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10:46: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集體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思想研究論文

社會主義一詞最早見于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英、法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一些著作中,它由“社會的”一詞衍生而來。該詞源出于拉丁文socialis,意思是“同輩的”、“同伙的”,體現著一種集體主義思想。

集體主義思想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派生。雖然人是以個體存在和發展為價值取向,但個體人必需在社會中才能存在和發展,必需把自己的存在和發展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聯系在一起。共同存在和發展就成為集體主義思想的核心。共同存在是類存在的先決條件。原始社會是一種形式上典型的集體主義社會,因為自然環境的險惡,生產能力低下,生活資料的短缺,迫使他們要過集體生活,否則就會葬送自己,葬送群體。世界各民族的政治思想蒙昧時期,其集體主義思想都是相當濃烈的。

社會屬性是人的二重性的一個方面,正因為如此,在人類政治思想中任何人的政治觀點或政治主張都不可能回避集體主義的存在。這是社會主義思想生命力強大之所在。

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種集體主義思想,在西方可以上述到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理想國》,在中國可以上述到《禮記·禮運》。對社會主義思想最明確的描述在中國是《禮記·禮運》,在西方是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的《烏托邦》。不過中國的“大同思想”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而產生,而是純集體主義思想的一種社會構思。我們現在通常所講的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對立物的社會主義,它從工業革命開始,是西方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的一種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這種社會主義是從托馬斯·莫爾開始,經過法國的圣西門(1760-1825年)、傅立葉(1772-1837年)、英國的歐文(1771-1858年)等到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我們現在區分的各種社會主義都是社會主義思想的一種流派。如果說西方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的《禮記·禮運》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最高社會道德理想,那么,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一個最大特點是它是作為資本主義初期剝削、壓迫、貧困、不平等現象的對立物對未來社會的最高道德構想。

所有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集體主義思想的衍生,是集體主義思想的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反映。社會主義思想在農業社會具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只是作為資本主義對立物的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才具有濃厚的奪取權力的政治色彩。思想是時代的反映。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初期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批判,它反映實行社會改造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弊端的愿望。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家都致力于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作為這種生產方式基礎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競爭。它們設想將來民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方式從資本家手中奪得支配生產資料和管理政府的權力。托馬斯·莫爾、意大利的康帕內拉(1568-1639年)、法國的梅葉(1664-1729年)、法國的摩萊里(1720-1780年)、馬布利(1709-1785年)等等與農業社會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大都希望社會溫情脈脈,保持農業社會,共同勞動,平均分配。與工業文明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仍然主張社會溫情脈脈,共同勞動,平均分配。

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可以表述為:社會主義思想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派生物,是人類共同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它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從屬于社會集體。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的學說中表述得最為充分和全面。馬克思講的人是抽象的人,群體的人,而非具體的個人。馬克思是從社會關系來論證人的本質、人性,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哲學基礎。

查看全文

集體主義思想研究論文

社會主義一詞最早見于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英、法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一些著作中,它由“社會的”一詞衍生而來。該詞源出于拉丁文socialis,意思是“同輩的”、“同伙的”,體現著一種集體主義思想。

集體主義思想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派生。雖然人是以個體存在和發展為價值取向,但個體人必需在社會中才能存在和發展,必需把自己的存在和發展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聯系在一起。共同存在和發展就成為集體主義思想的核心。共同存在是類存在的先決條件。原始社會是一種形式上典型的集體主義社會,因為自然環境的險惡,生產能力低下,生活資料的短缺,迫使他們要過集體生活,否則就會葬送自己,葬送群體。世界各民族的政治思想蒙昧時期,其集體主義思想都是相當濃烈的。

社會屬性是人的二重性的一個方面,正因為如此,在人類政治思想中任何人的政治觀點或政治主張都不可能回避集體主義的存在。這是社會主義思想生命力強大之所在。

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種集體主義思想,在西方可以上述到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理想國》,在中國可以上述到《禮記·禮運》。對社會主義思想最明確的描述在中國是《禮記·禮運》,在西方是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的《烏托邦》。不過中國的“大同思想”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而產生,而是純集體主義思想的一種社會構思。我們現在通常所講的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對立物的社會主義,它從工業革命開始,是西方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的一種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這種社會主義是從托馬斯·莫爾開始,經過法國的圣西門(1760-1825年)、傅立葉(1772-1837年)、英國的歐文(1771-1858年)等到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我們現在區分的各種社會主義都是社會主義思想的一種流派。如果說西方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的《禮記·禮運》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最高社會道德理想,那么,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一個最大特點是它是作為資本主義初期剝削、壓迫、貧困、不平等現象的對立物對未來社會的最高道德構想。

所有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集體主義思想的衍生,是集體主義思想的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反映。社會主義思想在農業社會具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只是作為資本主義對立物的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才具有濃厚的奪取權力的政治色彩。思想是時代的反映。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初期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批判,它反映實行社會改造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弊端的愿望。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家都致力于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作為這種生產方式基礎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競爭。它們設想將來民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方式從資本家手中奪得支配生產資料和管理政府的權力。托馬斯·莫爾、意大利的康帕內拉(1568-1639年)、法國的梅葉(1664-1729年)、法國的摩萊里(1720-1780年)、馬布利(1709-1785年)等等與農業社會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大都希望社會溫情脈脈,保持農業社會,共同勞動,平均分配。與工業文明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仍然主張社會溫情脈脈,共同勞動,平均分配。

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可以表述為:社會主義思想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派生物,是人類共同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它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從屬于社會集體。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的學說中表述得最為充分和全面。馬克思講的人是抽象的人,群體的人,而非具體的個人。馬克思是從社會關系來論證人的本質、人性,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哲學基礎。

查看全文

集體主義原則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關于“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論述,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學命題,同時也具有豐富的倫理學內涵。它所揭示的是所有制形式上的集體主義原則,從所有制層面涵攝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堪稱集體主義原則的經濟學表述。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對我國在改革過程中成功地探索公有制實現形式,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針對意義。

【關鍵詞】個人所有制/公有制/集體/集體主義

【正文】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4章闡述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時,無意中為后人設置了一道“哥德巴赫猜想”式的經濟學難題。這就是他所提出的在未來社會“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設想。這段話的完整表述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注:《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2頁。)100多年來,圍繞這道難題,人們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探索求解,但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事實上,即便是“哥德巴赫猜想”那樣的難題,也仍然是可解的。問題的關鍵是要在準確把握馬克思所要重建的“個人所有制”的本質基礎上,找到科學解答它的突破口。依筆者所見,馬克思所說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是一個經濟學和倫理學的雙重命題,是對集體主義原則的經濟學表述。與此相應,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就成了解答這道難題的最佳突破口。

一、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命題嗎?

馬克思上述命題的提出,確實是令經濟學界人士深感困惑的。不難看出,馬克思闡述資本主義積累歷史趨勢的那段話,包含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內在邏輯結構。構成這一邏輯結構肯定性前提的是“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它主要是指前資本主義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私有制。這種形態,以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個體家庭小農經濟最為典型。從社會視角看,一家一戶式的小農經濟,由于彼此缺乏內在聯系,呈現出一種極度的渙散性,互不相屬,各自獨立,老死不相往來。這就如同馬克思描述的法國農民一樣,“是由一些同名數相加而形成的,好象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而造成他們這種渙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進行生產的地盤,即小塊土地,不容許在耕作時進行任何分工,應用任何科學,因而也就沒有任何多種多樣的發展,沒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沒有任何豐富的社會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第693頁。)這種“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是原始和古典意義上的私有制,其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勞動者是自己使用的勞動條件的自由私有者,農民是自己耕種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業者是自己運用自由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注:《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0頁。),封建社會提供了這種古典私有制發展的全部條件。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

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運用:能夠列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事例,應用一定的道理說

明發揮集體主義調節作用的必要性。

2.能力要求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是集體主義思想

社會主義一詞最早見于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英、法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一些著作中,它由“社會的”一詞衍生而來。該詞源出于拉丁文socialis,意思是“同輩的”、“同伙的”,體現著一種集體主義思想。

集體主義思想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派生。雖然人是以個體存在和發展為價值取向,但個體人必需在社會中才能存在和發展,必需把自己的存在和發展同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聯系在一起。共同存在和發展就成為集體主義思想的核心。共同存在是類存在的先決條件。原始社會是一種形式上典型的集體主義社會,因為自然環境的險惡,生產能力低下,生活資料的短缺,迫使他們要過集體生活,否則就會葬送自己,葬送群體。世界各民族的政治思想蒙昧時期,其集體主義思想都是相當濃烈的。

社會屬性是人的二重性的一個方面,正因為如此,在人類政治思想中任何人的政治觀點或政治主張都不可能回避集體主義的存在。這是社會主義思想生命力強大之所在。

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種集體主義思想,在西方可以上述到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理想國》,在中國可以上述到《禮記·禮運》。對社會主義思想最明確的描述在中國是《禮記·禮運》,在西方是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的《烏托邦》。不過中國的“大同思想”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而產生,而是純集體主義思想的一種社會構思。我們現在通常所講的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對立物的社會主義,它從工業革命開始,是西方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的一種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這種社會主義是從托馬斯·莫爾開始,經過法國的圣西門(1760-1825年)、傅立葉(1772-1837年)、英國的歐文(1771-1858年)等到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我們現在區分的各種社會主義都是社會主義思想的一種流派。如果說西方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的《禮記·禮運》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最高社會道德理想,那么,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一個最大特點是它是作為資本主義初期剝削、壓迫、貧困、不平等現象的對立物對未來社會的最高道德構想。

所有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集體主義思想的衍生,是集體主義思想的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反映。社會主義思想在農業社會具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只是作為資本主義對立物的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才具有濃厚的奪取權力的政治色彩。思想是時代的反映。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初期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批判,它反映實行社會改造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弊端的愿望。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家都致力于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作為這種生產方式基礎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競爭。它們設想將來民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方式從資本家手中奪得支配生產資料和管理政府的權力。托馬斯·莫爾、意大利的康帕內拉(1568-1639年)、法國的梅葉(1664-1729年)、法國的摩萊里(1720-1780年)、馬布利(1709-1785年)等等與農業社會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大都希望社會溫情脈脈,保持農業社會,共同勞動,平均分配。與工業文明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仍然主張社會溫情脈脈,共同勞動,平均分配。

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可以表述為:社會主義思想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派生物,是人類共同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它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從屬于社會集體。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的學說中表述得最為充分和全面。馬克思講的人是抽象的人,群體的人,而非具體的個人。馬克思是從社會關系來論證人的本質、人性,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哲學基礎。

查看全文

集體主義原則的經濟學表述

【正文】

中國分類號:F091.91:B82—0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000—8691(2000)04—001—08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4章闡述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時,無意中為后人設置了一道“哥德巴赫猜想”式的經濟學難題。這就是他所提出的在未來社會“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設想。這段話的完整表述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注:《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2頁。)100多年來,圍繞這道難題,人們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探索求解,但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事實上,即便是“哥德巴赫猜想”那樣的難題,也仍然是可解的。問題的關鍵是要在準確把握馬克思所要重建的“個人所有制”的本質基礎上,找到科學解答它的突破口。依筆者所見,馬克思所說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是一個經濟學和倫理學的雙重命題,是對集體主義原則的經濟學表述。與此相應,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就成了解答這道難題的最佳突破口。

一、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命題嗎?

馬克思上述命題的提出,確實是令經濟學界人士深感困惑的。不難看出,馬克思闡述資本主義積累歷史趨勢的那段話,包含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內在邏輯結構。構成這一邏輯結構肯定性前提的是“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它主要是指前資本主義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私有制。這種形態,以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個體家庭小農經濟最為典型。從社會視角看,一家一戶式的小農經濟,由于彼此缺乏內在聯系,呈現出一種極度的渙散性,互不相屬,各自獨立,老死不相往來。這就如同馬克思描述的法國農民一樣,“是由一些同名數相加而形成的,好象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而造成他們這種渙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進行生產的地盤,即小塊土地,不容許在耕作時進行任何分工,應用任何科學,因而也就沒有任何多種多樣的發展,沒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沒有任何豐富的社會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第693頁。)這種“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是原始和古典意義上的私有制,其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勞動者是自己使用的勞動條件的自由私有者,農民是自己耕種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業者是自己運用自由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注:《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0頁。),封建社會提供了這種古典私有制發展的全部條件。

無疑地,這種“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滅他自身的物質手段,并進入其否定性的階段,即“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這是一種在生產的充分社會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與古典個體私有制相比,它實現了生產的高度社會化,體現了歷史的進步意義。資本主義私有制使個人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的積累的生產資料,從而大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資產階級日甚一日地消滅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的分散狀態,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使財產聚集到少數人的手里。”(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卷,第255頁。)與此同時,隨著生產社會化的不斷發展,它同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的矛盾不斷激化。隨著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的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于技術方面,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聯合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這樣,“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他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注:《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1頁。)這預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喪鐘的即將敲響,從而實現所有制形式上“否定之否定”式偉大變革,即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在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查看全文

集體主義價值觀及時代價值研究

[摘要]作為鄧小平價值觀核心的集體主義,主要包括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兩方面內容: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堅持集體主義,重視個人利益。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內在一致、本質契合,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

[關鍵詞]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

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鄧小平深刻體會到價值觀的重要性,始終強調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不僅本身具有豐富內容,而且與我們當下正在大力培育、弘揚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努力推進實現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價值內涵、價值主客體、價值取向、價值目標等各方面內在一致、本質契合,并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嶄新實踐之中。

一、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理論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價值觀思想,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體系,主要包括作為鄧小平價值觀精髓的實事求是、講求實效,作為其價值觀基礎的愛國主義,作為其價值觀主題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其價值觀取向的人民利益,作為其價值觀標準的“三個有利于”等。在這些價值觀體系中,集體主義是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1](P173)集體主義之所以能成為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主要是因為它既符合社會主義價值理論的邏輯要求,又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更重要的是,鄧小平的其他價值觀思想的全部內容,實際上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逐層向外如波紋般展開、推演和延伸的。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主要內容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集體是指擁有共同的經濟基礎、思想觀念、政治目的和社會利益,并且指向共同任務和活動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在這種組織形式中,成員個體之間相互結合、彼此協作。這種結合與協作,對個人有意義、對社會有價值。集體有不同的層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社會宏觀體系處在互動與交流之中。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集體具有高度的組織、團結能力和高水平的整合能力。只有在集體目標和社會目標同向一致的情況下,集體的行動才能獲得成功。對于集體和個人關系的不同思想認識與行為選擇,則區分出了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是人們關于在集體和個人關系中,集體和個人孰重孰輕、孰先孰后的一種態度、傾向和信念。集體主義作為對集體和個人關系的一種看法和處理,其核心是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把發展、鞏固和擴大集體利益作為人們活動的重要目標。[1](P293)鄧小平說:“我們從來主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必要時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2](P337)這一論述,表征著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三個方面的鮮明特征。其一,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這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堅實基礎,是其科學性的根本依據。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地位,人民群眾變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自此以后,一方面,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翁的人民個體,堅持為了國家和集體利益、為了民族和社會發展,不懈付出與奉獻,同時也為實現自己的夢想、需求與愿望不斷奮斗和努力;另一方面,國家和集體利益代表了人民群眾根本的、長遠的和現實的利益,人民個體在為國家和集體利益做貢獻時,其自身也從國家和社會不斷的整體建設、改革與發展中,得到物質與精神等各方面相應的回饋與滿足。其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這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根本要求。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2](P175)為什么鄧小平如此強調這一點?因為“如果相反,違反集體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違反整體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違反長遠利益而追求暫時利益,那末,結果勢必兩頭都受損失。”[2](P175-176)這樣一來,不僅集體利益不能維持,個人利益也不可能得到保障和實現。其三,尊重個人的價值,保護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個人才能的發展,這是集體主義的應有之義。集體主義并不是“目中無人”,并非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在主張集體與個人利益一致、集體優先的同時,集體主義也充分關注并且保障個人利益與價值的實現。而個人主義則奉行以個人和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價值觀,主張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中,個人是中心,個人利益是人的活動的唯一目的,把集體和社會作為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在實踐中,個人主義只能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更加尖銳和激烈,鄧小平曾對此明確指出,“特別要防止只顧本位利益、個人利益而損害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壞性的自發傾向”,[2](P362)要“批判和反對資產階級損人利己、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對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2](P369)第二,堅持集體主義,重視個人利益。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始終堅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發生矛盾時,前者服從后者。同時,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也主張,在國家和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個人的正當利益理應得到尊重,集體必須盡力保障個人正當利益,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并力求使個人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并非只講集體不講個人,只承認集體利益不承認個人利益。“我們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決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2](P175)現實中,每個社會成員必然都有著自己的個人利益、個人抱負和追求,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會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認識到片面強調精神引導的弊端,強調物質激勵的合理性與正當性。[3]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其中指出:“為國家創造財富多,個人的收入就應該多一些,集體福利就應該搞得好一些。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2](P146)鄧小平把個人收入多一些(即對物質利益的重視)看作廣大群眾長期存在的行為目標,客觀上是對包括物質利益在內的個人正當利益的肯定和激勵。鄧小平的這段話包含著一種意蘊,就是在一個正常、健康而有序的社會里,只有不斷滿足集體成員的個人利益,集體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生存并發展;一旦集體不再考慮并不能實際地滿足個人的正當需求時,就完全有可能迫使個人自己關心自己,脫離集體去謀取私利,從而誘發個人主義。因此,歷史地看,如果不能認識到傳統的絕對集體主義和國家至上的缺陷而片面強調對傳統的恢復,我們在現實中就會面臨宏大理想在“世俗生活”中無所適從的尷尬。只要人們自覺地把個人利益置于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之中或之后、之下,在為人民、為社會服務中獲得個人利益就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由以上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可知,作為鄧小平價值觀核心的集體主義,強調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把為集體服務作為一切活動的目的;個人利益來自為集體服務,個人獲取利益是為了更好地為集體服務,并進一步地給予集體利益。正如鄧小平所要求的那樣“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4](P378)這里,放在“首位”很重要,最終“目的”也很重要。同時,基于集體對個人正當利益與價值的滿足與支持,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也強調和突出個人利益,關心群眾需求,主張一切工作都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要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準繩,不能脫離群眾。因此,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也與其群眾觀密不可分。作為對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和群眾觀與時俱進的繼承與發揚,我們黨在新時期突出強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人為本,要以人民為中心、凸顯人民主體地位,要“為民”“務實”,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個人利益和具體利益,要從小處著手把握人民群眾的真實需要,關切人民群眾利益的現實性、層次性、多維性和豐富性,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國家和社會改革發展的新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二、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一致

查看全文

思政課集體主義教學論文

摘要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2006、2007版教材里只有不到一頁半的篇幅。增加一點內容,對便于教師授課、學生學習、踐行,應是可以考慮的。本文論述了不同集體的“真實性”,集體主義的指導范圍,集體主義與民主的關系三個問題,認為集體有不同的真實性,集體主義的指導范圍是和集體有關的事務,民主程序不是集體主義的充分條件,但是其必要條件。

關鍵詞集體主義教學真實性指導范圍民主

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說“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1]教材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無私奉獻、一心為公的最高層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中間層次和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的最基本要求”,這無疑為踐行集體主義原則增加了可行性。筆者認為在以下三個問題上,教材也可有所論及。

一、區分不同集體的“真實性”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確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2]集體是和個人相對的,但是否是說每一個集合、群體都算是集體,從而在其中都要堅持集體主義了呢?馬克思曾指出“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集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是存在的,……從前各個個人所結成的那種虛構的集體,總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而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因此對于被支配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集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3]也就是說歷史上有些集體是冒充的、虛幻的。譬如清朝的雍正提倡“以公滅私”。(《御制朋黨論》見《清世宗實錄卷二十二》)但恐怕沒有人會說他是集體主義典范。因為如雍正這樣的統治者就如黃宗羲在《原君》中所說的“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原君》)在這種十足的虛幻集體中,“天子無大公之德以立于人上,獨滅裂小民而使之公,是仁義中正為帝王桎梏天下之具”(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五》),還不如“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消除冒充的集體,產生真實的集體創造了條件。但是否能說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尤其是在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初級階段,每個集體都獲得了其真實性呢?筆者注意到已有論者提出了這一問題。《探索》2007年第3期有聶存虎的文章《對社會轉型期集體主義價值觀重新建構的幾點反思》。其中說“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存在著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利益主體,處于不同的經濟、政治利益關系中的人,從不同的利益觀出發,必然會有各不相同,甚至相反的價值訴求。這種現實中作為不同利益團體的集體還帶有一定的虛幻性。只有當集體是指社會主義國家整體或最廣大人民群眾和全人類時,這樣的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才具有絕對性。”[4]《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第10期有王舴的文章《試論集體主義與現代化價值取向》。其中說“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集體主義的論述中不難看出,集體主義原則具有明確的前提:一是‘真實的集體’…”[5]

查看全文

集體主義人格教育論文

摘要:如何處理好集體主義教育論文與學生的人格成長的關系,是一個現實問題。在處理這種關系時不僅不能淡化集體主義觀念,而且應借助強有力的紀律約束、共同的信念和輿論、普遍地實施友愛和關心的方法,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同時積極促進學生人格成長。

關鍵詞:集體主義;人格;成長

集體主義是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并作為文明的內核,延續至今。如今,當中西文明交融碰撞,當歷史走過廢墟、展望明天時,不少中國人對集體主義或多或少心存芥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強勢的西方文化以其濃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吸引了反思、尋覓的中國人。一時間,對個人主義的推崇、對自主人格的向往,催生了許多具有改革意義的教育思潮,九十年代后,“主體性”、“自主性”、“個性”、“獨立人格”等成為時尚教育術語。在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嘗試和實踐后,教育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教育制度與理念的脫節,教育觀念與行動的分離,愈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處理好集體環境中學生人格的自主成長,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

一、我們能否淡化集體主義觀念

當然不能。面對一個正值青春躁動期的學生群體,任何一個卓有成效的班集體管理者,都是不會忽視集體主義教育的。也許,有人會認為,正是管理者出于自己管理的需要,簡單而絕對地行使了自己的權力,導致學生人格成長的壓抑扭曲。不可否認,這樣的情形在教育界確實常見,尤其是對年齡幼小、不夠成熟的中小學生。為了克服這種現象,人們大力提倡尊重學生、弘揚個性,這確有必要。但是,不能走向另一極端。我認為,從學生人格成長的角度,幫助其尋找集體與個人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才是其人格健康發展的保證。

從個體的自然成長角度看,自我的成熟往往是學會扮演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必要條件。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詳細描述了自我成長的不同階段,從模仿他人到學會扮演游戲博弈中的角色,最終形成“概念化他人”,說明了自我是在群體中成長的;人格主義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繼承了弗洛伊德的學說并加以創新,提出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另一位人格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則明確提出,為社會奉獻而獲得自尊滿足的人才擁有健康人格。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不能脫離集體主義教育,良好的個性首先表現在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必要的社會責任感上。

查看全文

集體主義的合理性研究論文

[摘要]國家要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更為重要的是培養社會自身的和諧機制。集體主義作為和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相對立的社會組織形式和觀念,讓它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它的社會關懷作用,應該是建設和諧社會或和諧機制的一條有效途徑。

[關鍵詞]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巨型技術;和諧社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發展,集體主義在人們的日常觀念中似乎有些久違了的感覺,盡管社會還在以各種形式去宣傳和提倡。與此相反,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卻在人們日常觀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滋長蔓延。這正是對集體主義的合理性進行反思的大好時機,因為人們當前可能對這樣一些問題感到困惑,即如何理解集體主義的基本含義?集體主義存在的條件和界限是什么?個人主義能否包辦一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否需要集體主義?在當代強調集體主義究竟有何意義?人們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一方面是由于社會處在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現實和思想觀念相互交錯,人們難于作出判斷和選擇;另一方面,更主要是由于以往的理論工作只把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當作了論述的前提,而缺乏對這些前提進行分析,所以才導致人們缺乏思想的清晰性和堅定性。本文試圖從馬克思的勞動主-客體原則來考察這些問題,以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觀念,并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勞動主-客體原則下的集體主義思想

以往對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理論認識常常缺乏深入分析精神。人們一般認為集體主義就是集體占有形式和觀念形式;個人主義就是私人占有形式和觀念形式。集體主義要求集體利益優先;個人主義要求個人利益優先。人們很少去追問各種占有形式和利益優先原則的合理性或合法性問題。即便有時做一些類似的追問,但也只是局限在經驗層面的探討。人們有時對這些問題常常爭論不休,也主要是由于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感覺經驗當作理論依據,而沒能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來審視這些問題。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理論組成部分常常缺乏內在的連貫性。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這些問題距離現實生活很近,再加上長期以來的政治理論宣傳教育,人們對這些問題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并把它們當作不需要任何哲學闡釋和分析的既定事實和理論前提,所以這些問題很難深入人心。但熟知并非等于真知,只有真知才能達到思想上的堅定性。馬克思說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說服人。我們感到對這些問題要想達到真知,就必須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馬克思哲學原典中尋找理論根據,因為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論證是馬克思哲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被恩格斯譽為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中首先指出,他的哲學與以往哲學——不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的本質區別在于從人的感性活動或實踐活動基礎上來理解對象、現實、感性。在隨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其他的大部分哲學-經濟學研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實踐問題進一步集中于物質生產勞動這個主題上,認為物質生產勞動是現實的人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在生產勞動中必然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還是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語言的生產者。不僅如此,他們還把物質生產勞動看成是包括自然界在內的一切現實的感性世界的存在基礎。[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現實存在和思想觀念都是物質生產勞動這個主體的產物,它們都是在勞動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下才得以產生和發展,因而只有在勞動主-客體原則中才能得到理解。再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勞動主-客體原則具體化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關系中來闡釋現實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