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化發展的理論貢獻

時間:2022-05-27 04:25:21

導語:對文化發展的理論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文化發展的理論貢獻

一、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是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核心內容,規定著文化建設的內容和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選擇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解決中國的問題是歷史的選擇,是經歷了諸多選擇和嘗試均遭失敗后借鑒俄國革命經驗,并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具體實踐來解決中國問題的歷史必然。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經歷了從器物效仿到制度變革,再到思想啟蒙的從物質到意識的深刻變革。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不論是對器物革命的青睞,還是對制度革命的追求,或是對中體西用、中西結合的努力,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只有先解決思想上的問題,找到指導實踐的正確理論,中國的問題才有解決的希望。新文化運動拉開了中國社會思想啟蒙的帷幕,特別是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加上俄國革命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勝利,更堅定了人們選擇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的信念。曾經說過:“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不但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在文化領域,也是中國思想啟蒙和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新民主主義時期,特別重視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領域的指導地位。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作為無產階級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必然要指導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建設,占領思想領域的高地,改造中國的舊文化,建設中國的新文化,引領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說“:當作國民文化的方針來說,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的思想,并且我們應當努力在工人階級中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并適當地有步驟地用社會主義教育農民及其他群眾。”為了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號召全黨,特別是文化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做到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學習。1957年,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青年學生,……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我們希望我國的知識分子繼續前進,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地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逐步地學好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步地同工人農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頓,更不要向后倒退,倒退是沒有出路的。”在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只有學好馬克思主義,才能用好馬克思主義,發展好馬克思主義。因此,無論是知識分子、青年學生,還是領導干部,都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強調,非馬克思主義、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擴散,對新生的人民政權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不僅混淆人們的視聽,動搖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基礎,而且容易給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滲透提供可乘之機。因此,要劃清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界限,與非馬克思主義進行堅決的斗爭。他指出“:在我們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里,當然不能讓毒草到處泛濫。無論在黨內,還是在思想界、文藝界,主要的和占統治地位的,必須力爭是香花,是馬克思主義。毒草,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只能處在被統治的地位。”

二、闡述了中國新文化的基本性質

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文化,即明確文化的性質。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的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國的文化環境。實際上,從馬克思主義一開始登陸中國便與中國文化交融在一起,結下不解之緣。馬克思主義最初是作為西方社會思潮之一傳入中國的。然而純粹的、僵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不存在的,它只有與具體的實際相結合才能散發出真理的光芒。當馬克思主義遇到中國文化,當儒家思想面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該如何應對,成為文化發展要解決的問題。是一次文化選擇,在這次選擇中,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隨后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這不僅是無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勝利,也是在文化上的勝利。無產階級這個文化生力軍要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的舊文化,建設中國的新文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實際上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指出:“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別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相聯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發展的關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決不能和任何別的民族的帝國主義反動文化相聯合,因為我們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以批判傳統文化,批判八股教條的束縛獲得了生命力,從而形成了“民族的即是落后的”片面傾向,而則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立足于民族傳統又超越了民族傳統,用馬克思主義賦予民族文化新的活力。民族文化是不能脫離的現實依據,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說,一方面給馬克思主義增添民族的內容與形式,另一方面,為民族文化注入馬克思主義的新鮮血液,使二者合二為一,形成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中國的新文化是科學的,是指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積累下豐富的文化成果,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歷史遺產。但同時,由于中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封建社會,封建專制思想根深蒂固,迷信、腐朽的落后思想常常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統治的工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的新文化要批判性地對待舊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尊重歷史,又立足現實,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待歷史,將中國的舊文化改造成為符合客觀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學的新文化。文化的大眾性,強調的是文化的民主內涵。在看來,文化是人民的智慧,卻一直成為統治階級的專有,占中國人口90%以上的勞苦民眾是沒有文化的。因此,文化的大眾性便成為新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指出“: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眾,就是‘無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敵人。……須知民眾就是革命文化的無限豐富的源泉。”新文化的大眾性,使文化跳出了原有的階級框架,回歸到人民的懷抱。這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

三、制定了中國新文化發展的方針政策

文化的性質決定了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即要求我們用辯證的眼光、群眾的立場、科學的態度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這一方面做了深入探索。

1.文化應為人民服務。文化為人民服務是對文化的大眾性的再現。始終十分重視人民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在他看來,中國革命必須獲得人民的理解與支持方能取得勝利,脫離群眾,是萬萬要不得的“。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對于人民的范疇,也作出了準確的界定:“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所以我們的文藝,第一是為工人的,這是領導革命的階級。第二是為農民的,他們是革命中最廣大最堅決的同盟軍。第三是為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的,這是革命戰爭的主力。第四是為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的,他們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們是能夠長期地和我們合作的。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可見,人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文化建設應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方向,使文化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所擁有。文化建設應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這是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地位的生動體現。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提出的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文化領域創造性的基本保證“。雙百”方針是在1956年4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總結講話中提出的“,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隨后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對“雙百”方針進行了進一步論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可以說“,雙百”方針為中國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人們的思想能夠極大地解放,使理論界、學術界、文化界能在活躍的氛圍中進行創造,營造了生動活潑的文化局面。中國共產黨至此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

3.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文化發展要批判地對待古今中外的文化歷史與現實,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是對文化的民族性和科學性的具體實踐。無論是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是社會主義文化,既不能割裂歷史,又不能脫離現實,只有將歷史與現實有機地結合,才能創造出符合需要的文化。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都是文化發展的基礎,都應該為人類所享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主張文化建設應批判性的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他在同英國記者斯坦因的談話中指出:“繼承中國過去的思想和接受外來思想,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照搬,而必須根據具體條件加以采用,使之適合中國的實際。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在《論十大關系》中,他進一步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可以說,對待文化的態度是科學的,他反對“全盤西化”,同樣也抵制“自命不凡”,而是主張“中西貫通”,“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4.大力發展文化教育。要使文化為人民所擁有,所接受,前提條件是人民要有知識,懂文化。由于廣大農村地區經濟落后,許多農民目不識丁,面對這樣的現實,掃除文盲、普及教育成為這一時期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重要任務,只有提高廣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革命、支持革命,改變中國愚昧落后的面貌。在《論新階段》中,提出要“廣泛發展民眾教育,組織各種補習學校、識字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后,他進一步提出,要“繼續推行消滅文盲政策,推廣新文字教育,健全正規學制,普及國民教育,改善小學教員生活,實施成年補習教育,加強干部教育”。新中國成立后,文化教育問題同樣得到的重視,1957年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不僅為戰爭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也為建國后的教育方針的制定,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和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

四、初步建立了一支富有戰斗力的文化建設人才隊伍

文化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只有目標、對象,而沒有實現這一目標的主體,目標的實現便會成為空談。指出,知識分子是中國文化建設的主力,是我們應該團結和依靠的對象。

1.關于知識分子的階級劃分。“在長期的和殘酷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共產黨必須善于吸收知識分子,才能組織偉大的抗戰力量,組織千百萬農民群眾,發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發展革命的統一戰線。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認為,知識分子屬于城市小資產階級,屬于人民的范疇,具有很大的革命性。但由于歷史的原因,許多人對知識分子存有偏見,同時知識分子在長期的讀書生活中養成了輕視勞動、輕視生產實踐的不良習慣。因此,對知識分子要加以改造,讓他們成為革命的知識分子,讓他們到生產實踐中去,同廣大的工農兵相結合,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勞動的知識分子,只有這樣,他們所創造的作品才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為廣大人民所接受,才能為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2.知識分子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依靠對象。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知識分子,他們為革命提供了智力支持,是我們應該團結和依靠的對象。中國的建設同樣離不開知識分子。雖然戰爭時期黨在根據地一直進行文化建設,但就全國而言,整體的文化水平還是比較落后。因此,這就需要大量的知識分子投身到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來。同時,鑒于知識分子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要團結知識分子,爭取知識分子。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凡是真正愿意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知識分子,我們都應當給予信任,從根本上改善同他們的關系,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必須解決的問題,使他們得以積極地發揮他們的才能。”在1957年召開的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他進一步指出:“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文化不發達的國家。五百萬左右的知識分子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是太少了。沒有知識分子,我們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團結他們。”

3.要團結和改造知識分子。在對待知識分子的問題上,認為對知識分子要充分團結,同時也要對知識分子進行改造,使之成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有共產主義理想的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知識分子成為無產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成為黨的一項重要任務。指出,知識分子不僅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同時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知識分子要同廣大的工人農民團結在一起,到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去改造自己“。知識分子既然要為工農群眾服務,那就首先必須懂得工人農民,熟悉他們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們提倡知識分子到群眾中去,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如果一輩子都不同工人農民見面,這就很不好。我們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文學家、藝術家、教員和科學研究人員,都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機會去接近工人農民”。

五、強調了中國共產黨是文化建設的領導核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積累的經驗總結和遵循的基本原則。黨不僅要掌握軍事領導權,而且還要掌握文化領導權,不僅要掌握槍桿子,還要掌握筆桿子。這一點,無論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都是不能忽視的。這一方面是因為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在國家的革命和建設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還因為文化領域中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等精神內容對人的思想的深遠影響,社會變革往往是從文化領域開始的。文化領域的制高點無產階級若不占領,資產階級便會趁虛而入。因此,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掌握文化建設的領導權,用無產階級思想改造舊文化,建設新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要求無產階級在文化建設中始終掌握領導權,堅持黨在文化事業中的領導地位。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由于其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緣故,就都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黨對文化建設的核心領導,這是歷史交給中國共產黨的神圣使命。事實證明,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和繁榮的基本保障。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國內思想文化領域多元化、多樣化的特征更加明顯,如何把握黨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領導權,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對人們思想的侵蝕,是黨的文化建設工作的當務之急。

總之,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開辟者和實踐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中國文化發展開創了一片新天地。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闡述了中國新文化的基本性質,制定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方針,強調了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在充分肯定和發揮人民的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進行了方向性、戰略性、全局性的探索,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者:石文卓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