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23 19:07: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后感

篇1

文中,作者通過敘述親身攀崖的經歷,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卻步,而要冷靜分析困難,化解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這樣就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得以解決。

特別是父親的那種對小孩的教育方式:當眼看小孩面對困難和危險的時候,作為一個父親,他沒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幫助小孩脫離危險,而是用了一種對小孩成長有幫助的方法——鼓勵。當小孩遇到困難時,父親鼓勵小孩自己去獨立克服困難。也正是因為這樣,事后亨特自己也學到了不少;反之,如果當時亨特的父親只是爬上懸崖把亨特抱了下來,那亨特也不會從中悟到什么,反而更加強了對父親的依耐性。也是從這一點,我很欽佩這為偉大的父親。要是把這種事情放到現在的父母身上,可能大多數的家長只會選擇一種方式,那就是自己親自上去抱。這就是父母和父母之間的不同。我認為這個道理還適用于更多方面。

比如,我們學習,總是要從小學學起,然后再一級級往上升,課程跟著由簡單變難,直至大學,甚至更高等的學府。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天才,可以只讀大學的課程,而不學一些比較基礎的課程。學習就像是馬拉松,是急不來的。

篇2

吳黎F

近來讀的《心靈啟示錄》給我的感觸特別深,是一部經典教育理念案例的書籍,書中大量引用了一線教師的教育案例,通過故事的形式敘述,講述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故事,在這些優秀教師的筆下,這些案例故事展示了教師的智慧、才華、感情、理念和責任感,這些大師的想法和做法給我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法上的成長與不足!

《和蝸牛一起散步》是激勵篇中所舉的一個寓言故事,講的是上帝派給一個任務,讓“我”牽著蝸牛去散步。可是蝸牛爬得太慢了,“我”不斷地催它,責備它,甚至踢它,受傷的蝸牛說:“我已經盡力了。”又一天,上帝又派“我”牽著蝸牛去散步,看著驚恐的蝸牛,“我”不忍再逼它,但等“我”欣賞完美麗的景色之后,回頭卻發現蝸牛已經爬出去好遠了。人與蝸牛是有差別的,怎么可以要求有一樣的速度呢?而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存在著這個差別呢?于永正老師曾說過:沒有差別就談不上教育,差別永遠存在。差別只能縮小,而不會消失。

善待別人,就會快樂自己。“差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永遠存在的。很多教師、家長面對“差生”,只要他不“出事”就行,或者干脆放棄了教育的責任,抓十個“差生”不如提一個“優等生”,這種想法是普遍存在的。

如愛心篇中的霍懋征《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讓我感受最深,讀后心頭涌上深深的敬意和感動。她說一個老師必須熱愛學生才能教好他們。在她的眼中,沒有教育不好或者不可教育的孩子。她愛每一個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從教生涯中,她創造出沒有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學奇跡。沒有體罰過一個學生,沒有向一個學生動過氣……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這番感人至深的話,讓我看到了一位平凡教師的不平凡,她這種60年如一日的職業真愛非常令我敬佩。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讓我們感受到中國的家庭教育與美國的家庭教育完全的不同。對于美國父母來說,重要的是他們為孩子做了什么;對于中國父母來說,重要的是孩子為父母爭了光沒有。基于這一認識的不同,中國父母中的相當一部分,在成為世界上最無私的父母的同時,也不自覺得淪為世界上最自私的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做到為孩子終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這個基礎應該就是——智慧與道德。擁有了足夠的智慧,輔之以良好的道德,孩子才能在一生的發展中有可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有可持續發展動力的人。

篇3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然而初中語文教學的客觀現實,令人不能樂觀:課堂效率不高,學習質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束縛著教師的手腳,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求知欲與成就感,更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活力與創造力。如果我們在課堂設計的時候眼前浮現的是一個個鮮活有旺盛生命力的學生,也許我們每一個老師就會多一份人文關懷。

首先,課堂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帶動他們的創新思維。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我要求同學們結合文章的主題和內容,給文章再擬一個題目,并說說擬題原因,比較分析原題的妙處。學生反應熱烈,他們馬上走進文本,開始自己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列出了各種各樣的題目。在自己的題目被不斷否定后,逐步認識到原題的妙處在于既是經歷的概括,又是經驗(即主題)的總結。通過探究問題,學生懂得回歸文本解讀,領會了“經歷加經驗”的寫作模式。

其次,適時從教師提問轉到讓學生發現問題,自主探究,自覺提出問題上來。語文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與原來課堂設計大相徑庭的“意外”,是照本宣科公布原來自己設計好的答案還是因勢利導,這是最能夠看出一個老師是否具有人文情懷的時候。

語文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最高境界是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積極創設師生互動的氛圍,建立師生平等的民主氣氛,尊重學生個性,讓他們敢于對同學質疑,對教師質疑,對書本質疑。

一、借助文學精品等陶冶情操,豐富學生心靈

以美養德,以情育德,以智啟德,實現真善美的內在統一是德育教育的境界和追求。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德育教育,古人早就把“傳道”擺在“授業、解惑”的前面,可見德育的重要性,可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師總是把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割裂開來,變成僵化的說教。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要采取引導的策略,通過啟迪而不是宣傳和灌輸,通過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通過豐富的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通過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限制和防范,達到育人目的。

首先,推薦學生閱讀文學精品,可讓學生摘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然后組織學生轉述文學精品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寫讀后感。

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要通過適當的載體。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富有民族責任感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的代表作和一些傳統蒙學精粹,如《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等。

其次,注意發揮影視作品、電視節目的輔助功能,比如浙江經視“新聞深呼吸”“舒口水”等節目,讓學生在無意之中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分析問題。

充滿人性的影視片有助于學生完善自我文化心理。教師可以組織推薦學生多觀看優秀影片。每當有好的影視片,我會組織學生觀看,讓學生寫觀后感,談心得體會,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書面表達或口頭表達能力,提高自身審美品位。

再次,有條件的時候適當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如“感恩父母”的一個行動,寫下“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并且營造父母子女溝通的機會。

活動和交往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德育過程的基礎。道德行為中有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磨煉道德意志。正所謂“平凡中見偉大,細微處顯精神”,學生的意志主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和磨煉。為此,我常常設計一些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教育。例如,我要求我的學生互相監督“日行一善”,堅持記錄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傳遞正能量。這對于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極為有利。

二、突破封閉單一的課堂教學機制,實踐“大語文思想”的理念,真正做到語文即生活,人生亦語文

語文不是知識課,語文即言語,是活動課,是言語活動課,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這些語文知識要教,但不是重點,語文課的重點是教會學生掌握言語使用能力和交際能力。語文教師更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面對的是完整的教師和學生,面對的是完整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這就要求語文要關注社會,打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的封閉式學習機制,形成“從生活中學語文”的開放式學習氛圍。

好長一段時期,我組織學生收看“焦點訪談”,收到良好效果: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使學生義憤填膺;“神州9號”上天,使學生揚眉吐氣;三農問題,使學生牽腸掛肚……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國家的興衰逐步取代了個人的雞毛蒜皮,時展的大潮壓倒追星的時髦。普通百姓的冷暖,正重新調整著學生的愛心天平。社會大課堂潛移默化地糾正著過去死記硬背的誤區,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心系華夏冷暖,胸懷五洲風云。

當教師的教學行為突破了原先“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這一封閉機制,對學生真正做到人文關懷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學生的心胸和視野開闊了,情操高尚了,理想遠大了,也即幫助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