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08:42: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態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參加聚會的穿著和態度
參加聚會,一般適合穿羊毛外套,牛仔服、休閑服、茄克衫等。男士上身可選穿茄克衫、羊毛套衫、馬甲、T恤、針織衫、老板衫等各類休閑上裝。下身可穿牛仔褲、寬松褲等,也可選穿色調柔和的西裝和運動裝。春秋時節,男士的風衣也應派上用場,穿風衣的男士總給人灑脫的印象。腳上一般可穿皮鞋,出外旅游或配運動裝可穿運動鞋或休閑鞋。服裝整潔是男性服裝的基本要求,如翻領、胸襟平整,袖口無垢,鞋跟無磨損等,整體上要給人以干凈、利落的印象。男士上身穿茄克衫,下身配牛仔褲,穿運動鞋,給人印象精干、利索;一身牛仔裝,青春、瀟灑;一身運動裝,精神、有力;穿休閑裝,新潮、灑脫。不同的穿衣選擇有不同的效果,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氣質、適合當時場合的裝扮。服裝整體上要統一,不要上身穿得很休閑,下身卻穿得很正規。
女士選穿衣服較男士的選擇面更寬一些,套裙、休閑套裝、牛仔裝、運動裝、羊毛衫等都行。女士應備有一條長裙、一條長褲、一條裙褲、一條短裙,這樣配上不同的上裝,可搭配出許許多多穿法。時下流行的真絲小圍巾、雙肩背包,更為年輕的女士增添了不少俏麗。在非正式場合也要注意著裝的規范,也應穿出自己的風范。在非正式場合不要穿得很莊重,色彩得濃重的服裝也不適宜。
當赴宴者接到邀請后,應向主人表示感謝并準時赴約。即使因事或有病不能應約赴宴,也要在婉言解釋后誠懇表達謝意。既已應約,就須按時到場,增強時間觀念,養成準時踐約的習慣,改變那種以遲到顯示氣派、抬高身份的腐朽意識。赴宴者在赴宴時,最好帶點兒適當的禮品,以表達對主人的盛情和辛勞的謝意,相互寒喧之后,要在主人指引的座位上就座,并與主人或其他客人熱情交談,以增進感情,交流信息。女客人還可視情況下廚房幫廚。入席前,客人要洗手、整裝,未經主人提議,不要隨意地脫下西裝,解下領帶,甚至解開衣扣,卷起袖子,擺出一副粗俗、輕率、旁若無人、大吃一頓的架勢。
待一切準備就緒,賓主入席,宴會便在熱烈的氣氛中開始。這時主人舉杯祝酒,賓客應積極響應,舉杯致意,殷切地提議“為主人的盛情款待,為主人的家庭幸福干杯!”“感謝主人的熱情招待!”如此交杯換盞,互表衷情,會使宴席很快形成一種其樂融融的氣氛。
在進餐過程中,客人不能緘默無語,行為拘謹,也不可喋喋不休,毫無顧忌。而應選擇一些有關話題,如適當地對主人的烹調技術表示贊許。同時,為表示對主人技藝的肯定和人格的尊重,還要品嘗桌上的每道菜肴,切不可只吃一盤,不及其余,也不要用筷子在盤中翻來倒去,顯得旁若無人,又欠雅觀。在餐廳進餐時,則可根據主人的話題進行談論,說話時不要用餐具指點他人,也不可邊吃邊說。另外,吃飯時不能將身體貼近餐桌胳膊時也不能放在餐桌上,更不可起身夾菜。喝湯時用公勺盛,且盡可能不出聲響。當主人祝酒致詞時,不要再獨自吃飯。主人勸菜時,不必客氣地反復謙讓,應禮貌地與主人配合。如需抽煙,應征得女士的同意。當主人放下碗筷時,應盡快結束進餐,不可讓主人長久等候。
宴席之后,客人要主動幫助主人整理餐具,清掃餐桌,并小座片刻,與主人談話內容不可太寬泛,免得引起談興,久坐不散,妨礙主人休息。但至少抽去一支煙,喝去半盞茶,再起身辭謝主人。如需中途退場,應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爾后再離開。
廣告態度成因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在界定了“指向廣告的態度”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通過工具性條件反射來產生”以及“也可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認知過程的結果”這樣兩種指向廣告的態度的形成方式,并闡述了認知人格因素在指向廣告的態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態度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的,企業和廣告商在面對負向的指向廣告的態度時,首先是認清產生這種態度的營銷和廣告環境,并能動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轉變原有的看法,充分認識到消費者對廣告的反應,不僅僅是一種刺激反應,同時也是一種認知反應,廣告的制作和傳播應建立在對目標消費者的心智和行為的深入研究和仔細分析的基礎上。
廣告可以影響和改變消費者對某一特定的產品和品牌的態度,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作為長期暴露在廣告中的結果,消費者會對廣告本身形成一定的態度,即指向廣告的態度。
指向廣告的態度是消費者或受眾對特定的暴露場合中特定的廣告刺激,以喜愛或厭惡的方式加以反應的心理傾向。這一概念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理解,狹義的是指消費者針對某一具體廣告的態度,廣義而言是消費者對廣告這種信息傳遞方式或促銷方式,以一貫的喜歡或不喜歡的方式行動的習得傾向,本文主要從廣義的角度來分析。
廣告是一種重要的消費信息來源,廣告所提供的信息減少了消費者搜尋信息的時間,從而降低了他們在尋找產品上所花時間的經濟成本,并為復雜的購買決策提供了簡單而又能減輕焦慮的答案。按理說,廣告應是消費者愿意支付的一種服務,為何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卻要拒絕或盡量減少對這種服務的支付即出讓注意力,而成為廣告的忽視者呢?
要回答上述問題,就得分析指向廣告的態度是如何形成的。態度的形成指主體對某一給定的對象(比如廣告)從沒有態度到有一些態度的轉變,這種轉變是一種學習的結果,換言之,態度是習得的。一般情況下,態度的形成基于三種方式:因經典性條件反射而發生;通過工具性條件反射來產生;也可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認知過程的結果。就指向廣告的態度而言,其形成主要受后兩種方式的影響。此外,認知人格因素也在指向廣告的態度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由欺騙性廣告引發的工具性條件反射產生的指向廣告的態度
端正學習態度調研范文
一調查目的
語文學習態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長期的語文學習體驗中,對于小學生來說。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段時間里不被輕易改變。。因此,研究小學生語文的學習態度,對于語文教學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
態度對于一個人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態度是一種習得的內部狀態,常常說態度決定一切。影響著一個人對某事、某物或某人作出的選擇。
就是對學生持久穩定的內在心理傾向。學習態度既是總體的又是具體到學科的總體的學習態度反映了學生對學習或積極或消極的傾向,學習態度。容易觀察判斷的但對于具體學科的學習態度是復雜的小學生正處在打基礎的學習階段,每門課程都不能有所偏頗,而小學生往往是由自己的愛好來選擇是否學習某門課。可能對某門課很感興趣,花費大量時間學習,但對某一門課程可能索然無味,只是應付差事的學習。即使是具體的一個學科,比如語文,學生也可能喜歡閱讀而討厭寫作。所以說,具體到學課的學習態度是極其復雜的。
二調查方法及對象
根據本次課題的性質和研究目的,我采用的調查方法主要為問卷調查,個案收集。對象為本校三、四、五年級的全體學生。重點跟蹤四年級學生。
好教學態度是種習慣
一、教學態度的重要性
什么是教學態度,很難下定義,教學態度作為一種內在心理構成,太抽象了。可以用很多的形容詞,積極的、認真、負責、懶散、敷衍等。最直接的一個量化標準就是你對教學工作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多少,你要知道,學生課堂上的輕松愉悅與一次次的成功體驗式教師課前花了45分鐘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鉆研時間換來的。
美國作家湯普森在《年輕教師的五項修煉》中提到,教師的教學態度以及對提升自身知識與技能的努力程度,決定了他能否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教師的教學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師以什么樣的態度面對學生,決定著學生的成長;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工作,決定著自己工作的成敗。教學行為與教學態度具有一致性。年輕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端正教學態度。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教學態度
(一)加強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
人的態度積極與消極
卑鄙的小人?你們的作為已經做得很無情好離譜了,再不懂得實事求是,還是這樣無情的亂世,不理在鬧事,那你就真的無藥可救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要各自為之,一切都是事實證明的,別再做虛偽的事,作惡毒的為了,這樣你會離人性和真理越來越遠的,因為那么虛假的東西你都還以為是自己理所當然要做的,自己所有的,太離譜了。我們來到世界生活著就必須要有勇氣正視應對這個虛偽惡毒無情的社會作風。這個社會很亂的,明明是自己錯了,硬要說是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敢作敢為敢當,應對這個虛假惡毒無情的消極人生看法作為。
在這個社會求活,很多人會這樣認為,我理得你管多,我有我的世界,我有我活世方式,我有我的人生方法。你算什么?我就要看沒慣你,拉幫結派孤獨你,我就要嫉妒你,我就要傷害你。我就要用虛偽、惡毒、無情、霸道的手段作為活世方式。你又能怎么樣呢?我同你亳無相識,經下過往而相見,對啊在個亂世虛偽的社會時代活著,要解決的問題根本都不是我又能怎么樣不怎么樣的對你的問題之中。愚蠢、惡毒,無情的人啊,我與你在這個世界同一個時代生活的人根本不是能么樣不怎樣看問題和次解問題啊。人類的社會要解決這個虛偽惡毒亂世的時代,我們人與人之間是不可能怎樣不怎樣這個問題來到問題的。我們人與人之間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人們掌握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始終按照唯物辨證法的規律運行,來決定思維方式對待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根據問題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在人們認識和掌握中實行處理這個人與人之間在虛偽惡毒無情的人與人之互動的矛盾中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這個解決方法的解釋會產生很多人的疑問,就在我們人民群眾,貧民百姓說起,你說的那么的簡單?就解釋人與人之間實際生活交往所產生矛盾問題的解決。當今社會現象我們是貧民百姓在最實際最簡單論據,人與人之間日常進行往來活動過程,達到認識客觀規律決定人與人之間的實踐活動造就人的世界;人通過實踐活動掌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對世界的改造形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須經過社會實踐活動人的創造改變形成一個屬于人世界。
是的,我們人類是不能有這樣的悲觀消極主義來形成對人生觀看法和認為的。我們人人都共同活在這個世界,人類的社會時刻都在發展和進步,是不可能因一個人消極悲觀痛苦不科學看法而停止發展不前的。更不會因一個人的得失成敗怨世無助甚至絕望,社會的形象也不會因你而改變。人類社會的前途永遠都是光明樂觀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個積極向上,樂觀奮斗的人生觀看待世界,對待人們社會的發展,我們生到世界不是天生自然就有權、錢,名、利給你賞受的,所以我們不要為自己的失落、貴淺而消極痛苦的看待世界,悲傷怨世對待人生,總想著的都是一種悲觀和絕望的情緒。這樣會因個人的主觀性意識引起人與世界關系而產生個人不良互動做出的壞事。因而我們的思維要在現實的本身反映出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而所確實的,都要是積極向上的存在所發展人們社會樂觀向上主義,人的意識積極向上是一種人生境界,結合成人的進化觀。我們每個人都要各自為之,此生來到世界活在人類的社會中,必須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在科學世界觀指導下不斷向上前進,積極發展社會,創造一個屬人類自己的世界。
人類社會的存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就是一種復雜又必須面對而形成的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人類的社會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改造世界。一個屬人世界對象就是創造人類世界的本質。我們個個都是人類的社會成員,創造一個屬人的世界對象就得掌握實現改造世界的對象為人的目的。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改變物質世界的力量,對象實現人類對事物認識和人的需要而創造事物。人類改造世界從客觀主義對事物實踐活動決定人在社會一切活動的活動。首先就要從物質生產開始解決人類的吃、喝、穿、住的問題。人的觀念想法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系著人改變世界實踐活動的本質;就是創造物質的力量改變人類吃、喝、穿、住的方式。物質的力量是客觀世界物質的基礎實為實踐改變人生活的方式。人的生活方式由客觀事物基礎為基本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實現,發展過程不斷改變人生觀和世界觀,人類一切成果實踐活動就是改造世界。人的目的,就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的對象,是社會發展實踐活動過程主要因素,從實踐活動過程,達到實現根本物質的內容,物質的生產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互換活動產生新的物質改變過程。由此變換和生產新的物質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在客觀世界不斷的滿足人的需要。在人的本質上看,最基本構成人類的生存前提,就是能夠生活。只有生活著才能進行一實踐活動的活動。人的生活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所決定人的生活的需要去創造物質,在客觀世界物質的改造達到人的目的追求,在此追求到達目的過程中不斷的研究、認識、從中實驗科學實踐活動中解決人類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總結人類實踐活動意義及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斷改造世界,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
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結果,都是人在社會生活所需要的物質發展客觀規律對象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要解決的結果。因而在階級時代生活的人們,通常會因自主意識能力限制著,往往難以實現個人理想、目標。而困擾著個人的生活計劃,就如此淺見現實驗證人生態度,個人常常因某種小事情的不如意,就隨意主觀現象產生悲觀看待形成消極不良的人生態度。失去自信見不到希望,情緒越來越惡化,悲觀看世界消極看人生。就這樣在這個不良的人生態度形成個人不正確認識世界和人生,這一切錯誤的根源,引向個人越來越惡毒、偏見、嫉妒、愚蠢,從這種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里不斷的產生人的思維從不良方向想去,不論是從人從事從物都會從壞的方面著想的。這種錯誤的認識,生下一切壞處的根基,卑鄙無情的手段在社會度世過活。這都跟一個人知識和生活方式直接落地生根,歸根結底積極向上的人就是正確人生態度,消極悲觀的人就是錯誤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人生態度有一個積極樂觀向上進住心。看到人生的光明前途、看到美好世界的未來,在科學世界觀指導下積極向上奮斗,在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推動下不斷鞏固科學世界觀,發展社會。
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研究
一、引言
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是旅游項目開發、營銷與運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外學者關于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與態度的研究起步較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國內學者對其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多結合實證分析,研究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感知,以及旅游地居民感知與態度的影響因素,另外,國外學者還注重相關理論依據研究,如刺激指數理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等。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旅游業的興起,鄉村旅游作為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被認為是帶動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本研究以邕寧區為例,旨在探究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建議與借鑒。
二、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域概況。邕寧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南寧市東南部,地處南亞熱帶季風區,轄5個鄉鎮,9個社區、65個行政村、402個自然村,全城區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人口34.81萬人,2005年進入撤縣設區新階段。邕寧區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民間藝術多彩多姿,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田園景觀與民族文化。近年來,邕寧區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影響力不斷擴大,鄉村旅游業為全區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二)研究方法與過程。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半結構式訪談法與因子分析法,以研究邕寧區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調查問卷共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調查樣本的人口統計學特征。第二部分為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調查,共14個題項,主要由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與政府支持等維度構成。第三部分為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調查,共3個題項,主要由鄉村旅游地居民對當地旅游發展的支持意愿與滿意度構成。第四部分設置為開放性問題,調查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問卷的第二與第三部分利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1~5分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本次研究選取那蒙坡、那貴坡、五圣宮、徐漢林烈士陵園這四個邕寧區較具代表性的鄉村旅游地為調查地點,問卷發放對象為邕寧區鄉村旅游地居民,共發放調查問卷130份,回收130份,回收率100%,篩選后得到有效問卷126份,有效率96.92%。運用SPSS22.0軟件對問卷第二與第三部分所獲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特征。在進行后續因子分析前,對鄉村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態度題項進行信度分析,第一次分析結果顯示前者的Cronbach’sα系數小于推薦值0.7,經過調整,剔除了問卷第二部分的“旅游使當地物價、房價上漲”題項,調整后兩者的Cronbach’sα系數均大于0.7,表明問卷量表設計合理,信度較高。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調查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根據回收得到的有效問卷數據,整理得出調查樣本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如下表1。在被調查者中,男、女比例分別為45.2%與54.8%,性別分布較為均衡;在年齡結構方面,被調查者均為成年人,具有較好的獨立思考能力,其中41~50歲年齡段占比最高,其次為31~40歲、18~30歲年齡段;在文化程度方面,被調查者受教育程度大多為初中與高中/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最少,被調查居民總體文化程度不高;在月收入方面,被調查者月收入大多分布于2000~5000元段,其次為2000元以下與5000~8000元段。總體而言,調查樣本的各項人口統計學特征分布廣泛,質量較好。(二)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分析。1.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因子分析。運用SPSS22.0軟件對問卷第二部分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數據進行KMO檢驗與Bartlett球形檢驗,即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15,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概率P值為0.000(P<0.01),表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轉法提取公因子,并以特征值λ>1且因子載荷值≥0.4為標準進行篩選。處理后,共提取得到4個公因子,13個旅游影響感知題項均落到相應公因子中,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8.722%,表示這4個公因子對所有信息的解釋能力較好,將其分別命名為“社會失序與環境破壞”“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效益”“政府支持”與“經濟效益”,因子分析結果見表2。2.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特征分析。在經濟影響感知方面,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影響正面感知較強。公因子“經濟效益”均值為3.53,表示鄉村旅游發展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產生了積極的經濟影響。在訪談中發現,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帶來了更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居民就業結構發生變化,部分居民從以往的務農、外出打工轉業為經營旅館、農家樂、景區接待等旅游服務業或靠土地租賃、土地流轉承包的股份分紅增收,相比以往經濟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邕寧區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也有居民表示未感知到明顯的經濟收益,現階段只有一部分人從旅游業中獲利。在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影響感知方面,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為其帶來的正面影響感知較強,而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感知較弱。公因子“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效益”均值為3.87,表示當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積極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影響感知較為明顯,尤其是“旅游使當地民俗與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與傳承”“旅游使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更為完善”兩項。公因子“社會失序與環境破壞”均值為2.77,其包含的四個題項分值均較低,表示當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消極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影響感知并不明顯。在訪談中發現,當地居民大多對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基礎設施完善以及村容村貌、社區環境改善予以肯定,表示并未有較大的環境污染、鄉村景觀美感破壞以及長期交通堵塞的困擾,但也有村民表示,景區仍存在旅游配套設施不足、疏于管理等問題。另外,村民表示發展旅游業在讓當地變得開放的同時,也更好地發掘和傳承了傳統文化。在政府支持感知方面,當地居民對旅游業發展中的政府支持感知較弱。公因子“政府支持”均值為2.95,其包含的三個題項分值均不高,尤其“當地政府發展鄉村旅游、作出決策時會征求我們的意見”題項,表示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當地居民對政策支持與政府引導的感知不強,特別是在社區參與、民意收集方面。在訪談中發現,僅部分居民在政府的引導下參與了旅游經營活動,仍有許多有意愿參與的居民苦于不了解相關政策、缺乏資金支持與技術引導。另外,也有居民表示,自己雖然愿意主動為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提出意見,但當地政府在政民溝通上存在不足,社區居民參與無門。(三)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分析。1.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態度的因子分析。運用SPSS22.0軟件對問卷第三部分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數據進行KMO檢驗與Bartlett球形檢驗,即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54,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概率P值為0.000(P<0.01),表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轉法提取公因子,并以特征值λ>1且因子載荷值≥0.4為標準進行篩選。處理后,共提取得到1個公因子,3個旅游發展態度題項均落到其上,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1.514%,表示這個公因子對所有信息的解釋能力較好,將其命名為“旅游發展態度”,因子分析結果見表3。2.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態度的特征分析。由表3可見,邕寧區鄉村旅游地居民對當地旅游發展的態度較為積極正面。公因子“旅游發展態度”均值為3.62,其中題項“我對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感到滿意”分值相對較低,表示當地居民對邕寧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基本滿意,并對其抱有正面積極的支持態度,愿意為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建議、貢獻力量。在訪談中發現,雖然當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帶來各方面效益予以肯定,并愿意提供支持,但表示其仍存在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景區管理方式不當與宣傳不足、缺乏政府引導與政民溝通、旅游業發展只使一部分人獲利等問題,這也是居民對當地旅游發展滿意度相對不高的部分原因。
改變教育態度推進師生合作
學校教育活動中,常出現學生不合作現象,究其原因錯綜復雜,本文試圖分析教師不當教育態度與方法易導致學生不合作現象的產生根源,并提出幾點建議。
一、常見的幾種不當教育態度與方法
1、師生關系中地位的不平等導至師生難以溝通情感
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所處地位與作用有差異,如果教師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突出教師的教育活動中的優越性,或以專制、教訓的態度來教育學生難以激起師生心靈的共鳴,導致學生對老師產生情感隔膜,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對教師一旦產生抵觸情緒,哪怕教師的話再對,學生也難以聽進去。
2、教育學生時,教師忽視了教育方法的科學性與藝術性
學生作為獨立人格的人有其固有的身心發展規律,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師必須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與方法,努力尋求師生心靈互適的支點以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簡單的教育形式,單一的教育方法無法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容易使教育流于形式,也有的教師為了使學生刻骨銘心,常用“強刺激”方法,諸如對學生說些風涼話,揭學生的短,出學生的丑以求得學生的反思與上進,這些做法是有害的,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
清潔是一種態度
他家有特多瓶瓶罐罐裝飾品,光是擦那些東西就要擦一天。最厲害是他的廚房總是像新的一樣,沒有一點油跡,洗菜盆也是光亮如新。
西諺CleanlinessisHoliness(清潔就是圣潔)是打哪一天開始說的就不清楚了。但是越來越覺得有道理。光是打扮干凈整齊不夠,要家里都能干凈整齊才靠近這句諺語的境界。能做到這種境界的人不一定圣潔,但是肯定是做事認真的人。
認識幾個可以說已經很靠近“清潔就是圣潔”的境界的朋友。好像都是年紀稍稍大一點的。其中一位是獨居的老先生。每天一大早就到健身房去鍛煉,然后就回家整理花園和做清潔。下午看看朋友,晚上就看電視。他花園有多漂亮就別說了。家里一個人住大概三百平米的三層樓,也沒有阿姨,但就是沒法找到一點點的灰塵。他家有特多瓶瓶罐罐裝飾品,光是擦那些東西就要擦一天。最厲害是他的廚房總是像新的一樣,沒有一點油跡,洗菜盆也是光亮如新。
認識老先生時間長了,漸漸地明白到能夠做到這個地步,不是勤快的問題,是做人態度的問題。它的家就是一種認真的態度的表現。因為就是家里有阿姨的朋友家里,也沒見過如他家那么干凈整齊的。顯然這不光是有沒有時間和體力的事。一個專門做清潔的阿姨,無論如何要比我這朋友有更多的時間和體力來花在打掃整理上,但是偏偏就是沒法做得到他的地步。
老先生家里專門用來清潔的東西也是多得嚇人。一柜一柜的各種各樣的清潔劑,每一瓶都有它的特定用途。有時候什么掉到桌上了,我可能就會隨便擦一擦,擦不掉就算了。老先生可不能接受,必須把它處理好。要真不行的話,可能就把桌子換掉了。
我問他這樣累不累,他說不累。我看著倒是挺累的。他也不是說樂此不疲,心理有毛病。但是他就是必須如此才能心安。清潔就是圣潔。要能做到圣潔我想本來就不是易事。要做到比別人都好,肯定是累的。我不愿意這么累。所以也離圣潔很遠。所以我說,清潔就是態度的問題。
深究國學研究態度立場以及舉措
一、根據梁濤先生的看法(見2009年12月7日本報《國學版》之《論國學研究的態度、立場與方法——評劉澤華先生王權主義的“國學觀”》),傳統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既成之物,是現實生活之當然的依據和標準。他的論據有兩個:1、軸心時代的智者奠定了民族自我理解的基本框架;2、文化的連續性和超越性決定了傳統對現實、對未來具有永久性的價值。
我的觀點是,即便存在一個軸心時代,它也不能一勞永逸地窮盡真理。固然,一些偉大的思想家能夠超越時代的局限而把目光投向永恒,那不過是他們從自己寄身的洞穴里對萬物的真相和人類的本質提出的愿望與設想。我們所知道的唯一真理是,人沒有本質而只有歷史,人的本質只能歷史地呈現并向未來敞開,所以不會有哪個既往的時代會成為不可超越的頂峰——那樣的看法違背了我們的生活實踐的經驗和常識,也不符合我們作為自由主體的自我期許。
文化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卻并不具備超越性。文化不是帶有魔力的歷史的遺留物,而是人類生存的形式與方式。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進行文化建構和解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留下種種制度和觀念遺存,為歷史賦予一種可見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便是傳統。傳統不是超越性的既在,因為人就生活在傳統之中,時刻為傳統所生成并生成著傳統。
人們認為傳統值得弘揚是因為它耦合了現實的需要,觸發了社會大眾的欲求——我們所弘揚的內容其實是生成于我們生活實踐中的東西,只不過借用了傳統的形式而已。然而,傳統一旦被“弘揚”,它便被固化、被切割了,就像被供奉在廟里的神靈,剩下的只是一堆木石泥胎。這樣,“弘揚”的結果很容易走向反面:對現實的誤導和遮蔽——使我們的注意力離開現實的真問題而迷失在故紙陳堆里。一個自信的、開放的民族是不需要乞靈于傳統的,因為對任何傳統的思想文化資源他都能兼收并蓄。
梁濤先生“國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將傳統從歷史中抽取出來并分解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類不同成分,然后“從正面去積極地加以弘揚”。
撇開歷史的、現實的內容,將傳統的“積極方面”抽取出來,只具有認識論的意義。事實上,人們所能從傳統中抽取出來的“積極的”東西,只是一些有待發揮的價值信條和有待填充的概念形式而已。固然,它們曾經內涵著鮮活的現實內容,但這些“精華”的文化種子只有扎根于人們生產和生存斗爭的社會實踐并接受了現代價值的灌注,才會重新獲得生機。人們可以拿這些傳統的東西去“轉化”,去“返本開新”,只是不要忘了那是“舊瓶裝新酒”,因而沒有必要對瓶子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