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04:54: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老齡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老齡產業

老齡產業發展決策

1發展老齡產業的意義

1.1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和優質的老年產品,使老年人在有保障以及健康的社會條件下安度晚年生活,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重要前提之一。

1.2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只有大力發展老齡產業才能夠充分滿足和改善老年人所需商品和服務的市場供應,滿足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健身娛樂、養老服務設施等方面的需求,才能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3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查看全文

老齡產業發展論文

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詳細闡述了我國老齡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相應地提出了發展對策,以助于今后我國老齡產業的健康發展和逐步完善。

關鍵詞:老齡產業;問題;對策

1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關于老齡化國際上的定義標準是:60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了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7%。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數據,到2000年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7.0%,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10.3%,可以認為我國已經進入了老年型社會,我國人口已經面臨老齡化形勢。2006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43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11%。據我國學者預測,到203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達到3.1億,占總人口比重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高達4.37億,達到人口總比重的31.2%。“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形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老齡人口的迅速膨脹以及社會化和市場化的不斷發展,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增長,日益膨大的老年消費群體為老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老齡產業的發展將不僅有刺于老齡問題的妥善解決,而且更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而研究目前我國老齡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我國老齡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老齡產業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嚴重滯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老年消費群體的巨大需求。

查看全文

老齡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我國的老齡人口也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2006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43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11%,顯現了老齡化社會的突出特征。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到3.1億,占總人口比重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高達4.37億,達到人口總比重的31.2%。“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形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老齡人口的迅速膨脹以及社會化和市場化的不斷發展,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增長,洶涌而至的“銀發浪潮”給社會保障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日益膨大的老年消費群體又為老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老齡產業的發展將不僅有利于老齡問題的妥善解決,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其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同時,發展老齡產業會創造一大批新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和再就業壓力,促進人力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從而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而研究目前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老齡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

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增長所帶來的直接壓力,首先反映為沉重的社會養老負擔,到目前為止,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研究仍主要偏重于老齡人口的養老保障上,然而隨著老齡人口規模的激增,需求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老齡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將成為必然趨勢。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針對老齡產業領域的研究開始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老齡產業,也稱“銀色產業”,是以產品消費對象的指向性類群作為界定的依據和標準,從第一、二、三產業派生出來的新興的綜合性的特殊行業,是專門為老年人生產和提供產品和服務,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的各行業的集成或集合。其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五個老有”,即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齡產業實際上就是因為老年人的“五個老有”需求滿足而必然產生的市場供給體系。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學者在論述老齡產業時都認同老齡產業的興起是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適應老齡社會到來的產物。老齡社會與以往人類所經歷的年輕型或成年型人口結構社會最顯著的區別在于養老問題更加凸現。傳統家庭式養老模式或國家福利性養老模式已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化養老作為一種通過市場整合.優化社會資源的模式,不僅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總結經驗教訓基礎上做出的明智選擇,也將是大多數通常保有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必須選擇。發展老齡產業是老齡社會中社會資源傾向老年群體,或者說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日益增加的老年群體的需求將影響整個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化,老齡產業必然適應這一趨勢而產生與發展。老齡群體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齡產業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為老年群體提供符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需求是市場存在的前提,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是以市場的需求為原動力的,即市場需求刺激產業的產生與發展。當市場發展到一定規模即形成一定市場體系時,一個產業就形成了。市場是由人口、購買力和購買愿望三要素組成的統一體,老齡產業的產生與發展取決于由老年人口規模、老年人的購買力水平和購買欲望所決定的市場需求。同時由于老年需求的特殊性,老齡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更加復雜。發展老齡產業就是借助產業形式,利用市場機制高效配置社會、家庭與個人的養老資源,滿足老齡群體的養老需求。發展老齡產業必須考慮老齡化社會的背景:老年人口增多是老齡產業賴以發展的最基本的社會基礎。但是,依據市場理論和產業理論推導,老齡產業并不是人口老齡化出現之后才產生的,而是老年群體存在時就開始了。盡管規模和范圍不明顯,但可歸屬于老齡產業的雛形。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老齡產業發展的迫切性也隨之加劇。

查看全文

制定扶持政策,加快發展老齡產業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老齡人口的增長,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老齡產業的發展。不少專家、學者和老齡工作者,對這一產業進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為推進老齡產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受經濟收入、傳統觀念、資源配置、政策制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十分緩慢,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口急劇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急需國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大力推進老齡產業發展。這對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的穩步增長,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去年,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和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北京、上海、江蘇、安徽等13個省市老齡產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我國老齡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開始涉及養老服務、醫療保健、旅游、教育、房地產等眾多領域,其中養老服務領域發展較快。但是總體水平不高,區域之間不平衡,老年消費市場急待開發。

(一)老年消費需求增長迅速,對社會供求影響巨大

我國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1.34億,到2020年將增加到2.4億,約占總人口的15.6%。增長迅速的老年人口不僅對第二產業領域的產品有著巨大的消費渴望,而且在第三產業領域有著更為強烈、迫切的消費需求。

1.養老服務領域

查看全文

中國老齡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前景

一、人口老齡化為老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2005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為1.44億人,占總人口的11%,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為1600萬人。據預測,2014年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2億人。2020年將達到2.48億人,2026年將達到3億人,2036年將達到4億人。

2006年底,四川省60歲以上老年人為1167萬人,其中80歲以上的為120萬。四川每年從59歲跨進60歲的老年人口每年有70多萬,每年凈增40萬左右。據預測,201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1300萬人,2020年將達到1638萬人,2036年將達到2500萬人,占總人口的27.93%,達到最高峰。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和老年人口規模的增加,為老齡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在人口環境,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旅游、理財等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長,孕育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二、老齡產業發展的興起

老齡產業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老齡結構的轉變而出現的新興產業,在國外被稱為“銀色產業”。老齡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時間不長,人們對老齡產業的理論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目前,普遍認可的老齡產業概念是:老齡產業是指為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設施和服務,滿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包括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醫、學、為、樂、葬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需求的具有同類屬性的行業、企業經濟活動的集合。從上述概念的界定上看,老齡產業包括生產、經營和服務三個方面,它的內涵具有如下三方面屬性:一是老齡產業既包括有形的商品、產品,也包括無形的商品和服務;二是老齡產業所涵蓋的領域是多方面的,即衣食住行用等,基本包括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不但包括物質方面的商品和服務,也涵蓋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商品和服務;三是老齡產業不僅包括生產領域,也包括流通領域,以及相關的服務領域。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老年人是老齡產業的活動主體。按年齡段來分,又可將老齡產業分為高齡老人產業、低齡老人產業、“老人消費偏好產業”三類。老齡產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老年人,但不完全局限于年齡界限意義上的老年人口。有些人需未滿60歲,但因生理、心理或其他原因同樣對相關的老年產品和服務有著客觀的需求,他們也是老齡產業的直接服務對象。由于老年人群在社會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決定了老齡產業是一個帶有公共性、福利性特征的領域。老年產業發展的軌跡大致如下:

一是政府和學術界緊密結合,進行理論研究。1997年中國老齡協會與《光明日報》、北京大學聯合召開了首屆老齡產業研討會,2004年、2006年全國老齡辦又召開了兩次老齡產業理論與政策研討會。在老齡產業的基本概念、基本結構、主要領域、影響老齡產業發展的因素、發展老齡產業的國家政策支持等重要理論問題上逐步達成共識,為推動老齡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查看全文

抓住機遇,做強做大老齡產業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志:

歷時兩天的中國.羅江銀發產業論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今天就要結束了。這次論壇會上,來自生態、養生、保健、文化、旅游、醫藥、教育、城建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對老齡產業發展的現狀、前景、發展領域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討論,特別對羅江開發老齡產業的可行性,以及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都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為羅江縣政府今后規劃老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找到了又好又快發展老齡產業的路徑。由四川老齡辦、四川中華文化學會與縣級政府聯合主辦老齡產業論壇會,這在四川是第一次,這次論壇會為四川系統地研究老齡產業邁出了第一步,為推動全省老齡產業的發展開了一個好頭,它將寫入四川老齡工作史,各位同志也將成為歷史人物寫入四川老齡志。這次論壇我們將通過《四川老齡工作簡報》,將專家們的建言反映給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領導以及全國老齡辦。論壇上各位專家、學者們的發言,我們將整理成冊,印發給大家學習、研讀。論壇會預定的各項議程已圓滿完成,我代表主辦單位向承辦這次論壇會的羅江縣各部門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7年3月,“成渝經濟區”正式列入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成都經濟區又是中國“增長第四極”成渝經濟區的兩“核”之一。四川經濟總量的44%由成德綿創造,成德綿更是“核”中之“核”。地處成德綿經濟帶上的羅江縣,終于迎來了發展的機遇。2010年城際列車貫通后,羅江與成都的距離就只有半個小時,羅江在大都市的籠罩下,背靠成都經濟區這個強大的整體,怎樣做好生態經濟立縣、旅游文化興縣、綠色產業富民這篇大文章,確實很有研究。在這個大背景下,羅江縣委、縣政府選擇了發展老齡產業這個方向,一是為人口高度密集的成都、德陽、綿陽分流人口,減輕特大城市、大城市老齡人口帶來的負面壓力,二是面向全省、全國、全球老年市場發展老齡產業,并以此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我認為這個定位是有遠見的。

老齡產業包括哪些內容?老齡產業政策優惠包括哪幾個方面?老齡產業市場需求有多大?如何引導老年人消費?羅江發展老齡產業的優勢在哪里?羅江縣政府在老齡產業發展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這兩天各位專家、學者、領導都發表了各自的見解,為羅江,也為四川發展老齡產業建言獻策,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人口老齡化這么快,這與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有很大關系,計劃生育政策是好的,30年間,中國少出生了4億多人口,宏觀上為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歷史機遇,但微觀上卻造成了許多家庭的養老困難。國家雖然制定了許多針對獨生子女家庭的獎勵扶助政策,但還遠遠不夠。發展老齡產業,利用市場機制動員社會資源來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這是政府的必然選擇。老年人對國家的貢獻是很大的,政府有責任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1978年中國GDP只有3600多億元人民幣,改善生活只是一種奢望。2006年中國GDP達到20萬億人民幣,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國家財政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國家的經濟基礎已日益豐厚,再以經濟落后和財力薄弱來忽視包括老齡事業在內的社會福利事業,理由是不充分的。社會財富是一代人、一代人積累起來的,今天的發達,有前輩人打下的基礎,共建共享,共享共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老年人應當優先,因為老年人等不起。政府在發展老齡產業、老年社會福利事業上負有非常重要的責任。一個政府不能謀取國民的福利,不能解除人民的后顧之憂?那這個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要統籌兼顧,但在一些地方官員那里沒有落實。羅江縣委、縣政府是一個對人民負責的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重,以長遠發展為重,以老百姓安居樂業為重,把羅江和成渝經濟區融為一體,面向全國,面向未來,舉全縣之力打造老齡產業,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放在首要,歷史終將證明縣委、縣政府的決策是正確的!歷史也終將證明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正確的!希望羅江為四川發展老齡產業樹一面旗幟!希望羅江早日建成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基地!

查看全文

我國老齡產業發展論文

1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關于老齡化國際上的定義標準是:60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了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超過7%。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數據,到2000年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7.0%,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10.3%,可以認為我國已經進入了老年型社會,我國人口已經面臨老齡化形勢。2006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43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11%。據我國學者預測,到203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達到3.1億,占總人口比重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高達4.37億,達到人口總比重的31.2%。“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形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老齡人口的迅速膨脹以及社會化和市場化的不斷發展,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增長,日益膨大的老年消費群體為老齡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老齡產業的發展將不僅有刺于老齡問題的妥善解決,而且更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而研究目前我國老齡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我國老齡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老齡產業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嚴重滯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老年消費群體的巨大需求。

(1)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與指導。

市場的有效運行,需要一系列基本制度作支撐。盡管政府和社會各方面都認同老齡產業必須走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的路子,但到目前為止,針對如何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推進老齡事業的產業化發展,還缺乏一套全面系統的戰略思路和行業規劃。老齡產業涉及到我國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包括生產、流通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涉及工商、民政、老齡委員會、財政、勞動、社會保障、計委、國稅、地稅、物價、銀行等許多部門,這樣就導致在老年保障服務的實際工作中,存在著政出多門,難以協調統一,缺乏互補與合力的問題。費用征收、銀行貸款、財政資金支持等具體規定在實施過程中難以落實,社會企業、個人興辦老齡產業投資審批手續繁雜,優惠政策不落實,投資者在財稅、金融、地稅、信貸等方面很難得到相應的支持。政策與資金的雙重缺位,造成目前老齡產業發展后續乏力,使當前老齡市場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在規模和結構、數量和質量等方面均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查看全文

人口老齡化影響下的產業結構論文

一、理論傳導機制

關于老齡化因素影響產業結構的傳導機制,可以從需求與供給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存在四個主要的潛在影響渠道:消費結構、勞動力市場、資本供給和全要素生產率。其機制可以用圖1表示。

(一)消費結構

不同年齡階段消費主體的需求結構、需求數量不盡相同,因而人口結構變化必然會通過消費主體的需求變化表現出來。當老齡化程度加深時,老齡人口相對增長,而青年人口相對減少,這時,面向嬰幼兒、青少年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會逐漸萎縮,而面對老年人口的則會增多。老齡人口往往不傾向于消費那些價格昂貴的“奢侈品”或時尚品,而是更多地偏好類似健康、養生和醫療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務。這意味著針對第一、二產業的物質性商品需求可能會相對減少,而針對老齡人口服務的“銀發產業”會成為產業結構變化的重要動力。

(二)勞動力市場

從勞動力市場的數量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老齡人口比例的增加會減少經濟中適齡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從而造成勞動力供給的相對短缺。而從勞動力的質量看,中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學習能力下降,因而工作技能相對老化。老齡勞動力也不適應體力消耗大、節奏快的生產模式,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中,他們的工作效率會有所降低。為了適應這種適齡勞動人口年齡逐漸變大的特點,勞動支出中腦力勞動所占比重應超過體力勞動所占比重,這一特征意味著產業結構要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

查看全文

應對人口老齡化下智慧養老產業發展

[摘要]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面對嚴峻形勢,“十四五”規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指出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國對智慧養老產業的探索還不夠深入,存在老年人難以跨越數字鴻溝、養老產品和服務供需不匹配、養老產業相關專業人才稀缺、服務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提出要全方位提升老年人數字信息素養、促進智慧產品和服務的精準匹配、著力培養智慧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建立統一的智慧養老服務標準等智慧養老產業發展對策。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智慧養老;養老產業

2021年3月11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首次上升成為國家戰略。面對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綜合性的系統工程[1]。伴隨一系列國家戰略和政策的出臺,加快產業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促進養老服務業升級,我國迫切需要智慧養老產業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隨著互聯網、物聯網與智能終端等計算科學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逐漸發展推出新型養老方式———智慧養老[2]。與傳統的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相比,智能設備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替代了人力服務,解決了養老產業需要大量人力資源投入的問題,并降低了養老產業的投資成本。同時,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及時性能更快地響應老年人需求,更好地監測老年人生活及健康安全,信息化的智慧養老平臺能夠合理配置全國各地的養老資源,既能減少傳統養老設施引起的資源浪費又能根據采集的老年人需求信息提供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服務。

一、我國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現狀

(一)智慧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逐步擴大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我國老年人口持續飆升,尤其是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重急劇增加。截至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5%,預計到2025年其將上漲至全國人口總數的15%,我國老齡化人口將達到峰值。面對撲面而來的“銀色浪潮”,智慧養老作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新方式,其產業市場規模逐步擴大。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智慧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8萬億元,從市場規模發展趨勢來看,2022年我國智慧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養老產業體系結構初具雛形。自2020年后,基于前期互聯網沉淀的無形市場形成有形市場,智慧養老產業進入成熟期,預計到2050年智慧養老產業規模將達到22億元,養老產業體系結構完整。

查看全文

開創舉辦“銀發產業論壇”的先河

老齡問題是21世紀全球性三大社會問題之一。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為使“老齡化”問題受到社會關注,為在抓好老齡事業的同時,加強“老齡產業”的發展,6月1~2日中共羅江縣委、縣政府與四川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四川省中華文化學會共同在四川省羅江縣舉辦了“2007中國·羅江銀發產業論壇”。

論壇邀請了國內有關學術組織和老齡、社會、環保、生態、養生、保健、文化、旅游、醫藥、教育、規劃、建設等多方面的23位專家學者與老齡產業企業代表、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百余人參加,就人口老齡化問題、“銀發產業”的內涵和外延、銀發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前景、相關政策與市場需求等方方面面,進行了深入討論。特別對羅江開發銀發產業的可行性,以及有利條件和不足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為羅江縣政府今后發展銀發產業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找到了科學發展銀發產業的路徑。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中共羅江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盧也、縣政協主席鄧華明率四大班子領導及全縣鄉鎮領導、機關中層以上干部傾聽專家建言。縣委常務、副縣長陳天航主持了論壇開幕式。縣委副書記、縣長徐光勇在歡迎辭中表達了全縣干部群眾對建設生態羅江、打造“銀發產業”,推進縣域經濟縱深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對專家學者出謀劃策的熱切厚望。

聯合國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副秘書長李連仲先生趕赴論壇,做了人類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專題發言。并對羅江縣委、縣政府傾全縣之力,在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打造“銀發產業”,拉動一二三產業互動,促進城鄉經濟共融的做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孟俊修等老領導到論壇致賀,表達了四川省老領導對羅江發展銀發產業舉措的肯定和支持,對老齡產業健康發展的關注和期望。

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四川省中華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萬本根以《打造中國文化旅游生態示范縣,創造國家級銀發產業基地》為題作了主題報告。(本報6月5日已在A-3版《西部論壇》整版全文刊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