供水單位停止供水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解決臨時供水,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二條農村簡易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水質應當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準。農村簡易供水。由村民委員會確定衛生管理人員負責水源的衛生防護、供水設施的維護和水質定期消毒等管理工作;
衛生行政部門與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簡易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衛生監督、指導和服務。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應當安排專項經費統籌解決農村簡易供水、水質監測與消毒。
第二十三條實行飲用水安全信息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狀況和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抽檢情況。重大緊急情況要立即向市政府報告。
受理對違反生活飲用水法律、法規行為的舉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公開舉報電話、電子郵箱等。并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十四條建設、規劃、衛生、環保、水利、房管等部門應加強協作、相互溝通、共同做好飲水衛生監管工作。
方可投入使用。新建高層建筑、企業、廠礦、住宅等二次供水工程項目必須由建設、規劃、衛生、消防等部門同時參與設計審查與竣工驗收。
建設、房管等部門應將涉及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二次供水單位、管道直飲水單位基本信息每季定期告知衛生行政部門。
第二十五條建設、環保、衛生、水利、供水企業等部門和單位應加強水質檢測信息共享。
第二十六條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要依據《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制定和完善突發飲用水安全事件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第二十七條發生特別重大和重大突發飲用水安全事件時。較大飲用水安全事件必須在1小時內向市政府報告事件的主要情況,一般飲用水安全事件必須在2小時內向市政府報告事件的主要情況,并及時啟動應急處置程序,全面開展處置工作。
第二十八條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在汛期、枯水期和重大節慶活動期間要加強應急值守。安排專門人員進行巡測,確保飲用水安全萬無一失。
第二十九條建立市、縣(市、區)區飲用水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分析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質情況,及時研究解決存在問題。
第三十條對違反本規則規定的地區、單位和個人。
第三十一條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是所轄行政區域飲用水安全責任主體。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的飲用水安全管理規則。
第三十二條本規則施行中的具體問題由市衛生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三條本規則自之日起十日后執行。
第三十四條本規則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經統一凈化處理和消毒后,集中式供水:由水源集中取水。由輸水管網送至用戶的供水方式。包括公共供水、自建集中式供水、自備水源供水等供水方式。
經管道輸送給用戶的供水方式。二次供水:用水單位將來自集中式供水系統的生活飲用水經貯存、加壓或者再處理(如過濾、軟化、消毒等)后。
通過獨立封閉的循環管道輸送可直接飲用的供水方式。管道直飲水供水:指利用過濾、吸附、氧化、消毒等裝置對需要改善水質的集中式供水(或者其他水源水)作進一步的凈化處理。
經凈化處理和消毒后,農村簡易供水:由水源集中取水。由簡易輸水管網送至用戶的供水方式。
農村分散式供水:包括農村水井、水窖、池塘、山泉等由個人自行取用的供水方式。
篇8
一、提高認識,依法履行職責
飲用水安全事關廣大群眾身體健康,事關社會穩定大局。本次持續強降雨過程,對我鎮部分生活飲用水水源和取水點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又是介水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各村(居)、各企事業單位要充分認識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的重要性,要進一步加強對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檢測工作的組織領導,落實生活飲用水水質監督檢測工作責任,確保飲用水衛生監督檢測工作各項要求落到實處。要切實按照飲用水衛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增強應急處置能力,落實應急保障措施,有效應對各類飲用水安全突發事件。
要增強工作責任感,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和《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要求,進一步加大生活飲用水安全監管力度,切實履行衛生監督檢測職責,對于監督檢測工作中發現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要制定具體措施及時予以解決。要及時受理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投訴舉報,并積極穩妥處理,全力保障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
二、嚴格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管理要求
各村(居)、各企事業單位要加強對生活飲用水衛生的督導檢查,組織對全鎮各類集中式供水單位進行一次衛生監督檢查,重點檢查水質消毒、水質監測、突發飲用水污染應急措施、供管水人員健康體檢等情況,要求對集中式供水的衛生監督覆蓋率達100%。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責令供水單位進行整改并對整改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及時消除飲用水污染隱患。同時,要督促供水單位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健全衛生管理制度,規范自身的衛生管理,保證飲用水符合衛生要求。
三、做好飲用水水質監測工作
鎮衛生院要加大對集中式供水出廠水、二次供水、管網末梢水的水質監測頻次。要切實加強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和衛生學評價工作。監測發現異常情況時,要及時采取控制措施,并向政府相關部門通報。
篇9
關鍵詞:環境保護;評估;飲用水;水源地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031-03
1 飲用水水源地概述
飲用水水源地是關乎飲用水安全與否的重要環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飲用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規范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狀況評估技術方法,不斷提高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環境管理水平,確保水源水質安全,國家環境環境保護部制訂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狀況評估技術規范》。標準中建立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狀況評估指標體系,從三個層次對水源地進行量化評估。
2 評估指標體系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狀況評估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系統層和指標層。目標層為第一層;系統層為第二層,包括取水量保證狀況、水源達標狀況和管理狀況;第三層為指標層,包括取水量保證率、水量達標率、水源達標率等13項指標。第二層和第三層指標分別賦予其權重,權重值見表1。
3 各指標層的量化
3.1 取水量保證狀況
黔江區行政區域內共有3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為水庫型飲用水水源地。取水量保證狀況(WG)用取水量保證率WGRi表示。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取水水位不低于設計枯水位時,WGRi為100%,否則,WGRi為0。行政區域內取水量保證率為參與評估水源取水量保證率的均值:
3.2 水源達標狀況
水源達標狀況評估內容為水量達標率(WSRi)和水源達標率(WQR)。
單個水源達標時,WQRi為100%;否則,WQRi為0。行政區域內水源達標率WQRs為達標水源數量之和與飲用水水源總數量的百分比。
3.3 環境管理狀況
環境管理狀況用MS表示,評估內容為保護區建設、保護區整治、監控能力、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管理措施等5項。
3.3.1 保護區建設
(1)保護區劃分。保護區劃分狀況用保護區劃分完成率PD表示。參照HJ/T338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劃分保護區并獲批復,則PDi為100%;否則,PDi為0。區域內保護區劃分完成率:
(2)保護區標志設置。保護區標志設置狀況用標志設置完成率PS表示,依據HJ/T433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完成標志設置的,PSi為100%;未依據HJ/T433設置的,PSi為60%;未設置的,PSi為0。區域內保護區標志設置完成率:
(3)一級保護區隔離。一級保護區隔離狀況用隔離防護工程完成率PF1表示。單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完成率:
區域內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完成率:
3.3.2 保護區整治
(1)一級保護區整治。單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整治狀況用一級保護區整治完成率PCR1表示,包括建設項目拆除完成率BCR1、排污口關閉完成率DCR1和網箱養殖拆除完成率CBR1三項指標。一級保護區整治率PCRli為3項指標的算術平均值。3項指標均指評估時段內完成量,無需整治指標的完成率視為100%。
(2)二級保護區整治。單個水源地二級保護區整治完成情況用整治完成率PCR2表示,包括點源、非點源污染控制及治理狀況。分別用保護區內排污口關閉完成率DCR2、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完成率DDSR2、分散式畜禽養殖廢物綜合利用完成率LWUR2和網箱養殖整治完成率CRR2共4項指標表示。二級保護區整治完成率為以上4項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無需整治指標的完成率視為100%。
(3)準保護區整治。單個水源地準保護區整治的完成情況用準保護區整治率PCQRi表示,包括工業污染源廢水達標排放率WRSRi、準保護區內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完成率TCWRi及水源涵養林建設完成率WCRi。準保護區整治率為以上3項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無需整治的指標,PCQRi視為100%。
3.3.3 監控能力
監控能力狀況用WM表示,為常規監測MI、預警監控WE和視頻監控VS的加權平均值,不需要建設預警監控和視頻監控的,Wei和VSi視為100%。
3.3.4 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
(1)風險防控。單個水源地的風險防控狀況(RPC)用風險管理指標完成率RMR表示,包括風險源名錄完成率RDEi和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制度建立率DCBRi兩項指標。風險管理指標完成率為2項指標的算術平均值。
已建立風險源名錄的,RDEi為100%;否則,RDEi為O.已建立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制度的,DCBRi為100%;否則,DCBRi為0。上游及周邊無污染風險的水源地,其RDEi和DCBRi視為100%。
(2)應急能力。單個水源地應急能力ERC用應急管理指標完成率EME表示。包括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修訂與備案;應急演練;應對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的物資和技術儲備;應急防護工程設施建設;應急專家庫;應急監測能力6項內容。
依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下達要求完成單項指標的,完成率為100%;否則為0。水源地可互為備用、有可替代的水源獲實現多水源聯網供水的,視同行政區具備應急供水能力,應急供水能力EMS為100%;否則為0。應急能力完成率:
3.3.5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MM用管理制度完成率MSR表示,包括水源編碼、水源地檔案制度、保護區定期巡查、環境狀況定期評估、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和信息公開6項內容。
按照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下達要求完成單項指標的,單項指標完成率為100%;否則為0。區域內水源地管理制度完成率:
3.4 綜合評估
水源地環境保護綜合評估得分用SWES表示,SWES=WG×0.1+SQ×0.6+MS×0.3。
經實地調查與資料收集,黔江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綜合評估得分SWES=90.2,為優秀。
篇10
關鍵詞:水源地;整治保護;措施;建議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sources are polluted,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frequent m alignant basin water pollution incident, triggered a drinking water crisis. N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mechanism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indus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water source and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faced situ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pollution type and pollution source in our country are facing wat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legal and technical aspects, trying to protect our water sources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we face dilemma.
Key words: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regulation; measures;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TU991.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水源地的概念及其分類
飲用水水源地一般是指提供城鄉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務用水(如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餐飲業、旅游業等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等。廣義的水源地還包括河流源頭地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是指為保證飲用水質量對水源區采取的法律與技術措施。
根據供水的水體類型,可分為地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水源地;以供水人口數為分界線,分為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
當前我國水源地保護現狀分析
經濟活動成為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持續增長和城鎮化率逐步提高,城市集中供水需求逐年增大。然而,飲用水源所在區域的工業、生活給水源環境質量帶來了很大的威脅。經濟活動比以往大大增加,一些化工類、制藥類和皮革類企業等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對水源地的保護措施嚴重不足,污水處理設施嚴重不足。甚至沒有污水處理設備,導致未經處理的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當中,更有一些企業甚至通過挖暗井直接把污水回排到地下,導致地下水源被污染,生活用水不能達標。污染的方式更加隱蔽,造成的后果相當深遠。
我國飲用水來源主要以大的河流湖泊為主。然而,據水利部門統計,全國七成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在我國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和珠江等七大水系中,已不適合做飲用水源的河段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適合做飲用水水源。尤其是近年來頻發的流域惡性水污染事件,引發一次次飲用水水源危機。 2012年1月,廣西龍江河段檢測出重金屬鎘含量超標約80倍;2011年8月,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越州鎮有總量5000余噸的重毒化工廢料鉻渣,六價鉻超標2000倍;2007年,長春市重要水源地之一的新立城水庫因藍藻泛濫而停止供水等水源地污染事件。
當前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工程中,其水源丹江口水庫的上游污染現象被媒體披露,上游一個縣城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這樣的水質被污染后就不能成為二類飲用水,這樣的水調運到目的地后,對受水區的民眾健康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這也從側面暴露了我們現在對水源地的保護措施遠遠不夠,缺少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投入和監控機制,導致了水源地被污染的現象持續不斷,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秩序。
2、各類垃圾成為水源地污染的重要原因
據統計,我國600多座主要城市每年產生垃圾1.6億噸,人均垃圾年產量440公斤,且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其中能夠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占66%,近1/3垃圾只能進行簡單填埋,這些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類垃圾80億噸,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5億平方米,有2/3城市被垃圾群包圍。而農村的垃圾處理更是面臨空白,有些只能靠未經任何處理就掩埋,長此以往,這些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會對地下水源造成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而且對土壤和空氣也造成污染。據水利和衛生部門的初步調查,我國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有1.9億人飲用污染水,水中有害物質含量超標。
保護機制缺乏成為水源地污染的體制原因
據調查,不少地方政府等均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用于水源地保護,但是缺少相應的可操作性和具體實施。在對飲用水源地周邊產業布局、飲用水源地安全評價、飲用水源地保護措施、飲用水源調(輸)水工程建設、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及應急預案等均缺少應有的規范。在水源地保護方面沒有進行許多基礎性調查、諸如部分地方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不科學、保護區批復工作進度緩慢;保護區內環境管理不嚴格、各級保護區內不同程度地存在影響水源地水質安全的活動;研究工作相對不足,飲用水源地保護的機制尚不健全、責任不夠明確,水源地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仍未形成。
法令不行成為水源地保護難的法律原因
在地方執法部門當中,還存在部分地方執法能力欠缺、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執法難的問題較為嚴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存在;部分地方環境管理隊伍人員不足、能力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甚至有些地方以罰代管,難以對水源地形成有效的保護。
由以上種種原因造成的對水源地的污染現象,直接后果是對居民的飲水安全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脅,近年頻頻出現的“癌癥村”就是明顯的由污染造成的嚴重后果。間接后果造成水源地的恢復治理相當困難,對下一代的影響也將持續不斷。長此以往,會造成社會經濟發展的失調,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難以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加強水資源和水源地的安全保護,保證水源地不受污染刻不容緩,這將是城鎮化過程當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基本保證。
三、水源地保護措施和建議
1、按等級標準劃分水源地保護區 通過法律對水源地的保護規范化和制度化 根據水源地環境特征和水源地的重要性,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也可在二級保護區范圍外設置準保護區。地下水水源保護區是指地下水水源地的地表分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也可在二級保護區范圍外設置準保護區,準保護區范圍為地下水水源的補給、徑流區。
在水質標準的劃分上,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要求,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并須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應保證一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的標準。準保護區的水質標準應保證二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的標準。另外,根據《水污染防治法》規定,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
根據《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拆除,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拆除的,,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處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款,并可以責令停產整頓。此外,違反規定設置排污口或者私設暗管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拆除的,,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私設暗管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提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停產整頓。
《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等,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拆除或者關閉。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或者組織進行旅游、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活動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個人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游泳、垂釣或者從事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處500元以下的罰款。這些都是在法律上對水源地的保護提出的標準,對水源地的保護要做到有法可依。
政府成立專門執法機構 加大處置污染的執法力度
在對污染單位和污染行為的執法過程中,政府部門成立以主要領導為負責人的執法機構,改變僅僅依靠環保部門來執法的情況;提高執法機構人員的素質和力量,杜絕以罰代管的現象,實施證明僅僅依靠罰款對有的污染企業來說治標不治本。通過嚴厲的執法讓環保意識淡薄的單位和個人受到法律的懲處,讓那些污染環境的單位和個人列入黑名單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眾予以公布,讓其付出各方面沉重的代價。對于污染嚴重造成重大后果的予以追究刑事責任。
3、改變經濟發展為重的考核觀念 把綠色經濟指標作為新目標
在以往的經濟發展中,大多是以GDP作為衡量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考核標準,不顧及環境的保護和協調發展,對水源地的利用,只注重供水而不注重排水。雖然取得了經濟總量的發展,但付出了沉重的環境污染代價。由此,政府在制定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中,將環保指標納入地方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提高綠色GDP在整個經濟發展當中的比重,把環境指標的考核放在經濟發展考核的前面,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4、建立對環境有影響企業的市場準入制度 提高公眾的決策權
在從事可能對水源地有影響的企業和個人中,除了政府部門的審批外,必須由主管環保的政府和部門對該項目的治污辦法和設施等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并建立起相應的監管機構和人員,其次實行環境與水源地保護聽證制度。對涉及水源地保護等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建設項目和重大決策等,要通過聽證會、論證會,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充分尊重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請公眾來參與到項目的審批中來,環保部門要從專業的角度出發,通過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對水資源的影響程度,對居民生活用水的影響等等直觀的反饋給民眾。實施環保的“一票否決權”,提高民眾的決策權。引導并動員各方面力量,為加強生態環境和飲用水源保護獻計出力,形成環境與水源地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
加大污水設施建設的投入和垃圾無害化處理
我國當前污水處理的投入是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很大,目前還有120個城市沒有污水處理設施,70%以上的縣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加大對小城鎮和農村的污水治理投入,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通過各種融資途徑,加大污水處理廠的投入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的技術含量,增加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能力,杜絕污水對水源地的污染侵蝕。
在對垃圾的處理上投入資金和相關先進技術,突破一些垃圾的關鍵處理技術,尤其是在防滲襯層和滲濾液收集處理設施的研發上。嚴格限制滲濾液滲入地下水層中,將垃圾填埋場對地下水的污染減小到最低限度。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把垃圾回收后進行再生垃圾的分類、可燃垃圾的焚燒處理、殘渣的無害化處理等。減少垃圾對水質等環境的污染。
把城市的垃圾處理設施和工藝逐步引入到廣大農村地區和地方鄉鎮,建立一套適合農村垃圾處理的機制和辦法。投入專門的人員和設施對農村地區的垃圾進行合理有效的處理。不能依靠廢品收購站來解決農村的垃圾處理問題。
加強水源地保護的宣傳教育 提高全民對水源地的保護意識
把水資源保護內容通過直觀生動的途徑和形式表現出來,經過媒體和政府等部門的宣傳和教育,來宣傳水源地污染后的不良后果,讓廣大民眾對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性提高認識。在水源地周邊地區,要廣泛開展一些大型宣傳教育活動,深入到相關村、鎮、學校等,有重點地進行水源地保護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和引導,形成全社會愛護水源地,珍惜水資源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在完善水源地保護區界牌及保護標志的基礎上,設立水源地保護的永久性公益宣傳廣告及相關法律警句、警示標志牌等,形成水源地保護的環境氛圍。同時,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從典型案例入手,以案說法,對水源地保護的好人好事廣泛宣傳、表彰,對破壞水源的違法行為不留情面、堅決打擊和依法懲處并及時向社會公眾公布,強化水源地保護的警示教育,形成“破壞水源為恥,保護水源為榮”的輿論氛圍。
7、建立專業水質監測機構和網絡 形成保護水源地的應急預案 目前相當多的河流和水源地在被污染后沒有及時發現,導致后續的治理增加了難度,所以必須加強對水源水質的監測和防護,建立完善水質監測網絡,形成覆蓋河道、水源地的水質監測體系,實現對污染物重點污染源的全過程、全方位的跟蹤監測與監管。目前國內在水源的保護和監測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國外的環保部門和供水部門普遍建立起水源水質監測系統,在水源地上游開始,沿途設立一定數量的子站對水系進行監測。在水源進行水廠的水質監測點,有的還有采樣存儲的設備,這是為了發現問題時,可以根據儲存的水樣追溯分析問題。在水質監測上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技術。
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建立起相應的水源污染應急預案。要針對影響飲用水源和水環境安全的重點污染隱患以及可能出現的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預案和應急處置方案,做到能在較短時間內判斷出污染物的種類、理化特性、濃度、污染范圍以及可能的危害程度,一旦發生水源地被污染后能第一時間啟動有關的應急預案,以便及時準確地處置污染事故,將飲用水源可能發生安全事故的影響與損失程度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