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8 17:3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齡化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當60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10%時,就意味著該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而當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上升到14%,就標志著從“老齡化社會”過渡到了“老齡社會”。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1.85億,占總人口的13.7%。目前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達6億,中國占了30%;2011年發展中國家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平均是5.2%,中國高出該數值3.9個百分點。中國老齡化處于明顯的超高狀態。

據國家人口計生委估計,“十二五”期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每年增長800萬,到2015年將突破2億;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據聯合國最新的人口數據預測,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年均增長16.55%。

一般而言,人口老齡化包括底部老齡化和頂部老齡化兩種趨勢,底部老齡化是指在低生育率人口增長環境中,人口金字塔的底部相對縮減,兒童人口占比減少和老年人口的占比相應提升;而頂部老齡化是指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使人口金字塔的頂部相對加重,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明顯增加。據國家計生委的報告,自從1991年以來,我國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低于2.1的國際生育率水平。另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我國人均壽命為73歲,相對于20年前提高了5歲;同時,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目前少年人口占比正在加速減少。低生育率和壽命延長兩個方面演繹的結果是,中國老齡化的步伐一路提速。

問題的關鍵在于,與西方發達國家“先富后老”的方向性特征完全不同,中國老齡化社會表現出了“未富先老”的基本生態。觀察發現,發達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的時候,人均GDP均在5000到1萬美元;而我國在1999年進入老齡化的時候,人均GDP只有806美元。即使是今天,人均GDP也只有5000多美元。這就意味著,我國居民自身承擔老齡化的風險能力十分脆弱,在老齡化人口數量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所承擔的養老金負擔將格外沉重。由德意志銀行和中銀國際等牽頭完成的研究報告《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另據中國社科院編撰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1》顯示,從1997年各級財政開始對養老保險轉移支付算起,補貼規模迅速擴大,財政累計補貼金額達1.2526萬億元。

“人口就是命運。”用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孔德的名言來描述中國經濟再恰當不過。應當承認,正是過去30年中每年高達1000萬的勞動力供給量所產生的“人口紅利”,使中國創造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然而,伴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和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中國正在由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時代轉變。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中預測,到2015年,中國會出現勞動人口供需的“劉易斯拐點”,每年會減少勞動力近800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中國“人口紅利”10年后將進入“關窗期”。

篇2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職業教育 時代需求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HAO Xiaohui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facing the aging speed is fast,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is not in decline, the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labor advantage. In the context of an ageing society, occupation education advantages gradually emerged, such as education, low cost, short time of education oriented by employment etc. Therefore,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occupation education should expand the educational ideas, adding to the old professional,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solve social problems.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occup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ment of times

1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我國現在正處于老齡化速度快、老年人數量增長快的社會發展階段。根據聯合國人口老齡化的標準,一個國家60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超過10%,這個國家就進入老年型社會或老年型國家。2013年2月,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報告中指出,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60歲以上)數量達2.02億,老齡化水平已達14.8%。①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②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我國老齡人口多、老齡化進程快、生產力及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歷史欠賬較多。由于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我國“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特征日益凸顯,③尤其是在我國尚未建立完備、健全的老齡化社會保障機制的背景下,養老金支付壓力加大、醫療費用加大以及照料負擔日益加重,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

2 職業教育具有的優勢

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和文化知識的勞動者,側重于勞動能力和應用技能的培訓。相比其他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由于愈來愈嚴峻的就業壓力和勞動力市場上技能人才的匱缺,使得我國當前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需求更為迫切。我國傳統高等教育體系培養的大多是學術型或工程型人才,難以滿足生產一線對技術開發、應用管理人才的需求。近幾年,更是出現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即技術型人才供不應求,學術型人才供過于求。④因此,在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職業教育具有普通高校不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職業教育的成本相對較低,收益較大。從時間和金錢的支出和收益上來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有很明顯的區別。職業教育每年的學費約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而且政府還有另外的補貼。目前,職業教育大多實施校企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前4~5個學期完成教學計劃所規定的各項教學環節后,便可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頂崗實習。⑤這樣,縮短了教育時間,降低了教育成本,但同時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人口,提前了勞動年齡,使社會經濟收益較大。其次,在就業上,職業教育也有著一定的優勢。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希望學生通過系統的培訓以后能夠掌握一技之長,可以靠掌握的技能找到工作,并可以實現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之路。在《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指出,2013屆高校畢業生總體簽約進程與上屆相比明顯下滑,本科畢業生簽約率僅為35%。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達90.4%,初次就業率僅次于“985”高校。⑥全國中職畢業生就業率近幾年也一直保持在95%以上。職校畢業生就業率形勢向好,且薪酬有所提高。

3 人口老齡化對職業教育的時代需求

3.1 發展職業教育增加有效勞動力

隨著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人口紅利不再,勞動力優勢逐漸減弱。2015年勞動人口將開始下降,老(下轉第14頁)(上接第10頁)齡人口加速上升,而且一直要到2039年才會開始下降。也就是說我國的人口紅利期即將結束,到2039年,我國將出現不足兩個納稅人供養一個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面,這被稱為“老齡社會危機時點”。⑦比如在北京市老齡辦的《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中顯示,按15歲到59歲勞動年齡戶籍人口撫養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計算,北京的老年撫養系數為29.4%。老年撫養系數意味著除去15歲以下的青少年后,每3.4個勞動力要撫養一位老年人。以后撫養系數還會不斷增大,直接創造資源的人越來越少。

職業教育強調實際訓練,突出技能、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線應用型人才,培養出的學生可以盡早加入到社會建設大軍中,為社會創造財富。因此,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社會急需直接創造資源的大量有效勞動力。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以人口質量代替人口數量,培養有效勞動力,填補勞動力短缺的缺口,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老齡化社會的競爭能力。⑧

3.2 發展職業教育適應老年產業的需求

老年產業又叫“銀色產業”,是隨著老齡人口數量的不斷上升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活動。它從生產、經營和服務三個方面為老年人提品或勞務,是一個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同時又由他們參與的產業。目前我國老年人口的數量在不斷上升,而且老年人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應大力發展老年產業,以滿足老年人養老、醫療保健和生活服務等方面的需求。

老年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職業教育提出了時代需求,同時也提供了就業機會。老年產業需要大量的涉老職業技術人才,在護理服務、日間照料、特別養護院、福利機構、輔保健設備等方面提出很大的需求。有統計顯示全國每年需要的老年社會工作、老年管理、老年養生保健等方面專科以上的專業人才至少在1萬人以上(不包括大量的從事老年產品開發的專業人才)。⑨

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使得形成大量的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特別多,在我國社會化服務程度較低的情況下,老年人的護理服務、長期照料服務等社會問題的解決面臨很大的壓力。尤其長期照料服務不同于一般性的社會服務,專業性較強,涉及到醫療、康復、護理、心理、臨終關懷以及管理等多學科內容,急需專業性人才。⑩因此,職業教育應加強在老年醫療護理、老年養生保健、老年人服務與管理等方面的專業設置,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懂得老年人護理技術、有較強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社會服務人才。當前,我國來勢兇猛的人口老齡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國情,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我們須建立起有別于傳統職業教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變思想觀念,把職業教育擺在與普通教育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抓住重要歷史機遇,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將是解決社會問題、順應時代需求的教育改革重點方向。

注釋

①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2.

②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11-05-14.

③ 王偉.未雨綢繆應對未富先老[N].經濟導報,2007-11-05.

④ “層次”之痛困擾高等職業教育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3-12-10.

⑤ 孔祥富,柳淼,潘玉山.對中職校“2+1”教育模式與“2.5+0.5”改革趨勢的思考.江蘇教育,2012(9):23-25.

⑥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13-07-16.

⑦ 我國人口紅利期將結束30年后兩勞力養1個老人.中國經濟網,2010-09-09.

⑧ 周俊山,尹銀.對人口老齡化下的職業教育的幾點認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9):49-52.

篇3

>> 論急診科室的特殊性及其發展 論地名商標的特殊性及其保護 論《祝福》的特殊性及其價值 民工子弟的特殊性及其教育 音樂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優化建議 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老年朋友就醫的特殊性 論環境權的特殊性 論紫砂陶藝的特殊性 論影視翻譯的特殊性 論離岸金融交易的特殊性及其糾紛管轄問題 論中國審計資源配置方式的特殊性及其優化 學前教育及其管理特殊性的再認識 試論民族教育的概念及其特殊性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特殊性及其統整 論五年制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論單親家庭大學生教育的特殊性 論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 老年糖尿病治療的特殊性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②徐成文.國外的老年教育[J].山西老年,2003(11).

③中華老年網:.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144.

[2]施祖美等.老年教育策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社,2011:20-66.

[3]孫建國等.中國老年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3-40.

[4]段迎超.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老年教育推進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2.

[5]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2006:17.

[6]衛生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59.

[7]金易.論老齡人力資源深度開發[J].學術交流,2012(1):39.

篇4

《報告》指出,中國的老齡化浪潮令人瞠目,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正在縮水的就業年齡群體。中國就業年齡人口數量將在2015年達到頂峰,隨后逐漸下降。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勞動力人口總數將減少18%-35%.經濟的增長將更多依賴于勞動力的素質,而非數量。

2、迅速膨脹的老齡群體。35年前,中國兒童人口與老年人的比例是6∶1;35年之后,這個比例將顛倒過來,老年人口將是兒童人口的兩倍。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轉型。到二十一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將成為比美國更年老的國家。到2040年,中國老年人總數將達到3.97億人,超過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目前人口的總和。中國必將迎接這樣的挑戰:在為老年人提供良好保障的同時,又不至于讓年輕人承受過重的負擔。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是否能夠成為繁榮和穩定的發達國家。

3、亟待完善的老年人保障網絡。《報告》認為,即使在城市里,中國有近一半的勞動力人口沒有享受公共養老體系的保障,總體而言,四分之三的中國職工沒有任何正規的退休保障,大多數人仍然依靠他們的子女來贍養晚年。但是,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演進,家庭規模逐漸縮小,這種非官方的養老網絡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資金做實的養老金制度目前,中國的養老金制度正在由舊的現收現付制體系向新的雙層體系過渡。新的雙層體系由縮減的現收現付福利和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共同構成。

《報告》指出,這項改革正面臨嚴重的問題。一是國有部門的裁員已經令中國的養老金制度入不敷出。國有企業的供款職工和退休職工之比的贍養率下降很快,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占了工資水平的24%,如果加上強制性的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以及住房公積金,中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總繳款率可達到工資的一半。

針對這些問題,《報告》提出一個資金做實的三步走解決方案:第一步,建立一個普遍覆蓋的老年保護底線,保證老年人不再害怕老無所依和貧困潦倒,同時可以讓老齡化的中國社會避免動蕩。

第二步,國有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成本社會化。如果國企拍賣不能籌得足夠的收入,政府可能要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盡管這是一個負擔,但由更廣泛的納稅人承擔。

第三步,建立一個資金做實的、獨立管理的個人賬戶制度。該制度將培育中產階級價值觀,當中國老齡化時,一個資金做實的制度將維持充分的儲蓄、投資和生活水平。無論任何繳款水平,它都能為從業人員提供比現收現付制度下更高的回報和更多的福利。

篇5

1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

中國10多年前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20243萬,占總人口的14.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3161萬人。在人口老齡化的推動下,中國勞動力資源開始減少,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人,2013年比2012年減少了240萬人。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趨勢還將繼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報告認為,2010-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與此同時,勞動參與率(即勞動年齡人口中實際參加工作的比率)的顯著下降同樣令人擔憂。時寒冰認為,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參與率下降必將導致用工成本上升,對我國制造業帶來更大的挑戰。經合組織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中國未來新增勞動力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隨著工資水平的提高,中國在服裝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將逐漸被削弱。

2現有就業人員工資成本不斷上升

為了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降低收入不平等,2004年3月1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并實施了《最低工資規定》,根據十二五規劃,最低工資的年均增幅要超過13%,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企業的用工成本呈不斷上升趨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日益緊迫。2011年7月起施行的《社會保險法》明確,國家建立基本“五險”社保制度。基數和費率決定了企業社保支出的金額。按照上海市的規定,企業上述五項保險的繳費費率共計為37%,北京為32.3%、江蘇32.6%、廣東23.81%。2011年上海市崇明縣統計局針對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253家工業企業的一項調研顯示,《社會保險法》實施后,預計3年過渡期253家企業將分別增繳社保金額0.8億元、1.9億元和2.5億元,用工成本較之前分別增加4.6%、10.9%和14.3%。在信貸緊張的狀況下,用工成本上升進一步擠壓盈利空間,許多制造業工廠開始倒閉。2014年1-9月,私營企業利潤增幅降至9.7%,而2013年全年為14.8%。制造業私營企業平均工資水平2013年上漲了13.5%,而2012年工資漲幅是16.9%。在利潤和營收均在下跌的情況下,很多工廠可能將關門。相關數據表明,中國越來越多的服裝和制鞋企業正在將工廠轉移到各項成本都低的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的平均用工成本比柬埔寨高224.8%,比越南高195.3%,比印尼高206.6%。由于沒有足夠的挑戰和改善時間,會使過多的企業面臨困境甚至猝死,如果投資撤離和企業大規模外遷,就會形成一種產業結構調整的休克療法,不利于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二解決思路

制造業為中國的經濟騰飛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刺激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國的制造業必須重整旗鼓、不斷創新、走出低谷。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中國,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制造業的發展,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積極推進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這里考慮到制造業對解決就業的巨大作用,要求一部分企業轉型升級向為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制造業,而以服裝、鞋類為代表的低端制造業對解決我國內需和解決低水平勞動力就業都能有不小的貢獻,需要政府從資金支持到稅收優惠等方面予以照顧,否則企業難有空間和動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2)順應人口老齡化趨勢,增加老年消費用品的供應。由于我國的老齡化趨勢已經是客觀事實,雖然老年人的消費需求會比中青年有明顯下降趨勢,但老年消費市場還是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而目前我國還沒有重視對這一塊的開發。因此,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地研發和生產適用于老年人口的相關產品,比如老年服裝、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輔助用具(如輪椅等)、老年人的醫療衛生用具等等。適應老齡化的趨勢,未來企業在老年消費市場還有相當的潛力可挖。

(3)考慮延后退休年齡,積極推行養老觀念轉變。提倡老有所為,對于猶有余力的60歲以上老人,倡導適當延遲退休,合理發揮余熱,從而保證社會勞動人口的合理供應。

篇6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特征 影響 解決對策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

20世紀70年代我國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這造成了生育率急速下降,人口結構從年輕型轉為成年型。根據國際上普遍的衡量準則: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7%以上,說明該國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截止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突破2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我國老齡化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在社會經濟尚不發達狀況下提前進入老齡化時期

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以上,呈現“先富后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于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21世紀前半葉,中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基數小的國家更為艱巨。

(二)城鄉倒置

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并沒能做到同步發展,城鎮化相對落后,導致大量人口滯留在鄉村。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從農村轉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時卻加重了農村實際老齡化程度。根據中央農村工作辦公室2009年調查,農村在老年人口總數、老齡化水平和老年撫養比等三個重要指標上都顯著地高于城市。其中,農村老年人口總數為1.05億,是城市的1.69倍;老齡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農村老年撫養比高達34%,是城市的2.8倍。

(三)規模大,增速快

根據國際上的統計,全球老年人口比重從1950的5.2%上升到2010年的7.6%,而我國的老年人口總數卻翻了將近兩倍。以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數據為參考,該項指標從2002年的7.3%上漲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27億人,且每年仍以800萬人的速度增加。根據國家老齡委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將于2020進入小康社會,65歲老年人比例將超過12%,80歲以上人口將占老年總人口的12.4%,高齡化的增長形勢更為嚴峻。預計2050年,我國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比例的峰值達到23%。

二、人口老齡化給我過經濟帶來的影響

(一)對經濟增長速度及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

近幾年來在全球經濟發展停滯的狀態下,我國能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國內需求的持續增長。但中國人口老化越嚴重,國內消費受到的阻力越大。老年人的消費指數和消費結構與年輕人相比差別很大,他們消費心理較為保守,喜愛物美價廉、經久耐用的商品。隨著老齡化的進一步加深,會使得消費需求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給新產業、新服務的發展造成阻礙,而這必然影響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

(二)導致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

人口老齡化F象的加劇造成社會勞動力供給嚴重下降,以前在我國南方經濟發達的城市勞動力非常的充裕,而近些年卻出現了用工荒現象。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對經濟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企業所需要支付的勞動報酬日漸增加,經濟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勞動成本也隨之加大,同時由于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我國對外貿易也不在具有競爭優勢,這都將對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

(三)醫療保障資金需求急速增加

老年人是醫療保障制度的重點對象,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這導致我國醫療保障資金的需求迅速膨脹。2002-2013年,我國人均醫療費用平均每4年翻一番,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占GDP的1.23%。預計到2020年將占到1.41%,2030年將達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將增加1.2倍,醫療費用將增長5倍。到2050年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將占GDP的8-9%。

(四)增加社會養老負擔

由于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增高,導致我國養老資金的缺口不斷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率低,一般都只覆蓋了大部分城鎮,大部分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幾乎沒有覆蓋,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口完全依靠兒女贍養,這給青壯年人口帶來了不小的贍養負擔。

三、人口老齡化的解決對策

(一)改變產業結構,發展老齡產業

為了尋求老齡化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應該充分分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進而結合老齡人口消費需求發展老齡產業,以老年人消費刺激經濟增長,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支持。這樣,就能夠充分發揮出人口老齡化在促進經濟建設方面的積極影響,進而促使我國經濟建設在新時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針對當前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空白的現狀,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對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視,借助對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統籌我國養老保險工作,拓展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增強其影響力,為老齡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加快公共財政改革的步伐,加大社會保障體系資金的投入。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目的在于切實提高我國城鎮及農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減輕我國城鎮及農村人口退休后對生活來源的擔憂,進而促進他們消費需求,拉動我國經濟的增長。

篇7

二胎政策的放寬與否與許多社會問題息息相關,涵蓋養老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獨生子女問題等方面。我們選擇以養老問題為著眼點,對是否應當放寬二胎政策以及有關養老與老齡化的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及綜合分析,結合相關文獻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二胎政策;人口老齡化;相關措施。

一、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小組向溫江地區的中學、西南財經大學以及四川大學的學生和老師總計發放調查問卷265張,收回有效問卷261張,得到了第一手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

(一)對于“作為獨生子女,你是否渴望過有兄弟姐妹?”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23%為非常渴望,41%一般渴望,21%為不太愿意,15%則表示非常不愿意。為獨生子女中 64%傾向于擁有兄弟姐妹。

(二)對于“你對工作城市有怎樣的想法?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接近半數的人均選擇”希望能去大城市闖蕩“,研究生更明顯,這表明相較于養老問題,更多的人選擇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時,較大比例的研究生也表示會選擇離家近一些來照顧父母。而對就業、養老問題的認識、思考程度影響下,未考慮過這一問題的本科生人數較研究生明顯偏多。

(三)對于”現在越來越多的夫妻面臨嚴峻的養老問題(如一對夫妻贍養至少四位老人),鑒于此,你是否會在選擇結婚對象時,考慮對方是否是獨生子女?。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不在意配偶是否為獨生子女。受制于受調查者的受教育水平思考深度和年齡等因素,研究生占較大比例,本科生則較少。因為前者基本達到適婚以及生育年齡,父母的贍養問題自然是不能長期回避的。但對于后者,卻并不意味著這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問題。配偶為獨生子女意味著更重的贍養老人的壓力,在讀學生顯然并不十分在意。

(四)針對”請問您對現行政策中只許生育一個子女 (特殊除外) 持什么態度?“依據所得數據,可以看出:1.對獨生子女政策持不贊同態度的受調查者中,研究生人數較多,保持中立者態度的人數在其他受調查群體中居多。2.在本科生和其他群體中,對獨生子女政策表示贊同的人數多于表示不贊同的人數。

根據以上信息,可得出以下結論:適當放寬二胎政策會對養老問題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年人群的養老壓力,并且對我國當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二、從二胎政策引出的老齡化問題。

(一)中國人口趨勢。

截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中國人口達到13.54 億人,其中0-14歲、15-64 歲、65 歲及以上人口分別為 2.23、10.23、1.27億人。30 年計劃生育后中國的人口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人口增速已經進入低增長階段。2.自然增長率較低。3.年齡結構不斷上移。4.勞動年齡人口總量較高。

(二)人口老齡化的出現與加速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和聯合國等機構的預測,我國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人口紅利迅速衰減、老齡化嚴重,人口年齡結構將出現整體性上移。

1.人口紅利衰減,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或將長期下降。人口出生率較低、少兒撫養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不高,總人口中適齡勞動人口比重較大的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時期被稱為”人口紅利期“。進入 21 世紀后,貌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口紅利開始逐步衰減。這一問題的最新的進展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首次出現減少。

2. 人口老齡化加速。根據全國老齡辦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中國已于 1999 年進入老齡社會,屬于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同時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由于特殊的國情,中國的老齡化具有老年人口規模巨大、老齡化發展迅速、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顯著、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于男性、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等六個主要特征。

三、總結。

自從上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我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對人口的控制取得了很大成效。僅用了 30 年左右的時間,就將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為一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模式,估計少出生了一兩億人。但是,人口政策的變化應與人口趨勢、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等相適應。通過對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現狀,并對二胎政策對養老問題及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分析,以及對國內外政策、現狀的分析,我們小組認為,在新的人口趨勢下,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有必要進行適度的放松。

我們認為,二胎政策的調整方向可以主要在以下兩點:

篇8

摘 要 為了進一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法,分析了目前我國老齡化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公共體育在老年化社會的影響下開展的作用,主要闡述了公共體育為老年化社會服務的意義。

關鍵詞 公共體育 服務 老年化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社會的影響

按照聯合國的規定,60歲以上人口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超過7%,即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齡人口的1/5[1]。全國老齡辦于2006年2月23日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從2001年至210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1年至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將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第二階段,2021年至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進入老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第三階段,從2051年至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未來幾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發展已成定局。

二、公共體育服務的內涵及內容

(一)公共體育服務的內涵

公共體育服務是公共服務在體育領域的拓展,其內涵還是政府所承擔的一種職能。借鑒公共服務概念,公共體育服務是指滿足公共體育需求所承擔的服務職能。公共體育服務包括管理、組織、生產、供給、設施、保障等不同層面的內容。公共體育服務根據其性質不同可分為有形服務(如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等)和無形服務(如公共政策、法規制度等)兩大類。它是以政府機關為主的公共部門生產的、供全社會所有公民共同消費、平等享受的社會產品[4]。總的來講,公共體育服務就是公共體育組織通過多種機制和方式的靈活運用,以回應社會公眾體育健身需求的活動的總稱。

(二)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

由于公共體育需求多種多樣,必然要求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內容豐富多樣。公共體育服務根據其性質不同可分為有形服務(如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等)和無形服務(如公共政策、法規制度等)兩大類;根據公共體育服務的表現形式又可分為:基礎性的公共體育服務,如公共體育場館、公共圖書館等;制度性的公共體育服務,主要包括有關體育的法律、行政法規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國家體育發展戰略規劃等。這些公共服務的內容既有純粹的公共物品,也包括混合物品,在實踐中往往以混合物品居多。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主體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內容的多樣性,在大力構建服務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務職能的框架內,政府部門必須根據具體的公共體育需求信息確定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內容。

三、老齡化下公共體育服務的意義

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社會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能力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本。目前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公共體育缺少相應的政策與法規保障,公共體育組織與管理機構不夠健全,缺少專業的公共體育工作者,體育場地設施簡陋不足,老齡人的體育鍛煉科學化程度較低等。然而,老齡人對公共體育活動具有極大的熱情,他們目的明確、意志堅韌,這種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令人嘆服。大力開展老齡人公共體育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老齡人公共體育服務,有利于提高老齡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大力開展老齡人公共體育服務活動,科學合理地組織和指導老齡人從事體育鍛煉,有利于提高老齡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一是堅持體育鍛煉,可以活動筋骨,各關節保持靈活,提高身體活動能力。二是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肺系統機能,促進新陳代謝能力,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三是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推遲各器官系統生理機能的衰退和老化。四是在體育活動中,可以排除憂慮,消除孤獨,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心理健康。

(二)開展老齡人公共體育服務,有利于營造和諧美滿的家庭與公共生活氣氛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難以在短時期內建立起與老齡化相適應的全方位社會保障體系,現階段應以家庭養老為主。據統計,我國大約有1億的老齡人與子女合住,職工在工作與照顧老人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高速運轉,久而久之,影響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家庭成員的關系。如果公共能夠為這些老人提供良好的體育與生活服務,不僅能促進老齡人的身心健康,還可以豐富老齡人的業余生活,建立和諧的家庭與公共生活氣氛。

(三)開展老齡人公共體育服務,有利于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體育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眾多的社會服務職能逐步轉移到公共,加強公共建設、管理和服務已成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大力開展老齡人公共體育服務,不僅可以增強老齡人的身心健康水平,還可以促進人際關系,增強公共凝聚力,強化公共意識。鼓勵廣大公共成員積極參與公共體育服務,有利于形成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范,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公共里的老人晚年生活健康幸福有保障,還可以在公共中起到示范作用,使年輕人消除后顧之憂,自覺擁護計劃生育政策,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增長和提高公共的人口素質,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鄔滄萍,等.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中國老年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 左學金.21世紀中國人口展望[J].人口與經濟.2000(1):33.

篇9

關鍵詞:新型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  政府責任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2006年2月23日公布了一份《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并且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一階段我國將平均每年增加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大大超過總人口年均0.66%的增長速度。另外2006年1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在新聞會上說,我國老齡化問題形勢非常嚴峻,其中一點特別引人關注,就是農村老齡化程度要比城鎮高出1.24個百分點。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達1.534億,按60%以上老人居住在農村的比例計算,農村老人的數量至少在9200萬,而絕對數量應該在1億左右。如何解決農民養老問題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情況 

2009年6月24日,國務院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2009年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到2020年前基本實現全覆蓋。會議確定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參保人為:年滿16周歲、不是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金年領取人是滿60周歲、符合相關條件的參保農民。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納入同級財政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2009年11月國務院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批復部分省區市進行首批新農保試點工作。 

2010年的政府報告中指出:扎實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擴大到23%的縣。截止到2010年3月底,全國新農保參保人數共計4685.39萬人,其中領取待遇人數共計1569.55萬人。 

二、政府承擔責任的理論分析 

1.準公共產品的屬性 

從現代養老保險的運行實踐來看,無論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在養老保險制度中的作用均處于核心地位。對于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公共養老保險,則是由政府推行的強制性的養老保險,在產品屬性上屬于準公共物品,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就是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的基本手段,故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責任是責無旁貸的,這種制度由政府承擔立法、籌資、管理、提供財政支持等責任。

2.馬斯格雷夫和雷托斯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根據該理論可知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公共支出不斷增長,其中財政用于科教文衛及社會保障事業的資金比重將逐步上升;經濟建設的投資將逐步下降。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經濟的日益成熟,公共財政的不斷規范,財政中的建設資金將逐步減少。這樣在現行稅收規模下,就可以節省出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入到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農民身上,為他們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 

三、政府主要責任的體現 

1.財政支持 

篇10

1目前我國人口發展的突出問題——人口老齡化加劇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的發展也起著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在人口控制的問題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績。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的統計,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我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現在1.8%左右,這種生育率的下降讓我國13億人口日到來推遲了整整4年。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發展也使得人口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

人口老齡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總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按國際通用標準,60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稱為“老齡化社會”。美國《紐約時報》指出,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太快,從而飛速經過了這個原來西方社會可以建立起一個中產階級的時間段。聯合國的統計數據也表明,我國的老齡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根據我國老齡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老齡高峰將于2030年左右到來,并持續20余年。到2l世紀中期,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過4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則會達到3億左右。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不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這種人口老化趨勢也超過了國家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的發展速度。我國社會的人口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綜合國力不強、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前提下進入老齡化的。這種情況與發達國家老齡化是截然相反的,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完成之后經濟達到高度的發展水平之下才出現。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還存在著區域失衡的特點。我國各地區老齡化程度自西向東呈階梯上升,地區間差距較大。東部沿海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過8%,其中上海達就到11.46%。而西部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區仍是典型的年輕型人口結構。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因此,老齡化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人口問題,同時它也成為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那么,13億人口大國的養老問題該如何應對?目前,國家有關部門以及眾多人口學學者都提出通過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來緩解這股銀色浪潮的洶洶來勢。但是,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卻面臨著資金嚴重短缺、體制不健全等問題。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我國養老保障的短缺金額到2010年將達1100億美元,而未來30年內將會出現3.7萬億的資金缺口。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在研究報告《銀發中國——中國養老政策的人口和經濟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國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勞動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養老體系的保障。全國職工有近3/4的人沒有任何退休保障。報告還指出,目前我國的社會養老基金的運作是拆東墻補西墻的現收現付制,即是用現在工人的稅來養活目前的退休人員,不做任何基金積累。雖然,目前我國正努力促使“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制轉換,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養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國全國養老保險欠費達到了450多億元,在全國范圍內,許多省市都面臨著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情況,甚至是積累虧空。加之農村養老問題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議程上來,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2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老齡化的催化劑

根據西方人口學理論,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才會影響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的現象也取決于上述兩種因素。其中死亡率下降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是雙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會導致人口年輕化,而后期下降則會促進老齡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則會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齡化的決定因素。對于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動的根本原因,許多西方人口學家則認為是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現代化所導致。所以,人口的老齡化可以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

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同樣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動的影響。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則是我國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自從20世紀7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推行以來,我國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根據《2002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主要統計數據》可知,我國2002年的出生率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下降了15.21‰,而我國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劇下降,從39.7%下降到24.9%。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的老齡化并不完全是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因為即使沒有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國的人口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老化。但是計劃生育政策卻是中國較之西方發達國家提早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齡化的催化劑。

3新時期人口政策調整的思路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人口總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們進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我們也步入了人口老齡化時代。因此,我們在積極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以外,還應該重新審視只注重控制人口數量計劃生育政策,必須對計劃生育政策做出調整,為其注入新的內容,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3.1“控制人口數量”與“優化人口年齡結構”兩手抓

經過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顯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這宣告我國人口的成功轉型。盡管由于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慣性等因素作用,人口總數還將繼續增長一段時間,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預示著人口增長速度將繼續放緩。因此,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前提下,我國人口政策應該逐步重視“優化人口年齡結構”。筆者認為,正確處理“人口數量”以及“人口年齡結構”之間的矛盾,是緩解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所在。具體的做法是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過低的地區有計劃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圍。目前,我國的生育率轉變在農村地區還是不充分、不徹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卻過低,如北京和上海,總和生育率已經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區仍然要嚴格控制人口數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區域可以適當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達到優化人口年齡結構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新條例擴寬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圍。條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沒有出現申請生育二胎的,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變。相關調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觀念上逐步發生了變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問題上都會全面考慮事業發展、經濟負擔等因素。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桂世勛教授認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數量控制和緩解老齡化之間找出平衡點,這有利于調節人口結構。根據上海的調整情況,我們可以預示,通過調整獨生子女的計劃生育政策來優化人口年齡結構是可行性的。

3.2重視人口素質的提高

老齡人口比重上升的結果會帶來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是勞動力來源的基地,在總體人口中處于核心地位。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多寡及其在總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關鍵因素。因此,為了緩解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短缺的形勢,國家的人口政策重心應逐步轉向以提高人口素質為主,必須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支出,鼓勵全社會各種力量投資辦學,并從政策上予以傾斜。通過提高勞動人口的素質來豐富勞動力資源,增強單位勞動力創造財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必須高度重視出生人口素質,重視出生缺陷和殘疾人口問題,降低新生嬰兒的死亡率。這對保證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3.3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既要以兒童、老人為出發點,同時也必須關注成年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