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病的癥狀范文
時間:2023-11-03 17:28: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質疏松病的癥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中西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58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37-02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Diabetic Osteoporosis,以下以DOP指代)是指糖尿病并發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骨病[1]。近年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1 型糖尿病患者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發病率高達48%~72%[2]。多數學者認為,2 型糖尿病也常合并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且其發病率較正常人群高[3],其骨質疏松發生率可達20%~60%,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性更明顯高于普通人群[4]。DOP一般早期臨床表現輕微,或可無任何臨床癥狀,容易忽視;久病致殘率高,患者生存質量下降,產生沉重的經濟和社會負擔。目前干預治療主要為綜合防治,現綜述如下:
1 生活方式干預
1.1 飲食控制 包括:1)增加含鈣食物的攝入量;2)多食蔬菜水果,補充足夠的維生素;3)適量蛋白質;4)少鹽飲食;5)戒煙限酒,少飲濃茶及咖啡;6)選擇適宜的烹調方式[5]。
1.2 合理運動 運動療法是糖尿病與骨質疏松癥最基本的治療方法之一,目前研究表明[6],運動治療主要通過增加機械應力效應、影響性激素水平及提高鈣吸收利用效應等多種途徑治療骨質疏松癥,同時改善胰島素抵抗治療糖尿病。
2 西藥干預
2.1 降糖藥物 對于DOP的治療應在積極控制血糖基礎上治療骨質疏松[7]。二甲雙胍作為2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線用藥,研究表明[11]其能夠促進原代成骨細胞的生長和分化,減輕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對成骨細胞功能的損害,提高成骨細胞的成骨能力,具有骨保護作用。而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能會增加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的風險[8]。
2.2促進骨鈣形成藥物 鈣劑和維生素D類兩者聯合應用可以降低骨折風險[9]。近年研究發現[10],維生素D及其活性代謝物對于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發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維生素D缺乏可能促進糖尿病的發生,反之則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2.3 抑制骨吸收類藥物 阿侖膦酸鈉為第三代二膦酸鹽類藥物,有研究表明[11],既可以減輕DOP的生理病理改變,又可明顯減輕疼痛情況,且長期用藥無明顯不良反應。并且,與鈣劑或維生素D類聯合使用時,療效更優于單獨使用[12]。
鮭魚降鈣素,其生物活性較哺乳動物降鈣素強30-60倍[13]。臨床試驗證明[14],其或與鈣劑聯合使用,能夠升高骨密度、血骨鈣素,有助維持正常的骨代謝過程,且明顯改善疼痛癥狀。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良反應,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降低并發癥的發生[15]。
3 中醫藥干預
DOP依其糖尿病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癥狀屬于中國傳統醫學中“消渴”范疇,再依其骨關節疼痛,易骨折,導致肌肉萎縮等癥狀可歸入“骨痿”、“骨枯”、“腰腿疼”范疇。
3.1 診治原則 李氏等[16]認為,DOP的病理基礎為痰和瘀,治療以化瘀泄濁,培補脾腎并重為原則。蘇氏[17]認為本病分虛氣流滯、絡脈不充和瘀濁痹阻、絡脈不通兩端,以滋腎通絡法為綱組方治療。舒氏等[18]認為此病本虛標實,以腎虧脾虛為本,瘀血阻滯為標,采用溫陽益氣活血之法治之。劉氏[19]認為DOP以氣陰雙虧、陽虛血瘀為其主要病機,治以脾腎同調、陰陽并補為原則。
3.2 單味中藥 苗氏等[20]認為丹參及其有效成分能夠促進骨膠原的合成和成骨細胞活性,抑制破骨細胞數活性和分化。李氏等[21]實驗提示葛根素有明顯的降糖和降脂作用,并能夠恢復破骨與成骨活性的平衡,維持正常骨量和骨的生物學質量。盧氏等[22]發現中藥葫蘆巴種子的活性成分葫蘆巴總皂苷(TFGs)具有降糖作用,并能改善糖尿病相關骨質疏松。
3.3 成藥治療 通過臨床實踐提示多種中藥專方治療效果均優于對照組。舒氏等[23]運用具有溫陽益氣活血功效的骨疏靈顆粒(由羊藿、川牛膝等組成)。玉氏等[24]以益氣養陰活血為法,運用中成藥西紅康(由生黃芪、炙大黃等組成)。于氏[25]運用補腎活血的糖骨康(由熟地黃、山茱萸肉等組成),提示其具有調節糖尿病骨質疏松患者鈣、磷代謝,降低血糖,抑制骨質疏松的作用。
3.4 其他療法 針灸、推拿、外敷等。中醫傳統療法在改善骨質生理病理及臨床癥狀等方面具有確切療效。
姚氏[26]以調理任、督二脈針灸療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療效明顯優于傳統局部取穴電針療法,對病程較長的骨質疏松癥具有優勢。王氏[27]以針灸補腎為本,結合推拿按摩調整腰椎力學結構,加強腰背肌的力量,緩解腰痛為標,內外兼治,遠針近推來達到對骨質疏松的整體治療。金氏等[28]運用具有補益肝腎、通絡止痛之效的密骨丹穴位透皮貼劑(由補骨脂、骨碎補等組成)穴位外敷治療,療效確切,安全可靠。
4 總結與展望
中西醫治療DOP各有所長。臨床實踐和相關實驗研究證實,中醫療法能通過多靶點的整體調節,對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然而目前尚存在缺乏大規模的中醫辨證規范性流行病調查;臨床實踐的研究樣本量較小且觀察周期短;及由于中藥復方配伍的多樣性,單味藥成分的復雜性,導致中醫藥干預標準化困難等的問題。而西醫對于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尚未取得統一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并且西藥存在著可影響肝腎功能、胃腸不適等副作用。因此,提倡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地結合,將更有效地發揮各自優勢,通過綜合防治措施,未病先防,即病防變。
參考文獻:
[1] 2007年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
[2] Liu EY,Wactawski WJ,Donahue RP,et al.Does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start in postteenage years in women with type 1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3,26( 8) : 2365-2369.
[3] Vestergard P.Discrepanci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racture risk inpatients wi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a meta analysis[J].OsteoporosInt,2007,18(2):427-444.
[4] Schwartz AV, Sellmeyer DE, Strotmeyer ES, et al. Diabetes and bone loss at the hip in older black and whites[ J] . J Bone Miner Res,2005;20( 4) : 596-603.
[5] 李查漢.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飲食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2,03(10):163.
[6] 吳毅,吳軍發. 運動療法對代謝性疾病治療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 復旦學報(醫學版),2012,39(3):221-224.
[7] 朱翠顏.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與骨密度變化的分析[J].當代醫學.2008,145:46-47.
[8] Zhen DH, Chen YR, Tang XL. Metformin reverses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high glucose on osteoblast function.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0,24:334-344.
[9] Yoon K Loke, MBBS MD, Sonal Singh,et al. Long-term use of thiazolidinediones and fractures in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J]. CMAJ,2009,180(1):32-39.
[10] 杜興旭.維生素D3及鈣劑治療2型糖尿病骨質疏松的臨床觀察[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1,12(6):42-43.
[11] 范振遷,鄭少雄.維生素D及其活性代謝物與糖尿病[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0,3(3):149-152.
[12] 張俐,許秀萍,張嘉利等.阿侖膦酸鈉對2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骨代謝標志物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3,19(6):576-579.
[13] 謝樹. 阿侖膦酸鈉聯合鈣爾奇D治療糖尿病伴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 吉林醫學.2012,33(21):4568.
[14] 李曉林,羅新樂. 鮭魚降鈣素對骨質疏松大鼠骨折愈合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3,9:111-113.
[15] 宋利華,王慶輝. 鮭魚降鈣素在老年糖尿病并發骨質疏松患者中的療效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237-238.
[16] 任志玲. 鮭魚降鈣素對老年糖尿病并發骨質疏松的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 2012, 34 (12):1810-1811.
[17] 李真,魏玉玲. 糖尿病骨質疏松癥從痰瘀論治[J]. 中醫藥學報.2008,36(1):42-43.
[18] 蘇玲,徐磊. 滋腎通絡法論治糖尿病骨質疏松癥探析[J]. 遼寧中醫雜志.2005,32(11):1135-1136.
[19] 舒儀瓊,方朝暉,鮑陶陶. 溫陽益氣活血法治療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急癥.2010,19(1):49-50.
[20] 劉素榮,程益春. 強腎膠囊治療糖尿病骨質疏松癥臨床觀察及機制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4):764-767.
[21] 苗波,王建波,朱楊等. 丹參對糖尿病大鼠牙槽骨骨代謝及骨量變化影響的實驗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12,37(11):1659-1662.
[22] 李永華,潘寒松,梁一民.葛根素注射液治療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的實驗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4):848-850.
[23] 盧芙蓉,秦鈾,熊鵬程. 葫蘆巴粗提物對鏈脲佐霉素誘導的糖尿病大鼠骨密度的作用[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9,17(11):17-18.
[24] 玉山江.艾克木,哈麗達.木沙.西紅康干預2型糖尿病骨質疏松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9):1001-1002.
[25] 于文浩,張穎. 糖骨康對糖尿病骨質疏松患者鈣磷代謝的影響[J]. 中國中醫急癥. 2009,18(1):45-46.
[26] 姚嵐. 通調任督針灸治療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4):297-298.
篇2
Abstract:Itanalysesthesubhealthstateintheearlystageofosteoporosis,explorestherecognition,preventionandtreatmenttothediseasefromTCMmethods,prospectingtomakeitnippedinthebud.
Keywords:osteoporosis;subhealth;treatpredisease
“治未病”的思想一直貫穿在祖國醫學中。本文通過分析骨質疏松癥發病前期的亞健康狀態,運用中醫方法探討對骨質疏松癥亞健康狀態的認識及防治,以期將骨質疏松防患于未然。
1骨質疏松亞健康狀態的含義與表現
亞健康狀態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內分泌功能變化和機體各器官功能性變化為主,主要表現為精神、胃腸道、心血管及肌肉等多方面的癥狀。骨質疏松是漸進的過程,在早期階段沒有癥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勞累,會出現腰酸、背痛、四肢酸軟、疲乏無力等癥狀,但休息后就會好轉,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上述癥狀經常出現,而且痛苦越來越明顯,患者同時出現了駝背,就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
2骨質疏松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認識
2.1中醫對亞健康的治療來源于《內經》中“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治未病”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變。首先從預防入手,從導致亞健康的病因入手,強調“治未病”對防治亞健康狀態的意義。中醫學認為,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病機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或正氣耗傷。這種認識和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的認識是一致的。而中醫的虛證與亞健康有諸多相同之處。
2.2骨質疏松癥是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地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主要是以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為主要表現[1]。祖國醫學認為骨質疏松癥最基本的病機是本虛標實。腎虛是骨質疏松癥的發病關鍵。腎虛則腎精不足,骨髓失養,可出現腰背酸痛、腿膝酸軟等骨質疏松癥狀。中醫的腎涉及內分泌、神經、免疫、代謝等多種功能,對全身的生理功能起多種調節的作用。研究表明,腎虛患者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減退,性激素水平下降,進而引起成骨功能下降,使單位體積內骨組織含量減少,發生骨質疏松。肝失調達是女性發病的重要病機。若肝失調達,則肝郁耗血,可致腎精虧損,骨髓失養,肢體不用。中醫認為“女子以肝為本”,肝郁可引起月經失調,這是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發生的重要病機。脾主運化生肌,是氣血津液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脾旺則四肢強健,脾虛則無以生髓養骨,導致疾病的發生。
3亞健康與骨質疏松癥之關系
祖國醫學對亞健康與骨質疏松的最基本的病機認識是一致的,認為兩者都是以腎虛為本,肝郁脾虛為重要病機的病癥。因此,骨質疏松在沒有形成明顯的癥狀時,可視為是一種骨質疏松的亞健康狀態,當出現明顯持續的癥狀時,就是疾病狀態。亞健康狀態通常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診斷,卻以表現出自體生活能力降低,社會適應能力減退,并且顯現出了各種身體不適的癥狀。亞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體無明顯疾病,但骨量減少,體力下降,適應能力減退,精神狀態欠佳,各種身體的不適的癥狀可以間斷出現,也可持續存在。由于骨質疏松癥對人的危害嚴重,可導致骨折等多種疾病,所以應當認識和重視骨質疏松疾病形成之前的亞健康階段[2]。
4“治未病”理論在骨質疏松治療中運用
目前對骨質疏松前期亞健康狀態的治療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心理疏導;指導病人保持樂觀暢達的心情,榮辱不驚,使情感波動不過于激烈,保持氣血調暢,臟腑功能不受影響。(2)指導患者堅持運動是調治亞健康狀態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據個體差異,可選擇跑步、游泳、健身、武術、氣功等,適度的體育鍛煉能改善循環,增強呼吸,愉悅心情,促進新陳代謝,從而改善亞健康狀態。(3)食用含鈣豐富的食品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帶骨的小魚、蝦皮、堅果等。(4)針灸推拿通過手法激發和引導經絡、奇經八脈系統實現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調節氣血功能,使體內正氣旺盛,免疫力增加。調適女性獨特的生理障礙,多從肝、脾、腎經著手。注重陰陽經的選擇,腧穴功能的陰陽搭配以及補瀉手法的有機配合。(5)根據病證的陰陽偏盛偏衰,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和作用,選擇使用相應的藥物。適宜的中藥治療既可以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又可以治療已發生的亞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骨質疏松;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714.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235-02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微結構被破壞、骨脆性增加、骨強度(包括骨質量和骨密度兩個方面)下降、骨折風險性增大為特征的全身性、代償性骨骼系統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本病的發生率不斷增長。目前醫學界已將治療骨質疏松癥性骨折與高脂血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性腦中風的治療放在同樣重要位置[1]。目前在世界常見病、多發病中骨質疏松癥居第7 位,患者總數超過2 億人,美國、西歐、日本有7500萬骨質疏松癥患者,中國患者已超過9 000萬,即每14人中就有1 人患不同程度骨質疏松。在我國骨科臨床,骨質疏松癥是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突出的優勢病種之一。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所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在增強療效、有效撤減激素用量和改善癥狀、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已顯示出了其獨特的優勢。眾多學者也一直期待對該病的研究在中西醫結合方面尋求實質性的突破,為中醫藥學的現代化及國際化奠定良好的基礎。辨證論治表述了中醫學獨特的思維方式,是中醫藥治療的精華,正確的辨證在骨質疏松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骨質疏松癥發生的病因,可大致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兩大類,前者又分為絕經后骨質疏松(即Ⅰ型骨質疏松)、老年性骨質疏松(即Ⅱ型骨質疏松)和特發性骨質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種[2]。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指繼發于某種藥物治療及其他情況或疾病的骨質疏松,常見的原因有內分泌代謝性疾病、長期使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營養攝入或(和)吸收不良、廢用等。
1西醫對骨質疏松的研究
1.1在運動系統中:骨質疏松患者骨骼承受力下降、持重困難、勞累、肩背痛、腰酸腿痛、四肢關節痛、小腿抽筋、上下樓梯疼痛、不能久立。X射線顯示骨質疏松、椎體變窄、壓縮性骨折、關節面周圍骨質增生、變形。
1.2在呼吸系統中:伴隨有氣短、氣喘、上樓費勁,吸煙者更顯著。X射線胸片表現為肺紋理增多、纖細變硬。
1.3在循環系統中:血液循環將鈣等物質帶到全身的末稍,當一些疾病造成血管的栓塞,骨鈣形成受影響。很多功能都與鈣有關,它們共同協調來維持人體生命,補鈣有利于降血壓,缺鈣可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冠心病。血液中的鈣對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生理功能及細胞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重要作用。
1.4在消化系統中:鈣是由口入并經腸道吸收。消化功能下降、腹瀉、大便不規律而影響鈣的吸收,攝入量少,造成鈣及維生素不足等。維生素D由腸道進入血液,在肝臟中羥化成25-羥膽骨化醇。再到腎中進一步羥化成1,25-羥膽骨化醇,而發揮調節鈣在骨骼中沉著,一定量的鈣和維生素D在腸道吸收是必不可少的。
1.5在神經系統中:鈣調節神經系統的活動,如低鈣,興奮性增高,急燥易怒,心悸失眠,有時興奮性降低,情緒低落抑郁感,精神不振,惡夢紛繪,譫妄。鈣在神經介質的釋放中起重要的作用。
1.6在內分泌系統中:骨質疏松是最重要的綜合癥狀之一。它與甲狀旁腺有密切關系。甲狀旁腺的功能主要是維持血清鈣恢復到正常水平。
1.7在泌尿生殖系統中:常有尿無力、淋漓不盡,生殖器萎縮、性激素減少、下降,絕經早等表現。性腺與腦垂體前葉嗜堿性細胞分泌促性腺素,如卵巢及機能減退,影響骨骼的正常發育和骨的形成。
1.8在五官系統中:出現視力下降、模糊,眼瞼水腫,耳聾耳鳴,牙齒松動及脫落為牙糟骨骨質疏松表現,口干咽燥等癥狀。
2中醫對骨質疏松的研究
陰陽平衡是人體物質與功能活動的形成。陰是物質基礎,陽是功能活動的代表,所以缺一不可。這是與西醫激素、維生素及三大營養代謝的理論相吻合。
中醫理論認為:“腎藏精,主生殖”,“腎主骨生髓,精生髓、髓居其中,髓養骨,骨生髓,聚髓為腦”。因此腎精充足,則骨骼生化有源堅固充實,強健有力。若腎氣不足,腎精必虛,髓無充,骨失養,脆弱無力,發為骨痿。祖國醫學認為是以腎陽虛為主的陰陽平衡失調,腎陽虛與現代醫學所講的“各種激素的分泌下降,骨合成降低”,陰陽互根,由于陽虛,腎陰也受損,陰損及陽,輕則乏力、骨痛,重則骨折伴合并癥,癱瘓死亡。
骨質疏松的原因甚為復雜,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發病程度與受邪有所不同,如因風寒、潮濕,對肌肉、肌腱、經絡、骨質侵害而患病,飲食不節,營養物質攝入不足,年老久病所致腎虛精虧,筋脈失養等而發病。
3中西醫結合對骨質疏松的研究進展
中醫學認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病因病機以腎虛為主,《理虛元鑒·治虛有三本》云:“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腎治脾,治虛之道畢矣”,又“虛則補之”,故對骨質疏松癥多以調補脾腎為本,佐以養肝補脾之品。陰陽平衡是人體物質與功能活動的形成。陰是物質基礎, 陽是功能活動的代表, 所以缺一不可[3]。這是與西醫激素、維生素及三大營養代謝的理論相吻合。目前中醫學者對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還是以研究單味中藥為主,例如羊藿對破骨細胞有直接抑制作用。這里還要指出的是, 中醫一直宗補腎為治療包括骨質疏松癥在內的各類骨病的大法, 這無疑是正確的, 但如果僅僅局限于補腎, 則至少是不全面的。人至老年, 機體功能的減退累及多方面, 除了腎氣、腎精不足之外, 實際上五臟俱衰, 其中尤以與脾的關系甚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 脾為后天之本, 兩者相互滋養, 相互為用。腎虛陽氣衰弱, 則脾失溫煦而運化失職; 脾虛生化乏源, 則五臟之精不足, 為此對骨質疏松患者在補腎調節陰陽的同時, 也要注意對后天脾胃的調理, 以加強對五谷精微、藥物及鈣等的吸收,從而使由腎虛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恢復得更快。此外, 年老體弱多病、心氣不足、脈絡瘀阻、局部微循環的障礙, 都是不利于老年人骨代謝的因素, 活血化瘀也是治療老年病的常用方法。
首先,老年性骨質疏松與內分泌失調密切相關。長期給予雌激素的婦女可致高血壓、水腫、血栓形成、陰道出血或胃腸道反應,男性用酮可引起肝損害。辨證使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補腎益精中藥,不但可防治骨質疏松,尚能改善體質,配合性激素制劑可減少其用量,降低不良反應。
其次,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引起骨質疏松,在減停激素時由于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反饋性抑制,臨床上出現食欲銳減、乏力神差、形寒肢冷、腰酸骨痛、惡心納差等脾腎陽虛癥狀,可用人參、黃芪、羊蕾、肉蓯蓉、巴戟天、熟地、附子、肉桂等健脾溫腎藥,復方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保元湯等,有助于恢復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對骨質疏松而原發病又必須用激素治療者,中藥可顯著減少激素用量和減輕副作用。
最后,在使用肝素引起的骨質疏松而病情又需要用肝素的患者(如血栓栓塞性疾病),可用活血化瘀藥,如丹參、赤芍、桃仁、紅花、雞血藤、水蛭或復元活血湯、復方丹參片、血府逐瘀渴治療,既可減少肝素用量或甚至不用,且副作用小,也無誘發出血的弊病。
采用中西藥治療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時間明顯縮短,且治療期間病人反映食欲增加,服藥后的胃腸道副作用也較小。說明中醫藥在本病治療中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
4小結
治療骨質疏松癥春、夏、秋季效果更理想, 夏季最好, 舒筋通絡、補腎壯骨效果更好。因此, 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 既要考慮中藥、西藥的有機聯合應用的問題, 也要考慮不同中醫治則有機配合, 辨證施治的問題, 只有這樣, 才能在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上實現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發性骨質疏松癥中藥開發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要內容。一些骨松替代藥物,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利用中醫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研制一批以補腎為主,著重調整機體功能,達到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中醫藥制劑已成為一種趨勢。我們治療骨質疏松是在中西醫結合的基礎上發揮中西醫各自的優勢,方能推遲衰老, 延緩衰老的進程, 使人健康長壽。
參考文獻
[1]劉保新,王力平,徐敏等.靜脈注射鈣劑與加減芍藥甘草湯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腰背疼痛5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3):3561-3563
篇4
【關鍵詞】暫時性骨質疏松;診斷;治療
暫時性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良性疾病,發病率較低,但較易出現誤漏診[1]。本研究中,我們從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暫時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隨機選擇10例進行研究,分析暫時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暫時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隨機選擇10例進行研究,其中男4例,女6例;年齡分布21-45歲,6例女性患者均不處于妊娠期。10例患者均無感染和外傷史。患者自出現癥狀到就診的時間為2-8周,平均4.1周。排除患有感染、腫瘤及代謝性疾病的患者。經臨床檢查,患者為單側髖關節受累,以髖部疼痛為主要癥狀,負重時疼痛感會加重。疼痛位于腹股溝處,1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伴有大腿前側疼痛。7例患者為持續性疼痛。6例患者的髖關節活動范圍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小,3例患者出現跛行。
1.2影像學檢查對10例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其中2例患者的髖關節正、側位X線片均表現正常,其余8例患者可觀察到不同程度的股骨頭骨質疏松,骨小梁較模糊,但沒有觀察到囊性改變。經MRI檢查,10例患者均出現廣泛且均勻的信號改變,T1WI為低信號,T2WI以及脂肪抑制像出現信號一致性增高。信號的改變累及患者的股骨頭和股骨頸,其中,3例患者只累及到股骨頭和股骨頸,其余7例患者同時累及股骨頭和股骨頸以沒有表現出異常現象。10例患者均未出現股骨頭壞死和感染,以及腫瘤特異性MRI表現。
1.3療效判斷標準治療后6個月,對所有患者進行Harris髖關節評分:①優:≥90;②較好:80-89;③良:70-79;④差: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統計所得的具體數據進行分析,所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如果P
1.5治療避免患者從事重體力勞動或者長距離的行走,必要時可以扶拐來減輕負重。給予患者口服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塞來昔布,1次/d,每次200mg。治療后6個月,利用X光和MRI對患者進行檢查,了解患者骨質疏松和骨髓水腫的改變。
2結果
治療l天后患者臨床癥狀即開始改善,治療3個月后疼痛癥狀明顯減輕。對所有患者隨機隨訪6個月-1年,治療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也無癥狀加重現象。
2.1疼痛評分治療后6個月,有7例患者的疼痛消失。具體疼痛評分結果,見表1。
3討論
對于暫時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目前尚無明確的結論,一些學者認為,局部缺血可能是病變的初始因素之一[2]。目前,學者普遍認同的是,暫時性骨質疏松癥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暫時性骨質疏松癥經常會出現在髖關節,患者臨床大多表現為腹股溝區疼痛,且在負重時疼痛感加重的現象,并可能會出現跛行等[3]。患者沒有出現外傷或者感染病,一般在6-10個月后各臨床癥狀會抓進減輕或者消失,關節活動恢復正常。鏡影像學檢查發現,在暫時性骨質疏松癥的早期階段,X線片大多表現正常;在3-6周后,X線片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現象;一些患者會在癥狀得到一定緩解之后才表現出局部密度減低現象。大多數患者臨床表現出關節疼痛和關節積液,但經X光檢查,大多表現為關節間隙正常,沒有出現關節軟骨下損傷。
MRI可以對暫時性骨質疏松癥進行早期的準確診斷。經檢查發現暫時性骨質疏松癥在T1WI表現為廣泛均勻的低信號,在T2WI以及脂肪抑制像出現信號一致性增高。另外,MRI檢查還可以觀察到患者關節內的關節積液情況。但是,由于目前人們對暫時性骨質疏松癥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入,所以在臨床診斷中,常會與股骨頭壞死的診斷出現混淆,所以,在進行診斷的時候要注意進行區別,以免造成誤診[4]。
目前,臨床中治療暫時性骨質疏松癥的方法一般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是采用髓芯減壓術,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擔風險較大,容易導致股骨頭壞死。所以,臨床治療中,多數學者提倡保守治療。保守治療需要的時間較長,但通過減負和對癥處理,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5-6]。本研究中,我們利用保守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治療l天后臨床癥狀開始改善,治療3個月后疼痛癥狀明顯減輕,治療6個月后,7例患者疼痛消失。Harris髖關節評分與治療前也有顯著差異,X線片及MRI影像均恢復正常,效果較令人滿意。
本組研究樣本較少,所以未設對照組,因此還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數量,進一步予以分析研究。總之,暫時性骨質疏松癥具有獨特的臨床及影像學特征,MRI是主要的診斷方法。但在診斷過程中要注意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進行區別,以免造成誤診。治療的過程中,采用負和藥物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趙鳳朝.李子榮.張念非,等.暫時性骨質疏松癥與股骨頭壞死繼發骨髓水腫臨床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8,02(26):131-132.
[2]沙宇.王恩普.盧正楷,等.髖關節暫時性骨質疏松癥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1(09):93-94.
[3]李鋒.程少榮.王仁法,等.暫時性骨質疏松癥的MRI表現[J].放射學實踐,2012,06(03):29-30.
[4]王達成.張洪.8例髖關節暫時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0,03(01):57-58.
篇5
關鍵詞:絕經后骨質疏松癥; 中西醫結合; 臨床體會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主要受累對象是絕經后女性,其患病率為5%~20%,發病高峰年齡在60~70歲。臨床治療上,雌激素、VitD3類、二膦酸鹽、降鈣素等藥物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但由于費用、副作用、保健觀念等原因,許多藥物未能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中醫治療本病有肯定的療效,探討中西醫結合防治本病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西醫學對本病的認識
引起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VitD3形成不足、繼發性甲狀旁腺激素不足。骨是處于不斷更新之中的活組織,這一過程稱為骨重建,骨重建過程受到很多因素的調節,其中激素調控、營養及生活習慣、遺傳、免疫機能、運動鍛煉等因素對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尚無一種治療方法能有效地逆轉已丟失的骨量,及早預防顯得更為重要。治療藥物分抑制骨吸收及促進骨形成二大類,抑制骨吸收的藥物有雌激素、降鈣素、雙膦酸鹽類及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控劑,促進骨形成的藥物有氟制劑、雄激素等,臨床療效不肯定,臨床常用的是抑制骨吸收的藥物。
2 中醫對本病的認識
依據骨質疏松的容易疲勞、腰背疼痛和骨折的臨床主證,其發病機理當屬中醫的“腎虛腰痛”“骨痿”“骨痹”等范疇。本病的根本原因是正虛,病位在骨,與腎、肝、脾胃等臟腑有關。根據中醫學“腎主骨”的理論,補腎法在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絕經期女性,由于腎氣衰弱,天癸枯竭,腎精虧少,精不生髓,髓不充骨,骨髓空虛,骨骼失養,除了喪失生殖功能外,臟腑功能亦相對減弱。在治療上應著重以補腎法為主,兼顧肝、脾等臟,并應根據其病機特點及患者體質特點適當變通[1]。
3 中西醫結合防治本病的體會
研究發現,直接應用性激素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方面效果更顯著,但補腎中藥在改善癥狀方面療效也顯著且副作用小,并兼有維持骨量的作用。對應用性激素替代治療有禁忌或顧慮及不能耐受性激素替代治療副作用的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途徑[2]。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多基因、多因素的復雜病證,將中醫整體調整治療和西醫對因治療相結合,將有助于提高療效。
3.1 治療目的 緩解病痛;抑制骨吸收過快;降低骨折率;促進新的生理性骨質形成 ;改善骨質量。
3.2 結合治療的措施
3.2.1 基礎治療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3。
3.2.2 止痛臨床接診的病人多有骨痛,以腰背酸痛為主,位置固定,夜間或清晨明顯,嚴重的疼痛常持續數周后,變為慢性疼痛。對嚴重的疼痛,沒有性激素替代治療禁忌的首選:降鈣素+雌激素+消炎止痛藥;有性激素替代治療禁忌的首選:降鈣素+雙膦酸鹽類+消炎止痛藥。不能使用這些藥物者,可用中藥補腎壯骨,養血活血止痛。方用二仙湯合四物湯,可加骨碎補、莪術、雞血藤等。慢性痛時重用補腎藥,如杜仲、續斷、桑寄生等。
3.2.3 抑制骨吸收中醫治療和西醫治療之間存在互補性,治療本病的中西藥物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還可以先用西藥控制癥狀,繼以中藥維持,以實現安全、有效、價廉、方便的醫療目的。特別是出現有性激素替代治療禁忌或不愿接受激素治療者,補鈣出現明顯腹脹、便秘,維生素D3引起高鈣血癥、高鈣尿癥,甚至有腎功能損害與腎結石,雙膦酸鹽出現明顯胃腸道等副作用時更應考慮結合中醫治療。中醫認為“腎”藏精,主生長、發育、主生殖,與西醫內分泌系統,如甲狀腺、腎上腺、性腺、腺垂體、腎臟的內分泌功能及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不同環節有關。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是在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紊亂因素參與下的骨代謝疾病。骨代謝的調控與內分泌激素,如性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等密切相關,整個調控過程以神經內分泌軸的功能形式存在[3]。這可能是中醫"腎"主骨的病理生理基礎。臨床研究已證明,以補腎為主治療骨質疏松癥具有肯定的療效,通過對機體的整體調節,作用于多個環節、多個層面,改善神經內分泌功能,提高體內雌激素水平,從而抑制破骨,加強成骨,具有延緩和治療骨質疏松的作用。往往病人在骨指標尚無明顯改善前,臨床的腰腿疼痛、腰膝酸軟等骨質疏松癥狀已明顯改善或消失[4]。但中藥制劑多較粗造,有效成分尚未提取,不利于病人長期服用,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常用補腎的方劑有:二仙湯、左歸飲、右歸飲等。常用藥物有:(1)補腎填精類:黃精、熟地、何首烏、山茱萸、女貞子、枸杞子;(2)溫補腎陽類:紫河車、仙茅、仙靈脾、菟絲子、續斷、骨碎補、杜仲、肉桂、狗脊;(3)活血化淤類:當歸、川芎、赤芍、丹參、三七、雞血藤、莪術、土鱉蟲、全蝎、乳香、沒藥、牛膝[5]。
3.3 結合中醫特色用藥中醫認為本病是以“虛”為本,以“淤”為標,“多虛多淤”為主要病機。臨床治療以補腎為主,健脾為輔,佐以活血。
3.3.1 健脾補氣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需借助腎陽溫煦,而腎中精氣亦有賴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中醫脾胃包括了西醫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消化系統的衰老不利于鈣和維生素D3等的吸收,健脾補氣改善消化功能是中醫治療的特色之一。
3.3.2 活血化淤中醫認為“久病多淤”,腎虛血淤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機制,臨床研究證實補腎活血法是有效治療方法[5]。這可能與骨質疏松癥的病理性改變為骨小梁變細,數目減少,常發生顯微骨折,導致骨內瘀血,以及衰老時血液流變學改變有關。
3.4 結合中藥藥理學用藥用中藥時根據現代中藥藥理學的相關研究,有目的地選擇一些能夠影響骨代謝的藥物,可以使治療更具有針對性。如二仙湯有類似性激素作用。巴戟天能增強下丘腦-垂體-卵巢促黃體功能,有利于維持和提高本病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從而有利于糾正過高的骨轉換率。黃芪、白術、甘草益氣健脾,能改善胃腸道的功能,有利于鈣的吸收。羊藿能夠抑制破骨細胞功能,同時又促進成骨細胞功能,特別是使鈣化骨形成增加。骨碎補能提高血鈣、血磷水平,改善軟骨細胞的功能,推遲骨細胞的退行性變。牡蠣含鈣率為38.98%,與胃酸作用后能生成可溶性鈣鹽,促進血鈣水平的提高[6]。
4 確定合理評價方法
總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常見病、難治病,確定對中西醫結合方法防治骨質疏松癥療效的合理評價方法非常必要,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前瞻性及臨床遠期療效的研究觀察,才有希望篩選出防治骨質疏松癥更加安全有效、價廉、方便、療程短的中西醫結合方法。
參考文獻
[1] 黎玉梅.補腎法治療絕經期骨質疏松癥[J].吉林中醫藥,2004,24(2):12.
[2] 趙 光,徐則李,邵瓊星,等 利維愛及中藥補腎法防治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4,10(3):337.
[3] 朱飛鵬,李冬華,馮素云.補腎法在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的應用[J].江蘇中醫藥,2002,23(1): 35.
[4] 李曉泓,田陽春,解秸萍. "腎虛"與絕經后骨質疏松癥[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6): 80.
篇6
關鍵詞:骨質疏松治療儀;骨質疏松癥;骨密度;總有效率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傷、骨脆性提高和已發生骨折為主要癥狀的全身性骨病。該病主要分為兩類,即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松,前者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并常見于絕經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目前,該病已經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年齡與患病風險成正相關,年齡越大患病風險越大,據相關報道顯示,50歲以上人群中國,女性患病率約為20%,男性患病率約為15%,而在國內50歲以下人群中,有大約七千萬人患有該病。
2.3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共有10例出現不良反應,觀察組6例,對照組4例,全部為輕度,以惡心、肌肉酸痛和腹脹為主,都沒有進行特殊治療就自行消失。沒有出現發熱、抽搐癥狀,大多數患者能夠耐得住。
3、討論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傷、骨脆性提高和已發生骨折為主要癥狀的全身性骨病。患有該病的患者負重能力下降,活動能力下降,周圍肌肉長期處于疲勞狀態導致痙攣疼痛,再加上因患該病的患者骨量下降、骨生物力學特性減少很容易導致骨骼畸形和骨折。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治療原則是緩解骨痛、抑制骨量下降或提高骨量、預防骨折發生。傳統治療方法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并以抑制骨吸收和促進骨形成為主要原則,盡管藥物治療方便,療效肯定,但是藥物治療見效慢、療程長、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等缺點。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物理治療開始成為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主要方法,而脈沖電磁場就是其中的一種療法。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低能量、極低頻電磁場能夠有效促進骨形成。多項臨床研究表明,脈沖電磁場能夠有效改善骨的微細結構,提高骨密度,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加強骨骼生物力學特性。此外,脈沖電磁場能夠促進成骨樣細胞因子的表達,加強成骨細胞活性,并促使成骨細胞分泌更多的骨礦鹽量,以此起到改善骨微細結構,加強骨生物力學特性的治療作用。
篇7
【關鍵詞】骨質疏松;預防;癥狀;診療難點
隨著老年人口的明顯增加,老年骨質疏松癥位居全球常見病的第6位,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及生活,給患者的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該病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老年人由于合并腦卒中等軀體疾病往往患者行走不便,易摔倒,很容易出現骨折。老年骨質疏松癥性骨折具有外傷力小、死亡率高、愈合率低、愈合慢、致畸率高等特點。老年人基礎疾病多及組織愈合能力差導致骨折后預后慢且差,再加上骨折的刺激及患者長期臥床易并發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及患肢深靜脈炎等[1]。因此,對于如何改善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骨質疏松癥盡管早在上一世紀就被提出,但對其病因病機的明確認識也是近幾年分子生物學超微結構深入研究的結果,其研究結果在骨質疏松癥的診治上,尚未看到特別的效果。由于骨質疏松起病的隱匿性,治療起效的緩慢性和極大的社會危害性,對醫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如何預防、診斷和治療提出了一系列難題。
1 骨質疏松癥預防難
1.1 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
指導患者堅持適當的運動,多從事戶外活動,適當曬太陽,適量的日光照射可促進體內活性維生素D3的形成,有利于維生素D的轉化和鈣質的吸收,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主要元素,使骨礦含量增加。因此補充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也相當重要,如蛋黃、魚肝油等。中老年人可適當增加體能鍛煉,如老人體操、慢跑、游泳、太極拳等,運動量循序漸進,以無不適為宜,使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全身骨骼肌收縮,增加其骨內血流量,有利于促進骨形成,減少骨量丟失,指導患者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濃茶及含碳酸飲料,以減少骨鈣的溶出,導致骨礦含量減少[2];少吃糖及食鹽,動物蛋白也不宜過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過長,盡可能把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預防生命后期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措施。
1.2 減緩骨量丟失
對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婦女,在絕經后期,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對快速骨量減少的人群,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如防止摔倒、服用維生素D、鈣劑等,對于絕經后期婦女,可予補腎中藥或中成藥,可起到雌激素替代治療作用,緩解因雌激素突然下降而出現的不適及骨量的快速丟失;對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脂肪瀉、慢性腎炎、甲旁亢、甲亢、骨轉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可引起繼發性骨質疏松的疾病,注意積極治療原發病。
2 制定適合國人的骨質疏松診斷標準難
國內現在的診斷標準主要參考WHO標準,由于地區、種族及飲食習慣的不同,其標準可能只適用于西方人而不適合于國人,有效診斷骨質疏松是治療及判斷療效的前提。骨量減少是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特征,骨密度的測定應成為最直接、最明確以及最終的判定手段,但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推廣性能先進、價值昂貴的雙能骨密度儀尚有困難,因此,制定適合我們自己的診斷標準很有必要。
2.1 生理年齡預診法
根據中醫學“腎主骨”理論及骨骼生長發育衰老規律,制定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生理年齡預診法,可以從患者的生理年齡及個體狀況對骨質疏松癥做出初步診斷。
2.2 綜合診斷法
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學科組2000年制定的《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 :必須具備全身疼痛,多以腰背部疼痛為明顯,輕微外傷可致骨折;或脊柱后凸畸形;或骨密度減少兩個標準差(2SD)以上[3],認為是適合國人的診斷方法。
3 骨質疏松癥止痛難
疼痛是骨質疏松癥癥最常見、最主要的癥狀,多因骨轉換過快或骨折所致,以腰背痛最為多見。有限而快速的緩解骨質疏松癥引起的疼痛,對于減輕患者的痛苦,增強醫患之間的信任以及進一步的治療具有現實的意義。采用局部和整體兼顧的綜合治療措施,必要時可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內服中藥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可加用桃仁、紅花、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參、三七、蜈蚣、烏梢蛇等活血、通絡、止痛之品,臨床研究發現此類藥大多數有鎮靜、鎮痛、催眠作用;威靈仙、防己、秦艽、烏梢蛇、獨活等祛風通絡類有抗炎、鎮痛作用,能夠緩解骨質疏松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骨與關節疼痛。土鱉蟲、蘇木、自然銅、骨碎補、續斷、丹參等能夠促進骨痂生長,骨折愈合作用。在辯證施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靈活運用,有效的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中醫的推拿手法、理療、雌激素、活性維生素D對骨質疏松癥引起的疼痛都有效,但以降鈣素的起效較快,鮭魚降鈣素有鼻吸劑,使用簡單、方便,其他如扶他林、芬必得等止痛藥亦可以選擇使用[4]。
4 骨質疏松骨折治療難
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并發癥。骨折發生時將明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骨折導致患者長期臥床又會進一步加速骨丟失,嚴重者會并發危及生命的重癥合并癥。對骨質疏松的患者,首先做好心理上的治療,在防治骨質疏松癥的同時,外固定采用夾板或石膏托為主,這有利于復位后早期功能鍛煉,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骨質疏松,需長期牽引的骨折病人,條件許可的盡快作內固定治療,減少臥床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指導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預防內科并發癥及減少骨質疏松。
對于骨質疏松癥預防重于治療,只要針對其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病情就會得到大大的緩解或恢復體能,改善預后,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研究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難點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來說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5 討論
骨質疏松癥病理過程是進行性且不可逆的,一旦發生便不能再恢復正常結構,發病機制是骨形成速度小于骨吸收速度,骨形成減少,骨量降低,從而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目前對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尚無特別有效的方法,不能控制其發生和痊愈,只能從提高骨量峰值及減緩骨量丟失方面來減少發生幾率和縮短進程,緩解癥狀。骨質疏松癥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骼的系統性、代謝性骨病之一,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可概括為內分泌因素、營養因素、物理因素、遺傳因素的異常,以及與某些藥物因素的影響有關。這些因素導致骨質疏松癥的機理可為骨合成作用減少,分解增多,老年人腸對鈣的吸收減少;腎臟對鈣的排泄增多,回吸收減少;或是引起破骨細胞數量增多且其活性增強,溶骨過程占優勢,或是引起骨細胞的活性減弱,骨基質形成減少。另外因各種原因導致肌肉活動減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結果骨母細胞活動減少也可引起骨質疏松。而老年婦女在絕經期后因雌激素分泌減少,引起骨中礦物質含量丟失而更容易并發骨質疏松癥并較男性為多的首要原因[5]。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骨基質和骨礦物質含量減少,由于骨量減少,鈣化過程基本正常,使骨變脆而易發生骨折。
參考文獻
[1]寧娟.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險因素與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2.03:33
[2]王啟群.關于對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診療及康復指導的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第九卷第一期中,2011.12:93.
[3]王和鳴.中醫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
[4]鄧晉豐等主編.骨傷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2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3: 422-424.
[5]李新建.筋傷內傷與骨病臨床診治[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10:390-391.
篇8
誤區一:“鈣針”是最好的補鈣藥。
在骨質疏松的門診中經常會有患者主動要求醫生處方“鈣針”,認為“鈣針”起效快、含量高,所以注射后就不用補鈣了。其實老百姓常說的“鈣針”醫學上稱為“降鈣素”,其主要作用是阻斷鈣的流失,本身是不含鈣的,通過阻斷鈣的流失來達到鈣的正平衡而提高骨密度,進而達到治療骨質疏松的目的。所以在治療骨質疏松用“鈣針”時一定要補充足量的鈣,這樣雙管齊下再配合其他治療方法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誤區二:骨質疏松是老年病,與年輕人無關。
確實,骨質疏松的危害主要表現在老年人,主要癥狀是疼痛、腿抽筋、身高變矮、易骨折等,但是骨質疏松的發病是一個逐漸、緩慢的過程,一般在35~40歲以前骨量是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從小開始注意鍛煉身體,合理飲食,補充足量的鈣,達到一個好的“骨峰值”,這樣就使我們的“骨庫”里有了足夠的儲備以應對中老年以后的骨丟失,這樣骨質疏松也會晚發生或不發生。所以說骨質疏松要從娃娃抓起,保護好我們的骨骼要貫穿終身。
誤區三:骨質疏松就是缺鈣,治療骨質疏松補鈣就可以了。
骨質疏松是全身性的骨代謝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很多的,鈣的攝入不足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女性絕經以后雌激素的下降會使骨量快速丟失,男性雄激素的下降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其他如運動的不足、維生素D和維生素K不足、吸煙、酗酒、胃腸病吸收不良、某些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以及激素治療等都會造成骨質疏松的發生。所以說治療骨質疏松需要多管齊下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單純補鈣是遠遠不夠的。
誤區四:老年期治療骨質疏松已起不到效果了,所以治療的意義不大。
我們主張預防骨質疏松從娃娃抓起,主要指的是以好的生活方式來達到好的“骨峰值”,但治療骨質疏松我們既要加強成骨的力量,又要減少破骨的力量,這樣就會使我們的骨密度依然可以達到正平衡,從而不斷提高骨密度,改善骨結構,達到治療骨質疏松、改善癥狀、預防骨折的目的。所以說老年期治療骨質疏松依然能達到理想的療效。
誤區五:骨質疏松性骨折,骨折固定手術治療后就完事了。
篇9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68-02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謝性骨病。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內類,Ⅰ型原發性發生于絕經后女性即絕經后骨質疏松癥,Ⅱ型發生于老年人即老年性骨質疏松癥。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均壽命的延長,原發性OP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老年人骨質疏松患病率女性為90%,男性為61%,常見臨床表現為骨痛、肌無力、骨折。并發癥為骨折后的感染、心血管病或慢性衰竭而死亡,幸存者生活處理能力下降或喪失。我科自2010年8月-2012年4月收治的55歲以上嚴重骨質疏松患者66例,以腎氣二陳湯加減進行觀察,并設對照組,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所有患者均經過骨密度儀(EXA—3000型雙能X線即時成像儀)檢測前臂為嚴重骨質疏松,排除性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糖尿病等繼發性骨質疏松癥。臨床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腰背肌肉酸痛﹑乏力以及變換的疼痛。66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33例和對照組33例。治療組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齡61.8歲。對照組男14例,女19例,平均年齡59.1歲。兩組臨床資料在性別、年齡、骨密度測定值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使用依降鈣素肌注,1周2次肌注,每次10IU,并口服碳酸鈣D3,每天1次,每次1片。
治療組在對照級基礎上以腎氣二陳湯治療,基本方:生地黃25g,生姜、山藥、山茱萸、法夏、陳皮各15g,茯苓、澤瀉、丹皮、炙甘草各10g,附子、桂枝、烏梅各5g。氣虛較重者加入黃芪30g、黨參30g。血虛較重者加入熟地黃20g、當歸20g。陽虛較重者加入巴戟天15g、鹿茸15g。陰虛較重者加入枸杞20g、女貞子16g。將上述藥物一齊加入鍋加500ml的清水浸泡25分鐘,用小火煎煮30分鐘,濾出藥汁。在鍋中再加300ml清水煎煮15分鐘,去渣取汁。將兩次取得的藥汁合在一齊,每2天1劑,分早中晚3次服下。經服4劑觀察無特殊不適反應后,為了更好的依從性,建議將上述藥物做蜜丸,每次服6g,分早中晚3次服下。外感發熱則停服,待消除后繼續服用。
兩組均建議適當的體育鍛煉,觀察期為6個月。
觀察標準。顯效:用藥4周后,骨痛、乏力、肌肉酸痛癥狀明顯緩解,2~4月后癥狀消失,6個月后檢測BMD值為輕度骨質疏松或正常。有效:4周后癥狀逐漸減輕,2~4月后癥狀明顯緩解,6個月后檢測BMD值為中度骨質疏松。無效:癥狀無明顯緩解,6個月后檢測BMD值為嚴重骨質疏松。
統計方法。X2檢驗方法。
3 治療結果
4 討論
骨質疏松是一種很常見的老年性骨病,它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WHO認為骨質疏松是除心血管疾病以外的對人類健康維害的第二大疾病,并將每年的10月20日定為世界骨質疏松日。目前治療骨質疏松有激素替代療法、骨形成促進劑和骨礦化促進劑等,長期服用會產生不良反應和依賴性,并且效果也不理想。
根據骨質疏松的臨床表現,本病屬于祖國醫學“骨痿”、“骨痹”、“腰痛”等范疇,《素問·痿論篇》認為“腰者,腎之府,轉揺不能,腎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形則振掉,骨將憊矣。”故本病的病本在腎虛。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功能的正常需要有腎的溫煦,腎虛則使脾運化無權,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現代研究也表明,脾胃虛弱可能通過直接造成鈣、磷、維生素D等與骨量相關的的營養物質吸收不良,從而引發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是一種很覺見的老年病,多因先天不足,煩勞過度,飲食不節,情志過極,久病等因素所致氣血陰陽虧虛。所以“陰陽氣血俱虛夾痰濕”是骨質疏松最常見的類型,治療此型應堅持滋補陰陽、調補氣血、化痰除濕的原則,選用腎氣二陳湯治療切合病機,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方中地黃、山茱萸補益腎陰而攝精氣;山藥、茯苓健脾滲濕,澤瀉泄腎中水邪;丹皮清肝膽相火;桂枝、附子溫補命門真火。二陳湯中的法半夏辛溫性燥,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陳皮溫燥,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氣化則痰亦化。烏梅性寒質潤,可防止橘紅、半夏過燥之弊。生姜化痰和胃,解半夏之毒。甘草調和諸藥,兼以潤肺和中。諸藥合用可共奏補腎氣、調氣血、化痰濕之效。此外在堅持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積極引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身體鍛煉。
參考文獻
[1]陸再英﹒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35
篇10
關鍵詞: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西醫結合;臨床體會
【中圖分類號】R714.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5-0048-01
1 西醫學對本病的認識
引起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VitD3形成不足、繼發性甲狀旁腺激素不足。骨是處于不斷更新之中的活組織,這一過程稱為骨重建,骨重建過程受到很多因素的調節,其中激素調控、營養及生活習慣、遺傳、免疫機能、運動鍛煉等因素對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尚無一種治療方法能有效地逆轉已丟失的骨量,及早預防顯得更為重要。治療藥物分抑制骨吸收及促進骨形成二大類,抑制骨吸收的藥物有雌激素、降鈣素、雙膦酸鹽類及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控劑,促進骨形成的藥物有氟制劑、雄激素等,臨床療效不肯定,臨床常用的是抑制骨吸收的藥物。
2 中醫對本病的認識
依據骨質疏松的容易疲勞、腰背疼痛和骨折的臨床主證,其發病機理當屬中醫的“腎虛腰痛”“骨痿”“骨痹”等范疇。本病的根本原因是正虛,病位在骨,與腎、肝、脾胃等臟腑有關。根據中醫學“腎主骨”的理論,補腎法在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絕經期女性,由于腎氣衰弱,天癸枯竭,腎精虧少,精不生髓,髓不充骨,骨髓空虛,骨骼失養,除了喪失生殖功能外,臟腑功能亦相對減弱。在治療上應著重以補腎法為主,兼顧肝、脾等臟,并應根據其病機特點及患者體質特點適當變通。
3 中西醫結合防治本病的體會
研究發現,直接應用性激素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方面效果更顯著,但補腎中藥在改善癥狀方面療效也顯著且副作用小,并兼有維持骨量的作用。對應用性激素替代治療有禁忌或顧慮及不能耐受性激素替代治療副作用的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途徑。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多基因、多因素的復雜病證,將中醫整體調整治療和西醫對因治療相結合,將有助于提高療效。
3.1 治療目的:緩解病痛;抑制骨吸收過快;降低骨折率;促進新的生理性骨質形成;改善骨質量。
3.2 結合治療的措施
3.2.1 基礎治療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3。
3.2.2 止痛臨床接診的病人多有骨痛,以腰背酸痛為主,位置固定,夜間或清晨明顯,嚴重的疼痛常持續數周后,變為慢性疼痛。對嚴重的疼痛,沒有性激素替代治療禁忌的首選:降鈣素+雌激素+消炎止痛藥;有性激素替代治療禁忌的首選:降鈣素+雙膦酸鹽類+消炎止痛藥。不能使用這些藥物者,可用中藥補腎壯骨,養血活血止痛。方用二仙湯合四物湯,可加骨碎補、莪術、雞血藤等。慢性痛時重用補腎藥,如杜仲、續斷、桑寄生等。
3.2.3 抑制骨吸收中醫治療和西醫治療之間存在互補性,治療本病的中西藥物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還可以先用西藥控制癥狀,繼以中藥維持,以實現安全、有效、價廉、方便的醫療目的。特別是出現有性激素替代治療禁忌或不愿接受激素治療者,補鈣出現明顯腹脹、便秘,維生素D3引起高鈣血癥、高鈣尿癥,甚至有腎功能損害與腎結石,雙膦酸鹽出現明顯胃腸道等副作用時更應考慮結合中醫治療。中醫認為“腎”藏精,主生長、發育、主生殖,與西醫內分泌系統,如甲狀腺、腎上腺、性腺、腺垂體、腎臟的內分泌功能及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不同環節有關。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是在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紊亂因素參與下的骨代謝疾病。骨代謝的調控與內分泌激素,如性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等密切相關,整個調控過程以神經內分泌軸的功能形式存在。這可能是中醫“腎”主骨的病理生理基礎。臨床研究已證明,以補腎為主治療骨質疏松癥具有肯定的療效,通過對機體的整體調節,作用于多個環節、多個層面,改善神經內分泌功能,提高體內雌激素水平,從而抑制破骨,加強成骨,具有延緩和治療骨質疏松的作用。往往病人在骨指標尚無明顯改善前,臨床的腰腿疼痛、腰膝酸軟等骨質疏松癥狀已明顯改善或消失。但中藥制劑多較粗造,有效成分尚未提取,不利于病人長期服用,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常用補腎的方劑有:二仙湯、左歸飲、右歸飲等。常用藥物有:①補腎填精類:黃精、熟地、何首烏、山茱萸、女貞子、枸杞子;②溫補腎陽類:紫河車、仙茅、仙靈脾、菟絲子、續斷、骨碎補、杜仲、肉桂、狗脊;③活血化淤類:當歸、川芎、赤芍、丹參、三七、雞血藤、莪術、土鱉蟲、全蝎、乳香、沒藥、牛膝。
3.3 結合中醫特色用藥中醫認為本病是以“虛”為本,以“淤”為標,“多虛多淤”為主要病機。臨床治療以補腎為主,健脾為輔,佐以活血。
3.3.1 健脾補氣: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需借助腎陽溫煦,而腎中精氣亦有賴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中醫脾胃包括了西醫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消化系統的衰老不利于鈣和維生素D3等的吸收,健脾補氣改善消化功能是中醫治療的特色之一。
3.3.2 活血化淤中醫認為“久病多淤”,腎虛血淤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機制,臨床研究證實補腎活血法是有效治療方法。這可能與骨質疏松癥的病理性改變為骨小梁變細,數目減少,常發生顯微骨折,導致骨內瘀血,以及衰老時血液流變學改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