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加工市場分析范文

時間:2024-01-24 18:0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產品加工市場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福建 水產品出口 隱憂

2015年福建省出口水產品81.19萬噸,同比增長5.6%,貨值54.87億美元,同比小幅下滑0.8%,出口貨值占全國水產品出口總貨值的28.0%,重量和貨值同比增長率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1―4月,福建檢驗檢疫局轄區共出口水產品16.37萬噸、23.96億美元,同比增長7.58%、15.3%,在外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企穩回增。經過調研福建省30余家水產加工企業,提出相關發展建議。

一、企穩回增的主要原因

(一)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三明市梅列區出口鰻魚、長樂市出口鰻魚、東山縣出口海捕水產品、詔安縣出口養殖蝦和寧德出口大黃魚質量安全示范區均獲批國家級質量安全示范區,助力帶動產品質量提升,形成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效應。

(二)企業主動開展供給側結構改革

部分企業加強育苗和養殖技術研發,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如東山縣逸昌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共同研開發工廠化室內循環水健康養殖技術,掌握多種石斑魚育苗技術,與越南農業部門開展合作開展魚苗和技術輸出;另外,部分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強深加工產品研發。

(三)閩臺水產品貿易和東盟國家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水產品貿易熱絡

企業利用“一帶一路”的持續升溫以及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建設、中澳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有利契機,繼續擴大東南亞、臺灣、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份額,同時積極開拓歐盟、拉美和非洲等國際市場,進一步形成多元化的市場格局。2015年福建省水產品出口國多達109個、基本覆蓋全球,其中出口臺灣水產品突破11億美元,占比21.3%,對南亞、東南亞地區出口分別達1.06萬美元、18.8億美元,分別增長80%、16%。

二、出口穩定表象下存多種隱憂

(一)企業盈利水平普遍下滑

調研顯示,8成以上企業反映2015年利潤比往年明顯下滑。多數老企業處于極微利,部分新增企業甚至出現虧損情況。調研情況顯示,原料價格、人工成本明顯上漲,俄羅斯、日本、東南亞部分國家貨幣貶值,粗加工產品面臨東南亞國家的低價競爭等成為企業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9成企業判斷2016年形勢比2015年更加嚴峻。

(二)“融資難”問題未得到有效改善

由于原料收儲存在季節性,水產品加工企業往往需要大量資金用于流轉,加之水產品行業中小企業眾多,申請貸款難度較大。近兩年,各商業銀行紛紛緊縮銀根,減少授信額度,水產品出口行業利潤微薄,難以獲得除銀行貸款以外的其他融資。部分企業在行業快速發展期對行業前景判斷過于樂觀,大量融資上項目,在盈利下滑和銀行資金抽離的雙重壓力下陷入經營困難。

(三)貿易壁壘影響仍存

韓國頒布《進口食品安全管理特別法》和《農藥肯定列表制度》,加大水產品口岸查驗頻率,且出現以模糊標準判定我國出口產品感官、凈重不合格,以技術性貿易措施壓低價格的現象;出口歐盟水產品自2015年1月1日起不再享受普惠制優惠待遇,而東南亞等國卻并未受歐盟普惠制方案調整影響,這進一步削弱福建省水產品出口歐盟的競爭力;美國實施《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新規》,對我國出口水產品加嚴檢查;俄羅斯新注冊企業批準較慢。

(四)粗放式發展模式未徹底轉變

福建省水產品行業雖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但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品結構單一、無序競爭等現象較為普遍。在全國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出口基地東山縣,60家水產出口企業中年出口規模上億美元的僅有5家,占8%;一千萬美元以下的中小企業40家,占67.8%;能夠以自主品牌開拓市場的僅有6家,占10%。

(五)原料緊缺瓶頸未有效改善

水產加工行業對原料依賴性較強。過度捕撈、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近海海捕資源不斷減少。雖然近年來遠洋捕撈業發展迅速,但總量不大,短期內無法彌補海捕原料缺口。在養殖水產品方面,部分種類價格上揚競爭優勢減弱。

三、促進福建省水產品出口行業發展的有關建議

(一)扶優扶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合理規劃水產品加工產業布局,促進漳州、寧德等地水產加工業集群發展,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訂單式漁業,提高現代漁業組織化和標準化水平。完善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企業研發高新產品的補貼力度,引導有關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合作,推動行業精深加工技術水平的突破性提升,打造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集團化企業。在稅收、貸款、政府補貼等方面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大力扶持。

(二)群策群力營造優質營商環境

借鑒臺灣漁業協會先進經驗,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對內加強行業自律,避免同行業之間的惡意競爭和血本競銷。對外加強同其他國家行業協會的聯系,做好水產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滿足政府制定政策和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的需求。政府部門出臺政策、對企業進行獎懲時征求協會意見,提升協會地位。

(三)抓好質量安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

以質量安全示范區為平臺強化養殖環節和海捕環節的衛生安全監管。行業協會、有關部門要加強國外技術性貿易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建立信息庫及時傳遞并指導企業應對。探索與國際接軌的水產品全過程監控體系,狠抓源頭和關鍵節點管理,引導企業根據出口市場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標準認證。建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多部門合作機制,聯合企業共同應對不合理的貿易壁壘。

(四)多措并舉突破原料瓶頸

扶持水產養殖業發展,采取綜合措施穩定大宗水產品價格,防止大范圍波動損害養殖戶利益。加強養殖源頭監管工作,幫扶企業完善養殖企業和農戶備案制度,進一步規范養殖過程用藥管理。加強漁業捕撈監管,嚴格實行休漁政策,加大對“絕戶網”等非法捕撈方式的查處力度,劃定海洋保護紅線,全力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同時大力發展遠洋捕撈,鼓勵進口水產品緩解原料緊張局面。

參考文獻:

[1]鄭思寧.閩臺水產品貿易競爭與互補關系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3(1):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