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農業銀行支行做好三農金融服務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09 05:27:00
導語:縣域農業銀行支行做好三農金融服務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江西武寧縣農行開展“三農”金融服務情況的調查,引發對縣域農行如何搞好服務“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思考。農業銀行縣域支行在新形勢下加強“三農”金融服務,要堅持以下幾點:觀念上要有新突破,增強機遇意識、競爭意識、市場意識;體制上要有新突破,完善縣城服務網絡和配套機制;產品上要有新突破,加快“三農”金融產品研發;服務上要有新突破,轉變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激勵上要有新交破,建議國家出臺必要的扶持政策。
關鍵詞農業銀行;三農;金融服務
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了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堅持“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原則。在新的形勢下,積極推進縣域農行改革與發展,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金融服務,真正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發揮骨干和支柱作用,是目前農業銀行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最近我們對農行武寧縣支行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迪,也引發了對縣域農行如何搞好服務“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思考。
一、武寧縣“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武寧縣位于江西西北部,地處贛鄂湘三省邊陲,全縣總面積3507平方公里,總人口37萬,轄8鎮11鄉、1個開發區和1個街道辦事處。近年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財政和農民人均收入同步提高。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32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第一產業8.42億元,第二產業16.64億元,第三產業7.12億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26.4:51.4:22.2,結構日趨優化。2007年財政收入2.66億元,占GDP的8.3%,比上年增長20.7%。其中:一般性財政收入1.75億元,增長20.7%;財政總收入中稅收收入占83%,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億元,占GDP的46.9%,增長47.5%;民營經濟實現稅收1.85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69.5%,增長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5.7%;農民人均純收入3980元,增長6.9%。
武寧縣域經濟具有四大特色:①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鎢、銻、大理石、瓷土等,現有法人煤礦12戶,鎢加工企業2戶,銻加工企業2戶,大理石廠34戶。②小水電資源豐沛。至2007年底,全縣共建小型水電站97座,總裝機容量6.5萬千瓦小時,裝機容量在5000千瓦小時的有2座,年發電量達1.3億度。2008年4月份,九江華寧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又在禮溪鎮下坊村開工興建裝機容量3.6萬千瓦、年發電量1.11億度的下坊電站,總投資3.6億元。③森林豐茂。全縣有林地面積373.5萬畝,森林覆蓋率64.1%,活立木蓄積量達773萬立方米,林權改革后,林農護林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林業發展大有前途。④工業園區成果豐碩。武寧縣目前建有萬福工業園,屬省級開發區和省級民營科技園,規劃面積2萬畝,現已形成節能電器、醫藥膠囊、礦產化工、玻璃鉆石、汽車配件、紡織服裝為龍頭的六大支柱產業。到2007年底,入園企業達106家,其中投產企業84家;園區工業產值3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完成工業增加值11億元,增長138%;主營業務收入31億元,增長39.6%;上繳稅收4926.6萬元,增長90.7%;企業凈利潤2.35億元;勞動用工達1.2萬人。此外,武寧縣位于廬山西海全國風景名勝區,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現已成為全國文明小城鎮示范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生態示范縣,其旅游業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
二、武寧縣農行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近年來,農行武寧縣支行在省、市分行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施股份制改革為動力,緊緊抓住當地縣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機遇,始終把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作為業務工作的重點,創新思路,創新產品,完善健全政策措施,組織運用資金,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城鎮一體化建設,強力助推“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為武寧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務,實現了社會效益和自身效益的雙重提升。到2008年6月末,該行各項存款余額47441萬元,比2005年末凈增17349萬元;各項貸款余額21087萬元,其中2006年至2008年6月新放貸款7037萬元。特別是2008年以來,武寧縣農行加大了有效信貸投放,至6月末已累放新貸款3716萬元,其中:法人貸款1850萬元,個人貸款1866萬元。該行2006年和2007年累計到期貸款4708萬元全部收回,收回率均為100%,沒有出現新的不良貸款。2007年該行實現各項收入1282萬元,其中利息收入541萬元、中間業務收入205萬元,賬面盈余474萬元,該行還制定了3年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和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計劃2008-2010年凈增貸款27400萬元。近期,縣農行支持“三農”的主要舉措是:
一是積極支持優質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武寧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也是各家金融機構競相爭奪的重點市場。武寧縣農行按照縣委、縣政府“全民創業”、“工業強縣”的戰略措施,實行因地制宜,擇優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為優質法人客戶提供信貸、結算、匯兌、銀行卡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務。重點支持了AAA級民營企業九江市昂泰藥用膠囊公司,使之產、銷、利同步提高,成為江西省優秀民營企業。2008年春,縣供電公司遭受冰雪災害損失嚴重,武寧縣農行及時貸款300萬元,解決救災資金困難,使供電公司能及時恢復供電,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好評。
二是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關鍵在于實現農業產業化。武寧縣農行抓住這個關鍵,著力從結算、現金供應、信貸服務方面,扶持縣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農業產業化企業。例如,支持船灘鎮剿絲廠改制為民營的武寧縣凱麗絲業有限公司,年收農民鮮繭25000擔,年產優質白絲140噸,產值3000余萬元,帶動船灘、禮溪、東林、清江四個鄉鎮的農戶種桑養蠶,增加農民年收入達2500萬元。又如支持江西晨陽燈業有限公司生產節能燈,取得良好效益,帶動工業園區引進節能燈企業12家,人園資金23.83億元,吸納農民工1580人,增加農民工年收入2607萬元。
三是大力支持新型城鎮一體化建設。隨著城鄉一體化政策的實施,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離開故土,定居于城鎮,開始了新的創業之路。武寧縣農行抓住這一機遇,大力拓展住房按揭和個人生產經營貸款業務,僅2008年1-6月就發放個人貸款1137萬元,同比增加1026萬元,其中,發放住房按揭貸款526萬元、個人生產經營貸款502萬元、綜合消費貸款109萬元,幫助農民工定居城鎮、建設城鎮,從而有助于加快城鎮一體化進程。
四是著力為各類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武寧縣農行主動適應和引導縣域金融市場需求,優化資源配置,為各類法人和個人客戶提供業務咨詢、投資理財、電子銀行、代收代付、消費貸款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引領縣域金融服務升級。僅2007年以來至2008年6月,該行發行金穗卡56249張,銷售各類基金、壽險產品2990萬元,代收各類電話費、水電費、學雜費等1721萬元,代付各類資金333萬元,開通電子銀行3537戶。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使縣域廣大客戶感受到了現代金融服務的快捷方便,鞏固了農行與客戶的合作關系,也增加了農行業務收入。
三、對農業銀行縣域支行加強金融服務、支持“三農”發展的幾點思考
1、解放思想,觀念上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增強機遇意識,奪取發展先機。中央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決定,江西省“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必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同時,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明了農行改革的方向,全行上下正在推進股份制改革,“三農”金融業務的經營機制必將更加完善,這些都為縣域農行業務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政策機遇和內外部環境。農行縣域支行必須抓住這些歷史性機遇,解放思想,乘勢而上,把業務做強做大,步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其次,要增強競爭意識,發揮農行自身優勢。隨著WTO后過渡期結束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的調整,國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政策性銀行都將進入農村這個廣闊天地,農村金融領域的競爭勢必更加劇烈。面對這種形勢,農行縣域支行必須調整發展策略,充分發揮自己的網絡、資金、產品、社會資源等優勢,大力拓展業務,占領和農行地位相稱的市場份額,在縣域金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三是要增強市場意識,提高農行經營效益。必須消除“支農吃虧論”的想法,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隨著建設新農村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與推進,中部地區縣域擁有越來越豐富的客戶資源和旺盛的金融需求,有著金融業務的巨大空間,蘊藏著巨大盼潛在商業價值。如果不率先發掘這一潛在市場,縣域農行將處于被動地位,難以充分分享縣域經濟發展帶來的無限商機。
2、園地制宜,體制上要有新突破。農行在深化內部機制改革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國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的特點,構建有利于農行縣域支行業務發展的管理機制,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新路子,做到因行施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縣域農行要充分運用好現有縣域服務網絡資源,深入分析縣域機構撤并與續存的成本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準確把握自己市場定位與競爭優勢的基礎上,有差別地設置縣域機構網點,對現有農村網點布局不合理的,要予以優化調整。要改變把縣域機構單純當作吸存網點的做法,進一步豐富和增強縣域機構的服務功能,使之成為資產、負債、中間業務等各類產品的綜合性營銷平臺。在信貸管理體制方面,要適應縣域信貸業務特點,推進縣域農行業務流程的再造。對于風險控制水平高、業務市場廣闊、有效信貸項目多的縣支行,應擴大信貸授權,適當放寬基層分支機構的信貸投放自主權,適當下放優質中小企業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審批權,精簡業務流程,加快辦貸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要建立合理合規的權責機制,在不違背一級法人原則、有利于風險防控的前提下,既要落實信貸風險責任,也要強化正面激勵引導,糾正一些領域權、責、利脫節的現象,充分調動基層員工開展信貸營銷的積極性。公務員之家
3、不斷創新,產品上要有新突破。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既是農行的職能,也是農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縣域農行要增強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三農”,就必須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滿足社會各界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變化,讓他們享受到優質的、個性化的、高效率的金融服務,這樣業務才會得到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農行與客戶“雙贏”。目前,我省縣域金融產品相對短缺,尤其是貸款品種和中間業務品種較為單一,難以完全滿足“三農”經濟發展需要。為此,縣域農行應根據縣域客戶特點和特定市場需求,加快“三農”金融產品研發,或根據我省縣域經濟特點對統一制式產品進行本地化改造,保持在縣域金融產品領域的領先和主導地位。要圍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縣域中小企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縣域特色資源開發、農戶生產生活消費信貸、提供公共金融配套服務等八個重點領域,創新研發貸款產品;圍繞銀行卡、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保險、基金、同業、個人理財等業務,創新開發中間業務品種。
4、強化定位,服務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加大信貸服務力度。農行今后通過財務重組、剝離不良貸款后,要充分運用好相應的注入資金,在繳足法定保證金、留足備用金后,加大貸款投放力度,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從而提高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提高農行自身經營效益。二是要確保信貸業務質量。縣域農行要遵循金融業務規律,強化內部控制,嚴格風險管理,做到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例如,堅持財政支持與金融支持互補,避免農行資金財政化;堅持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互補,避免農行資金政策化;堅持擴大農行信貸投入與創新農行服務互補,避免農行業務單一化;堅持農行業務的數量增長與質量提高互補,避免規模擴張無序化。要切實抓好貸后服務、跟蹤服務、上門服務,按期收回貸款,確保資產安全、有效、增值。三是要做好非信貸服務工作。在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的同時,做大做強中間業務和負債業務,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方便快捷的非信貸金融服務。要運用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增加金融品種和服務手段,積極適應縣域廣大客戶新時期日益復雜而多層次的需求,做到以金融營銷為主導,以客戶有效需求為中心,以優質服務為宗旨,細分金融市場,提供差別化、精品化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四是要積極轉變服務理念。要消除消極等客上門的官商作風,增強主動營銷意識,積極走出去了解客戶需求,聽取客戶意見,及時掌握市場信息,主動尋找優質客戶,營銷金融產品,促進各項業務持續、有效、健康發展。要積極主動地與當地政府及職能部門、銀監部門加強聯系和溝通,相互通報信息,加強合作,共同探索金融服務“三農”的有效路徑。
5、政策配套。激勵上要有新突破。為“三農”和縣域經濟服務是國家對農業銀行的定位,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然而,農業銀行畢竟是商業性金融機構,并將改制為股份制公司,必須實行商業化運作,必須維護股東權利,確保經營安全、盈利,這就必須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和可靠的政策法律作保障,必須有一個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為了調動縣域農行支持縣域經濟和“三農”的積極性,保證農行業務經營的持續、健康、安全發展,建議國家對縣域農行發放的支農貸款和在縣域經營的營業收入應給予必要的稅收優惠,對貸款給予貼息扶持或風險補償;對農行發放大額有效的項目貸款,地方政府可給予相應獎勵。對縣域農行因政策、災害等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政府應通過置換、剝離、直接補虧等措施進行處置,幫助縣域農行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支持“三農”。應加大縣財政對“三農”的投入,改善縣域經濟的發展基礎,為縣域金融培植更多的優良客戶。要依法合規辦農村金融,減少乃至杜絕不必要的行政干擾。要盡快開辦“三農”商業保險,健全縣域信用擔保體系,并加強縣域發展環境治理,優化縣域信用環境,維護縣域農行的合法權益,真正建立和諧、互信的銀政、銀企、銀農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