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侵權范文10篇

時間:2024-01-31 06:42: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共同侵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共同侵權研究論文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對共同侵權作出了原則性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也涉及到了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問題(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八條),但是如何掌握共同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如何認定幾種主要形態的共同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以及如何確定共同加害人的民事責任,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正確回答,不僅能夠幫助解決司法實踐中的一些疑難問題,也可以為正在進行的民法典起草和相關的司法解釋提供有益的參考意見。

共同侵權的構成要件

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加害人為2人或者2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共同加害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首先是侵權行為,其構成應當符合某一特定侵權行為的要件,一般而言需要有加害行為、損害、因果關系和過錯這四個要件。此外,共同侵權行為還需要一些特別要件,才能構成“共同”的侵權行為,加害人也才因此而承擔連帶責任。

1.主體的復數性

所謂主體的復數性,是指加害人為2人或者2人以上的多數人。這些多數人均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而不存在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關系或者其他替代責任關系。同一企業的數個雇員在執行職務時對第三人造成損害也不屬于共同侵權,因為承擔責任的不是這些雇員而是他們共同的雇主。

2.意思聯絡或者行為關聯

查看全文

侵權法上共同侵權責任探析

共同侵權是相對于單獨侵權而言的,共同侵權涉及復數侵權主體,在構成要件與責任承擔上與單獨侵權相比,存在著特殊性;同時,共同侵權的形態在侵權法中的表現也是多樣的,各種類型的共同侵權相互之間在要件構成、責任承擔與抗辯事由等多方面也各具特殊性.因此,許多國家通常都以制定法形式分別類型對其作出特殊規定.我國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作為全面規范侵權責任的基本法,在借鑒國外立法經驗的基礎上,也對共同侵權的幾種具體類型進行了歸類,并在第二章用五個具體條文(第8條、第9條、第10條、第11條、第12條)對其分別進行規定;此外,還用兩個條文(第13條、第14條)對作為共同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的連帶責任作了具體規定.這樣規定的好處在于使比較復雜的共同侵權問題讓人一目了然.

一、共同侵權的涵義廣義上的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加害人實施的導致同一損害結果的行為.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含義:

第一,加害主體的復數性.共同侵權行為中的加害人必須是兩人或兩人以上,否則不構成共同侵權.當然,數人中的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民法理論認為,侵權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是其應當具有侵權責任能力,即對于事物之是非利害有認識辨別之能力.

我國侵權法上沒有明確侵權責任能力這一概念,但實際上我國侵權法上是承認侵權責任能力理論的,這可以從監護人的監護責任的設計中推導出來.

第二,損害結果的同一性.共同侵權中損害結果的同一性主要表現為如下幾種情形:一是指在狹義的共同侵權中,數人的侵權行為造成了同一損害結果.共同侵權行為的特點就在于數個侵權行為造成了同一的損害后果.二是指在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中,各行為人的行為偶然結合造成對受害人的同一損害.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1條和第12條都規定,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是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當然,這里的同一損害是數個行為偶然結合的結果.三是指在共同危險行為中,雖然數個行為人都從事了危險行為,但是最終只是造成了一個損害結果.四是指在教唆和幫助侵權中,其結果也表現為同一個損害結果的發生.

二、共同侵權的具體類型我國《侵權責任法》在借鑒各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對廣義的共同侵權行為進行了歸類,共用五個具體條文規定了四種類型的共同侵權形態.

查看全文

中國共同侵權規章的探究

關鍵詞:共同侵權共同加害行為擬制的共同加害行為共同危險行為

內容提要:在侵權法立法之際,我們應當再次探討該制度,以構建完整的、妥當的共同侵權制度。就共同加害行為而言,行為的“共同”的認定應采共同故意說,行為人應承擔連帶責任。就擬制的共同加害行為而言,應妥當認定教唆人和幫助人,同時應以責任能力為基礎,來確立教唆或幫助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時的責任承擔。就共同危險行為而言,它是指加害人不明,行為人應承擔連帶責任,并可以通過舉證因果關系不存在而免責。此外,共同加害行為制度不能擴張適用于無過錯責任案件,而共同危險行為制度可以擴張適用于無過錯責任案件;團伙成員的責任制度不宜規定的侵權法之中。

廣義而言,共同侵權行為包括:共同加害行為(也稱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擬制的共同加害行為(即教唆和幫助行為)和共同危險行為。在侵權法立法之際,我們應當再次探討該制度,以構建完整的、妥當的共同侵權制度。

一、共同加害行為

(一)共同加害行為的構成

共同加害行為,是指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的情形。例如,甲乙二人合謀殺害丙。共同加害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查看全文

共同侵權的要件與法則

一、民法上的共同侵權行為理論

傳統民法上的共同侵權行為,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和過失致他人損害的行為。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學界通說認為,共同侵權行為應具有以下特征:(1)侵權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2)數個行為人之間主觀上具有共同過錯,即具有共同故意或過失。(3)行為的共同性,即數人的行為相互聯系,構成為一個統一的致人損害的原因。(4)數個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共同侵權行為區別于普通侵權行為的關鍵就在于對“共同”的理解上。此間“共同”二字,原出于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的規定。根據該條的規定:“數人因共同侵權行為造成損害者,各人對被害人因此所受的損害負其責任。”我國學者對“共同”的含義歷來有兩種不同的學說:(1)主觀說。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特征在于行為人間在主觀上的共同過錯,這是各個行為人的致害行為連成整體,并由他們共同承擔連帶責任的基石,所以,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只能認定為各人的普通侵權行為。(2)客觀說。這種觀點認為,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不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或意思聯絡為要件。如果復數加害人的行為造成同一損害,各行為之間雖無共同通謀和共同認識,仍應構成共同侵權行為。這一學說,注重考察民事責任對受害人的損害填補功能。我國學者大多認同“共同”的含義,是指主觀上的共同,認為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特征在于數人致人損害。

與民法的共同侵權行為經常一并研究的有另兩種構成要件相似、極易棍淆的侵權行為類型,即共同危險行為和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

共同危險行為,又稱準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實施的危險行為都有可能造成對他人的損害,但受害人的實際損害具體是何人所致無法查證,法律推定數人均從事I損害的加害行為。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侵權行為均表明加占人有共同過錯.從結果上看,侵權行為人均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此,傳統民法上,廣義的共同侵權行為包括共同危險行為。但是,嚴格地說,共同危險行為和共同侵權行為是有區別的。主要區別在于:

1.是否具有共同的意思聯絡。在共同侵權的情況下,盡管并不要求都具備意思聯絡,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意思聯絡。然而,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必須是不具有意思聯絡。一旦各個行為人之間有意思聯絡,就構成了共同侵權。

查看全文

共同侵權行為淺議論文

摘要共同侵權行為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形態,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有較大爭議。綜觀有關的立法及判例學說,寬泛地認定共同侵權行為的成立是當今各國判例、學說的動向。由于價值取向的不同,關于共同侵權行為中“共同性”要件的認定也不同。主要的學說有主觀說、客觀說、折中說。從立法目的,社會發展水平及各學說的價值取向等方面分析比較,對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性”要件采取折中說較為可取。根據折中說,共同侵權行為必須符合以下構成要件:主體的復數性;構成共同侵權;侵權主體實施了共同的加害行為;損害結果的統一性。

關鍵詞共同侵權行為立法價值取向法律后果

一、共同侵權行為的立法概況

(一)大陸、英美法系立法及判例概況

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中大多有關于共同侵權行為的規定。《德國民法典》的規定開創了共同侵權行為的立法先河。這一規定對后事的侵權立法有很大的影響,被大陸法系國家,如日本、瑞士、法國,相繼采用。此外,意大利等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都有類似的規定。

(二)我國的立法發展概況

查看全文

關于共同侵權犯罪法律責任承擔研究論文

摘要:一直以來,因果關系都是共同侵權責任中不可或缺的客觀要件,不僅在加害人的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失之間起到中介的作用,使受害人的損害可以合理、正當地向加害人一方移轉,而且也滿足了社會道德和人類感情的需求,體現了司法公正。因此,只有整個共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統一完備,才能符合侵權法中既要保護人們合法的權益又要充分尊重人們自由的意志的立法精神。

關鍵詞:因果關系;共同侵權形態;原因力;相當因果關系說

因果關系在侵權行為中是確定案件的性質以及當事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重要依據。按照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的發生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關系是行為人是否承擔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理論上,它在傳統民事侵權責任四要件中居于核心地位;實踐中,它是維護司法公正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之一。

一、因果關系概述

(一)因果關系的概念

哲學上認為,世界是由運動著的事物所構成的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把它們從普遍的聯系中抽出來,孤立地考察它們,而且在這里不斷更替的運動就顯現出來,一個為原因,一個為結果”。因此,因果關系是指自然界和社會中,客觀現象之間所存在的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

查看全文

共同侵權的法律責任探究論文

共同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一般認為,共同侵權行為包括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又稱共同加害行為)、幫助和教唆行為以及共同危險行為。本文著重探討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即共同加害行為。共同加害行為是指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即我國《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中的“共同侵權”。關于狹義的共同侵權(以下稱之為共同侵權),其成立要件包括:(1)須加害人有數人。(2)共同行為人都具備侵權行為的要件。故各行為人均須有故意過失,其行為均須不法,均須有責任能力,其行為與損害間均須有因果關系。[1](3)發生同一損害賠償。如數行為造成數個不同的損害結果,則構成單獨侵權行為,而不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此為共同侵權行為的中心觀念,其所以異于一般侵權行為者,亦即在此。[2](4)共同行為人的行為須具有共同關聯性。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對于被害人所受損害,所以應負連帶賠償責任,系因數人的侵權行為具有共同關聯性。所謂共同關聯性即數人的行為共同構成違法行為的原因或條件,因而發生同一損害。[3]即對“共同”二字的理解不同,方產生“主觀說”和“客觀說”。根據王澤鑒先生的解釋,共同侵權行為中“共同”二字,是從德文“Gemeinschaftlich”翻譯而來,原出自《德國民法典》第830條的規定:“數人因共同侵權行為造成損害者,各人對被害人因此所受的損害負其責任。”該條文中所稱的“共同”,系指主觀的共同,既有共同的意思聯絡。[4]依據德國法院之判例及權威學說,該句中的“共同”是指“共同的故意(vorsaetzlichesZuzammenwirken)”,也稱“共謀”,即多個行為人存在意思聯絡,他們都明知且意欲追求損害后果的發生。[5]

關于共同關聯性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主觀說。數人對于違法行為有通謀或者共同認識時,對于各行為所致損害,均應負連帶賠償責任。主觀說在我國發展為兩個分支的觀點:①意思聯絡說。意思聯絡是共同加害行為的必要要件。并且認為,意思聯絡僅包括共同故意,而不包括共同過失。有學者認為,共同侵權行為如包含共同過失行為,必然混淆共同侵權行為與單獨侵權行為的差異。因為其認為“共同過失”是指“數個加害人內容相同或者相似的過失”。而這種過失往往產生單獨侵權行為。[6]②共同過錯說。持共同過錯說的學者認為,只要“幾個行為人之間在主觀上有共同致害的意思聯系,或者有共同過失,即具有共同過錯。”[7]支持此種觀點的原因有:加害人之間有意思聯絡而致其加害的程度較重;有意思聯絡者即承擔侵權責,使得某些對侵害起間接作用的侵權人亦要承擔責任,而如果根據客觀說,行為人只對直接結果承擔責任,有利于對受?害人的保護[8]:“正是基于共同過錯,各個行為人的行為才構成一個整體,它決定了損害的共同性與行為的共同性。也正是因為數個侵權行為人之間的共同過錯才使共同加害人之間承擔連帶責任有了道德上的基礎。我國司法實踐中也素來以共同過錯作為確定共同侵權的標志。”[9]同時,共同加害人中有無行為能力人的,不免除其他加害人的侵權責任。

第二,客觀說。在我國臺灣,過去實務上采取所謂主觀共同關聯性(即意思聯絡),但自“司法院”例變字1號后,則兼采客觀共同關聯性(即行為共同關聯)。[10]在近晚的德國和日本判例中,有些法官開始確認雖然數個加害人之間無意思聯絡,也可依若干情形而承擔連帶責任。[11]持此觀點的理由主要有:民法上的共同侵權行為和刑罰上的共同正犯并不相同。刑事責任以犯意為中心觀念,在民事責任,則以損害填補為目的。[12]以主觀為要件,意在以行為人違反倫理性的行為為制裁對象。近代私法侵權行為致損害賠償制度,既已被害人之損害賠償為重,則不能不并列客觀共同關聯性為共同侵權行為的發生要件。[13]亦有學者認為,主觀說不包含共同過失,這與過失承擔侵權責任的原則相違背。[14]

第三,折衷說。折衷說認為應當分不同的情況具體分析。折衷說有兩種不同的觀點:①共同過錯與客觀行為相折衷。主觀上,均有故意或者過失;客觀上,行為具有關聯性,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每一行為均是損害發生所不可或缺的原因。亦有一些學者認為,共同加害行為包含主觀共同過錯,亦包含主觀上無關聯,但是行為在一事件中緊密結合,造成不可分割后果的行為。[15]②意思聯絡與共同行為相折衷。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共同侵權包含兩種情形:第一,共同故意,即兩人以上互相通謀實施侵權行為…第二,損害結果的共同客觀且不可分。…”可見,折衷說將兩種主觀說分別和客觀說相結合,將共同侵權的范圍擴大了。但是筆者認為,對一個事物的判斷,不應該有兩個標準。對共同侵權行為的判斷,不能夠既有主觀的標準,又有客觀的標準。如果真如折衷說所言,共同故意包含主觀和客觀兩個標準,那勢必可以將共同侵權再進行區分,分為主觀的共同侵權和客觀的共同侵權,則共同侵權行為進行定義又有何意義,這樣不是對一個概念進行定義,而是對兩個概念進行定義。王澤鑒先生亦說“二者法律構造不同,難作同一的說明。茲分就其規范意旨及成立要件,加以說明。”[16]所以,本人認為折衷說不可取。公務員之家

將主觀說與客觀說進行比較,主觀說更加合理。第一:主觀說建立在意思聯絡基礎上,一侵權人因與他人有協助通謀,故應該對他人的行為負責任。并不違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原則,而客觀說缺乏為他人的行為負責的理論基礎。第二,根據主觀說,受害人只要對侵權人間有在意思聯絡負證明責任,而根據客觀說,當事人要對侵權人構成要件一一證明,對被害人來說未免苛刻。在主觀說中,本人認為共同過錯說更加合理。首先,共同過失不是張新寶教說所說的“數個加害人內容相同或者相似的過失”,這種對共同過失的理解,會將單獨侵權行為納入共同侵權行為。例如:在打獵的甲乙,因過失在射殺動物時誤傷丙。一人打中腿而一人打中胳膊,為單獨侵權。其次,有意思聯絡的共同過失行為是存在的。例如,甲乙兩人在山上共用一根棍子抬重物,都覺得棍子足夠粗,于是抬而走之,但棍子不堪重負而斷裂,傷及行人。在社會分工協作日益發達的現在,諸多工作需要兩人以上合作才能夠完成。合作的數人因存在共同的過失,都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報著僥幸或者過分自信的心理狀態的情況比比皆是,在這種情況下,其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應該承擔連帶責任。

查看全文

證券共同侵權行為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證券侵權案件中,侵權形態多以共同侵權形式出現。盡管《民法通則》對共同侵權作了原則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也涉及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連帶責任問題,[1]但實踐中對證券共同侵權制度的系統性研究仍尚付闕如。然而,我國證券市場發生的共同侵權行為可謂比比皆是:從內幕交易到操縱市場和虛假陳述,可以說只要有證券市場,就存在證券共同侵權行為。茲舉一例以資佐證。

2004年,江蘇瓊花上市前故意隱瞞國債委托投資事宜遭到證監會處罰。對于處于多事之秋的內地證券市場而言,江蘇瓊花案件無疑又開了一個惡劣先例,使我國剛剛面市不久的中小企業板因此面臨嚴重生存危機。在一片輿論譴責中,我們不禁要問:瓊花事件中哪些單位或個人需要對投資者承擔責任?哪些應該作為共同侵權人,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呢?該案例即涉及證券共同侵權責任問題。

上市公司及部分違法違規董事,應當作為虛假陳述共同侵權行為人。而對交易所而言,只是證券上市交易場所,并非發行上市文件的審核機構,不能作為虛假陳述共同侵權行為人。

根據證監會的《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暫行辦法》,上市保薦人的責任范圍要遠遠大于過去的上市推薦人,除非上市推薦人可以舉證證明不知情、被人故意隱瞞、自身已盡了勤勉盡責義務時才可免責。那么江蘇瓊花保薦機構閩發證券及保薦代表人吳雪明是否應該承擔共同侵權責任?[2]

審核上市文件的發審委及審核人員是否應該作為虛假陳述共同侵權行為人?根據中國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暫行辦法》,雖然證監會在發審委審核意見基礎上依法核準股票發行上市,但發審委只是程序審核、形式審核,在審核是否符合上市條件、審核中介機構的材料與意見書、審核中國證監會有關職能部門的初審報告后,提出審核意見。而對發審委及審核人員的監督權屬于證監會,但若產生重要審核失誤是否應承擔責任、承擔什么責任,規范性文件中并未提及。

查看全文

共同侵權有關問題探索

【摘要】共同侵權行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但其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按照共同侵權人之間有無主觀上的共同過錯(共同故意或過失),可將共同侵權行為分為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和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共同侵權人對損害承擔連帶責任,共同侵權人作為一個整體對損害共同承擔責任;共同侵權人中的任何一個人對全部損害承擔責任;在共同侵權人其中一人對全部損害承擔了責任之后,他有權向其他未承擔責任的共同侵權人追償,請求償付其應當的賠償份額。

【關鍵詞】共同侵權行為;意思上的聯絡;連帶責任

1共同侵權行為的概念與本質

無論是大陸法系民法典,還是英美侵權行為法,大多都有關于共同侵權行為的規定。《德國民法典》第830條規定:“1、(1)數人因共同侵權行為造成損害者,個人對被害人由此所受的損失負其責任。(2)不能查明數關系人中誰的行為造成損害時,亦同。2、教唆人和幫助人視為共同行為人。”第840條規定:“數人共同對某一侵權行為所發生的損害負有賠償責任者,視為連帶債務人。”《日本民法》第719條與《德國民法典》第830條基本相同,并包含了連帶責任的內容。《法國民法典》“侵權行為與準侵權行為”一章雖然沒有具體規定共同侵權行為,但該法典詳細的規定了債,在實踐中可以適用之。在早期英美普通法規則中,如果受害人對共同侵權人之一尋求起訴并請求承擔賠償責任,則不再有法律上的理由對其他共同侵權人請求承擔賠償責任。但這一早期的規則現已有所改動,以美國為例,大多數州都規定由共同侵權人分擔賠償責任,大概有20個州已經批準了《關于共同侵權人共同分擔責任的統一法律》(1939年制定,1955年修正)。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共同侵權行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但其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關于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問題,學者之間意見不一,大概分為主觀說、客觀說和折中說。持主觀說的學者認為各個加害人之間不僅須有行為之分擔,且需有意思之聯絡,即便是沒有共同通謀的意思,至少必須對損害有共同的認識。持客觀說的學者認為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并不在于行為人的主觀方面,而在于行為客觀方面的關聯性或者行為與損害結果的關聯性。也就是說,共同侵權行為以在客觀上具備了一定條件為己足,并不以主觀上的意思聯絡或共同過錯為必要條件。持折中說的學者認為判斷數個加害人的侵害行為是否具有共同性,或者說是否構成共同侵權,應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在共同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上既要考慮各行為人的主觀方面,也要考慮各行為人的行為之間的客觀意思聯絡,因為無論采主觀說或客觀說,對被害人利益的保護利弊兼具,為確實保護被害人,其最佳途徑,就是若數個侵權行為人有意思聯絡,就對所發生的不同損害結果也共同分擔責任,構成共同侵權行為。行為人雖然沒有意思聯絡,但是行為人之間客觀上造成了同一損害結果的,也構成共同侵權。按照共同侵權人之間有無主觀上的共同過錯(共同故意或過失),可將共同侵權行為分為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和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

(1)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

查看全文

行政行為與民事行為共同侵權論文

我國民法將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的侵犯他人人身權和財產權的違法行為規定為共同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主要由公民和法人等民事主體實施,侵權人對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違法行政行為也可能和一般民事侵權人實施的民事侵權行為共同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從而產生行政行為與民事行為共同侵權案件。對于這類案件的訴訟形式、審判方式和歸責原則,現行民事、行政及司法解釋都沒有作出規定,導致了司法實踐上的“盲點”。因此,對這一進行和探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行政行為與民事行為共同侵權案件訴訟形式的爭議

首先來看一個案例:甲從1998年開始在一魚塘養魚。2002年某縣建設局規劃了一條排水管道通往該魚塘,某通過該管道將超標污水排向魚塘,魚大量死亡。甲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確認建設局的規劃行為違法,并要求建設局和企業共同賠償其損失。本案案情并不復雜,建設局違法規劃排污管道和企業超標排放污水是原告主張造成其經濟損失的兩個原因。問題是本案到底采取什么訴訟形式進行審理,存在很多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本案甲起訴的案件性質是行政訴訟,甲起訴建設局要求確認規劃行為違法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要求建設局賠償屬于一并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而甲起訴企業要求賠償則屬于民事訴訟的范疇,不能在行政案件中予以解決。行政案件中人民法院只能審理建設局規劃排污管道是否違法并查明該違法行為在甲遭受的損失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判決建設局賠償即可。至于甲對企業的民事賠償請求,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甲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另一種觀點認為,人民法院可以將兩種賠償請求置于同一民事案件中一并審理。持該觀點的人認為,行政訴訟脫胎于民事訴訟,行政賠償也是從民事賠償中分化而來,而且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了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應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在同一民事案件中對民事侵權和行政侵權一并審理并無不可。

這兩種觀點都存在著明顯的問題。第一種觀點的問題是:其一,由于甲起訴的賠償請求是一個完整的訴訟標的,它由行政賠償請求和民事賠償請求共同構成,而且這兩項賠償請求合并裁判的必要性很高。不允許單就一項賠償請求審理裁判后,對剩余的部分進行補充裁判。也就是說,這里的行政賠償請求和民事賠償請求是一個必要的共同訴訟。行政案件中只審理甲的行政賠償請求,而將民事賠償請求另案處理不符合必要共同訴訟的審理原則。其二,由于企業在本案中存在明顯的過錯,人民法院如果在行政案件中不審查企業的過錯,判決由建設局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對建設局則有失公平;如果審查企業的過錯,判決建設局只承擔部分賠償責任,留下民事賠償請求在民事案件中審理,又會導致行政案件間接處理了民事案件應當審理的問題,使接下來的民事訴訟失去意義。因此,將甲的行政賠償請求和民事賠償請求割裂開來進行審理的做法行不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