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發展思路

時間:2022-06-13 05:05:00

導語:加快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發展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發展思路

摘要:生態工業園是根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建立的現代工業系統,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闡述了生態位的基本理論,分析了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的內涵,從生態位的角度提出了提升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生態位生態工業園競爭力

21世紀,世界各國均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也就是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1989年,Frosh和Gallopoulos提出“工業生態學”概念,隨后人們發現了丹麥卡倫堡工業共生體,“工業共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學者們通過對丹麥卡倫堡工業共生體的研究,找到了工業生態學實踐的直接方式——生態工業園。自此,生態工業園實踐在全球范圍內廣泛開展,世界各國掀起了一股建設生態工業園的熱潮,項目涉及多個行業,各具特色。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從2000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對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截止2008年12月,已批準建設的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發展到30個,其中行業類園區9個,綜合類園區20個,靜脈產業類園區1個。在國家級開發區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工作,對于全國其他各類各級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也有著重要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全國大部分省市甚至部分縣都開始建設自己的生態工業園。但是生態工業園目前的實施狀況并不如預期。蔡小軍等研究表明:國外只有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給出了較詳細的技術經濟效益分析,國內只有魯北生態工業園有資料顯示獲得了相對較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本文從生態位的基本理論出發,闡述生態位理論與生態工業園競爭力兩者之間的聯系,旨在通過本文的研究,對生態工業園的規劃建設起到一定的啟迪作用。

一、生態位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在眾多的生態學理論中,生態位理論一直處于十分醒目的地位,生態位理論現已被普遍認為是生態學的核心思想。生態位是指群落中某種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間、發揮的功能作用及其在各種環境梯度上的出現范圍。物種之間的生態位越接近,相互之間的競爭就越激烈。大多數生態系統具有不同生態位的物種,這些生態位不同的物種避免了相互之間的競爭,同時由于提供了多條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途徑,有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根據本文研究的需要,列舉以下生態位基本理論:

(一)群聚理論

生物營養級或者資源種團內部形成大小不同的群,這是群內部的一個特征。對于一個特定的種群而言,群聚的程度取決于種的生理特點、天氣及其他環境條件、種的分工合作等。溫度、降水等物理環境的影響常常使種群呈現非隨機分布。種群總是避免過于分散和過份擁擠,使種群內個體擁有最適宜的生態位,能獲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條件。

(二)隔離與領域性理論

種群中個體間或者小群體產生隔離(isolation)或者保持間隔(spacing)可以減少對生存需求的競爭,對種群調節有重要的作用。某些生物種群的個體或者家族常將它們的活動局限在一定的區域內并加以保護,這塊地方稱為領域(territory)。領域性是保持個體或群之間間隔的積極機制。這種隔離減少了競爭,防止種群過度消耗食物資源、水和其他營養物質。

(三)種內競爭與自疏理論

物種內個體之間的競爭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中,種內競爭明顯受密度制約。在有限的環境中,種群數量越多,對資源的競爭就越激烈,對每個個體的影響也很嚴重,死亡率可能會升高而出生率下降。由于物種內競爭和密度是緊密相連的,即無論何時產生競爭,它都既來源于密度又作用于密度。因此,物種內競爭具有調節種群數量的動態趨勢。

(四)種間共生理論

種間共生理論又稱種間正相互作用理論,包括偏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是指兩個生物種群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所得,但二者之間不存在依賴關系。偏利共生是指兩種共生植物,一方得利,而對另一方無害。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生物種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互相得益。共生的結果使得兩個種群都發展得更好,互利共生常出現在生活需要極不相同的生物之間。種間正相互作用者的存在傾向于擴大實際生態位。

二、生態工業園競爭力內涵

競爭力是一個既具有廣泛涵義又極具爭議的概念。一般來說,競爭力是指一個行為主體與其他行為主體競爭某種(些)相同資源的能力。從競爭的行為主體來看,可將競爭力分為國家競爭力、區域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作為基于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范式下建立的生態工業園區,其競爭力研究從總體上講也應該是屬于區域競爭力的一個子概念。但生態工業園構建的目的在于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一點是生態工業園與現有各類開發區的重要區別,所以有關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的定義也應該存在差別。蔡小軍等結合國內外文獻將生態工業園競爭力定義為是生態工業園在實現環境影響最小化的前提下,擁有比其他競爭對手更高的綜合素質,這種更高的綜合素質使生態工業園具有比競爭對手更高的生產率,進而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另外,很多學者認為工業園區的實質是一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企業集群。產業集群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集群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及其集體協同效應,可以獲得諸多經濟效益方面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通過支撐機構和企業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個區域創新系統,進而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研究實際上是為生態工業園健康可持續發展而服務的。

三、生態位理論與生態工業園競爭力

(一)群聚理論從生態學的角度解釋了生態工業園

生物食物鏈中同一營養級生物或者資源種團群居生活在一起,要避免過分分散或過于擁擠,以使種群內個體能獲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條件。同樣的道理,建立生態工業園可以使園區內的企業享受到諸多好處。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基礎建設、信息服務和物流便利,可以充分享受集中的供應渠道和客戶優勢。俗話說,“輕霜凍死單根草、狂風難毀萬木林”,講的也是群聚優勢的道理。不過,與生物集聚不一樣,同類型的生態產業集聚并沒有擁擠效應。相反,聚集在一個區域同類型企業越多,聚集優勢越明顯。它們對供應商有廣闊的選擇空間,可以把自己產品展示給更廣大的顧客群體,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使其自身的競爭能力不斷提高,進而提升整個生態工業園的競爭力。同時,生態工業園區同類型企業多,可以避免生態工業園區的剛性化,增強生態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結構的穩定性。

(二)種內競爭理論與生態工業園競爭優勢分析

生物物種內競爭和密度是緊密相連的,競爭來源于密度又作用于密度。物種內競爭具有調節種群數量的作用。同理,生態工業園產業鏈中同類型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來源于企業數量又作用于企業數量。當某產品生產企業很少時,需求旺盛,供給不足,這時每個企業都能在有利的環境中較快增長;當某產品生產企業具有一定數量時,供需基本上保持平衡,這時企業之間為了爭奪資源和顧客就產生了競爭,從而淘汰成本高的企業,保留成本低、技術好、管理強的企業,進而調節著該種產品生產企業的數量。競爭的結果不只是優勝劣汰,優勝企業還必須面臨許多技術先進的潛在進入者的威脅和競爭,從這個方面來看,生態產業系統的競爭比生物界的競爭更加多樣化、更加激烈。生態工業園產業系統內同類型企業之間的競爭與生物種內競爭有一點明顯的區別,產業系統內的競爭的結果并不只是企業數量的減少和留存企業平均競爭力的提高,而是生態產業園區該產品生產企業數量的增加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相關企業數量的增加和生態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的加強。

(三)隔離與領域性理論與特色生態工業園

生物種群之間產生隔離,可以減少對生存需求的競爭,而領域性是保持群間隔的積極機制。綜觀世界各地五花八門的生態產業園,都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這種地域性是生物界的隔離與領域性理論在產業系統中的反映。在構建生態產業園區和產業鏈時,應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和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域特點,構筑特色生態工業園,這樣才能做到成本優勢、提高園區內生態產業的競爭力。

(四)種間共生理論引導建設生態工業園產業鏈

種間共生理論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偟膩碚f,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至少對一方有利,而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副作用。在建立生態產業園和規劃生態產業鏈時,要充分利用種間共生理論,使生態產業鏈條上的產業單位之間盡量有正面的相互影響,避免負面的不利影響。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講,就是構建生態產業鏈條時,是對原有產業系統的帕累托改進。

四、結語

充分利用生態位的理論知識指導生態工業園及其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將十分有利于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的提升。確定生態工業園及企業的生態位,構筑特色生態工業園,有利于構筑生態產業鏈,有利于工業系統的持續穩定發展,有利于吸納贏利的企業,并促使這些企業在全球、國家或地區等不同層面擴大潛在的或已有的市場份額,徹底避免了由于園區定位雷同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在確定生態工業園生態位的同時,進一步確定園區內企業的生態位,組建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企業。園區內的企業可以通過經營規模上錯位、檔次上錯位、業態上錯位、類別上錯位、時間和空間上錯位,形成企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進而提升整個生態工業園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