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培養的現狀
我國對醫學影像專業培養的目標相對較高,不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醫學基礎、臨床醫學和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能夠單獨在醫療單位進行醫學影像的診斷和判定,并能熟練操作放射技術和醫學成像技術等。只要嚴格按照這一目標進行培養,等學生畢業踏入醫療行業,不僅能擔任醫學影像技術醫生,還能擔任醫學影像診斷醫生,就業范圍較廣。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的設立是為了迎合醫療行業的改革以及國內當前發展趨勢,盡力滿足社會對醫療衛生專業人才的需求。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畢業頒發的是理學學位。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專業在專業培養課程方面依舊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養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幾點:首先,為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很多學生選擇醫學院學習,目的就是為了以后走上醫生的崗位,而并未考慮影像技師。其次,學校是為了適應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當前我國各大醫院都對影像診斷工作的專業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針對職業醫師考試的政策以及畢業學位證等原因的考慮,導致了很多高校對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的培養還不夠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學體系。
二、當前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與教學內容
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重點是為醫療行業培養影像技師和影像診斷醫師。影像診斷醫師必須擁有判斷醫學影像的能力,具有對醫學影像的質量評價、放射線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師則需要對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成像理論、放射治療基礎知識、設備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現代醫學設備,對其操作原理、安裝、基本維修等有一定的認識。因為現代影像設備都是高科技設備,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會操作不當,導致最終呈現的圖像畫質不清,影響影像診斷醫師的判斷。而我國很多醫學院對技術設備的相關課程相對較少,對影像的診斷明顯超過對影像設備的學習。因此,在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課程設置時,應當優先考慮學位的限制和學校專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和課程安排,注重專業課程的培養。
(二)教學的重點與學制
現代醫學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產品,如超聲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終獲取影像、處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設備的不斷升級和改進,檢查技術也在不斷完善,從最初的診斷到診斷和治療同時進行,不僅要求學生有掌握現代醫學影像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對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識有扎實的基礎,并具備一定的臨床專業知識和技能,對計算機知識、物理等知識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學習掌握眾多醫學影像知識十分倉促且困難。如果在現有學制的安排下,注重強調學生的專業學習力度,必定會影響到學生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知識的學習。所以,如何應用有限的學時,合理安排基礎知識、臨床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是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教師和學校應共同探討的重點。
(三)知識的更新與醫學影像的不斷發展
隨著醫學行業的不斷發展,每年都會出現很多新的專著和影像成果。而我們的醫學影像教學盡管也在實時更替,但始終更不上當前的發展腳步。比如普通X線的監測,隨著很多新型檢查技術的增多,這些普通檢查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已經逐漸被取代,但教材中卻還依然存在。所以,醫學影像學的教師應當不斷了解當前的新知識重點,及時補充需要注意的知識重點,以適應當前醫學影像學的發展。
(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醫學影像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當前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的教育重點。所以,醫學影像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當是以理論知識教育和實踐教育共同為主的進行,應當不斷加強臨床實踐學習的機會,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病種。改變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教育為輔的教學理念,合理調整教程的設置,爭取使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主要課程與臨床實際需要一致。同時,可適當調整學生的實習安排,充分滿足學生知識轉化利用的能力,賦予每個學生足夠的學習和發展空間,指導學生選擇適宜自己的就業方向。
三、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課程的設置
在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課程的設置中,應當以當前社會的需求和發展為參考,明確社會大眾對醫學影像專業人才的自身能力、專業知識以及素質的需求,充分發揮其所在學院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制定合理的課程安排,使整個教學更加專業,且貼近社會的發展需要。
在正式教學之前,應當先明確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的培養目標,再圍繞這一培養目標設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醫學影像技師的培養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醫學知識、職業素質以及護理等多個學科的學習,并與工學、理學等相互交叉,相對復雜。所以,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的課程培養十分關鍵,能對最終培養目標的實現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主要課程的設置如下有幾個模塊:
(一) 公共基礎模塊
該模塊需要學生掌握大學英語、思想道德素質的修養、高數、基礎法律知識等公共基礎課程,并全面發展德、智、體、美等相關課程。
(二)現代科技技術模塊
現在是高科技技術的時代,各類人工智能、計算機網絡、微電子技術以及自動控制技術等都被被合理應用到了醫療行業中,而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已經成為目前醫學影像技術的標桿。而MR、CR、CT、DSA等醫學技術都需要用到現代科技技術、醫學知識、成像技術等相關技術知識能完全掌握的復合型人才,而這也是我國目前最缺乏的醫學人才,同時導致了部分先進昂貴的醫學影像設施沒有被完全開發和使用其所帶技術,造成醫療設備的資源浪費,更可能會由于自身技術掌握的的原因在設備中使用產生差錯,造成誤診、漏診等失誤。
(三)醫學物理模塊
目前,我國大多高校醫學影像專業還沒有開設醫學物理學科,但其已經在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學生要想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必須要對醫學物理進行深入的學習。該模塊中所包含的課程有電子學基礎、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大學物理、光電子學與激光技術、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影像設備等課程。在具體實施教學中,這些專業課程知識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銜接,所以應當將他們合理的組合,形成一個整體,形成醫學物理模塊。按照我國大學的教學形式,這些多個課程可能都屬于不能的學院,所以,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及時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學生對當前的教學信息是整個學習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如我國某醫學院在實際教學中,每個年級在對醫學物理學模塊進行學習時,都會定期召開學生組織的教學質量研究會,學校專門收集各個學科學生提出的教學意見,再對這些意見進行統一的反饋到認可老師,經過老師對教學的逐步改革,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醫學知識模塊
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和五年制醫學影像以及其他臨床醫學專業都有所不同,四年制醫學專業主要是對學生授予醫學基礎知識和相關臨床知識。很多歐洲國家在該專業的課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國和美國的放射學院,其課程主要有臨床醫學、病理學、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等,我們可以適當借鑒其可取之處,根據人體解剖學的專業特點,結合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學生所學的知識框架,將人體解剖學大致分為影像解剖學、斷層解剖學和系統解剖學。另外,可以將外科、內科和診斷學進行有機的結合,并由一名教師進行授課。
(五)影像技術模塊
影像技術模塊是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的重點教學課程,其中包含影像檢查中的護理、醫學影像檢查技術、X線攝影學、影像核學習、影像后處理技術等相關課程。其中,很多學校未對影像檢查中的護理進行專業指導,導致實際臨床影響及時在工作中缺乏護理知識,無法養成無菌消毒的良好習慣,如有些技師在攝影暗盒使用后不對其進行消毒,不論何種部門何種疾病都對其進行拍片;技師自身不注重清潔雙手以及設備等,極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診斷中,超聲波診斷、CT、X線等課程的教材已經得到優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對其進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門課程,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六)人文知識與職業教育模塊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高技術水平人才,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良好的人文修養和職業道德。醫學影像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同時還包含了很多社會學科的內容,當醫學工作人員在日常處理醫患關系時,不僅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對患者體現出人文關懷的自身素質。同時,在面對患者時,應當不對其階層、文化、經濟以及其他因素產生偏差,必須一視同仁。
除上訴幾個模塊外,還可以結合學校以及當前醫學發展設置一些相應的選修課程,如預防學、細胞生物學以及生物化學等,不僅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還能提高學生職業的遷涉能力,以應便未來就業的各種可能性。另外,學校應當重視修建實驗室,在影像設備實驗室中配備完善的、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大型醫學影像設備,保證實驗課程的有效時間,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四、專業教材的選定
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不僅是醫學教育領域的新考驗,也代表著醫學發展的一個潮流趨勢,對推動醫學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各種先進的高科技技術都在逐漸占領整個影像醫學,使得隨時都會出現一種新型的影像成型技術,而技術設備也在實時更新。所以,我們當前所學習領悟的醫學知識,使用期也變得越來越短暫,需要不斷的更新和改進。
目前,我國對四年制醫學影像專業的教材還未取得統一的編寫,大多都還在沿用五年制醫學影像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教材,所以,當前應當根據該學科的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進行共同編寫,同時可借鑒國外的教材來源方式,依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醫學影像學當前的發展特點,不斷更新教材內容,使學生能夠率先學習最當前的知識和技術。另外,醫學影像專業是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一門專業,在教學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教學,通過直觀的圖、聲、像等向學生傳遞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篇2
關鍵詞:醫學影像專業;就業形勢;現狀;前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025-02
隨著影像專業的新興和崛起,近幾年來,各大高校紛紛開設影像專業學系,進行醫學影像專業人員培訓,醫學影像專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多,就業形勢逐漸緊張。但目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正處在大力發展階段,對影像醫學畢業生的需求大大增加,要求也隨之增加,使得醫學影像專業畢業生依然保持了較高就業率。
一、就業相關調查
隨著醫院影像科室的迅猛發展,以及醫學影像設備不斷更新,學校醫學影像專業學生的培養和管理也加緊步伐,與時俱進。為進一步了解影像學生就業取向等相關問題,更好地為影像學生提供就業服務,我們針對南京醫科大學七年制影像大三學生26人(男生7人,占26.9%;女生19人,占73.1%)進行了就業調查。
調查發現:當初上學選擇專業原因,學生自己意愿19%,父母意愿或親戚朋友推薦46%,隨便報的35%。大部分學生是在對影像專業不甚了解的基礎上就選擇了本專業。此外,有69%的學生認為影像專業處于一般地位,表明同學們對于影像專業的重視程度較低。再則,同學們對于新出臺的醫改基本處于不了解狀態,由此可見,同學們對于影像專業的就業形勢并不是太過關心,沒有一種緊張的氛圍。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需要同學們不斷克服艱苦的環境,克服懶惰的態度,不斷努力,爭取獲得一席之地。
二、醫學影像學的就業現狀
1.畢業生自身的素質結構存在欠缺。從畢業生自身素質角度來看,其就業能力還存在不足。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往往不重視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競爭程度也日益加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例如,操作能力和經驗、與人溝通能力和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的能力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導致相當一部分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綜合素質不高的畢業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此外,成功就業還應當掌握一定的求職技巧,在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有許多學生因為缺乏求職技巧而導致失敗。如果畢業生能夠在求學過程中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注到社會的需求方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能夠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適應社會的需要,將為其以后進入就業市場參與競爭增添獲勝的砝碼。
2.用人單位的需求越來越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單位的用人制度發生了明顯變化,市場化配置人力資源的程度越來越高。用人單位不僅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寄予厚望,同時還十分看重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意識、終身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等綜合素質。由于畢業生大多文化素質較高但是缺乏實踐經驗,一方面導致急需用人的單位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造成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3.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
本次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自己剛開始找工作的工資水平應該位于4000―5000才是自己所能接受的,并且都希望自己能夠在東部發達城市選擇就業。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沒有人對自己做過職業生涯規劃,對職業所帶來的結果期望過高,卻并沒有對自己未來的就業做好充足的準備。其實許多大學生自從進了大學的校門,便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勞動者,他們認為經過了大學教育理所當然地能夠從事一些高薪職業或者享受受人崇拜的地位,片面地認為只有進入大城市、大單位才能體現人生價值。有些畢業生過分追求物質方面的待遇,很少考慮自己的擇業期望是否與社會實際相吻合;還有些畢業生就業后并沒有對自己的職業堅持下去,導致經常處于失業狀態。
三、就業策略
1.學好專業知識,堅實基礎。如何才能學好專業知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把思想付諸實踐,落實到行動上,理想才有實現的可能。為此,有一個好的計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上大學之前,也可以在每學期開始之前,就制定好自己這段時間的學習計劃或者目標。學醫的過程是孤獨的,是艱辛的,畢竟身上肩負的是生命,是希望,此時,良好的心態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是推動自己前行的最大的動力。在學習過程中,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學會整理醫學基礎知識,這樣才能為臨床醫學的知識打下牢固的基礎。作為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尤其要學好醫學影像相關的知識。
2.理論結合實踐,培養主觀能動性。醫學生在學校都會受到醫學臨床知識的灌輸,理論知識的學習必不可少。雖說學好專業知識是關鍵的一步,但是鍛煉自己的臨床工作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也是不可或缺,換句話說,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便是一名醫生的飯碗。要想鍛煉自己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培養臨床工作能力就必須經歷臨床實習,每個醫學院校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后便會安排學生到相應的醫院進行實習。因此,學生們首先要確保專業技能的理論知識的掌握,其次便是把握好臨床實習的機會。記得有個老師曾經說過,書本上的知識是永遠都在的,但是老師幫助指導的機會一生就只有那么一次。的確,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能夠接受老師手把手的教導的機會是值得珍惜的,而且,老師還可以教給我們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作為醫生,每一個行為都關系著病人的生命與健康,掌握每一項操作技能都是我們的本分。醫學影像學的學生也要學會各項操作技能以及診斷報告,這樣才能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醫生,才能在就業環境中有自己的優勢。
3.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目光盯著大城市、大單位、熱門行業,不愿意到條件艱苦的地區工作。本次調查中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主要面向醫院和大型醫療公司?,F在社會中畢業生雖然能夠找到較為理想的工作,但是,一些畢業生挑三揀四的態度造成了“有業不就”的怪現象。近年來就業壓力持續增加,畢業生普遍降低了就業期望值,但他們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其實,5年的大學時光只是人生的學習階段之一,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加強自我認識能力、競爭能力、運用知識能力、職業轉換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才。
四、結語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學正處于一種快速發展的階段,不斷更新的數字技術需要技術人員的不斷跟進,同時也需要醫師不斷提高自己的閱片以及診斷的水平。已經畢業或者即將畢業的影像學生們,要想在將來社會中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份受人敬仰的社會地位,就必須要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做好十足的準備,畢竟,上天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崗位,才能跟進醫學影像學的科技進步,才能做好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的本分。
參考文獻:
[1]李光銀.影像學實習醫師綜合業務能力的培養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10):144-145.
The Discussion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 in the University
ZHAO Yu1,LIU Qin-chen1,WANG Xiao-han1,ZHONG Shan1,ZHU Yin-su2,WANG Chuan-bing2
(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29,China;
2.The Radiolog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29,China)
篇3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思考與探索
1教學現狀
1.1課時少,內容多
現代醫學影像學教學較以前涉及的知識面、信息量增廣,內容增多,而教學課時數卻在銳減[1],使得實踐教學出現了“時間緊、任務重,學生感到抓不住重點”等問題。傳統的X線、CT、MRI等方面的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影像專業的教學學習。而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制定難以達成一致性,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教學間沖突時有發生。醫學影像學既是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同樣也是聯系解剖學、病理學和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科目。培養學生根據患者病情建立一套自己的實用、靈活的影像檢查手段,逐步建立自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夠逐漸達到醫學影像學專業素質教育的目標[2]。
1.2教學方法老化,重點難以突出
醫學影像學是將理論知識與圖像相結合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結合大量閱片才能對知識點進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觀片燈方法是最初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采取的主要帶教方式,即帶教老師從眾多的膠片中整理出典型的教學片,使用觀片燈向學員解讀疾病的表現。教學片的質量和數量由于使用過程的損壞及數量的限制,難以達到教學要求;授課老師在眾多儲存片中查閱出具有教學價值的教學片非常費時費力;最初的感光膠片需要顯、定影進行沖洗,其中含有重金屬的定影液會對污染環境。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帶教的學生受到限制,無法詳細解惑學生的疑問,使得學生掌握疾病的影像學特點變得非常困難。
2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策略
2.1創新教育內容
如今醫學設備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開發而顯得更智能化、自動化,醫學影像學亦需要與時俱進、技術創新。目前,臨床實際經驗與醫學影像理論知識存在不一致,故需要教學內容改革。將必須掌握的教學內容依據大綱要求進行整改,結合具體病例的臨床癥狀與理論相結合來進一步闡釋,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通過不斷擴充新知識、新技術以及新進展,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以提高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技能,能夠做到理論最大程度聯系臨床工作。
2.2教學方法革新
醫學影像的檢查方法之多、原理之復雜,學生難以掌握。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就需要在理論課上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各種影像的檢查原理、檢查方法及實踐技能。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在醫學影像的授課及學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仍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和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未得到根本的改革,學生仍舊只能被動的跟著教師的節奏,按照教師提供的PPT課件進行走馬觀花的學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少,一些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得不到充分的解答,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問題依然是問題,教學效果便無法提高。因此教師應該更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調整教學方式,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大膽闡述自己對問題的觀點和看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提出問題,課堂上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配合講義、課件、圖片,再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將臨床經驗融入問題解答中,讓學生能更直觀的理解、掌握,將在影像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轉化為臨床實踐經驗表現出來,更深入的去思考、去體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臨床能力。
2.3教學工具改革
以下三方面是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的特點:第一,內容豐富的影像學資料。不同疾病有著不同的影像學特點,目前多采用計算機多媒體的教學方法讓學員全面了解病理狀態下的影像學改變。第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結合。如今大部分醫院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并結合影像實物片,讓學生認識到熒光屏上的影像和實物片的影像是有差異性的。第三,學生醫學影像檢查的操作、原理的培養。目前,隨著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的出現,醫療、科研、教學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教學水平和診療水平亦明顯改善。PACS是通過各種接口把平時掃描的不同醫學影像資料以數字化的方式全部儲存起來,以后需要出具醫學報告或拷貝相關典型圖片時,在一定的授權下能夠準確、迅速調出使用,并伴有輔助診斷管理的一些功能。PACS應用于影像學的實踐教學之后,激光膠片的使用率明顯下降,影像資料完整性和豐富性明顯增高,影像學資料的解讀工作更加容易掌握。PACS具有以下優點:(1)病例資料的收集較便利,課程質量和數量得到了提高[3-5]。(2)患者的隱私權得到了較好的保護,醫療官司明顯下降。(3)教學資源得到了共享。(4)影像學實踐的考試不需要傳統的膠片及試卷,既減輕環境的污染又保證教學質量。醫學影像的實踐教學方法隨著影像學教育與電子信息技術的結合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目前利用電子信息學技術構建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平臺的醫學教育機構越來越多,既簡便了帶教老師的教學工作,也靈活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在臨床的技能。為培養應用型影像人才學生獨立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
3結語
篇4
從倫琴1895年發現X線,給其夫人拍攝第一張手的X線片的誕生,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超聲成像與核素γ閃爍成像(γ-scintigraphy)的問世,以及CT、MRI等影像診斷技術和介入治療學的成長,越來越說明醫學影像設備學處于一個迅猛發展的歷史階段?;仡欋t學影像學簡史,我們不難發現:其發展就是一部影像設備開發應用的歷史。為了更好地掌握設備的使用方法,得到更適于診斷的圖像,我深感學習醫學影像設備學這門課程的重要。
在幾年的教學中,針對我校影像技術專業的就業范圍和專業特點,我們總結出一個從事影像設備工作的人員應具備的條件有:
1.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
2.較強的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技術能力;
3.熟練運用萬用表、示波器等測試工具;
4.掌握一定的維修方法和應急措施[1]。
針對以上特點,我們總結出醫學影像設備學的教學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醫學影像設備學》主要內容是介紹醫學影像設備的基本組成和原理。如果學生沒有看過這些設備,直接就給學生灌輸各個知識點,學生只能機械地記憶,甚至滿頭霧水,結果是不理解,而且容易忘掉。針對這一要求,我們應用直觀性教學,講課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但避免了在課堂上空講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端,而且使學生有效地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并通過觀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例如:在講X線球管的結構及X線的產生原理時,把理論課搬到X線機房,請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對照X線球管進行研究,自學討論,最后只需教師稍加總結,學生就能準確地說出X線球管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應具有的功能,一堂課的目標就會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而達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本來枯燥乏味的理論課變得有生動易懂,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地學習熱情,使他們對醫學影像設備學這門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注重各種設備的相關性,由淺入深進行講解
《醫學影像設備學》這門課程從最簡單的固定陽極X線球管到MRI、核醫學設備等,涵蓋了所有的影像設備,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各個設備之間的相關性,內容上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基本理論――設備構造――故障維修――知識擴展);步驟上由表及里(外部構件――內部構件――典型內部構件的功能與電路分析)等,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2]。例如:在學習完所有利用X線進行成像的設備后,包括透視用X線機、攝影用X線機、CR、DR、CT等,歸納總結出它們在原理和設備結構上的異同,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思路清晰,易懂易記。
3.制作多種教學媒體
我校把醫學影像設備學這門課程安排在一年級的第二學期,學生在學習之前只接觸過很少的影像設備相關知識,如果單一地使用傳統教學方法,理論的講解和實踐的觀摩都只能使學生們在理論上對實驗室現有的設備有所了解,對于書中的先進設備由于受條件所限,遠遠達不到我們教學目的的要求。因此在教學活動我們制作多種教學媒體,譬如幻燈片、教學電影、錄像、多媒體等進行各種設備的介紹,盡量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很容易接受這些新知識。例如對心臟超聲這一章節教學時,我們將超聲心動圖、多普勒、M型表現等利用多媒體教學,應用動態畫面使學生了解了何為多普勒技術,彩色的真正含義是代表血流的方向,何謂返流、層流,湍流等,同時了解了彩超與黑白超聲的相同點與區別,教學效果很好[3]。再比如:在講解磁共振原理時,把進動和自旋采用動畫的形式把氫原子在外加射頻場下復雜抽象的運動形象地再現出來,省去了很多時間,同時收效甚好。另外,醫學影像設備更新換代比較快,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不斷更新和豐富《醫學影像設備學》課程的教學資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4.改變考核方式
為了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將考核形式由單一的筆試改為以筆試為主,操作與實驗報告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以往的以閉卷筆試為主的考試方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范圍,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學生死記硬背,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這會極大地影響其以后的實際工作能力。因此,筆者在考核中加入了實踐操作,不但能準確地判定學生的知識自我擴展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5.與當地的其它醫院進行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影像設備資源
隨著《醫學影像設備學》的發展,影像設備一方面更新過快,另一方面十分昂貴,導致實驗設備無法跟上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學生能夠接觸到一些數字化醫學影像設備相關軟件的機會顯得微乎其微。一些新的醫學影像設備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使用、安裝、維修[4]。為了加深學生對所授內容的了解,提高教學質量,除了在課堂及實驗室教學外,我們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到附屬醫院及柳州市的其它各大醫院去見習,讓他們親眼見識各種檢查設備,觀看臨床醫務人員的工作過程,親身體會各種設備的工作原理和構成,為學生學好醫學影像設備學這門課程及確立今后的發展方向都奠定了基礎。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要不斷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尤其是適應他們自身特點的自學方法及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用已知的知識獲取未知的知識,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我國培養更多高質量的醫學影像設備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康少鋒,宮亞琳,昝平生.影像設備工程人員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J].醫療設備信息,2006,21(10):50-51.
[2]余曉鍔,盧廣文,張寧.大型醫學影像設備.系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醫學裝備,2005,2(8):20.
篇5
[關鍵詞] 醫學影像專業;超聲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4(b)-118-02
Research on ultrasonic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imaging specialty
YOU Lanlan1, ZHU Xiaohu1, ZHA Xiaoxia1, WU Shaoping2, YANG Fan3
1.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500, China;2.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500, China;3.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West China the Second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Ultrasonic teaching has some shortcomings in curriculum content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ethods, faculties tea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iming at these shortcomings, 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reform such as transforming teaching mode, using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 to teach, use equipment, PBL method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teach and emphasizing practice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edical imaging specialty; Ultrasonic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超聲醫學是影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普通X線診斷學、核醫學、介入放射學、計算機體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攝影(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攝影(PET)等構成了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診斷技術[1]。隨著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超聲診斷在一些臨床學科診療疾病過程中已成為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在某些方面發揮著其他診療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臨床對適應超聲醫學影像需要的醫學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但是醫學影像專業的超聲醫學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①超聲醫學相關課程設置較少,目前廣泛開展的課程僅有醫學影像學、醫學影像設備學、超聲診斷學等,超聲醫學課時比例僅占所有專業課課時的15%左右,比如一本厚480頁超聲診斷學僅有不到100個學時,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證。②教材的內容相對比較滯后,可供醫學影像專業使用的超聲醫學相關教材數量較少,一些關于介紹超聲造影、三維重建、彈性成像、血管內超聲、介入超聲、超聲靶向藥物治療等新技術、新設備、新知識的教材也較少[2]。③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方法與手段比較單一,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導學式、多媒體以及PCAS系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用也較少。④學生動手能力訓練較少,學生的考核重知識而不重能力,學生操作技能、診斷能力及報告書寫能力還有待提高。⑤超聲醫學理論教學師資和實踐教學師資都相對不足,其學歷層次、知識結構、綜合能力都使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以上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迫使筆者有責任在超聲教學中有所思考。筆者從積極轉變學生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系統、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備開展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等入手,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轉變醫學影像專業學生培養模式
目前國內大多數院校均采取“4+1”的教學模式,即前四年進行公共課、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的教學,最后1年進行實習。這種模式由于專業課與實踐教學時間跨度較大,導致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教學效果欠佳。同時,由于最后1年醫學影像專業學生還將面臨就業,有很多實習生因為就業準備及參加招聘或公招考試使實習的時間和效果難以得到保證。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校把醫學影像本科專業“4+1”教學模式改革為“3+1+1”教學模式,即前3年進行公共課、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的教學,第4年所有學生均在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專業課教學,第5年實習。這種模式的亮點在于第4年把學生集中在實踐教學基地進行教學,便于學生直接接觸臨床,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參與臨床診療,加深學生對臨床超聲診斷工作的認識,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于超聲醫學是一門實踐技能要求較高的學科,為了做好學生在第4年的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診斷能力及報告書寫能力,筆者還專門配置了4臺B超儀器,成立了超聲技能培訓中心,并指派1名超聲專業老師負責超聲檢查操作技能培訓,學生可以隨時進行操作和得到帶教老師的解惑,從而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現無縫銜接。
2 利用先進的信息系統開展教學
在超聲醫學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超聲典型圖像信息系統、醫院電子病歷系統進行教學。近2年來,筆者把在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典型病例圖像進行了整理保存,現已積累了各系統有價值的超聲影像資料近5 000例,所選病例圖片均按疾病分為心臟及血管、腹部、婦產、小器官等,筆者充分利用學生在醫院進行第4年學習的時機,由帶教老師的指導,學生通過工作站調閱并查獲感興趣的病例,并進行系統的比較、學習。同時,學生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該患者的ID號從醫院“軍惠一號”電子病歷系統中,查閱該患者的其他檢查結果及治療情況,指導學生“對照解剖認影像,分析影像找病變,依病理分析病變,結合臨床作診斷”,體會“同病異影、異病同征”現象,既達到了回訪的效果,又促進學生把超聲檢查知識與臨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我院還建立了影像教學網絡教室,可以利用網絡教室的服務器直接調取影像數據,教師無需像以前準備大量的圖片、患者病歷資料等,就可直接在網絡教室開展案例教學。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系統,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3 利用先進的設備及技術進行教學
隨著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超聲醫學的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如三維超聲技術、超聲造影技術、腔內超聲技術、超高頻超聲技術、高強度聚焦超聲導管治療技術、超聲靶向藥物治療技術等[3],這也給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筆者充分利用我院新引進的先進設備及開展的新技術開展教學,如我院引進了實時三維/四維B超,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專門安排了一次實時三維/四維超聲檢查的體驗課,系統講解實時三維/四維超聲的技術原理、儀器的功能、可以開展的項目等,并在臨床診斷中選取較為典型的案例,利用實時三維/四維B超儀的動態錄制功能,把檢查的整個過程錄制下來,讓學生學習觀摩,學生較為直觀地觀摩到老師操作的手法,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再如筆者在超聲造影技術的講解中,利用一節課進行超聲造影技術的課堂教學,講解超聲造影技術的原理、超級造影劑的使用、造影前需要準備的事項以及需要臨床科室做哪些配合等,再利用時間組織學生分批進行現場觀摩,讓學生更為主管地了解超聲造影技術。此外,筆者還積極邀請部分學生參與本科室關于超聲造影劑制備的省級科研項目,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超聲造影及造影技術的認識。
4 積極采用PBL教學法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超聲診斷學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PBL教學,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 以學生小組為載體學習,發展學生自我認識學習內容、尋找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如在消化系統超聲診斷科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以急腹癥送入院的一名中年男性,自述 4 h前吃火鍋飲酒后,逐漸出現上腹部疼痛伴腹脹,進行性加重,疼痛難以忍受,嘔吐兩次?;颊呋貞浗陙碛虚g斷性右上腹隱痛,但未正規就醫?;颊呱砀?65 cm,體重70 kg等,接診醫生申請腹部超聲檢查。筆者要求學生設想自己是超聲醫師,首先進行1次小組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確定要學習的問題,成員分工收集相關問題的資料。第2次討論時,大家把收集的資料信息向小組反饋,通過交流討論、互相質疑等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見。討論結束后,還要求由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書面材料(通常為文字材料和PPT幻燈),再由教師進行點評。通過以上步驟,使學生對超聲診斷在急腹癥中的運用,膽系急腹癥和胰腺炎的病因、病理改變、特征性臨床癥狀、體征和臨床診斷,超聲檢查方法和檢查內容,典型的超聲表現和鑒別診斷以及其他相關影像學的知識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筆者還鼓勵學生在現有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問題,教師也參照學生的問題不斷完善PBL教學中的問題,形成良性反饋循環。
5 積極開展超聲實踐教學改革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相關臨床科室教學時間相對較短,對臨床疾病的認識不足,在超聲診斷實習中,應該注意彌補這一缺陷,幫助學生拓寬思路,做好診斷與鑒別診斷。我院從2008年開始,在影像專業學生超聲實習教學時,設計了“三周滿負荷實習教學”新模式[4],按疾病分為心臟及血管、腹部、婦產、小器官等模塊,以具體病例為線索,實施案例式隨訪教學,強化超聲與臨床知識整合,提升學生橫向思維能力,挖掘縱向知識深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新的實習教學模式安排3周時間,培養學生“三周滿負荷學習”的習慣,即正常上班、見習急診,下班后的學生在科室自學、復習相結合,3周內持續工作,以達到所學疾病種類和數量的滿負荷。此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筆者積極采用案例式教學法,對右下腹急腹癥患者,筆者根據患者性別、年齡、有無陰道出血、停經、疼痛特征等臨床表現,結合尿、血化驗檢查,再根據超聲征象,分析診斷是否為宮外孕、闌尾炎、輸尿管結石等病變,并結合臨床表現、檢查結果、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游宇光,葛貽瓏,葉軍,等.臨床醫學超聲分流專業《超聲診斷學》教學對策研究[J].重慶醫學,2010,39(9):1161-1162.
[2]張萬蕾,李建國,周慶環,等.超聲醫學的發展趨勢及超聲醫學教學的探討[J].中國醫學裝備,2008,5(3):13-15.
[3]尹立雪.超聲醫學高新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0,16(5):4-8,49.
[4]宋曉琴,吳少平,劉亞斌,等.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三周滿負荷綜合影像學實習教學模式[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99-101.
篇6
【關鍵詞】傳輸系統;圖像存檔;教育;理論知識;醫學影像學;實踐操作
醫學影像學是臨床醫師診療的重要手段,具有較強的實踐性[1]。隨著醫學影像設備的日新月異以及各種檢查手段的出現,與之相關的影像學理論知識逐漸增多,學生若想在一定時間內掌握有關內容,并培養學習醫學影像專業的興趣實屬困難[2-3]。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將膠片作為教學工具,有少數學生會存在考核成績不達標等情況,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4-5],亟待尋找一種更加可行可靠的教學方案。2018年,本院對傳統教學方式實施改進,實施圖像存檔和傳輸系統(PACS)結合以問題為導向的方法(PBL)教學,觀察其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醫學影像學中48名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前組男女比例20:4,年齡22~26歲,平均(24.73±0.66)歲,學歷:本科4例、碩士及以上20例;后組男女比例19:5,年齡23~27歲,平均(24.70±0.63)歲。學歷:本科3例、碩士及以上21例。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開展傳統帶教形式,依據書本大綱,由帶教老師對相關內容進行講解,并結合影像學資料開展授課。觀察組基于對照組之上采用PBL和PACS相結合的授課模式:(1)授課前準備: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挑選存在典型特征的影像學資料,提出問題,所有學員自行查找資料,并提出新的、有意義的問題進行解決,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可在教學平臺上進行回答。(2)課堂教學:學生每4人1組,每組推選出一名組長,負責回答帶教老師的問題,并給予病例診斷與鑒別診斷,由各組組長將組內問題解決方案以演講的形式進行展示,過程中接受其他組的提問并予以解答,在最后,將課前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并接受其他組的建議。(3)總結:教師將準備好的多媒體課件展示,并分別對每位組長的上臺發言進行點評,總結其中不足,表揚正確學術觀點,并肯定每位同學對本節課的辛勤付出,最后整理各組答案,基于課件展示形式,對上節課提出的教學問題進行系統的解讀與解答,并將課件發送至班級群,供所有學生課后預習。(4)課后總結:課程結束后要求完成總結報告,并上傳到局域教學平臺,讓各個班級展開深入研討。1.3觀察指標。教學結束后,開展理論以及臨床實踐內容考核,滿分是100分,理論考核包括專業基礎知識;臨床實踐考核內容則涵蓋了綜合閱片分析、報告書寫、鑒別診斷等項目[6],得分與成績成正比,由任教老師進行相應統計。1.4統計學方法。經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當檢測結果顯示P<0.05時,表明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理論考核項目和臨床實踐考核得分方面,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1。
3討論
醫學影像學作為醫學中的橋梁學科,是臨床醫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支[7]。近年來伴隨影像技術的進步,同時網絡信息化也有一定發展,影像學資料呈現出豐富性與多樣性,同時具有很強的感觀性和實踐性,這就要求醫學生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以適應醫學影像學的飛速發展的需要[8-9]。隨著臨床對醫學人才引進的重視,各種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李艷翠、王海麗等[10]在研究中表示利用PBL教學法可有效提高醫學影像學實習帶教成效,證實其應用價值;帕提曼?阿不都熱依木等[11]則表明PACS在臨床本科生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將PACS與PBL教學法聯合運用,可進一步擴大教學效果。PBL教學法將問題作為教學基礎,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綜合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而PACS是一種圖像信息管理系統,其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圖像開展保存以及傳輸,為醫院與醫院,科室與科室之間的圖像信息傳遞發揮作用[12]。本研究將PACS與PBL相結合進行影像學教學,結果顯示:在理論考核項目和臨床實踐考核得分方面,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開展PBL結合PACS教學方式能夠獲得良好效果,分析原因: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對核心知識進行掌握,缺少對影像資料的客觀認識,枯燥的課堂體驗,也是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整體教學質量難有提升的重要弊端[13]。采用新型教學模式中,醫學生已經對教學內容有一定了解,但真正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卻寥寥無幾,故而在教學時利用典型與疑難的影像資料提升其發現、提出、討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實踐經驗,有效彌補了上述不足,該教學理念的優勢在于,充分歸還醫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使醫學生在解決問題與互相探討交流的過程中,識別自身學習缺陷,并更好地查缺補漏,提升醫學生教學的參與感,進而打破傳統教學課堂學習氛圍不足的弊端。與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相符[14]。雖然該種新型教學方式有較多長處,但在真正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與建議[15-16]:(1)在開展教學前,要求老師需對教學內容完全掌握,依據重點以及難點,合理選擇典型病例,制定針對性病理討論梗概。(2)老師需對自身專業水平以及教學方式進行不斷提升。逐漸轉變為交互式講授,同時需要具備提出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對教學情況進行有效掌握,應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篇7
一、影像信息學課程的特點和難點
影像信息學是我院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它將醫學影像技術和計算機相關的技術結合起來,主要內容涉及醫學影像圖像存儲、圖像壓縮、圖像傳輸以及圖像檢索等方面。該課程是醫學影像理論與實踐的一門橋梁學科,其教學質量和以后就業的實踐能力有著密切相關的關系。該課程覆蓋范圍廣、應用性強,而且還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這給學習和教學都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影像信息學課程的難點可以概括為圖像處理相關的一些技術,而且要要求影像技術專業的學生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基礎。由于圖像處理相關的這些技術理論性強,概念比較抽象,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如果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開展這門課程,而且效果也不佳。為使學生更好地學好這門課程,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本文提出了采用PBL教學模式來替換以前的傳統的教學模式。
二、PBL應用于影像信息學教學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以“問題”“學生”和“教師”為主要要素,通過問題來開展教學活動一種教學模式。
1.PBL教學模式的實施環節
在實施PBL教學模式之前,教師要提前跟學生介紹PBL教學模式整個的流程以及PBL教學模式的特點,同時學生要明白自己在PBL教學模式中所處的地位,要認識到在影像信息學這門課程中采用PBL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實施PBL教學方法,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實施環節主要如下:
第一步,教師確定問題。首先由一位或多位該課程的教師通過商量、討論確定各章節所要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要深思熟慮、仔細推敲,提出的問題要適合學生,要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學生分組討論。確定問題后,學生首先可以自己查閱相關的文獻和資料,對該問題以前的解決方案以及目前自己所能想到的解決方案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后,確定該小組解決該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方案。
第三步,各小組進行總結。各小組總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后,分組進行闡述總結,闡述問題的解決方案、問題的重難點等。闡述人員可以采取輪換的方式,爭取在整個的課程教學中,每位學生都有闡述總結自己小組方案的機會。
第四步,教師進行總結。針對學生的總結和闡述,教師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時,還可以對各小組的態度、積極性、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進行評述,同時將這些項目納入到該門課程的平時成績中。
2.PBL教學模式的優點
對學生而言,PBL教學模式是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情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采取PBL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其主要的優點如下:
(1)PBL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查閱相關的書籍、資料和文獻,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思路以及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PBL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己對問題的解決方法等進行總結,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總結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PBL教學模式采用分小組進行討論,可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以及相互交流和相互溝通的能力。
(4)PBL教學模式需要分小組進行闡述,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教師而言,PBL教學模式盡管突破了以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但對教師的要求并沒有降低,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該教學模式,對教師來說,其主要的優點如下:
(1)PBL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該學科的能力以及指導的技能,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會逐漸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并提高專業技能。
(2)PBL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能。
篇8
關鍵詞:數字化;CT診斷;實驗教學
CT診斷學是利用影像表現的特點在臨床醫學上進行疾病診斷的檢查手段;是借助于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CT)使人體內部器官和組織在不同人體層面顯示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形態與生理功能狀態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目的一門課程[1]。本文結合CT診斷實驗教學的順利、有效地開展,對CT診斷實驗進行數字化教學進行初步探索,現闡述如下。
1 CT診斷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CT診斷實驗教學是一門以人體正常與異常的CT影像圖像學習為主的一門課程。直到現在,CT診斷實驗教學是以CT照片作為實驗課載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帶教時,教師總是先復習理論內容,再讓學生結合理論進行閱片觀摩。對CT圖像只是簡單地描述講解,真正讓學生單獨獨立思考閱片的時間比較短。尤其是當學生較多時,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易導致學生看不清CT照片上的圖像,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是一個簡單機械的記憶過程,嚴重影響教學效果。若分組過多,超過教學時間安排,也會加重教學任務[2]。由于CT照片上的影像較小,不利于多個學生同時觀察;另一方面,CT照片影像是電子打印的照片,存放的時間如果過長,照片易變質、老化,使有用的診斷信息丟失。另外,CT照片的反復使用會造成損壞、丟失、錯放等現象,相應附于每個CT袋上的文字描述也易出現張冠李戴,也會影響CT診斷實驗教學的效果。因此,為了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只能依賴大量的閱片和書本上的病例進行對比,才能逐步地體會到一些診斷方法[3]。所以,CT實驗課程的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2 CT診斷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
CT檢查的圖像打印形成CT照片圖像,難于做到與相關影像如:病理切片、內鏡等影像同時對照觀察,更難做到實現動態圖像的直觀交互式觀摩和教學[4]。因此,CT診斷的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通過CT數字化實驗教學來解決這些問題。當我們把用于CT診斷實驗教學的資料進行數字化整合后,學生就可以從大量的CT教學的數字化影像進行閱讀;從理論課的理性認識轉變為實驗課感性認識的過程。促使學生深刻體會與思考"CT診斷學"在人體解剖學與病理學之間的關系,及其在臨床疾病診斷上的價值,為以后學生從事CT診斷臨床實踐的工作開展打下良好基礎,對CT診斷思維良性循環起到積極作用。
3 CT診斷學數字化實驗課程的教學方法
CT診斷實驗教學主要是經過觀察人體不同部位的切面圖像,再通過分析、歸納、綜合臨床資料及人體切面影像資料而做出的檢查結論。因此,在CT診斷的實驗教學活動中,必須首先給學生提供各種大量清晰的影像資料,使學生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再在此基礎上理解各種正常或異常CT影像的表現[5]。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教學設備的不斷改善,采用全方位的電化教學及計算機應用教學手段,已經逐漸成為目前、甚至將來CT診斷實驗教學最主要的教學方式[6]。我們設想:學生在上實驗課時,能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料庫給予的有關本次實驗課CT診斷的數字化影像圖片,進行計算機瀏覽,使學生接觸到的實驗課程的信息量大,效率高,能充分發揮人機互動的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有效地解決目前CT診斷教學照片資料不足及教學片的保存、整理、管理等問題。還可以將部分已經數字化的實驗教學資料內容作為學生課后進行思考、研究、深造的作業到校園網,可以實現CT診斷教學的網絡化,讓學生突破時空的限制進行主動地學習,便于學生在課后繼續有效地學習,及時消化鞏固所學的內容。
4 CT診斷數字化實驗教學資料的組建
4.1將原有CT診斷教學照片進行數字化處理 將原有用于CT實驗教學用的CT病例照片,通過掃描儀掃描或數碼相機拍攝轉換成數字化圖像;也可把原來用于理論教學的類似膠片的幻燈片通過掃描儀掃描成數字化圖像。
4.2不斷收集和補充教學醫院CT室CT診斷資料,將其數字化處理 在教學醫院CT室的CT診斷臨床實踐工作中,應當注意不斷收集掃描圖像質量較好的典型病例用于實驗教學;把新收集的CT照片及時用掃描儀掃描或用數碼相機拍攝成數字化圖像,在加入到數字化實驗課程資料庫。使資料庫在長時間中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
4.3合理利用網絡上的CT診斷資源 在互聯網上有許多與CT診斷實驗教學相關的內容,國內外也有許多優秀的CT診斷學專業網站,可以充分利用與借鑒。此外尚可利用醫用的PACS網,收集更多的教學圖像資料,加快CT圖像的收集速度,大大豐富圖像數量和內容。因此,只要在臨床實踐工作中發現有教學意義的CT圖像,可直接發送到教學系統的網絡上,增加數字化圖像的來源。
4.4將CT圖像編入文字資料 在CT圖像數字化實驗教學資料的處理中,把CT診斷圖片資料要進行文字信息逐條處理,再輸入,進行CT影像的分類、分析,顯示出CT數字化圖像的特色。其方法是將CT圖像與文字數據在網絡環境下集成數字化實驗資料,把CT診斷的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學計劃與實驗的CT數字圖像課件進行收集與鏈接,成為學生在課后復習、自主性學習和老師教學的重要資源。
5 CT診斷數字化實驗教學過程的改革
在CT診斷數字化實驗教學中,教師在利用CT數字化影像資源過程時,首先要介紹病例情況,然后簡要地回顧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為主,適當加以啟發和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用提問的方式強化學生對病變征象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然后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做出病變的定性診斷、可疑診斷及所必須進行的鑒別診斷。教師要在課內及時做出恰當有教益的分析和評價。
6 CT診斷數字化實驗教學環境的建立
當CT診斷數字化實驗教學,建立起數字化圖像實驗教學圖像庫后,則要求將CT數字化圖像放置在供醫學影像專業的電腦內或刻錄在光盤內;每間實驗室配備30臺供學生用的電腦,要基本能達到或滿足"一人一機"的要求。在老師用多媒體示教完畢后,學生可在實驗室內自行在電腦上查閱、檢索CT診斷數字化實驗教學圖庫[7]。本探討設想的做法是:先運用"教學輔助打包軟件"把CT診斷數字化圖像內的典型病例"打包",然后把"教學輔助解包軟件"放置在學生操作的電腦內實使用。使學生可以隨意翻閱教學病例的基本資料、病史,還具備CT診斷影像的一些后處理功能,達到實驗教學的基本要求。
7 CT診斷數字化實驗教學課程建設可能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CT診斷的實驗教學中可用數字化影像進行教學;但其課程的建設是漸進、漫長的過程,尚需要繼續不斷地完善,本文認為有如下問題仍值得商榷:①由于網絡的原因,圖像穩定性欠佳,遇到圖片量較多的閱片,其速度可能會變得緩慢,甚至停滯;在需要更新資料,不能在原有的資料上補充,而是要全部覆蓋,才能完成。②數字化實驗教學課堂上,由于電腦多,彼此之間并未形成網絡連接,不能實現同步操作及更新,帶教老師只能逐臺電腦進行補充資料,多次重復操作,增加老師的工作量,耽誤教學實間。③目前,計算機網絡仍然能損失原來用CT照片記錄下來的典型病例。此外,尚有些教學病例隨著CT診斷技術的不斷改進,沒有受到重視。因此,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重新掃描成數字化圖像盡可能保留下來。
CT診斷數字化實驗教學是一種新形勢下的嶄新而高效的教學模式,它拓寬了教學的平臺,改革了傳統CT診斷實驗教學的弊端[8],非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通過人機交互界面的操作進行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并且能在實驗教學的活動中,經過主動向老師發問,主動介入到實踐教學活動中來。而且還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學習內容,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和進度,使學生自己由過去的單向被動的學習轉向為人機互動的雙向學習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學習的思維活動。并且在實驗中,通過一定的圖像和帶教老師的講解 ,采取設置問題、提問、反問等啟發式教學方式,充分給予學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從而使學生學習到隱含在問題背后的專業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數字化實驗教學,突破了觀片燈-照片實習課無法觀察到的動態影像,將CT圖像與人體解剖圖譜、手術與病理圖譜對照,比靜態圖像或照片的觀察更為全面,更準確。真可謂"百聞不如一見",對促進教學改革、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對培養新型高素質的醫學影像專業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曹丹慶,蔡祖龍,主編.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2]蔣濤,楊開顏,彭朋,等.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病案,2010,11(9):62-63.
[3]劉平.醫學影像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醫學信息,2010,23(5):1195-1196.
[4]孫瓊芳,涂蓉.醫學影像學數字化實驗課程建設的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3): 367-369.
[5]龍學穎,王小宜,彭光春,等.數字化資料庫的構建及其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7,27(3):79-80.
篇9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醫學圖像處理;教學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38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6-0-02
為滿足醫學研究生對醫學圖像加工處理需求不斷增加的現狀,各醫學院校在醫學研究生的計算機教學中紛紛引入了醫學圖像處理課程。其目的在于使學習者能夠適應醫學影像設備在醫院廣泛應用的現狀,掌握基礎的、主流的相關醫學圖像處理的計算機數字處理技能。醫學圖像處理是圍繞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醫學影像技術的多學科交叉性的學科,其以計算機為載體和主要工具,對不同醫學影像設備所采集和生成的醫學影像進行目的性的二次處理,進而輔助于醫療工作。
涉及數字圖像處理的醫學圖像主要包括:計算機射線照相檢測(Computed Radiography,簡稱CR ),數字化X射線照相檢測(Digital Radiography,簡稱DR),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正電子發射機斷層掃描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超聲成像(Ultrasound,簡稱US)等。對學習者來說:首先是通過醫療圖像設備獲取相應的醫學圖像;其次是了解待處理的圖像及其特征,并根據實際需要設計相應的計算機算法方案;再次是使用相應的圖像處理工具(Photoshop或Matlab)按照算法方案進行特定圖像的處理;最后是對處理結果進行驗證,如果結果具有可靠性、實用性則將處理結果用于醫療。
醫學圖像處理課程教學是基于圖像處理的理論,針對醫學中醫學圖像相關內容,結合醫學圖像處理的過程而展開的教學活動。
1 醫學圖像處理課程分析
本文以S醫科大學為例,對其研究生的醫學圖像處理課程進行了剖析。
在課程基礎方面,需要完成醫學影像學基礎、計算機公共基礎學、醫學診斷學等部分課程;在課程實踐方面,需要有計算機實踐中心作為支持,并具備計算機應用環境,安裝Photoshop和Matlab等專業處理軟件;在教學時間方面,依據內容為64學時;在教學內容方面,依據聶生東 等編著,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圖像處理》教材為準,教學內容涵蓋了醫學圖像處理的基本概念、典型方法和使用技術三個主要方面,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在教學考核方面,將理論性考核與技能實踐性考核相結合,實現綜合性評價。
2 醫學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現狀
為進一步對研究生醫學圖像處理教學進行分析,本文對部分醫學院校的醫學圖像處理課程教學現狀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分析,以下為調查結果。
2.1 對醫學圖像處理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
首先,調查顯示近50%的醫學院校沒有針對研究生開設獨立的醫學圖像處理課程,而是部分地將相應的教學內容移入到研究生計算機教學的部分章節,課時少、內容概括,難以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其次,在已開設醫學圖像處理課程的學校,超過30%的學校將其設定為非指定選修課或者為影像專業的專業考查課。
2.2 教學內容簡單
醫學圖像處理課程是多學科的交叉性邊緣學科,其對計算機使用及編程內容要求較高,同時涉及很多數學建模、算法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發現這對醫學研究生的學習和運用具有較高的難度,因此實際教學中內容難以深入,難以實現其教學目標的要求。
2.3 教學工具單一,難以滿足教學要求
調查顯示,70%以上的醫學圖像處理課程使用的是Adobe公司的Photoshop軟件工具,不容置疑Photoshop是功能強大的圖像編輯處理軟件,但醫學圖像處理很大程度上要設計特定算法及組合方案,是更高級的圖像處理,如邊緣檢測、對象識別、智能分析和配準等,這是Photoshop難以實現的。目前,公認圖像處理課程教學中較好的軟件是具有編程功能的Matlab和C++等工具。
2.4 缺乏合理的教W團隊
目前,90%的醫學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工作由從事計算機教育工作的教師承擔,其重要問題在于計算機教師屬于理工學科范疇,其對醫學相關問題的研究和理解有限,難以實現圖像處理與醫學問題的結合。同時,這個問題也體現在醫學圖像處理的教材中,縱觀現有的醫學圖像處理教材,其作者90%以上為計算機領域的研究者,導致教材只是在淺層實現圖像處理向醫學方向的靠攏。還有部分院校的醫學圖像處理課程由醫學影像專業的教師承擔,其問題表現在相應的教師沒有較深的計算機圖像處理素養。
2.5 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主要問題外,研究生的醫學圖像處理課程的問題還表現在教學實踐性差,教學案例醫學針對性不足,教材內容可用性不強等方面。
3 醫學圖像處理課程的發展對策
基于研究生醫學圖像處理課程的限制和主要問題,未來醫學圖像處理課程要想在一個良性的發展軌道上運行,必須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3.1 提高認知程度
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各級醫學院校和學習者本人都要認識到醫學圖像處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在醫務工作者未來工作中的重要性。當今社會已經步入了全信息化時代、綜合素質時代和高科技時代,相關人員一定要認識、并重視醫學圖像處理在輔助醫學診療中所具有的極其重要的作用。
3.2 組建合理的醫學圖像處理課程體系
醫學圖像處理的多學科性要求其學習者要有一定的多學科知識和技能基礎,這也是醫學圖像處理可以進行深入學習的前提。因此,要在醫學本科生階段構建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基礎、醫學診斷學、影像學等知識基礎架構,使醫學圖像處理成為這些課程的延續與深入。
3.3 組建醫學圖像處理領域的科研教學團隊
教學是大學教師最基本的工作職能,同時大學教師還有科學研究的義務。組建醫學圖像領域的科研教學團隊,將多學科的教學研究者,以科研為目標組合到一起,實現彼此間的交流、合作和領域滲透,打破目前教學在師資方面的限制。
3.4 建設醫學圖像處理實例資源庫
醫學圖像處理實例是提高課程針對性,明確未來業務需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等的最直接手段。要想使醫學圖像課程可持續發展,建設醫學圖像處理實例資源庫是十分必要的。
3.5 采用先進的教學形式,注重教學環境的建設
醫學圖像處理課程在定位上比較注重于研究生醫學圖像處理技能的培養,是實用技能的素質教育,因此,實踐教學尤為重要。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現在的教學需求,因此,應注重新教學形式的引入,如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SPOC教學模式等。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教學環境的建設,構建高性能、全數字化的教學設施和教學實踐平臺環境,這也是教學的基礎保障。
3.6 依托互聯網實現醫學圖像處理教育的延續
目前,限制醫學圖像處理教學效果的另一因素是教學學時有限。醫學圖像處理是一個系統的理論和工程,有限的教學學時嚴重阻礙了學習的深入性和可持續性,因此,應借助互聯網等現有的科技形式對教學進行進一步延續。
4 結 語
隨著信息時代、高科技時代和多媒體時代的到來,醫療診治的工作中包含大量的診療相關圖像,這些醫學圖像作為醫學診療的輔助,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醫療相關工作者必須掌握醫學圖像處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發現、獲取、提并利用這些醫療圖像的價值。醫學圖像處理課程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進入到大學教育體系中,為了更好地完成相應課程的教學工作,本文以研究生為例對醫學圖像處理課程教學進行了剖析,并從課程教學的現狀和發展對策兩個主要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期對未來研究生醫學圖像處理課程的發展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篇10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學生:上海某高職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高職學生(在校生200人,畢業生180人)。在校生為12級、13級高職學生,畢業生為11級高職畢業學生;
用人單位:上海市醫療機構用人單位35家中抽取35位醫學超聲、放射科與心電圖室的科室負責人
(二)研究方法
1. 測量工具
根據高職學生在職業素質方面的特性,結合文獻研究,通過專家咨詢和人員訪談等形式分別編制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職業素質認知評價量表,該3個量表均為10個條目,4個維度,職業理想、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和整體感知,分別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在校生、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畢業生和錄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用人單位進行職業素質認知情況進行測量。量表賦值均LIKERT五分制。
2. 測評方法
測評職業素質認知評估采用模糊綜合評估法:①設立職業素質認知評估要素集;②確定職業素質認知評估主要素集和子要素集中各要素的權重;③確定職業素質認知評估集;④確定各級指標評分值;⑤確定模糊綜合評估值。
3. 調查程序
問卷調查:在某高職院校醫學影像專業在校學生中的三個班級中隨機抽樣200名;在畢業生中隨機抽樣180名,然后在180名畢業生所在的用人單位中隨機抽取35個科室負責人,他們均來自被調查單位的超聲醫學科、放射科或心電圖室。在填寫前研究人員將研究目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本質介紹給被試,并獲得他們的口頭同意。每位被試填寫每份問卷約需要2-3分鐘。
4. 統計軟件
IBM SPSS STATISTICS 19.0軟件和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
二、結果
在校生共發出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6份,回收率98.0%;畢業生共發放180份,回收有效167份,回收率92.8%。用人單位發放50份,回收35份,回收率70.0%。其中在校生中,女學生占多數(68.9%),生源地以外省市居多(60.7%),家庭年收入5萬以下的占多數(59.7%);畢業生中,女性比例最高(58.7%),年齡在23-27歲最高(49.7%),單位類型以三級公立醫院為主(48.2%),其次二級公立醫院(33.1%),所在科室為放射科的居多(66.9%),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間的占多數(42.4%)。在用人單位調查中,被試來自二級公立醫院的最多(38.7%),其次為三級醫院(29.0%),被試所在部門為放射科室的最多(67.74%)。
(一)三級指標得分
根據對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數據分析,得出三者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認知評估的三級評價指標的平均得分如下表1。
(二)二級指標得分
根據表1各三級指標的權重系數計算各二級指標的得分,計算結果如下表2。
(三)一級指標得分
再根據表2各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分別計算出在校生、畢業生的職業素質認知(一級指標)自評總分和用人單位對其職業素質認知(一級指標)他評總分,計算公式為:
S職業素質認知=職業理想*0.063+職業能力*0.276+職業道德*0.214+整體感知*0.447
三、討論與建議
(一)職業素質認知一級指標
根據以上模糊評價測評結果,按照上述確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認知評估集(優(4.00-5.00)、良(3.00-4.00)、中(2.00-3.00)、差(1.00-2.00)),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職業素質認知的測評結果均為良,三者對職業素質認知的評價基本一致。
但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認知的評價要低于學生職業素質認知評價。不管是在校生還是畢業生,都過高對自己的職業素質認知評價持樂觀態度,尤其是畢業生。原因可能是高職畢業生初涉職場,普遍處于較樂觀和積極的心態,一般都感覺自己經過高職三年的系統學習和實踐技能培訓,職業興奮心態高漲,職業素質認知處于常態樂觀狀態。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和工作,漸漸可能出現力不從心的情形,現實與期望差距會越來越大,逐漸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導致用人單位對其職業素質認知評價過低。
政策建議:首先,對于高職畢業學生來說,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掌握社會必備的職業知識和技能,開發自己獨特的職業興趣,樹立科學的職業理想,做好職業準備,降低就業理想和現實的落差,緩解就業意愿和就業現實的矛盾,實現順利就業。其次,對于學校職能部門,及時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多樣化要求,了解和掌握變化中的職場的新趨勢和新要求,從而實現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職業素質需求對接。最后,對于學校教育部門,應該根據社會需要,調整和完善職業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教學方法,完善職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思路和方法,并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指導工作。
(二)職業素質認知二級指標