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貨幣政策的優缺點范文

時間:2023-11-03 17:2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般性貨幣政策的優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研究性教學的核心思想是構建以研究為基礎的本科教學體系。從教學目標上看,研究性教學應當以培養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為目的。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要掌握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增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強化協作觀念,提高交流合作能力。從教學過程上看,研究性教學強調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教學方式。研究性教學強調教師創造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激活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動機,達到培養學生科研與創新能力的目的。要指出的是,研究性教學不是壓縮課時,也不是重科研輕教學。研究性教學強調以探索和研究為基礎的教學,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在教學中體現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兩者實現有機結合。

二、研究性教學的意義

金融工程專業學科采用研究性教學對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對于促進教師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1.有利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從學科性質上講,金融工程專業課程具有幾個主要特點:與經濟學相關的課程知識含量豐富;理論性與業務性都很強,在理論指導下注重實際體驗;研究范圍較廣、交叉學科多;與國家政策措施聯系緊密等。課程的應用性特點決定了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能力。金融學課程的學習主要是圍繞解決問題而展開的,要求學生從社會實際生活中發現和提出各類現實問題,并通過主動探究去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注重讓學生在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對其所學的知識有所啟發,進而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甚至由此發現新的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對真實問題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研究性教學主張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基礎和個人特點,制訂恰當的研究計劃,進行具體分工,共同實現研究目標。通過協作學習與研究,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學會分享與交流研究成果,并使自己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得到提高。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融資、投資是金融學關注的基本問題,而金融問題更多地與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以及經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開展研究性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和體驗金融學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且能夠增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與關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5.有利于教師同時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實現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研究學科發展和課程體系、研究教學方法和授課藝術、研究授課對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進行科學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以及教學方案和方法的設計。同時,實施研究性教學教師自己必須有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才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這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三、研究性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

金融工程專業研究性教學應當根據專業課程特點,結合各種現實因素,整合出有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設計教學過程和具體教學環節。

(一)劃分知識單元,明確教學主題

根據專業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內容結構,劃分知識單元,并根據教學進度,明確各階段的研究性教學主題。教學主題的選擇應當符合科學合理的原則,具體體現在:(1)在滿足教學要求、與教材理論保持聯系的基礎上,選題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金融學中涉及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容易受到壓抑。生活化的教學主題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講投資組合理論時,可確定研究主題為投資收益與風險的討論;討論金融市場時,可以將教學主題明確為金融業務的仿真交易實驗。(2)選題要注重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富于探究空間,同時還要與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相一致。(3)選題應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在講述金融市場監管時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展開討論;在學習貨幣政策時,可以與現實中的通貨膨脹等問題緊密結合起來。(4)在把握選題原則的前提下可以由學生自主設計研究目標與課題,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有發現和體驗、創造的自由空間。

(二)教學形式與學習方式的選擇

研究性教學有專題討論、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不同的教學形式,在實踐中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分析各種形式的優缺點與適用性,選擇合理的教學形式。對于一些在知識框架中相對獨立的重點內容,比如金融市場結構、投資組合分析等內容可以采取專題討論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性探討,培養他們的科研素養和集體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應變能力。對于一些現實性較強,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主題,比如金融市場的作用、運作機制、融資方法、金融發展程度的差異化、貨幣政策以及金融監管等問題,可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案例分析的教學形式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搜集與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建立科學思維,增加社會憂患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一些操作性與實驗性強的主題可以采用實踐教學的形式。比如仿真交易實驗可以讓學生利用模擬交易系統了解股票、外匯等市場的運作,或結合虛擬資金交易競賽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交易實務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與常用詞匯,把握交易的基本特點與交易常識,使學生對市場有初步的認識。研究性教學的學習方式可以采用學習小組的形式,比如固定合作學習小組或非正式合作學習小組。固定合作學習小組是教師在開始專業學習之前根據學生的特點決定學生的分組,保證每組由不同學習水平的成員組成;非正式合作學習小組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組合,給學生創造一個研究性學習的機會。兩種合作型學習方式各有適用性,教師要根據教學主題所確定的教學形式,在分析兩種學習小組安排方式優缺點與適用性的基礎上,選擇既能滿足學生需求,又能實現教學目標并能充分評價學生學習過程與成果的安排方式。

(三)教學環節與教學實踐

1.布置任務,明確要求,適當引導。教師應當對研究主題的背景知識作必要介紹,并要求學生必須認真閱讀一定數量的相關文獻、有關評論文章或搜集相關資料,不能簡單地拼湊他人材料,不要輕易否定別人的研究成果,也不要持偏激觀點,而應當調查或深入研究,通過補充、深化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看法。教師在這一階段適當引導和幫助他們廣泛查閱和收集資料,培養學生信息搜集處理以及文獻研究的能力。

2.展開教學活動。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有多種,無論采取哪一種,教師角色的定位與轉換都非常重要。研究性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知識的探索者,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無論是實踐教學還是專題討論、案例教學都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勤于動手,相對而言,對于專題討論或案例教學的教學方式,教師更應當從保證教學質量、控制討論主題、正確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角度重點把握好以下方面的問題:(1)要善于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高度參與。學生是研究性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多為學生創造學習機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討論氣氛,和學生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結合分組討論、角色模擬等形式調動學生參與和探究的積極性。(2)應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不要輕易就某一問題下結論。開放式的討論可以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大膽質疑的思維品質,激活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動機,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開放性思維。比如,在講述中國貨幣政策的實踐時,在討論中,學生有時會有一些片面的認識,提出“中國的緊縮貨幣政策對于抑制通貨膨脹達不到預期效果”、“中國貨幣政策的目標不明確”、“貨幣政策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等觀點。對于學生的這些觀點,教師不應一味地否定,而是應當對學生的資料搜集和學習過程予以肯定,同時引導要求學生聯系貨幣政策的作用與目標來理解中國貨幣政策的實施與調整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肯定學生好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而對于學生一些不成熟的觀點,應當考慮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規律與差異,給予鼓勵和正確引導。(3)應當充分發揮好主導和主控作用。首先,教師應當從創設問題情境出發,通過各種巧妙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激情。所提問題要圍繞教學內容,做到少而精。問題過于寬泛則討論散亂,不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也不利于學生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的掌握。考慮到不同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提問還要有層次性,由易到難,逐漸深入。例如,在討論中國人民幣是應該升值還是貶值的問題上,教師在討論的不同階段可以通過設置一系列的提問來引導學生:人民幣升值或貶值對于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對企業的經營有什么影響?升值與貶值對總需求的影響究竟是擴張性的還是緊縮性的?與物價水平具有怎樣的關系?對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有什么樣的影響?對中國的國際收支有何影響?這樣逐漸深入的提問有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匯率變動的經濟影響。其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鼓勵學生對前人觀點有所質疑或補充,也可以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看待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進行討論,力保討論沿預期的方向進行。鼓勵學生要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同時耐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點評,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點問題,并對討論中暴露出的問題及時修正。對于學生爭論較大的問題,即使是一些社會敏感問題,教師也應認真分析,不能避重就輕,更不能不回答。第四,教師要把學生對具體問題的討論引導到對一般性問題的討論,并歸納出一般性的理論觀點或結論,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結。教學過程的最后環節,教師應當總結學習要點,闡明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理論知識,總結學習重點、難點和疑點。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完成一份書面的分析報告或論文,通過重新審視討論過程和解決方案,學生對于學習內容能夠加深理解。教師也應當總結教學過程的成功與不足之處,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4.建立研究性教學的評價體系。研究性教學重在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知識技能的應用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著眼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傳統的普通教學不同,研究性教學的成果可能并不是可量化的評價結果,如何從教學效果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兩方面構建研究性教學的評價體系,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設計。

四、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