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男裝設計創新應用實踐
時間:2022-03-25 04:07:51
導語:新中式男裝設計創新應用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清代補子是清朝人物身份和等級的標識,是中國傳統織造工藝發展成熟鼎盛時期的產物。具有紋樣精美、做工精湛、色彩豐富等特點,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本文即以對清代傳統補子的研究為基礎,結合當代中國男裝市場現狀,探索清代補子與新中式男裝研發設計中的契合點。從圖案、色彩、面料、款式、工藝等多個方面進行實踐研究,完成清代補子運用于新中式男裝的設計實踐。
關鍵詞:清代補子;新中式;男裝;設計
一、清代補子研究
1.清代補子歷史研究。(1)補子的概念周錫保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一文中提到:“補服,前后各綴有一塊補子,形式比袍短又類似褂但比褂要長,其袖端平、對襟,在清代官服中是主要的一種。能表示官職差別的補子,即是繡有文禽和猛獸的紋飾。”(2)補子的起源與發展最早有關以袍紋定品級的記載出現于《舊唐書•輿服志》武則天時期。元代出土服裝實物證實,在元代服裝的前胸和后背均有“胸背”圖案標識。明朝開始明確規定將補子作為官品等級的標志。清朝基本沿襲明制,但在具體的品級圖案、官補大小、織造工藝等方面略有調整。2.清代補子的文化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圖形紋樣所要表達的內容也十分豐富。清代官補除去身份象征的表層意義外,還蘊藏了更多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1)中國古代樸素的自然觀念清代補子的造型和構圖形式,反映出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樸素自然觀。補子在形式上分圓補和方補。圓補主要用于皇族,方補用于百官,圓補所代表的等級和地位高于方補。筆者認為這應是受古代“天圓地方”的傳統自然觀影響。補子表現的內容均是飛禽走獸于自然中的場景,各紋樣均是取材于自然屆,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對“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2)封建社會的集權思想與階級意識清代嚴格的著裝規定直接反映除了封建社會上下等級劃分森嚴、難以逾越的階級意識。從清代補子形制看,每塊清代補子所包含的圖案內容眾多,主體紋樣各異,但從整體上看構圖、色彩,都有統一的模式,是統一的整體。特別是清朝時期官補構圖。每塊官補上主體動物紋樣成為固定一只并居于整個畫面中心,動物造型無論飛禽走獸均是仰頭望向位于畫面上方的代表君主和至高無上的皇權的太陽紋樣,顯示臣子忠心。從中頗能看出封建社會權力的高度統一,封建君主對臣子百姓的專制力度,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集權思想。(3)傳統祈福衲祥的吉祥寓意中國傳統紋樣向來追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在清代補子中運用的動物紋樣中,文官官補紋樣多源于自然界動物,武官官補多源自古老動物神話與傳說,它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非主題紋樣更是運用了大量的吉祥圖案,表達了豐富的文化寓意。清代補子通過具有吉祥寓意的紋樣,充分展現出整個民族對吉祥如意、平安喜樂的追求與期盼。同時也反映出傳統社會對個人傳統道德修養的關注,以及對個人高尚情操的贊譽。3.清代補子的藝術特征。(1)紋樣題材清代補子所使用的紋樣題材可按用途分為主題紋樣和非主題紋樣兩大類。主題紋樣即位于補子畫面中心,直接表示身份地位高低的動物紋樣。非主題紋樣又可按其具體用途分為裝飾紋樣、邊飾紋樣和背景紋樣。裝飾紋樣,即在補子中做起裝飾作用的紋樣,具有品種十分豐富、組合靈活多變的特征。清代補子使用的紋樣題材眾多、內容豐富、組合多變,形成了各式各樣,千變萬化的清代補子圖案。(2)構圖形式清代補子在圖案上雖然千變萬化,從構圖上看,卻是有規律可循。圓補一般用于皇族。構圖形式為單各主題紋樣放置于補子畫面中心,下方為江崖海水紋,其它裝飾紋樣填充畫面形成的圓形適合紋樣。方補一般用于百官,但方補的構圖樣式更為多變。文、武官官補皆采用單只主題紋樣,放置于補子畫面中心,或立或蹲于巖石之上,仰頭朝向位于官補左上角的日紋比喻臣子忠心。畫面靠下三分之一多為江崖海水紋與立水紋紋樣,其他非主題紋樣以主題紋樣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畫面左右兩邊布局基本對稱,各組紋樣大小比例協調有序。這樣的構圖形式使方補畫面具有一種平衡感與穩定感。細節雖然繁多但主次分明,整體和諧統一。(3)色彩搭配清代統治階級為滿族。滿族發源于中國東北地處東方,按五行應五色理論該地對應顏色為青色,因此清代以青色為正色。清早期補子紋樣更為簡潔,工藝多見織金、盤金,色彩多呈暗金、石青。清代中后期補子紋樣更為復雜,工藝也多以各種繡法為主。呈現色彩多以石青色為底,居中的鳥、獸主題紋樣多以白色或黃色為主色調,非主題紋樣采用青、黃、赤、白、黑五色搭配。色彩較明代更為豐富艷麗,層次分明。整體來看,清代補子使用的底彩多為與官服相同的石青色,紋樣搭配的色彩也多以青色為主,其它色彩為輔,整體呈青色調色彩。
二、清代補子應用設計實踐
1.可行性分析。(1)清代補子的文化內涵符合服裝設計的價值理念服裝設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既具有一般的實用性,又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和內涵。具體來說是指服裝設計師從某方面提取藝術靈感,加入主觀看法,并將其進行藝術化加工,用于服裝作品中。此時服裝作品既是具有實用價值的產品,也是設計師表達觀念并與消費者產生交流的載體,引起廣泛共鳴的設計往往反應了當下的熱點并可能會引領新的社會潮流。民族特色及傳統文化因具有長期的積淀、豐富的內涵便于服裝設計師從中提取設計元素,并易于引起廣大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成為服裝設計中經常使用和表現的題材。中國的服裝設計也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后,步入了追求民族特色與品牌文化的階段。從千年的歷史沉淀中尋求適合的服裝設計資源,提高中國服裝設計的文化品位與高度也成為這一時期中國服裝市場的主要趨勢之一。明清官補具有鮮明的形式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明清時期的精英思想、地域文化、社會觀念、審美理念等諸多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將清代補子運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之中,易于引發消費者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符合現代服裝設計的價值理念。(2)清代補子的藝術特征符合服裝設計的審美需求服裝設計的創作過程也需要遵循藝術設計普遍的審美法則。明清官補紋樣精美、工藝細致、面料考究,它的巧妙構思與設計凝結著歷代工匠的心血,具有極強的藝術審美性和收藏性,符合現代服裝設計的審美需求,為服裝設計師們提供了靈感來源。具體表現為,清代補子具有傳統適合紋樣和諧統一、均衡對稱、節奏韻律的形式美,具有標志性的視覺效果。明代官補色彩搭配高貴典雅,清代官補色彩搭配鮮艷強烈,為現代服裝設計的色彩搭配提供了素材。明清官補使用的工藝復雜多變,不同工藝形成的肌理效果相互搭配,對現代服裝設計也具有極強的參考意義。提取清代補子元素并運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之中,既有利于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又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風格,是中國現代服裝設計實踐和創新的資源保障。2.設計理念及定位。根據前期的研究,此次男裝設計主要的設計理念是秉承“oldisnew(舊即是新)”,以中式元素為主線,追求呈現簡而雅致的服裝風格,具有中式美學和質感的同時兼具實穿性。設計理念主導的風格參考品牌有中國本土服裝品牌例外、速寫以及新中式生活品牌上下、方所等。此次男裝設計消費者定位為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穩定擁有中、高層收入的人群。注重品味、質感,講求生活享受和品味,對中式文化有一定述求或需要通過中式產品表達內心感情、喜好的人群,日常有參加較正式文化類如講座、沙龍、展覽、演出等活動需求。3.設計實踐過程。(1)圖案提取及再造靈感版來源于斑駁的舊墻紙、舊墻面,經過歲月的洗禮墻紙從墻面層層剝落,形成新的肌理與圖案,具有獨特的味道,符合補子這種老物件的年代感。前期收羅大量的補子圖案。從中選取內容更為豐富、結構更為鮮明的補子。利用粗細不同的線條通過描邊的方式提取出更為單純的補子紋樣,以此作為此次男裝設計的主要元素。仿造舊墻紙剝落感,對圖案元素進行重組,并加入幾何元素進行混搭,使圖案更具現代氣息。提取青色為圖案主色并搭配牛皮紙色為圖案重色,增加圖案層次感和肌理感。再對圖案黑白灰比例進行調整,形成以淺色為主的圖案一,以及以重色為主的圖案二。(2)面料工藝試驗此次男裝設計方案以印花工藝為主。筆者首先選用服用水洗紙進行印刷實驗以追求其獨特的肌理和質感。經實驗,發現服用水系紙面料吸色效果一般。且印刷水洗紙所用印刷顏料揮發性較強,放置一段時間后印花顏色更為黯淡,難以達到設計方案中要求的面料效果,故而在成衣制作中未采用。選擇多種面料進行印花實驗。包括以棉為主的梭織斜紋帆布面料、珠地帆布面料、梭織襯衣面料,以化纖為主的仿絲毛面料、雙層復合面料、斜紋麂皮絨面料、磨毛麂皮絨面料、緞面雪紡面料、亂麻雪紡面料等。按印花效果選定面料后再進行精確調色,最終得到此次男裝設計制作成衣的面料。并選擇兩種主色調的素色面料,與印花面料進行搭配。(3)成衣設計及制作對圖案進行設計與修改的同時,也同步考慮到圖案在男裝上的運用,并繪制了效果草圖。以效果圖為參考,畫出每套款式圖進行樣衣打版制作,并同時設計并制作了系列配飾。包括包袋、絲巾、胸針、禮帽等。大片拍攝的場地取景于深圳觀瀾地區的客家老宅村落??图依险瑲v經歲月的風雨,形成具有年代感的墻壁。與其獨特的建筑形式結合,既呼應畢業設計的靈感主題,又能反襯出服裝作品的精致印花,使作品呈現別致、精美、低調奢華的效果。
三、結語
本文研究梳理了清代補子歷史發展、文化意義和藝術特征,分析了清代補子在服裝設計中應用的可能性,闡述了清代補子在服裝設計中應用的方法和趨勢。結合品牌男裝文化和產品風格特點,從圖案、色彩、面料、款式、工藝等多個方面進行創作實踐,探索了明清官補在男裝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方法,具有一定的市場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希望能為行業提供具有價值的參考案例,探索傳統圖案在當代服裝設計中應用和轉化的系統方法,并對清代補子在學術研究實踐應用方面理論研究缺乏的現狀加以補充。
參考文獻:
[1]周錫寶.中國古代服裝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2]王淵.服裝紋樣中的等級制度——中國明清補服的形與制.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
[3](后晉)劉晌.舊唐書•輿服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
[4](清)張廷玉等.明史•輿服志.北京:中華書局,1998.
[5](明)丘濬.大學衍義補遺.文淵閣.四庫全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6](明)嘉靖.趙用賢.大明會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清)允祿等.皇朝禮器圖式.揚州:廣陵書社,2004.
[8]李理.論明宮服飾對清宮服飾的——以明、清宮廷服飾上的“十二紋章”及“補子”為例.北京:故宮學刊,2014(2).
作者:賀欣悅 單位: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 上一篇:藝術設計畢業實習質量跟蹤研究
- 下一篇:滑雪服款式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