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制制度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2-12-25 03:22:57

導語:河長制制度經濟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長制制度經濟學分析

摘要:“河長制”的出現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治理體系,該制度起源于地方政府的創新與實踐,形成了向上擴散的形勢,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本文將對該制度的制度效應、經濟績效等進行分析,并以大同市為例展開具體探討,由此獲得相應啟示。

關鍵詞:河長制;制度效應;經濟效益

一、“河長制”簡述

近年來,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特別是跨江建設工程、圍湖造田工程、非法采砂均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為此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引發江蘇無錫水危機。無錫市于2007年8月出臺了《無錫市河(湖、庫、蕩、氿)斷面水質控制目標及考核辦法(試行)》,在全國率先實行由地方行政首長負責的河長制,對河道湖泊進行水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全國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破壞、水污染和湖泊萎縮等問題依然突出。例如,在一些地方,污水的排放量非常高,有的地方侵占河流,圍墾湖泊,非法采砂,嚴重影響江河湖泊的健康,也影響到了防洪、航運安全。近年來,許多城市處于汛期時雨水暴漲,雨勢懾人,“到城市看海”已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用來進行調侃的一個話題。“河長制”是在地方黨組織和政府領導下,按照現行法律法規,堅持問題導向,落實江湖管理保護職責的一種制度創新。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以水資源保護、河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治理及水生態修復為主要任務,建立河流湖泊管理與保護體系,實現河流湖泊的未來利用。維護河流湖泊的健康,并通過建立清晰、協調、平衡的系統實現河流湖泊的實際功能,包括嚴格的監督和有效的保護機制。

二、“河長制”的施行意義

“河長制”主要是可以突破現有的法律制度和監管體制局限,讓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對水環境保護工作兜底,對河湖管理保護這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負起責,牽頭解決現有部門難以解決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以河長制工作為契機,建立了由市、縣、鄉、村組成的河流管理體制,并利用該方式實現了對河流管理權限的層層覆蓋,在實踐中形成了相應的工作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河長制”不僅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權力的效率,同時也調用了相關的社會力量,在加進流域管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河長制”迫使沿江沿湖企業改變一些傳統的生產方式,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為主要發展目標,幫助企業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由此對河流污染形成了有效控制。根據近年來的實踐成果,“河長制”通過深化和創新控制機制,規范了流域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大大改善了流域的環境質量,有效破解了河流生態難以改進的問題。

三、“河長制”實行的經濟績效

“河長制”是為保護水生態、節約水資源、控制水環境而設計的,該制度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實行了一系列保護資源、改善環境的政策,進一步實現了環境保護和監督效益。通過該制度實現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由此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模式的轉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該制度實行之后,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第三產業的增長率高于第二產業的增長率,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在浙江、福建等地,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經濟生態成功范例,都與“河長制”的實際施行有著密切聯系。

四、“河長制”實行的制度效應——以大同市為例

按照分級管理、屬地負責的原則,大同市建立了市、縣(區)、鄉(鎮)、村四級河長體系。2018年前半年,各級河長共巡河13226次。各級河長在巡河中,發現并整改的主要問題包括河道傾倒垃圾擠占河道問題、污水入河等問題。針對污水入河問題,大同市市政管委會采取緊急措施,對七處入河排污口進行整治,將污水引入了污水處理廠。針對巡河中發現的河道垃圾堆放問題,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當地政府對所轄河道內的垃圾進行了清理,恢復了河道原貌。四、結語該市編制了河流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先后編制完成了桑干河、御河、大清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規劃總投資313.24億元,取得了上級在政策和部分資金上的支持,推動了一批重點河道治理項目落地實施,該市范圍內主要河流的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實現全覆蓋。同時該市還對河流狀況進行了巡查和治理,全市7條主要河流干流總長度535.2公里,已完成治理98.09公里,正在治理40.74公里。未整治的396.37公里中,有209.69公里已編制治理規劃,82.35公里(南洋河)正在編制規劃;沒有編制規劃的104.33公里,大部分河道地理位置偏僻,處于自然原生狀態,沒有受到人為侵擾,可以看到,該市的“河長制”實行之后效應明顯。

五、“河長制”如何進行制度創新的啟示

“河長制”的運行效益表明,這是政府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進行體制創新的一次成功實踐。該制度考慮到當地的環境狀況和治理成本,明確了污染控制的責任。它不僅繼承了傳統的環境責任制思想,而且創新了制度形式,將行政主體在河流生態環境改善過程中的作用發揮了出來。該制度在山西省大同市已初見效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實現了擴散導向的制度實行效率。雖然“河長制”最初被認為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權宜措施,但在目前認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協調聯動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不力)的情況下,該制度依然可以對河道治理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河長制”的相關制度不能作為環境管理體系來長期實施,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目前河長制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而忽視社會力量,缺乏污染控制能力,缺乏有效的監督,導致行政問責的有時不及時。因此,未來還需將單一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深入思考環境管理體系的設計與實施,建立長期的環境管理模式,調動全社會參與環境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更多的實際成果。

參考文獻

[1]朱玫.論河長制的發展實踐與推進[J].環境保護,2017(1).

[2]孔凡斌,許正松,陳勝東,等.河長制在流域生態治理中的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J].鄱陽湖學刊,2017(3).

作者:陳國華 單位:大同市水利勘測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