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網絡對大學生影響論文
時間:2022-12-31 05:46:00
導語:沉迷網絡對大學生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消極影響
1.對學習的消極影響
許多沉迷網絡的學生對網絡有著強烈的依賴感和需求感,對其他活動則缺乏興趣或難以集中精力,缺乏時間感,記憶力減退,甚至喪失自尊和自信,學習效率自然下降。由于沉迷網絡,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網絡上,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學業,不斷逃課、熬通宵、無法及時完成作業,導致成績一路下滑,并因此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成績進一步下降,然后再通過網絡來逃避這種不愿看到的學習現狀,由此不斷惡性循環。
2.對身體健康的消極影響
長時間坐在電腦跟前,極其影響身體健康,包括視力下降、整體體質下降。大學生還處在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應該多參加體育鍛煉,而長時間沉迷于網絡,且不說電腦輻射的傷害,大腦神經持續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會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視力下降,引發心血管、胃腸功能等各種疾病,對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3.對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沉迷網絡給大學生心理帶來的消極影響要遠大于對身體的影響。惡性循環誘發的心理病癥不斷攀升,讓大學生面對現實時產生更多的無力感和挫敗感及暴力傾向,奮斗目標的缺失和人際關系的淡漠,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將來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并且一旦停止網絡活動便出現心理的不良反應,如情緒低落、志趣喪失、煩躁不安、精神委靡,以及嚴重的壓抑現象,甚至產生自殺意念或行為。
(1)情感反應障礙
情感反應障礙指情緒的始動機能失調,出現與客觀刺激不相符的過高或過低的反應。大學生一旦沉迷網絡,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反應遲鈍、情感淡漠和焦慮等障礙。其主要表現為厭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集體漠不關心,脾氣煩躁,遇事易沖動等癥狀,嚴重的還伴有惡心、嘔吐、厭食等生理反應。
(2)人際交往萎縮
沉迷網絡使得大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大量減少,代之而來的是虛擬的人際關系。他們在虛擬世界中通過人機交往的方式尋求精神知己,缺少現實的交流,這必然會對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人際溝通造成影響。長時間玩網絡游戲使大學生大大減少了參加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交活動的時間,與其他同學逐漸疏遠,長此以往會導致大學生社會功能受損。此外,在網絡虛擬世界中所發生的交友問題,其影響并非局限于網絡之中,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影響到學生的現實生活。由于沉溺于網絡,與現實世界產生深深的隔膜,大學生在處理現實的人際關系時往往不知所措,對人越來越冷漠。很多大學生為此遠離人群,逃避社會,希望躲入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求庇護。
(3)角色的自我分裂
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困難時,總想回避到網絡中,從中得到安慰。網絡掩蓋了真實的生活,擴大了“現實生活”與“虛擬社會”,“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他們渴望在網絡上追求虛擬的完美人生,而消極地對待或逃避現實世界,其“真實的我”、“現實的我”、“網絡的我”三者之間產生沖突,往往讓他們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嚴重的可導致雙重或多重性人格問題。
(4)人生觀、價值觀扭曲
許多網絡內容滲透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不利于大學生接受和樹立優秀的傳統文化觀念、正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加上還有不少網絡中充斥著暴力、恐怖和色情以及污言穢語。絕大多數網絡游戲,都是弱肉強食的世界,注重渲染血腥的廝殺和仇恨,暴力決定一切,這些對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極為不利。研究證明,媒體暴力與真實暴力之間有因果關系,以暴力為主的網絡內容,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得具有攻擊性,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更容易表現出侵犯性,嚴重的甚至走上邪路。二、對策
1.大力增強教育主體的教育能力,搭建良好的溝通教育平臺
當代大學生擁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因此不能一味采用說教的方式。事實上,在沉迷網絡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在少年時期受到不科學的教育,基本的傾訴、興趣等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才轉向網絡尋求新的“自我”,并沉迷其中的。因此,教育主體應該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的學習,反省過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恰當的行為,并予以改正。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重新認識網絡,努力接觸網絡,創建有利于大學生發展的校園網站,充分利用校園網絡的功能,使其成為教師與學生在學業、思想、心靈上交流的有效的平臺,增強校園網的知識性、科技性和趣味性,使其緊密貼近學生,增強校園網的吸引力。這樣一方面能做到知己知彼,為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可以消除以往溝通教育中存在的種種隔閡,搭建有效的載體,讓學生敞開心扉,實現無障礙交流。
2.深入開展網絡文化教育,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面對網絡,學校應對學生加強正面引導和教育。首先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網絡,網絡是科技發展帶來的人類生產方式的變革,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現代化工具,但不是精神家園,更不是世外桃源。其次要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網絡的兩面性。網絡在給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危害,要揚長避短,特別不能迷戀網絡。第三要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上網心態。正確認識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和自由性,能夠在網絡虛擬環境與現實生活之間自如轉換,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網絡虛擬環境之中;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積極參加網絡文明建設,不傳播虛假信息,不實施欺騙行為,不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第四要培養大學生積極的現實生活態度。引導大學生認清自身的優勢及需要,發現滿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其他途徑所在,鼓勵大學生參加到現實活動與交往中,培養和發揮自身優勢。
3.加強完善網絡制度建設,規范管理大學生網絡行為
大學生絕大多數已經是成年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加強網絡制度建設,把他們上網行為限定在一定時間和范圍之內是必要的。通過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加強課堂和宿舍等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環節的監督和管理,對上網行為進行強化訓練,培養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是能夠克服和消除網絡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的。同時對網絡成癮者也有一定的矯治作用。學校要嚴格校規校紀,建章建制,制定校園計算機網絡管理條例、宿舍計算機網絡管理條例、上網用戶守則等進行規范管理,并從公寓管理規定入手,對夜不歸宿的學生進行嚴肅處理,從源頭上杜絕學生通宵上網的可能性。
4.精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大學生生活
除了與個體、群體有關,大學生沉迷網絡還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于預防大學生沉迷網絡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可以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開辦高水平的人文藝術類講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組織健康的文體類課外活動,使大學生在實際的參與、操作中耳濡目染,思考問辨,不斷開闊視野,從而提高自身文化底蘊和審美情趣。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網站網頁設計大賽、軟件開發設計大賽、Flash設計大賽、網絡知識競賽等活動將學生的精力從沉迷網絡轉移到利用網絡來學習知識、技能。這些文體活動還可以滿足大學生們友誼社交、獨立自由活動、發揮特長、實現自我價值等需要,從而調動他們的熱情,讓他們更多地投入到真正的活動中去,減少對網絡的癡迷。
5.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沉迷網絡的大學生大多對責備熟視無睹、對約束機制無動于衷,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實際上他們當中大部分人的心理是極其脆弱的。因此,我們應當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加強心理疏導,少一些責備,努力搭建有效的溝通平臺;盡可能與他們就其沉迷的原因進行交流,尋找個體沉迷網絡的癥結;根據心理特點,考察不同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引起心理缺陷的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疏導計劃,通過開設心理學課程或系列講座,積極開展個體心理輔導等工作。讓大學生學會如何處理學業壓力和人際關系,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尋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并學會區分網絡社會和現實生活的界限,不把上網當作逃避生活問題或者調解消極情緒的主要工具。
總之,對于沉迷網絡的大學生,我們應充分認清問題的本質。從社會、學校、家長以及學生自己等四個方面入手,用盡一切辦法來教育并挽救學生。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對學生一定要有愛心、有耐心、有誠心。還必須端正態度,揚長避短,正確引導,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同時,還必須把握好工作中“度”的原則,適當控制,有限自由。讓沉迷網絡的學生的生活真正豐富起來,健康起來,共同建造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
[摘要]對于沉迷網絡的大學生,我們應充分認清問題的本質。從社會、學校、家長以及學生自己等四個方面入手,用盡一切辦法來教育并挽救學生。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對學生一定要有愛心、有耐心、有誠心。還必須端正態度,揚長避短,正確引導,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同時,還必須把握好工作中“度”的原則,適當控制,有限自由。讓沉迷網絡的學生的生活真正豐富起來,健康起來,共同建造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消極影響防治對策
隨著網絡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廣泛應用,它的豐富性和便捷性使得人們對它的依賴性日益增強。作為正接受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網絡更是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開拓了大學生的眼界,方便了他們的學習。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相當數量的大學生沉迷網絡不能自拔,其身心和學業都受到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這種現象的存在,也極大地不利于整體優良學風、校風的建設,不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因此,有必要分析沉迷網絡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從而找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推進校園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龍洲,顏柯.大學生網絡交往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1).
[2]陳明龍等.青少年網絡成癮分析及對策淺論[J].蘭州學刊,2003,(1).
[3]廖美玲等.大學生上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福建高等建筑??茖W校學,2001,(2).
[4]周濤.大學生社交焦慮與網絡成癮的相關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報,2003,(3).
[5]劉慧瀛.互聯網對當代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鄭州工業大學學報,2001,(3).
[6]林絢暉等.大學生上網行為及網絡成癮探討[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4).
[7]謝延明.關于網絡成癮對人的心理影響的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5).
- 上一篇:大學生思想教育方法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