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中的新農村策劃

時間:2022-08-23 09:19:15

導語:縣域經濟中的新農村策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經濟中的新農村策劃

一、引言

縣域經濟發展需要依靠縣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依據本縣域具有的生態環境,自然條件,人工狀況,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以及所屬較大經濟區域內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對本縣經濟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布局等做好統籌規劃。縣域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城鄉差距不但加大的情況下,對農業實行工業反哺,帶動農村發展的舉措。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新農村規劃需要有關政府部門依據農村的自然條件(包括氣象條件,地形條件,水文地質,人口資料,歷史改革等),以及社會條件(包括土地利用及分布,村民居住條件)和經濟條件對農村產業特色,人口,發展方向和規模,古建筑保護等進行合理的總體規劃,一般以5~10年為發展規劃期限,若發生重大環境變化或規劃期滿時應該及時調整規劃。縣域經濟發展與新農村規劃兩者相互協調,互為一體。縣域經濟發展能夠為新農村規劃工作提供方向,合理的新農村規劃能夠有效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下文首先闡述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在此背景下對新農村規劃工作的具體內容作了概括,在此基礎上探析了縣域經濟發展中如何做好新農村規劃工作。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

縣域經濟發展需要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重點發展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優勢經濟和特色經濟。縣域經濟作為一種綜合性經濟的同時又是一種區域經濟,在具備國民經濟一般性特征的同時又兼具區域特色。因此,制定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應該秉承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應該突出特色,重點開發,做大市場,不能也不應該搞全線出擊,面面做大。只有如此,才能避免與其他地區結構雷同,產業趨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強化自身優勢和特色。縣域經濟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實現本地資源優勢與市場需求的有效結合。縣域資源優勢對于發展地區特色經濟,保持地區經濟優勢具有顯著作用,但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所謂的特色必須與符合市場需求才具有經濟價值。因此,縣域經濟發展須以市場為根本性導向。縣域經濟發展不能目光短淺,考慮經濟發展只從自身資源出發,而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努力參與資源利用競爭,不能局限于區域經濟格局,要對虛擬經濟進行充分利用,這樣才能通過聯合與合作等市場橋梁和紐帶促成經濟的持續深化發展。縣域經濟發展須將縣域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循環中,實行對外開放。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擺脫行政區域局限,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經濟循環交流,始終不渝地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任何自給自足,保守的,封閉的潛意識和經濟觀念勢必導致經濟差距擴大,經濟落后。這是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維持縣域經濟持續高效率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開放性,只有以開放觀念作為主導,才能有效地發展外向型,開放型經濟,因地制宜發展多樣化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才能提高縣域經濟開放度。縣域經濟發展須依托城鎮,使縣域經濟發展的經濟效應達到聚集規模。要以發展城鎮為載體實現縣域經濟的工業化,就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產業聚集。在發展縣域經濟時應該重視小城鎮建設與鄉鎮企業發展的同步性,重視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高度相關性。在此過程中還應該秉承規模經濟原則,生產專業化原則,比較利益原則,才能引領企業集中于具有比較優勢的城鎮,進而大大加快縣域經濟的工業化進程。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實現產業互動,提高產業協調性。產業間的連鎖互動依賴于產業間的關聯度,如果產業間的關聯度過低,將導致產業鏈條伸展困難,嚴重制約欠發達縣城的經濟發展。在引導和規劃縣域經濟發展時應從宏觀的角度注重產業關聯性,清除制約產業互動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障礙;從微觀的角度應該主動適應產業互動,展開產業鏈條,實現產業溝通,尋求并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縣域新農村規劃的具體內容

縣域新農村規劃工作須形成合理村莊規模,對舊村進行改造,合村并點。我國當前大部分縣域農村居住分散,農房占地多,村莊規模小,數量多等狀況尤為突出,如何在這種狀況中配套基礎設施,集約利用土地,改善農村景觀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最大難題。為了集中處理垃圾,污水,方便上下水道,供暖,道路等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配套必須在地域上實現居民點的相對集中。因此,縣域新農村規劃必須按照節約用地,緊湊發展,強村并弱村,大村并小村,合并相鄰村等原則,結合當地實際發展要求,通過實行有關優惠政策,對現有農村居民點的布局結構進行調整,對村內閑置宅基地要進行妥善清理,利用村莊原有用地治理“空心村”,改造舊村,在減少村莊數量的同時擴大村莊規模,撤并人口少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引導農村人口向居住社區集聚,社區的選擇必須秉承有利生產且方便生活的原則,有限考慮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的社區。要合理控制中心村的居住人口規模。中心村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一是改造舊農村,對農房進行集中布置,合理配套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二是以富村帶動窮村,以發展快的村莊兼并過于落后的村莊,通過發展快的富村帶動較落后的村莊聚集成中心村。縣域新農村規劃工作必須依托城鎮,以縣城為中心,形成村鎮縣城體系。眾所周知,工業化始于城市化,縣域經濟工業化需要就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獲取規模經濟,發展城鎮載體。縣域城市化發展通常不能跟上工業化進程,這種現象在經濟欠發達縣域尤為明顯,嚴重制約縣域經濟的深入發展。因此,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應堅持規模經濟,生產專業化,比較利益等原則,合理定位城鎮功能和規劃城鎮布局,完善城鎮管理體制。縣城作為縣域中心,是新農村建設的中流砥柱,對縣域發展起著帶頭作用,可以且應該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起到“龍頭”作用。城鎮作為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結合點,一方面聯系城市,接收城市輻射效應,另一方面聯系廣大農村,能夠指導和協調本區域內各種產業的發展,且能通過輻射帶動周邊鄉村,聚集生產生活資料為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新農村規劃應重點建設市場發達,經濟繁榮的中心城鎮,再通過其示范作用和輻射力帶動欠發達村莊和城鎮的發展。

四、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新農村規劃工作

縣域新農村規劃要緊密結合自身資源、環境、經濟條件,以縣域經濟發展為核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發展與新農村規劃工作兩者的協調統一。首先,縣域經濟發展為新農村規劃工作提供方向。縣域經濟發展是縣城發展的根本性目標,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必須以縣域經濟實際發展特征為出發點,才能制定出科學的經濟發展戰略,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大規模縣域經濟建設。新農村規劃涵蓋了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必須服務于特定發展目標,是一種詳細的具體規劃。而縣域經濟作為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結合體,是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環節,對實現農村經濟甚至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具有決定意義。因此,新農村規劃必須服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次,新農村規劃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新農村規劃通過采取多項措施,綜合協調建設農村經濟,政治,社會,科技,用地,交通,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實現多種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居住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可以說,縣域經濟發展的落腳點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規劃,它能通過結合本地實際,合理布局,統籌兼顧,逐步向農村引入縣域規劃建設項目,以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切實提高農民生產技能,轉變農民生產經營思路,促進農村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對縣域經濟發展起著強有力的促進作用。

五、總結

綜上所述,要搞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新農村規劃工作,必須把新農村規劃和縣域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與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結合起來,將新農村規劃置于縣域經濟發展體系之下,將兩者融會貫通,使縣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兩者協調統一,把改變村容村貌、改善鄉村生活條件與發展鄉村經濟和鄉村社會事業相結合,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