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病害及防治范文
時間:2023-12-21 17:18: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產養殖病害及防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S9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242-02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Aqua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 2016
WU LANTUOYA LI Zhi-ming ZHANG He-ping ZHANG Li LIU Hui WEI Na JIAN Teng WANG Zhe-qi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Extend Station of Fisheries Technical,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Aiming at threats of all kinds of disease have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aqua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detection methods of aquaculture disease monitoring of Inner Mongolia in 2016 were introduced,combined with the test results,the main cause of disease was analyzed,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aquaculture;disease monitoring;reas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2016
水產養殖業正朝著高密度、集約化的方向發展,養殖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病害的威脅。本文分析和探討了2016年內蒙古水產養殖病害監測情況及防治措施。
1 監測方法
1.1 監測點的設置
水產技術推廣站每年組織全區12個盟(市)、30個旗(縣)的80個測報點,組成測報隊伍,對內蒙古地區水產養殖病害情況進行監測。
1.2 測報方法和測報品種
各有關縣(市、區)確定測報點,并指定專人作為測報員,每月依次前往各個測報點取樣,實時監測病害發生情況,采用目檢和實驗室檢驗診斷,確定病害種類與病害面積。2016年對草魚、鰱、鳙、鯉、鯽、鳊、鯰、t、池沼公魚、銀魚、烏醴、羅非魚12個魚類養殖品種進行了病害監測,取3―10 月的數據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發病率=發病面積/監測放養面積
死亡率=監測放養面積內某一種魚類某一種疾病的死亡率的死亡數量/監測放養面積內某一種魚類總放養數量
存塘量=放養數量/放養面積
發病種類規格為發病魚體長(cm)或體重(g)。
2 監測結果與分析
2016年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全區各盟市測報人員對本區逾4.67 hm2養殖水面進行監測,特別是沿黃集中養殖連片地區,監測出養殖魚類病害9種,其中細菌性疾病4種(爛鰓病、打印病、細菌性腸炎病、豎鱗病),寄生蟲性疾病2種(錨頭鳋病、三代蟲病),真菌性疾病2種(水霉病、鰓霉病),非病源性疾病1種(氣泡病)。
根據病害發生的種類統計,在本區魚類養殖中,細菌性魚病和寄生蟲性魚病是主要病害,6―9月為發病高峰期。各種病害種類所占比例:細菌性病害占62.50%,寄生蟲性疾病占16.67%,真菌性疾病占12.50%,非病原性疾病占4.17%。
草~病害有3個種類:水霉病、錨頭蚤病、爛鰓病。4―10月是草魚發病的高峰期,鯉魚監測有豎鱗病、水霉病、氣泡病、三代蟲病、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鰓霉病,共計7種病。3―10月為鯉、鯽魚發病、死亡高峰期,對鯉魚危害較重的細菌性疾病是爛鰓病和豎鱗病。鰱、鳙發病季節主要集中在 4―10月,在6月鰱魚監測有打印病。
2016年對內蒙古地區魚類危害較重的細菌性疾病是爛鰓病和豎鱗病,爛鰓病的發病率平均為33.33%,死亡率在17.24%,豎鱗病的發病率平均為20.83%,死亡率在4.90%。而細菌性腸炎病發病率平均為4.17%,但死亡率在1.20%。真菌性疾病主要為水霉病和鰓霉病,發病率平均分別為8.33%、4.17%,其中,水霉病的死亡率在0.4%。寄生蟲性疾病主要為三代蟲病,發病率平均為12.50%。
3 產生病害的主要原因
3.1 淤泥導致水質惡化
由于養殖池塘多年使用,淤泥加厚及餌料肥料的逐年沉積,池底往往沉積著大量的食物殘渣和排泄物,這些有機廢物經腐爛、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細菌很好的培養基。因此,當淤泥沉積到一定厚度時,會產生有大量的寄生蟲卵及孢子等,導致池塘老化現象較嚴重,致使養殖池塘病害多。
3.2 操作不當致魚體受傷
拉網捕魚、魚種運輸和人工授精時操作不當,常使魚體受傷,引起組織、細胞的變性、壞死,同時伴有出血現象,易被致病細菌、水霉菌所感染[1]。
3.3 高密度養殖
養殖戶為追求產量、效益,沒有按照健康養殖技術的要求進行操作,隨意提高苗種的放養密度,加重了養殖環境的壓力,池塘養殖密度高使水域湖齡、庫齡增長,加劇水體富營養化。這也是造成養殖魚類病害的重要原因。
3.4 體系不健全,缺乏快速診斷病害的能力
水生動物防疫檢疫執行力度不夠,用藥不當,造成養殖品種抗藥性增強,由于受到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水產病害快速診斷技術還不是很完善,缺乏技術指導和依據,憑肉眼、憑經驗行事是基層病害工作者對病害檢測的方式,普遍存在誤判誤診現象。而縣級水生動物防疫站人才隊伍的專業素質比較低且設備配備不完善,病害快速診斷技術嚴重缺乏[2]。
4 病害的防治措施
4.1 啟用農業部漁業局及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開發的全國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信息系統
漁業局高度重視病害監測和測報工作,于年初下發了關于舉辦全區水生動物病情測報信息報送系統及水產品檢測技術培訓班的通知,3月舉辦了全區水生動物病情測報信息報送系統培訓班,對全區各盟市、縣、測報點和測報人員開展技術培訓,經過1年以來使用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網,本區測報人員基本能利用該系統及時準確地填報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數據,并對測報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使用,為測報人員信息報送提供了簡便快捷的方法。
4.2 魚塘清淤,加強水質監測和病害檢查
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降低侵襲性病害的發生率。因此,每年對魚池清整時,必須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3]。以保證養殖中水質穩定,防止養殖中因水質惡化而誘發各種疾病。
4.3 加強水生動物防疫檢疫隊伍的建設
切實抓好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和防控工作是保證本區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加強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工作,積極開展魚病調研工作,深入生產第一線,把測報與病害防治工作緊密結合,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和儀器,提高監測工作的準確性,既有利提高測報數據的及時性和可靠性,又能有效提升病害防治技術服務水平。監測人員掌握被監測地區苗種來源、水源情況、病害情況、飼養管理、水化指標及歷年漁業病害情況等信息,使測報工作有的放矢[4]。
4.4 選購優質配合餌料
要求顆粒均勻、水中穩定性好、營養全面、餌料系數低等,并添加誘食劑及穩定VC等,促進養殖品種的攝食、消化和吸收,促進其生長,增強抗病力,提高成活率,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
4.5 加強健康養殖技術培訓
水產技術推廣站舉辦全區水產養殖新技術新品種培訓班,對漁業工作人員和漁民進行培訓,對水產養殖關鍵技術要點、新型漁業裝備技術原理和使用、稻漁共生技術及模式等內容進行了培訓,積極引導廣大漁民堅持健康養殖理念,從片面追求高產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
4.6 控制養殖密度,監測養殖環境
控制養殖密度,避免因養殖區域密度過大、用水交叉使用而導致的相互污染。在水域餌料種類、數量,魚類組成及食物鏈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各營養級餌料資源利用程度、魚載量的飽和度、魚類對水域生態適應能力等,來確定放養種類、密度。
5 參考文獻
[1] 張曉燕,田飛焱,歐陽敏.2015年江西省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及分析[J].江西水產科技,2016(1):30-34.
[2] 李立華.我國水產養殖病害控制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8):274.
篇2
關鍵詞:水產;養殖;病害
1我國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現狀
1.1病害根治難
水產養殖動物都生活在水中,病害容易反復出現,很難根治。研究發現,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無法根治的主要種類是細菌性感染疾病、病毒性感染疾病和血液相關疾病等。這些疾病發生條件較為簡單,發生率較高,感染速度較快,死亡率較高。水產養殖動物出現大面積死亡,會給水質帶來一定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資源短缺,限制了水產養殖行業的發展[1]。
1.2新病害不斷出現
水產養殖動物種類繁多。養殖用戶專業知識匱乏,沒有實現科學化養殖。在養殖的過程中,存在多個種類一同進行養殖的現象。養殖動物的習性等不同,導致新病害不斷出現,給養殖動物疾病防治帶來一定的困難。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水產養殖,引進國外水產養殖動物,可能導致新病毒、新細菌的產生,甚至造成新病害的出現,促使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進一步失控,造成水產養殖動物大面積死亡現象發生,給水產養殖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2]。
2我國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發展趨勢
2.1培養優良的水產養殖動物品種
水產動物養殖需要重視水產動物的疾病預防和防治。水產養殖動物的養殖需要有優良的品種。選擇養殖水產動物種類,也需要根據市場的需要,科學優化水產養殖的品種。培育具有一定對病毒形成抵抗力的品種,是加大水產動物成活的有效方式。培育水產動物的優良品種是一個復雜過程,國內外多個研究機構都在投入人力、物力研究,試圖培育新的水產動物品種。當前研究中采取的方法很多,如基因重組等。選育優良品種,總結水產動物品種的飼養方法,提高水產動物成活率,這是增加養殖戶收入的主要方式。
2.2科學合理使用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藥物
利用藥物對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在進行藥物治療的過程中,藥物使用科學性不夠。有的養殖戶根據經驗給水產動物用藥,有時會讓水產動物的疾病加重,沒有起到水產動物疾病治療的作用[3]。在藥物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對癥下藥。根據水產動物疾病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藥物,讓藥物起到對疾病治療作用。安全用藥是水產動物養殖的關鍵因素。在藥物應用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水產動物疾病醫治,同時還需要綜合考慮對水產動物的影響。
3我國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3.1水產養殖體系化
水產養殖體系化是水產養殖行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水產養殖行業提出的新要求。在養殖過程中必須規范化,對水產養殖戶加大知識普及力度。安排技術人員對水產養殖進行技術指導,提高水產養殖的科學化,促使水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減少病毒、細菌等交叉感染等。水產養殖體系化的建設,對減少水產動物疾病發生、提高水產動物飼養的質量起到重要保障作用,這是水產養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4]。
3.2藥物應用
在水產動物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藥物應用是常用的治療方式。但在藥物使用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動物疾病的情況,科學有效的用藥物治療。藥物不是越多越好,有時候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有時候會產生細菌,對水質等有一定的影響。必須科學有效進行藥物和藥量控制,減少藥物的副作用影響[5]。
篇3
關鍵詞基層;水產養殖;病害測報;現狀;存在問題;建議
我國水產養殖病害的監測預報已經開展7~8年。水產養殖病害的的監測預報,為漁業生產中的病害預防及治療提供了較為準確的早期預防信息;同時,水產養殖病害的測報也符合“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原則,因此目前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已成為漁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2]。經過多年的病害監測預報,我國的水產養殖病害發病率有所下降,這說明了我國的病害測報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最近,筆者對皖北13個縣(區)的水產養殖病害測報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我國進行水產養殖病害測報的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著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現將調查情況總結如下。
1基層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工作現狀
經調查,13個縣(區)參與水產養殖病害測報的人員共15人,均為具有助理以上的水產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女性專業技術人員3人,助理工程師8人,工程師7人,具有中專學歷的2人,專科學歷的9人,本科學歷的4人,每個病害測報員基本上都能夠獨立進行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工作,其中有7人參加過省、市水產養殖病害測報的短期培訓,有4人持有水生動植物檢疫執法證。在調查的13個縣(區)中,具有獨立的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實驗室的縣(區)共有4個(其中2縣有國家投資建設的實驗室),這4個具有獨立病害監測實驗室的縣(區)基本上配齊了病害測報的基本儀器設備、藥品,如電子顯微鏡、水質多參數分析儀等。在這13個縣(區)中,有5個縣(區)沒有任何測報儀器設備,4個縣(區)僅有普通顯微鏡和水質分析儀器。在所調查的13個縣(區)中,共設置病害測報點20個,測報面積共140 hm2,測報種類有魚類17種,分別為草、鯉、錦鯉、鯽、鰱、鳙、異育銀鯽、鳊、魴、青、金魚、黃鱔、泥鰍、胡子鯰、黃顙魚、烏鱧、鱖;甲殼類3種,其中蝦類為淡水小龍蝦、青蝦,蟹類為河蟹、青蟹;兩棲爬行類1種,為中華鱉。從開始進行水產養殖病害測報以來,13個縣(區)共監測出發病品種13種,其中魚類發病品種10種,甲殼類發病品種2種,兩棲爬行類發病品種1種;水產養殖病害種類共14種,其中病毒性種類2種,細菌性種類6種,真菌性種類2種,寄生蟲性種類4種。近幾年來,所調查的13個縣(區)的平均發病率為18.5%,死亡率為3.9%,并從病害監測以來,測報點的發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趨勢。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基層水產養殖病害測報人員的實驗室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在所調查的13個縣(區)中,共有從事水產養殖病害測報的人員15人,盡管都具有助理級以上的技術職稱,但僅有7人參加過省、市級的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培訓,持有水生生物檢疫證的僅4人。因此,大部分基層水產養殖病害測報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實驗室操作能力較差,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二是大部分基層水產養殖病害測報點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在所調查的13個縣(區)的實驗室情況中,具有獨立的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實驗室的縣(區)僅有4個,有5個縣(區)無任何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儀器設備,4個縣(區)僅有普通顯微鏡和一般的水質分析儀器。從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基層的病害測報大都存在著無實驗室和實驗室設備條件較差的狀況,至少在筆者調查的內陸皖北漁業欠發達地區是這樣的。三是基層水產養殖病害測報數據的準確性不高。因基層病害測報中存在著人員實驗室操作能力差,大部分測報縣(區)存在著無實驗室和實驗室設備儀器不完善的問題;同時,測報點的設置也不盡合理,一些養殖水域長期作為固定的測報點,當年發病的水面,第2年必然會提前預防,這必然會導致測報水域發病率、死亡率的下降。因此,這些原因都必然導致基層病害測報數據的準確性不高。
3建議
一是國家應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創造條件,確保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工作的順利進行。水產養殖病害測報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礎性的公益工作,是漁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取得較為顯著的成績。建議各級漁業部門要對水產養殖病害測報人員予以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近幾年來,國家重點扶持建設了省、市及少數重點水產養殖大縣的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實驗室,但對大部分漁業產值少、漁業欠發達的的市、縣(區)的投入少,加大了水產養殖大縣(區)與小縣(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不利于漁業的均衡發展。同時,縣(區)級的水產養殖病害測報點作為最直接測報的基層單位,為各級漁業部門提供了第一手測報數據,因此基層縣(區)級的水產病害測報實驗室的建設和完善,比省、市級的水產病害測報實驗室的建設更為重要。國家應加大對這一工作的投入,改善測報的“軟、硬件”設施,確保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工作的順利進行[3]。二是國家建立全國性的水產養殖病害測報網絡。通過專門的病害測報網絡平臺、測報軟件系統,把全國所有的測報點連接起來,做到數據、資源、信息互通共享,共同為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工作服務。同時,全國各養殖單位和個人可以通過這個網絡平臺獲取自己所需的水產養殖病害信息,為自己的養殖生產服務。三是進一步規范明確水產養殖病害測報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重點[4]。作為基層的水產養殖病害測報點,應把養殖水域的水質監控、病害監控作為工作重點,同時加強水產苗種的檢疫,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加強對漁業生產者的技術培訓,普及病害預防和科學用藥知識,大力提高漁業生產者的健康養殖技術水平,同時要認識到水產養殖病害測報也是水產品質量安全的迫切需要。
4參考文獻
[1] 宋余風,陳慶.基層水產病害測報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漁業致富指南,2005(7):48.
[2] 孫濤.吳江市——水產病害測報網絡的建設[J].科學養魚,2004(1):47.
篇4
一、導致水產養殖濫用藥物的原因
水產品中藥物殘留超標的直接原因,是養殖業者在防治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過程中,濫用水產用獸藥或者使用了禁用藥物。濫用藥物的原因比較復雜,歸納起來,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1.水產用獸藥的研究基礎十分薄弱。迄今為止,已經被農業部批準使用的大部分水產用獸藥是直接從獸藥、農藥、化工產品移植而來的,幾乎還沒有用于水產養殖動物疾病防治的專用藥物。眾所周知,對水產養殖動物用藥與對陸生動物用藥存在許多差異:(1)不同種類的水產養殖動物的生理特性差異很大,對藥物的耐受性、藥物的效應以及藥物的代謝規律存在差異,由于養殖業者對這一特點了解還很膚淺,客觀上增加了正確選用水產用獸藥的困難。(2)水產養殖動物生活在各種類型的養殖水體中,同樣藥物的使用效果或多或少要受到水體環境和理化特性的影響。(3)水產養殖動物的群體受藥特點,需要注意施藥方法的有效、安全(不僅使養殖動物安全,還要包括水產品安全和環境的安全)和低成本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群體中正在患病而需要獲得藥物的個體,卻因為食欲下降或喪失而難以得到適量的藥物,反之,該群體中健康個體則因為食欲旺盛而攝取了大量的帶有藥物的餌料,導致藥物在這部分水產動物體內的濃度過高,引起藥害或者藥物殘留現象的發生。
2.行業整體水平而言,我國水產養殖生產的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偏低。水產養殖的大多數從業人員不僅對各種水產用獸藥的特性、科學使用藥物的技術與方法等缺少必要的專業知識,而且對各種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預防缺乏正確的認識,不少養殖業者將藥物防治作為控制水產養殖動物各種病害的唯一措施。當水產養殖動物的病害發生時,又由于缺乏必要的疾病學和病理學知識而不能對疾病進行正確診斷,也就無法做到對癥用藥和科學用藥。盲目用藥必然會導致用藥效果差和用藥次數增多,使病菌更容易產生耐藥性,最終導致在水產養殖動物疾病防治中藥物用量逐年加大的局面。
3.關于安全使用各種水產用獸藥的科學知識普及與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在水產養殖中的一些錯誤用藥觀念流傳甚廣。處于生產第一線的水產養殖業者難以獲得系統的科學用藥的疾病防治知識。近年來,一些有悖于科學的用藥觀念正在我國部分水產養殖地區流傳:
如“治病先殺蟲”。無論所養殖的水產動物發生了什么疾病,一律首先使用殺蟲類藥物。這種做法無疑從根本上背離了“對癥用藥”的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如果水產養殖動物患的就是由病毒、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傳染性疾病,那么,使用殺蟲藥物對這些病原體幾乎沒有作用。濫用殺蟲藥物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對于已經身患疾病的水產養殖動物而言,不對癥用藥可能使其病癥加重。水產養殖動物機體內,有少數寄生蟲也并不意味著養殖動物已經患上了寄生蟲病,在大多數情況下,少量寄生蟲并不會影響動物機體的健康與正常生長。試圖利用殺蟲藥物將寄生蟲全部消滅,既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頻繁大量地使用殺蟲藥物會影響水產養殖動物的品質、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又如“猛藥能治病”。許多從業者在決定水產用獸藥的劑量時,大多不會按照藥物說明書上規定的劑量用藥,而習慣于超劑量用藥。當水產養殖動物發生疾病后,水產養殖生產者急于控制疾病的蔓延和高效治療疾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大劑量使用藥物甚至超過有效劑量的數倍用藥,不僅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更會對養殖水體和動物產生更大的危害。
還有“潑灑沒有錯”。與防治人體和家禽(畜)疾病的用藥途徑相比,采用藥物防治水產養殖動物的疾病在用藥途徑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首先,因為生活在水體中的水產養殖動物在發病的初期往往難以發現,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發現有死亡現象后,才注意到病情。此時同池飼養的大多水產動物可能均已感染了病原體,部分水產動物還可能已經病入膏肓,甚至已經喪失了攝食能力。對于基本喪失食欲的水產動物口服藥物存在一定困難。正是存在這樣的問題,不少地方的水產養殖業者無論治療水產動物的什么疾病,使用的是什么藥物,一律采取潑灑給藥的用藥途徑。但是,除旨在殺滅養殖用水和水產動物體表致病菌的水產用消毒劑,以及用于殺滅水體和水產動物體表的部分寄生蟲的水產用殺蟲劑適宜采用全池潑灑的用藥方式外,其它水產用獸藥采用全池潑灑的方式給藥往往難以達到良好的療效,特別是抗生素類藥物是不能采用全池潑灑的給藥方式或按用藥劑量減半后作為預防用藥的。
4.對水產用獸藥的規范化管理和對水產養殖生產中的科學用藥指導欠缺,也是導致藥物殘留問題反復出現的重要原因。現在,水產品的藥物殘留問題已經引起了我國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陸續舉辦了一批水產用獸藥科學使用的專業培訓班,一些科學用藥的管理規范也相繼出臺,一些不適合用于水產養殖動物的藥物也被先后列為禁止用藥目錄,從現在開始還要在我國部分地區實施水產用獸藥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可以相信,有行政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水產行業內全體人士的共同努力,我國水產品中藥物殘留問題將可以完全避免。
二、科學規范使用藥物,避免水產品藥物殘留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升,養殖種類的增多和養殖密度的增加,各種病害對水產養殖動植物的危害日益嚴重,至少在短時期內將難以避免。據統計,目前比較嚴重危害水產養殖動植物的病害高達100多種,最近幾年由于水產養殖動植物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均高達百億元之巨。為了有效控制各種病害的流行與危害,藥物防治依然是重要而必不可缺的對策之一。只要能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做到正確地選擇藥物和科學使用藥物,就可以做到安全用藥并有效避免水產品中的藥物殘留問題的出現。
1.水產養殖的從業人員要杜絕使用禁用藥物,嚴格按照水產用獸藥使用說明書規定的用法和用量用藥。
2.要力爭做到準確地診斷疾病。確定水產養殖動物疾病的病原體和對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是正確選用藥物和獲得良好藥物療效的基礎。也正是因為在使用藥物之前,對導致疾病發生的病原體不清楚,最終導致因選用藥物的針對性不強而造成藥品浪費,以致引起菌群失調,增加養殖水體和養殖動物體內耐藥菌的數量。
3.要了解和掌握病原菌耐藥狀況的變化。耐藥性是指致病菌與抗生素類藥物接觸后,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直至消失,致使藥物的療效降低至無效。對養殖水域中病原菌對各種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進行長期監測,及時了解各地養殖水域中致病菌耐藥性的變化趨勢,對于指導水產養殖業者正確選用藥物和確定各種藥物的使用劑量十分重要。
篇5
關鍵詞: 工廠化養殖模式 “水產動物病病防治” 實驗教學改革
海洋是人類生命的搖籃,“人類從海洋中走來,又向海洋中走去”,這是自然變遷和生產發展的必然規律。隨著人口激增、資源衰退和環境惡化問題日漸突出,為了持續利用生物資源,人類積極進軍海洋。“擇海而養”,堅持走健康的海水養殖之路,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共識和發展方向。隨著我國工廠化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規模、養殖密度不斷加大,由病原細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傳染病時有發生,實踐中諸多難題有待于魚病學及病原微生物學科技人員從事大量研究工作,以促進魚病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及有效控制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提高工廠化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現代工廠化養殖模式的指導下,高等院校水產動物病病防治教育如何順應現代工廠化水產養殖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水產養殖人才的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用現代工廠化養殖模式透視現行的“水產動物病病防治”課程的實驗教學
“水產動物病病防治”是高等水產院校水產養殖專業的主要專業課之一,本課程主要介紹水產動物病害發生的病因、致病機理、流行規律以及診斷技術、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的科學,它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科學。目前,本課程的教育特點是課時少,教學內容多,尤其是細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因現代水產養殖業向集約型工廠化養殖方向發展,工廠化養殖規模及密度日漸加大,養殖動物的環境條件、種群密度、飼料質量等往往與生活在天然環境中有較大差別,很難完全滿足這些動物的需要,降低了水產養殖動物對疾病的抵抗力。這些對養殖動物不利的條件卻對某些病原的增殖和傳播很有利,再加上捕撈和運輸過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動物身體受傷,病原乘機侵入,所以養殖動物比在天然環境下容易生病。因此,水產動物在育苗和養成過程中,疾病往往成為生產成敗的關鍵問題之一。但各高等院校該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方法均與現代工廠化養殖模式不相適應。在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生態環境、社會因素急速變化的今天,為了適應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水產動物病病防治”課程的實驗教學必須通過教學改革加強和補充新的教學內容。
二、按照現代工廠化養殖模式修訂“水產動物病病防治”課程的實驗教學目的與要求
參照教育部就高等水產養殖專業制定的指導性教學大綱的培養目標與要求,結合自身特點,我校制定了水產養殖專業“水產動物病病防治”教學大綱。其教學目的要求為:通過講授和實踐教學,使學生掌握水產動物疾病的發生原因、病理機制、流行規律以及診斷、預防和治療方法,使學生不僅深刻領會和理解所學課程的內容和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更注重實用知識和操作技能,在“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原則指導下為提高水產養殖生產和自然資源增殖服務。
現行的教學大綱為高等院校水產專業“水產動物病病防治”教學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在現代工廠化養殖模式的映射下,也暴露出相應的缺陷和不足,不能順應水產養殖業大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對現行的“水產動物病病防治”實驗教學大綱中的目的要求進行修訂,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及較強動手能力的水產科技人才,適應社會的需求。修訂新的實驗教學大綱必須考慮到:(1)順應現代工廠化養殖模式;(2)以高等院校水產養殖教育培養人才的總體目標為原則;(3)以水產養殖教育本科層次為水準;(4)與高等水產科技人才的知識結構相吻合;(5)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及動手能力;(6)促進教師不斷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目的要求不是單純要求教師“教什么”,不僅要求學生通過“水產動物病病防治”的實驗教學“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而且對教師的教學手段、方式方法提出要求,使教師不僅知道“教什么”,還要研究“怎樣教”。
三、順應現代工廠化養殖模式改革“水產動物病病防治”的實驗教學內容
現行的高等水產養殖專業課程“水產動物病病防治”的實驗教學內容,其特點為課時少,教學內容多,在教材內容中注重追求水產動物病害學科范圍知識的系統性。在現代工廠化養殖模式的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所創新,打破面面俱到、小而全的教學內容。
1.更新教學內容,擴展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吸納與傳授。
隨著生物技術在醫藥衛生、農林牧漁、輕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水產養殖學科領域知識更新的頻率、速率在逐漸加快。“水產動物病病防治”的實驗教學改革,要注意跟蹤學科領域前沿發展變化的動態,將生物技術新的知識增長點和新技術及時吸納融合到教學中來,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學科前沿的新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為他們將來從事水產養殖工作及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啟發誘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以臨床病例為引導來進行討論分析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術的綜合能力,即自學能力、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動手能力等。實驗項目包括病魚的檢驗、病原菌的分離培養與鑒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試驗等。
3.教學、科研相促進。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養殖技術突飛猛進,養殖產業空前發展,在眾多的海水養殖行業中,海洋經濟魚類的養殖與開發歷來受到世界各國的特別關注。但目前尚存在養殖設施水平較低、管理不甚規范、魚種和成魚頻繁交易、大環境逐日惡化等問題,以致病害日趨嚴重,并已構成制約其人工養殖發展的重大障礙,給養殖生產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病害防治問題,已成為當前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課題而受到養殖界的特別關注。研究揭示病原種屬,建立相應的檢驗技術,明確感染癥的高效防治方法,無疑將對提高人工養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學科研互動,使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教師科研,形成濃厚的學術氣氛,既豐富了科研工作內容,又豐富了教學內容,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科研為動力,教學內容深入拓展的模式。
4.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水產動物病病防治”的實驗教學改革中,增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突出學科專業的特點。綜合性實驗是學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運用某一門課程的綜合知識或多門課程的相關知識對實驗技能和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型實驗。綜合性實驗內容應滿足:涉及一門課程的三個以上知識點;或涉及多門課程的知識點;或一門課程多項實驗內容的有機綜合。設計性實驗要求學生綜合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各種實驗原理來設計實驗方案,而且要求學生能充分運用已學的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設設計性實驗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相關的基礎知識及基本理論得以實踐、融會貫通,培養其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設計性實驗內容應滿足:教師給定實驗目的、方案,學生自己選擇儀器設備,擬定實驗步驟加以實現;或教師擬定實驗題目和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方案加以實現;或根據相關課程或理論的特點,學生自主選題,自主設計,在教師指導下得以實現。
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開設,使學生不僅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及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初步了解與感知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的基本步驟與方法,加強了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道波.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促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J].青島海洋大學高教研究,1998,(4):26.
[2]向梟,何利君,沈忠明等.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256-258.
篇6
2010年1月廣西水產病害測報廣西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2010年1月廣東水產病害測報廣東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最新魚病分析鱖魚暴發性出血病分析海洋與漁業·水產前沿 陳允
暖水性魚類抗寒防凍精要黃樟翰,朱華平,盧邁新
川渝地區魚類安全越冬措施周劍,賴見生
冬季對蝦養殖管理注意事項王維,王金才
羅非魚魚種如何安全越冬黃子壯,王長忠,冉春麗,郭彬
羅非魚越冬養殖技術探討林偉強
氨基酸螯合物營養生理功能及其應用蔡英華,舒緒剛,張磊,歐觀華,滕冰
2009年11月羅非魚出口情況總結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羅非魚分會
陳亮:做蝦苗最大的對手是自己羅丹
陳達賢:自己懂技術才能服務養殖戶李程瓊
林炬文:不做太"out"的經銷商李程瓊
陳伯金:直銷先行者李程瓊
悼念謝開育先生熊思
為夢想前行王剛
信息動態
嘉吉:打造最安全的水產供應鏈王剛
漁經之爭王剛
漁經改革的第一目標是生存——對話北京漁經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蔣火金王剛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陽會軍
當前華南各省水產養殖病害測報與預報2010年2月廣西水產病害測報廣西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最新魚病分析加州鱸潰瘍病及其防治張波,費建祥
水產養殖,從總結開始羅敏輝
對蝦冬棚養殖后期水質管理與調控吳琴瑟
略談對蝦養殖如何肥水張建強
東太湖網圍養蟹安全風險評估賈文方,李寶華,戴修贏,陳國鳳,蔡春芳
淺談微生物制劑在實際應用中的幾個問題耿英慧
魚塘"風水"與魚類健康養殖——淺談風向和氣候對養殖魚健康和生長的影響趙士力,陳允
鰻魚精養技術現狀及變革措施袁重桂,郭賢平,關景象
翹嘴紅鲌養殖技術探討唐心彥
崖西地區塘虱市場調查梁正棋
水產飼料的水分控制高文
2009年12月羅非魚出口市場總結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羅非魚分會
2009年小龍蝦行情回顧與展望黃明祥
海南筍殼魚規模化發展思考吳光明
水產微生物制劑出路何在黃海坤
致業務主管:如何面對回款恐懼癥?趙海永,李學訓,姚棣
如何做好水產養殖現場技術服務唐精
崔錦洪:看準目標就馬上行動李程瓊
陳軍:找個合適的漁藥技術員不容易林曉彬
周繼蘭:活躍在塘頭的經銷商李程瓊
華南蝦苗業觀察·海南篇羅丹
海南蝦苗產業歷程
中國池塘養魚機械化概況丁永良
偉大的綠色暢想——為什么說藻類是充滿無限商機并解決世界性難題的答案?史蒂夫·魯濱遜,拜耳,姚瑞清
3月廣東水產病害測報廣東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月廣西水產病害測報廣西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藍鰓太陽魚爛嘴出血病的診斷和防治王玉群,張家華
春季羅非魚種苗的投放與管理梁聰,梁明
黃顙魚人工繁殖技術初探王成武,費香東,楊士兵
黑莓鱸實用養殖技術精要石義付,程剛
淡水鯊魚人工繁養技術總結潘志,劉旭成,張孟才
梭鱸養殖技術及市場前景淺析廖國禮
廣西水產用藥存在的新問題及對策胡大勝
淺談飼料企業品管體系建設與工作價值實現袁奕彬
科學的電子化產品在水產中的推廣應用海洋與漁業·水產前沿 杜永雄
江西水產品市場分析及預測華杰
獸藥企業生存與發展究竟靠什么張金林
水產漁藥及微生物企業需要戰略么?趙海永,李學訓
陳大成:有好的蝦苗才談得上養蝦林曉彬
黃振祥:實實在在幫助養殖戶林曉彬
陳文勇:養水是根基,管理是關鍵羅丹
孕育希望羅丹
期待與中國蝦苗業共舞——本刊專訪美國科那灣海洋資源公司、高健康水產養殖公司羅丹,李程瓊,曾思銘
羅非魚種苗業遭遇"倒春寒"王剛
鲆鰈類工業化養殖發展之路雷霽霖
華南蝦苗業觀察粵西廣西篇李程瓊,林曉彬
3月廣西水產養殖病害測報廣西水產技術推廣總站HtTp://
敵害生物對南美白對蝦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李生
配制龜鱉飼料的基本原則趙春光
草魚養殖池塘細菌性敗血癥治療一例簡海燕
淺談南美白對蝦疾病防控張建強
羅非魚健康養殖模式與實踐馮裕富
池塘養殖團頭魴模式的初探梁澤俊,翁云福
惠東平海地區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殖模式調查報告朱奇
廣東省2009年水產品進出口情況分析丘美玲
"我們需要注視終端產品,再從那里回溯到生產"——FFI專訪挪威最大水產養殖企業耕海漁業CEOAseAulieMichelet女士劉繼源
蔡江賜:海南海水魚養殖業的先行者劉慶升
洪宜展:專心做好石斑魚劉慶升
吉諾瑪:吉富選育,沒有捷徑——本刊專訪挪威吉諾瑪集團總裁Morten.Hoyum王剛,王善康
羅非魚種苗業再遇"疾病寒流"王剛
中國對蝦市場能否"草船借箭"?——第二屆中國國際對蝦產業發展論壇在廣東湛江召開林曉彬
春季購種指南2010(下)
華南蝦苗業觀察珠三角福建篇林曉彬
中國羅非魚產業發展趨勢與建議楊弘
5月廣東水產病害測報廣東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月海南水產病害測報邱名毅
圖解黃顙"一點紅"病陳泉斌,陳允
水庫網箱生態、高效養殖技術研究及應用吳宗文,陳齊勇,羅華,張雨熙,高廷富,吳小平
優質水產預混料的選擇溫明
投喂不同飼料對吉富羅非魚產卵量影響李國軍
魚粉高壓下傳統甲魚飼料的批判與創新季龍輝
龜鱉鰓腺炎與腸炎病防控趙春光
小龍蝦種苗銷售格局漸變大蝦客
良種培育和市場營銷決定南美白對蝦產業未來(上)樊旭兵
公司如何面對應收款的管理趙海永,李學訓,姚棣
林錦全:用好心態做好水產海洋與漁業·水產前沿 林曉彬
王育周:另辟蹊徑養殖大羅非魚王剛,葉志杰
林雄:蝦料賒銷是把雙刃劍劉慶升
全雄黃顙魚:雷聲大,雨點小陳立法
飼料廠搶灘加州鱸飼料市場劉慶升
華南羅非魚苗業觀察(上)水產前沿
羅非魚苗的山寨之痛水產前沿
淡水魚類飼料原料模塊化技術分析(上)葉元土,蔡春芳
6月廣西水產病害測報廣西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6月海南水產病害測報邱名毅
2010年羅非魚苗怎么了?肖輝
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殖模式探討蔡強
吉諾瑪羅非魚主要養殖技術簡述海洋與漁業·水產前沿 柯開水
如何規避水產用藥的藥害事故魏麗英,李遠國,艾桃山
2010年江浙地區特種魚類養殖建議梁軍
汶萊水產養殖概況邱英華
良種培育和市場營銷決定對蝦產業未來(下)樊旭兵
海田:一手抓市場,一手抓管理陳立法
解讀國聯羅丹
順德龜鱉業委員會:搭建內、外交流平臺劉慶升
戴惠田:管理大型養殖場沒有那么難陳立
夏壽延:魚蝦混養效益更好葉志杰
篇7
一、我區水生動物病害防治現狀
1、我區水生動物病害發生的現狀
我區水產養殖品種主要為常規品種,主養品種8種,養殖模式涉及池塘、湖泊、灘涂、山塘水庫等多種模式。由于養殖品種較多,養殖模式豐富,疾病的種類也廣泛。疾病的主要種類有: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蟲病、藻類、水質惡化導致的疾病、營養不均衡導致的疾病等。其中病毒性疾病主要有草魚出血病。細菌性疾病主要有出血病、腸炎病、爛鰓病等。真菌性疾病主要為水霉病。寄生蟲病主要有車輪蟲病、孢子蟲病、指環蟲病、中華鳋蟲病及錨頭鳋蟲病等。營養性疾病主要是草魚、青魚養殖過程中發生的疾病。由于養殖水體惡化和養殖環境污染導致的漁業損失也基本每年均有發生。雖然其他病害也有檢測到陽性結果,但總體導致的危害和損失較小。
5-9月是病害種類發生以及導致死亡的主要季節,如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大多寄生蟲病、營養性疾病以及水質惡化等;冬春季是水霉病高發季節;春季、秋季是車輪蟲、指環蟲的發病高峰季節。
各類疾病中,引起嚴重損失的主要為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以及營養性疾病等。養殖模式與疾病導致的經濟損失密切相關,池塘養殖因疾病導致的損失顯著高于湖泊或水庫養殖。
2、我區水生動物病害控制的現狀
隨著對各種養殖對象病害研究的深入,疾病控制能力不斷提高,總體而言,對各類疾病的控制較為有效。特別是對草魚病毒性出血病、鯽魚孢子蟲病、各類細菌性疾病、鰱鳙魚出血病、鳊魚出血病的防治,我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完全能夠控制它的發生或發展。
近年隨著健康養殖技術尤其是水質調控技術的大量應用,病害發生頻率以及導致的損失率逐年下降。但因為種質的退化、養殖產量的提高、病害防治知識推廣的不全面、養殖戶水平參差不齊、水體環境的惡化、技術人員力量薄弱、工作經費及硬件設施的缺乏等因素,每年因病損失的絕對量仍在遞增。
3、我區水生動物病害防控存在的問題
病害防控應基于對病理、藥理的深入研究及對疾病的精準診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防治的前置條件。在病理研究方面,因為條件的限制,還有許多疾病僅根據癥狀進行定名。對疾病的診斷,大部分停留在經驗診斷的水平上,缺乏對病原的精準檢測技術手段及設備,易發生誤診而導致防控失敗。許多針對性的常用藥物由于反復頻繁使用使病原產生耐藥性,即使診斷正確、處置方法適當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以藥物控制為主的病害防控現狀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導致了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的發生。疾病的綜合防控技術還停留在概念層面,缺乏可操作、相對完善的具體技術措施內容,使綜合防控技術無法落實到養殖生產過程,這是導致疾病頻發的主要原因。部分病害由于缺乏控制條件如水溫控制條件、養殖密度控制條件、用藥技術控制條件、有效的藥物等因素,導致雖能預測病情,但無良好的預防與治療技術。
二、我區水生動物病害防控機構發展現狀
1、我區水生動物病害防控機構發展現狀
區水生動物疾病防治站與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為同一班人馬,主要開展水生動物疫病防治、水環境監測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等工作。自2010年以來,已連續在全區15個鎮街設立病害測報點11個,測報面積0.2萬公頃,測報魚類、甲殼類、貝類及藻類等8個品種,監測到病害種類25種,對各類病害的發生、造成的危害等進行了匯總,為全區水生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基礎。
我區水生動物防疫體系由區、鎮街二級縱向構成。其中,區級側重疫病的監測預警、防治計劃的制定與組織實施、提供技術支撐,指導鎮街開展本區域范圍內的水生動物疫病防治工作。
2、我區水生動物病害防控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相對完善的防疫體系機構、條件建設和技術人員。雖然建設了疫病防治站,但體系不完善,實驗室維持及工作經費無保障,人員不能落實導致已建的防治站還不能正常運行;(2)缺乏必要的病害研究物質基礎,如實驗塘、診斷制劑、安全用藥評價與體系、疾病預警體系等;(3)缺乏良好的人員技術培訓體系,導致病害防治人員技術水平無法滿足疫病防控和疾病防治的要求,從而無法滿足養殖生產技術指導的需求;(4)缺乏從養殖場、鎮街水產站、區疫病防治站、省市病害防控中心和相關科研單位的聯動機制,導致疾病發生后的有效控制遲緩,部分病害研究嚴重與養殖生產脫節。
篇8
安徽省宣城市朱橋鄉是農業大鄉。為了壯大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幫助農民增收,朱橋鄉從比較優勢明顯的漁業經濟入手,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改革開放以來,該鄉漁業經歷了“只捕不放—人放天養—集約養殖”三個階段,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該鄉漁業發展步了快車道:養殖面積不斷擴大,養殖領域不斷拓寬,養殖品種不斷增多;漁業產量大幅度提高,漁業經濟效益增長明顯。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成功地解決了的“吃魚難”問題,而且已成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
1、漁業是該鄉的重要產業。朱橋鄉轄7個農業村,2.67萬人口,2.9萬畝耕地,1.27萬水面,可是全鄉水產養殖面積竟然達到3.4萬畝,也就是說有2萬余畝耕地被改造成了魚池,由種殖業改為了水產養殖業。已形成漁業專業村5個,年村級集體漁業收入達200萬元以上。發展稻田生態養殖已成為該鄉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業增效、漁(農)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2、漁業比較效益優勢明顯。朱橋鄉水產養殖畝均純收入愈1500元,超過2000元的達30%,是常規種植業的3倍以上。該鄉每年有幾千萬元民間資本投入水產養殖業,漁業人均收入也已占農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
3、河蟹生態養殖技術日臻完善。朱橋鄉建成1.8萬畝稻田蝦蟹生態養殖基地,2006年,該鄉蝦蟹生態養殖被評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病害預防示范區和安徽省河蟹標準化生態養殖示范區。朱橋鄉稻田生態養殖技術曾引得省內外專家、學者及客戶前來參觀學習。
4、建成無公害水產品牌。朱橋鄉致力于水產品質量建設,申報獲得了1.5萬畝農業部“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和產品認證。
二、朱橋鄉水產養殖業發展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
1、管理落后于生產,資源環境影響日益嚴重。走進朱橋鄉,舉眼望去,除去養殖池塘之外,大多是成片的,由鈣塑板圍起的水產生態養殖基地。塘口附近則林立著一棟棟精美的樓房,這皆得益于朱橋鄉水產生態養殖的發展。自本世紀以來,朱橋鄉稻田生態養殖業迅速發展,養殖面積由2000年720畝發展到現在的1.76萬畝,占全鄉耕地的61%。朱橋鄉水產養殖規模是在不斷擴張,養殖產量在不斷提高,但是其管理還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造成水域環境呈現富營養化,漁業資源亦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由此養殖出的水產品質量呈下降趨勢,這大大制約了該鄉水產養殖業向縱深方面拓展。
2、病害防治問題突出,易引發藥殘。水產品生活于水域當中,其生病與否我們很難查知,當我們發現所養水產品發病之時,病重的養殖品種已很難攝食,而且,水產品無法實施隔離治療,所以對水產品病蟲害防治要遵守“防治結合,以防為主”方針。在現實生產中,大多養殖戶,僅注重養殖產量,于是大幅提高放養量,加強投喂,而在水質調控、水草種植、殘餌清理、疾病預防等方面做的不夠,所以養殖的水產品易發病害,一旦發生病害,養殖戶又大量用藥、長時間用藥,這樣容易造成養成的水產品存在藥殘。
3、養殖方式相對落后,思想觀念亟待轉變水產養殖技術更新很快,幾年前養殖模式還算先進的朱橋鄉,目前已戴上落后的帽子。2003年,發端于朱橋鄉的以“大規格、低密度投放,種草移螺,營造優良生態環境,科學投喂,綜合防病”為核心的稻田生態養蟹技術逐漸在宣州區推廣普及并進而在全國掀起了生態養蟹的熱潮。由于朱橋鄉原先養殖技術先進,養殖戶不思改進了,不再創新了。當微生態制劑和微孔管道增氧技術在水產養殖中得到應用之后,朱橋鄉的水產養殖技術確實有些落伍了。因此朱橋鄉養殖戶的思想觀念亟待更新,要在生產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水產生態養殖內容。
4、中介組織缺失,市場競爭力不強朱橋鄉從事水產養殖的戶數眾多,但是沒有建成自己的專業合作組織,呈現在客戶面前的是小而散的養殖戶。小而散的養殖戶在購買苗種、飼料及魚藥時缺乏價格談判基礎,這無疑會增加養殖戶的生產成本。小而散的農戶養殖的產品在市場上難有競爭力,難有話語權,更有甚者,農戶之間還會發生互相殺價的惡性競爭。
三、朱橋鄉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1、完善養殖規劃,全面推進養殖科學管理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踐行科學發展觀,制定朱橋鄉“十二五”漁業發展規劃。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結構,控制水產養殖低層次發展,從做大規模養殖和提高水產品質量著手,促進水產養殖向高層次發展。引導養殖戶改變養殖觀念,改追求產量向追求規格與效益轉變,改追求短期效益向追求環境與長期效益轉變,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技術,促進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加強漁業及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合理使用水域和水產資源。積極發展市場需求大于供給、銷售價格良好的休閑、旅游、觀賞漁業,發掘漁業的新功能,實現漁業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2、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技術和生態養殖模式,保障水產品安全健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與健康,因此要想提高養殖收益,就必然在水產品安全與健康上下功夫,因此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技術也就是發展水產養殖的題中應有之義。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技術不但可以提高養殖產量、水產品質量,而且還可以促進漁業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引導農戶轉變觀念,及時更新養殖技術,并且鼓勵從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當前,朱橋鄉漁業部門就是要將微生態制劑和微孔管道增氧技術結合到原有生態養殖技術當中去,并大力推廣普及。積極引導農戶做大養殖規模,力爭實現規模養殖的群聚效益。加大漁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力度,解決群眾發展規模養殖的后顧之憂。要注重水產技術的更新與推廣,不斷提高水產科技人員與從業人員的科技水平。要加大水產實用科技培訓推廣力度,將培訓重點放在村級。鼓勵技術人員搞技術承包、從事水產服務業等方式,使其推廣技術和提供服務與利益聯結起來,激勵其做好服務與技術推廣工作。實行水產技術人員聯系規模養殖基地制度,使群眾水產養殖科技水平得到質的提升。加強源頭管理,確保水產品從“池塘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做好生產日志,保證整個養殖過程有據可查。加強對魚用飼料與魚藥的監管,杜絕水產品藥物殘留。
3、推進全價飼料的運用,保護生物資源。要想提高養殖產量、質量及效益,就必然要實施集約化精養,集約化精養必須使用營養全面的全價顆粒飼料。使用全價顆粒飼料有以下幾大優點:一是符合養殖產品對營養的需求,養什么品種,就選用為其專門配制的全價顆粒飼料;二是減少對水域環境的污染,全價顆粒飼料分解慢、易清除;三是可有效保護漁業及生物資源;四是可省更多的人力與物力。
4、抓好中介組織建設,提高水產品的競爭力。要著力解決一家一戶小生產難與大市場對接的局面。一是大力發展壯大水產經紀人隊伍。二是組建水產經濟合作組織。水產經濟合作組織是聯合同類養殖農戶的最佳形式,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資源、技術與信息的共享,達到互助目的。要引導水產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經營大戶積極創建水產經濟合作組織,漁業部門要在技術、服務、管理上給予支持。三是繼續發展壯大水產行業協會。積極引導鄉水產專業協會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吸納養殖大戶、營銷大戶等水產能人加入,充分發揮其在技術、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充分發揮其內聯養殖戶、外聯市場的優勢,聯結起小生產與大市場,切實增強農戶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四是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利于水產企業做大,利于解決農戶銷售難的問題,同時也是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的有效措施之一。積極引導水產龍頭企業推行訂單生產,依托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農戶按公司要求進行生產,然后“貼牌”銷售方式,做大公司生產規模,增強公司和農戶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篇9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動水產健康養殖為主題,以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創新漁業科技服務機制,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普及科學用藥知識,宣傳水產品質量標準,引導養殖者轉變觀念,提高科學養殖水平,提升漁業科技對現代漁業建設的支撐保障能力。
活動目標
通過開展一系列漁業科技服務活動,舉辦漁業技術培訓班,發放各類技術資料,使漁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明顯加快,漁業科技人員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的技術水平和主動性顯著增強,養殖者安全用藥意識明顯提高,健康養殖技術推廣應用不斷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漁業發展后勁得到增強,漁業可持續發展得到保障。
組織機構
成立局漁業科技促進年活動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協調全區漁業科技促進年活動。
活動內容
依托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集美大學水產專家、教授和區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開展以技術培訓、專題研討、專家咨詢、現場指導、技術合作、科普下鄉、無公害水產品基地建設、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建設、水產品出口原料備案基地建設,水產技術推廣示范工作等為內容的科技促進年活動。
1、圍繞我區南美白對蝦、青蟹等的養殖,開展水產養殖技術、病害檢測、診斷及綜合防治技術等的指導。
2、對全區海洋與漁業環境進行監測,評價主要海域和漁業養殖區的環境質量情況。推廣規范無公害水產養殖模式,對無公害產品認證和水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檢測監管,指導建立健全規范的生產行為,保障我區水產品質量安全。
3、專家現場指導。開展科技下鄉、現場咨詢等活動,邀請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的專家和集美大學水產學院的專家、教授對本地區水產養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現場咨詢、指導,促進養殖單位落實好《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投入品管理制度》、《漁藥使用規則》等一系列制度。
4、科技培訓。全區計劃舉辦5期培訓班,重點培訓基層養殖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放水產養殖技術和科普等資料。
進度安排:
3月份:制定漁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部署各項工作。
3至12月份:開展漁業科技促進年活動,宣傳報道漁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情況,檢查指導各鎮(街)活動開展情況。
1、水產養殖技術、病害檢測、診斷及綜合防治技術等的指導。
2、落實抓好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科技下鄉、現場咨詢及全區漁業科技知識培訓等。
12月份:總結漁業科技促進年活動經驗及所取得的成就。
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各鎮(街)農業服務中心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到漁業科技對我區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性,要將本次活動擺上議事日程,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使漁業科學技術能更好地服務漁村、服務漁民。
2、精心組織,扎實工作。要緊緊圍繞廣大漁民群眾對科技的迫切需求,以水產健康養殖為重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群眾歡迎的科技促進年活動。
篇10
關鍵詞:水產養殖;微生物制劑;防控病害
中圖分類號:S9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7-0205-1
0 前言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水產養殖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但是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乃至養殖過程中投餌、用藥等造成水域環境污染的情況也隨之而來,如何控制養殖水體污染,成為水產養殖業研究的一大課題。微生物制劑以其改良水體環境、防控病害等作用而被廣大水產工作者、養殖者研究利用。
1 常用水產養殖類微生物制劑種類
當前,水產養殖過程中使用的微生物制劑主要有光合細菌、硝化細菌、酵母菌、芽孢桿菌、乳酸菌、EM菌等。以其不同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在水產養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微生物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主要使用方式
2.1 用于調節水質――凈水和肥水
微生物制劑可以達到肥水與凈水的雙重目的。所謂凈水就是把水體中的有機物、NH3等降解,使之先分解為小分子,然后為更小分子有機物,最終分解為CO2、NO3-、SO42-等,凈化了水體環境;而由于微生物制劑有效地改善了水質,產生了大量的無機鹽類等有益于藻類生長的營養物質,水體中的浮游植物特別是浮游單細胞藻類利用這些無機鹽類作為自己的營養物質,迅速大量繁殖起來,使得水體變得肥綠、嫩爽,這就是養殖者所說的“肥水”。
2.2 作為飼料添加劑
作為飼料添加劑內服的微生物制劑在水產動物的體內的作用主要有兩點:一是大多數微生物含有或能產生多種促進生長的物質。二是調節水產生物體內微生物平衡,通過微生物代謝抗菌素抑制病原的繁殖和生長,起到預防水產疾病的作用。
2.3 防治病害
微生物制劑防治病害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提高水產動物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力,Austin(1992)發現微藻對常見的魚類病原菌嗜水氣單胞菌、液化沙雷氏菌等有抑制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一種葡聚糖和其他活性物質起了增強動物非特異性抗病能力的作用。二是防止水產養殖動物體內有害物質產生。張道南等證實了部分光合細菌菌株對致病弧菌確有明顯抑制作用。光合細菌對水中的病原體嗜水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霉菌等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3 水體中微生物制劑作用的影響因素
3.1 環境因素
3.1.1 溶解氧 水體溶解氧的高低,會影響到好氧菌生長速率和氧化分解污染物的反應效率,一定要保持水體足夠的溶氧。如果微生物制劑中沒有耐低氧菌株,到了池塘底部,因缺氧多數也將休眠、停止增殖,甚至發生死亡。
3.1.2 堿度、鹽度 每種細菌都有一個最佳pH范圍,過大的pH波動會影響微生物制劑效果,有的細菌不耐高鹽,產品中活菌投水后即會死亡,這也是影響產品效果的原因之一。據研究,光合細菌隨著培養基中NaCl的含量不同,表現不盡相同。
3.1.3 天氣狀況 天氣狀況會影響到藻類的繁殖和水色變化,對于以此檢驗產品標準的養殖者,最好在晴天上午使用微生物制劑。
3.1.4 水體營養 細菌生長增殖需要一定的營養,在污染物來源單一的水體中需要適當補充營養素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如對于反硝化細菌,需要補充碳源才能有較好的脫氮作用。
3.2 人為因素
堅持從養殖前期即定期使用微生物產品,減少池底污染物的積累,越早應用效果將越明顯。楊美蘭等通過實驗證明,微生物制劑在對蝦養殖前期對水質有較好的調控效果,對養殖中、后期水質惡化現象只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3.3 菌體自身因素
污染物的分解主要靠細菌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酶來完成。不同來源或不同篩選方法產生的菌株會產生不同的酶系,所產生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3.4 外來菌體影響
固體發酵載體沒有滅菌或者液體發酵過程中感染雜菌,都會使產品質量和使用效果受到顯著影響。
3.5 其它因素
水體中吞噬細菌的原生動物太多,與強氧化性物質、消毒劑同時使用,使用后大量換水等都會影響到微生物制劑的使用效果。
4 使用中存在問題及研究方向
微生態制在水產養殖的應用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例如,菌體受環境影響嚴重。魚類和有殼水生生物的腸道細菌區系容易隨著溫度、鹽度等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使用效果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復合菌群的作用不一,有的甚至對水產養殖動物起到抑制作用等等。所以微生物制劑廣泛應用,將會是一個長期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溫茹淑,鄭清梅,劉興隆,等.復合微生物制劑對草魚生長與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3):3880-3881.
[2] 崔競進,丁美麗,孫文林,等.光合細菌在對蝦育苗生應用[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7,27(2):191-195.
[3] Austin B,Baudet E,Stobie M.Inhibition of bacterial fish pathogens by Tetraselmis succica[J].J.Fish Dis,1992,15:55-61.
[4] 張道南,孫其煥,陳乃松,等.紅螺菌科光合細菌的分類及其作為魚蝦類餌料添加劑的初步研究[J].水產學報,2005,12(4):367-369.
[5] 王緒峨,孫昭興,劉信藝,等.光合細菌在扇貝人工育應用[J].水產學報,1994,18(1):65-6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產養殖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