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31 19:0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天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早冬》,我品味無盡。“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拓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我尤愛這首古詩,詩人白居易拿起溫暖的筆,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蕭瑟,還有美好和生機,安然和恬適,讓人在路的盡頭有了希望和向往。詩人借景抒感,給人心靈的碰撞和啟迪。《早冬》里說,早冬天氣雖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樣可愛美好。“似春華”三個字,鮮活地贊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對冬天的愛意,讓人在無盡的遐思中生出暖意來。
清代詩人潘德c的《鎮江至江寧山雜述》,亦頗具意味,同樣寫出了冬天的明快和艷麗,給人視覺的美感和內心的寬慰。“人畏冬山肅,我愛冬日麗。老木妍新霜,淺紅透深翠。”詩人是說,別人畏懼冬的酷冷,我卻眷愛它的冷艷和明麗。經霜的老樹在冬天里更加美麗了,淺淺的紅色中透著深濃的翠綠。詩人從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中吟頌冬天,別有一番意趣。它告知人們,只有懂得欣賞,自然會陶醉其中。
古詩詞中,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謂是一個冷寒的畫面。但冬天雖至,卻不凄涼。“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作,結構至為精巧。雖寫江雪,但不直接入題,直到結尾才豁然開朗,“寒江雪”三個字便生生地冒出來,讓人回味悠遠,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畫,沒有行人和飛鳥,唯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釣。詩人借此抒發自己遭受迫害被貶的抑郁悲憤之情,寫出了人生的荒寒靜寂。《江雪》畫面十分幽冷,意境十分空曠明凈。但詩人柳宗元身處逆境,執著而不孤獨,堅定而不妥協,孤憤而又向上,寧靜而又超脫,這便是冬天里驅走寒意的一篝火。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詠的名作《終南望余雪》,是一首典型的詠雪詩。這首詩是說,終南山北嶺景色秀麗,積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陽光明亮地照在樹梢上,可是長安城今夜會更冷了吧?此詩緊扣主題,詠物寄情。清新明朗,樸實俏麗。“陰”“秀”“浮”“明”“霽”幾個字,把這首詩給寫活了,將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現出來,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詩文開始鋪寫終南山明亮的顏色,末句筆鋒陡轉,裹著濃重的詩意和美感,真實地表達了詩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溫暖人心和打動人。
篇2
1、毛衣:一周洗一次,冬天毛衣一般穿在中間,外面有外套擋著,不易弄臟。平常穿的毛衣最好7天洗一次,洗的時候后建議用溫水洗,輕揉5分鐘后,用手擠掉水分,攤平晾干,不宜用手擰干。有條件的,可以拿去干洗。
2、閱讀毛線團標簽上的洗標,需要干洗的要送洗,若可以水洗則應看該其材質,選擇適當的清潔劑,以免傷害毛料。
3、一個是易變形,比如帶有沉淀的西裝。容易掉色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如果水洗容易掉色,干洗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典詩詞;詩情畫意;樂感;藝術氛圍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0829(2012)02-0037-04
從《詩經》時代的詩樂舞三位一體到后代詩畫一體,詩歌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元素。中國古典詩歌具有繪畫美,詩中有畫,講究意境;還具有音樂美,多押韻,多駢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樂感;更具有情感美,情是文學的根基,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的上上之品,詩歌便是典范。
當代中學生從咿呀學語時就開始學習唐詩宋詞,這些易于記誦的詩歌,到上中學時也積累了不少。好多學生背誦是背誦了,但有些不求甚解,很難融會貫通,具體地說,很難將自己的詩歌積累運用到語文課堂生活中去。這時,教師就要注重引導學生,尋找契機將一些熟悉的詩歌融入語文課堂,使課堂充滿濃濃的藝術氛圍。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樂于學習背誦,還能將詩歌運用到寫作當中,從而為自己的寫作錦上添花。
我十分喜愛古典詩詞,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主要結合詩畫、詩樂、詩情、詩境、詩理、詩藝、詩風等,探究如何將古典詩詞融入具體教學實踐,效果很好。
一、詩畫融一體
古典詩詞具有繪畫美,最為典型的是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然古典詩詞中還有許多詩、畫融一體的杰作。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一課中,我播放了許多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刺激學生的眼球,讓學生根據自己積累的詞語或詩句來給每幅四季圖片命名,學生紛紛舉手,他們喜歡選用詩句。
用于描述春天的有“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
用于描述夏天的有“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蟬噪林俞靜,鳥鳴山更幽。”等。
用于描述秋天的有“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等。
用于描述冬天的有“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等。
我鼓勵學生,如果能將這些詩詞在寫景時恰當引用,將會為文章增添韻味。這些詩詞同樣適宜于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景抒情文教學,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等。尤其是給《春》里的春草圖配詩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花圖配“萬紫千紅總是春”,春風圖配“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雨圖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迎春圖配“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等相應的古詩詞,很精彩。
再比如上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說明文《落日的幻覺》時,我先讓學生根據圖片回顧自己積累的有關落日的詩詞名句,學生脫口而出。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等,這也為部分學生感到枯燥的說明文增添了詩情畫意。后來在上王維的《使至塞上》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我從構圖、線條、色彩等三個方面分析了其“詩中有畫”的特色,再讓學生自己做一幅簡筆畫再現其詩畫美,部分有繪畫功底的學生畫得很不錯!
又如教酈道元的《三峽》,我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引入,學生立刻聯想到與山水有關的詩詞佳句。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等。
再比如教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學生都能聯想起與雪有關的古詩詞,比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等。
所謂形美以感目,面對豐富多彩的畫面,學生怎能不觸景生情。
二、詩樂韻無限
古典詩詞又具有音樂美,音美以感耳。
我上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成長的煩惱》時,一開始我以“煩惱是人的多種情感之一,從古到今人人皆有,我們先來感受古人的煩惱”切入,詩詞配樂唱。這些詩詞有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辛棄疾《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好個秋。”這些吟唱著愁情的詩詞帶給師生們美的感受。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薈萃中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運用了學生們耳熟能詳的王菲的《明月幾時有》為背景音樂,同學們在古詩新唱中理解背誦,效果極佳。
詩詞吟唱出來才更能傳情,這些唱詞不僅為課堂增添了許多趣味,也帶給師生們美的感受,讓學生輕松樂學。
三、境似情共鳴
古典詩詞又具有詩情詩境美,意美以感心。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鄉愁是漂泊游子們永恒的話題。我在教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時,從詩的思想感情方面作了拓展延伸,設置了“抒發鄉愁的詩詞佳句還有哪些?”的問題,學生都積極從自己的大腦里搜索有關鄉情的詩詞佳句,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這是漂泊游子們的情感共鳴。
在教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蘇軾的《記承天 寺夜游》時,除了讓學生積累與有月亮有關的詩詞外,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我從情感角度入手,聯系此時的蘇軾與張懷民都是被貶黃州,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再恰當不過了。
在教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杜甫詩三首》中《石壕吏》:“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我設置問題“存者且偷生”還能為安史之亂中悲苦的老嫗帶來一絲安慰,用《春望》里哪兩句詩作回答最好呢?同學們都能想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因為《春望》、《石壕吏》均是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的詩作,有著共同的時代背景。
古典詩詞往往營造意境來抒情,其實,許多詩詞在思想情感方面都能找到其共同的地方,這源于抒情者相似的人生境遇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四、詩中有真理
許多詩歌也是蘊含哲理的。
例如我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時,讓同學們聯想與山有關的詩詞。有學生聯想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時,我贊許地評價:“看來你把文章的主旨用這兩句詩概括了,人生的路上即使‘山重水復’,有恒心就能‘柳暗花明’”。
例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包含著雋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啟發而又歷久常新,寄托著詩人對讀書人的殷切希望。讀書需要求異求新,詩作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讀書,不斷從讀書中汲取新的營養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學生在讀書時要克服浮躁情緒,才能使自己的內心清澈如池水。源頭活水不斷,池水才能清澈見底映照出藍天云影,人只有經常開卷閱讀才能滋潤心靈煥發神采。所以我也經常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勸勉學生不斷讀書,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提醒學生珍惜時間。
詩中有真理,經得起時間和生活的考驗。
五、賞詩探藝術
詩歌又是講究藝術技巧的。
我教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劉禹錫的《陋室銘》時,給學生介紹了文章的前幾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了“比興”手法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并明確“比興”手法就是先言他物,再言其事。接著,我提問: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多用“比興”手法,請問同學們《詩經·關雎》那句運用了“比興”手法?大家異口同聲說出了前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可見大家已經掌握了“比興”這種詩歌的表現手法。
《愛蓮說》和《陋室銘》這兩篇短文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我引導學生回憶積累的詩詞還有哪些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有個別同學立即想到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我隨即介紹了這首詩如何“托物言志”:詩人詠物抒懷,通過對潔白石灰的描述和贊揚,表明自己為國家建功立業、不畏艱險、縱有千辛萬苦也視若等閑的大無畏精神和為人處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
再比如我在教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時,在解釋題目一方面指“爸爸所栽種的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暗含爸爸的辭世”時,給學生介紹“雙關”這一修辭手法,“雙關”即一語雙關,語音雙關或語意雙關。舉例說明時,我舉了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學生立刻明白“雙關”通俗來講就是指一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而“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既是語音雙關又是語意雙關。在學習本單元美國詩人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時,學生朗讀詩歌后便能悟出題目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又指“人生之路”。再后來教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宋詩陳與義的《登岳陽樓》中“白頭吊古風霜李里,老木滄波無限悲”中對“風霜”一詞的理解時有個別學生立即想到了“雙關”,這點非常好,我就勢引導他們:這里的“風霜”即指自然界的風霜,又指國破家亡的社會現實。
不少文章中有“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的映襯手 法,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我點撥學生:“詞人以樂景來寫哀愁,倍增其哀,請同學們從我們已學過杜甫的詩歌中舉出幾例。”有同學就立即說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樣一來,既歸納了寫作藝術技巧,又溫故知新。
可見許多詩歌在寫作的藝術技巧上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善于思考,善于聯系就會發現其妙處。
六、沐浴古詩風
在詩歌風格上,許多詩詞也有相似之處。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一詩語言平淡,質樸如畫。教學中,我提問道:“我們知道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他的哪首詩與這首詩的風格相近?”同學們立即想到曾經學過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是平淡質樸,淡中有味。這類詩也給我們吹來了清新質樸的田園風。
在教學宋代周密的《觀潮》時,我讓同學們先聯想與江濤海潮有關的詩詞,有些學生說出了“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大江東去,浪淘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等。我又趁機設置問題“這些詩歌從風格上來看有什么共同之處?”學生有答“大氣豪放”的,有答“奔放豪邁”的。這些詩歌給我們吹來了豪氣奔放的江河湖海風。
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我設置問題“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風格與曹操、蘇軾作品等風格相同嗎?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樣的風格?”學生們有答“凄美”的,有答“哀婉細膩”的。的確,他們感受到了婉約派一代詞宗的楚雨凄風。
沐浴著古詩詞不同的詩風,也就能夠大致把握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賞析詩歌。
篇4
那是在天天六歲那年的三月,那天,是個周末,我帶天天到桂湖公園玩。路上,天天說:“爸爸,給我講個故事吧!”
我說好。可是不知道怎么的,肚子里故事倒是不少,適合給天天講的實在太稀缺。《西游記》故事他也很熟悉,《三國演義》的很多我自己都記不清了,講希臘神話吧,又記不住那些長長的名字,此刻附上心頭的只有幾首唐詩,于是“敷衍”天天:
“爸爸給你講一個詩人寫詩的故事好嗎?”
“好好!”天天倒是興致勃勃。
可是到底講什么呢?我抬頭四望,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指頭新綠初綻,春意盎然,干脆就講一首關于春天的詩吧!我開始給天天大聲講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唐朝有一個大詩人叫杜甫……”
我話音未落,天天馬上大聲插嘴:
“杜甫是詩圣,李白是詩仙!”
“嗯,說得真對!”我從來不放過對孩子表示贊許的機會,更欣賞他在我講的時候隨時插話,因為這說明孩子的小腦袋在跟著我一起轉,也許有時會轉到別的地方去,但如果沒有自由的想象力,孩子怎么會“跑題”呢?
答應了孩子要講故事,那么必須還是得有故事的樣子,我心里想:把詩人寫作詩歌時的背景連著詩歌一起介紹,不也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嗎? “天天知道,杜甫是中國的大詩人,不過你知道嗎,杜甫還在我們成都生活過幾年呢!當時,他就住在爸爸帶你去過的杜甫草堂。那時候,杜甫有個鄰居,叫黃四娘,黃四娘有一個愛好,你知道是什么嗎?”天天老老實實回答不知道。
我告訴他:黃四娘最喜歡養花了,她養了很多很多的花,有一年春天,就跟現在一樣,她花園里面的花兒都盛開了,杜甫在花園里游玩,欣賞著這美麗的繁花,還有花叢中飛舞的蝴蝶,小鳥在樹梢上婉轉啼叫,真是一幅美麗的畫!
天天聽得出神了,握著我的手,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努力想象一千多年前的鮮花。
我繼續講:杜甫心里就想啊,這么美麗的景色,我一定要寫一首詩記下來!于是,他就寫了這首《江畔獨步尋花》。我把詩歌給天天背了一遍,根本用不著多余的解釋,天天就完全理解了這首詩。
而這次經歷對孩子最重要的影響是,他從此覺得古詩很好玩。又好聽,又有故事,一石二鳥,因此就開始經常纏著我要講詩詞故事了。
對很多人來說,古典詩詞仿佛是供奉在神壇上的塑像,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一些家長更是認為古典詩詞距現在過于久遠,一些語句連家長自己都不懂,怎么給孩子講。其實這種觀點不一定正確。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上說,古文與現代文是一脈相承的,閱讀古文會有一定難度,但是對大多數經歷過正規教育的家長來說,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其次,適合兒童閱讀的古詩一般語言都較為簡單,沒有太多的生僻字詞,加之兒童古詩詞讀本大多有較為準確的注釋,父母粗看一遍,理解意思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就這樣直接給孩子講,似乎情節性弱了一點,孩子也不會滿意,所以,我采取的是背景加釋義的方式,在講一首詩之前,先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再將背景與詩歌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當然,有時候也會覺得有些“簡陋”,不過這種情節上的簡陋往往可以以詩歌的音韻、節奏、內涵之美來彌補,因此,孩子一般來說是比較滿意的。
自從那次去游桂湖公園給天天講了杜甫作詩的故事之后,天天對詩歌故事的興趣陡然增加,天天睡覺前都要我講詩詞故事,于是,我就用這種方法,給天天講了很多詩詞。比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按照講故事的要求,我先給天天講了這首詩寫作的背景――
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原來是個大官,后來因為被人陷害,就被貶到江州當一個小官了……
“江州是什么?”天天是個每個細節都要弄清楚的孩子。
我耐心給他解釋:江州是一個小地方,這里也很窮,大家聽說大詩人白居易來了,都很高興,也都很喜歡他,白居易在這里也就交了不少朋友。
有一個冬天,天很冷,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不過古代的酒跟現在我們喝的白酒啤酒不一樣,是用米釀成的,剛釀出來的時候,上面浮著一層細小的泡沫,泛著綠色,跟小螞蟻一樣,好可愛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時候要用火爐溫一下。
“這樣就不會感冒。”天天從醫學角度很老練地進行了解釋。
我笑了:是啊,可是,一個人喝酒太孤單,白居易想請一個朋友來一起喝,于是他就想到了劉十九。白居易就想寫一封信給劉十九,白居易是詩人啊,所以他的信也是用詩來寫的:我剛釀好了美味的米酒,小小的泡沫浮在酒面上,就像綠色的小螞蟻。我溫酒用的,是一只小小的紅泥的火爐。天晚了,看來要下雪了,我的朋友啊,你可以過來喝一杯嗎?
我給天天解釋了這首詩,又給天天讀了一遍,沒想到的是,他的好奇心還沒得到滿足:“后來呢?”
我楞了一下:白居易詩里面沒有講后來怎么樣啊?不過為了不讓天天失望,脆就根據詩意杜撰了:
“后來啊,劉十九看到了這首詩,高興極了,馬上跑過來和白居易一起喝酒,兩人正在喝酒的時候,天就下起雪來了,外面天寒地凍,里面兩個人喝著燙過的熱酒,聊著天,真快樂啊!”
孔子曾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在古代,詩歌本來就是詩人們用來記錄人生經歷、抒發個人感受的工具,從這個角度說,每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蘊含了詩人的一段人生經歷,甚至折射了一個時代的背影。而從知人論世的角度說,也只有了解了詩人的人生經歷、思想特點、創作背景,才能夠更直觀深入地了解一首詩。而在給孩子講詩歌的時候,將詩歌講解與背景介紹適當結合,將單純的意義講解變成立體的背景、詩人、內容介紹,既比較全面地讓孩子了解了詩歌,又更受孩子歡迎,何樂而不為呢?
只要我們注意閱讀和積累,就會發覺,很多詩歌背后經常都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講了《問劉十九》之后不久,我又給孩子講了《賦得古原草送別》。
那是一個冬日的周末,有成都難得的陽光。“爸爸,給我講個故事吧!”
我索性讓他自己“點菜”:天天說講什么詩詞吧?
他想了一下說:“講那個白居易的什么古原草……”
我笑著說:“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吧?”
“就是就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天天應該是從他的詩歌碟子里聽到這首詩的。不過看樣子他對這首詩大致意思已經了解得差不多了,如果我不給他一點新鮮貨色,估計是無法讓他滿意的。因此我決定把與這首詩有關的故事講給他聽:
白居易還是個小朋友的時候,就十分喜歡學習,很愛看書。很小的時候,他還不會說話呢,他的奶媽抱著他,就指著屏風上的一些簡單的字念給他聽,后來他會說話了,居然那些字就都認識了。他小的時候,就很喜歡寫詩。等他長大的時候,他的詩就寫得很好了,后來他就到了長安去。按照當時的習慣,他要把自己的詩歌給當時最著名的詩人看,所以,他就來到了一個著名的詩人顧況的家里。
“我怎么不知道這個大詩人呢?”
天天覺得自己詩歌“造詣”已經很深了,對現在居然冒出一個自己都不知道的大詩人覺得很奇怪。
我笑了笑,繼續講:“顧況在當時很有名,不過現在不是那么有名了。白居易到了他家門前,先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一張紙上,讓仆人傳進去,把自己的詩歌也托仆人帶進去。誰知道啊,顧況看見白居易的名字就哈哈大笑說:“京城米價很高啊!白白居住恐怕不容易啊!”
“什么意思啊?”
六歲的天天一下子很沒能明白這個文字幽默。我跟他解釋:“白”就是不給錢,“居”就是居住,“易”就是容易,顧況把白居易的名字拆開了,意思就是白白居住很不容易,他在跟白居易開玩笑呢!天天明白了,也跟著咯咯地笑。
可是,當顧況笑過了之后,拿起白居易的詩歌一看,大驚說:“能寫這么好的詩歌的人,在京城白白居住也是很容易的啊!”馬上派人把白居易請進來,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后來,白居易在顧況的推薦下,又結識了很多詩人,他自己后來也成為了一個大詩人。顧況稱贊的這首詩,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我們一起背一下好嗎?
我知道天天對這首詩已經比較熟悉了,答應得很干脆。于是,在車水馬龍的街頭,我牽著天天的手,一起大聲背誦。我們剛背完,天天就著急地說:這首詩的前面我明白什么意思! “好啊,那你給爸爸講一下好嗎?”我說。
“好!”天天答應:“古原上生長著很多小草,每年會黃一次,枯一次,沒有一次。也會生長一次。野外的火燒起來但是無法燒完它們,春天來了,春風一吹,又會生長出綠色美麗的小草了!”
“天天解釋得真好!后面什么意思呢?”后面四句,天天卻不是很明白。
“好的,爸爸來講。草原上盛開著一些小小的花,這些小花啊,生長得很遠,連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都生長著它們;草原很寬廣,草的綠色一直延伸到古代留下的城市里面。現在又要送我的好朋友離開了,這里的王孫就是指作者的好朋友,萋萋滿別情就是說,我的心里就像這凄凄的春草,充滿了離愁別緒啊!”
“哦,我明白了。”天天點著頭說。我沒有要求他,他自己又大聲地把這首詩背了一遍,古人說,讀書切忌太匆忙,涵詠工夫興味長。天天倒是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踐這個理念了。
篇5
我把冬天的太陽捧起
輕輕放在你純潔的心里
穿過晶瑩的雪花
把你渾濁的淚珠照亮
在山丘那邊枯草的身旁
小河依舊歡快的流淌
站在云端上的星月
為你送去愛人的哭訴衷腸
越過連綿冰冷的山峰
走過寒風緊擁的松柏
你用頌愛的詩詞
把我從夢中徐徐喚醒
當春在冬的帳篷里發出微笑
多彩的鮮花在綠的懷中
篇6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題記
有的人,喜歡春天,喜歡那“四時可愛為春日,姹紫嫣紅總是春”的蓬萊仙境有的人,喜歡夏天,喜歡那“天階月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斗轉星移的夜空有的人,喜歡冬天,喜歡那“無盡飄雪蕭蕭下,銀裝素裹雪梅開”的冰雪世界。而我,唯獨喜歡秋天,喜歡它“古道秋風紅葉落,不盡長江滾滾流”的長風落葉的境界,喜歡它“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的感覺。
秋天的美,是常人體會不到的。只有當你親自站在古道上,感受著一陣陣秋風,讓秋風吹散你的頭發,吹動你的風衣,看著落葉蕭蕭而下,才會享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我承認春天是四季之首,但是有哪個季節能像秋天那樣爽快,那樣灑脫,令你能感受到滄桑的體驗呢?談古論今,描寫秋天的詩詞可謂數不勝數,至今我還很清楚的記得劉禹錫的《秋詞》里,那氣勢磅礴猶如滔滔大海般的詩句。
秋天的月亮是最圓最美的,令遠在天涯的游子們懷念親人,這正應驗了一句老話“中秋佳節倍思親”。這又讓我想起馬致遠的《秋思》以及白居易的《望月有感》,這兩首催人淚下飽含思念親人的詩詞至今在我耳畔徘徊。
秋天最美的是黃昏。夕陽照西山時,感人的是點點歸鴉急急匆匆地飛回巢去。成群結隊的大雁在高空比翼連飛,這更是讓人感動。夕陽西沉,夜幕降臨,那風聲、蟲鳴聽起來令人心曠神怡。
秋天最令人興
慰的是植物的果實。它們是大自然賜予勞動者的恩惠。秋天,大地到處都是果實,它們露出善良樸實的面孔,等待著來自勞動者的采取。第一陣風吹過,所有結滿子料和果實的植物都把豐足的頭吹向大地。這是任何成熟者必有的謙遜姿態,也是對孕育了自己的母親一種無語的敬重和感激。果實累累的秋天告訴人們一個真理。它叫任何勞動都不落空,它讓所有的勞動者都能看到成果,他用最純正的言詞暗示我們:只要付出勞動,就一定會得到果實。
篇7
今天下雪了,這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一個個雪花歡快的飛舞著,跳躍著來到人間。
我走在上學的路上,踩著厚厚的雪花,軟綿綿的,留下了一個個小腳印,那一個個小腳印像跳動的音符,不一會就走到了學校。校園里的景色更是美麗,像進了童話般的世界。你看,那一顆顆松樹披上白色的衣服,好像一棵棵圣誕樹;雪在空中飄舞著,好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飛舞著,像仙女一樣撒下一片片花瓣;草坪上,白色的雪花鋪在上面,如同一條白色的絨毛地毯。就像一個美麗的新娘子穿著潔白的婚紗。同學們在“新娘子”的周圍打雪仗、堆雪人,好熱鬧啊!從遠處看,校園后面的山,籠罩上了一層白茫茫的厚雪,是我不禁想起了的詩詞:“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冬天的景色真美啊,我喜歡雪!
午汲實驗小學四年級:劉志梁
篇8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古詩中描寫雪的詩更是多的數不勝數。細讀這些詩,你會發現它們不僅描寫的手法不同,而且抒發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寫上,有的作者對雪的狀態進行了細致形象的描寫;有的作者通過比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則將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與雪之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描寫雪的詩詞,共同體會這博大精深的雪文化。
(一)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艷。(呂本中)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王安石)
賞讀:這三句詩是寫雪的精品詩句,它們都巧妙地運用了雪與梅花在顏色、季節以及她們給人以春天來臨的希望上,進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了雪的形態,讀來美麗的雪景如在眼前。我們也可以借鑒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關的事物,通過自己的合理想象,把事物寫具體逼真。
(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歐陽修)
賞讀:這兩句詩巧妙的運用聯想的手法來寫雪景。雪與春天,這是我們對諸多寫雪的詩句最熟悉的。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飽滿的熱情和樂觀的人生觀。作者利用詩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畫卷,提示我們聯想春天的美麗,正是文學作品對人思想的啟迪。
(三)
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羅萬朵云。(元稹)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駢)
賞讀:這兩句詩寫雪時都把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與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結合起來。這兩句詩的前半部分,描寫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足不出戶的惡劣天氣。但是,詩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過自然景色抒發的情感,卻是積極向上的,作者通過“千株玉、萬朵云、瓊枝”,把北國的冬天變得溫情脈脈,不再因雪而凌厲肅殺。作者把自己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表達的具體貼切。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必須與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結合起來,才能真切感人。
(四)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賞讀:這兩句詩寫作上也有共同的特點,作者都運用雪去表達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是借助對自然景色渲染,讓讀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賞讀:這兩句都是李白寫雪詩中的名句。李白直接描寫大片雪花的詩句,我們可以直接引用來描寫雪。我們要學習詩人通過細致觀察、進行形象刻畫的創作品質。
(六)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張元作)
賞讀:這兩句詩比較獨特。這是作者經過大膽的想象,把雪寫成是天上一場激戰而飄下的龍鱗,賦予雪以俠客的性格。在環境氛圍和心理感覺與之相適應時,可引用這比較獨特詩句。
(七)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蘊)
篇9
關鍵詞:古詩 中學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將這些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實施個性化教學,即以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依據,運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策略和技術,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獨特領域。中學語文教學與個性化教學的結合,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大關注點。
古詩是人類精神文明寶庫中極為燦爛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和瑰寶。古代詩歌的特點是朗朗上口,適合于中學生閱讀和背誦。下面筆者主要從積累詞匯、豐富想象、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四方面介紹古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積累詞匯,開發語言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感悟了課文的語言特點后,教師應及時地讓學生把知識運用到自己喜歡的實踐方式中去,從而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使情感得到升華。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的語言學習,重要的不在于學了多少語言的名詞術語,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能使學生學到規范精彩的文學語言。詩歌語言,往往又是很精煉的,是運用語言的典范,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詩歌作品,語言風格、語言藝術也各不相同,或優美婉麗,或放縱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樸素自然。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對琵琶音樂作的生動形象的描繪――“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還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對春雨的細致入微的描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多讀這類詩歌,對于他們模仿、借鑒優美的文學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無疑都是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豐富想象,拓展思維
思維,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分,文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聯想和想象,發展想象力,進而誘發創造性思維,這是文學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偉人對詩歌都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據說,拿破侖出征時,騎在馬上還在讀歌德的詩。、等都愛讀中國古典詩歌,他們還能寫作精彩優美的詩詞。這些偉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寬廣的胸襟富有創造性的思維,跟他們深厚的古詩詞素養具有密切的關系。形象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而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學生多讀古詩名篇,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從而培養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高鼎的《村居》描寫的是在明媚的春天,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放風箏的歡樂情景。在學習這首古詩時,可以讓他們邊背邊想象詩的意境,并且用手中的彩色畫筆畫出詩中描寫的自然美:在春光明媚的一天,一條小河的兩邊楊柳隨風飄揚,綠草茵茵,一群活潑好動的孩子在草地上放起了“小金魚”,“大蝴蝶”,“小燕子”,“小蝌蚪”等各種各樣、五彩繽紛的風箏。這樣可使學生在動手畫畫的過程中感受文學形象,開創他們的創新想象能力。還如學習“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句時,要引導學生想象,把學生帶入冰雪冬天的意境。
三、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去說、去讀、去講。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著手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在班上開展每日新聞交流活動,利用早晨上課前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條新聞,并且每天請一位學生上講臺講述。這就促使學生通過觀察、看電視、聽廣播、向家長詢問等方式,學會采集每天要聞,并經過處理,選擇重要的講給別人聽。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既培養了口語表達能力,又鍛煉了搜集、處理、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個性化發展。
文學教育是一種美育,文學教育應當給人以豐富的心靈體驗,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為人們喜聞樂見,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也非常適宜。學習古今優秀詩文名篇,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和語言美。比如,杜牧的《山行》,作者借景抒情,通過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寫出了一幅恬靜優美的山景,表現了詩人熱愛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優美的古今詩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德教育,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好的詩歌同好的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一樣,都能陶冶情操。但詩詞的作用更為直接。其他文學樣式,或側重故事,或側重知識,或側重趣味,直接調節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詩歌。詩是抒情的,直接訴諸情感,又有節奏,語短意長,易于背誦記憶,使人百讀不厭,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拓展知識面,健全人格
學習過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調控,是學生形成學習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方法。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期待”,強化“自讀反思”。如教學《火警,119》,我讓學生讀完每一個自然段都想一想,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讀完全文后再思考,為什么說小杰是個了不起的孩子?以此啟發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梳理和反思,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調控中,逐漸深入,逐步全面。在教完課文后,應創設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更多、更深的問題走出課堂,去查找資料,去調查訪問,去參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個性的需要。
優秀的詩歌作品,總是從某一方面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不同的詩歌往往反映了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形象地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活,怎樣面對生活,怎樣創造生活。詩歌是社會人生的濃縮,可以成為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多讀這類作品,能夠培養他們從小認識生活、創造生活的能力。比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耕耘夜積麻,村莊兒女個當家。”描寫農民從早到晚,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勞動的社會景象,表現了農民的勤勞和農村的生產緊張,使學生懂得社會生活用品是來之不易的,要節約、愛惜糧食,不要浪費的高貴人品。又如,曹植《七步詩》通過描寫豆桿煮豆子的過程,告誡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和睦相處,團結誠信,爭創一個和平安寧的大世界環境,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要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人生品格。再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告誡學生要珍惜時間,要趁年輕力壯的時候奮發圖強。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李福灼.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論[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0.
篇10
自然——遵循規律
不要欺騙水果
易水寒
有位朋友,在冬天從不吃西瓜。他不是沒錢,而是敬畏天時。他說,老天爺讓你夏天吃西瓜,秋天吃蘋果,冬天吃橘子,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你非要對著干——冬天吃西瓜,秋天吃香瓜。這就違背了天時,老天爺就會不高興。老天爺不高興了會怎么樣——你自己想想吧!
他說得很好。他是從天時角度講的。我想,從尊重水果的角度講,我們也不該這么做。水果一定要在適合它的季節才鉆出土壤,人類拔苗助長,利用所謂的科學手段欺騙水果來到世界上,水果能高興嗎?當然不高興。所以,錯時而生的水果能好吃嗎?雖然它也具有水果的外表,卻并無內心。
之所以這么說,前提是水果也有生命,也有思想。臺灣生態作家劉克襄認為:如果是作為貢品的水果,跟水果講清楚,它會保存很久而不腐爛。買香蕉則要買掛起來的那種,這才是尊重香蕉,因為香蕉只有掛起來的時候才像在母親的懷抱里。切芋頭的時候,你先警告它一下再動手,手就不會癢……
劉克襄說,有的水果店放周杰倫與蔡依林的音樂,如果他開水果店,他會放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給水果聽。因為他相信,這樣的水果吃起來會更美。
想想看,心思如此細膩的水果,如果你欺騙了它,后果一定很嚴重。
反季節的水果都是被欺騙的生靈,我們可以做個合理想象——寒冷的冬天,你在蔬菜大棚里種下一顆西瓜籽,然后澆水施肥,西瓜籽被喚醒了,感覺到土地在輕輕拍打自己,水滴在滋潤自己,陽光在自己。哦,春天來了,自己該舒展開夢想的翅膀盡情翱翔了……
終于有一天,西瓜長大,成熟了,被摘下瓜秧。它睜眼一看,媽呀,根本不對呀!那不是陽光,是燈光;那不是泉水,是自來水;那不是春風,是電暖風;那不是自然空氣,而是被封閉在大棚里,靠排風管與外界交換的可憐的氣息;最最可怕的是,外面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酷暑,而是寒冬,此刻正大雪紛飛……
我被欺騙了!
看看人類臉上那因“豐收”而喜悅的笑,西瓜目瞪口呆,痛不欲生。可惜,它已回不到過去了。
很快,西瓜被賣掉,然后被切開,送到餐桌上。一顆暴怒的、無望的西瓜,它不可能蹦起來反抗,但它痛苦的因子一定會擴散到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此時,食客咀嚼的,不是西瓜生命中的蜜,不是它本應有的甜,而是它的悲傷和淚水。
(選自《青年博覽》2012年第1期)
靈犀一點
俗語說自然萬物皆有靈性,我們聽來難以理解,本文作者這樣人性化地、藝術地解讀了水果反季而生的痛苦,讓我們仿佛真切地傾聽到了水果的心聲。
自然——人生啟迪
魚化石
艾 青
動作多么活潑,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了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
在巖層里發現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凝視著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訓:
離開了運動,
就沒有生命。
活著就要斗爭,
在斗爭中前進,
當死亡沒有來臨,
把能量發揮干凈。
(選自《艾青詩選》2000年8月)
賞析
這是一首蘊涵豐富的哲理詩。詩人主要寫了魚的生命之舞、魚生命毀滅的悲劇、魚化石的形態以及詩人從魚化石獲得的領悟并提示的人生哲理——“離開了運動,就沒有生命”,抒發了“活著就要斗爭,在斗爭中前進”,即使死亡,能量也要發揮干凈的胸襟。魚化石象征著社會上的許多人以生命作代價換來的教訓,給人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對人類具有極強的警策作用。
閱讀思考
1.請你說說魚化石的象征意義。
2.魚化石的生命歷程給了你怎樣的人生啟迪?
課堂延伸
多角度品析意境
謝云波
意境是詩人(詞人)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感受以后產生的一種情懷。一首好的詩詞作品主要體現在意境美。《沁園春 雪》突出的美就是意境的雄渾壯美。
感受《沁園春 雪》雄渾壯美的意境,可分三步逐步深入:
一、抓住關鍵字詞,初感意境。
這首詞中從“長城內外”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都以“望”字領起,具體描繪畫卷上的冰封、雪飄的各個側面,進一步抒寫豪邁、激昂的情懷。這七句,大處落墨,專寫大河、長城,點染出中華民族千古文明的歷史縱深感。詩人將眼前景象和浮想聯翩交織起來,選取象征中華民族的長城和黃河縱橫入畫,從色彩(銀、蠟)、形貌(蛇、象)、動作(舞、馳、比)等各個側面描寫山原,突出地刻畫了祖國山河的偉大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北國風光”的壯麗奇觀,意境壯美而雄渾。
溫馨提示: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好的詩詞往往會有一些關鍵字詞作為詩眼來透露主旨。閱讀詩詞,同學們可通過朗讀,在讀懂大意的基礎上選出關鍵詞,抓住詩眼,并聯系生活
趣味鏈接
發現與感悟
合適的距離
聽專家說,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恒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是一個永恒的“廣寒宮”。而現在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仰望那些孤寂荒蕪的星球,真是慶幸我們擁有多姿多彩的天氣、舒適宜人的溫度,慶幸我們與太陽之間有著合適的距離——所以不是距離產生美,而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眼里朦朧心中透徹
有位老先生對我說,前些天他和小孩子出游看遠山。當時霧氣彌漫,孩子抱怨:“真倒霉,啥都看不清。”老先生卻想:“不同的分辨率呈現不同的意境,晴天看的是工筆,霧天看的是潑墨,都是上蒼為你定制的風景。”
能把一些事情看清楚,需要視力;能把一些事情看模糊,需要眼光。眼里朦朧,卻往往心中透徹。
關于云層的感悟
永遠要記住,在某一個高度之上,就沒有風雨云層。如果你生命中的云層遮蔽了陽光,那是因為你的心靈飛得還不夠高。大多數人所犯的錯誤是去抗拒問題,他們努力試圖消滅云層。而正確的做法是突破問題,去發現使你上升到云層之上的最佳途徑。沖破云層后,你將看到蔚藍的天空、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